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补体系统

合集下载

第5章 补体

第5章 补体

H因子、S蛋白等。
(3) 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 CR) CR1——CR5、C3aR/C4aR/C5aR、H因子受体等
3. 补体的命名 3. 补体的生物合成
90%的血浆补体由肝脏合成。本身不稳定,C3最多, 56℃→灭活
C1q分子的C端球形结构是与Ig上的补体结合位点相结合的 部位,它的启动可使C1r构型改变,成为具有活性的C1r并诱 导C1s的活化,成为具有酯酶活性的C1s,在 Mg++存在下可启 动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第五章 补体系统 p49
一. 概 述
1.补体(complement, C): 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一组经 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2.补体系统的组成
(1) 补体固有成分 C1-C9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 lectin, MBL) 、
丝氨酸蛋白酶 (serine protease)、B因子、D因子、P因子。 (2) 补体调节蛋白:C1抑制物、I因子、C4结合蛋白、
二. 补体激活
在生理情况下,大多数血清补体成分以酶前体的 形式存在。 补体的激活过程是一系列扩大的酶促连锁反应。
现已经发现三条补体激活途径:
经典途径
旁路途径
MBL途径 三条途径具有共同的终末反应过程。
(一) 经典激活途径(classical pathway)(传统途径)
1. 激活物质 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 IC) Ab:IgM、 IgG(IgG1、 IgG2、IgG3) 每一个C1分子必须同时与两个以上Ig的Fc段结合才能 被激活,游离或可溶性抗体不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三) MBL途径(MBL pathway,凝集素途径) 1 激活剂 MBL(mannan-binding lectin)结合半乳糖或甘露糖

第五章-补体

第五章-补体

④ 肽链降解后常具有新的生物学活性或与其它补体 的降解成分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活性分子。
⑤ 性质不稳定,不耐热,56℃30分钟即可灭活, 室温下很快失去活性。
五、补体的合成与代谢 ① 合成:肝细胞,单核/巨噬细胞,造血细胞,纤维 母细胞,内皮细胞,生殖细胞,脂肪细胞,神经 细胞。
② 代谢:非常快,血浆中补体每天约有一半更新。
二、替代途径
三、 MBL途径(凝集素途径)
MBL:甘露糖结合凝集素 FCN:纤维胶原素
MBL途径是指细菌或病毒表面的甘露糖蛋白与血 清中的MBL或FCN结合,进而激活C4、C2、C3 的活化途径。
三、 MBL途径(凝集素途径)
1、激活物:病原微生物表面以甘露糖或半乳糖为末端糖基 的糖结构 2、参与成分:MBL(FCN),MASP,C2-C9 3、激活过程: 病原入侵 TNF,IL等诱导机体产生MBL等 急性期蛋白 MBL结合到细菌表面的甘露糖 激活丝氨 酸蛋白酶MASP 活化C4,C2等 形成MAC杀伤入侵的病 原微生物
导C9分子聚合,产 生穿膜孔道,引起细 胞溶解
补体经典激活途径激活过程(二)
二、替代途径
该途径越过C1、C4、C2直接激活C3,故又称C3途径或旁路 途径。 激活物: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等,为补 体激活提供保护性环境和接触性的表面。 参与替代途径的激活与调节因子:B因子、D因子、P因子为 激活因子;H因子、I因子为抑制与调节因子。 在细菌感染早期,即可发挥重要的抗感染作用
4. 补体的中和及溶解病毒的作用
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阻止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
和穿入。
只有补体也可出现溶解病毒(有囊膜)的现象,
如由补体介导引起RNA肿瘤病毒溶解的现象。所有 C型RNA病毒,均能被灵长类动物新鲜血清所溶解

第5章 补体-TBL

第5章 补体-TBL

《医学免疫学》教学课件
第5章 补体
第五章 补体 ★ 个人测试
9.关于补体的生物学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毒作用 B.促炎症作用 C.免疫调理作用 D.中和毒素作用
《医学免疫学》教学课件
第5章 补体
第二节 补体的激活
一、经典途径
(一)激活物质
Ab(IgG或IgM) + 相应Ag 免疫复合物(IC)
2016/3/2
济宁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immunejnmc@
《医学免疫学》教学课件
第5章 补体
第二节 补体的激活
一、经典途径
(二)激活过程
1. 识别阶段 形成C1酯酶— C1s
济宁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immunejnmc@
《医学免疫学》教学课件
第5章 补体
第二节 补体的激活
一、经典途径
(二)激活过程
3. 膜攻击阶段
12-15个C9插入靶细胞膜,形成内径为11nm的小孔,无机 盐离子大量弥散进入细胞,渗透压降低,细胞溶解。
2016/3/2 济宁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immunejnmc@
5.不参与C3转化酶形成的补体组分是: A.C4 B.C3 C.C2 D.C5
E.B因子
2016/3/2
济宁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immunejnmc@
《医学免疫学》教学课件
第5章 补体
第五章 补体 ★ 个人测试
6.构成攻膜复合物(MAC)的补体成分是: A.C6b~9 B.C4b2b C.C3bnBb D.C3bBb
济宁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immunejnmc@
《医学免疫学》教学课件
第5章 补体
第三节 补体激活的调控
补体系统通过不同途径进行高度有序的级联反应,发 挥生物学效应。 正常情况下,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及共同的末端效应 均处于多种调节蛋白的严密调节和控制下,在不损伤自身

