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专题二第1讲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合集下载

广东省2024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讲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广东省2024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讲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第一讲地表形态的塑造考纲展示考情汇总备考指导1.地表形态变更的内外力因素2.地壳物质循环本专题主要是结合岩石的成因类型或有关示意图,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以相关地理事物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加强对相关地理现象和地理事实的识记;运用示意图理解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更的内外力因素地表形态变更的内外力因素[基础学问填充]1.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板块构造学说。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岩石圈被一些断裂带分割成若干个板块,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②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火山、地震多分布于此。

③板块相对运动,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如下表:边界类型示意图明显地形实例生长边界海岭、大裂谷东非大裂谷、红海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大山脉、高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洋中岛弧、海沟马里亚纳群岛及海沟①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②褶皱。

a.形成:剧烈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

b .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背斜岩层向上隆起,常形成山地;向斜岩层向下凹陷,常形成谷地。

c.褶皱与地貌。

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向斜推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常形成块状山地、悬崖和谷地。

(4)在实践中的意义。

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于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专题2自然界中物质运动能量交换

专题2自然界中物质运动能量交换

专题(2):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源交换一、单选题1.(2012广东卷文综4.)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

下列作用过程及其结果符合事实的是A.大气通过降水将水分输送给海洋,驱动洋流B.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C.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加重赤潮D.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形成信风【答案】 B【解析】理解提示“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的盛行风驱动洋流,海洋通过辐射等形成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境。

赤潮的形成于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无关,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这不是信风。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大气运动和海水运动的关系。

2.(2012山东卷基测44)地球上的江河总是蜿蜒曲折,造成河流弯曲的根本原因是A.土壤条件B.植被条件 C.气候条件D.地形条件【答案】D【解析】复杂的地形使得河流绝对不可能沿着直线方向一直向前流动而导致蜿蜒曲折的根本原因。

但在宽阔的平原地区,河流也总是弯弯曲曲的,这是因为江河两岸的土壤结构不可能完全一样,土壤内部所含的盐碱等化学成分及其数量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当它们完全溶于水后,就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两岸土壤承受水冲击力的能力。

还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地球的自载作用也会改变河流的直线方向。

它会使北半球的河流冲洗右岸比左岸厉害些,而南半球的河流则刚好相反。

选D.(2012上海卷地理(四)7、8)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态。

回答下列2小题。

3.洋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地震使海底抬升B.地震导致海底中间凹陷C.海底扩张处岩浆涌出D.海底扩张处沉积物大量堆积【答案】:C【解析】考查大洋脊的形成。

洋脊是海底扩张岩浆上涌而形成4.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可能形成A.岛弧和海沟B.海岭和海沟C.海岭和裂谷D.岛弧和裂谷【答案】:A【解析】考查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海陆地貌。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在大洋上往往形成岛弧和海沟。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 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最新考纲考法指南核心素养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以景观图、剖面图、地理关联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地貌成因,尤其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2018·全国卷+Ⅰ·T6~8,2018·全国卷Ⅲ·T6~8,2016·全国卷Ⅰ·T7~9,2015·全国卷Ⅰ·T10~11。

1.综合思维:结合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说明一些典型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

2.地理实践力:对野外游览所见到的一些地貌形态能合理的解释其成因,会辨认一些常见的岩石类型。

3.人地协调观:合理利用地质构造规律,研究典型地貌成因,规X人类活动方式,树立合理的发展观。

知识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作用特点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对地表影响形成高山和盆地削高填低二者关系同时进行,共同作用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运动理论的主要观点①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划分为许多板块,全球岩石圈共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②板块是运动的,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较为剧烈。

③板块之间的X裂往往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往往形成岛弧或褶皱山系。

(2)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X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如下表所示:板块运动X裂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边界类型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图示考法1 结合区域分布图,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2018·全国卷Ⅲ)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高中地理必修1_第二章_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中地理必修1_第二章_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其次章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地壳物质的组成及循环1、地壳物质组成:元素: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是氧、硅、铝、铁……。

