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浙江省温州中学 (3)

合集下载

【最新整理】2020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完整版) - 【教师版】

【最新整理】2020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完整版) - 【教师版】

2020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爱的新高一的同学们:祝贺你们步入高中时代,下面有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棘手问题急需我们师生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即“初高中衔接问题”。

由于课程改革,目前我区初中是新课标,而高中也是新课程的学习,初高中不衔接问题现在显得比较突出。

面对教学中将存在的问题,我们高一数学组的老师们假期里加班加点,赶制了一份校本衔接教材,意在培养大家自学能力,同时降低同学们初高中衔接中的不适应度,希望大家将假期利用起来,一开学对这篇自学教材的学习将有相应的检测,愿大家为新学期做好准备。

现有初高中数学教材存在以下“脱节”:1、绝对值型方程和不等式,初中没有讲,高中没有专门的内容却在使用;2、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在初中已经删去不讲,而高中还在使用;3、因式分解中,初中主要是限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的分解几乎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中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它,如解方程、不等式等;4、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数学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5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的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

而高中则是贯穿整个数学教材的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取值范围)、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的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所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和常用方法;6、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的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而在高中数学中,它们的相互转化屡屡频繁,且教材没有专门讲授,因此也脱节;7、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时,则作为必备的基本知识要领;8、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只是定量介绍了解,高中则作为重点,并无专题内容在教材中出现,是高考必须考的综合题型之一;9、几何中很多概念(如三角形的五心:重心、内心、外心、垂心、旁心)和定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初中早就已经删除,大都没有去学习;10、圆中四点共圆的性质和判定初中没有学习。

(2020年整理)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doc

(2020年整理)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doc

第一讲 数与式1、 绝对值(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0,||0,0,,0.a a a a a a >⎧⎪==⎨⎪-<⎩(2)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b a -表示在数轴上,数a 和数b 之间的距离. 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①()(0)f x a a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a f x a -<<。

②()(0)f x a a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f x a f x a ><-或。

③22()()()()f x g x f x g x >⇔>。

(2)利用零点分段法解含多绝对值不等式:①找到使多个绝对值等于零的点.②分区间讨论,去掉绝对值而解不等式.一般地n 个零点把数轴分为n +1 段进行讨论. ③将分段求得解集,再求它们的并集. 例1. 求不等式354x -<的解集 例2.求不等式215x +>的解集 例3.求不等式32x x ->+的解集 例4.求不等式|x +2|+|x -1|>3的解集. 例5.解不等式|x -1|+|2-x |>3-x .例6.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x -5|+|x -3|<a 有解,求a 的取值范围. 练习解下列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1)13x x -+->4+x (2)|x +1|<|x -2|(3)|x -1|+|2x +1|<4 (4)327x -< (5)578x +> 3、因式分解 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2a b a ab b ±=±+ (3)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4)立方差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5)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 ++=+++++ (6)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7)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 例1 分解因式:(1)x 2-3x +2; (2)2672x x ++(3)22()x a b xy aby -++; (4)1xy x y -+-.2.提取公因式法例2.分解因式:(1)()()b a b a -+-552(2)32933x x x +++3.公式法例3.分解因式: (1)164+-a (2)()()2223y x y x --+4.分组分解法例4.(1)x y xy x 332-+- (2)222456x xy y x y +--+-5.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ax 2+bx +c (a ≠0)的因式分解.若关于x 的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个实数根是1x 、2x ,则二次三项式2(0)ax bx c a ++≠就可分解为12()()a x x x x --.例5.把下列关于x 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1)221x x +-; (2)2244x xy y +-.练习(1)256x x -- (2)()21x a x a -++ (3)21118x x -+(4)24129m m -+ (5)2576x x +- (6)22126x xy y +-(7)()()3211262+---p q q p (8)22365ab b a a +- (9)()22244+--x x (10)1224+-x x (11)by ax b a y x 222222++-+-(12)91264422++-+-b a b ab a (13)x 2-2x -1(14) 31a +; (15)424139x x -+;(16)22222b c ab ac bc ++++; (17)2235294x xy y x y +-++-第二讲 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1、一元二次方程 (1)根的判别式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1)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2b a-;(2)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 1=x 2=-2b a; (3)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如果ax 2+bx +c =0(a ≠0)的两根分别是x 1,x 2,那么x 1+x 2=b a -,x 1·x 2=ca.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定理.2、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性质1. 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对称轴为2bx a =-,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 ⎪⎝⎭,。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doc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doc

第一讲数与式1、绝对值( 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a, a 0,| a | 0, a 0,a, a 0.( 2)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a b 表示在数轴上,数 a 和数b之间的距离.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① f (x)a(a0)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a f ( x) a 。

② f (x)a(a0)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 f (x) a 或 f (x) a 。

③f (x)2 2g(x) f (x) g(x)。

(2)利用零点分段法解含多绝对值不等式:①找到使多个绝对值等于零的点.②分区间讨论,去掉绝对值而解不等式.一般地n 个零点把数轴分为n+1段进行讨论.③将分段求得解集,再求它们的并集.例 1.求不等式3x 5 4 的解集例 2.求不等式2x 1 5 的解集例 3.求不等式x 3x 2 的解集例 4.求不等式|x +2|+|x -1|>3的解集.1例 5.解不等式|x -1|+|2-x|>3-x.例 6.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x-5|+|x -3|<a有解,求a 的取值范围.练习解下列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1)x1x 3 >4+x( 2) |x+1|<|x - 2|( 3) |x-1|+|2x +1|<4(4)3x 27(5)5x 7 83、因式分解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 2(a b)( a b) ab (2)完全平方公式(3)立方和公式2 2 2(a b) a 2abb2 2 33(a b)(a ab b ) ab2 2 3( 4)立方差公式 3(a b)(a ab b ) ab2 2 2 2( 5)三数和平方公式(a b c) a b c2(ab bcac)3 3 2 2( 6)两数和立方公式 3(a b) a 3a b 3abb2( 7)两数差立方公式 3 3 2 23(a b) a 3a b 3abb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例 1分解因式:2( 1)x- 3x+ 2;( 3)2()x a b xyy.2.提取公因式法例 2.分解因式:2b 5 a 5 b3.公式法例 3.分解因式:(1)( 2)26x 7 x22aby ;( 4)xy 1 x( 2)x39 3x 23x (1)aa416 ( 2)2 23x 2y xy4.分组分解法2 2 2例 4.( 1) xxy 3y 3x( 2) 2xxy y4x 5y65.关于 x 的二次三项式ax2+bx +c ( a ≠ 0) 的因式分解.若关于 x 的方程20(a0)xx2(0)axbx c的两个实数根是、,则二次三项式 axbx c a就可12分解为a(x x )(xx ) .1 2例 5.把下列关于x 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 1) 2 2 1 2 x x ;x( 2)y .4 4 2 xy3练习( 1)2 5 6 2 1 x x x ax a21118 x x( 2)( 3)( 4)2 2 2 24m 12m 9 ( 5) 5 7x 6x 12x xy 6y( 6)2 q p 35a2 b 6ab22 2 42( 7 )6 2p q 11 2 3 ( 8 ) a ( 9 )4x x ( 10)x42x 21(11)x2y 2a2b22ax 2by()a 2 2(13)x212 4ab 4b 6a 12b 9-2x- 1() 1 4 214 34x 13xa ;( 15)9 ;( 16)22 2 2 2 2 23x 5xy 2yx 9yb c ab ac bc ;4( 17)第二讲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1、一元二次方程(1)根的判别式2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 bx+ c=0( a≠0),有:( 1)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 , 2, 2=2 4bb ;ac2a( 2)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 1= x 2=-b;2a( 3)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2)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2如果 ax + bx+ c=0( a≠0)的两根分别是x1, x2,那么x 1+ x 2=定理.2、二次函数 2y axbx c 的性质b, x1· x2=c.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a a21. 当 a 0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对称轴为x b ,顶点坐标为 b 4ac b2a2a,。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已整理)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已整理)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编者的话现有初高中数学教材存在以下“脱节”:1、绝对值型方程和不等式,初中没有讲,高中没有专门的内容却在使用;2、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在初中已经删去不讲,而高中还在使用;3、因式分解中,初中主要是限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的分解几乎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中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它,如解方程、不等式等;4、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数学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5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的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

而高中则是贯穿整个数学教材的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取值范围)、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的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所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和常用方法;6、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的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而在高中数学中,它们的相互转化屡屡频繁,且教材没有专门讲授,因此也脱节;7、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时,则作为必备的基本知识要领;8、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只是定量介绍了解,高中则作为重点,并无专题内容在教材中出现,是高考必须考的综合题型之一;9、几何中很多概念(如三角形的五心:重心、内心、外心、垂心、旁心)和定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初中早就已经删除,大都没有去学习;10、圆中四点共圆的性质和判定初中没有学习。

高中则在使用。

另外,象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双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等等等等初中大大淡化,甚至老师根本没有去延伸发掘,不利于高中数学的学习。

新的课程改革,难免会导致很多知识的脱节和漏洞。

本书当然也没有详尽列举出来。

我们会不断的研究新课程及其体系。

将不遗余力地找到新的初高中数学教材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加以补充和完善。

初中升高中数学衔接教材(最新整理)

初中升高中数学衔接教材(最新整理)
第 1 页 共 100 页
பைடு நூலகம்
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 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 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 法。第四,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第一部分,如何做好高、初中数学的衔接
● 第一讲 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
初中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刚跨入高中,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 望。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而是太枯燥、乏味、抽象、晦涩, 有些章节如听天书。在做习题、课外练习时,又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常常感到茫然一片,不知从何下手。 相当部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渐渐地他们认为数学神秘莫测, 从而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下面就对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些原因加以分析、总结。 希望同学们认真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搞好自己的数学学习。
初升高中衔接教程
数学
典型试题 举一反三 理解记忆 成功衔接
第 1 页 共 101 页
第一部分 如何做好初高中衔接 1-3 页
第二部分 现有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的“脱节” 4 页
第三部分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紧密的知识点 5-9 页
第四部分 分章节讲解 10-66 页
第五部分 衔接知识点的专题强化训练 67-100 页
二 不良的学习状态 1 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第一,为提高分数,初中数学 教师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学生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第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回家后 辅导也是常事。升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套用的“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 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象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 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2 思想松懈。有些同学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已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 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有的还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因而认为 读高中也不过如此。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也一样会 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存有这种思想的同学是大错特错的。有多少同学就是因为高一、二不努力学习,临 近高考了,发现自己缺漏了很多知识再弥补后悔晚矣。 3 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 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 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 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些同学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 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4 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 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 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5 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 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 高。如二次函数值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的讨论、,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 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有的内容还是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 就必然会跟不上高中学习的要求。 三 科学地进行学习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 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反复使用的方法将变成人们的习惯。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 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1)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 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 志。 (2)课前自学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共28页)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共28页)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引 入 乘法公式 第一讲 因式分解 第二讲 函数与方程第三讲 三角形的“四心”乘法公式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2)完全平方公式 222()2a b a a b b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 b b a b+-+=+; (2)立方差公式 2233()()a b a a b b a b-++=-; (3)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2()a b c a b c a b b c ac ++=+++++; (4)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 b b+=+++; (5)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3a b a a b a b b -=-+-.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1 计算:22(1)(1)(1)(1)x x x x x x +--+++.解法一:原式=2222(1)(1)x x x ⎡⎤-+-⎣⎦=242(1)(1)x x x -++=61x -.解法二:原式=22(1)(1)(1)(1)x x x x x x +-+-++ =33(1)(1)x x +- =61x -.例2 已知4a b c ++=,4ab bc ac ++=,求222a b c ++的值. 解: 2222()2()8a b c a b c ab bc ac ++=++-++=. 练 习1.填空:(1)221111()9423a b b a -=+( ); (2)(4m + 22)164(m m =++ );(3 ) 2222(2)4(a b c a b c +-=+++ ). 2.选择题:(1)若212x mx k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等于 ( ) (A )2m (B )214m (C )213m (D )2116m(2)不论a ,b 为何实数,22248a b a b +--+的值 ( )(A )总是正数 (B )总是负数(C )可以是零 (D )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第一讲 因式分解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例1 分解因式:(1)x 2-3x +2; (2)x 2+4x -12; (3)22()x a b xy aby -++; (4)1xy x y -+-. 说明:(2)x 2+4x -12=(x -2)(x +6).(3) 22()x a b xy aby -++=()()x ay x by -- (4)1xy x y -+-=xy +(x -y )-1=(x -1) (y+1) (如图1.1-5所示). 课堂练习一、填空题: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652x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完整版)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完整版)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完整版)篇一:初高中衔接教材数学《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序言童永奇高一新生,你们好,祝贺大家考入临潼区马额中学!进入我校,同学们必须努力学好《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理由如下:一方面,由于我校是普通农村高中学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延伸与拓展,初中我们学到的知识、方法在高中会经常使用。

