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恐障碍ptt2-22
惊恐障碍医学课件
惊恐障碍医学课件xx年xx月xx日•惊恐障碍概述•惊恐障碍的病因•惊恐障碍的诊断目录•惊恐障碍的治疗•惊恐障碍的预防•惊恐障碍研究展望01惊恐障碍概述惊恐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不可预测的、突然出现的、强烈的惊恐体验,伴有濒死感或失控感。
定义症状主要症状包括突如其来的恐惧、心悸、出汗、呼吸急促、胸闷、胸痛、头痛、眩晕、感觉异常、手足麻木等。
定义与症状根据不同的调查数据,惊恐障碍的患病率在1.5%-4%之间,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患病率影响因素惊恐障碍的发病与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有关。
患病率与影响因素惊恐障碍的病程具有不确定性,但一般而言,大多数患者可以在数周到数月内缓解,部分患者病程迁延不愈。
病程预后惊恐障碍的预后良好,但需要积极治疗。
未经治疗的患者复发风险较高。
病程与预后02惊恐障碍的病因惊恐障碍有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患病率约高出普通人群2-4倍。
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惊恐发作可能与大脑中负责情绪和身体反应的神经递质系统(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的异常活动有关。
生物学因素长期生活于应激状态、遭受精神或躯体创伤,可触发惊恐障碍。
应激与创伤人格特质部分患者具有胆小、易担忧、追求完美、不自信等人格特质,这些特质可能使个体易患此病。
心理社会因素如心血管疾病、贫血、糖尿病等躯体疾病可导致或加重惊恐障碍。
诱发因素健康问题如咖啡因、尼古丁、可卡因等物质可诱发惊恐障碍或加重病情。
药物与物质滥用如工作压力、时间紧迫感、任务繁重等环境压力可促使惊恐障碍的发生或加重。
环境压力03惊恐障碍的诊断惊恐障碍的诊断需满足特定的症状标准,如显著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症状、强烈的恐惧感等。
同时,需要排除其他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
诊断标准诊断流程诊断惊恐障碍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心电图、甲状腺功能检查等。
根据检查结果,医生综合考虑作出诊断。
诊断标准与流程惊恐障碍需与其他精神障碍如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等进行鉴别。
惊恐症诊断与治疗PPT
定期复查: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心理评估,及时调整康复计划和治疗方 案
康复过程监测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了解病情变化 自我监测:记录病情变化,包括症状、情绪、睡眠等 药物治疗:遵医嘱按时服药,注意药物副作用 心理治疗:进行心理辅导,缓解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
家属需要了解惊恐 症的症状、治疗方 法、护理方法等, 以便更好地照顾患 者。
患者和家属都需要 了解如何预防惊恐 症的复发,以及如 何应对惊恐症发作 时的紧急情况。
配合医生治疗
定期复诊: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诊,以便医生了解病情变化
遵医嘱用药: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不要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饮食和运动习惯,有助于病情 的恢复 心理支持:家属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克服 恐惧心理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 足的睡眠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过 度摄入咖啡因和酒精
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学会放松和减压,避免过度紧 张和焦虑
早期干预和预防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疾病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学会自我调节,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放松技巧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康复后的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 定期进行心理治疗,保持心理健康 避免接触可能引发惊恐症的刺激源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寻求社会支持
惊恐症患者及家属的注意事 项
第六章
了要 表现为突然发作的 强烈恐惧感、心慌、 呼吸困难等。
