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读书典故
六个著名的勤勉读书典故
六个著名的勤勉读书典故❤开卷有益出处:宋•王辟之《绳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阀,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释义:“开卷”就是翻开书,表示读书。
比喻读书有好处。
故事:宋大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的时候,各地还存在着一些割据政权。
统一全国的任务,直到他的弟弟赵光义当皇帝后才完成。
赵光义即位后改名赵光灵,史称宋太宗。
宋太宗统一全国后,立志宏扬传统文化,下令整理各种古籍。
同时,又重视各种古代文化资料的收集。
在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
下令编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大类书,从而为保存和发扬我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太平御览》中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现在已经无法看到了。
所以,又可以说它是北宋前文化知识的总汇。
这部书原名《太平编览》。
编成后,宋大宗对它非常重视,规定自己每天看三卷,一年后全部看完;因而改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
宋太宗的政事非常繁忙,经常因处理其他事情而未能按计划阅读这部书,于是就在空暇的日子补读。
侍臣怕他读得时间太久,影响身体健康,太宗说:“只要翻开书卷阅读,就会有收益,所以我不觉得疲劳。
”❤韦编三绝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释义:“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
“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
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
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加以概括。
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故事: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
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
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古代人读书的故事
古代人读书的故事
一、孔子韦编三绝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非常重视学习。
据传说,孔子为了学习知识,常常不分昼夜地阅读书籍。
有一次,他在阅读《易经》时,由于反复翻阅和比较,竟把牛皮绳都弄断了。
这个故事被后人称为“韦编三绝”,形容孔子勤奋好学。
二、苏秦悬梁刺股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年轻时曾游历各国,向各国君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挫折。
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研究各国的历史和政治制度。
为了克服睡意,他在睡觉时将头发拴在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来保持清醒。
这个故事被后人称为“悬梁刺股”,形容苏秦刻苦学习的精神。
三、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学者,他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能够更好地学习,他经常在晚上点起许多灯笼,借着灯光读书。
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被誉为“囊萤夜读”的典故。
四、孙康映雪读书
孙康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同样对文学充满了热爱。
尽管家庭条件不好,但他仍然坚持自学。
冬天的时候,他常常利用冰雪的反光来照明读书,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也被后人所传颂。
这些古代人读书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是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
只有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追求知识和进步,才能取得成功。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珍惜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勤奋好学的典故
勤奋好学的典故1. 凿壁偷光:匡衡幼时勤奋好学,但是家中贫困白天要忙农活晚上读书却没有钱点油灯。
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书。
当时的同乡中有个藏书多的有钱人。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只希望能够借看你家的书。
”那人听后深为触动,就把书都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2. 悬梁刺股: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3. 囊萤映雪: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这些典故展示了古人在求学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克服困难,充分利用时间和资源,追求知识和智慧。
这些故事鼓励我们要勤奋学习,不断进取,不畏困难,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17个古人刻苦学习,励志读书的典故,我辈真要好好学学!