05第五章 补体系统09PPT课件

05第五章 补体系统09PPT课件

三、补体系统的基本特征
1.连锁反应性 补体成分多数以非活性的蛋白前体存在于血浆中,当补
体第1个成分被激活后,就依次地活化下一个成分。 2.放大性
补体系统有两个放大环节,一是由少量C1q引起多个C3 分子活化;另一个是C3转化酶的正调节作用。 3.不稳定性
补体活性检测标本应尽快地进行测定,以免补体失活。或 -20C以下保存。 4.作用的两面性
C1qR C1q
B、M、P、D、Ф 调节B细胞应答
CR1
C3b、iC3b、C3c、C4b、iC4b E、B、G、M
调节C3裂解、促进C3和C5转化酶衰变
CR2
C3d、C3dg、iC3b
血细胞
调节 B细胞功能,是EB病毒受体
CR3
iC3b
G、M、Ф
促进免疫复合物的吞噬
CR4
iC3b
G、M、Ф
促进单核细胞游走
Mr 1 . 1 ×1 0 5 5 . 0 ×1 0 5 1 . 5 ×1 0 5 8 . 8 ×1 0 4 3 . 1 ×1 0 5 2 . 2 ×1 0 5 8 . 3 ×1 0 4 8 . 0 ×1 0 4
血浓度(ug/ml) 200 250 480 35 35 20 505 50
特异底物 C1r、 C1s C4b C3b C3b、 C4b C3a、 C4a、C5a C3bB C5b-7 C5-9
调节C3b的裂解
DAF
C4b2a、C3bB
E、L、P
促进C3转化酶,C5转化酶衰变
HRF
C8、C9
E、M、G、P
阻止同种细胞攻膜复合物的形成
CD59 C7、C8、C9
D、E、G、B、T、P 阻止攻膜复合物的组装
二、补体的合成、代谢和理化特性

医学免疫学MedicalImmunology第五版

医学免疫学MedicalImmunology第五版
医学免疫学MedicalImmunology 第五版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
1.补体固有成份: C1~C9,
B、D、P因子,MBL,MASP
2.补体受体(CR): CR1、CR2、CR3、CR4、CR5及
C3aR、C4aR,C5aR等
3.补体调节蛋白: C1INH、C4BP、H、I、S蛋白和血清羧肽酶,
(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1.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immune complex, IC)
2.参与成分:C1-C9 3.激活条件:
* IgG1、G2、G3、IgM才能活化C1 ; * IgG分子需两个或两个以上,IgM单体分子(五聚体); * 游离的或可溶性抗体不能激活补体。
医学免疫学MedicalImmunology 第五版
4.C1,C4和C2不参与,B因子、D因子、P因子参与
5.在感染早期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机制。
6.旁路途径的(激活与调节)特点:
*旁路途径可以识别自己和非己;
*旁路途径是补体系统重要的放大机制。
7.激活过程:
医学免疫学MedicalImmunology 第五版
C3
LPS,多糖,凝聚Ig等
C3b C5 C5b
(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4.活化过程:
1)识别阶段:C1( C1q )(图)与抗原抗体复合物中Ig的补体结合 位点相结合至C1酯酶形成。
2)活化阶段: C1酯酶作用于后续成分,至形成C3转化酶(C4b2b) 和C5转化酶(C4b2b3b) 。
3)膜攻击阶段:附着于胞膜的C5b678复合物与12-15个C9分子联结 成C5b-9,即形成攻膜复合体(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

大二上学期免疫学习题库第5章补体系统

大二上学期免疫学习题库第5章补体系统
第五章补体系统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补体系统由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
2.补体三条激活途径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它们的C3转化酶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补体固有成分对热不稳定,通常加热到_______,作用_______分钟即可灭活。
C.C3转化酶的成分相同D.激活物相同
E.攻膜复合体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的作用相同
7.补体系统的三条激活途径均参与的成分是:
A.C2 B. B因子C. C1
D.C3 E. C4
8.补体:
A.是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脂类物质B.对热稳定
C.具有溶菌作用,但无炎症介质作用D.参与免疫病理作用
E.C1在血清含量最高
D.DAF E.C8bp
[B型题]
A.细胞毒及溶菌、杀菌作用
B.调理作用
C.免疫粘附作用
D.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
E.炎症介质
1.补体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称为:
2.C3a、C5a具有
3.补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称为
4.补体攻膜复合体的膜攻击作用:
A.C1q
B.C3转化酶
C.C5转化酶
D.攻膜复合体
E.补体激肽
D.C2 E.B因子
12.下列那种成分是C3转化酶?
A. C234 B. C567 C. C3bBb
D.C3bBbp E.C1s
13.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Ig是:
A.IgG B. IgE C. SIgA
D.IgA E.IgM
14.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的Ig是
A.IgA、IgG B. IgE、gM C. SigA、IgD

第五章 补体

第五章 补体

2 补体调节蛋白

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具有调节和控制补体活化
作用的蛋白分子,包括C1抑制物、I 因子、C4结合蛋
白、H因子、S蛋白、促衰变因子、膜辅助蛋白、同种 限制因子等。
3 补体受体
存在于细胞表面,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 节蛋白发挥生物效应的各种受体(CR),
如CR1~CR5、C3aR、C2aR、C4aR等。
一、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
( The Classical Pathway)
(一)经典途径的激活物及激活条件
Ag—Ab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es,IC) (IgM、IgG1、IgG2、IgG3)
某些逆转录病毒的胞膜蛋白等
一个C1q分子必须同时与两个以上补体结合位点结
酸性粘多糖、肝素、鱼精蛋白、纤溶酶、组织蛋白酶、
补体系统的组成
1)固有成分:
经典及MBL途径的 前端反应成分: C1、 C4、C2、C3 MBL、 MASP
旁路途径的前端 反应成分:
C3、B、D、
2)调节成分: C1-INH、 I因子 C4bp、 H因子、 MCP、DAF、 HRF 3)补体受体:
P因子
共同末端反应成分 C5、C6、C7、C8、 C9
作用靶
C1r, C1s C3b,C4b C4b,C3b C4b C5b67
主要功能
抑制丝蛋白酶 阻止C3b与Bb结合 蛋白裂解,钝化 加速C4b2a衰变 阻止形成膜孔
整合的膜蛋白:
DAF 多数血细胞, 上皮及内皮细 胞 红细胞,淋巴 细胞、单核细 胞、嗜中性粒 细胞、血小板 C4b2a, C3bBb C8,C9 加速C3转化酶衰变
CR1、CR2、 CR3、CR4、 C3aR、C4aR

