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 研究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04-02T15:47:53.45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5期作者:崔晓雪[导读] 目的:分析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效果。

崔晓雪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病理科黑龙江省鸡西市158100摘要:目的:分析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效果。

方法:本次选择102例肿瘤患者为对象展开研究,按诊断技术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结果:观察组确诊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阳性率92.15%,对照组阳性率72.54%,数据差异存在,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病理诊断中,采取免疫组化技术,可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提高制片的质量水平,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免疫组化技术;病理诊断;应用;研究近年来我国医疗诊断技术逐渐优化发展,在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1],涉及诸多领域,如,肿瘤原发部位确定、肿瘤组织起源鉴别、未分化恶性肿瘤性质的判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发挥出一定作用,可提升诊断的准确性[2]。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102例为对象,根据诊断技术随机将全部患者分成51例对照组、51例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平均(43.7±8.2)岁,采取常规技术诊断;观察组患者平均(45.1±9.5)岁,采取免疫组化技术诊断,比较两组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技术诊断:根据患者病灶大小、位置及类型进行穿刺活检,将患者肿瘤组织取下,比较标准组织。

观察组采取免疫组化技术诊断:选择试剂包括:蒸馏水、透明液、脱水液、浸蜡液、树胶、甲醛固定液,在石蜡中置入样本,将其切片,厚度控制在2UM,随后进行免组染色,将其置于浓度为3%的过氧化氢液体中,浸泡100min,温度控制在37摄氏度左右,清洗采用蒸馏水,待孵育后DBA显色,采用树胶来封固[3]。

免疫组化检查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免疫组化检查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免疫组化检查在病理诊断中得应用及其意义免疫组化就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得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得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与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得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实验中常用得抗体为单克隆抗体与多克隆抗体。

实验所用主要为组织标本与细胞标本两大类,前者包括石蜡切片(病理大片与组织芯片)与冰冻切片,后者包括组织印片、细胞爬片与细胞涂片。

其中石蜡切片就是制作组织标本最常用、最基本得方法,对于组织形态保存好,且能作连续切片,有利于各种染色对照观察;还能长期存档,供回顾性研究;石蜡切片制作过程对组织内抗原暴露有一定得影响,但可进行抗原修复,就是免疫组化中首选得组织标本制作方法。

石蜡切片标本均用甲醛固定,使得细胞内抗原形成醛键、羧甲键而被封闭了部分抗原决定簇,同时蛋白之间发生交联而使抗原决定簇隐蔽。

所以要求在进行IHC染色时,需要先进行抗原修复或暴露,即将固定时分子之间所形成得交联破坏,而恢复抗原得原有空间形态。

常用得抗原修复方法有微波修复法,高压加热法,酶消化法,水煮加热法等,常用得修复液就是pH6、0得0、01 mol/L得柠檬酸盐缓冲液。

免疫组化常用得染色方法根据标记物得不同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标法,亲与组织化学法,后者就是以一种物质对某种组织成分具有高度亲合力为基础得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敏感性更高,有利于微量抗原(抗体)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得定位,其中生物素——抗生物素染色法最常用。

一、病理外检中常用抗体标记上皮类标记AE1/AE3最常用,胞浆阳性着色,细丝状,与低、中分子量角蛋白反应,肝细胞为阴性,而胆管细胞阳性,用于确定肿瘤为上皮源性;CAM5、2胞浆阳性着色,细丝状,包含CK8 与CK18,主要染色神经内分泌细胞与腺上皮,正常鳞状上皮阴性,用于染小细胞癌、胸腺瘤与梭形细胞癌、肝细胞癌:AE1/AE3 CAM5、2 (+),用于乳腺外得Paget’s病;CK34BE胞浆阳性着色,鳞状上皮与鳞状细胞癌阳性,用于染前列腺得基底层细胞,鉴别浸润癌,染涎腺肿瘤得肌上皮,用于染Mallory小体;EMA细胞膜/细胞浆阳性着色,上皮标记得替代品,浆细胞阳性,很好得内对照,用于染滑膜肉瘤、大细胞分化不良性淋巴瘤、L&H 富于淋巴细胞得结节状何杰金、脑膜瘤EMA(+)AE1/AE3(–)、浆细胞瘤;CK7与CK20胞浆阳性着色,两者联合应用可鉴别很多种癌得原发部位,CK7 常常在胃肠道得癌为阴性,CK20 只有胃肠道癌与Merkel 细胞癌阳性。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
26
在诊断性免疫组化中的质量控制是个重要问题。 美国生物染色委员会附属商品以及商品试剂信息标准化,美国食品及药品 管理局(FDA)通过美国病理学会批准出台一项政策, 列出了61种在一些严重疾病的诊断和/ 或监测中充分标 准的单克隆抗体,并要求制造商自政策发表之日起的 30个月内向FDA提交合适的产品使用申请,在此期间产 品虽被允许用于医学目的在市场销售,但制造商们必 须在产品上标明“未经法律批准,暂时供应以满足重 要的医学目的”。
7
免疫酶学技术还包括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 酶(APA-AP)系统[2] 及葡萄糖氧化酶─抗葡萄糖氧化 酶(GAG)系统等,这些技术与PAP技术相似,只 不过是将碱性磷酸酶或葡萄糖氧化酶代替辣根过 氧化物酶而已,据称这两种技术可以减少背景染 色的干扰,因为相应的内源性酶在组织中分布有 限,尤其是APA -AP技术更适用于血液标本染色。
28
抗体保存在不吸附蛋白质的材料中,如储存抗体中蛋白 浓度很低时(10-100mg/l),应另加隔离蛋白,以减少容器 对抗体蛋白的吸附,隔离蛋白常用0.1%-1.0%的牛血清白蛋 白。绝大多数已稀释的抗体应保存在4℃-8℃的条件下,以 免冻融对抗体蛋白产生有害的效应。抗体原液和已分离的 免疫球蛋白组分应保存于-20℃条件,避免反复冻融。冷冻 的抗体溶液应置于室温中缓慢地解冻,应绝对避免用高温 快速解冻。被细菌污染的抗体常会出现假阳性结果,为了 防止细菌污染,可在抗体溶液中加入0.01%叠氮钠。抗体经 真空冷冻干燥后置-20℃以下可以保存2-3年,保存稀释后的 单抗应加入0.1%叠氮钠。大多数稀释抗体不可进行冷冻保 存,多数抗体可能会丢失抗原活性,多数抗体只要蛋白浓 度适当,可在4℃下保存数月。
5
PAP法是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复合物, 包括辣根过氧化物酶抗体,及辣根过氧化物酶抗原 组成的可溶性复合物为五环状结构,3个分子辣根过 氧化物酶和二个抗体分子组成,极为稳定,比免疫 荧光法敏感100-1000倍,比酶桥法敏感20倍,其原理 是特异性初级抗体(一抗)的Fab段与组织抗原结合, 二抗(桥抗)在一抗与PAP复合物之间形成分子桥联, 此时一抗与PAP中的免疫球蛋必须是同一种属,以使 得衍生自其它种属的二抗,对一抗分子PAP中的FC段 及稳定成份都具有特异性。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思考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思考