17个古人刻苦学习,励志读书的典故,我辈真要好好学学!1.苏秦刺股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外交家,在他成功之前,有一回,因多次游说秦王失败而返回家乡。
回家后,他的妻子不迎接他,嫂嫂不给他做饭吃,父母亲连话都不跟他说,大家还暗地里讥笑他,说他不务正业,搬弄口舌,倒霉活该。
苏秦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耻辱,决心发奋读书。
每当读书犯困的时候,他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都流出来了,真疼啊,疼得他睡意全无,接着认真读书。
后人用“刺股、锥股、握股”等形容勤学苦读,刻苦自励。
2.韦编三绝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
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易》,编撰《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作品解说《周易》。
由于反复阅读《周易》,以致编联竹简的熟牛皮绳多次断开。
后人常用这个典故形容勤奋读书。
3.凿壁借光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却没有蜡烛照明。
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就烛光明亮,可惜这光照不到匡衡的屋里。
怎么办呢?匡衡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把邻居家的烛光引进来读书。
后人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表示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向别人请教而得到好处。
4.买臣负薪朱买臣家境贫寒,靠上山砍柴、卖柴度日。
每次上山砍柴,他就把书摊开,放在树下,一边砍柴一边读书。
砍好柴,挑柴回家时,他就把书放在柴担的前头,边走边读。
汉武帝时期,他凭借自己的学识、才能得到了严助的推荐,做了大官。
5.带经而锄倪宽小时候聪明好学,但家中贫穷,上不起学。
他就在一个学校的伙房里帮忙烧饭,以此求得学习的机会。
他还时常被人家雇用做短工。
每当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细心研究。
由于他勤学好问,得到了西汉著名学者欧阳生的身传亲授。
后来,他又拜孔子后裔、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为师。
所以,他在经学、特别是《尚书》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
6.临池学书张芝是东汉时期的一位书法家。
10个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
10个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1、凿壁偷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古人勤奋读书典故30则。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读书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
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
”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3、囊萤映雪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4、悬梁刺股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
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
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
伏而诵之。
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5、牛角挂书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
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
问所读,曰:《项羽传》。
’因与语,奇之。
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
’玄感遂倾心结纳。
”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
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关于勤奋读书的典故
1、凿壁借光(凿壁偷光)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的故事。
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2、头悬梁,锥刺股悬梁刺股意思是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
也说的是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悬梁刺股作为刻苦学习的成语典故,故事源自战国的苏秦和东汉的孙敬。
东汉的时候,有个名叫孙敬的人到洛阳太学求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食。
时间久了,也会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当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习。
从此,每天晚上读书时,他都用这种办法,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年复一3、囊萤映雪囊萤: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
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晋代的车胤(yìn)自幼好学不倦,可是由于家境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
因此,到了晚上他只能背诵诗文。
在一个夏夜,他在屋外背书,忽然看到原野里如星星一样萤火虫在空中飞舞。
他突发奇想,萤火虫的光亮在黑夜里不正如灯一样吗?这样我就能够彻夜苦读了!想到这,兴奋的他立即找来了白绢扎成一个小口袋,并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
果然,如此还真的管用。
正是借着这微弱的光芒和坚持不懈地苦读,车胤学识日渐长进,并最终入朝为官。
同是晋朝的孙康也是由于贫困而无法点灯夜读,所以只能早早睡觉。
这令他觉得光阴虚掷。
一个冬夜,雪下得特别大,白茫茫一片。
半夜时分,寒冷令孙康从睡梦惊醒,但他却发现窗外似乎有一些光亮。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30篇)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汇总:1.凿壁偷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读书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
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
”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3.囊萤映雪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4.悬梁刺股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
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
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
伏而诵之。
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5.牛角挂书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
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
问所读,曰:’《项羽传》。
’因与语,奇之。
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
’玄感遂倾心结纳。
”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
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古人勤奋读书典故30则
古人勤奋读书典故30则1.凿壁偷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读书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