既然学习《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呢?提几点建议:一、“信心”是源泉。

人缺乏信心,就丧失了驱动力,终将一事无成。

二、“恒心”是保障。

人缺乏恒心,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巧心”是支柱。

人无巧心,就缺乏灵气和创造力。

最后,衷心祝愿同学们在《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的学习中获得成功,请将那么成功的经验及时告诉我们,以便让更多的朋友分享你们成功的喜悦!临潼区马额中学高一数学校本教材童永奇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知识较差,能力较差,没有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特设计适合我校高一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内容:一是《怎样学好数学》,二是《初高中数学衔接》。

怎样学好数学?A.要学好数学,就应该了解数学本身具有的三大特点。

(一)抽象性:数学的抽象性是无条件的,它的概念一经产生和定义之后,就稳定下来并且被看作是已知的,它们与现实的比较不是数学本身,而是它的应用问题。

(二)严谨性:由于数学的严谨性,人们往往认为数学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

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是具有至高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这种美不是投合我们天性的微弱的方面,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的那些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美的境地。

”(三)应用的广泛性:在任何一个领域,只要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数学就能给出与所提问题的精确度相符合的答案,数学的这种威力恰恰是来源于它的抽象性。

b.要学好数学,就应该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最新版;可直接打印)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最新版;可直接打印)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现有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以下“脱节”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2.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4.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

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5.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6.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像的上、下;左、右平移,两个函数关于原点,轴、直线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

7.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这部分内容视为重难点。

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综合考查常成为高考综合题。

8.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垂心等)和定理(如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等)初中生大都没有学习,而高中都要涉及。

