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性别

合集下载

第九章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第九章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未婚同居惩罚

依据社会设置:不登记就是未婚, 不承认生活实体“以夫妻名义公 开同居就是事实婚姻”
包二奶惩罚

强调构成“事实婚姻”,可以比 照重婚罪,判6个月
重婚行为类型

根据司法实践经验,重婚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与配偶登记结婚,与他人又登记结婚而重婚,也 即两个法律婚的重婚。有配偶的人又与他人登记结婚, 有重婚者欺骗婚姻登记机关而领取结婚证的,也有重 婚者和登记机关工作人员互相串通作弊领取结婚证的。 2、与原配偶登记结婚,与他人没有登记确以夫妻关 系同居生活而重婚,此即为先法律婚后事实婚型。 3、与配偶和他人都未登记结婚,但与配偶和他人曾 先后或同时以夫妻关系同居而重婚,此即两个事实婚 的重婚。 4、与原配偶未登记而确以夫妻关系共同生活,后又 与他人登结婚而重婚,此即先事实婚后法律婚型。 5、没有配偶,但明知对方有配偶而与已登记结婚或 以夫妻关系同居而重婚。
爱情 家庭、婚姻、 性与构成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相关物
家庭——南昌摩天轮
婚姻——百年好合,千里姻缘 一线牵
孩子
两种常见情况




第一,法律和制度,都给予某个共同 的法理,具有极强的共通性与互补性 如,婚外恋的危害 第二,法律和制度都是在转型期,首 当其冲地被怀疑、被批判。 如,五四时期先进分子批判封建的包 办婚姻; 新中国颁布的第一个法律-婚姻法




初级生活圈是最深刻、最直接、 最重要的人类关系。 如:家庭小世界,世界大家庭; 先成家后立业; 如何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
发达国家的家庭政策

在战后福利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西方
发达国家的家庭政策也得到了扩展,其 福利提供的普遍性与覆盖范围的广泛 性特征日益明显。但自60 年代中期以 后,伴随着贫困的再发现以及妇女运动 浪潮的高涨,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政策 开始呈现出针对性的特征。这是发达 国家为适应战后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的 变迁而做出的符合逻辑的选择结果。

发育8,9:原生殖细胞、性别分化

发育8,9:原生殖细胞、性别分化

第九章:原生殖细胞的发生与迁移生殖细胞发生也称为配子发生(gametogenesis),是精子和卵子形成的过程。

生殖细胞(germ cell, reproductive cell)是多细胞生物体内承担繁殖后代任务的细胞的总称,包括从原始生殖细胞到最终分化的精子和卵子。

生殖细胞是个体发生的基础。

此术语由A恩勒和K普兰特尔于1897年提出以与体细胞分开。

体细胞最终都会死亡,只有生殖细胞有延续至下一代的机会。

物种主要靠生殖细胞延续和繁衍。

长期的自然选择使每一物种的结构都为其生殖细胞的存活提供最好的条件。

在许多动物,如昆虫、蛔虫以及脊椎动物中,有在早期即与体细胞分开的,区分明显的生殖细胞。

在其他几个动物门(以及整个植物界),尚没有建立这种生殖细胞与体细胞的区分。

在这些物种中,包括腔肠动物(cnidarians)、扁虫类动物(flatworms)和被囊类动物(tunicates),即使是在成体中体细胞也可以很容易地变为生殖细胞。

许多无脊椎动物门的游动孢子,芽等都被证实其体细胞具有产生出新个体的能力。

在那些生殖细胞在发育早期即与体细胞分开而建立起了生殖细胞系的有机体中,生殖细胞不是由性腺本身产生的。

相反,生殖细胞的前体细胞,称为原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 PGCs)是在其他地方产生后迁移到发育中的性腺中的。

生殖细胞发生的第一步,包括原生殖细胞的形成和迁移到将形成性腺的生殖嵴中。

第一节:生殖质与原生殖细胞的决定(Germ Plasm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Primordial Germ Cells)所有有性生殖的多细胞有机体来自于配子—精子和卵子—的融合。