惊恐症患者需要了 解疾病的症状、病 因、治疗方法等, 以便更好地配合治 疗。
【医学ppt课件】 惊恐障碍
• 6. 心理
• 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上看,焦虑是对未 认识到的危险的一种反应,这种危险由于 神经症防御机制未能为患者辨认出来,有 时这种危险只是象征性的。当重新显现童 年、少年或成年期未解决的冲突而激发焦 虑,引起警觉性增高。而行为主义认为, 焦虑是恐惧有些环境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
• (2)CO2:Gorman等(1984)给焦虑 症患者在室内吸入5%的CO2混合气体,像 乳酸盐一样也可引起患者惊恐发作,说明 这类患者脑干的化学感受器可能对CO2过 度敏感,从而促使蓝斑核的冲动发放增加。
• 3. 神经递质 • (1)肾上腺素能系统(蓝斑核):发挥警戒作
用,可引起对危险的期待警惕心情,易引起急性 焦虑发作。 • (2)多巴胺能系统:与情感行为和情感表达有 关,对PD有重要影响。 • (3)5-羟色胺系统:中枢5-HT活动具有重要的 保持警觉和控制焦虑的作用,其功能紊乱可引发 PD。给予SSRIs药物可使之恢复平衡,缓解症状。 • (4)α-氨基丁酸:是体内主要的抑制性递质, 这种抑制功能失衡也会引起PD发作。
六、诊断
DSM-Ⅳ将本病区分为:惊恐障碍伴广场恐惧 症和惊恐障碍不伴广场恐惧症两种类型。合并重 型抑郁症者应分别给予诊断 ,这类患者的自杀倾 向增加临床上需加以重视。
• 根据ICD-10的诊断标准:诊断依据为1个月内 存在几次严重的躯体性焦虑,明显影响日常活动。 并有以下特点:1、发作的情境中没有真正的危险。 ⒉并不局限在已知或可预料的情境中;3、在间歇 期几乎无焦虑症状(但常见明显的预期性焦虑); ⒋不是由生理疲劳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 或物质滥用的结果。
惊恐障碍讲课PPT课件
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
建立应对惊恐障碍的思维模式,例如积极的自我对话和自我肯定。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
保持积极心态与生活方式
学会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有助于缓解紧张和焦虑。
建立良好的社交支持系统,与亲朋好友交流、分享感受和经验,有助于减轻压力和焦虑情绪。
寻求专业帮助:在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如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惊恐障碍的案例分享与启示
PART SEVEN
典型案例介绍与分析
案例一:某中年女性因长期惊恐障碍导致生活和工作受到严重影响,通过心理治疗逐渐恢复。
案例二:某年轻男性在经历一次惊恐发作后,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通过自我调节和心理疏导逐渐克服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的症状与表现
PART FOUR
躯体症状
心悸:心跳加速、心悸或心律不齐
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窒息感或胸闷
胸痛:胸部疼痛或不适感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汗、面色苍白、颤抖或恶心
心理症状
躯体症状: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出汗等
焦虑:惊恐障碍患者常常感到极度的恐惧和紧张
回避行为:为了避免再次经历惊恐发作,患者可能会避免某些场所或情境
预期焦虑:患者对未来的惊恐发作感到担忧和恐惧
行为症状
害怕单独出门或参加社交活动
回避某些活动或社交场合
过度担心身体健康状况,频繁就医
害怕高处、密闭空间等特定场所或情境
症状对生活的影响
症状:惊恐发作时可能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出汗、颤抖等症状。
家庭与朋友:患者家属或朋友可能因为不理解而产生误解或担忧,影响家庭关系和朋友关系。
适用人群
惊恐障碍患者及家属
《浅谈惊恐障碍》课件
,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惊恐障碍概述 03 惊恐障碍的症状表现 04 惊恐障碍的治疗方法 05 惊恐障碍的预防和康复
06 惊恐障碍的案例分析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惊恐障碍概述
第二章
定义和特征
惊恐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焦虑症,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强烈恐惧感、心慌、 呼吸困难等 症状包括心悸、出汗、颤抖、头晕、恶心等
康复计划
心理治疗:认知 行为疗法、暴露 疗法等
药物治疗:抗抑 郁药、抗焦虑药 等
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健康 饮食、适度运动 等
社会支持:与家人、 朋友、同事保持良 好的沟通和交流, 寻求支持和帮助
自我管理和调节
学会放松和减压,如深呼吸、 冥想、瑜伽等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 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和适 量的运动