元素结合成矿物;有用的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和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岩石:一种或多种固态矿物按肯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按成因,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①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

侵入岩的代表是花岗岩,喷出岩的代表是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②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

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和砾岩。

③变质岩: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形成)、板岩(页岩变质形成)、片麻岩(花岗岩变质而来)、石英岩(砂岩变质而来)。

2、地壳物质的循环包括岩浆和岩石之间的转化和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推断方法:“三进一出”的是岩浆,岩浆只能指向岩浆岩。

2.2地球表面形态 地质作用是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改变的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表现为:地震、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地壳运动及地表形态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用板块运动来说明地壳运动)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全为大洋(课本37页图2-10)A :冷却凝固B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C :变质作用D :重熔再生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对地表影响也较大。

2、地壳运动在地表留下的痕迹——地质构造推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方法一:岩层弯曲特点:背斜上拱,向斜下弯方法二:岩层新老关系: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3、岩浆活动和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简洁,不用太关注)三、人类活动及地表形态(参照P42)2.3 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43页图)层而递减运动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留意记实例)汲取: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浮尘汲取红外线,臭氧汲取紫外线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散射:具有肯定的选择性:波长越短,越易被散射。

第一部分专题二第1讲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部分专题二第1讲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石的矿物直接来自地幔。(2)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地
球表面的各种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作用形成沉积岩。喷出岩和侵入岩都属于岩浆岩,只能由岩 浆冷却凝固作用形成,变质岩是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经过 高温、高压变质而成,因此A、B、D选项都是错误的。 答案:(1)D (2)C
目录
[拓展提升] 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模式图
目录
地质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典例试做] 例1 读图,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 C.地壳下部 为( ) B.地壳上部 D.地幔
)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 A.喷出岩 C.沉积岩 B.侵入岩 D.变质岩
目录
解析:(1)根据景观图片中山体的形态和火山喷发的景象可以 判断出该山体属于火山,其岩石为岩浆岩,是由来自上地幔 上部软流层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因此,组成该山体岩
)
A.珊瑚石——④
C.玄武岩——③
B.大理岩——②
D.花岗岩——⑤
解析:(1)根据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图示中沉积岩这一已
知条件,顺着箭头推理可确定②为变质岩,③为岩浆,④为 岩浆岩,⑤为风化物,①为沉积物。相应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B、I为变质作用,C为重熔再生作用,D为冷却凝固作用,E、 H、G为风化、侵蚀作用,F为搬运,沉积作用。(2)珊瑚石
目录
2.外力地貌的应用
(1)风向的判定
(2)河流流向判定
目录
[名师押题]
3.下图为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的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完成
(1)~(2)题。
(1)图中四种地貌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a——海浪侵蚀 B.b——流水侵蚀 C.c——风力侵蚀 D.d——冰川侵蚀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在压力作用下 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岩浆 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沉积岩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2021版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第2章 第1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2021版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第2章 第1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1.D 2.C 3.C [第1题,将温度计放置在水和干沙子上方的相 同高度处,温度计上的度数反映的为容器内的大气温度,由于水的比 热容大,升温速度慢,所以向外辐射的能量较沙子少,其辐射强度较 弱,所以在短时间内,甲容器内升温慢于乙。第2题,如果是大气直接 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升温或温度计通过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升温,温 度计的读数不会有太大的差异,排除A、B两项;水和干沙子温度差异 较大,对上部空气加热会造成较大的温度差异,C正确;水和干沙子 主要通过热辐射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了大气,D错误。第3题,由于装 有沙子的容器内的气温升高快,而装有水的容器升温慢,根据热力环 流的原理,装有沙子的容器气压低于装有水的容器。]
高度处。(3)将两个密闭容器在同一时间并列放置在太阳下。实验的 模拟图如下。请结合文字材料和图片信息回答1~3题。
1.下面关于半小时内,甲、乙两容器内温度计读数变化情况的
描述合理的是( )
A.同步升温
B.无明显变化
C.甲升温快于乙
D.甲升温慢于乙
2.甲、乙两容器内的干空气,从初始状态下的10 ℃到实验过 程中两温度计均出现了显著的读数增大情况(干沙子上部温度计的读 数更高)。在此过程中,下面关于热量传递过程的推断合理的是 ()
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 影响
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颠簸
命题视角一 解读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2019·河北衡水中学测试)济南某普通高中的小李和小王两位同 学结合所学的大气知识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来探讨热量在大气和不 同下垫面之间的传递过程及其差异。实验过程可简要描述如下:(1) 取甲、乙两个同样的空密闭容器,且两者内部均为10 ℃的干空气。 (2)接下来,在甲、乙两容器内分别加入同体积的水和干沙子;并将 完全相同的两个温度计(已清零)分别放置在水和干沙子上方的相同