第五章 补体

第五章 补体

C3 C3b C3bBb (C3转化酶) C3转化酶 转化酶) PC3bBb
胰酶 D D
Ba B
p (C5转化酶) C5转化酶 转化酶) PC3bBb3b C5 C9
两种途径的类似性和差异性:
激活物质; 参与的补体成分; 所需的2价离子; C3转化酶; C5转化酶; 效应等。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1. 溶菌 杀菌 溶细胞 溶解靶细胞 溶菌,杀菌 溶细胞(溶解靶细胞 杀菌,溶细胞 溶解靶细胞) G 为主; G+抗性。 为主; 抗性。 抗性 2. 促吞噬作用:C3b,C4b受体 促吞噬作用: 受体. 受体 3. 中和病毒:C1234,不依赖 抗 中和病毒: 不依赖Ab抗 不依赖 RNA Virus。 。 4. 白细胞的趋化作用:C3aC5a,C567 白细胞的趋化作用: 5. 过敏毒素作用 过敏毒素作用:C4a,C3a,C5a受体 受体 肥大细胞) (肥大细胞 。
第五章 补 体(Complement)
1895年,Bordet在Serum中发现的一组(几十 种成分)不耐热的能帮助抗体进行免疫反应,并 有杀菌作用及溶解细胞功能物质,统称补体。
定 义: 补体是血清中一组不耐热的具有酶活 性的球蛋白分子,能增强抗体的作用 能增强抗体的作用,同时 性的球蛋白分子 能增强抗体的作用 同时 具有溶菌,灭活病毒 溶解细胞作用,占血 灭活病毒,溶解细胞作用 具有溶菌 灭活病毒 溶解细胞作用 占血 清球蛋白总量的10-15%,在>56度时 可使 度时,可使 清球蛋白总量的 在 度时 其失活。 其失活。
两条活化途径: 两条活化途径: (1)经典活化途径: (1)经典活化途径: 由抗原抗体反应后,结合补体, 由抗原抗体反应后,结合补体, 激活补体。由C1开始活化。 激活补体。由C1开始活化。 (2)旁路途径:又称备解素途径 (2)旁路途径:又称备解素途径 或替代途径。 不经过C1,不需特异性的抗原 不经过C1,不需特异性的抗原 抗体反应, C3开始活化, 抗体反应,从C3开始活化,相对较为 非特异性。

第五章 补体系统

第五章 补体系统


5、膜辅助蛋白(MCP):可促进I因子 裂解C3b 的作用。 6、I因子:可将C3b 裂解为C3c与C3dg, 从而抑制 C4b2b活性或阻断C4b2b形成。
二、调控旁路途径C3转化酶与C5转化
酶 I因子:可裂解C3b; H因子:可直接作用于C5转化酶或间接辅
助I因子的作用; CR1: 可与C3b牢固结合; MCP:可促进I因子裂解C3b的作用; P因子:可与C3bBb牢固结合而形成稳定 的C3bBbP,从而加强C3bBb裂解C3的作用。

二、补体的命名

1.补体经典激活途径和终末成分按其发现先 后依次命名为C1、C2……C9; 2.补体旁路途径成分以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如B因子、D因子、P因子; 3.具有酶活性的补体分子在其上加一横线表 示,如C1、C4b2b ; 4.补体在活化过程中被裂解为若干片段,分 别以该补体成分后附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 C3a、C3b、C5a; 5.补体调节蛋白根据其功能命名,如C1抑制 物、C4结合蛋白、衰 变加速因子等。
一、补体的生物功能 补体活化的共同终末效应是在细胞膜上组 装MAC所介导细胞溶解效应;同时,补体 活化过程中产生多种裂解片段,通过与细 胞膜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而介导多种生物学 功能。
Hale Waihona Puke 1、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
作用
补体激活后,可在靶细胞表面形成攻膜 复合体,使细胞膜表面出现许多小孔, 最终导致靶细胞溶解。 MAC的生物学效应是:溶解红细胞、血小 板和有核细胞;参与宿主抗细菌和抗病 毒防御机制。

三条途径的区别

比较项目 经典途径 替代途径 激活物 抗原-抗体(IgM, 聚合的Ig, IgG1,2,3)复合物 脂多糖等 参与成分 C1~C9 参与离子 Ca2+,Mg2+ C3转化酶 C4b2b C3,C5~C9, BF,PF,DF等 Mg2+ C3bBb

第五章 补体

第五章 补体

三条途径比较
经典 旁路 MBL
激活物 起始分子 参与成分 所需离子 C3转化酶 转化酶 C5转化酶 转化酶
IC(IgM、IgG1-3) 脂多糖、酵母多糖、内毒 、 ) 脂多糖、酵母多糖、 凝聚的IgA、IgG4 素 、凝聚的 、 C1q C1.C4.C2.C3.C5-C9 Ca2+、Mg2+ C4b2b C4b2b3b C3 C3、C5-C9 、B、D 、 、 Mg2+ C3bBb C3bnBb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的效应阶段 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31
Opsonization and phagocytosis
32
Figure 7.35
33
(二)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
抑制IC形成并促其解离
清除免疫复合物 清除凋亡细胞
促IC清除
34
35
(三)参与适应性免疫
参与免疫应答诱导 参与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 参与免疫应答的效应 参与免疫记忆
36
第五章
补体
complement
1
目的要求
掌握补体系统的概念;经典途径和 旁路途径的激活过程;补体的生物 学作用。 了解补体的组成、命名及主要理化 特性;补体活化的MBL途径。
2
概述 补体的激活途径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3
一、补体概述
*1894年由 Bordet 发现
*补体:是存在于人和动 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 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 活性的蛋白质。
5
2 理化性质
均为糖蛋白 含量相对稳定 C3含量最高 含量最高, C3含量最高,D因子最低 对热不稳定
6
(二)补体系统的命名
7
二、补体激活途径
在生理情况下,大多数血清补体成分以酶前体 的形式存在。 补体的激活过程是一系列扩大的连锁反应。 三条活化途径: 经典途径: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 MBL途径:由MBL结合至细菌启动 旁路途径: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而 从C3开始激活。