多细胞动物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得,而所有的配子来源于原生殖细胞。

那么,从同一受精卵分裂而来的细胞为什么有的成为体细胞,有的成为生殖细胞呢?有两种生殖细胞的决定方式。

(1)在许多动物中(包括蛙类、线虫和飞蝇),原生殖细胞被卵子中的细胞质决定子自动特化;这些细胞质决定子在卵裂时被包裹在不同的细胞中。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九章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九章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内心想法
它同时也包括了儿童内心的期望和认同。
性别角色的发展阶段
0-2岁
3-4岁
婴儿时期,对性别角色的认知 有限,未形成明确的性别认同。
在幼儿园时期,孩子们开始对 性别角色有了简单的理解,学 会区分男性和女性,并且开始 展现出不同性别的行为表现。
5-7岁
从小学开始,孩子们逐渐意识 到自己的性别并且更加深入地 认知了男女性别的标签和特征, 同时也开始有了对于性别角色 的期望和偏好。
防止歧视
避免对女孩的歧视行为,让她 们在学校中有更好的学习机会, 避免因性别而造成的生活上的 失落和挫折。
性别角色发展的实际应用
兴趣爱好 教育选择 社交行为
女孩需要在学校中有更多的机会,展现她们在 美术和文学方面优异的才华。
尊重儿童的性别认同,从而帮助他们选择他们 真正感兴趣的课程和职业。
培养男孩和女孩之间良好的社交行为,帮助孩 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彼此的差异与相同点。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九章儿 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性别角色是指儿童对于男性或女性怎样行为、思考和感受的社会角色的看法 和信念。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探讨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以及它对于他们 的生活的重要性。
性别角色的定义
社会规范
性别角色是由社会设定的规范和期望。
行为表现
性别角色也是对于男性和女性特定行为的普遍观念和信念。
3 未来生活
性别角色的认同,直接关系到儿童未来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于他们将来的职业选择和 家庭生活都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深远的影响。
性别角色在小学儿童中的表现
1
性别特定的游戏
男孩会玩传统的竞争性游戏,女孩则可能玩偏向服装和家庭角色扮演的游戏。
2
互动方式
男孩常常采用实体化的,更多身体接触的方式来表达友谊和好感,而女孩则更加内向, 喜欢以言语和行动来表达情感和友谊。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 家庭婚姻与社会性别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 家庭婚姻与社会性别

第九章家庭、婚姻与社会性别本章内容架构:一、研究概述二、婚姻家庭社会学三、家庭生活的变迁与问题四、未来家庭的发展趋势五、社会性别引言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运行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社会学最基本的假设: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作为连接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中介,体现着并作用于双方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研究概述一、研究对象与意义二、研究的独特角度一、研究对象与意义初级生活圈--家庭、婚姻、性、社会性别完全可以分别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但是作为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中介,三者实际上又是一种系统的。

整体的存在。

引申社会学关于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可以视之为人类“初级生活圈。

人类三种最基本的社会活动:物质、人口和精神财富再生产,首先存在于初级生活圈内之内。

初级生活圈对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重要影响(历史情况)第一,大多数关于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的法律和制度,都基于某个共同的法理,具有极强的共通性与互补性。

--如,婚外恋的危害。

从整体指责危害原有的“初级生活圈”,统一在不同的法理或生活信仰之中。

第二,大多数关于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的法律和制度都是在某种既有社会形态进入转型时期以后,首当其冲地被怀疑、被批判。

--如,五四时期先进分子批判封建的包办婚姻;新中国颁布的第一个法律-婚姻法。

历史意义:首先改造“初级生活圈”,以适应和牵动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共同更新。

初级生活圈的重要意义初级生活圈是最深刻、最直接、最重要的人类关系。

人类活动中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三种最基本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在这一关系中反映得最充分最集中。

--如:家庭小世界,世界大家庭;--先成家后立业;--如何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