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
”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3.囊萤映雪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4.悬梁刺股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
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
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
伏而诵之。
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5.牛角挂书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
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
问所读,曰:'《项羽传》。
’因与语,奇之。
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
’玄感遂倾心结纳。
”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
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古代勤奋读书的故事(30则)
古代勤奋读书的故事(30则)1.凿壁偷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读书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
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
”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3.囊萤映雪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4.悬梁刺股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
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
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
伏而诵之。
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5.牛角挂书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
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
问所读,曰:’《项羽传》。
’因与语,奇之。
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
’玄感遂倾心结纳。
”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
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30个文学典故及意思_30个文学典介绍
30个文学典故及意思_30个文学典介绍文学典故对人的思想,情感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人类获取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文学的典故吧,仅供大家参考。
30个文学的典故1、牛角挂书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
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
问所读,曰:‘《项羽传》。
’因与语,奇之。
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
’玄感遂倾心结纳。
”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
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2、负薪读书形容勤学的典故。
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
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
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
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
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
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
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3、带经而锄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
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
”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4、挟策读书比喻勤奋读书的典故。
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
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
”策,写书的竹简。
博寒,古代的一种游戏。
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5、高凤流麦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
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30篇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30篇1.凿壁偷光形容困苦之士吃苦夜读的典故。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好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念书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定念书的典故。
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念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
”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3.囊萤映雪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念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念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4.悬梁刺股形容发愤念书的典故。
悬梁,语见《安定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打盹),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
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
伏而诵之。
简练以为揣摩。
念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5.牛角挂书形容勤奋念书的典故。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
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厥后,曰:’何书生勤云云?’密识素,下拜。
问所读,曰:’《项羽传》。
’因与语,奇之。
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
’玄感遂倾慕笼络。
”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念书。
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情卓捷的书生。
名人刻苦学习典故
名人刻苦学习典故我们现代人也应当像古人一样的勤奋刻苦学习,做一个有出息的人。
那你知道古人勤奋学习的典故有哪些吗?一、凿壁借光西汉时,有个人名叫匡衡,十分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
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
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
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二、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三、囊萤映雪晋代时,车胤(yìn)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关于读书的名人典故