第五章补体系统

第五章补体系统

第五章补体系统一.选择题【A型题】1.补体系统3种激活途径均必须有哪种成分参加?A.C1qB.C4和C2C.C3D.B因子E.D因子2.在经典激活途径中,补体的识别单位是:A.C1B.C2C.C3D.C5E.C93.经典途径中,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免疫球蛋白是:A.IgGB.IgEC.IgAD.IgME.IgD4.补体系统是:A.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可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B.存在正常血清中,是一组对热稳定的组分C.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随抗原刺激而血清含量升高D.由30多种蛋白组成的多分子系统,具有酶的活性和自我调节作用E.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其含量很不稳定5.既有趋化作用又可激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补体裂解产物是:A.C3bB.C4bC.C4aD.C5aE.C2a6.下列哪种成分是C5转化酶?A.C3bBbPB.C4b2bC.C3bBbD.C3bBb3bE.C5b~97.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点是:A. 参与的补体成分相同B. 所需离子相同C. C3转化酶的组成相同D. 激活物质相同E. 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相同8.具有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的补体裂解产物是:A.C3aB.C3bC.C5bD.C4bE.C2a9.关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抗原抗体复合物是其主要激活物B. C1q分子有六个结合部位,必须与Ig结合后才能激活后续的补体成分C. C4是C1的底物,C4b很不稳定D. 激活顺序为C123456789E. 分为识别和活化两个阶段10.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不包括:A.C3B.I因子C.D因子D.B因子E.P因子11.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裂解产物是:A.C4aB.C5aC.C3aD.C3bE.C5b12.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是:A.C3~C9B.C5~C9C.C1~C9D.C1~C4E.C1、C2、C413.关于补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 参与凝集反应B. 对热稳定C. 在免疫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D. 有免疫调节作用,无炎症介质作用E. 补体只在特异性免疫效应阶段发挥作用14.与免疫球蛋白Fc段补体结合点相结合的补体分子是:A.C3B.C1qC.C1rD.C1sE.以上都不是15.下列哪种补体成分在激活效应的放大作用中起重要作用?A.C1B.C2C.C3D.C4E.C516.经典途径中各补体成分激活的顺序是:A.C143256789B.C124536789C.C142356789D.C124356789E.C12345678917.通过自行衰变从而阻断补体级联反应的补体片段是:A.C2aB.C3aC.C3cD.C4bE.C5a18.关于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叙述,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A. 三条途径的膜攻击复合物相同B. 旁路途径在感染后期发挥作用C. 经典途径从C1激活开始D. 旁路途径从C3激活开始E. MBL途径中形成的C3转化酶是C4b2b19.下列哪种补体成分与C3转化酶形成无关?A.C3B.C2C.C4D.C5E.B因子20.能协助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补体裂解片段是:A.C3aB.C3bC.C5aD.iC3bE.C3d21.全身性细菌感染时,补体活性片段主要通过什么途径发挥免疫效应作用?A.清除免疫复合物B.ADCCC.调理作用D.溶解细胞作用E.引起炎症反应22.C1q能与哪些Ig的Fc段结合?A. IgG1、IgG3、IgG4、IgMB.IgG1、IgG2、IgG3、IgAC.IgG1、IgG2、IgD、IgMD.IgG1、IgG2、IgG3、IgME.IgG、IgA、IgM、IgG423.参与溶细胞效应的补体成分是:A.C3bB.C4b2bC.C5b~9D.C5b67E.C4b2b3b24.过敏毒素作用最强的补体裂解片段是:A.C3bB.C2aC.C3aD.C4aE.C5a25.能抑制C1r和C1s酶活性的物质是:A.C8bpB.DAFC.C1INHD.S蛋白E.C4bp26.在补体经典激活过程中,不被裂解的组分是:A.C1B.C2C.C3D.C4E.C627.关于补体活化的MBL途径,哪项是错误的?A.激活起始于MBL与病原体结合后B.MBL具有酶活性C.其C3转化酶是C4b2bD.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的早期发挥作用E.C反应蛋白可激活C1q28.不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是:A.C3B.C4C.C5D.D因子E.B因子29.下列哪种调节因子参与补体的正向调节?A.S蛋白B.D因子C.P因子D.DAFE.C8结合蛋白30.构成膜攻击复合物(MAC)的补体成分是:A.C5b~9B.C6b~9C.C5b~7D.C5b~8E.C6b~831.可协助I因子裂解C3b作用的是:A.C4bpB..DAFC.H因子D.P因子E.HRF32.在抗感染过程中,补体发挥作用依次出现的途径是:A. 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B.旁路途径→经典途径→MBL途径C.旁路途径→MBL途径→经典途径D.经典途径→旁路途径→MBL途径E.MBL途径→经典途径→旁路途径33.补体旁路激活途径与下列那种作用无关?A.过敏毒素产生B.膜攻击复合物形成C.C3裂解为C3a和C3bD.C4裂解为C4a和C4bE.C5裂解为C5a和C5b34.能够激活补体旁路途径的免疫球蛋白是:A. IgG1B. IgG 2C. IgG3D. IgME. 凝聚的IgA35.补体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被称为补体的:A.炎症介质作用B.调理作用C.免疫粘附作用D.溶菌和细胞毒作用E.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1.关于补体系统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 补体成分大多数以非活性的酶前体存在于血清中B. 补体系统激活的三条途径均是酶的级联反应C. 补体系统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D. 补体系统的激活具有放大效应E. 激活的补体具有生理作用和病理作用2.补体系统激活过程的调节包括:A. 自行衰变的调节B. C4bp抑制C4b与C2结合C. C8bp抑制MAC形成D. 正反馈途径的扩大效应E. I因子、H因子在旁路途径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3.能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的物质包括:A.细菌脂多糖B.酵母多糖C.葡聚糖D.凝聚的IgAE.IgM4.能裂解C3的复合物包括:A.C5b~9B.MACC.C3bBb3bD.C3bBbPE.C4b2b5.既参与旁路途径调节,又参与经典途径调节的是:A.DAFB.CR1C.C4结合蛋白D.H因子E.I因子6.C3b的生物学效应包括:A.介导细胞溶解B.免疫调节C.ADCCD.调理作用E.过敏毒素7.补体系统的组成包括:A.参与经典途径的C1~C9B.参与旁路途径的B、D、P因子C.参与MBL途径的MBL、丝氨酸蛋白酶、C反应蛋白D.补体调节蛋白I因子、H因子、C4bp等E.CR1、CR2、CR3等补体受体8.补体的生物学作用包括:A. 溶细胞效应B. 调理作用C.引起炎症作用D. 免疫调节作用E. ADCC9.抑制MAC形成的补体调节因子包括:A. C4bpB.CD59D.C8bpE.H因子10.抑制经典途径C3转化酶形成的补体调节因子包括:A. I因子B. B因子C. C4bpD.MCPE.DAF11.关于补体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 补体是存在于正常血清中的一组蛋白B. 补体含量随抗原刺激而升高C. 补体对热敏感D. 补体分子由多种细胞产生E. 补体三条激活途径有共同的末端效应12.补体系统的调节因子包括:A.I因子B.D因子C.B因子D.H因子E.衰变加速因子(DAF)13.下列哪些分子具有保护机体正常组织细胞免遭补体介导的损伤作用?A.B因子B.MCPC.CR1D.C8bpE.CD5914.C5b~9的生物学活性包括:A. 细胞毒作用B.调理作用C.免疫粘附作用D.溶菌作用E.杀菌作用15.能裂解C5的复合物包括:A.C4b2bB.C4b2b3bC.C3bBb3bD.C3bBbE.MAC16.关于旁路激活途径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 激活物质是细菌的内毒素B. 可以识别自己与非己C. 旁路激活途径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D. 旁路激活途径发挥效应比经典途径晚E. 是补体系统重要的放大机制17.关于膜攻击复合物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是?A. 是三种补体激活途径共同的末端效应B. 其调节蛋白S蛋白具有阻碍MAC形成的作用C. MAC的作用机制是使细胞膜穿孔D. HRF、CD59能使细胞不受MAC攻击E. MAC由C5~9组成1.补体的主要产生细胞是和。