是癌症、结核就是结核,不会Fra bibliotek现错误。曾有文献报道口 】 ,石蜡切片
1 0 0 %正确,术中快速诊断的准确率应达到9 8 %,然而临床实践中发
现 ,想要达到诊断 1 0 0 %准确是不可能 的,首先 由于 技术水 平还未 达到 要求 ,另外 ,现阶段 的认 识水 平也十分有 限,鉴别诊断手段无法做 出 准确诊 断。在广泛 应用 免疫组化 技术 前 ,大概 1 0 %的肿瘤诊断均 十分 困难 ,而在 免疫组化技术 发展 起来以后 ,虽然 由于 检验员 的经验 及抗 体数量 、种类的不 同可 影响检查 效果 ,但 患者 的临床诊断率 已提 高至
度,准确性大大降低,而在采取免疫组化染色时,则能够对癌细胞的
存在进行 显示 ,使微小癌 变组织 、转移 组织甚至是不 易察觉的病变均 得到准确 的诊 断。 5对 肿 瘤细胞 增 生程度 的评 价 有研究 【 4 发现 ,肿瘤 细胞增生 活跃程度 可直接 影响到患 者的治疗
1提 高病 理诊 断准确 性 以临床 医师 角度分 析 ,病理 诊 断效果 显著 ,结果 准确 ,癌 症就
效果及预后情况。在对肿瘤生长状况活跃与否进行判断时,传统判断
方法 是通过病理组 织学观察细胞 核分 裂像多少 ,然而 ,因计数 准确度 很难 保证 ,又加之 影响 因素复杂 ,从而导致 临床应用受限 。而免 疫组 化技术可 以定量 与定位检测肿瘤 细胞增生抗原 ,且 其操作相对 简单而 结果 可靠 ,可 以借助 于k i 一 6 7 、增殖细胞抗原 单克隆抗体对其予 以科学 准确 鉴别。
以及 敏 感的检 测系 统的建 立等 。 目前在i 临床肿瘤 病理 诊断 中 ,免 疫 组化技术应 用越来越广 泛 ,临床价值 愈发显著Ⅲ。本文出于对免 疫组 化 技术 在病 理诊 断 中的应用 价值进 行评 价分析 的 目的 ,从 提高 病理 诊 断准 确性 、激 素受体 及生 长因子 的检 测对预 后和 治疗 的意义 、癌 基 因 的临床 应用 、对微 小转移 病灶 及时 准确 的发现 等方面 展开 了综

【精编】免疫组化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精编】免疫组化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免疫 组化图像进行自动识别和 分析,减少人为误差。
未来发展方向与前景
标准化和规范化
制定统一的免疫组化操作指南和标准,提高诊断的一致性和可靠 性。
临床转化应用
加强免疫组化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高肿瘤诊断和治疗水 平。
多学科合作
加强病理学、肿瘤学、免疫学等多学科合作,共同推动免疫组化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乳腺癌免疫组化诊断
总结词
乳腺癌免疫组化诊断是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乳腺癌进行诊断的方法。
详细描述
通过检测乳腺癌组织中特定抗原的表达,有助于确定肿瘤的分子分型,预测患者的预后和指导治疗。常见的乳腺 癌免疫组化指标包括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等。
肺癌免疫组化诊断
05
案例分析
乳腺癌免疫组化诊断案例
总结词
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免疫组化在 乳腺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详细描述
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检测乳腺癌组织中 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 。这些标志物的表达状态对于乳腺癌的分类 、预后评估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例如 ,ER和PR阳性提示患者可能对内分泌治疗 敏感,而HER2阳性则提示患者可能从靶向 治疗中受益。
总结词
肺癌免疫组化诊断是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肺癌进行诊断的方法。
详细描述
通过对肺癌组织中特定抗原的表达进行检测,有助于肺癌的分类、分期和预后评估。常 见的肺癌免疫组化指标包括细胞角蛋白(CK)、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等。
结直肠癌免疫组化诊断
总结词
结直肠癌免疫组化诊断是利用免疫组织 化学技术对结直肠癌进行诊断的方法。

