高中历史5、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PPT精品课件
一、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明确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 2、列举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 3、总结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共同原因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必须正确认识的几个观点
1、明确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 新中国科技有了较全面发展。表现为:建立科
研机构,建立科学研究体系;制定科技发展规划, 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基础。 (2)第二个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
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但取得 突破性进展。表现为:第一颗导弹、氢弹爆炸成功、 南京长江大桥落成、“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杂 交水稻育成等。
1、明确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
(3)第三个阶段:1978年“文革”以后
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新时期。 A.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纲要,迎来了我国科技事 业的新春天。
2005年
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号” 培育成功,此后又成功培育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出“超级杂交稻”
“银河– 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 我国首次研制成每秒运算
成功
一亿次的计算机。
“银河–III” 型巨型计算机研 制成功
每秒运算 130 亿次 的计算
机,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机 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4)新时期教育改革为先导,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二)教育事业曲折历程的经验教训(启示)
经验教训(启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
教兴国战略; 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4、从基本国情出发; 5、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精品课件
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
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内容的处理 1、重点与难点 2、整合与拓展 知识内容
整
合
文学和影视作品、图片和照片
教学资源
图书馆资源
网络资源
社区和家庭资源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内容的处理 新课程的模块专题是依据时代性和 1、重点与难点 基础性原则上的精选内容;教材结 2、整合与拓展 论性表述多;历史人物脸谱化、历 细化 史事件结论化、历史方法程式化、 历史情感边缘化。
探究学习 如:让学生通过对自己家庭或对老年、 中年、青年三个年龄段人员的调查访 谈,了解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的受 教育经历及其对教育问题的看法。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学程序 方法 预期目标
创设情景
呈现信息
历史问题的现实引入
展示图片,指导学生根据图片列出教 育发展表格
指引注意,激发兴趣
学生建构知识结构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专题的认识 1、专题内容
该学习专题主要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学技术 与文化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讨论有关的经验教 训。
2、专题基本思路 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思想文化的更新和 教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有力推动 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进步。 教学中应注意理顺思想文化和教育发展与科技 发展之间的关系,理顺文化科技发展与社会政 治和经济的关系。
技能在新情 景的应用
探究:让学生通过对学校退休、在校 中年、青年三个年龄段教师的调查访 谈,了解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的受 教育经历及其对教育问题的看法。
(师)设问:我们学校是何时建校的?
(生):1954年。 (师):对,同学们,回忆学过的知识,可知道 1954年发生在我国政治领域里的一件大事? (生):54宪法。 (师):对,1954年我国通过并实施了第一部宪法, 宪法明确规定了新中国教育的法则和方针。我国的 教育事业便迅速发展起来了。——人民教育事业的 发展
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内容的处理 1、重点与难点 2、整合与拓展 知识内容
整
合
文学和影视作品、图片和照片
教学资源
图书馆资源
网络资源
社区和家庭资源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内容的处理 新课程的模块专题是依据时代性和 1、重点与难点 基础性原则上的精选内容;教材结 2、整合与拓展 论性表述多;历史人物脸谱化、历 细化 史事件结论化、历史方法程式化、 历史情感边缘化。
探究学习 如:让学生通过对自己家庭或对老年、 中年、青年三个年龄段人员的调查访 谈,了解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的受 教育经历及其对教育问题的看法。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学程序 方法 预期目标
创设情景
呈现信息
历史问题的现实引入
展示图片,指导学生根据图片列出教 育发展表格
指引注意,激发兴趣
学生建构知识结构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专题的认识 1、专题内容
该学习专题主要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学技术 与文化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讨论有关的经验教 训。
2、专题基本思路 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思想文化的更新和 教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有力推动 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进步。 教学中应注意理顺思想文化和教育发展与科技 发展之间的关系,理顺文化科技发展与社会政 治和经济的关系。
技能在新情 景的应用
探究:让学生通过对学校退休、在校 中年、青年三个年龄段教师的调查访 谈,了解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的受 教育经历及其对教育问题的看法。
(师)设问:我们学校是何时建校的?