现代的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之中,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三种因素在相互作用的运行中,稍有不协调,就可能引发矛盾与冲突,甚至造成“初级生活圈”残缺或解体。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相关事物或支持系统二、研究的独特视角从个人活动的角度,是个人选择与行为的结果,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生活实体。

第九章性别与农村发展[1]

第九章性别与农村发展[1]

(二)经济发展模式对农村妇女的影响
与集体化时期相比,改革时期即经济发展模式对农村妇女的影响的新变化: 与集体化时期相比,改革时期即经济发展模式对农村妇女的影响的新变化: 第一,由于农业与非农业的经济活动现在都以农户为基础,而农户的户主通常是男人, 这样就使男性成为家庭成员中的最终决策人,对妇女是一种倒退。 第二,妇女的社交范围缩小 第三,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使得农业女性化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第四,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村妇女逐步走出了依附状态,自主从事农村经济活动,在 经济活动中表现出了相对独立性 第五,关注并推动妇女参与发展的力量形成了多元模式,国家不再扮演主角。
第二节 中国农村妇女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妇女在农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农村妇女生产力获得解放,妇女成为振兴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 力量 (二)农村妇女文化科技素质明显提高,加快了科教兴农和依靠科技脱 贫致富的步伐 (三)农村妇女进入市场,参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四)农村妇女投身造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农村妇女增加了劳动收入,促进了家庭、社会地位的提高 (六)农村妇女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了农村家庭 稳定和社会进步
第一节 性别与发展概述
农村发展中的性别及性别意识
性别的概念包括两层含义, (一)性别 性别的概念包括两层含义,即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
1、生物性别 即性(Sex)又称生理性别,是指男女的自然性别,是根据生物学标 、 准来确定的男性和女性 2、社会性别 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强调影响性别发展 、 的非生物性因素,尤其强调社会对性别的构建过程。 社会性别与生物性别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强调了影响男性和女性发展的社会和文 化因素的重要性。 社会性别是由社会构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社会性别是由社会构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社会性别是以性别规范和社会角色为基础的文化构建 第二,社会性别是一个不断被构建的动态过程,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被生产和再生产 第三,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塑造是无形的。 第四,性别之间的生理差异不足以直接导致两性间地位的差异。 总之,社会性别概念是对传统性别不平等关系的不认可和挑战,它为我们提 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视角和解决社会性别问题的思想方法。

第九章 两性问题

第九章 两性问题

是否有充足的性教育, 充分的性知识就能避免 青少年怀孕的发生?
日本的讨论
一派认为学校已分责任。
另一派呼吁性教育应 该要更详尽,即使学 校没有这么“生动” 的教育,媒体不断出 现的色情镜头以及充 斥街头的色情漫画, 与其让孩子接受这样 的东西,不如告诉他 们什么是合理的。
青少年问题与对策(六)
青少年两性问题
• • • • •
青少年恋爱 青少年性行为 未婚父母 青少年同性恋 青少年的性别认同
本章主要内容
♂青少年性行为的现状 ♂影响青少年性行为的因素 ♂未婚父母问题现状 ♂青少年未婚怀孕的成因 ♂青少年未婚怀孕的政策与方案
青少年性行为的现状
美国 • 在1985年针对202名少男和225名少女 的调查中发现,有54%的男孩和37%的 女孩在17岁之前就有了性行为。 • 15岁以下的少女比16岁以上的少女在 约会活动中更不喜欢采用避孕措施。 大约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在第一次性行 为时没有任何的防范。
我国 • 苏州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系近段时间 对青少年的性行为做过一份调查。调 查显示,高中生性行为的发生比例是 4.2%,中学生中有4.6%的人发生过性 行为。
影响青少年性行为的因素
延迟性行为的保护因素
• 生物学因素:成熟程度、性别、智商 • 心理因素:宗教信仰、价值观、态度 • 社会因素:父母、同辈
“银戒”佩戴者计划“八 步走” • 加入者花2个小时学习有关宗旨条例,然后
即可签下誓约书及戴上银戒。 • 在完成为期两周的“学习计划”后,参加者 将被“分配”到由“银戒计划”组织指派的 “义务导师”。 • 按自愿原则参加“银戒计划”组织的各种活 动。 • 参加者根据自己居住的地域,可联系当地与 “银戒计划”有合作的社区参加他们组织的 各种活动。