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是一种病理诊断技术,可以通过检测组织或细胞中的特定蛋白质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它通过染色技术使用标记有荧光或酶的抗体来探测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蛋白质,从而提供对疾病的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主要应用步骤。

1. 准备组织样本
首先,需要采集组织样本,并根据需要适当切片。

切片后,样本需要通过固定和去水来准备,这可以防止蛋白质失去结构和形态。

然后,需要将样本嵌入到蜡块中,以便进行染色处理。

2. 进行抗原恢复
接下来,需要进行抗原恢复。

抗原恢复是将细胞或组织中的蛋白质处理,以便它们更容易被检测到。

通常,这涉及在加热和非加热的液体中浸泡样本,以稍微破坏组织,使抗体更容易进入组织中。

3. 应用抗体
准备好样本后,需要对其应用抗体。

此时,可以使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

这些抗体含有特定的标记,可以检测到特定的蛋白质。

抗体应该与样本一起孵育,以确保它们与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蛋白质发生反应。

4. 观察和分析结果
完成抗体应用后,需要观察和分析结果。

结果通常是显微镜下可见的染色。

根据染色的程度和位置,可以确定疾病的种类和程度。

比如,检测到某种癌症可能会显示出比正常细胞更强的染色。

总之,免疫组化是一种有效的病理诊断技术,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然而,要正确应用免疫组化技术需要熟悉这种技术的操作步骤和原理。

同时,还需要了解每种抗体和标记的优缺点,以确保使用正确的抗体来提高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免疫组化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免疫组织化学(IHe)是一种很重要的技术和手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免疫组化技术就应用于病理诊断,对于诊断肿瘤、肿瘤分类、判断预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扩展了人们对于各种疾病及肿瘤形成过程的认识,提高了病理诊断与研究水平。

但是,随着免疫组化的广泛应用,发现免疫组化技术存在一些局限性。

深入研究免疫组化原理和技术,必须熟悉各种抗体真阳性反应部位,实现实验室间免疫组化标准化,使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发挥最大的辅助作用。

在病理诊断中,随着各种抗体新的用途不断被发现及越来越多的新型抗体的出现,免疫组化在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分类、预后判断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由于免疫组化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深入研究免疫组化原理和技术,并努力实现规范化的操作,才能充分发挥免疫组化在病理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判断预后、指导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1.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组织切片中抗原的数量及其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对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由于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因此通过免疫组化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酶、荧光素、同位素、金属离子等等)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

IHC所用标本主要为两大类:组织标本和细胞标本,其中制作组织标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是石蜡切片。

石蜡切片对于组织形态保存好,有利于各种染色对照观察,而且能长期保存;石蜡切片中使用的甲醛固定剂对组织内抗原暴露有一定的影响,但可进行抗原修复,是免疫组化中首选的组织标本制作方法。

2.免疫组化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目前免疫组化技术应用于临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肿瘤良恶性的判断对于反应性增生还是肿瘤性增生,可用免疫球蛋白(Ig)的轻链抗体检测B淋巴细胞增生的单克隆或多克隆性来区别。

在滤泡反应性增生时,滤泡反应中心的细胞不表达细胞凋亡蛋白(bc1-2),be1-2阴性;而在滤泡性淋巴瘤中,由于90%以上肿瘤性滤泡细胞有bc1-2的高表达,bc1-2阳性。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PPT课件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PPT课件
活性,因此被用来发展为一种简便而迅 速的免疫过氧化物酶法,即用SPA代替 PAP技术中的次级抗体,因SPA可与多种 动物的抗血清反应,而不需因不同种动 物而制备相应的第二抗体。SPA可以结合 大多数IgG分子,可以充当第一抗体和衍 生自不同种属的抗过氧化物酶抗体的桥 接物即SPA-过氧化物酶联法。同时由于 SPA与FC段的高亲和力可以减少非特异性 背景染色。
6
PAP法是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复合物, 包括辣根过氧化物酶抗体,及辣根过氧化物酶抗原 组成的可溶性复合物为五环状结构,3个分子辣根过 氧化物酶和二个抗体分子组成,极为稳定,比免疫 荧光法敏感100-1000倍,比酶桥法敏感20倍,其原理 是特异性初级抗体(一抗)的Fab段与组织抗原结合, 二抗(桥抗)在一抗与PAP复合物之间形成分子桥联, 此时一抗与PAP中的免疫球蛋必须是同一种属,以使 得衍生自其它种属的二抗,对一抗分子PAP中的FC段 及稳定成份都具有特异性。
3
1966年NakaNe和Averameas等建立了免疫酶标技术, 1970年seerNberger等人发展了一种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 物酶(PAP)技术,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建立了杂交瘤制 备单克隆抗体技术,这些对于外科病理的发展是一个 重大的技术里程碑。随着辣根过氧化物酶代替荧光素 异硫氰酸盐,作为初级抗体的标记物,一种全新的信 号分子得到了应用,在辣根过氧化物酶中加入显色的 底物进行染色,产生一种能被普遍光镜所观察的稳定 显色反应。酶免疫组化法对于病理学家诊断肿瘤、对 其分类、判断预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扩展了 人们对于各种疾病与肿瘤形成过程的认识,提高了病 理诊断与研究水平。
8
免疫酶学技术还包括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 酶(APA-AP)系统[2] 及葡萄糖氧化酶─抗葡萄糖氧化 酶(GAG)系统等,这些技术与PAP技术相似,只 不过是将碱性磷酸酶或葡萄糖氧化酶代替辣根过 氧化物酶而已,据称这两种技术可以减少背景染 色的干扰,因为相应的内源性酶在组织中分布有 限,尤其是APA -AP技术更适用于血液标本染色。