(生):1954年。 (师):对,同学们,回忆学过的知识,可知道 1954年发生在我国政治领域里的一件大事? (生):54宪法。 (师):对,1954年我国通过并实施了第一部宪法, 宪法明确规定了新中国教育的法则和方针。我国的 教育事业便迅速发展起来了。——人民教育事业的 发展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学习总结课件北师大版必修3ppt版本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
A项
排除
于一体,与图片明显不符,故A项错误
此时西方流行的画派是现代主义画派,
现代主义绘画反传统、反理性,重视自
B项
排除
我感受和自我表现,与图片明显不符,
故B项错误
图片真实再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
高分策略指 导
——论证类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题型解读
(1)从命题形式上看,一般分为两类:
解答技巧 (1)注意史论结合:即选择正确答案时,要运用正确的史学理论去评 价史实,平时学习时就要深入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分析历史概念各 角度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比较其异同。 (2)多角度理解结论:要真正理解论点所阐释的历史概念、历史结论 的内涵与外延。 (3)备选项的仔细比对:做题时既要注意论点与论据的对应,还要明 确论据与论点之间是否符合逻辑关系,论证是否合理等,通过多角度 对比后选出最佳选项。
①在题干中提出历史结论或以一段材料作为论点,要求学生在备选项中
选出与之相符合的论据或结论。
②在题干中列出一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
或历史现象而得出的结论。
(2)命题趋势:该题型选取材料灵活且覆盖面广,所呈现的结论多是 课本中未出现的,而用来验证结论的史实则多是课本所涉及的内容, 既能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解读能力,又能考查所学知识与题目论点的 有效结合,因此,近几年高考中对该题型的考查力度呈递增趋势。 (3)题型特点:此类考题要求学生全面分析,准确解读,往往要从近 似备选项中找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属于较难题型。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单元学习总结
内容索引
网络构建 整体架构 知识总结 归纳整合 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总而言之,我们主张政治上必须分清敌我,我们又主张人民内部一 定要有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 和科学工作领域中的表现。 ——1956年5月26日 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报告
“双百‛方针的提 出
二、文化凋零(“文革‛时期)
1.表现:文化凋零
国家文物遭摧残(清华园、故宫—血泪宫、佛像破坏、家具是的帝王将相扣) 优秀文艺人士遭迫害;(田汉批斗和国歌改词,老舍,傅雷,吴晗) 优秀文化典籍遭破坏;(佛教经典,什么佛经,尽放狗屁) 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样板戏流行。
“二为”方向的提出
含义: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背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中国第四次文代会 1979 意义 概求 推动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创作的繁荣 新中国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允许文艺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要坚持正确的文艺创新思想; 要勇于艺术创新。
生机勃勃 百花凋零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欣欣向荣
年份
建国初期
文革时期
新时期
为什么建国后的不同时期我国的文化事业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景象?
一、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五六十年代)
1.表现:生机勃勃(具体史实略) 2.原因 (1)社会环境的变化 政治变化: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民主政治。 经济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逐步展开。 (2)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创作 (3)“双百‛方针的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 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课标内容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 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 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 义。二、教学要求
“双百‛方针的提 出
二、文化凋零(“文革‛时期)
1.表现:文化凋零
国家文物遭摧残(清华园、故宫—血泪宫、佛像破坏、家具是的帝王将相扣) 优秀文艺人士遭迫害;(田汉批斗和国歌改词,老舍,傅雷,吴晗) 优秀文化典籍遭破坏;(佛教经典,什么佛经,尽放狗屁) 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样板戏流行。
“二为”方向的提出
含义: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背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中国第四次文代会 1979 意义 概求 推动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创作的繁荣 新中国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允许文艺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要坚持正确的文艺创新思想; 要勇于艺术创新。
生机勃勃 百花凋零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欣欣向荣
年份
建国初期
文革时期
新时期
为什么建国后的不同时期我国的文化事业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景象?