(整理)第五章补体系统

(整理)第五章补体系统

第五章补体系统一.选择题【A型题】1.补体系统3种激活途径均必须有哪种成分参加?A.C1qB.C4和C2C.C3D.B因子E.D因子2.在经典激活途径中,补体的识别单位是:A.C1B.C2C.C3D.C5E.C93.经典途径中,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免疫球蛋白是:A.IgGB.IgEC.IgAD.IgME.IgD4.补体系统是:A.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可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B.存在正常血清中,是一组对热稳定的组分C.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随抗原刺激而血清含量升高D.由30多种蛋白组成的多分子系统,具有酶的活性和自我调节作用E.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其含量很不稳定5.既有趋化作用又可激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补体裂解产物是:A.C3bB.C4bC.C4aD.C5aE.C2a6.下列哪种成分是C5转化酶?A.C3bBbPB.C4b2bC.C3bBbD.C3bBb3bE.C5b~97.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点是:A. 参与的补体成分相同B. 所需离子相同C. C3转化酶的组成相同D. 激活物质相同E. 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相同8.具有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的补体裂解产物是:A.C3aB.C3bC.C5bD.C4bE.C2a9.关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抗原抗体复合物是其主要激活物B. C1q分子有六个结合部位,必须与Ig结合后才能激活后续的补体成分C. C4是C1的底物,C4b很不稳定D. 激活顺序为C123456789E. 分为识别和活化两个阶段10.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不包括:A.C3B.I因子C.D因子D.B因子E.P因子11.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裂解产物是:A.C4aB.C5aC.C3aD.C3bE.C5b12.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是:A.C3~C9B.C5~C9C.C1~C9D.C1~C4E.C1、C2、C413.关于补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 参与凝集反应B. 对热稳定C. 在免疫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D. 有免疫调节作用,无炎症介质作用E. 补体只在特异性免疫效应阶段发挥作用14.与免疫球蛋白Fc段补体结合点相结合的补体分子是:A.C3B.C1qC.C1rD.C1sE.以上都不是15.下列哪种补体成分在激活效应的放大作用中起重要作用?A.C1B.C2C.C3D.C4E.C516.经典途径中各补体成分激活的顺序是:A.C143256789B.C124536789C.C142356789D.C124356789E.C12345678917.通过自行衰变从而阻断补体级联反应的补体片段是:A.C2aB.C3aC.C3cD.C4bE.C5a18.关于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叙述,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A. 三条途径的膜攻击复合物相同B. 旁路途径在感染后期发挥作用C. 经典途径从C1激活开始D. 旁路途径从C3激活开始E. MBL途径中形成的C3转化酶是C4b2b19.下列哪种补体成分与C3转化酶形成无关?A.C3B.C2C.C4D.C5E.B因子20.能协助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补体裂解片段是:A.C3aB.C3bC.C5aD.iC3bE.C3d21.全身性细菌感染时,补体活性片段主要通过什么途径发挥免疫效应作用?A.清除免疫复合物B.ADCCC.调理作用D.溶解细胞作用E.引起炎症反应22.C1q能与哪些Ig的Fc段结合?A. IgG1、IgG3、IgG4、IgMB.IgG1、IgG2、IgG3、IgAC.IgG1、IgG2、IgD、IgMD.IgG1、IgG2、IgG3、IgME.IgG、IgA、IgM、IgG423.参与溶细胞效应的补体成分是:A.C3bB.C4b2bC.C5b~9D.C5b67E.C4b2b3b24.过敏毒素作用最强的补体裂解片段是:A.C3bB.C2aC.C3aD.C4aE.C5a25.能抑制C1r和C1s酶活性的物质是:A.C8bpB.DAFC.C1INHD.S蛋白E.C4bp26.在补体经典激活过程中,不被裂解的组分是:A.C1B.C2C.C3D.C4E.C627.关于补体活化的MBL途径,哪项是错误的?A.激活起始于MBL与病原体结合后B.MBL具有酶活性C.其C3转化酶是C4b2bD.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的早期发挥作用E.C反应蛋白可激活C1q28.不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是:A.C3B.C4C.C5D.D因子E.B因子29.下列哪种调节因子参与补体的正向调节?A.S蛋白B.D因子C.P因子D.DAFE.C8结合蛋白30.构成膜攻击复合物(MAC)的补体成分是:A.C5b~9B.C6b~9C.C5b~7D.C5b~8E.C6b~831.可协助I因子裂解C3b作用的是:A.C4bpB..DAFC.H因子D.P因子E.HRF32.在抗感染过程中,补体发挥作用依次出现的途径是:A. 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B.旁路途径→经典途径→MBL途径C.旁路途径→MBL途径→经典途径D.经典途径→旁路途径→MBL途径E.MBL途径→经典途径→旁路途径33.补体旁路激活途径与下列那种作用无关?A.过敏毒素产生B.膜攻击复合物形成C.C3裂解为C3a和C3bD.C4裂解为C4a和C4bE.C5裂解为C5a和C5b34.能够激活补体旁路途径的免疫球蛋白是:A. IgG1B. IgG 2C. IgG3D. IgME. 凝聚的IgA35.补体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被称为补体的:A.炎症介质作用B.调理作用C.免疫粘附作用D.溶菌和细胞毒作用E.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1.关于补体系统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 补体成分大多数以非活性的酶前体存在于血清中B. 补体系统激活的三条途径均是酶的级联反应C. 补体系统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D. 补体系统的激活具有放大效应E. 激活的补体具有生理作用和病理作用2.补体系统激活过程的调节包括:A. 自行衰变的调节B. C4bp抑制C4b与C2结合C. C8bp抑制MAC形成D. 正反馈途径的扩大效应E. I因子、H因子在旁路途径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3.能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的物质包括:A.细菌脂多糖B.酵母多糖C.葡聚糖D.凝聚的IgAE.IgM4.能裂解C3的复合物包括:A.C5b~9B.MACC.C3bBb3bD.C3bBbPE.C4b2b5.既参与旁路途径调节,又参与经典途径调节的是:A.DAFB.CR1C.C4结合蛋白D.H因子E.I因子6.C3b的生物学效应包括:A.介导细胞溶解B.免疫调节C.ADCCD.调理作用E.过敏毒素7.补体系统的组成包括:A.参与经典途径的C1~C9B.参与旁路途径的B、D、P因子C.参与MBL途径的MBL、丝氨酸蛋白酶、C反应蛋白D.补体调节蛋白I因子、H因子、C4bp等E.CR1、CR2、CR3等补体受体8.补体的生物学作用包括:A. 溶细胞效应B. 调理作用C.引起炎症作用D. 免疫调节作用E. ADCC9.抑制MAC形成的补体调节因子包括:A. C4bpB.CD59D.C8bpE.H因子10.抑制经典途径C3转化酶形成的补体调节因子包括:A. I因子B. B因子C. C4bpD.MCPE.DAF11.关于补体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 补体是存在于正常血清中的一组蛋白B. 补体含量随抗原刺激而升高C. 补体对热敏感D. 补体分子由多种细胞产生E. 补体三条激活途径有共同的末端效应12.补体系统的调节因子包括:A.I因子B.D因子C.B因子D.H因子E.衰变加速因子(DAF)13.下列哪些分子具有保护机体正常组织细胞免遭补体介导的损伤作用?A.B因子B.MCPC.CR1D.C8bpE.CD5914.C5b~9的生物学活性包括:A. 细胞毒作用B.调理作用C.免疫粘附作用D.溶菌作用E.杀菌作用15.能裂解C5的复合物包括:A.C4b2bB.C4b2b3bC.C3bBb3bD.C3bBbE.MAC16.关于旁路激活途径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 激活物质是细菌的内毒素B. 可以识别自己与非己C. 旁路激活途径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D. 旁路激活途径发挥效应比经典途径晚E. 是补体系统重要的放大机制17.关于膜攻击复合物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是?A. 是三种补体激活途径共同的末端效应B. 其调节蛋白S蛋白具有阻碍MAC形成的作用C. MAC的作用机制是使细胞膜穿孔D. HRF、CD59能使细胞不受MAC攻击E. MAC由C5~9组成1.补体的主要产生细胞是和。