惊恐障碍的研究历史:从早期症状描述到现代诊断标准 惊恐障碍的病因研究:遗传、环境、心理因素等 惊恐障碍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自我管理 惊恐障碍的未来研究方向:预防、早期诊断、个性化治疗等
研究方法和成果
研究方法:临床观察、问卷调查、实验室研究等 研究成果:发现惊恐障碍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等 未来研究方向:基因研究、神经影像学研究、心理治疗效果评估等
时间
预后:惊恐障碍 的预后通常较好, 大多数患者经过 治疗后可以恢复
正常生活
复发:惊恐障碍 容易复发,需要 长期治疗和监测
治疗:药物治疗 和心理治疗是主 要的治疗方法, 其中药物治疗包 括抗抑郁药、抗 焦虑药等,心理 治疗包括认知行 为疗法、暴露疗
法等。
惊恐障碍的症状表现
医学PPT课件惊恐障碍
六、诊断
DSM-Ⅳ将本病区分为:惊恐障碍伴广场恐惧 症和惊恐障碍不伴广场恐惧症两种类型。合并重 型抑郁症者应分别给予诊断 ,这类患者的自杀倾 向增加临床上需加以重视。
• 4. 神经解剖:
• 惊恐发作:German等认为脑干,特别是 蓝斑与急性惊恐发作密切相关。
• 预期焦虑:可能与边缘叶的功能损害有关, 边缘系统(边缘叶)是人类愤怒、警觉、 恐惧等情绪的中枢。
• 恐怖性(习惯性)回避:这是一种学习到 的行为与脑皮质(额叶皮层)的认知和意 识活动有关。
• 5. 生理
• 焦虑谱系 :根据美国DSM-IV分类系统, 焦虑障碍可分为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 碍、恐怖性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强 迫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躯体引起的焦 虑障碍、物质依赖引起的焦虑障碍和未在 他处注明的焦虑障碍。
二、流行病学研究
根据我国2009年五大城市15家综合医院调查结 果,焦虑障碍的现患率为8.57%,其中女性 9.05%男性7.69%,终生患病率为9.34%,其中惊 恐障碍患病率为1.45%,广泛性焦虑患病率为 4.17%。
• 脑电图显示,PD患者的脑电波α节律减少,高 频率α活动增加,提示PD患者常处于高警觉状态。 心电图显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提示血管警觉 性增高。此外,患者皮肤电阻的灵活性降低。
• 6. 心理
• 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上看,焦虑是对未 认识到的危险的一种反应,这种危险由于 神经症防御机制未能为患者辨认出来,有 时这种危险只是象征性的。当重新显现童 年、少年或成年期未解决的冲突而激发焦 虑,引起警觉性增高。而行为主义认为, 焦虑是恐惧有些环境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
• 有的出现过度唤气、头晕、四肢麻木、非真实感, 心悸、出汗、颜面潮红或苍白,步态不稳、震颤 或全身无力、胃肠道不适等植物神经过度兴奋症 状,以及运动性不安。此种发作历时很短,一般 5-20分钟,很少超过一小时。症状可自行缓解, 或以哈欠、排尿、入睡而结束发作。
惊恐障碍医学课件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惊恐障碍的诊断标 准包括症状学、病程和严重程度等方面。
流行病学数据
患病率
在一般人群中,惊恐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1.6%,年患病率为2.6%。
共病情况
惊恐障碍患者常常共病其他精神障碍,如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等。
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惊恐障碍具有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临床访谈
进行半结构化或结构化临床访谈 ,了解患者的症状表现、功能损 害程度及其他相关信息。
生理检查
进行心电图、呼吸功能等生理检 查,排除躯体疾病所致的惊恐症 状。
鉴别诊断
恐慌障碍
惊恐障碍必须与恐慌障碍相鉴别,恐慌障碍表现 为反复出现突如其来的恐惧和紧张感,但无特定 的恐惧对象或情境。
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可伴有惊恐发作,表现为情绪低落、 兴趣丧失等症状,需与惊恐障碍相鉴别。
生活方式的调整与改变
总结词
生活方式调整和改变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和提高治疗效果 。
详细描述
生活方式调整和改变包括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度运动、 放松技巧、社交支持等。患者可以通过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来减轻症状和提高治疗效果。
自我管理与自我调节
总结词
自我管理与自我调节是惊恐障碍治疗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可以帮助患者更好 地应对病情。
健康管理
加强健康管理,监测病情并按时服 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THANK YOU.