第九章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第九章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第十章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第一节 研究概述
家庭、婚姻、性和社会性别可以分别作为社会学的研究 对象,但是作为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中介,三者实际上又 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存在。引申社会学关于社会群体的基 本概念,可以把它视为人类“初级群体生活圈”。 自人类形成开始,人们就从事三种最基本的社会活动: 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精神财富再生产,这三种基本 活动都必然是首先存在于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这个 初级生活圈。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连接于此,互动于此, 双方是否协调发展也首先体现于此。因此各民族历史上都 有两种常见情况:
一、性存在的概念
性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个被社会广泛接受的成果 ,就是“性存在(Sexuality)”。这个新词汇已经代替了 原来的性“sex”。因此,性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就是性存在 。 在大多数情况下,性这个概念主要是指生物过程,并 区别于其他生物过程。性存在的概念是为了区别于性。在 特定的社会时空中,以人的活动为载体所表现出来的相应 形态。 性存在是一个更为广泛和全面的概念。传统上说的性 ,只是性存在概念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性的生物存在。 另一个子系统是性的心理存在,指性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 形式中的具体表现,或者说是人所感知到的性的生物存在 。还有一个子系统是行的社会存在,即前两种存在的社会 表现形态,或者说是由社会的人所标定的具有性的性质的 那些活动与过程。这三种存在相互作用,构成更大的性存 在的概念整体。
三、性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
(一)色情品传播与嫖娼卖淫 色情品传播和嫖娼卖淫最主要的危害是社会风化,也就是 道德秩序。此外,他们总是最直接的侵害特定社会所设置的人 们的“初级生活圈”,而这正是社会赖以运行和管理的基本单 位。 (二)与性有关的社会问题,如性犯罪、艾滋病等。 它们都是仅仅由性活动直接产生的,而是以性为载体,作 用于社会的其他领域。性病与艾滋病都可能通过多性伴侣行为 和血液接触传播。这些问题都不是医学所能解决的。 性犯罪的本质不是性,而是侵犯了他们的种种权益或社会 秩序。针对女性的性犯罪主要是一种暴力征服和对人身权的侵 害,而不仅仅是“性发泄”。 重婚、纳妾、拐卖妇女等现象都有性的因素,但涉及的主 要是婚姻制度和妇女的人身自由。

社会性别学第九章 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理论

社会性别学第九章 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女权运动和女权主义理论的互 动发展
(六)后现代女权主义 主要由有色人种妇女、工人阶级妇女和第三世界国 家的学者对西方女权主义展开的反思和批判组成 的。它强调在特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女性经验的 独特性,强调语言、妇女生活经验和主客体关系 的性别研究是重要的发展理论的源泉。 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质疑了“妇女”概念,即否定 存在一个整体的、利益一致的“妇女全体,强调 妇女间的差异;讨论有关全球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地方文化的张力;强调反抗的力量。
第一节 女权运动和女权主义理论的互 动发展
(二)激进女权主义 激进女权主义认为,女性受到的压迫来源于父权 制,也就是一种相对于女性的男性权威系统。父 权制在性、个人关系和家庭方面尤为明显,同时 也渗透到工作、政府、宗教和法律领域。父权制 获得了性别分工的支持和强化,并无所不在。 激进女权主义强调实践和行动,希望通过积极的 行动改善妇女的生活,削弱妇女受到的压迫。因 此创造妇女的文化,强调女人以真实的女性特质 为基础,重建被父权制所扭曲的女性特质。代表 人物G· 卢宾。
第一节 女权运动和女权主义理论的互 动发展
(三)文化女权主义 文化女权主义以激进女权主义为基础,要求把妇 女从“男性价值”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并根据 “女性价值”创造一种替代“男性价值”的文化。 因此文化女权主义运动也成为反主流的文化运动。 具体表现:抨击性暴力,强调两性差异。主张应 该进行一次社会结构的重组,使社会崇尚母性, 彼此关怀,关心孩子,而不是以男性统治的竞争 和战争为标志。
第一节 女权运动和女权主义理论的互 动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理解女性受压迫的原因, 认为女性受压迫的原因与她们从事的那些维持人 类再生产的无报酬的劳动有关,无酬劳动导致了 父权制和阶级结构对妇女的压迫,只有重新界定 妇女劳动的报酬和价值的衡量方式才能改变社会 结构。资本主义对妇女的压迫并非是阶级关系的 副产品,仅仅废除父权制是不够的,还应当废除 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理论关注 经济制度。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第九章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第一节性别差异与学校教育一、男女学生差异及背景从个别差异的现象及其决定因素的观点看,学生们的性别差异是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生理上的差异。