高三一轮地理 第二章 第一讲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湘教版必修1

高三一轮地理 第二章 第一讲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湘教版必修1
精品课件
地壳的物质组成
1.矿物 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 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 本单元。
精品课件
(1)基本存在形式:气__态___矿物如天然气;液__态___ 矿物如石油、天然汞;绝大多数矿物以固态形式 存在,石英(二氧化硅)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2)通常,矿物分为金__属___矿(如赤铁矿、黄铜矿等) 和_非__金__属__矿(如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石 油、煤等)。 (3)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称为 _矿__产__。
背斜
岩层向 _上__隆起
中心_老__, 两翼_新__
但有的背斜顶部 因受张力,岩石 破碎,常被侵蚀
成谷地
多形成谷地;但
向斜
岩层向 _下__凹陷
中心_新__, 两翼_老__
精品课件
2.岩石 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最大的固态矿物集 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按照成因,分 为_岩__浆__岩__ (火成岩)、沉__积__岩____和变__质__岩___三大 类。 (1)岩浆岩:炽热的岩浆冷凝形成。 ①_侵__入__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岩石。 最常见的是花岗岩。 ②_喷__出__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常 见的有流纹岩、安山岩和玄武岩等。
精品课件
1.化学元素、矿物、矿产、岩石的相互联系
精品课件
1.读下图,完成(1)~(2)题。
精品课件
(1)图中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到新 的顺序依次是( )
A.花岗岩、玄武岩、砾岩、页岩、石灰岩
B.石灰岩、页岩、砾岩、玄武岩、花岗岩
C.石灰岩、页岩、花岗岩、玄武岩、砾岩
D.砾岩、花岗岩、页岩、玄武岩、石灰岩
2.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分别表示( ) A.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 B.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 C.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D.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03
CHAPTER
能量交换
太阳辐射与地球表面能量平衡
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为地球表面 带来光和热。
地球表面能量平衡
地球表面通过吸收、反射和重新辐射太阳辐射, 维持一定的温度和气候状态。
影响因子
大气成分、地表覆盖、地形等影响太阳辐射的吸 收和再辐射。
风化和风力作用
01
02
03
风化作用
岩石在物理、化学和生物 因素作用下逐渐分解的过 程。
风力作用
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 物质搬运的作用。
影响因子
气候、地形、土壤等对风 化和风力作用有重要影响。
温度和湿度的地域变化
温度变化
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地形 等因素,温度存在差异。
湿度变化
不同地区由于气候、水文 等因素,湿度存在差异。
影响因子
气候带、季风、洋流等对 温度和湿度地域变化有重 要影响。
针对受损的自然地理环境,采取生态修复和重建措施,恢复生态功能, 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THANKS
谢谢
休闲与文化价值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休闲、旅游和文化体验的场所,丰富人们的生 活质量。
05
CHAPTER
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望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资源消耗与环境压力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持续增加,对自 然地理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气候变化与生态平衡
气候变化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产生深远影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总结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地球表面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
详细描述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
高中地理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 教学研究
CLICK TO ADD TITLE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姓名
主要内容
01
学科中的地位与知识结构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策略 大气运动 水循环 大洋环流 岩石圈物质循环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3
学习目标的检测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学科中的地位与知识结构
主体和核心
自然地理 必修Ⅰ
宇宙中的地球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3
4
1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
宏观层面: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自然环境
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组成。
微观层面: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气候、地貌、土壤、
水文、生物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该主题共有七条标准: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 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
环流的形成动
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常见天气系统(局地尺度)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