环境压力
长期暴露在高度压力的环境中,如工作环境压力大、生活节 奏快等,可能使个体易感性增加。
遗传因素
家族研究
惊恐障碍的家族研究显示,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风险较普通人群增加。
惊恐障碍演示课件
06 研究与展望
研究现状和进展
神经生物学研究
通过神经影像学和生物化学手段 ,揭示惊恐障碍患者大脑结构和 功能异常,如杏仁核过度活跃、
前额叶功能减退等。
遗传学研究
发现惊恐障碍具有一定的家族聚 集性,相关基因如COMT、5HTTLPR等与发病风险有关。
心理社会因素研究
探讨童年创伤、应激性生活事件 、个性特征等心理社会因素在惊
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在社交场合中表 现出显著的恐惧和焦虑,但惊恐发 作不是其核心症状。
抑郁症
抑郁症的患者可能出现类似惊恐障 碍的症状,如心悸、胸闷等,但通 常没有惊恐发作的突然性和不可预 测性。
04 治疗与管理
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
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减少惊恐发作 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02 症状与表现
惊恐发作的症状
心跳加速或心悸 呼吸急促或窒息感
胸闷或胸痛
惊恐发作的症状
颤抖或发抖 出汗
头晕或昏厥感
惊恐发作的症状
恶心或腹部不适 感觉不真实或脱离自己身体的感觉
害怕失去控制或死亡
预期焦虑和恐惧
担心再次经历惊恐发作 对特定场所或活动的恐惧,如公共场所、独自在家等 对身体症状的过度关注和担忧 避免可能引发惊恐发作的情境或活动 对社交、工作或日常活动的严重影响
03
惊恐障碍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 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发病率和影响因素
惊恐障碍的发病率较高,女 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病。
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 ,但也可在任何年龄阶段出 现。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心 理因素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影 响惊恐障碍的发病。
惊恐障碍护理PPT课件
建立良好生活习惯
保持规 律的作 息时间
保持良 好的饮 食习惯
保持适 量的运 动
保持良 好的心 理状态
避免过 度劳累 和压力 过大
避免刺 激性食 物和饮 料
01
02
03
04
05
06
寻求专业帮助
及时寻求心理 医生的帮助, 进行心理治疗 和药物治疗
01
参加心理辅导 课程,学习应 对惊恐障碍的 方法和技巧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规 律的作 息时间
避免过 度劳累 和紧张
保持良 好的饮 食习惯
增加户 外活动 和社交 活动
学会放 松和减 压技巧
保持良 好的心 理状态
01
02
03
04
05
06
增强心理素质
01
学习心理知识,了解惊 恐障碍
02
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保 持情绪稳定
0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提高社会支持
04
04
鼓励患者参 与治疗和康 复计划,提 高自我管理 能力
05
提供心理支 持和应对策 略,帮助患 者应对惊恐 发作和焦虑 情绪
药物治疗
01
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
02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调整药物剂量
03
药物副作用:了解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并采取相应措施
04
药物依从性:患者应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以保持疗效
3 焦虑药等药物进行 治疗,并密切观察 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生活指导:指导患 者进行适当的运动、
5 饮食调整、睡眠管 理等,以改善生活 质量,降低惊恐障 碍发作的风险
惊恐障碍诊治ppt课件
Symptom Scale)
.
18
PDSS和PASS量表
PDSS量表
• 评定时间范围一般为1个月(也 可以自行规定)。 • 约需10-15分钟时间 • 由医生来评定的量表;包括7 个条目,每个条目分5级评分: 0=没有;4=极度的、弥散的、 近乎持续的症状,残疾/失能 • 总分是7个条目的得分相加后 的平均值,得分范围是0-4。 • 痊愈常定义为患者惊恐发作基 本上消失(PDSS≤3,每一项 评分 ≤ 1)
一般状况:意识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力完整。常伴有痛苦表情,
接触应当是主动合作的,日常生活表现正常
认知活动:包括感知觉、注意力、思维障碍、记忆力、智能。惊恐障碍
患者不存在错觉、幻觉;思维内容和形式正常,逻辑清晰;记忆力、智能正常
情感活动:惊恐障碍患者发作时表现为极度紧张、恐惧。发作间期可因
特点
• 在65岁后起病者非常少
见(0.1%)
发病模式 • 呈双峰模式
- 第一个高峰出现于青少年晚 期或成年早期15-24岁 - 第二个高峰出现于45-54岁
.