免疫组化技术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第一章绪论免疫组化技术是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它通过特异性抗体与组织样本中潜在的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在显微镜下定位、鉴定并定量分析特定的细胞和分子。

在病理学中,它已经成为一种最为有效的辅助诊断和筛查技术之一。

当前,病理学、肿瘤学和临床生化学等领域广泛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进行临床病理诊断和分子病理学研究。

第二章免疫组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组化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特异性的抗体结合组织中的相应分子。

这些抗体分子与特定细胞类型或某些疾病状态的细胞产生的分子特异性结合,并产生一种细胞水平上的可视化标记。

通过将抗体标记与荧光物或染色剂一起使用,可以间接地分析和定量细胞分子的表达和定位。

使用免疫组化技术,可以在细胞水平上观察特定基因的表达,并通过增加对亚细胞结构和它们出现的联系的理解,解决特定细胞和组织的生物学性质中的疑点。

第三章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病理学中的应用在病理学中,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

它可以评估细胞变异,对肿瘤的类型、分级、预后和预后预测有重要意义。

免疫组化技术已经用于对肿瘤组织的类型进行分类,如:鳞状细胞癌和腺癌。

它还可以检测代表一定细胞表面的抗原以确定肿瘤组织来源,例如使用CD20抗体进行B细胞Lymphoma的诊断,使用CD31抗体检测肿瘤血管的形成。

此外,免疫组化技术还用于肿瘤标志物的诊断和治疗。

某些肿瘤标志物可以作为肿瘤进展监测的指标。

例如,使用鳞状细胞癌抗原(SCC Ag)或癌胚抗原(CEA)等肿瘤标志物对肺癌的诊断和进展进行监测。

第四章免疫组化技术在免疫病理学中的应用免疫病理学是一种依靠遗传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来改进临床诊断水平和治疗方法的病理学分支。

它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疾病、变态反应及组织移植等领域,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实现对疾病的鉴定和随访。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免疫组化技术有利于检测存在于组织中针对自身组织分子的自身抗体。

在Februus Syndr来临现象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识别出成堆的IgG和C3沉积组织中的分子和细胞类型,从而诊断皮肌炎。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论著·临床辅助检查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7年第33卷第36期近年来,肿瘤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但很多肿瘤细胞的形态和组织结构类似,仅依据形态学观察无法保证诊断准确率[1]。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简称免疫组化,是当前病理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本研究采用IHC 对肿瘤患者组织标本进行诊断,以探讨该技术用于肿瘤诊断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5年11月-2017年6月收治肿瘤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8~75岁,平均(47.20±2.59)岁;发病至入院1.2~8.4个月,平均(4.20±1.14)个月;包括转移性肿瘤36例,肝癌16例,肺癌5例,血管瘤3例。

用随机数值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和肿瘤类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①对照组:采用活检穿刺法诊断:进行针对性穿刺活检,于超声下完成活检过程,并与标准组织比较。

②观察组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进行诊断:取患者组织(大小1cm×2cm×0.2cm)浸泡于甲醛溶液中,2h 后先后采用透明液、脱水液和浸蜡液进行相应处理1h,将组织埋于石蜡内,经常规切片(厚度以2μm 为宜)后对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于37℃下孵育10min,经蒸馏水冲洗、高压锅修复和PBS 洗涤,于常温下孵育2h,采用PBS 洗涤,加入UltrasenSitiveTM SP 试剂,之后DBA 显色,后使用树胶封固[2]。

观察指标:免疫组化染色呈棕黄色则为阳性[3]。

采用我院自拟的问卷调查表调查满意度,包括3项,至少2项≥70分为满意。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相关指标评分等计量资料以(x ±s )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免疫组织化学及其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织化学及其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3. 改善组织的透过性 原因:当待检抗原是存在细胞内或有膜
被、而抗体是大分子的时候,抗体 就很难通过细胞的质膜顺利达到接 触抗原。
办法:用净化剂(即表面活性剂三硝基甲 苯)TritonX-100溶解于PBS中,液 体浸洗组织切片或涂片。
第二部分
免疫组化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免疫组化临床应用的范围及意义
各1支;相应的吸嘴。 磨砂玻片; 空调1台; 恒温箱1台; pH计1台(PHS-25型)。
免疫组化室常用设备
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机
二、免疫酶标技术
20世纪70年代建立 80年代为发展高峰 90年代在国、内外病理科广泛应用
1.免疫酶标技术原理:
将抗原和抗体反应与酶的催化反应相结合 而建立的一种免疫检测技术。
对肿瘤临床有意义的主要有: c-erbB:肿瘤恶性度高→阳性率↑ c-myc:核内瘤蛋白,高表达预示促进肿瘤生 长、发展→ 易出现浸润、转移 p53:通常检测的为突变型,高表达→ 预后差。
组织脱水、浸蜡、包埋等) 缓冲液及有关试剂的配制 抗体的稀释 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阻断 非特异性染色的消除 实验对照及结果的观察分析等。
基本过程(SP法)
1.切片脱蜡至水。 2.0.3%H2O2甲醇处理切片10-20分钟。 3.水洗。 4.抗原修复。 5.PBS洗3次,1分钟/次。 6.加入血清孵育10分钟。 7.摔去血清,加入一抗孵育30-60分钟。 8.PBS洗3次,每次2分钟。 9.加入二抗,孵育20分钟。
1.基本原理
维生素H(biotin,生物素)缺乏症:给动 物喂养大量卵蛋白,会导致动物出现维生 素H缺乏症,即蛋白质伤害。
卵蛋白(avidin)与生物素有极高的亲和力, 且具有与其它示踪物质(荧光素、铁蛋白、 过氧化酶等)相结合的能力。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摘要:目前,免疫组化技术作为研究当今生物医学的主要工具,其最大特点便是能够显示组织细胞中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科研以及临床病理诊断中。