另外,像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初中教学大大弱化,不利于高中知识的讲授。

目录1.1 数与式的运算1.1.1 绝对值1.1.2 乘法公式1.1.3 二次根式1.1.4分式1.2 分解因式2.1 一元二次方程2.1.1 根的判别式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2.2 二次函数2.2.1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2.2.3 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2.3 方程与不等式2.3.1 二元二次方程组解法2.3.2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3.1 相似形3.1.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3.1.2相似形3.2 三角形3.2.1 三角形的“四心”3.2.2 几种特殊的三角形3.3圆3.3.1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3.3.2 点的轨迹1.1 数与式的运算1.1.1.绝对值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表示在数轴上,数和数之间的距离.例1 解不等式:>4.解法一:由,得;由,得;①若,不等式可变为,即>4,解得x <0,又x <1,∴x <0;②若,不等式可变为,即1>4,∴不存在满足条件的x ;③若,不等式可变为,即>4, 解得x >4.又x ≥3,\点B 之间的距离|PB |,即|PB |=|x -3|.所以,不等式‘由|AB |=2,可知点P 在点C (坐标为0)的左侧、或点P 在点D (坐标为4)的右侧. x <0,或x >4.练 习1.填空:(1)若,则x =_________;若,则x =_________.(2)如果,且,则b =________;若,则c =________.2.选择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则 (B )若,则 (C )若,则 (D )若,则3.化简:|x -5|-|2x -13|(x >5).,0,||0,0,,0.a a a a a a >⎧⎪==⎨⎪-<⎩b a -a b 13x x -+-01=-x 1=x 30x -=3x =1<x (1)(3)4x x ---->24x -+12x ≤<(1)(3)4x x --->3x ≥(1)(3)4x x -+->24x -5=x 4-=x 5=+b a 1-=a 21=-c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1.1.2. 乘法公式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2)完全平方公式.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立方和公式 ;(2)立方差公式 ;(3)三数和平方公式 ;(4)两数和立方公式 ;(5)两数差立方公式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例1 计算:.解法一:原式== =.解法二:原式= = =.例2 已知,,求的值.解: .练 习1.填空:(1)( );(2);(3).2.选择题:(1)若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等于 ( )(A ) (B ) (C ) (D )(2)不论,为何实数,的值 ()(A )总是正数(B )总是负数(C )可以是零(D )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22()()a b a b a b +-=-222()2a b a ab b ±=±+2233()()a b a ab b a b +-+=+2233()()a b a ab b a b -++=-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 ++=+++++33223()33a b a a b ab b +=+++33223()33a b a a b ab b -=-+-22(1)(1)(1)(1)x x x x x x +--+++2222(1)(1)x x x ⎡⎤-+-⎣⎦242(1)(1)x x x -++61x -22(1)(1)(1)(1)x x x x x x +-+-++33(1)(1)x x +-61x -4a b c ++=4ab bc ac ++=222a b c ++2222()2()8a b c a b c ab bc ac ++=++-++=221111()9423a b b a -=+(4m +22)164(m m =++)2222(2)4(a b c a b c +-=+++)212x mx k ++k 2m 214m 213m 2116m a b 22248a b a b +--+1.1.3.二次根式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根号下含有字母、且不能够开得尽方的式子称为无理式. 例如,理式.1.分母(子)有理化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子)有理化.为了进行分母(子)有理化,需要引入有理化因式的概念.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例如与,与,与等. 一般地,,与,与互为有理化因式.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子中的根号的过程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过程中,二次根式的乘法可参照多项式乘法进行,运算中要运用公式;而对于二次根式的除法,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算;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多项式的加减法类似,应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2的意义例1将下列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1(2; (3.解: (1; (2;(3.例2.解法一:解法二:.例3 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 (2和.0)a≥32a b 21x ++22x y ++-++-b +b -0,0)a b =≥≥a ==,0,,0.a a a a ≥⎧⎨-<⎩0)a ≥0)x <=0)a =≥20)x x =-<(3÷-(3(3解: (1),,,.(2)∵ 又 4>22,∴6+4>6+22,<例4 化简:.解: = = = .例 5化简:(1; (2.解:(1)原式.(2)原式,∵,∴, 所以,原式=.例 6 已知的值 . 解: ∵,, ∴.练 习1.填空:(1=_____;(2,则的取值范围是_ ____;===-===>-===20042005+⋅-20042005+⋅-20042004+⋅-⋅-2004⎡⎤+⋅-⋅-⎣⎦20041⋅-1)x <<===2=-21x x =-01x <<11x x>>1x x-x y ==22353x xy y -+2210x y +==++=1xy ==22223533()1131011289x xy y x y xy -+=+-=⨯-=(x =-x(3)__ ___;(4)若______ __.2.选择题:成立的条件是 ( )(A ) (B ) (C ) (D )3.若,求的值.4.比较大小:2-35-4(填“>”,或“<”).1.1.4.分式1.分式的意义形如的式子,若B 中含有字母,且,则称为分式.当M ≠0时,分式具有下列性质:; .上述性质被称为分式的基本性质. 2.繁分式像,这样,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分式叫做繁分式.例1 若,求常数的值.解: ∵, ∴解得 .例2 (1)试证:(其中n 是正整数); (2)计算:; (3)证明: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n , 有.(1)证明:∵,=x ===0x >2x >02x <<b =+a b +A B 0B ≠A B ABA A MB B M ⨯=⨯A A M B B M÷=÷ab c d+2m n pm n p +++54(2)2x A Bx x x x +=+++,A B (2)()2542(2)(2)(2)A B A x Bx A B x A x x x x x x x x x ++++++===++++5,24,A B A +=⎧⎨=⎩2,3A B ==111(1)1n n n n =-++1111223910+++⨯⨯⨯ 11112334(1)2n n +++<⨯⨯+ 11(1)11(1)(1)n n n n n n n n +--==+++∴(其中n 是正整数)成立.(2)解:由(1)可知=.(3)证明:∵ = =,又n ≥2,且n 是正整数,∴1n +1一定为正数,∴<12.例3 设,且e >1,2c 2-5ac +2a 2=0,求e 的值.解:在2c 2-5ac +2a 2=0两边同除以a 2,得 2e 2-5e +2=0, ∴(2e -1)(e -2)=0,∴e =12<1,舍去;或e =2.∴e =2.练 习1.填空题:对任意的正整数n , ();2.选择题:若,则= ( ) (A )1 (B ) (C ) (D )3.正数满足,求的值.4.计算.习题1.1A 组1.解不等式:111(1)1n n n n =-++1111223910+++⨯⨯⨯ 11111(1)(()223910=-+-++- 1110=-9101112334(1)n n +++⨯⨯+ 111111()(()23341n n -+-++-+ 1121n -+1112334(1)n n +++⨯⨯+ ce a=1(2)n n =+112n n -+223x y x y -=+xy544565,x y 222x y xy -=x y x y-+1111 (12233499100)++++⨯⨯⨯⨯(1) ; (2) ;(3) .2.已知,求的值.3.填空:(1)=________;(2,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3________.B 组1.填空:(1),,则____ ____;(2)若,则__ __;2.已知:的值.C 组1.选择题:(1( ) (A ) (B ) (C ) (D )(2)计算等于 ( )(A (B (C ) (D )2.解方程.3.计算:.4.试证:对任意的正整数n ,有<14.1.1.1.绝对值1.(1); (2);或 2.D 3.3x -181.1.2.乘法公式1.(1) (2) (3) 2.(1)D (2)A1.1.3.二次根式1. (1 (2) (3)42.C 3.1 4.>1.1.4.分式13x ->327x x ++-<116x x -++>1x y +=333x y xy ++1819(2(2-2=a =12a =13b =2223352a ab a ab b -=+-2220x xy y +-=22223x xy y x y++=+11,23x y ===a b <a b >0a b <<0b a <<22112()3()10x x x x +-+-=1111132435911++++⨯⨯⨯⨯ 111123234(1)(2)n n n +++⨯⨯⨯⨯++ 5±4±4±1-31132a b -11,24424ab ac bc --2-35x ≤≤-1.122.B 3. 4.习题1.1A 组1.(1)或(2)-4<x <3 (3)x <-3,或x >32.1 3.(1) (2) (3B 组1.(1) (2),或-15 2.4.C 组1.(1)C (2)C 2. 3.4.提示:1.2 分解因式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例1 分解因式: (1)x 2-3x +2; (2)x 2+4x -12;(3); (4).解:(1)如图1.2-1,将二次项x 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 的积,再将常数项2分解成-1与-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3x ,就是x 2-3x+2中的一次项,所以,有x 2-3x +2=(x -1)(x -2).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2-1中的两个x 用1来表示(如图1.2-2所示).(2)由图1.2-3,得x 2+4x -12=(x -2)(x +6).(3)由图1.2-4,得=(4)=xy +(x -y )-1=(x -1) (y+1) (如图1.2-5所示).2.提取公因式法与分组分解法1-991002x <-4x >2-11a -≤≤1-3752121,22x x ==36551111(1)(2)2(1)(1)(2)n n n n n n n =-+++++22()x a b xy aby -++1xy x y -+-22()x a b xy aby -++()()x ay x by --1xy x y -+--1-2x x图1.2-1-1-211图1.2-2-2611图1.2-3-ay -byx x图1.2-4-11x y图1.2-5例2 分解因式: (1); (2).解: (1)== =. 或=== = =.(2)= ==.或= = =.3.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ax 2+bx +c (a ≠0)的因式分解.若关于x 的方程的两个实数根是、,则二次三项式就可分解为.例3 把下列关于x 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1);(2).解: (1)令=0,则解得,,∴==.(2)令=0,则解得,,∴=.练 习1.选择题:多项式的一个因式为 ()(A )(B )(C )(D )2.分解因式:(1)x 2+6x +8; (2)8a 3-b 3;(3)x 2-2x -1;(4).习题1.21.分解因式: (1) ;(2);32933x x x +++222456x xy y x y +--+-32933x x x +++32(3)(39)x x x +++2(3)3(3)x x x +++2(3)(3)x x ++32933x x x +++32(331)8x x x ++++3(1)8x ++33(1)2x ++22[(1)2][(1)(1)22]x x x +++-+⨯+2(3)(3)x x ++222456x xy y x y +--+-222(4)56x y x y y +--+-22(4)(2)(3)x y x y y +----(22)(3)x y x y -++-222456x xy y x y +--+-22(2)(45)6x xy y x y +----(2)()(45)6x y x y x y -+---(22)(3)x y x y -++-20(0)ax bx c a ++=≠1x 2x 2(0)ax bx c a ++≠12()()a x x x x --221x x +-2244x xy y +-221x x +-11x =-+21x =--221x x +-(1(1x x ⎡⎤⎡⎤-----⎣⎦⎣⎦(11x x +++2244x xy y +-1(2x y =-+1(2x y =--2244x xy y +-[2(1][2(1]x y x y ++22215x xy y --25x y -3x y -3x y +5x y-4(1)(2)x y y y x -++-31a +424139x x -+(3); (4).2.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1) ; (2);(3);(4).3.三边,,满足,试判定的形状.4.分解因式:x 2+x -(a 2-a ).1.2分解因式1. B 2.(1)(x +2)(x +4)(2)(3) (4).习题1.21.(1) (2) (3) (4)2.(1); (2); (3); (4).3.等边三角形4.22222b c ab ac bc ++++2235294x xy y x y +-++-253x x -+23x --2234x xy y +-222(2)7(2)12x x x x ---+ABC ∆a b c 222a b c ab bc ca ++=++ABC ∆22(2)(42)a b a ab b -++(11x x ---(2)(22)y x y --+()()211a a a +-+()()()()232311x x x x +-+-()()2b c b c a +++()()3421y y x y -++-x x ⎛-- ⎝(x x ---+3x y x y ⎛⎫⎛⎫++ ⎪⎪ ⎪⎪⎝⎭⎝⎭()3(1)(11x x x x -+---+(1)()x a x a -++2.1 一元二次方程2.1.1根的判别式我们知道,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用配方法可以将其变形为. ①因为a ≠0,所以,4a 2>0.于是(1)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是一个正数,因此,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2)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为零,因此,原方程有两个等的实数根x 1=x 2=-;(3)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是一个负数,而方程①的左边一定大于或等于零,因此,原方程没有实数根.由此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情况可以由b 2-4ac 来判定,我们把b 2-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Δ”来表示.综上所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1)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2)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 1=x 2=-;(3)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例1 判定下列关于x 的方程的根的情况(其中a 为常数),如果方程有实数根,写出方程的实数根.(1)x 2-3x +3=0; (2)x 2-ax -1=0; (3) x 2-ax +(a -1)=0; (4)x 2-2x +a =0.解:(1)∵Δ=32-4×1×3=-3<0,∴方程没有实数根.(2)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Δ=a 2-4×1×(-1)=a 2+4>0,所以方程一定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3)由于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为Δ=a 2-4×1×(a -1)=a 2-4a +4=(a -2)2,所以,①当a =2时,Δ=0,所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 1=x 2=1;②当a ≠2时,Δ>0, 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x 1=1,x 2=a -1.(3)由于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为Δ=22-4×1×a =4-4a =4(1-a ),所以①当Δ>0,即4(1-a ) >0,即a <1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②当Δ=0,即a =1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 1=x 2=1;2224()24b b acx a a-+=2b a2()2b x a+2b a1x =2x =11x =+21x =-③当Δ<0,即a >1时,方程没有实数根.说明:在第3,4小题中,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符号随着a 的取值的变化而变化,于是,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对a 的取值情况进行讨论,这一方法叫做分类讨论.分类讨论这一思想方法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在今后的解题中会经常地运用这一方法来解决问题.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两个实数根.所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下列关系:如果ax 2+bx +c =0(a ≠0)的两根分别是x 1,x 2,那么x 1+x 2=,x 1·x 2=.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定理.特别地,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若x 1,x 2是其两根,由韦达定理可知x 1+x 2=-p ,x 1·x 2=q ,即 p =-(x 1+x 2),q =x 1·x 2,所以,方程x 2+px +q =0可化为 x 2-(x 1+x 2)程x 2+px +q =0的两根,出k 的值,再由方程解出另一个根.但由于我们学习了韦达定理,又可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题,即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及方程的二次项系数和常数项,于是可以利用两根之积求出方程的另一个根,再由两根之和求出k 的值.解法一:∵2是方程的一个根,∴5×22+k ×2-6=0,∴k =-7.所以,方程就为5x 2-7x -6=0,解得x 1=2,x 2=-.所以,方程的另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得到关于m 的方程,从而解得m 的值.但在解题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所给的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因此,其根的判别式应大于零.解:设x 1,x 2是方程的两根,由韦达定理,得 x 1+x 2=-2(m -2),x 1·x 2=m 2+4. ∵x 12+x 22-x 1·x 2=21,∴(x 1+x 2)2-3 x 1·x 2=21,即 [-2(m -2)]2-3(m 2+4)=21,化简,得 m 2-16m -17=0, 解得 m =-1,或m =17.当m =-1时,方程为x 2+6x +5=0,Δ>0,满足题意;当m =17时,方程为x 2+30x +293=0,Δ=302-4×1×293<0,不合题意,舍去.综上,m =17.说明:(1)在本题的解题过程中,也可以先研究满足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所对应的m 的范围,然后再由“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出m 的值,取满足条件的m 的值即可.(1)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如果仅仅由韦达定理解题时,还要考虑到根的判别式Δ是否大于或大于零.因为,韦达定理成立的前提是一元大方向个数分别为x ,y ,利用二元方程求解出这两个数.也可以利用韦达定理转化出一元二次方程来求解.解法一:设这两个数分别是x ,y ,则 x +y =4, ①xy =-12. ②由①,得 y =4-x , 代入②,得x (4-x )=-12,即 x 2-4x -12=0,∴x 1=-2,x 2=6.b aca35∴ 或因此,这两个数是-2和6.解法二:由韦达定理可知,这两个数是方程 x 2-4x -12=0的两个根.解这个方程,得 x 1=-2,x 2=6.所以,这两个数是-2和6.说明:从上面的两种解法我们不难发现,解法二(直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题)要比解法一简捷.例5 若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x 2+5x -3=0的两根.(1)求| x 1-x 2|的值;(2)求的值;(3)x 13+x 23.解:∵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x 2+5x -3=0的两根,∴,).(3)x 13+x 23=(x 1+x 2)( x 12-x 1x 2+x 22)=(x 1+x 2)[ ( x 1+x 2) 2-3x 1x 2]=(-)×[(-)2-3×()]=-.说明: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差的绝对值是一个重要的量,今后我们经常会遇到求这一个量的问题,为了解题简便,我们可以探讨出其一般规律:设x 1和x 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则,,∴| x 1-x 2|于是有下面的结论:若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则| x 1-x 2|Δ=b 2-4ac ).今后,在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差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利用上面的结论.