5
惊恐障碍概述-流行病学2
患病率
• 1年患病率 2.7% • 终生患病率 4.7%
• 30%-50%伴有场所恐惧
症状
.
• 1.5%成年人正罹患惊恐
• 解释或短期合并苯二氮卓类药物
.
30
帕罗西汀治疗惊恐障碍的RCT研究
作者
研究人群
研究时间
Hendriks 2010 老年PD患者 (>60岁) 26周 Mirjam 2002 CBT疗效不佳的PD患者 8周
惊恐障碍综合征 ppt课件
15
治疗 :
• (二)治疗原则 • 1. 综合治疗:药物合并心理治疗疗效优于
单一治疗。
• 2. 长期治疗: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要
急于一蹴而就。
• 3. 个体化治疗:每个人的情况不一,不要
相互对比。
ppt课件
16
治疗:
• (三)药物治疗 • 1. 三环类抗抑郁药包括丙咪嗪、氯丙咪嗪,以及 SSRIs
亢或自发性低血糖等继发的惊恐发作。
ppt课件
11
诊断标准
• (二) ICD-10 标准 • 1 个月内至少有 3 次发作,每次不超过 2 小时,发作时明
显影响日常活动,两次发作的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没有 明显症状。
• 并具有以下特点: • 1. 发作的情境中没有真正的危险。 • 2. 并不局限在已知或可预料的情境中 ( 参见特定的恐惧
ppt课件
17
治疗:
• (四)心理治疗 • 1. 支持性心理治疗 • 2. 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治疗、家庭治
疗
• 3. 正念呼吸训练
ppt课件
18
ppt课件
19
包括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有研 究发现,这些抗抑郁药物的长期稳定使用可以有效的降低 患者惊恐发作的再发风险。
• 2. 苯二氮䓬类适用于对各种抗抑郁剂不能耐受者,包括阿
普唑仑和氯硝西泮。
• 3. 非苯二氮䓬类抗焦虑药如丁螺环酮、坦度螺酮,因为苯
二氮䓬类长期使用患者会产生药物依赖,而非 苯二 氮卓 类抗焦虑药不会出现药物依赖。
常;肾上腺素和五羟色胺神经受体功能失 调;苯二氮䓬受体敏感性降低等。
• ( 2 )神经解剖研究发现:大脑的杏仁核
和边缘结构参与惊恐障碍的发病机制。
惊恐症讲课PPT课件
病程:惊恐症的病程通常较长,需要数月或数年的时间来治疗和恢复
预后:大多数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会有明显的改善,但需要持续的治疗和监测,以防止复发
惊恐症的诊断与评估
PART TH,包括症状学标准、严重程度标准和病程标准
分类:根据病因可分为情境型、广场型和社交型惊恐症
患者在无任何明显刺激或危险的情况下突然感到惊恐
惊恐症是一种焦虑障碍
惊恐症的症状包括心跳加速、出汗、呼吸急促等
患者常常担心下一次惊恐发作而感到焦虑不安
惊恐症的症状表现
心跳加速
手脚发抖
呼吸急促
出汗
惊恐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遗传、环境、神经生物学等因素相互作用
发病机制:涉及神经递质、内分泌、免疫等多个系统的异常
心理教育:提供关于惊恐症的基本知识和应对策略,增强患者的自我认知和应对能力
其他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等
生活方式调整:健康饮食、适度运动、良好的睡眠等
应对技巧:深呼吸、放松技巧等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治疗选择与方案制定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轻焦虑和恐惧
药物治疗:使用抗抑郁药物或抗焦虑药物来缓解症状
预防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
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惊恐症的认识,减少歧视和误解,促进早期识别和治疗
自我管理与应对策略
了解惊恐症的症状和原因,增强自我认知和意识
学习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应对技巧,减轻焦虑和恐惧
保持积极心态,学会调整情绪和思维模式,避免消极情绪的恶性循环
评估方法与工具