医学免疫学第五章 补体系统

医学免疫学第五章 补体系统

42
二、旁路(替代)途径
激活物:细菌、其它成分(LPS、肽聚糖、酵 母多糖等)和凝聚的IgA和IgG4等物质。 参与成分: C3、C5~C9 、B、 D、 P因子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进化和发挥抗感染作 用的过程中,旁路途径是最先出现和发挥作用
的,有早期抗感染作用。
二、旁路(替代)途径
早期抗感染的原因有三个
基本概念
一般理化性质:
主要产生细胞为肝细胞和巨噬细胞; 糖蛋白,且多属ß球蛋白; 血清中各成分含量不等,C3含量最多; 加热56℃,30min 失活; 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非活化形式存在.
第二节 补体激活途径
在激活物作用下,在特定的固相表面,补 体可被激活,这是一个级联放大反应,最终导 致溶细胞效应。依据补体的激活物、起始顺序 不同可分3条途径:
旁路途径是补体系统重要的放大机制
二、旁路(替代)途径
三、MBL途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途径)
激活物: MBL/纤维胶原素FCN与病原体结合物
MBL: mannan-binding lecMtiAnSP1 C3 MASP:MBL-associated seMriAnSePp2roteasCe4、C2
经典途径 旁路途径 MBL途径
激活物是什么? 参与的成分是什么?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否相同? 补体激活的本质和意义是什么?
膜攻击复合物
补体系统激活的三条途径
经典途径
抗原抗体复合物
MBL途径
病原体甘露糖残基
旁路途径
病原体固相表面
前端效应
C1q C4,C2
末短通路
MBL-MASP
C4,C2
C3
C5
C6 C7 C8 C9
• 既参与免疫生理,也参与免疫病理,是免疫系统重 要的效应和效应放大系统。

(完整版)第五章补体系统

(完整版)第五章补体系统

第五章补体系统第一节补体概述补体(complement,C)系统包括30余种组分,其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血浆中补体成分在被激活前无生物学功能.多种微生物成分、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其他外源性或内源性物质可循三条既独立又交叉的途径,通过启动一系列丝氨酸蛋白酶的级联酶解反应而激活补体,所形成的活化产物具有调理吞噬、溶解细胞、介导炎症、调节免疫应答和清除免疫复合物等生物学功能。

补体不仅是机体固有免疫防御的重要部分,也是抗体发挥免疫效应的主要机制之一,并对免疫系统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补体缺陷、功能障碍或过度活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系统由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血浆及细胞膜补体调节蛋白等蛋白组成。

1.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固有成分是指存在于血浆及体液中、构成补体基本组成的蛋白质,包括:①经典激活途径的C1q、C1r、C1s、C2、C4;②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properdin,P因子); ③甘露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MBL途径)的MBL、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ASP);④补体活化的共同组分C3、C5、C6、C7、C8、C9。