例6 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x +a -4=0的一根大于零、另一根小于零,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设x 1,x 2是方程的两根,则 x 1x 2=a -4<0, ① 且Δ=(-1)2-4(a -4)>0. ②由①得 a <4,由②得 a <174.∴a 的取值范围是a <4.112,6,x y =-⎧⎨=⎩226,2.x y =⎧⎨=-⎩221211x x +1252x x +=-1232x x =-22221212122222221212125325()2()3()2113722439()9()24x x x x x x x x x x x x --⨯-+++-+=====⋅-525232-21582x ===练 习1.选择题:(1)方程的习题2.1A 组1.选择题:(1)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kx -2=0的一个根是1,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 (A )-3 (B )3 (C )-2 (D )2(2)下列四个说法:①方程x 2+2x -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②方程x 2-2x +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③方程3 x 2-7=0的两根之和为0,两根之积为;④方程3 x 2+2x =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0.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3)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5x +a 2+a =0的一个根是0,则a 的值是( )(A )0 (B )1 (C )-1 (D )0,或-12.填空:(1)方程kx 2+4x -1=0的两根之和为-2,则k = .(2)方程2x 2-x -4=0的两根为α,β,则α2+β2=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ax -3a =0的一个根是-2,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4)方程2x 2+2x -1=0的两根为x 1和x 2,则| x 1-x 2|= .3.试判定当m 取何值时,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m 2x 2-(2m +1) x +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没有实数根?4.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两根分别是方程x 2-7x -1=0各根的相反数.B 组1.选择题:若关于x 的方程x 2+(k 2-1) x +k +1=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则k 的值为( )(A )1,或-1 (B )1 (C )-1 (D )02.填空:(1)若m ,n 是方程x 2+2005x -1=0的两个实数根,则m 2n +mn 2-mn 的值等于 .(2)如果a ,b 是方程x 2+x -1=0的两个实数根,那么代数式a 3+a 2b +ab 2+b 3的值是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kx -2=0.4.-1 提示:(x 1-3)( x 2-3)=x 1 x 2-3(x 1+x 2)+9习题2.12.(1)2006 提示:∵m +n =-2005,mn =-1,∴m 2n +mn 2-mn =mn (m +n -1)=-1×(-2005-1)=2006.(2)-3 提示;∵a +b =-1,ab =-1,∴a 3+a 2b +ab 2+b 3=a 2(a +b )+b 2(a +b )=(a +b )( a 2+b 2)=(a +b )[( a +b ) 2-2ab ]=(-1)×[(-1)2-2×(-1)]=-3.3.(1)∵Δ=(-k )2-4×1×(-2)=k 2+8>0,∴方程一定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x 1+x=k ,x x =-2,∴2k >-2,即k >-1.4.(1)| x 1-x 2|,=;(2)x 13+x 23=.5.∵| x 1-x 2|,∴m =3.把m =3代入方程,Δ>0,满足题意,∴m =3.2230x k -+=73-122x x +2b a -333abc b a -2==C 组1.(1)B (2)A(3)C 提整数的实数k 的整数值为-2,-3和-5.(3)当k =-2时,x 1+x 2=1,① x 1x 2=, ②①2÷②,得+2=8,即,∴,∴.4.(1)Δ=;(2)∵x1x 2=-≤0,∴x 1≤0,x 2≥0,或x 1≥0,x 2≤0.①若x 1≤0,x ≥0,则x 2=-x 1+2,∴x 1+x 2=2,∴m -2=2,∴m =4.此时,方程为x 2-2x -4=0,∴,②若x 1≥0,x 2≤0,则-x 2=x 1+2,∴x 1+x2=-2,∴m -2=-2,∴m =0.此时,方程为x 2+2=0,∴x 1=0,x 2=-2.5.设方程的两根为x 1,x 2,则x 1+x 2=-1,x 1x 2=a , 由一根大于1、另一根小于1,得(x 1-1)( x 2-1)2.2.1 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像和性质问题1 函数y =ax 2与y =x 2的图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先画出y =2x 2,y =x 2,y =-2x 2的图象,通过这些函数图象与函数y =x 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函数y =ax 2与y =x 2的图象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先画出函数y =x 2,y =2x 2的图象.先列表:x …-3-2-10123…x 2…9410149…2x 2…18822818从表中不难看出,要得到2x 2的值,只要把相应的x 2的值扩大两倍就可以了.再描点、连线,就分别得到了函数y =x 2,y =2x 2的图象(如图2-1所示),-1我们可以得到这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函数y =2x 2的图象可以由函数y =的图象各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两倍得到.同学们也可以象之间的关系.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二次函数y =ax 2(a ≠0)的图象可以由y =x 2的图象各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 倍得到.在二次函数y =ax 2(a ≠0)中,二次项系数a 决定了图象的开口方向和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的开口的大小.问题2 函数y =a (x +h )2+k 与y =ax 2的图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同样地,我们可以利用几个特殊的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可以作出函数y =2(x +1)2+1与y =2x 2的图象(如图2-2所示),从函数的同学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把函数y =2x 2的图象向左平移一个单位,再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就可以得到函数y =2(x +1)2+1的图象.这两个函数图象之间具有“形状相同,位置不同”的特点.类似地,还可以通过画函数y =-3x 2,y =-3(x -1)2+1的图象,研究它们图象之间的相互关系.181221x x x x +16λλ+=2610λλ-+=3λ=±22(1)20m -+>24m 11x =+21x =12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二次函数y =a (x +h )2+k (a ≠0)中,a 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大小及方向;h 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左右平移,而且“h 正左移,h 负右移”;k 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上下平移,而且“k 正上移,k 负下移”.由上面的结论,我们可以得到研究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的图象的方法:由于y =ax 2+bx +c =a (x 2+)+c =a (x 2++)+c -,所以,y =ax 2+bx +c (a ≠0)的图象可以看作是将函数y =ax 2的图象作左右平移、上下平移得到的,于是,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具有下列性质:(1)当a >0时,函数y =ax 2+bx +c 图象开口向上;顶点坐标为,对称轴为直线x =-;当x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时,函数取最小值y =.(2)当a <0时,函数y =ax 2+bx +c 图象开口向下;顶点坐标为,对称轴为直线x =-;当x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时,函数取最大值y =. 上述二次函数的性质可以分别通过图2.2-3和图2.2-4直观地表示出来.因此,在今后解决二次函数问题时,可以借助于函数图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例1 求二次函数y =-3x 2-6x +1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指出当x 取何值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并画出该函数的图象.解:∵y =-3x 2-6x +1=-3(x +1)2+4,∴函数图象的开口向例2 某种产品的成本是120元/件,试销阶段每件产品的售价x (元)与产品的日销售量y (件)之间关系如下表所示:x /元130150165y /件705035若日销售量y 是销售价x 的一次函数,那么,要使每天所获得最大的利润,每件产品的销售价应定为多少元?此时每天的销售利润是多少?b x a b x a 224b a 24ba224(24b b aca x a a-=++24(,)24b ac b a a --2b a2b a -2b a -2ba-244ac b a-24(,)24b ac b a a --2b a2b a -2b a -2ba-244ac b a-分析:由于每天的利润=日销售量y ×(销售价x -120),日销售量y 又是销售价x 的一次函数,所以,欲求每天所获得的利润最大值,首先需要求出每天的利润与销售价x 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再由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求出每天利润的最大值.解:由于设每天的利润为z (元),则z =(-x +200)(x -120)=-x 2+320x -24000 =-(x -160)2+1600,∴当x =160时,z 取最大值1600.答:当售价为160元/件时,每天的利润最大,为1600元.例3 把二次函数y =x 2+bx +c 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2的图像,求b ,c 的值.解法一:y =x 2+bx +c =(x +)2,把它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的图像,也就是函数y =x 2的图像,所以,y =x 2的图像,等价bx +c 的图像.=(x -4)2+2的图像,即为y =x 2-88,c =14.4,此时x x =a 时,函数取最小值y =a 2;=0时,函数取最小值y =0;y =0.说明:在本例中,利用了分类讨论的方法,对a 的所有可能情形进行讨论.此外,本例中所研究的二次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不是取任意的实数,而是取部分实数来研究,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通常需要借助于函数图象来直观地解决问题.2b 24bc +-22(4)224b b y x c =+++-+40,2b⎧--=⎪⎪①图2.2-6②③练习1.选择题:(1)下列函数图象中,顶点不在坐标轴上的是()(A)y=2x2(B)y=2x2-4x+2(C)y=2x2-1 (D)y=2x2-4x(2)函数y=2(x-1)2+2是将函数y=2x2()(A)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B)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C)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D)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2.填空题(1)二次函数y=2x2-mx+n图象的顶点坐标为(1,-2),则m=,n=.(2)已知二次函数y=x2+(m-2)x-2m,当m=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y轴上;当m=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x轴上;当m=时,函数图象经过原点.(3)函数y=-3(x+2)2+5的图象的开口向,对称轴为,顶点坐标为;当x=时,函数取最值y=;当x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3.求下列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小)值及y随x的变化情况,并画出其图象.(1)y=x2-2x-3;(2)y=1+6 x-x2.4.已知函数y=-x2-2x+3,当自变量x在下列取值范围内时,分别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求当函数取最大(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的值:(1)x≤-2;(2)x≤2;(3)-2≤x≤1;(4)0≤x≤3.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通过上一小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二次函数可以表示成以下两种形式:1.一般式:y=ax2+bx+c(a≠0);2.顶点式:y=a(x+h)2+k (a≠0),其中顶点坐标是(-h,k).除了上述两种表示方法外,它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为了研究另一种表示方式,我们先来研究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交点个数.当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相交时,其函数值为零,于是有ax2+bx+c=0.①并且方程①的解就是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纵坐标为零),于是,不难发现,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点个数与方程①的解的个数有关,而方程①的解的个数又与方程①的根的判别式Δ=b2-4ac 有关,由此可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点个数与根的判别式Δ=b2-4ac存在下列关系:(1)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则Δ>0也成立.(2)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一个交点(抛物线的顶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ax2+bx +c(a≠0)与x轴有一个交点,则Δ=0也成立.(3)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没有交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没有交点,则Δ<0也成立.于是,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A(x1,0),B(x2,0),则x1,x2是方程ax2+bx+c=0的两根,所以x 1+x 2=,x 1x 2=,即 =-(x 1+x 2), =x 1x 2.所以,y =ax 2+bx +c =a ()= a [x 2-(x 1+x 2)x +x 1x 2]=a (x -x 1) (x -x 2).由上面的推导过程可以得到下面结论:若抛物线y =ax 2+bx +c (a ≠0)与x 轴交于A (x 1,0),B (x 2,0)两点,则其函数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 =a (x -x 1) (x -x 2) (a ≠0).这样,也就得到了表示二次函数的第三种方法:3.交点式:y =a (x -x 1) (x -x 2) (a ≠0),其中x 1,x 2是二次函数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今后,在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时,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选用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这三种表达形式中的某一形式来解题.例1 已知某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2,图像的顶点在直线y =x +1上,并且图象经过点(3,-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分析:在解本例时,要充分利用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最大值、顶点位置,从而可以将二次函数设成顶点式,再由函数图象过定点来求解出系数a .解:∵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2,而最大值一定是其顶点的纵坐标,∴顶点的纵坐标为2.又顶点在直线y =x +1上,所以,2=x +1,∴x =1.∴顶点坐标是(1,2).设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3,-1),∴,解得a =-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即y =-2x 2+8x -7.说明:在解题时,由最大值确定出顶点的纵坐标,再利用顶点的位置求出顶点坐标,然后设出二次函数的顶点式,最终解决了问题.因此,在解题时,要充分挖掘题目所给的条件,并巧妙地利用条件简捷地解决问题.例2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且顶点到x 轴的距离等于2,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分析一:由于题目所给的条件中,二次函数的图象所过的两点实际上就是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坐标,于是可以将函数的表达式设成交点式.解法一:∵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可设二次函数为y =a (x +3) (x -1) (a ≠0),展开,得 y =ax 2+2ax -3a ,顶点的纵坐标为 ,由于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到x 轴的距离2,∴|-4a |=2,即a =.所以,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或y =-.分析二:由于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所以,对称轴为直线x =-1,又由顶点到x 轴的距离为2,可知顶点的纵坐标为2,或-2,于是,又可以将二次函数的表达式设成顶点式来解,然后再利用图象过点(-3,0),或(1,0),就可以求得函数的表达式.解法二:∵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对称轴为直线x =-1.b a -c ab a ca2b c x x a a++2(2)1(0)y a x a =-+<21(32)1a -=-+22(2)1y x =--+2212444a a a a--=-12±21322x x +-21322x x -+又顶点到x 轴的距离为2,∴顶点的纵坐标为2,或-2.于是可设二次函数为y =a (x +1)2+2,或y =a (x +1)2-2,由于函数图象过点(1,0),∴0=a (1+1)2+2,或0=a (1+1)2-2.∴a =-,或a =.所以,所求的二次函数为y =-(x +1)2+2,或y =(x +1)2-2.说明:上述两种解法分别从与x 轴的交点坐标及顶点的坐标这两个不同角度,利用交点式和顶点式来解题,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条件,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例3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1,-22),(0,-8),(2,8),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解:设该二次函数为y =ax 2+bx +c (a ≠0).由函数图象过点(-1,-22),(0,-8),(2,8),可得解得 a =-2,b =12,c =-8.所以,所求的二次函数为y =-2x 2+12x -8.通过上面的几道例题,同学们能否归纳出:在什么情况下,分别利用函数的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来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练 习1.选择题:(1)函数y =-x 2+x -1图象与x 轴的交点个数是 (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无法确定(2)函数y =-12(x +1)2+2的顶点坐标是 ( )(A )(1,2) (B )(1,-2) (C )(-1,2) (D )(-1,-2)2.填空:(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与x 轴交于点(-1,0)和(2,0),则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可设为y =a(a ≠0) .(2)二次函数y =-x 2+23x +1的函数图象与x 轴两交点之间的距离为 .3.根据下列条件,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1)图象经过点(1,-2),(0,-3),(-1,-6); (2)当x =3时,函数有最小值5,且经过点(1,11);(3)函数图象与x 轴交于两点(1-2,0)和(1+2,0),并与y 轴交于(0,-2).2.2.3 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一、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与对称变换1.平移变换问题1 在把二次函数的图象进行平移时,有什么特点?依据这一特点,可以怎样来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平移?我们不难发现:在对二次函数的图象进行平移时,具有这样的特点——只改变函数图象的位置、不改变其形状,因此,在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平移问题时,只需利用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式研究其顶点的位置即可.例1 求把二次函数y =x 2-4x +3的图象经过下列平移变换后得到的图象所对应的函数解析式:(1)向右平移2个单位,向下平移1个单位;(2)向上平移3个单位,向左平移2个单位.1212121222,8,842,a b c c a b c -=-+⎧⎪-=⎨⎪=++⎩。