因为生理上差异是与生俱来的,是明显肯定的,是故以往在教育上一直存在有某种程度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而将男女两性在心理上(如能力、成就、兴趣、态度等)所表现的差异现象,笼统地归因于性别本身的因素。

遇有女生数理科成绩逊于男生时,教师通常会说:“因为她是女生”。

遇有男生表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则很可能会说:“因为他是男生”。

近年来,教育心理学家们不在持有此种刻板印象的看法;而认为两性的心理差异,除了以生理为基础的行为(如体力)表现之外,以心理为基础行为表现,其差异均不应完全归因于性别的因素。

分析男女生在性向与成就上的差异现象,并进探讨此类心理性别差异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

从智力或性向测验与学业成就测验的结果看,即使发现男女生之间存在明显的长短现象,而取现象背后的成因,却并非智力本身使然。

表9-1 性别之间阅读成绩的跨文化比较优异成绩举例性别美国加拿大英国尼日利亚男孩 2 4 11 15女孩16 14 7 3合计18 18 18 18在数学领域也证实了不存在性别差异的倾向。

当对某些变量,如兴趣水平和呈现的速度加以控制后,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较高年级的男孩子在数学方面要胜过女孩,在这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早先就已存在着看法上的差异。

在女孩的早期生活中人们便让她相信自己不适宜学数学。

因此到了青春期女孩往往会回避选修数学课。

我们必须看到,事实上,微妙的性别偏见充斥着我们整个社会,学校当然也不例外。

自从出现平等权利运动以来,教育工作者就愈来愈敏锐地意识到需要排除在课程及教育的其它各个方面中的性别歧视。

然而统治了我们文化几百年的一种看法是很难改变的。

例如,尽管广大作家与出版者做了种种努力,但最近一个研究分析了自1972年至1974年发行的一百种儿童读物,结果发现妇女的角色事实上仍未被准确而公正的表现出来。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圣才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圣才出

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9.1复习笔记一、研究概述1.研究对象与意义(1)研究对象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被视为人类“初级生活圈”。

它们是最深刻、最直接、最重要的人类关系。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可以用图9-1来表述,它可以看做是社会学在这一领域中的基本研究对象。

图9-1(2)研究意义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既是历史演变的产物与见证,又是社会文化发展中的能动因素,尤其是在这一领域中,人类所关心的一些最根本的问题。

社会学对“初级生活圈”的研究,不仅是本学科完善和发展的必需,也是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最佳突破口之一。

2.研究的独特角度(1)从个人活动的角度来看,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都是个人选择与行为的结果,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生活实体。

(2)从社会运行的角度来看,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都是社会管理的产物,表现为一种强制式的社会设置。

仅对生活实体的研究主要是心理诸学科的任务,仅对社会设置的研究则主要是法律诸学科的侧重方向。

社会学必须吸收和兼容它们的研究,确保从自己的基本假设出发,重点研究在同一载体内,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之间的运行机制与过程。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的现实存在形态,往往是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之间相互作用的妥协产物。

