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实用主义哲学重点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 经验,关注人们开展行动、适应环境的实际 过程。最重要的日常生活经验就是在我们身 边发生的人与人的交往和互动。
一、符号互动的产生及其理论背景
2、苏格兰道德哲学:斯密、休谟 实用主义哲学就受到苏格兰道德哲学的影 响。 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取向 主张研究现实生活,主张考察日常生活经 验并从中归纳出理论,认为只有通过经验才 能找到有用的知识。
二、米德
米德区分了‚主观的我(I)”和‚客 观的我‛(me)。“主观的我‛也称为 ‚自然我‛,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冲动, 未经社会化的、自然形成的我。‚客观 的我‛也称为‚社会我‛,是经过社会 化的我,是社会化的结果,是受束缚和 被动的我。
二、米德
自我意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嬉戏阶 段、群体游戏阶段和普遍化的他人阶段。 在嬉戏阶段,儿童通过扮演他人而产生角 色意识。儿童在家庭或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 常常扮演母亲、医生、警察等各类角色。 儿童学会从其他人而不是他们自己的立场 看待世界,它也有助于提高儿童在角色关系 中从他人角度来判断自身行为的能力。
二、米德
在群体游戏阶段,儿童们参加到了有组织 的、复杂的活动中,他们正式担负了某种角 色,实现着别人的期望。这一阶段活动的基 本特点是复杂性、组织性、规则性和预期性。
二、米德
自我概念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普遍化的他人。 米德指出:‚有组织的社区或社会群体可以称 作是‘普遍化的他人’。普遍化的他人的态度 就是整个社区的态度。‛ 即要从社区或群体 的角度来看待自己。 到了普遍化的他人阶段,人们更充分地意识 到必须从自己所处的社会组织和社区的风俗习 惯、文化传统和伦理规范来设计和支配自己的 行为。
一、符号互动的产生及其理论背景
杜威的实证主义哲学十分强调人类调整 自己适应环境的过程,他的思想中与符号互 动论关系比较密切的有两点: 第一,杜威不同意将社会视为单一的整 体结构。 第二,社会科学以及哲学应该把日常生 活作为研究的主题,需要解决实际问题。
一、符号互动的产生及其理论背景
实用主义哲学注重实际生活和经验事实 的特点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学,其中最主 要的代表就是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中 有两大领域,一是城市社会学,二是符号 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的发展壮大是在同结构功能主 义的对抗中完成的,而这一工作的具体承担 者是布鲁默。正是布鲁默的努力扩大了符号 互动论的影响,提升了该理论的综合化、体 系化水平,使其成为结构功能主义的一个主 要挑战者。
一、符号互动的产生及其理论背景
(二)德国人文主义传统
韦伯:理解社会行动的意义 齐美尔:社会互动的形式
二、米德
二、米德
(一)生平简介 乔治· 赫伯特· 米德(1863-1931)出生于美国马 萨诸塞州。 哈佛大学:詹姆斯。 德国莱比锡:师从威廉· 冯特研究心理学 芝加哥大学:杜威 《心灵、自我和社会》(1934年)
二、米德
符号使人们能够预先知道他们自己与他人 该如何行为,以及对方会如何反应,能够期 待未来发生的互动过程。 通过这种期待,符号使人们在互动开始之 前就能调整各自的行为或选择某种行为。
二、米德
(三)自我:主我、客我 自我是对社会客观现实的内化与主观解释, 自我的观念形成于社会互动之中,个人通过 他人对自己行为做出的种种反应而不断地生 成自我意识。 符号使得一个人可以站在他人的立场上, 从他人的观点出发来评价自己。
二、米德
在米德看来,这种普遍化他人的观念是各 种宏观层面的社会秩序、社会群体得以存在 的基础。 从社区或社会组织出发看待自己,自己被 限制在社会的种种规定性之中。并且对社会 规定性认识得越多,个性就在自我意识中越 淡化。因此,普遍化的他人中的我,不是主 观的我,而是客观的我。
三、布鲁默
三、布鲁默
一、符号互动的产生及其理论背景
3、美国实用主义哲学:詹姆斯、杜威 詹姆斯以他的唯心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著 称,他主张存在即是被感知,关注人的思想 意识,另一方面强调实际发生的经验事实的 重要性,而不是抽象的、宏大的概念。
一、符号互动的产生及其理论背景
‚社会我‛ 第一,它认为自我在某些方面是来源于生 活经验的,而不是本能。 第二,将‚社会我‛看作是人们之间的社 会关系和社会互动的派生物; 第三,詹姆斯认为人们本能上追求得到社 会上他人的承认,人们总是据此来衡量自我 的价值。
第七讲 符号互动论
——米德、布鲁默和戈夫曼
一、符号互动的产生及其理论背景
符号互动论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布鲁默:1937年提出符号互动论一词;主流 理论的‚忠实的反对派‛ 。 符号互动论侧重从微观的个人和主观的心理 角度研究社会,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 成,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 寻找。
一、符号互动的产生及其理论背景
亚当· 斯密较早地阐述了一些符号互动的萌 芽思想: 人拥有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就在与他一起 生活的人的表情和行为之中,通过这面镜子 可以检查他自己行为举止是否得体。
一、符号互动的产生及其理论背景
休谟:人们的思想观点是相互之间的一面 镜子,一个人一旦对我做出评价,他就把他 的观点传播给我了,这些观点会或多或少引 起我的判断的变化。
二、米德
(二)社会互动和符号 社会行为的完成要有他人的参与,即社 会行为是由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 的行为构成的。 正是在这些社会行为中,人的自我、人 格才能发展起来。 社会行为的开展以及人格的发展的实现 机制是语言等符号。
二、米德
在社会行为中,某些手势、姿势、声音 被当作特定行动的标志。 各种姿势和声音之所以能够显示意义, 是因为人们从主观出发赋予它某种意义,即 主观定义。 当某种姿势获得了人们共有的主观定义, 这个姿势就获得了普遍性的象征性,可以在 广泛交往中作为沟通媒介,也就具有了符号 的意义。
一、符号互动的产生及其理论背景
符号互动论来源于两个领域的研究: (一)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 1、美国的社会环境 美国是一个工业化、城市化迅猛发展的移 民国家,从立国开始就充满着社会矛盾和社 会问题。美国的学术界具有很强的经验性和 应用性,并形成了一套关于现实生活中人类 活动的哲学思想。
一、符号互动的产生及其理论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