浙教版初高中衔接数学教案

浙教版初高中衔接数学教案

浙教版初高中衔接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初中数学知识,为高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熟练运用初中数学知识解决高中数学问题。

3.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教学内容:1.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联系和区别。

2. 数列与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3. 逻辑与集合的基础知识。

4. 几何学习方法与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数列、函数、逻辑与集合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高中数学中的解题方法、思维模式和技巧。

3. 如何将初中数学知识应用到高中数学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示例、实例进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初中数学知识,引出高中数学的相关内容。

2. 学习:介绍数列、函数、逻辑、集合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进行相关例题讲解。

3. 引入:讲解高中数学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模式,引导学生逐步应用到具体问题中。

4. 练习: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总结方法。

六、教学反馈:1. 学生进行作业检查,及时纠正错误。

2. 学生进行课后习题训练,巩固和拓展知识。

3. 教师进行课堂评价,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七、教学资源:1. 课本、教辅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资源。

3. 互联网资源和相关学习平台。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学习态度、表现情况。

2. 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3. 教学效果评价。

以上是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案范本,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升高衔接教材(数学):初升高衔接教材(数学)

初升高衔接教材(数学):初升高衔接教材(数学)

3.函数 y x 2 4 x 的最小值为( )
A. 2
B. 3 C. 4 D. 6
4.若关于 x 的不等式 x a 3 的解为 2 x 4 ,则实数 a 的值为( )
A. 1
B. 0 C. 1 D. 2
5.不等式 x 2 0 的解为________.
6.已知 (x 2)2 y 3 0 ,则 (x y)2015 =________.
【衔接高中知识】
高中阶段需要掌握更多的多项式乘法公式:例如立方和(差)公式,两数和(差)的立方公式, n 个数的和的完
全平方公式,甚至二项式定理、杨辉三角等.
立方和公式 (a b)(a2 ab b2 ) a3 b3 立方差公式 (a b)(a2 ab b2 ) a3 b3 三数和平方公式 (a b c)2 a2 b2 +c2 2(ab ac bc) 两数和立方公式 (a b)3 a3 3a2b 3ab2 b3 两数差立方公式 (a b)3 a3 3a2b 3ab2 b3
【归纳初中知识】 1.1 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1.2 乘法公式 初中阶段只需掌握两个基本公式: 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
平方差公式 (a b)(a b) a 2 b2 完全平方公式 (a b)2 a2 2ab b2
去掉绝对值符号,得到代数式在各段的简化式,从而化为不含绝对值符号的一般不等式来解,即令每项等于零, 得到的值作为分区点,然后再分区间讨论绝对值不等式, 最后应求出解集的并集. 零点分段法是解含绝对值 符号不等式的常用解法,这种解法体现了化归、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它可以把求解条理化、思路直观化.
【精讲典型例题】
【精讲典型例题】 【例 1】计算: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68页word资料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68页word资料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紧密的知识点1 绝对值:⑴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⑵正数的绝对值是他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即(0)0(0)(0)a a a a a a >⎧⎪==⎨⎪-<⎩⑶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⑷两个绝对值不等式:||(0)x a a a x a <>⇔-<<;||(0)x a a x a >>⇔<-或x a >2 乘法公式: ⑴平方差公式:22()()a b a b a b -=+- ⑵立方差公式:3322()()a b a b a ab b -=-++ ⑶立方和公式:3322()()ab a b a ab b +=+-+⑷完全平方公式:222()2a b a ab b ±=±+, ⑸完全立方公式:33223()33a b a a b ab b ±=±+±3 分解因式:⑴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⑵方法:①提公因式法,②运用公式法,③分组分解法,④十字相乘法。

4 一元一次方程:⑴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⑵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⑶关于方程ax b =解的讨论 ①当0a ≠时,方程有唯一解b x a=; ②当0a =,0b ≠时,方程无解③当0a=,0b =时,方程有无数解;此时任一实数都是方程的解。

5 二元一次方程组:(1)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2)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3)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①代入消元法,②加减消元法。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2.二次根式 a2 的意义
a2
=
a
=
⎧⎨⎩ a−,a,
a ≥ 0, a < 0.
例1 将下列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1) 12b ; (2) a2b(a ≥ 0) ;
解: (1) 12b = 2 3b ;
(2) a2b = a b = a b(a ≥ 0) ;
(3) 4x6 y (x < 0).
(3) 4x6 y = 2 x3 y = −2x3 y (x < 0). 例 2 计算: 3 ÷ (3 − 3) .
2 理式.

1.分母(子)有理化
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子)有理化.为了进行分母(子)有理化,需要引入有理 化因式的概念.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 式互为有理化因式,例如 2 与 2 ,3 a 与 a , 3 + 6 与 3 − 6 ,2 3 − 3 2 与 2 3 + 3 2 ,等等. 一 般地, a x 与 x , a x + b y 与 a x − b y , a x + b 与 a x − b 互为有理化因式.
解: ( 3 + 2)2004 ⋅ ( 3 − 2)2005
= ( 3 + 2)2004 ⋅ ( 3 − 2)2004 ⋅ ( 3 − 2)
= ⎡⎣( 3 + 2) ⋅ ( 3 − 2)⎤⎦2004 ⋅ ( 3 − 2) =12004 ⋅ ( 3 − 2)
= 3− 2.
例 5 化简:(1) 9 − 4 5 ;
1.1.4.分式
1.分式的意义
形如 A 的式子,若 B 中含有字母,且 B ≠ 0 ,则称 A 为分式.当 M≠0 时,分式 A 具有下列性质: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已整理)(可编辑修改word版)(20201111075258)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已整理)(可编辑修改word版)(20201111075258)