而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对于肿瘤疾病的诊断分类及预后具有重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人们对肿瘤疾病与其他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以及检查预防措施的认识。

本文从免疫组化技术原理角度出发,分析讨论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有效解决措施。

关键词:免疫组化技术;病理诊断;应用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研究人员的不断改良与完善,使得免疫组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其应用范围深达医学领域中的各个学科。

病理诊断作为医学学科的一个分支专业,主要研究人类不同疾病类型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以及发病过程中的机体形态,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主要为了提高医疗人员病因诊断的正确率,尽量减少错误诊断,特别是在诊断判定肿瘤疾病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目前生命科学工作者必须熟悉掌握的一种新型技术形式。

因此,加强对免疫组化技术的研究,使之应用操作过程不断规范、完善,最大限度的发挥免疫组化技术在发病原因、病情机制中的诊断判定作用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一免疫组化技术原理免疫组化技术(又被成为免疫细胞化学),简而言之就是一种通过对抗体结合组织中一些特殊抗原进行特别的染色,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对组织内抗原的分布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检测的技术,其中与这些抗体相结合的酶元素能够显示特异性抗体和组织内抗原的相互结合,这些抗体抗原的相互结合往往是以与这些抗体相结合的酶元素来进行显示。

主要是因为没有着色物质的特性,它跟抗体的结合使得一些有色物质在特性抗体与组织内抗原相结合的位置进行沉淀。

此外,甲醛在进行组织固定的时候对蛋白组织产生影响,促使蛋白凝固交联,使得蛋白质在此过程中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但是对特异性抗体的结构影响不大。

在利用蛋白酶进行消化,将抗原决定镞中的一些杂蛋白进行清除,从而使其打开交联,在通过使用高压锅和微波等热抗原的修复工具,使抗原决定镞发生最大程度的暴露。

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

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

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免疫组化,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其实,它就像是医学界的“侦探”,帮助医生找出病理诊断中的“嫌疑犯”。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那些事儿,保证你听了之后,对它有一个全新的认识!1. 什么是免疫组化?免疫组化,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免疫反应和组化的手段来检测组织中的特定成分。

它的工作原理就像是给细胞穿上特定的“衣服”,让它们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显眼。

想象一下,一个派对上,只有穿着特定颜色衣服的人才能入场,这样就能轻松识别出哪些细胞是我们要关注的。

1.1 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其实不复杂。

我们使用一些特殊的抗体,这些抗体就像是“专属侦探”,能够识别和结合特定的抗原。

当抗体和抗原结合后,我们再通过染色的方法把这些“嫌疑犯”染上颜色,这样一来,在显微镜下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它们的存在。

1.2 免疫组化的优势说到免疫组化的优势,真的是可以写一篇小论文。

首先,它的特异性高,能精准地识别细胞类型。

比如说,在肿瘤组织中,某些抗原的表达量可高可低,免疫组化能够帮助我们判断肿瘤的性质,简直就像给病理医生装上了“透视眼”。

其次,它的灵活性也很强,能够应用于多种不同的组织样本,不管是肿瘤、感染,还是炎症反应,免疫组化都能派上用场。

2. 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具体应用一说到免疫组化的应用,真的是无所不包!在病理诊断中,它帮助医生做出了不少“惊天动地”的决定。

2.1 肿瘤的分类和分级在肿瘤的诊断中,免疫组化简直就是“神兵利器”。

通过对肿瘤细胞中特定抗原的检测,医生可以判断肿瘤的类型,甚至还可以了解它的分级。

这就像是在侦探小说中,通过蛛丝马迹找出真相,有了免疫组化的帮助,医生们能更准确地判断出患者的病情,给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2.2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除了肿瘤,免疫组化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中也大展身手。

像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这些病,免疫组化能够帮助我们识别体内的自抗体,从而揭示病因。

免疫组化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免疫组化是一种通过检测组织中特定蛋白分子的表达情况,从而帮助诊断疾病的方法。

它已经成为临床病理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在肿瘤诊断、分子病理学、感染病诊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免疫组化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1. 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免疫组化是利用抗体特异性和抗原抗体反应原理来检测组织或细胞中特定蛋白的表达情况。

其基本原理是将组织切片后,用特定的抗体和染色剂与组织中的特定蛋白结合,形成可见的染色反应,从而观察蛋白的表达情况。

2. 免疫组化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发展分化程度对于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组化可以帮助鉴别淋巴瘤、骨髓瘤、肾癌等不同类型的肿瘤,指导临床治疗决策。

对于乳腺癌,ER、PR、HER2等免疫组化指标的检测可以帮助选择适当的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

3. 免疫组化在分子病理学中的应用分子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免疫组化可以帮助检测肿瘤抗原、信号通路蛋白等分子标志物的表达情况,为精准医学提供依据。

通过免疫组化检测PD-L1蛋白的表达情况,可以指导肿瘤免疫治疗的应用。

4. 免疫组化在感染病诊断中的应用免疫组化也在感染病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病毒性感染病例,可以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病毒颗粒或病毒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辅助诊断。

总结回顾:免疫组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诊断技术,已经成为临床病理诊断中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特定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可以帮助诊断肿瘤、炎症和感染性疾病,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并促进分子病理学和精准医学的发展。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免疫组化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标志物的不断发现,免疫组化将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对免疫组化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的文章撰写。

希望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免疫组化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它可以用于许多不同类型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免疫组化的应用