2.补体调节蛋白(complement regulatory protein)指存在于血浆中和细胞膜表面,通过调节补体激活途径中关键酶而控制补体活化强度和范围的蛋白分子,包括血浆中H因子、I因子、C1INH、C4bp、S蛋白、Sp40/40、羧肽酶N(过敏毒素灭活因子)、H因子样蛋白(FHL)、H 因子相关蛋白(FHR);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衰变加速因子(DAF)、膜辅助蛋白(MCP)、CD59等。

3.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CR)指存在于不同细胞膜表面、能与补体激活过程所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结合、介导多种生物效应的受体分子.目前已发现CR1、CR2、CR3、CR4、CR5及C3aR、C4aR、C5aR、C1qR、C3eR、H因子受体(HR)等.(二)补体的命名补体经典激活途径和终末成分按照其发现先后,依次命名为C1、C2、C3~C9。

[精品]第五章补体系统名词解释

[精品]第五章补体系统名词解释

[精品]第五章补体系统名词解释第五章补体系统名词解释1(补体(complement)2. 补体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3. 补体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4. 补体MBL激活途径(MBL pathway)5. MAC(membrane attack complex )问答题1. 简述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2(比较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异同。

3(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4.试述补体激活的调节机制。

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补体(complement):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补体系统。

2(补体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是指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刺激物,使补体固有成分以C1、C4、C2、C3、C5,C9顺序发生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3(补体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是指不经C1、C4、C2活化,而是在B 因子、D因子和P因子参与下,直接由C3b与激活物结合启动补体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4(补体MBL激活途径(MBL pathway):在感染早期,体内分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和C反应蛋白。

MBL与细菌表面的甘露糖残基结合,然后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ASP,MASP继而水解C4和C2启动后序的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5(MAC(membrane attack complex):即膜攻击复合物,由补体系统的C5b , C9组成。