目录第一章数与式1.1 数与式的运算1.1.1 绝对值1.1.2 乘法公式1.1.3 二次根式1.1.4 分式1.2 分解因式第二章二次方程与二次不等式2.1 一元二次方程2.1.1 根的判别式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2.2 二次函数2.2.1 二次函数y二ax2+bx+c的图像和性质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方式2.2.3 二次函数的应用2.3 方程与不等式2.3.1 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第三章相似形、三角形、圆3.1 相似形3.1.1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3.1.2 相似三角形形的性质与判定3.2 三角形3.2.1 三角形的五心3.2.2 解三角形:钝角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及其应用3.3 圆3.3.1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幕定理3.3.2 点的轨迹3.3.3 四点共圆的性质与判定3.3.4 直线和圆的方程(选学)1.1数与式的运算1. 1.1 .绝对值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a, a 0,|a| 0, a 0,a, a 0.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a b表示在数轴上,数a和数b之间的距离.例1解不等式:|x 1 x 3 >4.解法一:由x 1 0 ,得x 1 ;由x 3 0,得x 3 ;①若x 1,不等式可变为(x 1) (x 3) 4 ,即2x 4 >4,解得X V 0,又x v 1 ,二x v 0;②若1 x 2,不等式可变为(x 1) (x 3) 4 ,即1> 4,二不存在满足条件的x;③若x 3,不等式可变为(x 1) (x 3) 4 ,即2x 4 >4,解得x>4.又x>3,x>4.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为x v0,或x>4.解法二:如图1. 1-1, x 1表示x轴上坐标为x的点P到坐标为1的点A 之间的距离I PA,即I PA = |x- 1| ; |x-引表示x轴上点P到坐标为2的点B 之间的距离| PB,即| PB = |x- 3| .所以,不等式x 1 x 3 >4的几何意义即为| PA +1 PB >4.由| AB = 2,可知点P在点q坐标为0)的左侧、或点P在点学习参考P C A B D丄L丄L Lx0134x V|x- 3||x- 1|图1. 1- 1D(坐标为4)的右侧.x v0,或x>4.练习1.填空:(1)若x5,则x=;若x4,贝y x= .(2)如果la b5,且a 1 11,则b= ;若|1 c 2 ,则C =2.选择题:1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a b则a b(B) 若a b,则 a b(C)若a b , 则a b(D) 若a 1),则 a b3.化简:| x- 5| - |2x —13|(x > 5).1.1.2. 乘法公式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a b)(a b) a2b2;(2)完全平方公式(a b)2 a22ab b2.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 立方和公式(a 2 2b)(a ab b ) 3a b3;(2)立方差公式(a b)(a2 ab b2) 3 a b3;(3)三数和平方公式(a b c)2a2 b2 2 c2(ab bc ac);(4)两数和立方公式(a b)3 a3 3a 2b3ab2.3b ;(5)两数差立方公式(a b)3 a3 3a 2b3ab2b3.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例 1 计算:(x 1)(x 1)(x2 x 1)(x2 x 1). 解法一:原式= (x21) (x21)2x2—(x21)(x4x21)=6 x 1 .解法二原式=(x1)(x2x21)(x 1)(x x 1) =(x31)(x31)=x61.例2已知a b c 4 , ab bc ac 4,求a2 b2c2的值解: 2a b2c2 ( ab c)22(ab bc ac) 8 .练习1. 填空:(1) 12 a1b2Qb 如( );9423(2) (4 m)216m24m ()(3 )(a2b c)2 2 2 2a 4bc ().2. 选择题:1.1.3 .二次根式一般地,形如.a(a 0)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根号下含有字母、且不能 够开得尽方的式子称为无理式.例如3a2b ,.产号等是无理式,而 -、2x 2 2x 1 , x 2 . 2xy y 2,-. a 2 等是有理式.21. 分母(子)有理化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叫做 分母(子)有理化.为了进行分母(子) 有理化,需要引入有理化因式的概念.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 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例如 2与 .2 , 与' a ,-. 3 与 '一3 & , 2.3 与 2、、3 3 &,等等. 一般地,a /X 与x , a 、、x b.,$与a 、、x b y , a . x b 与a. x b 互为有理化因式.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 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 子中的根号的过程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过程中,二次根式的乘法可参照多项式乘法进行, 运算中要运用公式.a ,b ab(a 0,b 0);而对于二次根式的除法,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算;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多项式的加 减法类似,应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2 .二次根式-07的意义a, a 0, aa, a 0.例1 将下歹 J 式子化为最简一次根式:(1) 施; (2) VOb(a 0); (3) J 4x 6y(x 0).解: (1)2屈;(2) Ja 2b a 虑 aVb(a 0);(3) J4x 6y 2x 3 &2X 3T7(X 0).例2 计算 :爲 (3晶.(1 ) 21若 x -mx 2k 是——一个 ()(A )m 2(B ) 1 2 m4(2 ) 不论a ,b为 何 ( )(A 总是正数(C 可以是零数则k 等于(C )討2(D ) 4b 81 2m16的值(B )总是负数(D )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完全平方式,实数,a 2 b 2 2a解法一:再(3、③=' 3_3典=.3 (3 . 3) (3 .3)(3 3)=3灵3 9 3=3“ 1)6=s/3 12解法二:.3 (3、、3) = —33罷.3 1 .3 1 ( 3 1)G 3 1).3 12例3 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A2 .仃和,n .10 ;解: (1) V,.^ 吊』111.不吊1(2)./ 4(、、12 .11)612 .11)和2逗_、、6 .(11 .10)(. 11 10);11 「101.12 、11 ,1、11 ■10,又,12 .11 .亍帀,二、、12 ..右V .11 .,10 .(2)・.・2运—76 2应-V6 (^2-46)(242+46)1又 4 >2 2,6 + 4> . 6+ 2 2,r2V 2、2-66 4化简:(、、3 J) 2004 ( 3、、2)20052、2+,6'例4解: 0.3 , 2 ) 2004(、3 ;2严=2 ) 2004 (G 2 ) 2004(、、3 .2) = 0 3 ' 2) 0-3 、.2) ^.3 . 2)=12004(..3 例5 化简: 、2) =、3 2 .(1).9 4;5 ;(2) 12 2(0 x 1).x解:(1)原式.(5)22 2 5 22、.(2 、5)245 45 2.(2)原式=,5 4 54-x1 x,所以,原式=-X已知x 律2,y J J ,求5xy 3/的值• ’x y 3 : '3 :(、3、2)2( 3、②210,xy 32歸 1 ,二 3x 2 5xy 3y 23(x y)2 11xy 3 1 0211 289 .1.1. 4 .分式1 .分式的意义形如A 的式子,若 BB 中含有字母,且B'则称13为分式.当心时,分式A 具有下列性质:BA A MA A MB B M ,B B M *上述性质被称为分式的基本性质. 2. 繁分式a像_^ , m n P 这样,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分式叫做 繁分式. cd 2m1.习填空: 11若,(5 x)(x 3)2 (x 3) •.厂x ,则x 的取值范围是 4、/24 6.54 ^.96 2.1502(1) 2.选择题: 爪[| J X 1 J x1,则 x 1x1 x 、、x ■■■ x 2 厂2.立) (A ) x 23 .若ba 1_4.比较大小:2— 3(B ) x 01 a,求a b 的值._____ >/5—萌(填“〉”(C xV”)(D ) 0x2例6解:5例1若汙2)彳三,求常数A ,B 的值.A B 5, 2A 4,(1)试证: (2) 计算: 解得 A1 1n(n 1) n1 1 122 31又n >2’且n 是正整数」市一定为正数'1 n(n 1)例 3 设e c ,且 e > 1, 2c 2— 5ac + 2a 2= 0,求 e 的值. a 解:在2c 2— 5ac + 2a 2 = 0两边同除以a 2,得2 e 2 — 5e + 2=0,/. (2e —1)( e — 2) = 0,1二e = 2 v 1,舍去;或 e = 2. e = 2.练习1. 填空题:对任意的正整数n ,1__L 11);n(n 2)n n 22 选择题:解:A(x 2) Bx (A B)x 2A x(x 2)x(x 2)5x 4 x(x 2)(3)证明: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n ,1 n(n 1). 1 1 1・ ・n(n 1) n n 1 (其中n 是正整数)成立.(2)解:由(1)可知1 1 1 1 1 1 1 1L(1 : > ( )L ( ) 1 2 2 39 102 23 9 10 (3)证明:v -1 1L1 =11 11 1 (--)(--)L(-(1)证明:••• 1 丄 e I 1 -n n 1 n(n 1) n(n 1)2 3 3 4 n(n 1)2 3 3 4n1110 101)若2x yx y2 3,则( )(A )1(B ) 5(C )-453.正数x,y 满足x 2 y 22xy ,求x y的值.x y(D )丄(其中n 是正整数);n 11 9 101 2 31 99 100习题1. 1A 组(1) x 1 3 ;(2)x 3⑶ x 1 x 16 .解不等式: 3xy 的值. 3y x 2 71,求 x 3.已知x y填空:(1) (2) (3)(2 J)18(2 ...3)19 = 若(112填空: (1) a (2)若 已知:x 选择题:( ) (A )a)2.(1 12 .3.3;4a)2 2 , 1___ ?则a 的取值范围是1 .4;5xy1 2,y3a 2 23a 5ab 2b 0,则 Jxy yx1 求 N 3, x y ab 22y 2 (B )22 _ ---------------------------y的值.x yC 组b 2、ab 、、b a(C) a b 0(D ) b) _(A ) ■ "a 2) x 1 2 4解方程2(x 2计算:九3(x 丄)x试证:对任意的正整数 (B )(C ) (D )n ,1 9 11 .有V n(n 1)( n 2) 1.2因式分解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 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4.1. 2 3. 1.2. 1. ((2. 3. 4.7x 10 1十字相乘法例1分解因式:(1) X 2— 3x + 2; (2) X 2 + 4x — 12; (3) x 2 (a b)xy aby 2 ;(4) xy 1 x y .解:(1)如图1. 1 — 1,将二次项X 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 的积,再将常数项 2分解成一1与一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一 3x ,就是 x 2 — 3x + 2中的一次项, 所以,有x 2— 3x + 2 = (x —1)( x — 2).x —:1—:1- — 6x,. —ayx —by图 1. 1— 1 图 1 . 1—2 图 1. 1 — 3图 1 . 1 — 4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 1. 1 — 1中的两个x 用1来表示(如图1. 1 — 2所示).(2) 由图1. 1 — 3,得2x + 4x — 12 = (x — 2)( x + 6). (3) 由图1. 1 — 4,得2 2x (a b)xy aby = (x ay)(x by)(4) xy 1 x y = xy +(X — y ) — 1=(x — 1) ( y+1)(如图 1. 1 — 5 所示).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2 x 5x 6 _(2) 2 x 5x 6 _ (3) 2 x 5x 6 _ (4) 2 x 5x 6 _ (5) x 2 a 1 x a _ (6) 2 x 11x 18_ (7) 6x 2 7x 2 _ (8) 4m 2 12m 9 _ (9) 5 7x 6x 2_(10) 12x 2 xy 6y 2_x 2 4x ______________ x 3 x ________________3、若 x 2ax b x 2 x 4 贝卩 a _________________ , b _____________二、选择题:(每小题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7x 6 (2) x 2 4x 3 (3) x 2 6x 8 (4) 15x 44中,有相同因式的是(B 、只有(3) (4) 1、在多项式(1) x 2(5) x 2 A 、只有(1) (2) C 只有(3) (5)D (1)和(2); (3)和(4); (3)和(5)3、2 y2 4 y 62.提取公因式法例2分解因式:(1) a2 b 5 a 5 b(2) x393x23x解:(1) . a2 b 5 a 5 b :=a(b5)(a1)(2) x39 3x2 3x =(x3 3x2)(3x9) =x2(x3)3(x3)(x 3)(x2 3).或3 2 3 2 3 3 3x 9 3x 3x = (x 3x 3x 1) 8 = (x 1) 8 = (x 1) 22 2 2=[(x 1) 2][(x 1) (x 1) 2 2 ] = (x 3)(x 3)课堂练习:一、填空题:1、多项式6x2y 2xy2 4xyz中各项的公因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

2023年初高中衔接数学教材

2023年初高中衔接数学教材

第一节 恒等变形与因式分解1、恒等:如果将两个代数式里的字母换成任意的数值(使两式都有意义),这两个代数式的值都相等,我们就说这两个式子恒等.例如:2(a+1)与2a+2恒等,(a+b)(a-b)与a2-b2恒等.2、恒等式:表示两个式子恒等的等式叫做恒等式.例如,a+b=b+a,(a±b)2=a2±2ab+b2.3、恒等变形:把一个式子变换成另一个和它恒等的式子,叫做恒等变形.4、乘法公式(1)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2)平方差公式:a2-b2=(a-b)(a+b)(3)三数和平方公式:(a+b+c)2=a2+b2+c2+2(ab+bc+ac);(4)立方和公式:(a+b)(a2-ab+b2)=a3+b3;(5)立方差公式:(a-b)(a2+ab+b2)=a3-b3;(6)两数和立方公式:(a+b)3=a3+3a2b+3ab2+b3;(7)两数差立方公式:(a-b)3=a3-3a2b+3ab2-b3.5、分组分解法从前面可以看出,能够直接运用公式法分解的多项式,主要是二项式和三项式.而对于四项以上的多项式,如ma +mb+na+nb既没有公式可用,也没有公因式可以提取.因此,可以先将多项式分组处理.这种利用分组来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分组分解法的关键在于如何分组.常见题型:(1)分组后能提取公因式 (2)分组后能直接运用公式6、十字相乘法(1)x2+(p+q)x+pq型的因式分解这类式子在许多问题中经常出现,其特点是:①二次项系数是1;②常数项是两个数之积;③ 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的两个因数之和.∵x2+(p+q)x+pq=x2+px+qx+pq=x(x+p)+q(x+p)=(x+p)(x+q),∴x2+(p+q)x+pq=(x+p)(x+q)运用这个公式,可以把某些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2)一般二次三项式ax2+bx+c型的因式分解由a1a2x2+(a1c2+a2c1)x+c1c2=(a1x+c1)(a2x+c2)我们发现,二次项系数a分解成a1a2,常数项c分解成c1c2,把a1,a2,c1,c2写成a1a2×c1c2,这里按斜线交叉相乘,再相加,就得到a1c2+a2c1,如果它正好等于ax2+bx+c的一次项系数b,那么ax2+bx+c就可以分解成(a1x+c1)(a2x+c2),其中a1,c1位于上一行,a2,c2位于下一行.这种借助画十字交叉线分解系数,从而将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十字相乘法.必须注意,分解因数及十字相乘都有多种可能情况,所以往往要经过多次尝试,才能确定一个二次三项式能否用十字相乘法分解.7、其它因式分解的方法其他常用的因式分解的方法:(1)配方法;(2)拆、添项法;(3)试根法(有目的性)8、方程根与因式的关系:记一个关于x的n次多项式方程为p n(x)=0。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经典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经典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经典引言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为学生从初中过渡到高中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既要满足初中数学知识的巩固与拓展,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经典的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数学学习过程。

1.《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教材》这本教材是由数学教育专家编写的,主要针对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后需要巩固和拓展的数学知识。

教材内容涵盖初中阶段的各个知识点,同时引入一些高中数学的基础概念和方法。

该教材融入了大量的例题和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

教材的特点如下:•教材内容覆盖了初中各个年级的数学知识,包括数与式、图形、方程、不等式、函数等。

•教材引入了高中数学的一些基础概念和方法,如集合、函数、导数等,为学生打下良好的高中数学基础。

•丰富的例题和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推理。

2.《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导学教程》该教材是一本以导学为主的辅助教材,旨在解决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教材通过导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

教材的特点如下:•教材以教学导引的方式呈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基础知识。

•教材布置的导学任务可以帮助学生自我评估和反馈。

•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推理。

3.《数学衔接训练与辅导》这本教材是由一群优秀的教师编写的,旨在帮助初中毕业生顺利过渡到高中数学学习。

该教材通过训练和辅导的方式,提供了一系列详细的教学步骤和解题思路。

教材的特点如下:•教材按照思维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知识。

•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典型例题,通过详细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思路,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教材设计了一些思维训练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浙江省温州中学初高中数学衔接教程:第二讲 一元二次方程