关于读书的名人典故
自古以来,许多名人都有关于读书的典故。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例子:
1. 孔子“韦编三绝”: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非常热爱读书,经常钻研古籍。
据传,孔子为了读《易经》,把穿竹简的皮绳都磨断了三次,体现了其刻苦读书的精神。
2.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西汉时期的董仲舒为了专心研读《春秋》,整整三年时间没有去看过花园。
这个典故形容人专心致志地做某件事情。
3. 司马迁“忍辱负重”: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在写《史记》的过程中,遭受了极大的冤屈和屈辱,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完成了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4. 苏秦“头悬梁锥刺股”:战国时期的苏秦为了学习纵横之术,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痛感让他保持清醒。
同时,他还用绳子拴住头发,悬挂在屋梁上,防止自己睡着。
这个典故形容人为了学习可以忍受极大的痛苦和困苦。
5. 车胤“囊萤映雪”:晋代的车胤小时候家境贫寒,为了在夜晚读书,他捕捉萤火虫照明。
同时,他的同窗孙康则利用雪的反光来读书。
这个典故形容人克服困难、刻苦读书的精神。
6. 韩愈“焚膏继晷”:唐代的韩愈非常用功读书,为了在夜晚继续学习,他点燃膏油来照明,接替日光。
这个典故形容人勤奋读书,不知疲倦。
这些名人的读书典故,激励着后人珍惜读书的机会,努力克服困难,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精选30则古人勤奋读书的成语故事
精选 30 则古人勤奋读书的成语故事1. 凿壁偷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 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 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2. 映月读书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
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 随月光握卷升屋 (登上屋顶)。
”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 、 对月影”等形式。
3. 囊萤映雪“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 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 “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 萤雪”等形式。
4. 悬梁刺股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
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 61 引晋张方 《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 (打瞌睡) ,悬头至屋梁以自 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
陈箧数十, 得太公《阴符》之课。
伏而诵之。
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 刺其股(大腿) ,血流至足。
”5. 牛角挂书趁月亮”、“月下读”、 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
以夜继日焉。
” 家贫,常映雪读书萤”、“读书萤” 有“雪窗萤火”、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 缑山,往从之。
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越国公 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 '何书生勤如此 ?'密识素,下拜。
问所读,曰: ' 《项羽传》。
'因与语,奇之。
归谓子玄感曰: ' 吾观 密识度,非若等辈。
'玄感遂倾心结纳。
”后人遂以“书横牛角”、 “束书牛角”、“书挂 (牛)角”、 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6. 韦编三绝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30篇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30篇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30篇)1.凿壁偷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读书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
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
”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3.囊萤映雪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6.韦编三绝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
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
’”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
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7.下帷读书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
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8.三余读书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
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读书相关的典故
读书相关的典故
凿壁偷光:形容家贫无烛,借邻舍的烛光来读书的典故。
划粥割齑:形容苦学不倦的典故,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故事。
映雪读书:形容借雪光来读书的典故,出自南朝梁人吴均的故事。
闻鸡起舞:形容勤奋苦学的典故,出自东晋将领祖逖的故事。
悬梁刺股: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出自西汉政治家孙敬和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的故事。
这些典故都强调了古代人们对读书的重视和追求知识的决心,同时也传递了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和读书有关的典故
和读书有关的典故在我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典故丰富多彩,其中与读书有关的典故更是为人们津津乐道。
这些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渴求,还传达了他们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的品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些智慧的宝藏吧。
一、悬梁刺股悬梁刺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励志故事,讲述了古人为了求取知识,付出极大的努力和毅力。
故事中的主人公,东汉时期的孙敬和战国时期的苏秦,分别是悬梁和刺股的代表。
他们通过极端的方式,逼迫自己专心致志地学习,最终成为了卓越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二、孔子韦编三绝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学识渊博,教诲弟子三千。
孔子在晚年时期,致力于整理古籍,研究周易。
为了更好地理解周易的内涵,孔子韦编三绝,即编织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
这种勤奋好学的的精神,使得孔子成为了后世读书人的楷模。
三、陈平忍痛读书陈平是西汉时期的名相,他自幼聪颖过人,但由于家境贫寒,被迫从事艰苦的农业劳动。
然而,陈平并未因此而放弃读书,他在劳作之余,忍痛割肉喂鹰、读书习字。
最终,陈平凭借自己的才智,成为了西汉朝廷的重臣,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蜕变。