评估量表:用于评估惊恐症的严重程度和症状频度
访谈和观察:医生通过访谈和观察患者的表现,可以了解患者的症状和病情
惊恐症危害及预防PPT
惊恐症的危害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情绪不稳定 - 抑郁和焦虑的发作
惊恐症的危害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限制了日常活动和社交交往的能力
预防惊恐症的 方法
预防惊恐症的方法
寻求专业帮助 - 找心理咨询师或医生进行
评估和治疗 - 学习有效的应对策略
预防惊恐症的方法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 锻炼身体,保持健康 - 均衡饮食,避免过多刺激性食物和
惊恐症危害及 预防PPT
目录 引言 什么是惊恐症 惊恐症的危害 预防惊恐症的方法 总结
引言
引言
欢迎大家来到本次分享 今天我们将探讨惊恐症的危害 及预防方法
什么是惊恐症
什么是惊恐症
惊恐症的定义和症状 惊恐症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什么是惊恐症
惊恐症对社交和职业的影响
惊恐症的危害
惊恐症的危害
对身体的影响 - 心理和生理反应 - 长期患病的可能性增加
饮料 -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预防惊恐症的方法
学习放松和应对技巧 - 深呼吸和放松练习 - 避免不必要的压力和紧张 - 寻找适合自己的放松方法
,如冥想或瑜伽总结Fra bibliotek总结惊恐症对个人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 预防惊恐症需要综合多种方法
总结
寻求专业帮助是关键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学习应 对技巧同样重要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惊恐症危害及预防PPT
通过合理的生活和工作规律, 减轻身体和心理的负担 通过个人兴趣爱好,逐渐调节 情绪,舒缓压力
惊恐症应对策 略
惊恐症应对策略
发现触发因素后,尝试逼迫自己面对, 深呼吸缓解身体不适症状 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支持,例如咨询心理 医生或接受认知行为治疗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惊恐症危害及预防PPT
目录 惊恐症是什么? 惊恐症的危害 预防惊恐症的方法 惊恐症应对策略
惊恐症是什么 ?
惊恐症是什么?
惊恐症是一种焦虑障碍,常常伴随 着特定的恐惧和身体不适症状 患者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导致 惊恐发作的触发因素
惊恐症的危害
惊恐症的危害
惊恐症可能影响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导 致社交和职业失调 同时也可能造成身体上的疲劳和心理上 的疲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警觉反应
焦虑和躯体 感觉增加
对躯体感觉的 恐惧条件化 对症状的警觉 预期性焦虑 既往发作的记忆 灾难性预期
对症状的错误 解释灾难性
惊恐发作的认知模型
心理治疗
自我监测/症状日记 内容: • 焦虑症状的出现 • 焦虑想法的出现 • 行为变化的后果 作用: • 掌握惊恐的频率和性质 • 评估的依据 • 惊恐症状与内部刺激(情绪、想法等)以及外部 刺激(情景、行为、物质等)的关系
惊恐障碍的 心理治疗
1
惊恐障碍
• 定义:是以反复发作性出现的心悸、出汗、震颤等植物神 经症状,伴以强烈的频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 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焦虑障碍,在精神科属于 “焦虑障碍”疾病范畴。在临床内科则被纳入“心脏神经 官能症”,心血管神经症”等功能性疾病范畴。
2
(二)病因