这就是社会学研究这一领域时所应该具有的基本角度。

二、婚姻家庭社会学1.定义(1)婚姻①作为个人活动结果的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

②作为社会设置的婚姻,则是指:a.两个人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契约关系和程序来组建共同生活;b.双方都与对方原来的家庭结成确定的关系。

(2)家庭①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②作为社会设置,家庭的定义强调的是:血缘+供养+继承,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3)家庭的类型①核心家庭,又称夫妇家庭,就是只有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

它有三种具体形式:仅由夫妻组成、夫妻加未婚子女(含领养子女)、仅有父或母与子女(单亲家庭)。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家庭)【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家庭)【圣才出品】

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一、选择题在对家庭进行分类时,一般按美国社会学家默多克提出的家庭类型概念,将家庭分为核心家庭、家庭和家庭。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答案】主干;联合。

二、概念题1.主干家庭(人大2007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答:家庭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

主干家庭是美国社会学家默多克在1949年提出的一套划分家庭类型的概念,是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类型。

2.性社会学(中财2011年研)答:性社会学是社会学与性学的交叉学科,是社会学在性现象这个特殊领域中的运用。

性社会学有两个研究角度:①探索人类种种性现象中所包含着的、所反映着的各种社会因素;②研究人类性现象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作用和运行机制。

性社会学的最基本命题是:人类的所有性行为,无论多么奇特和罕见,与人类的其他任何社会行为一样,并不是“生物本能”,而是人所处的社会使然。

3.性别角色(人大2006年研)答:性别角色概念来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

它是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的模式。

它是社会赋予女人或男人的不同的行为期望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与作为女性或作为男性相联系的一整套规范系统和机制,使得个人在其中习得“男”或“女”的性别身份和性别特征,接受性别规训,表现出与社会规范要求相一致的男性或女性的性别特征。

三、简答题1.男性与女性的差别除了生理的构造外,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答:男性与女性的差别除了生理的构造外,是后天的。

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差异社会学家认为,“心理差异是指人们的行为、脑力和个性的差异。

”科学家采用跨文化观察的方法收集的大量资料表明:①女孩比男孩更多愁善感,更愿寻求他人的帮助,而且女孩相对更具有养育和忍受的天性;②男孩子比女孩子敢出风头,争强好胜,容易产生侵犯行为。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九章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ppt课件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九章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ppt课件

end
14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15
父母教师强化合性别行为儿童的行为儿童观察和模仿他人通常是同性别的同伴对他人的行为起着强化作用认知分类解释注意模仿儿童观察和模仿榜样因为性别相同儿童一般认知发展性别认同知识儿童参加活动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活动适合于他人的性别10一生物因素1
第八章 小学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性别差异 第二节 儿童角色的形成与发展
(二)社会学习理论
无论儿童性别角色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还是性别角色规范,都是儿 童在生活环境中一方面由成人,特别是父母和教师塑造而成;另 一方面是通过儿童的观察学习或模仿而获得。 父母 教师 强化合性别行为→儿童的行为→儿童观察和模仿他人 (通常是同性别的) 同伴 对他人的行为起着强化作用

6
7
8
3.认知发展的观点
1.性别角色认同的发展 2.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
(二)性别特征行为的发展
5
二、有关性别定型化的理论
(一)生物学的观点
男女两性之间的心理差异以及儿童性别角色的分化主要是由两性 在遗传及生物因素方面的差异所决定。(生物因素直接导致性别 差异,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能强化儿童性别角色的程序,不能改 变性别角色的发展方向。)
认知—分类—解释—注意、模仿
儿童观察和模仿榜样,
因为性别相同
儿童一般认知发展 → 性别认同知识 →