免疫组化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技术是一种很重要的技术和手段,从20个世纪70年代开始,免疫组化技术就应用于病理诊断,对于肿瘤的诊断、分类以及预后的判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扩展了人们对于各种疾病及肿瘤形成过程的认识,提高了病理诊断准确性。

就文献的复习,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深入学习这一技术的原理有利于日常临床病理诊断工作更好的开展以及对免疫组化技术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夯实基础。

IHC是组织化学的一种。

组织化学又可称为特殊染色,通过应用某些能与组织或细胞的化学成分进行特异性结合的显色试剂,定位地显示病变组织、细胞的特殊化学成分(如蛋白质、酶类、核酸、糖类、脂类等),同时又能保存组织原有的形态改变,达到形态与代谢的结合。

IHC是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来检测和定位组织中的某种化学物质的一种技术,由免疫学和传统的组织化学相结合而形成。

IHC不仅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具有将形态学改变与功能和代谢变化结合起来,直接在组织切片上原位确定某些蛋白质或多肽类物质的存在的特点。

IHC染色方法有很多,按标记物的性质可分为荧光法(荧光素标记)、酶法(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等)、免疫金银和铁标记技术;按染色步骤可分为直接法、间接法;按结合方式可分为抗原—抗体结合,如标记的葡萄糖聚合物(labelled dextran polymer,LDP)法,以及亲和连接,如标记的链亲和素-生物素(labelled streptavidin-biotin,LSAB)法等,其中LSAB法和LDP法是最常使用的方法。

IHC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肿瘤良恶性的判断。

由于反应性增生与肿瘤性增生在B淋巴细胞增生的克隆性上有区别,反应性增生呈现单克隆性增生,而肿瘤性增生呈现多克隆性,我们可以通过免疫球蛋白的轻链抗体来检测。

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周期素(Cycling),核抗原(Ki-67)通过对肿瘤细胞增生的程度作出评价,从而提示增生细胞的良恶性。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1 免疫组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病理诊断的检测方法,它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组织标本中目标蛋白相互作用,从而能够检测出组织标本中特定蛋白的存在和分布情况。

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已知特异性抗体标记在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上,形成复合物,再用酶学或光学等方法进行检测,从而确定蛋白质的存在性、定位、表达量及亚型等相关信息。

免疫组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病理诊断、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对临床医生进行准确定位、病理分级和治疗方案的选择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在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根据肿瘤组织中的多个标志物进行识别和定位。

例如,在乳腺癌的诊断中,HER2、ER和PR等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可以指导临床医生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在肺癌的诊断中,TTF-1和Napsin A等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可以帮助鉴别原发性和转移性肺癌。

在淋巴瘤的诊断中,CD20和CD30等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可以帮助鉴别不同类型的淋巴瘤。

因此,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组织识别和定位中具有重要作用。

除了肿瘤组织的诊断外,免疫组化技术在许多疾病的诊断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肝病的诊断中,HBsAg和HCV抗体可以用于检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

在免疫性疾病中,抗核抗体和抗磷脂抗体可以用于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从而指导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肾病的诊断中,IgG、IgA和IgM等免疫球蛋白的表达情况可以用于鉴别不同类型的肾小球肾炎。

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成为一种可靠的工具,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3 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缺点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是可以提供高度特异性和灵敏度的蛋白检测。

它与常规病理检查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能够识别很小的组织病变和微小病理变化。

同时,免疫组化技术还可以提供蛋白表达的定位信息,有助于对组织基本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免疫组化技术的缺点之一是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可能性。

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通过检测组织或细胞中特定蛋白的表达和定位,来判断生物组织或细胞类型的方法。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病理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免疫组化技术简介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利用抗体特异性结合抗原,在生物医学领域广泛应用的技术手段。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特异性抗体识别并结合组织或细胞中的抗原,再通过染色反应来检测这种结合。

一般来说,在对生物样本进行染色前,首先用抗体对样本中的目标蛋白进行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然后用染色反应来标记这些结合的目标蛋白。

最终,针对样本中的目标蛋白进行可视化、定量化、或者定位分析。

二、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病理诊断是基于组织学病理学的专业诊断,其核心是对患者组织样本的各种形态学和变化的观察、分析和诊断。

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为病理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和手段。

(一)肿瘤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确定肿瘤的类型、源头和生长模式等。

比如,利用CK、EMA、TTF-1等抗体,可以区分出肺癌和乳腺癌;利用P63、34βE12等抗体,可以区分出膀胱癌和乳头状腺瘤;利用CDX-2、Villin等抗体,可以区分出结直肠腺癌和胃癌。

(二)血液病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技术在血液病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例如,利用CD3、CD20等抗体,可以明确T细胞淋巴瘤与B细胞淋巴瘤;利用CD138、Kappa、Lambda等抗体,可以区分出浆细胞病。

(三)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技术在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的病理诊断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

比如,在多发性硬化病的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用来观察和分析炎症反应细胞和钙结合蛋白在病变区域的分布,以及观察和分析病变是否与某些病原体相关。

而在肌肉系统的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用于检测肌肉细胞和神经元细胞中的钙调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肌钙蛋白等。