四、祖逖闻鸡起舞东晋时期的祖逖,少年时期就立下了“澄清天下”的抱负。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每天早晨听到鸡鸣便起床锻炼身体、学习武艺。
后来,祖逖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军事家,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五、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著名的文学家。
他自幼丧父,但自强不息,勤奋读书。
在辅佐刘备的过程中,诸葛亮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为蜀汉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也成为后世读书人的信仰。
总结:以上这些典故,不仅展示了古人对知识的渴求,还传递了他们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的品质。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珍惜时光,勤奋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勤学的典故
勤学的典故勤学是指努力学习,不断追求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勤学的典故:1. 匡衡凿壁偷光:匡衡幼时勤奋好学,但是家中贫困白天要忙农活晚上读书却没有钱点油灯。
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书。
当时的同乡中有个藏书多的有钱人。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只希望能够借看你家的书。
”那人听后深为触动,就把书都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2. 囊萤映雪: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
形容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勤学苦读。
3. 悬梁刺股: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
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4. 闻鸡起舞: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这些典故都强调了勤学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努力学习,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书淫传癖形容酷爱书籍的典故。书淫,语出《晋书·卷五十一·皇甫谧传》。大意是说,有人劝皇甫谧出去做官,但皇甫谧却不以为然,他认为隐居在乡村之中同样可以追慕尧舜之道,不一定非要出仕做官。于是他便自己废寝忘食地读书,当时人都叫他“书淫”。传癖典见“书癖”。这两个典故在使用中可以单用,也可以合用,形式多样,比较常用的有“书淫”,如唐刘兼《昼寝》诗:“花落青苔锦数重,书淫不觉避春慵。”或“书淫传癖”,如皮日休诗《奉和鲁望早秋吴体次韵》:“书淫传癖穷欲死,YAOYAO何必频相仍”。
7.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卷十二·进学解》。大意是说,韩愈长期以来一直坚持阅读学习懦家经典著作和其他诸子百家书籍,无论对记事的文章还是对论说的文章他都认真钻研以求把握文章内在的脉络和精微的意旨。白昼消逝了,晚上点着灯继续学习,就这样一年一年坚持不懈。此文在以后的1000多年间流传甚广,几至家喻户晓,后人便以“焚膏继晷”来形容勤奋学习。
中国读书典故
———————————————————————————————— 作者:
———————————————————————————————— 日期:
中国读书典故
作者:陈锋文章来源:节录于王余光、徐雁主编的《中国读书大辞典》有关内容点击数:418更新时间:2008-5-7 10:00:18
1.牛角挂书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事出《新唐书·卷八十四·李密传》:大意是讲,李密去投靠正在缑山一带的包恺,他乘着牛,并在牛角上挂了一《汉书》,边走边读。杨素看见后便跟在李密后边问:“是哪个书生这么勤奋?”李密看见杨素急忙下拜,杨素问李密读的是什么书,李密答道:“《项羽传》。”两人因此便交谈起来。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
6.三余读书 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或问三余之意,董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大意是讲,三国时的董遇对《老子》和《左传》都有精深的研究,有人想向他学习,他却不肯施教,而是说:“一定要先读上百遍,书读上百遍意思自然就清楚了。”想向他பைடு நூலகம்习的人认为没有时间,董遇便教导他应利用“三余”之时,并解释所谓“三余”便是冬天、夜间和阴雨天(注:古代农业社会,这三种时间基本上都是指空闲时间)。此典故形式不多,基本上以“三余”这一面目出现。
10.万签插架形容书多的典故。语出韩愈《昌黎集·卷七·送诸葛觉往随册读书》:“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大意是讲,唐朝邺侯李泌家有很多书,架上一轴一轴成千上万,每一轴上都悬有象牙制的图书标签(据历史记载,唐朝藏书习惯上用红色牙签代表经部,绿色牙签代表史部,青色牙签代表子部,而白色牙签代表集部)。后来人们便以“牙签万轴”、“牙签插架”、“牙签满架”、“万签插架”来形容书多。
3.囊萤映雪 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囊萤,典出《艺文类聚·卷九七·续晋阳秋》。大意是讲,晋代的车胤和孙康都很好学,却又都很穷,因为点不起灯,车胤便在夏天捉萤火虫装在绢袋中照明夜读,而孙康则常于冬夜映着雪光读书。这两个典故在后世流传很广,形式有数十种之多,主要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和“映雪”、“照雪”、“窗雪”等。这个典故还被收入《三字经》:“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常常两典并用,有“囊萤映雪”、“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也可用“萤窗”、“萤案”、“雪窗”或“萤窗雪案”来代指简陋的书房、书案。
2.凿壁偷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大意是说,西汉匡衡,贫而好学。晚上点不起灯,便凿穿墙壁,借邻家一孔之光读书。后因以“凿壁偷光”比喻家贫苦读。又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等。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如“能凿壁,会悬梁,偷天妙手绣文章。”凿壁偷光的故事,家喻户晓,激励了一代代贫寒子弟,不畏艰难,发愤苦读。
11.汗个充栋形容书多的典故。语出柳宗元《唐故给事中皇太子侍读陆文通先生墓表》:“孔子作《春秋》,千五百年,以名为传者五家,今用其三焉。……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大意是说,孔子写《春秋》以来,给它作传的共有五家(《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至今还流传三家。其后,更有成百上干的人禅精竭虑地为它们作注解讲疏,写出了很多见解不一的著作。这些书堆起来能塞满屋子,拉出去则要使牛马都累得出汗。后人便以“充栋”、“充梁栋”、“盈屋充栋”、“汗牛塞屋”、“牛汗”、“汗牛充栋”等词形容书多。
5.韦编三绝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大意是说:孔子晚年喜欢《周易》,给它做了好几种注解。孔子在钻研《周易》的时候,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绳磨断过三次。孔子说过这样的话:“再给我几年的时间,这样我对《周易》的研究就差不多了。”“韦编三绝”、“三绝韦编”等则用来表示读书十分刻苦认真。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圣者犹韦编三绝,以勤经业,凡才近人,安得兼修。”
9.学富五车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大意是说,惠施的道术很多,他读过的书要装满五辆车子,他讲的道理杂而不纯,言辞很有说服力却并不合适。后来人们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车”等来表示书多。王安石《赠外孙》:“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用“学五车”、“学富五车”、“书富五车”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如李咸用《和友人喜相通十首之三》:“惠子休惊学五车,沛公方起斩长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