• 最主要的病因是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情绪异常, 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 • 而生物研究表明,惊恐障碍的情绪异常与中枢去 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代 谢絮乱有关。
心理治疗
呼吸训练 • 过度换气 • 信封呼吸 • 缓慢呼吸训练
心理治疗 认知纠正 1.识别常见的灾难性解释:
心跳加快 喉咙或胸口 头晕或头昏 不真实感 我要发心脏病了 我要透不过气来了 我要晕倒了 我要发疯了
心理治疗
2.区分躯体感觉和对躯体感觉的解释 3.用合理的解释替代灾难性的解释
头晕 我要晕倒了 这只是焦虑或 过度换气
12
(一)临床表现
• 惊恐障碍与抑郁症常同时并存,大约1/3的 患者符合重性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 惊恐障碍往往与其他的焦虑障碍相伴发, 如广场恐怖症、其他恐怖症、强迫症等
13
(一)临床表现
• 复发性的惊恐发作为原发的和主要临床特 征,并伴有持续地担心再次发作或发生严 重后果的一种焦虑障碍。(DSM-Ⅳ把惊恐 障碍分为伴有和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 碍)
5
1.生物学因素
( 5 )遗传:患者的一级亲属中有约 15% 一 17% 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80%一90% 异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仅有10%一15%。 但一些研究提示遗传因素的作用是有限的。
6
2.心理社会因素
• 心理分析:个体以心理防御机制对抗本我 引起的焦虑,防御失败,就会出现惊恐发 作。 早期创伤
心理治疗
• 应注意: • (1)指出惊恐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不是器质 性的病变,也不是性格上的弱点; • (2)向患者解释他的疾病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 • (3)告诉患者惊恐障碍症状表现形式的特点; • (4)指出药物是用以纠正生物学方面异常的一 个手段,仅需暂时服用; • (5)应让配偶、家属极其对患者有重大影响的 人一同参与治疗。
的 症状, 我不会晕倒的
不真实感
我要发疯了
这只是焦虑时的一种感觉, 并没有危险,它会过去的
心理治疗
• 行为治疗 --- 惊恐障碍的患者多合并场景恐 惧,对合并场景恐惧的患者可以采取: 逐级暴露法或系统脱敏法
34
心理治疗
• 积极自我暗示法:与患者商定一个期望达到的目 标,患者希望能够像过去一样,比如和同学达篮 球,打篮球的自己充满自信和朝气的力量。做三 次深呼吸,在第三次吸气后屏气三秒钟,然后缓 缓的吐气,在心里默念20遍:今天我感觉很好,周 围的一切也很美好,我感觉生活就在我的掌控之 中,从现在开始,每天在各个方面,我都会越来 越好!念的时候想象自己期望达到的目标时的场 景。通过鲜明生动的表象(S)获得积极的情绪 体验(E),积极的情绪体验调动起积极的行为 反应(R),使患者重新建立一种良性的条件情 绪反射。
谢 谢 !
治疗
药物+心理治疗
23
药物治疗
• 抗焦虑药: • SSRI类
24
心理治疗
•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 安排安静、整洁、优雅的环境,消除不安 全感; • 耐心倾听,及时有效的识别、回馈、反应、 共享病人的情感体验,设身处地、将心比 心的对病人进行“投情的理解”(译为共 理心、同理心或共情)。独立的具有强烈恐惧或不适感的阶 段,此间下列症状中的四项(或更多)可 能突然出现并在10分钟内达到顶峰: 1.心悸或心跳加速 2.出汗 3.颤抖或发抖
15
惊恐发作的界定
4.气短或感到窒息(气闷) 5.窒息感 6.胸部疼痛或不适 7.恶心或腹部难受 8.感到头晕、站立不稳或晕倒
• 据估计,惊恐障碍的终生患病率大约为 2% 一4% • 美国80年代一调查:终生患病率大约为 1.5%,惊恐发作的终生患病率为3.6% • 90年代一项调查:终生患病率为 3.5%,其 中男女比率为2∶5 • 多在成年早期发病,平均发病年龄是25岁
10
病程
• 通常的频度每周1一2次 • 大约 50% 患者完全缓解,约 20% 基本无变 化 • 病前功能状况良好,症状持续时间短暂者, 大多预后较好。
11
(一)临床表现