儿童参加活动,
因为他们知道
这些活动适合于他人的性别
9
10
三、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1.染色体生物遗传特性的影响 2.荷尔蒙的影响 3.大脑单侧化的影响 (二)家庭因素 (三)同伴因素 (四)学校教育因素 (五)媒介与文化因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九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九章
人需求只能通过家庭功能的实现才能满足。 • (四)影响婚姻家庭的各种社会因素 • 首先,家庭的变化受到计划生育国策的巨大影响。 • 其次,社会设置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了婚姻家庭的生活实体。
三、婚姻家庭的过程研究
• (一)婚姻准备与结婚 • 婚姻准备就是当事人在性、爱情、婚姻三方面持续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
婚姻准备中最引人关注的问题就是择偶 (生活实体意义上的恋爱)。在定量 研究中,它可以用一系列指标来测度或标定。 第一,择偶动机。第二,择偶 标准。第三,通婚圈半径。第四,通婚者的般配程度。第五,择偶的家庭因素。 第六,择偶经历。 • (二)婚姻的维系。 • 第一,他(她)必须认定目前 的婚姻是自己不可或缺的人生价值。第二,他 (她)必须愿意和善于为此首先付出。第三,他(她)必须拥有促使对方适当 互动的能力。
第二节 婚姻家庭社会学
一、定义
• (一)婚姻 • 婚姻,作为个人活动结果的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持续的性关系+共
同生活。 • (二)家庭 • 家庭,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子女+生活共同体。 • 核心家庭,又称夫妇家庭,指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 • 主干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
• 英文中的“ feminism”在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中国大陆的时候,一般被翻译 为“女权主义”;在我国台湾则一般被译为“男女平权主义”。20世纪90年代 以后,中国的许多女性研究者认为,将其翻译为“女性主义”更为合适。
• feminism最为宽泛的一般意义,是用来指称这样的理论或理论家:他们认为性 别之间的关 系是不平等的,是一方压制另一方、一方服从另一方的;认为这 是一个政治权力的问题,而不是一种自然的事实;并且认为这一问题对于政治 理论及实践是至关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在自我辨识过程中,其父母的暗示和教化 起到最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的正确引导非常关键。有时候自 我性别辨识出现一些偏差情况,主要表现为: 缺乏自我性别意识; 对自我性别过分关注,又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对异性交往恐惧; 二是倾向同性交往厌恶异性交往;对异性交往泛情评价。 性别辨识颠倒。


自然性别的自我辨识 自然性别的自我辨识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的自然性别的判定。从 幼儿期的3岁开始直到青春期来临都属于这个阶段。儿童3岁左右 对自己的性别开始发生兴趣。6-8岁时基本能够辨识“我是男孩还 是女孩”之类的概念。12-20岁时对性别的认识更深一层,对异性 充满好奇和神秘感,并有希望和异性交往的渴望。


第一节 自然性别和社会性别
一、自然性别(sex) 自然性别是指社会成员具有的一组生物学意义上的综合特征。根 据这一分类尺度,把人群分为两种相异的性别群体,即男性与女 性群体。性别与人类的繁衍和生育有直接关系。 从生物学意义上来描述男女性别特征,一般可从生理构造和遗传 特性两个方面来进行。


二、性别与不平等


性别被认为是引起社会不平等的主要原因之一。整个社会都在大 力提倡要提高妇女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位,其前提是妇女 的社会地位低于男性。妇女扮演的社会角色受到了不平等的评价 和对待,体现在职业报酬、声望、权力等方面。 性别的不平等反映在社会的语言和大众传媒中。实际上,社会中 有一种关于男性统治的基本假设,即男性享有更多的权力和声望。 在就业市场中,女性从事的职业在收入、声望、地位方面也不如 男性高。此外,如女大学生就业比男生更不容易。
二、社会性别(gender)