三、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随着生物医学领域不断发展和推进,免疫组化技术也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 的应用源自contents目录
• 免疫组化技术简介 •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 免疫组化技术在研究中的应用 • 免疫组化技术最新进展与展望
01 免疫组化技术简介
定义与原理
定义
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利用抗原-抗 体反应原理,通过标记抗体来检 测组织或细胞内特定抗原物质的 方法。
鉴别诊断
对于形态相似的肿瘤,免疫组化技术 可以通过检测不同的抗原表达,帮助 医生进行鉴别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 性。
肿瘤分型与分级
分型
根据肿瘤细胞抗原的表达情况,可以 将肿瘤分为不同的亚型,有助于制定 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分级
免疫组化技术可以通过检测肿瘤细胞 增殖相关抗原的表达情况,评估肿瘤 的恶性程度和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 参考。
探索疾病发生机制
确定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分子
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检测和定位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关键分子,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信号转导 分子等。
揭示疾病发病机制
通过分析特定分子在疾病组织中的表达和定位,有助于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 依据。
药物靶点筛选与验证
筛选潜在药物靶点
免疫治疗效果评估
通过分析免疫治疗前后肿瘤组织中相关分子表达的变化,有助于评估免疫治疗的疗效和 机制,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04 免疫组化技术最新进展与 展望
高灵敏度与特异性抗体研发
01
针对肿瘤标志物、细胞因子等 关键分子,研发更具有高灵敏 度和特异性的抗体,提高免疫 组化检测的准确性。
02
采用单克隆抗体技术,通过筛 选和优化,获得更具有针对性 的抗体,降低交叉反应和假阳 性率。
结果的判断。

免疫组化技术进展及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进展及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进展及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或免疫细胞化学是一种方法学,是用免疫学的方法把抗体标记上可见的颜色如荧光素、酶、某种金属等呈色物质,使抗体由不可见变为可见,来寻找检测组织细胞中的抗原,即组织细胞中的化学成分,所以也是用颜色的变化来判断组织细胞中的化学成分,从而达到诊断和研究疾病的目的。

近20年来,由于免疫组化技术的飞跃发展,特别是绝大多数抗体能够应用在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切片上,因而大大促进了它在临床病理学上的应用。

1 免疫组化技术的进展1.1检测技术的进展自1941年Coons及其同事发表免疫荧光技术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1],嗣后免疫组化技术也逐步发展。

检测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敏感性的提高,以及特异性增强,即可使用较少的抗体检测出针对性的抗原,而又有极少或没有非特异背景呈色。

此外,整个免疫染色时间也更加缩短。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1检测步骤有直接法走向间接法。

包括一般间接二步法、PAP法、ABC法、LAB-SA法,现在大家认为以LAB-SA法最为优越[2]。

目前曾有将多聚体氧化酶直接连接在第一抗体上,用直接法染色,敏感度也大大提高,但毕竟存在每一单个一抗都需酶标记以及对核抗原效果不好的缺陷。

1.1.2标记物有荧光素、酶、胶质金等。

近年来,新出现的荧光素具有荧光更强、封片后不易褪色的特点,或是与其他荧光素可用相似波长的滤光片组合以激发荧光,但颜色不同,更有效的进行双重染色。

在胶质金作为标记物方面,使用银加强剂,可使用较小的胶质金标记二抗,经银加强剂及显示棕黑色或黑色,大大增强了敏感性[3]。

在酶标记方面,则仍以辣根氧化酶及碱性磷酸酶为常用。

1.1.3标记技术近年来,由于生化技术的进步,免疫组化中个别试剂的质量也大有提高,包括二抗的亲和力,标记物的质量等,从而提高了检测系统的灵敏度。

例如,Zymed的LAB-SA系统,由于生物素标记二抗,酶标链霉亲生物素蛋白新技术的应用,使得Zymed第二代LAB-SA产品比第一代产品,在敏感度上提高了2-4倍,同样有非常清晰的背景染色。

免疫组化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免疫组化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免疫组化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要求也越来越高。

免疫组化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于疾病的诊断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本文将探讨免疫组化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一、免疫组化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利用抗体特异性识别目标蛋白质分子的方法,它可以通过标记抗体或者标记目标分子来进行染色和检测。

免疫组化技术主要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标法和免疫金标法等多种不同的方法。

免疫荧光法:在细胞或者组织级别上,免疫荧光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免疫组化方法,它利用荧光染料标记抗体或者标记目标分子,通过显微镜或者荧光显微镜来观察样本的荧光信号并进行分析。

免疫酶标法:在细胞或者组织级别上,免疫酶标法是一种常见的免疫组化技术,它利用酶标记抗体和底物来显色,通过显微镜来观察样本的颜色并进行分析。

免疫金标法:在超微观水平上,免疫金标法是一种常用的免疫组化技术,它利用纳米颗粒标记抗体或者标记目标分子,通过电镜来观察样本的颜色并进行分析。

二、免疫组化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最常见的应用包括以下领域:1. 肿瘤研究在肿瘤研究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通过识别肿瘤组织中的不同蛋白质分子来进行诊断和分型。

例如,通过检测HER2和Ki-67等肿瘤标记物的表达水平来进行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观察。

2. 免疫病理学在免疫病理学研究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用来识别病原体或者免疫细胞分子表达水平,例如检测感染细胞表面上的病毒抗原或者进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

3. 临床诊断在临床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用来检测某些疾病中的标记物,例如检测早期的心肌梗塞和急性胰腺炎标记物的检测。