锋面和锋
课例: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出典型气候主要特征 通过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图,说出典型气候的大体分布位置, 依据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规律,说明气候成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没有等高线,则可以根据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特点,河流
总是从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出地势
的高低起伏状态。 3.地质构造的应用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具 体如下图所示:
目录
[名师押题]
2.下图是某地岩层水平分布图。据图回答(1)~(3)题。
(1)下列四幅剖面图与沿ab剖面线的剖面图一致的是(
)
目录
(2)图中甲、乙两处地形与地质构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甲:山谷—背斜
B.甲:山脊—向斜 C.乙:山谷—向斜 D.乙:山脊—背斜 (3)关于图示地区地质史上所经受地质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 动 ) ②曾受过水平扩张的地壳运 B.②④ D.②③
目录
①曾受过水平挤压的地壳运动 ③乙处侵蚀作用强烈 A.①③ C.①④
④甲处侵蚀作用强烈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剖面图。从图中
可以看出,虚线为等高线,从a至b,经过了山谷、山脊,且
a处海拔在150~200 m,只有A图符合。(2)本题主要考查学 生对地貌及地质构造的判断。从等高线上看,甲处等高线向 海拔较低处凸出,为山脊;乙处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 为山谷。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甲处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 层较老,是向斜;乙处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是背 斜。(3)本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若受水平 扩张的地壳运动影响,会有断层形成,图中信息无法判断有 断层出现。甲处为向斜,侵蚀作用较弱。 答案:(1)A (2)B (3)A
目录
地质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典例试做] 例1 读图,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 C.地壳下部 为( ) B.地壳上部 D.地幔
)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 A.喷出岩 C.沉积岩 B.侵入岩 D.变质岩
目录
解析:(1)根据景观图片中山体的形态和火山喷发的景象可以 判断出该山体属于火山,其岩石为岩浆岩,是由来自上地幔 上部软流层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因此,组成该山体岩
石的矿物直接来自地幔。(2)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地
球表面的各种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作用形成沉积岩。喷出岩和侵入岩都属于岩浆岩,只能由岩 浆冷却凝固作用形成,变质岩是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经过 高温、高压变质而成,因此A、B、D选项都是错误的。 答案:(1)D (2)C
目录
[拓展提升] 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模式图
)
A.珊瑚石——④
C.玄武岩——③
B.大理岩——②
D.花岗岩——⑤
解析:(1)根据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图示中沉积岩这一已
知条件,顺着箭头推理可确定②为变质岩,③为岩浆,④为 岩浆岩,⑤为风化物,①为沉积物。相应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B、I为变质作用,C为重熔再生作用,D为冷却凝固作用,E、 H、G为风化、侵蚀作用,F为搬运,沉积作用。(2)珊瑚石
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读分析。
(1)看图例、比例尺 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看 比例尺可以知道缩小的程度。 (2)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 ①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 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 明显变化。 ②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 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 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目录
2.外力地貌的应用
(1)风向的判定
(2)河流流向判定
目录
[名师押题]
3.下图为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的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完成
(1)~(2)题。
(1)图中四种地貌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a——海浪侵蚀 B.b——流水侵蚀 C.c——风力侵蚀 D.d——冰川侵蚀
)
目录
(2)b景观中的瀑布为黄果树瀑布,造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
起的为背斜,向下弯曲的为向斜。把上下两图复合起来,既
是谷地又是背斜构造的是①处和④处。(2)根据上题的分析, 图中⑤处同一岩层发生了上下错位,并且埋藏深度低于左侧, 显然是发生了断裂,并且相对于左侧发生了沉降。 答案:(1)D (2)C
目录
[拓展提升]
1.判读地质构造的基本技巧
(1)区分背斜和向斜构造时,不应单纯从形态上来判断,而应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方面进行研究。 图中A、C为背斜,而B、D为向斜。 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 新,为背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为向斜。例如:下
目录
(2)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
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
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 裂但无位移则不是断层而仅为断裂(地质学上将这类断裂称 为节理)。 2.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技巧