一、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五六十年代)
1.表现:生机勃勃(具体史实略) 2.原因 (1)社会环境的变化 政治变化: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民主政治。 经济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逐步展开。 (2)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创作 (3)“双百‛方针的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 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课标内容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 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 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 义。二、教学要求
高中历史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单元学习总结课件北师大版必修3
党中央提出“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的方
教育者在德、智、
针,中国文艺创作获
体几方面都得到发 展”等方针,中国
得大丰收,主要成就
有文学作品《茶馆》
初步形成了比较完
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蔡文姬》《青春之
歌》等
“文化大 革命”时
一部分科学家排除干扰,1966年夏,高考制度 取得了一定成就,如第 被废止。70年代初, 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袁 高等院校开始招收“
邓小平提出“三个 面向”指导方针, 党中央提出“科教 兴国”战略,完善 教育立法。中国教 育事业成就斐然, 实现“两基”,中 等职业教育、高中 教育、成人教育发 展迅速;高等教育 已成体系
邓小平提出“二为 ”方向,恢复“双 百”方针,中国文 化事业迎来新的发 展春天,如设立各 种文化艺术奖项(鲁 迅文学奖、茅盾文 学奖等)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单元学习总结
知识结构
知识线索
新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
阶段
科技事业
党中央制定“重点
发展,迎头赶上”
新中国成立初
期至“文化大 革命”前
等方针,取得了巨 大成就,如第一颗
原子弹爆炸成功、
(1949~1966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
岛素等
教育事业
文化事业
党中央提出“使受
正确
图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 D项 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办学方针,不是艺术想象, 排除
故D项错误
解题技巧
概念型选择题 解答此类选择题多运用以下方法: (1)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概念的时间和 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 (2)本质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 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就要被淘汰。 (3)时空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使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 “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4)理论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迅速 解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
5、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PPT课件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建国初)
1.废除旧的教育制度: ⑴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 ⑵方针: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教育是民族的、科学
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⑶措施: 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
①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的转变。 ②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专
题
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课标要求】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 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 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专
题
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1、知道“双百”方针的内涵。 2、了解“文化大革命”摧残文化艺术的史实 3、了解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4、讨论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文化繁荣阶段——“双百”方针的提出
(五六十年代)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经济建设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3)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影响
4、依法治教战略 1980年以来全国人大颁行了《学位条例》、《义 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 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 等,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 架。 5、教育成就 ⑴实现“双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⑵职业教育发展,普通教育结构优化,实现普教 和职教并举。 ⑶成人教育成就显著,高校教育发展迅速且体系 齐全。
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5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整合拓展课件人民版必修3
①美国敌视新中国,发 展 军 事 科
国防安全
企图扼杀新生政权 技,提高国防
20 世纪
②为社会主义建
②20 世纪 60 年代中 实力,如原子
80 年代
设提供了安定的
苏关系急剧恶化 弹、氢弹、人
以前
外部环境
③美苏争霸,导致世 造地球卫星等
③提高了中国的
界局势紧张
的研发
国际地位
时期
背景
侧重点
影响
①科技为经济服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专题整合拓展
一、“双百”方针提出的目的、实质及经验教训 “双百”方针提出的目的是在文艺科学工作方面,把一
目的 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为 人民服务
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 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双百”方针 实质 主张“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既是对新文化运动中民 主与科学精神的继承,又是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的新发 展
提高综合国力
新中国
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
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有用
成立初期
造成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经验,借鉴苏联经验
全面建设
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
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
体系,培养了大批有用人
教育方针
时期
才
阶段
方针政策
成就
“文化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阶级斗争为纲,中小学一度 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人
革命”时 停课,大学招生通过推荐方式 才出现断层
①提高了综合国
①和平与发展成 务,如注重核能的
力,缩小了与世界
为时代主题 和平利用、进入国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件: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5-1
[关键点拨] “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都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只有坚持这一方针,才能促进文化艺术和社 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其发展。
主题一 “双百”方针的提出 【史料探究】 1.双百”方针提出的原因 材料一 什么是当前的知识分子问题呢? 当前的根本问题,就是我们的知识分子的 力量,无论在数量方面、业务水平方面、 政治觉悟方面,都不足以适应社会主义建 设急速发展的需要……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周恩来 选集》下卷)