社会性别原本是女权主义研究的核心概念,其含义是多方面的, 如有的人认为它是指以自然性别差异为基础所形成的个人属性, 也有人认为社会性别是一种地位和角色等。国内有人则把它界定 为是“一个社会关于男人和女人的地位、分工以及个人行为模式 的种种规定性总和”(赵孟营,2000:12)。 社会性别的特征: A、社会性别是社会规定的,并主要是社会按照社会的道德、风 尚等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规定的。 B、社会性别的规定会随着时代的变化或空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如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质是为了改变妇女的社会地位)。 C、一个社会关于社会性别的规定是系列性的,包括社会分工、 权力分配、行为规范等而不是单就某个方面来进行规定。
男人 强壮 进攻性 支配欲望 实证性

社会成员A
社会成员B
女人 柔弱 被动性 服从欲望 艺术性
社会性别的连续谱


社会性别的建构 一个人的社会性别必须通过自我建构并获得社会确认才能最终确 立。影响社会性别建构的因素主要有: A、社会成员自然性别的自我辨识 ;家庭、游戏伙伴、朋友圈等; C、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
第二节 性别角色与性别不平等


一、性别角色 通常人认为,性别角色是由男性与女性的生理差异决定的。但人 类学的跨文化研究却表明,有些社会的性别角色与我们所熟知的 社会角色分配与地位有明显的不同。总体而言,不同文化、甚至 同一个社会的不同阶层之间,其男女之间的性别角色是不同的。 每一个社会几乎都存在一整套与性别角色期待的社会化方式。 传统的社会角色期望塑造了我们的许多日常行为。如对于丈夫, 我们的社会总是认为他们应该努力工作,养家糊口,有进取心, 有出人头地的成就感,而男人则总是希望自己的妻子既温柔又贤 惠、体贴,同时承担好家务事(“内人”)。除此之外,在职业 训练中,男女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
三、女权运动



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出现了一场女权运动及 性解放运动,其目的是为了争取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争取社会 权利。 1963年,贝蒂· 弗里丹(Betty Friedan )出版了《女性的奥秘》一 书,标志着女权主义运动正式确立。实际上,争取女性权利的运 动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前后。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有一个名 叫Marie Gouze的妇女团体领导人仿造《公民权利宣言》起草了 《女权宣言》,提出公民权不能仅男性有,女性也应该纳入其中。 1793年,她因此而被判处死刑。 20世纪60年代是女权运动的转折点。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成立 了一个妇女地位调查团,其调查报告显示,妇女的地位是低于男 性。1966年,美国成立了全国妇女组织,以努力提高妇女社会地 位为宗旨。到了7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出现了两个发展方向。类 似全国妇女组织和其他一些相对温和的组织继续把改变政治和经 济制度,使妇女获得更多的平等作为目标。至于其他一些妇女组
第九章 性别


第八章偏重于对性别的生物的社会学意义的分析。其实从社会学 的角度来看,性别不仅是社会成员的个人特征,而且与社会生活 的各个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本章主要探讨性别角色如何被 社会化,而性别之间的一些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及行为模式是如何 被社会所界定的。 性别不仅具有自然(生物)意义上的规定性,而且也有更重要的 社会意义上的规定性。
从生理构造上看,男女差异表现为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的差异。 从遗传上看,则表现为染色体和荷尔蒙的不同。 男女两性还有明显的心理差异,但这些差异究竟是先天遗传的, 还是经过后天的社会化过程学习来的。学界对此存有争议。一般 人认为,女孩比男孩更安静,更有母性的养育天性和忍耐力,而 男孩则更富有攻击性。跨文化研究表明,男性对空间物体的感觉 和数学技能超过女性,而女性在11周岁之前,其语言能力明显超 过男性。女人希望自己永葆青春,而男人则希望自己尽快成熟。


组则采取更为激进的策略,唤起单个妇女的自我意识,反对前者 自上而下式的变革方式。 70年代后,女权主义运动向发展中国家扩展。联合国把1975年宣 布为“国际妇女年”,并接连举办了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在中国,有妇联这一带有官方性质的团体机构,职责是维护妇女 的权益。在工作中,也强调男女同工同酬,努力提高女性的社会 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