该复合物牢固附着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细胞溶解死亡。

问答题1. 简述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1)概念:见名词解释1。

(2)补体系统由30多种成分构成,按其生物学功能分为三类:a.固有成分:存在于体液中、参与活化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包括C1,C9、MBL、B因子、D因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END
谢谢!
参与补体成份 所需离子 C3转化酶 转化酶 C5转化酶 转化酶
在特异性体液免疫 生物学作用 的效应阶段起作用
第三节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一、溶菌、溶细胞作用 溶菌、 补体系统激活后, 补体系统激活后,通过级联反应可在靶 细胞表面形成许多MAC 细胞表面形成许多 MAC , 导致靶细胞溶 MAC, 解。 在感染早期, 主要通过旁路途径和MBL 在感染早期 , 主要通过旁路途径和 MBL 途径,待特异性抗体产生后, 途径,待特异性抗体产生后,主要靠经 典途径来完成。
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
启动阶段----C1活化 启动阶段----C1活化 ----C1 活化阶段-------C3 C5转化酶的形成 活化阶段----C3 、C5转化酶的形成 效应阶段-------共同末端通路 效应阶段----共同末端通路
启动阶段----C1活化(C1s) 活化( 启动阶段 活化 )
补体: 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 补体: 组与免疫有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组与免疫有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补体系统: 是由存在于血清与组织液中的30余种可 补体系统: 是由存在于血清与组织液中的30余种可 溶性蛋白、 溶性蛋白、血细胞与其它细胞表面的膜结合蛋白和补 体受体所组成。 体受体所组成。 分类: 分类: 补体固有成份 补体调节蛋白 补体受体 C1INH、 、 C1~C9, CR1~CR5、 、 C4BP、P、H、 C2aR、C3aR、 、 、 、 B、D、 、 、 、 、 I因子和血清 因子和血清 P因子、 因子、 因子 C5aR等 等 羧肽酶等 MBL等 等
(四)补体活化的共同终末效应
上述三途径均产生C 转化酶, 上述三途径均产生 C5 转化酶 , 启动补体系统 的终末成分( 的终末成分 ( C5 、 C6 、 C7 、 C8 、 C9 ) 的活 并形成具有溶细胞效应的膜攻击复合物 化 , 并形成具有溶细胞效应的 膜攻击复合物 ( membrane attack complex , MAC ) , 导致 MAC) 靶细胞的溶解。 靶细胞的溶解。 C5转化酶 转化酶 C5
攻膜复合体( 攻膜复合体(MAC)的形成: )的形成:
12-15个C9插入靶细胞膜,溶解靶细胞 个 插入靶细胞膜 插入靶细胞膜, 激活位置不同, 激活位置不同,形成产物不同
二、替代途径
旁路途径/第二途径/C3途径 旁路途径/第二途径/C3途径 C3、B因子、D因子参与,不依赖于抗体的存在 C3、 因子、 因子参与, 激活顺序:C3,C5,C6,C7,C8, 激活顺序:C3,C5,C6,C7,C8,C9 作用: 作用:在感染早期即发挥作用 激活物质:LPS、酵母多糖、葡聚糖、聚合IgA 激活物质:LPS、酵母多糖、葡聚糖、聚合IgA 和IgG4 提供补体级联反应进行的稳定物
补体的命名
补体(complement)常用C表示, 补体(complement)常用C表示,参与经典途径活 化的补体固有成份按其发现的先后分别命名为C1、 化的补体固有成份按其发现的先后分别命名为C1、 C2、C3、C4、C5、C6、C7、C8和C9,其中C1由 C2、C3、C4、C5、C6、C7、C8和C9,其中C1由 C1q、C1r和C1s三个亚基组成 C1q、C1r和C1s三个亚基组成。 三个亚基组成。
一 、经典途径
传统途径/第一途径/C1 传统途径/第一途径/C1途径 /C1途径 激活物及激活条件 及激活条件: 激活物及激活条件: 免疫复合物 C1仅与IgM或IgG1仅与IgM C1仅与IgM或IgG1-3结合才能活化 作用: 作用:在感染的中晚期起作用 激活顺序:C1,4,2,3,5,6,7,8,9 激活顺序:C1,4,2,3,5,6,7,8,9 一个C1 C1分子必须同时与两个以上补体结合 一个C1分子必须同时与两个以上补体结合 位点结合才能被激活
补体的存在,可减少IC的产生 补体的存在,可减少IC的产生,并能使 的产生, 已生成的IC溶解 发挥自身稳定作用。 溶解, 已生成的IC溶解,发挥自身稳定作用。 2. 清除凋亡细胞 多种补体成分可识别和结合凋亡细胞, 多种补体成分可识别和结合凋亡细胞, 促进吞噬。 促进吞噬。
五、炎症介质作用 1.激肽样作用(C2a) 激肽样作用( 能增加血管通透性, 引起炎症性充血。 能增加血管通透性 , 引起炎症性充血 。 2. 过敏毒素作用 ( C3a 、 C4a 、 C5a ) 过敏毒素作用( 的作用最强。 以C5a的作用最强。 3.趋化作用(C3a、C5a、C567) 趋化作用( 567)
MBL途径 MBL途径
MBL + +丝氨酸蛋白酶 C2 C4 C4a + C4b MASP2 + C2a + C2b C4b2b C3转化酶
病原体甘露糖残基
MBL:甘露糖聚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 lectin) 甘露糖聚合凝集素( 甘露糖聚合凝集素 ) 感染最早期肝细胞合成的急性反应蛋白 MASP:MBL结合的丝氨酸蛋白酶 结合的丝氨酸蛋白酶
第二节 补体的激活
在生理情况下,大多数血清补体成分以酶 在生理情况下, 前体的形式存在。 前体的形式存在。 补体的激活过程是一系列扩大的连锁反应 经典途径: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 C1q启动 经典途径: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 旁路途径: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 旁路途径: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 而从C3开始激活。 C3开始激活 而从C3开始激活。 MBL途径 途径: MBL结合至细菌启动 MBL途径:由MBL结合至细菌启动
补体系统
(Complement, C) )
湘潭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技术系检验教研室 邓阳勇
C1q结构图
第一节 补体的概念和组成
一、补体的概述
Complement
Bordet于1894年发现 Bordet于1894年发现 存在于新鲜血清中 具有溶菌、 具有溶菌、溶细胞活性 56℃ 加热30 min灭活 加热30 min灭活
二、调理作用 C3b、C4b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靶细胞 氨基端氨基端-C3b-羧基端 吞噬细胞 受体) (C3b受体)
三、免疫粘附作用
抗原抗体复合物 C3b/C4b 红细胞、血小 b/C4 红细胞、 板等自稳作用
1. 清除免疫复合物
C5b C5a C6 C5b6 C7 C5b67 C8 C9 C5b6789 (MAC) )
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示意图
补体诱导的RBC膜的破裂
MAC的电镜结果 的电镜结果
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比较项目 激活物 经典途径 IgM/IgG1~3与抗原 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C1~C9 Ca++、Mg++ C4b2b C4b2b3b MBL途径 途径 MBL、C反 应蛋白 C1~C9 Ca++、Mg++ Mg C4b2b C4b2b3b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在感染早期起作用 旁路途径 细菌脂多糖、酵母多糖 和凝聚的IgG4、IgA等 C3、B、D、P因子 和C5~C9 Mg++ C3bBb(P) C3bnBb(P)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在感染早期起作用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溶细胞作用 调理作用 免疫黏附 激肽样作用 过敏毒素作用 趋化作用 中和、 中和、溶解病毒 C5b6789 (膜攻击复合体:MAC ) 膜攻击复合体: C3b、 C3b、C4b C3b C2a C5a>C3a> C5a>C3a>C4a C3a、 C5a、 C3a、 C5a、C5b67 C1q、 C1q、C4
六、补体系统异常与疾病
1. 补体的遗传性缺陷: 补体的遗传性缺陷: 补体成分的缺陷:C3、C5~C9缺陷 补体成分的缺陷:C3、C5~C9缺陷 补体调节分子缺陷:C1INH缺陷 补体调节分子缺陷:C1INH缺陷 2. 补体含量改变: 补体含量改变: 高补体血症:炎症、 高补体血症:炎症、肿瘤 低补体血症: 低补体血症:发生反复感染
补体的理化性质
合成部位:肝细胞,巨噬细胞等 合成部位:肝细胞, 分子质量:分子量在25~590KD 分子质量:分子量在25~590KD 血清含量: 相对稳定,占总蛋白的5 ~6%,其中C3 %,其中 血清含量: 相对稳定,占总蛋白的5%~6%,其中C3 含量最高、 因子含量最低。 含量最高、D因子含量最低。 极不稳定,尤其对温度敏感(56℃,30min灭活 灭活) 极不稳定,尤其对温度敏感(56℃,30min灭活)
C1q分子的 C1q分子的C端 分子的C 球形结构是与Ig上的 球形结构是与Ig上的 补体结合位点相结合 的部位, 的部位,它的启动可 C1r构型改变 构型改变, 使C1r构型改变,成 为具有活性的C1r并 为具有活性的C1r并 诱导C1s的活化 的活化, 诱导C1s的活化,成 为具有酯酶活性的 C1s,在 Mg++存在下 可启动补体活化的经 典途径。 典途径。
1 识 别 阶 段
1
1
2. 活化阶段 活化阶段----C3和C5转化酶的形成 和 转化酶的形成
C1
C4
C2
2 活 化 阶 段
C3
b C4b2b C4b2b
C5
C3 ------ C4b2b C3b + C4b2b C3a + C3b C4b2b3b
C4b2b3b = C5转化酶 转化酶
3. 效应阶段----MAC 效应阶段-------MAC
替代途径激活过程
启动阶段----C3转化酶 启动阶段----C3转化酶 激活阶段----C5转化酶 ----C5 激活阶段----C5转化酶 效应阶段----共同末端通路 效应阶段----共同末端通路
三、补体活化的MBL途径 补体活化的MBL MBL途径
MBL ( 甘 露 糖 结 合 凝 集 素 mannosemannosebinding lectin,MBL) lectin, 该激活途径与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相似, 该激活途径与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相似 , 但不依赖抗体、 抗原抗体复合物( 但不依赖抗体 、 抗原抗体复合物 ( 免疫 复合物)的形成和C 的参加。 复合物)的形成和C1q的参加。 1.主要激活物 细菌等微生物 2.参与的固有成分 C4、C2、C3 3.激活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