2.表现 (1) 在“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指导下, 改革开放后的文艺创作再现勃勃生机。 (2)国家相继设立了一批文化艺术奖项,如 “ ”和“ ”, 鲁迅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 “五个一工程”奖以及电影、戏曲艺术方面 的政府奖等。 3.作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改 革开放时期文化精品的创作和繁荣,推动了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的发展,在全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二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 过艺术界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解决,通过艺 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 的方法去解决。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 题》 思考 (1)材料一表明“双百”方针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双百”方针提出的原因是什 么? 答案 (1)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更好地为社 会主义建设服务。
2.新中国文学艺术、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 原因 (1)政治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是文学艺术、体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文 学艺术、体育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如 “双百”方针、“二为”方向等,有力地 推动了这些事业的发展;党和政府的高度 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大力 投入,为这些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2)经济上: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 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是文学艺术、体育 事业发展的经济基础。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件: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5-3 精品
材料二 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 功。自 1955年以来,中国咬紧牙关,不惜国力秘密研究
原子武器。按陈毅元帅的话说: “中国人就是没有裤子
穿,也要造出原子弹 ”。中国跨过核门槛,从此不再屈 从别人的“ 船坚炮利 ”,一个多世纪以来的被压抑的民 族自尊,也随之释放。在冷战环境下,是否拥有核武器, 是大国一个最重要的标识。 ——《大国脚印· 1964年最具影响力事件》
要点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事业严重受挫。 (2)“文化大革命”后不久,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的号召。 (3)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 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4)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
定 》,随后一系列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相继出台并 实施。
“两弹” 指的是原子弹和导弹,“ 一星 ” 指的是人造地球卫星。பைடு நூலகம்
果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农业科研的一项重大成果。西方世界称
杂交稻是 “ 东方魔稻 ”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 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关键点拨] 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真正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我国繁荣 昌盛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发展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成就
(1)核技术: 原子弹 、氢弹爆炸成功,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 (2)空间技术: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和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 升空,每天为千家万户传送着电视节目。 (3)运载火箭: 长征 系列运载火箭等,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
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4)信息技术:“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 计算机技术 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5)生物工程: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 基因测序 任 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也建立起自己的 基因组 大规
原子武器。按陈毅元帅的话说: “中国人就是没有裤子
穿,也要造出原子弹 ”。中国跨过核门槛,从此不再屈 从别人的“ 船坚炮利 ”,一个多世纪以来的被压抑的民 族自尊,也随之释放。在冷战环境下,是否拥有核武器, 是大国一个最重要的标识。 ——《大国脚印· 1964年最具影响力事件》
要点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事业严重受挫。 (2)“文化大革命”后不久,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的号召。 (3)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 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4)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
定 》,随后一系列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相继出台并 实施。
“两弹” 指的是原子弹和导弹,“ 一星 ” 指的是人造地球卫星。பைடு நூலகம்
果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农业科研的一项重大成果。西方世界称
杂交稻是 “ 东方魔稻 ”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 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关键点拨] 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真正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我国繁荣 昌盛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发展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成就
(1)核技术: 原子弹 、氢弹爆炸成功,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 (2)空间技术: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和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 升空,每天为千家万户传送着电视节目。 (3)运载火箭: 长征 系列运载火箭等,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
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4)信息技术:“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 计算机技术 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5)生物工程: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 基因测序 任 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也建立起自己的 基因组 大规
高中历史课件-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最新
从半殖民地 半封建教育 向 __________ 和
时 期
内容 正确处理人民
意义或成就
国民教育体系 (1) 到1965年, 共和国 初步形成较完 教育 整的 ___________ ___ 经济建设
全 面 建 设 社 会
(1)毛泽东在 《______________ 社会主义 _______________》 中提出使受教育者在 教育 劳动 德育、智育、体育几 方面都得到发展,成 为有________觉悟的 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指
内部矛盾的问题
(2)奠定了 ________
• 2.教育事业遭到破坏(“文革”时期) 上山下乡 • (1)措施:“停课闹革命”招生停顿、 高考制度 “_______”、“教育革命”、“废止 __________”等。 人才断层 • (2)影响 • ①出现了“文化断层”、“__________” 的局面。 • ②全国文盲、半文盲人数剧增。 • ③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 化事业的发展。