• 惊恐发作-极度焦虑状态的突然出现,并通常 伴有一些躯体症状和灾难临头的想法。 • 惊恐发作常突然产生,在 l0 分钟左右症状到达 高峰。 • 发作通常持续20一30分钟,极少超过1小时 • 其最主要的症状-极度的恐惧、濒死感、末日 感 • 急性发作的躯体症状-心动过速、心悸、呼吸 困难、胸闷、多汗、颤抖、恶心等 • 约20%发作时有晕厥表现。
7
2.心理社会因素
• 行为学派:“对恐惧的恐惧”(fear of fear) 各种躯体内部感受经过内感受条件作用,可 以获得激发惊恐发作的能力
8
2.心理社会因素
• 认知行为治疗:患者对自己的躯体感受过 度敏感,对这些感受作出灾难化的解释和 评价, 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并最终出现惊 恐发作
9
流行病学
19
惊恐障碍的诊断标准
• 预后 • – 约50%患者完全缓解,20%基本无变化 • – 病前功能良好,症状持续时间短暂者,大 多预后较好 • 共病 • – 抑郁症、其它焦虑障碍 (如广场恐怖症、 其他恐怖症 • 等)
20
惊恐发作的循环过程
内外环境刺激因素 危险被知觉
对躯体感受作出 灾难化的解释和评价
16
惊恐发作的界定
9.现实解体(不真实感)或人格解体(感到 并非自己) 10.害怕失去控制或将要发疯 11.害怕即将死去 12.感觉异常(麻木或刺痛感) 13.寒颤或潮热
17
患者的应对
• • • • • 逃离 回避 对自身健康的过分关注 选择性注意 过度保护
惊恐障碍的诊断标准
A. 两点必须同时存在: 1.复发性难以预料的惊恐发作; 2.至少在一次恐慌发作后,下列一个以上症状持续1个 月以上时间 (a)持续地担心会有再次发作; (b)担心发作会产生并发症或其他后果(如失去控制、 心脏病发作、“发疯”) (c)与发作相关的行为显著变化。 • B. 这种惊恐发作并非由于某些物质(如药物滥用或治 疗药品)或一般躯体变化所致的生理性效应 C .排除恐怖经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综合症、离 别性焦虑障碍(离开家人时的反应)、抑郁症等继发 的惊恐发作。
认知行为治疗: • 与药物治疗一样有效,但没有药物的副作 用,效果持久; • 目前证明是所有心理社会干预方法中最有 效的;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 • 心理教育 • 自我监测/症状日记 • 呼吸训练
心理治疗
心理教育 • 正常焦虑的生理反应 • 惊恐发作的认知模型 • 认知行为治疗的过程
心理治疗
担忧和害怕
(如担忧出现惊恐发作 或害怕某种痛苦的情境)
躯体感受 内外刺激因素
(如运动、兴奋、愤怒、性唤醒、咖啡、兴奋性药物、放松)
21
惊恐发作的典型发展过程
• 一位女秘书在参加一个会议; • 她突然感到心跳加快(躯体症状); • 她突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担心自己会一 下子失去控制,别人肯定会认为她疯了 (灾难性解释); • 她更紧张焦虑,开始心慌、呼吸急促、出 汗等(躯体症状升级); • 她找了个借口离开了会议(回避)。
3
1.生物学因素
(1)育亨宾(Yohimbine)(有激活蓝斑 活性的作用)使惊恐障碍患者发生惊恐 发作的比例大大高于正常人群 (2)换气过度与惊恐发作有关。换气过度 可激活自主神经系统,导致出现类似惊 恐发作的表现,例如眩晕、胸闷、虚弱
4
1.生物学因素
(3)脑影像学研究 发现,患者右侧额 叶皮质萎缩 (4)脑干蓝斑区神 经递质去甲肾上腺 素活性的异常可能 与惊恐发作有关
36
讨论
• 人的呼吸、心跳、血压、体温主要是由植物性神 经控制,当人感觉到一个压力源的存在时,交感 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并做出“战或逃”的反应。 表现为呼吸变浅瞳孔散大、心率加快和肌肉紧张。 当压力源持续存在,机体接受刺激超过了自身的 承受限度,全身肌肉、神经长期处在紧张状态, 将导致机体的防御系统功能下降,导致身心疾病, 并出现失眠,持续疲劳,神经衰弱,偏头痛等症 状。通过认知行为治疗、自我暗示放松训练,有 意识的调控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减低唤醒水平, 从而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降低紧张焦虑的情 绪和惊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