浙江省温州中学初高中数学衔接教程:第二讲  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讲 一元二次方程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两个实数根1x =2x =, 则有1222b b x x a a-+===-;221222(4)42244b b b b ac ac c x x a a a a a-+----====.所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如果ax 2+bx +c =0(a ≠0)的两根分别是x 1,x 2,那么x 1+x 2=b a -,x 1·x 2=c a.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定理.特别地,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若x 1,x 2是其两根,由韦达定理可知x 1+x 2=-p ,x 1·x 2=q ,即 p =-(x 1+x 2),q =x 1·x 2,所以,方程x 2+px +q =0可化为 x 2-(x 1+x 2)x +x 1·x 2=0,由于x 1,x 2是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的两根,所以,x 1,x 2也是一元二次方程x 2-(x 1+x 2)x +x 1·x 2=0.因此有以两个数x 1,x 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x 2-(x 1+x 2)x +x 1·x 2=0.例1 已知方程2560x kx +-=的一个根是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 的值.分析: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可以直接将这一根代入,求出k 的值,再由方程解出另一个根.但由于我们学习了韦达定理,又可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题,即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及方程的二次项系数和常数项,于是可以利用两根之积求出方程的另一个根,再由两根之和求出k 的值.解法一:∵2是方程的一个根,∴5×22+k ×2-6=0,∴k =-7.所以,方程就为5x 2-7x -6=0,解得x 1=2,x 2=-35. 所以,方程的另一个根为-35,k 的值为-7. 解法二:设方程的另一个根为x 1,则 2x 1=-65,∴x 1=-35. 由 (-35)+2=-5k ,得 k =-7. 所以,方程的另一个根为-35,k 的值为-7.例2 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2(m -2)x +m 2+4=0有两个实数根,并且这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m的值.分析:本题可以利用韦达定理,由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得到关于m的方程,从而解得m的值.但在解题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所给的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因此,其根的判别式应大于零.解:设x1,x2是方程的两根,由韦达定理,得x1+x2=-2(m-2),x1·x2=m2+4.∵x12+x22-x1·x2=21,∴(x1+x2)2-3 x1·x2=21,即[-2(m-2)]2-3(m2+4)=21,化简,得m2-16m-17=0,解得m=-1,或m=17.当m=-1时,方程为x2+6x+5=0,Δ>0,满足题意;当m=17时,方程为x2+30x+293=0,Δ=302-4×1×293<0,不合题意,舍去.综上,m=17.说明:(1)在本题的解题过程中,也可以先研究满足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所对应的m的范围,然后再由“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出m的值,取满足条件的m的值即可.(1)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如果仅仅由韦达定理解题时,还要考虑到根的判别式Δ是否大于或大于零.因为,韦达定理成立的前提是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例3 已知两个数的和为4,积为-12,求这两个数.分析:我们可以设出这两个数分别为x,y,利用二元方程求解出这两个数.也可以利用韦达定理转化出一元二次方程来求解.解法一:设这两个数分别是x,y,则x+y=4,①xy=-12.②由①,得y=4-x,代入②,得x(4-x)=-12,即x2-4x-12=0,∴x1=-2,x2=6.∴112, 6,x y =-⎧⎨=⎩或226,2.xy=⎧⎨=-⎩因此,这两个数是-2和6.解法二:由韦达定理可知,这两个数是方程x2-4x-12=0的两个根.解这个方程,得x1=-2,x2=6.所以,这两个数是-2和6.说明:从上面的两种解法我们不难发现,解法二(直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题)要比解法一简捷.习题二A 组1.选择题:(1)已知关于x的方程x2+kx-2=0的一个根是1,则它的另一个根是()(A)-3 (B)3 (C)-2 (D)2(2)下列四个说法:①方程x2+2x-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②方程x2-2x+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③方程3 x2-7=0的两根之和为0,两根之积为73 ;④方程3 x2+2x=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0.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A)1个(B)2个(C)3个(D)4个(3)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5x+a2+a=0的一个根是0,则a的值是()(A)0 (B)1 (C)-1 (D)0,或-1 2.填空:(1)方程kx2+4x-1=0的两根之和为-2,则k=.(2)方程2x2-x-4=0的两根为α,β,则α2+β2=.(3)已知关于x的方程x2-ax-3a=0的一个根是-2,则它的另一个根是.(4)方程2x2+2x-1=0的两根为x1和x2,则| x1-x2|=.3.试判定当m取何值时,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2x2-(2m+1)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没有实数根?4.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两根分别是方程x2-7x-1=0各根的相反数.B 组1.选择题:若关于x的方程x2+(k2-1)x+k+1=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则k的值为()(A)1,或-1 (B)1 (C)-1 (D)02.填空:(1)若m,n是方程x2+2005x-1=0的两个实数根,则m2n+mn2-mn的值等于.(2)如果a,b是方程x2+x-1=0的两个实数根,那么代数式a3+a2b+ab2+b3的值是.3.已知关于x的方程x2-kx-2=0.(1)求证: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设方程的两根为x1和x2,如果2(x1+x2)>x1x2,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C 组1.选择题:(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恰好是方程2x 2-8x +7=0的两根,则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等于 ( )(A(B )3 (C )6 (D )9(2)若x 1,x 2是方程2x 2-4x +1=0的两个根,则1221x x x x +的值为 ( ) (A )6 (B )4 (C )3 (D )32(3)如果关于x 的方程x 2-2(1-m )x +m 2=0有两实数根α,β,则α+β的取值范围为( )(A )α+β≥12 (B )α+β≤12(C )α+β≥1 (D )α+β≤1 (4)已知a ,b ,c 是ΔABC 的三边长,那么方程cx 2+(a +b )x +4c =0的根的情况是 ( )(A )没有实数根 (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D )有两个异号实数根2.填空:若方程x 2-8x +m =0的两根为x 1,x 2,且3x 1+2x 2=18,则m = .3. 已知x 1,x 2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4kx 2-4kx +k +1=0的两个实数根.(1)是否存在实数k ,使(2x 1-x 2)( x 1-2 x 2)=-32成立?若存在,求出k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求使1221x x x x +-2的值为整数的实数k 的整数值; (3)若k =-2,12x x λ=,试求λ的值.。

数学初高中衔接教材

数学初高中衔接教材

目录目录 (1)专题一、数与式 (3)§1.数 (3)1.1创设情境 (3)1.2典型例题 (3)实战演练(一) (5)§2.式 (6)2.1创设情境 (6)2.2典型例题 (7)实战演练(二) (9)专题二、函数与方程 (11)§1.常见函数 (11)1.1创设情境 (11)1.2典型例题 (12)实战演练(三) (15)§2.一元二次方程 (16)2.1创设情境 (16)2.2典型例题 (16)实战演练(四) (19)§3 .一元二次方程实数根的分布问题 (19)3.1创设情境 (19)3.2典型例题 (20)实战演练(五) (21)专题三、数形结合 (22)创设情境 (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22)1.1典型例题 (23)实战演练(六) (24)§ 2.四个二次的联系 (25)实战演练(七) (28)§2.简单的函数图象变换 (29)2.1典型例题 (29)实战演练(八) (32)专题四、分类讨论 (33)创设情境 (33)§1.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 (33)1.1典型例题 (34)实战演练(九) (36)§2.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37)2.1典型例题 (37)实战演练(十) (39)§3.含有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39)3.1典型例题 (39)实战演练(十一) (41)实战演练参考答案 (42)专题一、数与式§1.数1.1创设情境普鲁士天文学家提丢斯(Titius,1729~1796)通过研究下面一列数3,6,12,24,48,96,192,…,推导出从太阳到行星的距离的经验定律,并探明了一些行星.提丢斯发现:每个数恰好是前一个数的2倍;如果把0加在这一列数的最前面作为第一个数,我们再做一个简单的运算:每个数加上4,然后再除以10,就得到另一列数:0.4,0.7,1.0,1.6,2.8,5.2,10.0,19.6, ….这可不是一列简单的数:第一个数表示太阳到其最近的行星——水星的近似距离,第二注:表中数据的单位是天文单位,一个天文单位等于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约为149 597 870km.当时表中还有一些空格未填上.1781年,人们发现了天王星(与太阳的距离是19.2天文单位),差不多恰好处在定律所预言的轨道(19.6)上.于是,天文学家们开始在距离约为 2.8个天文单位的区域寻找尚未被发现的行星.1801年,意大利天文学家比亚兹(Biyaz,1749~1826)果然在这个区域发现了谷神星,它与太阳的近似距离为2.7个天文单位.小小一列数真不简单!我们将探究数的规律,并根据它们的规律求一些较为复杂的算式的和.1.2典型例题【例1】观察下列已有数的规律,在“()”内填入恰当的数.1,1,2,3,5,8,( ),21,34,( ),89, …【分析】我们观察发现:1+1=2,1+2=3,2+3=5,3+5=8, …,也就是说,从第3个数开始,每一个数是其前2个数的和.所以8后面的数是13,34后面的数是55.这一列数最初由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Fibonacci,约1170~约1250)在其著作《算盘书》中提出的一个“兔子问题”,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传染病预测、植物的花瓣数、松果的排列数等.一般地,为了寻找这些数的规律,我们总是从它们相邻的数之间找规律.比如,有的是按增加或减少相同数值的规律排列,有的则按增加或减少相等的倍数排列等.【例2】求下列各算式的和: (1)1111261290++++; (2)1111133557(21)(21)n n ++++⨯⨯⨯-+【分析】分数相加,一般先将分母通分,然后相加.但对上述两个问题采用这个方法显得太繁琐,甚至行不通.仔细观察算式的特征,我们发现每一项的分母是两个数的乘积,若把这一项拆成两个分数的差再进行计算,则比较简便. 解 (1)1111261290++++ 1111122334910=++++⨯⨯⨯⨯ 11111111112233489910⎛⎫⎛⎫⎛⎫⎛⎫⎛⎫=-+-+-++-+- ⎪ ⎪ ⎪ ⎪ ⎪⎝⎭⎝⎭⎝⎭⎝⎭⎝⎭1911010=-= (2)1111133557(21)(21)n n ++++⨯⨯⨯-+1111111111112323525722121n n ⎛⎫⎛⎫⎛⎫⎛⎫=-+-+-++- ⎪ ⎪ ⎪ ⎪-+⎝⎭⎝⎭⎝⎭⎝⎭11122121n n n ⎛⎫=-= ⎪++⎝⎭ 如例2这种求和方法,我们称它为拆项法(也可叫裂项法).它主要是将所求算式的每一个数或式,拆成两个数或式的差,然后求和.试一试,求算式1111123234345(1)(2)n n n ++++⨯⨯⨯⨯⨯⨯++的值.我们已学过实数的四则运算及乘方、开方运算,在高中除实数的这些运算处,还有其他的一些运算与代数式的变形.【例3】记号[]x 表示不超过x 的最大整数.如[2.1]2,,[0.128]1,0=-=-=⎣⎦.试计算:33π⎡⎡⎤-+⋅-⎢⎢⎥⎣⎦⎣⎦. 【分析】解 3231213π⎡⎡⎤-+⋅-=-+⨯-=-⎢⎢⎥⎣⎦⎣⎦.【例4】设a b ==,a b 的大小.解法一 6342a -====,2142b ====132<<,∴131,122<<<< ∴a b <.解法二 ∵10a b -===<∴a b <.化去分母中的根号,又称为分母有理化.0,0)a b >>== 0,0,)a b a b>>≠型的根式分母有理化法则:a b ==-.即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分母有理化. 实战演练(一)1.观察下列已有数的规律,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数: (1)0.5,1.5,4.5,( ) ,40.5,(2)1,() ,9,() ,25,36,49,2.我们通常用n a 表示一列数中的第n 个数.已知某一列数中的第一个数11a =,第n 个数与第1n +个数满足关系式111n n a a +=+.试写出这列数中的第4个数与第6个数. 3.计算:(1)155736(6)(8)(9)(0.75)(2)-÷-÷---⨯-;(2) ;(3)已知2,5,4a b x y ====,求⋅的值. 4.计算:(1)1515(3(3+⋅+;(2)2.5.计算:(2);6.如果实数,x y 满足11,11x y -≤≤-≤≤,定义一种运算“⊗”,使x y ⊗=计算:(1)122⊗;(2) 112222⎡⎤⎡⎛⎫⊗⨯⊗-⎢⎥ ⎪⎢ ⎪⎢⎥⎣⎦⎝⎭⎣⎦. 7.设,,,a b c d 是实数,定义一种运算“||”,使a cad bc b d =-. (1)试计算2532-的值;(2)试证明:ma cacmmb db d=;(3)试探索运算“||”,你还能得到哪些性质?8.已知12y = 9.计算:(1)222222(12)(34)(99100)-+-++-;(2)1111132435(2)n n ++++⨯⨯⨯⨯+.§2.式2.1创设情境有人总结了“首位相同,尾数和不等于10的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技巧:两首位相乘(即求首位的平方),得数作为前积,两尾数的和与首位相乘,得数作为中积,满十进一,两尾数相乘,得数作为后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乘法公式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2a b a ab b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2)立方差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3)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 ++=+++++; (4)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5)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第一讲 因式分解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 1.十字相乘法例1 分解因式:(1)x 2-3x +2; (2)x 2+4x -12; (3)22()x a b xy aby -++; (4)1xy x y -+-.解:(1)如图1.1-1,将二次项x 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 的积,再将常数项2分解成-1与-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3x ,就是x 2-3x +2中的一次项,所以,有x 2-3x +2=(x -1)(x -2).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1-1中的两个x 用1来表示(如图1.1-2所示).(2)由图1.1-3,得x 2+4x -12=(x -2)(x +6). (3)由图1.1-4,得22()x a b xy aby -++=()()x ay x by -- (4)1xy x y -+-=xy +(x -y )-1=(x -1) (y+1) (如图1.1-5所示).习 题 一一、填空题: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652x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52x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52x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52x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a x a x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8112x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762x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91242m 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675x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2612y xy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42++=+-x x x x-1 -2 x x 图1.1-1 -1 -21 1 图1.1-2-2 6 1 1 图1.1-3 -ay -by x x 图1.1-4 -1 1x y图1.1-53、若()()422-+=++x x b ax x 则 =a , =b 。