三、免疫组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生物信息和计算机的智能化应用。

例如,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庞大的生物信息数据量需要通过计算机来进行处理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免疫组化技术
利用能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酶,在酶-抗体-抗原反 应的位点上诱导通过底物或显色剂而完成的变色 反应。辣根过氧化物酶是免疫酶学的原型,其它 酶系统如葡萄糖氧化酶,碱性磷酸酶也被成功应 用。
酶桥法:
利用酶联抗体将酶与组织切片中抗原相结合,通 过与适当底物反应(通常是H2O2)以及二氨基联苯胺 (diamiNobeNzidiNe DAB)的显色剂,产生一种不溶性棕 色反应产物。该法已被进一步改进发展为更敏感的 多级桥联法,后者利于增加在抗原部位反应产物的 沉积。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 研究中的应用
南通医学院 陈莉
引言:
1842年BeNNeftt首先提出了“组织学”,同时virchow作 了大量正常和病理组织显微镜研究,于1856年发表了“细 胞病理学”。百余年来组织病理学进展很快,但在应用 和解释形态学标准时仍有困难,单靠组织切片检查有时 并不能作出全面的诊断,随之发展了特殊染色和各种组 化技术,为病理诊断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1941年由cooN 等建立的荧光抗体在组织切片中检测细胞抗原的技术, 首次提供了一种根据细胞抗原及细胞产物来识别细胞的 手段,这种手段在病理的某些领域,尤其是肾脏病、皮 肤病的研究中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但在外科病理学中并未得到推广,主要是由于该方 法需要新鲜组织作冰冻切片,并只能获得较少的形态学 特征,这对于传统的根据细胞形态学的特征,有时甚至 是极细微的表现来识别细胞和诊断肿瘤的外科病理学家 来说无疑是一大障碍。尽管荧光抗体技术并未在肿瘤研 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其简便而快速的特点,在肾 小球肾炎、皮肤病的研究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活性,因此被用来发展为一种简便而迅 速的免疫过氧化物酶法,即用SPA代替 PAP技术中的次级抗体,因SPA可与多种 动物的抗血清反应,而不需因不同种动 物而制备相应的第二抗体。SPA可以结合 大多数IgG分子,可以充当第一抗体和衍 生自不同种属的抗过氧化物酶抗体的桥 接物即SPA-过氧化物酶联法。同时由于 SPA与FC段的高亲和力可以减少非特异性 背景染色。
由于免疫酶学技术普遍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
因此组织切片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一开始就必须用 H2O2或H2O2和甲醇组成的混合物加以灭活,并通过 与桥抗同一种属来源的非免疫稀释血清阻断非特异 性结合,足够的桥抗使所有游离抗原结合位点都能 与PAP复合物连接,并在加入PAP可溶性复合物到组 织切片中反应之前洗去未结合的桥抗,最后使PAP 复合物与底物及显色剂反应, 以产生能被普通光镜
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 SPA)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上的一种 蛋白成分, 单链多肽,分子量为42000, SPA最大的特点是能与不同种属血清中免 疫球蛋白分子稳定FC段结合,此外还能 与其它物质如荧光素、过氧化物酶、铁
蛋白、胶体金等结合,并不影响其生物
1966年NakaNe和Averameas等建立了免疫酶标技术, 1970年seerNberger等人发展了一种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 物酶(PAP)技术,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建立了杂交瘤制 备单克隆抗体技术,这些对于外科病理的发展是一个 重大的技术里程碑。随着辣根过氧化物酶代替荧光素 异硫氰酸盐,作为初级抗体的标记物,一种全新的信 号分子得到了应用,在辣根过氧化物酶中加入显色的 底物进行染色,产生一种能被普遍光镜所观察的稳定 显色反应。酶免疫组化法对于病理学家诊断肿瘤、对 其分类、判断预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扩展了 人们对于各种疾病与肿瘤形成过程的认识,提高了病 理诊断与、金和汞可 作为免疫组化反应中的标记物,如免疫金银法 (ImmuNogold silver techNique IGST)。其基本原理是用特异 性抗体与抗原反应,随后用金标记的间接抗体或SPA蛋 白,再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用乳酸银处理,使银颗粒 沉积在金颗粒上,还原银反应而显示出黑褐色。适用 于石蜡切片,冰冻切片,培养细胞,细胞涂片和树脂 包埋的电镜切片,该法敏感性高,可检测组织中微量 抗原,定位准确,无扩散现象,背景清晰,对比度好, 方法简便。
生物素是一种低分子量的维生素,可以与一抗
共价结合。亲合素是一种从卵白素中提取的具有4 个生物素结合位点的糖蛋白,这一特性能使之成为 多级免疫酶学系统各成分之间的桥接物。1981年Hsu 等人建立了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AvidiN BiotiNperoxidase Complex ABC)系统。该方法是通过生物素 相关的次级抗体将一抗连接到卵白素-生物素-过氧 化物酶复合物上,结果产生的复合物是一种点阵样、 三维构造的复合物,有助于将多个辣根过氧化物酶 分子结合于切片中的一个抗原所在的位点上,因此 比PAP法更灵敏,约比PAP法敏感8-40倍,特异性强、 非特异性背景着色低、方法简便、应用广。
所见到的不溶性棕色产物,以此识别组织切片中抗 原所在的位置。
免疫酶学技术还包括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 酶(APA-AP)系统[2] 及葡萄糖氧化酶─抗葡萄糖氧化 酶(GAG)系统等,这些技术与PAP技术相似,只 不过是将碱性磷酸酶或葡萄糖氧化酶代替辣根过 氧化物酶而已,据称这两种技术可以减少背景染 色的干扰,因为相应的内源性酶在组织中分布有 限,尤其是APA -AP技术更适用于血液标本染色。
ABC系统通过将链球菌抗生物素蛋白代替抗生物 素蛋白而得到进一步改进,称为链球菌抗生物素蛋白 -生物素系统(StreptavidiN biotiN system SAB)。链球菌抗 生物素蛋白在生理PH环境中为电中性,而不产生非特 异性结合,而抗生物素蛋白在生理PH环境中带正电荷。 应用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法时,内源性生物素能与 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复合物直接结合而产生非 特异性或称假阳性染色,避免的方法可先通过切片与 游离抗生物素蛋白反应以去除游离生物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