目录
地质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
最强烈的季节是( A.春季 C.秋季 ) B.夏季 D.冬季
解析:(1)四幅景观图中各地貌形成的原因分别是:风力侵
蚀、流水侵蚀、冰川侵蚀及内力作用。(2)夏季降水多,流
水侵蚀作用较强烈。 答案:(1)B (2)B
目录
针 对 训 练
目录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目录
目录
[名师押题] 1.图1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数码表示岩浆、岩浆 岩、变质岩、风化物、沉积物,箭头表示各种地质作用,读 图完成(1)~(2)题。
(1)图1中表示岩浆岩与变质作用的分别是( A.①、A B.②、C C.④、B
) D.⑤、I
目录
(2)从成因上对图2岩石分类,与图1中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专题二
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
目录
第1讲
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变化的 内外力因素
目录
本节目录
地 质 循 环 过 程 及 其 地 理 意 义
地 质 构 造 与 构 造 地 貌
外 力 作 用 与 地 貌
针 对 训 练
专题主干整合
体系构建
目录
考情分析
1.从考查内容上看,以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地质构造、 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为考查重点。 2.从考查形式上看,形式多样,综合题多是考查描述地貌 特征和分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从考查能力上看,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考查重点。 4.2013年本讲仍将以热点事件或地质景观图、示意图等为 背景,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合岩石的 成因类型或有关示意图,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结合时 事工程建设的能源问题。考查地质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 意义,结合实例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对聚落、交通线路 分布的影响。
目录
外力作用与地貌
[典例试做] 例3 (2012· 高考安徽文综卷)根据材料和图示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
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
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
目录
图中A地、B地的地貌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从内外 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它们形成的主要过程。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图并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 A处为河流发源地的点苍山,是图中断层中岩体上升而形 成的断块山;B处为断层陡坡下的平原,是由图中各河流 形成的洪积—冲积扇连在一起形成的洪积—冲积平原。 答案:断块山 洪积—冲积平原 内力作用形成断层,断 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方向运动为主;A侧岩体相对上升, 形成断块山;B侧岩体相对下降,形成谷地,同时流水等
目录
③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
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
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 区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 外力侵蚀。 (3)判断地壳运动状况和受外力作用状况 ①褶皱——水平运动。 ②断层——升降运动。 ③岩层破碎或缺失部分——侵蚀作用。 ④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此处有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 洼,可能有过下降运动。
目录
(4)看岩层是否缺失
若岩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岩层所代表
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 程;二是当地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
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5)看是否有岩浆活动 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 动,岩浆活动晚于岩层形成时代。 (6)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 有的地质平面图往往绘有等高线,可以据此分析山脉的延伸 方向、分水岭所在地区、最高点、最低点、相对高差等。如
外力不断将风化、侵蚀产物搬运到谷地边缘堆积,形成洪
积—冲积平原。
目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拓展提升]
1.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
力沉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 沉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 熔再生。
目录
2.地壳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判读技巧 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变式图较多,但不管哪种变式图,在判 断时都应把握以下四个关键点: (1)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源于岩浆,也是地壳 物质循环中各类岩石的起点和归宿,因此找准岩浆是判断岩 石圈物质的基础。 (2)各类岩石要重熔再生形成岩浆,大多要经过变质作用,因 此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箭头指向的应为变质岩。(3)组成岩石圈 的物质中,岩浆岩只能由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且岩浆只 能生成岩浆岩;因此在箭头太多、太复杂的模式图中,只有 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 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据此可以判断出沉积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