二、选择题:(每小题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在多项式(1)672++x x (2)342++x x (3)862++x x (4)1072++x x (5)44152++x x 中,有相同因式的是( ) A 、只有(1)(2) B 、只有(3)(4) C 、只有(3)(5) D 、(1)和(2);(3)和(4);(3)和(5)2、分解因式22338b ab a -+得( ) A 、()()3 11-+a a B 、()()b a b a 3 11-+ C 、()()b a b a 3 11-- D 、()()b a b a 3 11+- 3、()()2082-+++b a b a 分解因式得( )A 、()()2 10-+++b a b aB 、()()4 5-+++b a b aC 、()()10 2-+++b a b aD 、()()5 4-+++b a b a4、若多项式a x x +-32可分解为()()b x x --5,则a 、b 的值是( )A 、10=a ,2=bB 、10=a ,2-=bC 、10-=a ,2-=bD 、10-=a ,2=b 5、若()()b x a x mx x ++=-+ 102其中a 、b 为整数,则m 的值为( ) A 、3或9 B 、3± C 、9± D 、3±或9± 三、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3211262+---p q q p 2、22365ab b a a +-3、6422--y y4、8224--b b第二讲 一元二次方程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两个实数根12b x a -=,22b x a-=,则有1222b b b bx x a a----+=+==-;221222(4)444b b ac ac cx x a a a--====. 所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下列关系:如果ax 2+bx +c =0(a ≠0)的两根分别是x 1,x 2,那么x 1+x 2=b a -,x 1·x 2=c a.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定理.特别地,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若x 1,x 2是其两根,由韦达定理可知x 1+x 2=-p ,x 1·x 2=q ,即 p =-(x 1+x 2),q =x 1·x 2,所以,方程x 2+px +q =0可化为 x 2-(x 1+x 2)x +x 1·x 2=0,由于x 1,x 2是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的两根,所以,x 1,x 2也是一元二次方程x 2-(x 1+x 2)x +x 1·x 2=0.因此有 以两个数x 1,x 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x 2-(x 1+x 2)x +x 1·x 2=0. 例1 已知方程2560x kx +-=的一个根是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 的值.分析: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可以直接将这一根代入,求出k 的值,再由方程解出另一个根.但由于我们学习了韦达定理,又可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题,即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及方程的二次项系数和常数项,于是可以利用两根之积求出方程的另一个根,再由两根之和求出k 的值.解法一:∵2是方程的一个根,∴5×22+k ×2-6=0, ∴k =-7.所以,方程就为5x 2-7x -6=0,解得x 1=2,x 2=-35.所以,方程的另一个根为-35,k的值为-7.解法二:设方程的另一个根为x1,则2x1=-65,∴x1=-35.由(-35)+2=-5k,得k=-7.所以,方程的另一个根为-35,k的值为-7.例2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m-2)x+m2+4=0有两个实数根,并且这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m的值.分析:本题可以利用韦达定理,由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得到关于m的方程,从而解得m的值.但在解题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所给的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因此,其根的判别式应大于零.解:设x1,x2是方程的两根,由韦达定理,得x1+x2=-2(m-2),x1·x2=m2+4.∵x12+x22-x1·x2=21,∴(x1+x2)2-3 x1·x2=21,即[-2(m-2)]2-3(m2+4)=21,化简,得m2-16m-17=0,解得m=-1,或m=17.当m=-1时,方程为x2+6x+5=0,Δ>0,满足题意;当m=17时,方程为x2+30x+293=0,Δ=302-4×1×293<0,不合题意,舍去.综上,m=17.说明:(1)在本题的解题过程中,也可以先研究满足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所对应的m的范围,然后再由“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出m的值,取满足条件的m的值即可.(1)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如果仅仅由韦达定理解题时,还要考虑到根的判别式Δ是否大于或大于零.因为,韦达定理成立的前提是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例3 已知两个数的和为4,积为-12,求这两个数.分析:我们可以设出这两个数分别为x,y,利用二元方程求解出这两个数.也可以利用韦达定理转化出一元二次方程来求解.解法一:设这两个数分别是x,y,则x+y=4,①xy=-12.②由①,得y=4-x,代入②,得x(4-x)=-12,即x2-4x-12=0,∴x1=-2,x2=6.∴112, 6,x y =-⎧⎨=⎩或226,2.xy=⎧⎨=-⎩因此,这两个数是-2和6.解法二:由韦达定理可知,这两个数是方程x2-4x-12=0的两个根.解这个方程,得x1=-2,x2=6.所以,这两个数是-2和6.说明:从上面的两种解法我们不难发现,解法二(直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题)要比解法一简捷.习 题 二A 组1.选择题:(1)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kx -2=0的一个根是1,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 (A )-3 (B )3 (C )-2 (D )2 (2)下列四个说法:①方程x 2+2x -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 ②方程x 2-2x +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③方程3 x 2-7=0的两根之和为0,两根之积为73-; ④方程3 x 2+2x =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0.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3)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5x +a 2+a =0的一个根是0,则a 的值是( )(A )0 (B )1 (C )-1 (D )0,或-12.填空:(1)方程kx 2+4x -1=0的两根之和为-2,则k = .(2)方程2x 2-x -4=0的两根为α,β,则α2+β2=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ax -3a =0的一个根是-2,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4)方程2x 2+2x -1=0的两根为x 1和x 2,则| x 1-x 2|= .3.试判定当m 取何值时,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m 2x 2-(2m +1) x +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没有实数根?4.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两根分别是方程x 2-7x -1=0各根的相反数.B 组1.选择题:若关于x 的方程x 2+(k 2-1) x +k +1=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则k 的值为( )(A )1,或-1 (B )1 (C )-1 (D )0 2.填空:(1)若m ,n 是方程x 2+2005x -1=0的两个实数根,则m 2n +mn 2-mn 的值等于 .(2)如果a ,b 是方程x 2+x -1=0的两个实数根,那么代数式a 3+a 2b +ab 2+b 3的值是 .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kx -2=0.(1)求证: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设方程的两根为x 1和x 2,如果2(x 1+x 2)>x 1x 2,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C 组1.选择题:(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恰好是方程2x 2-8x +7=0的两根,则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等于( )(A(B )3 (C )6 (D )9 (2)若x 1,x 2是方程2x 2-4x +1=0的两个根,则1221x x x x +的值为 ( ) (A )6 (B )4 (C )3 (D )32(3)如果关于x 的方程x 2-2(1-m )x +m 2=0有两实数根α,β,则α+β的取值范围为( )(A )α+β≥12 (B )α+β≤12(C )α+β≥1 (D )α+β≤1 (4)已知a ,b ,c 是ΔABC 的三边长,那么方程cx 2+(a +b )x +4c=0的根的情况是 ( )(A )没有实数根 (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D )有两个异号实数根 2.填空:若方程x 2-8x +m =0的两根为x 1,x 2,且3x 1+2x 2=18,则m = . 3. 已知x 1,x 2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4kx 2-4kx +k +1=0的两个实数根.(1)是否存在实数k ,使(2x 1-x 2)( x 1-2 x 2)=-32成立?若存在,求出k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求使1221x x x x +-2的值为整数的实数k 的整数值; (3)若k =-2,12xx λ=,试求λ的值.第三讲 三角形的“四心”三角形是最重要的基本平面图形,很多较复杂的图形问题可以化归为三角形的问题.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这个交点称为三角形的重心.三角形的重心在三角形的内部,恰好是每条中线的三等分点. 例1 求证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且被该交点分成的两段长度之比为2:1. 已知 D 、E 、F 分别为△ABC 三边BC 、CA 、AB 的中点, 求证 AD 、BE 、CF 交于一点,且都被该点分成2:1. 证明 连结DE ,设AD 、BE 交于点G ,Q D 、E 分别为BC 、AE 的中点,则DE //AB ,且12D E A B =, GDE \V ∽GAB V ,且相似比为1:2,2,2AG GD BG GE \==.'2','2'.AG G D CG G F ==设AD 、CF交于点'G ,同理可得,则G 与'G 重合,\ AD 、BE 、CF 交于一点,且都被该点分成2:1.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是三角形的内心. 三角形的内心在三角形的内部,它到三角形的三边的距离相等.例2 已知ABC V 的三边长分别为,,BC a AC b AB c ===,I 为ABC V 的内心,且I 在ABC V 的边BC AC AB 、、上的射影分别为D E F 、、,求证:2b c aAE AF +-==. 证明 作ABC V 的内切圆,则D E F 、、分别为内切圆在三边上的切点,,AE AF Q 为圆的从同一点作的两条切线,A E A F \=,同理,BD =BF ,CD =CE .22b c a AF BF AE CE BD CDAF AE AF AE\+-=+++--=+==即2b c aAE AF +-==. 例3 若三角形的内心与重心为同一点,求证:这个三角形为正三角形. 已知 O 为三角形ABC 的重心和内心. 求证 三角形ABC 为等边三角形.证明 如图,连AO 并延长交BC 于D .Q O 为三角形的内心,故AD 平分BAC Ð,AB BDAC DC\=(角平分线性质定理) Q O 为三角形的重心,D 为BC 的中点,即BD =DC . 1AB AC\=,即AB AC =. 同理可得,AB =BC .ABC \V 为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相交于一点,该点称为三角形的垂心.锐角三角形的垂心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的垂心为他的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的垂心在三角形的外部.过不共线的三点A 、B 、C 有且只有一个圆,该圆是三角形ABC 的外接圆,圆心O 为三角形的外心.三角形的外心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是各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习题 三1.求证:若三角形的垂心和重心重合,求证:该三角形为正三角形.2. (1) 若三角形ABC 的面积为S ,且三边长分别为a b c 、、,则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半径是___________;(2)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c 、、(其中c 为斜边长),则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半径是___________. 并请说明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