• (3)提出:1956 _____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 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百花齐放 学术 、在 • (4)内容:在艺术问题上 __________ _____问题上百家争鸣。 • (5)地位: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 根本保证 确方针和__________。 • (6)影响 • ①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 • ②反映时代变化和新人物、新思想的文艺 作品大量涌现,如《红岩》、《上甘岭》、 《东方红》等。
• 2.“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评新编历 • (1)导火线:《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 史剧〈海瑞罢官〉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2)动乱中“文化的凋零” • ①破除“四旧”,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 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洗劫。 • ②文艺界人士、知识分子、民主人士遭批 斗、迫害。 • ③“样板戏”一枝独秀、“八亿人口八个 戏”成为当时文艺状况的真实写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 识 与 能 力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二、目标的定位 新课程的目标更为明确和具体,内容上有新的突破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转变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强调学 生的自主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策略:学生情感价值观的目标的达成,关键在于促 进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交流。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专题的认识 1、专题内容
该学习专题主要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学技术 与文化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讨论有关的经验教 训。
2、专题基本思路 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思想文化的更新和 教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有力推动 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进步。 教学中应注意理顺思想文化和教育发展与科技 发展之间的关系,理顺文化科技发展与社会政 治和经济的关系。
D 巩固与小结
E 布置作业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四、过程与方法 1、教学程序: 如: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几部不同时期 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主 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并与同学或 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的兴 家人探讨一下对作品的感受和认识。 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如:学生分组收集有关科学家的主要 2、教学方法: 事迹,在班上作分组的介绍和讨论, 并谈谈自己的人生感悟。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四、过程与方法 1、教学程序: 传统的教学程序 A 组织上课 教改中较流行的教学程序 A 创设情境,引起注意和兴趣 (或告知目标) B 提供指导,呈现有组织的信息
B 检查复习
C 讲授新知识
C 给活动和方法,探究新知识
D 变式练习,知识化为技能,提 供反馈与纠正 E 技能在新情境中的应用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二、目标的定位 新课程的目标更为明确和具体,内容上有新的突破
史实 知识 概念 内容 如:“双百”方针、“双为”方向、科教 兴国 线索和规律 策略:1、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其各种本质特征—把 握其整体和内在的联系(如: “双百”方针) 2、概念的转移:上层概念—下层概念 3、概念体系的形成:相关、相对、并列、从属概念 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中 形成认知结构的中心环节。
知 识 与 能 力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二、目标的定位 新课程的目标更为明确和具体,内容上有新的突破
史实 知识 概念 内容 如:“双百”方针、“双为”方向、科教 兴国 线索和规律 认知能力 能力 历史技能 如:隐性技能——观察识读图表、收集 整理并获取史实信息的技能等; 显性技能——编制图表、访谈调查、情 景表演等 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中 形成认知结构的中心环节。
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
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内容的处理 1、重点与难点 2、整合与拓展 知识内容
整
合
文学和影视作品、图片和照片
教学资源
图书馆资源
网络资源
社区和家庭资源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内容的处理 新课程的模块专题是依据时代性和 1、重点与难点 基础性原则上的精选内容;教材结 2、整合与拓展 论性述多;历史人物脸谱化、历 细化 史事件结论化、历史方法程式化、 历史情感边缘化。
拓 补充 如:文革期间发生的“破四旧”事件 展 与现实我们大力提倡中华传统文化进 关注现实 行联系,反思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进而联系生活,谈谈如何才能有效保 护好优秀文化遗产。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四、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倡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 1、教学程序: 方法,强调新型的学习方式——即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三、内容的处理 专题式内容设置能更突出地体现 历史发展过程中规律性和线索性。 1、重点与难点(教学指导意见) 内容 建国初 文革期间 改革开放以来 专题教学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有一 2、整合与拓展 成就 特征 成就 特征 成就 特征 定的矛盾。 文化事业 知识内容 分阶段去整合内容,按时间顺序 理顺专题内容的阶段特征。 整
拓 补充 展 如:在建国初和改革开放后的文艺作品之间补充 “样板戏”的知识内容。在讲述50-60年代科技成 就时,联系20世纪中期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 联系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史实。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内容的处理 新课程增加了与学生社会生活和现实 1、重点与难点 经验联系的内容。致力于培养学生用 2、整合与拓展 历史的眼光去审视人与人、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能力。 细化
复习课件
必修(Ⅲ )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专题的认识 1、专题内容 该学习专题主要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 学技术与文化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讨论 有关的经验教训。 将本专题的学习放在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 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一时代背景中去考察。
拓
展 如: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一举一动,所作所 为会对历史造成或正面或反面的影响,让学生 以这些不争的史实为镜鉴,能逐渐认识到—— 我应该如何学习,应该如何生存,应该如何做 人。(钱学森、杨利伟)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内容的处理 模块专题教学跨度大、延续性强,打 1、重点与难点 破了原有的时代顺序和知识结构,使 学生在学习中会经常出现知识的漏洞, 2、整合与拓展 从而造成学习的障碍。 细化 要在纵向作适当补充,更要在横向展 开历史的内容,使不同模块内容之间 能有机联系,使之“形散而神不散”, 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历史概貌。
给活动和指 导
活动和变式 练习
组图展示,指导学生识读图片并归纳 知识,学生讨论和发言
材料展示,指导学生解读并解题
培养学生的识图和获取史 实信息能力
分析教育发展与政治和经 济发展的关系,理解科教 兴国的意义, 树立勤奋学习的理想
探究学习 如:让学生通过对自己家庭或对老年、 中年、青年三个年龄段人员的调查访 谈,了解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的受 教育经历及其对教育问题的看法。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学程序 方法 预期目标
创设情景
呈现信息
历史问题的现实引入
展示图片,指导学生根据图片列出教 育发展表格
指引注意,激发兴趣
学生建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