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1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告别贫困奔小康》 教学设计 公开课

【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告别贫困奔小康》 教学设计  公开课

【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设计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告别贫困奔小康》是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贫困的原因和危害,认识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对于国家采取的措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也有待进一步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以及国家采取的措施,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贫困的原因和危害。

2.让学生认识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贫困的原因和危害。

2.国家采取的措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

2.调查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调查,了解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3.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具体的贫困地区改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采取的措施。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贫困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调查问卷,引导学生进行调查。

3.准备贫困地区的改善案例,进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贫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引发他们的同情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调查,了解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

学生分组进行调查,填写调查问卷,然后汇报调查结果。

3.操练(10分钟)教师讲解贫困地区的改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采取的措施。

学生通过讨论,理解国家政策的意义,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贫困的原因和危害,提高对贫困问题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3.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贫困的原因和危害2. 我国扶贫政策及取得的成果3. 奔小康的意义和目标4. 青少年如何为奔小康做贡献三、教学重点:1. 贫困的原因和危害2. 我国扶贫政策及取得的成果3. 青少年如何为奔小康做贡献四、教学难点:1. 贫困的原因和危害2. 青少年如何为奔小康做贡献五、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贫困地区的生活状况,让学生感受贫困的真实面貌。

2. 案例教学法:分享我国扶贫成功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国家扶贫政策及取得的成果。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贫困问题的看法,并提出解决方案。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从不同角度思考贫困问题,培养同理心。

5.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内容依次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的格式编写。

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几个课时,每个课时的教学过程可以包括导入、新课、巩固、拓展和总结等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贫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贫困的真实面貌,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2. 新课:介绍贫困的原因和危害,让学生了解贫困问题的严重性。

3. 巩固:分享我国扶贫政策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国家在解决贫困问题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4. 拓展:讨论青少年如何为奔小康做贡献,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国家发展中的责任和作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珍惜美好生活、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

品德与社会人教六年级上册《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3

品德与社会人教六年级上册《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3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能力: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知识: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知道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并对“小康”有一个基本认识。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小康”有一个基本认识。

教学难点: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各种票证。

学生准备:了解票证背后的故事,调查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小时候的衣食住行和我们今天比起来都有哪些不同。

课时安排:1课时。

完成话题“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活动一:歌曲引发的话题[播放音频:春天的故事]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这首歌主要歌唱谁?小结:这是一首在上世纪90年代唱响大江南北,振奋人心的一首歌曲。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从那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中国大地骤然响起,歌曲赞颂的这位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爷爷,在他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登上了改革开放的征途。

一步步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奔向了小康。

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话题——告别贫困奔小康进行讨论。

(板书:告别贫困奔小康)【设计意图:由学生熟知的歌曲引发话题。

】活动二:票证的故事[播放课件:中国票证]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的收集调查,交流讨论;为什么在那个时候非得要用票证才能买到东西?你从长辈那里还听到哪些关于票证的故事?通过对票证的观察,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票证上的各种区域标志,了解这些票证的用途。

通过讲票证背后的故事,从回忆中感受物资紧缺时代人们的困难生活。

【设计意图:从票证的故事中,感受我国工农业生产发展落后时期,人们的困难生活。

】活动三:今昔对比1.[播放课件:过去人们的生活]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调查进行交流反馈;你还收集到哪些过去的老照片和实物?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怎样?我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从过去的老照片和物品中,找一找过去生活的影子,找一找过去人们使用的物品,感受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

人教新课标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告别贫困奔小康1》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告别贫困奔小康1》教学设计

一、《新课标》解读(所设计的章节在《新课标》中的要求及所在学段中的地位、内容、方法)《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有机融合。

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未具备参与现代化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设计理念(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1、教材内容的设计不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课前、课中、课后。

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习主题。

使学生能从多角度活动中得到更深刻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有一个更开阔的视野。

2、教学设计有比较明确的设计意图和侧重点,有一定的发散性,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连贯性。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创设探究情境,编写典型范例,设计思考问题等,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4、努力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的语言,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发挥实物、图画、照片、音乐、视频等主观教材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启发性。

三、学情分析(学生认知水平能力情感态度)学生对过去的那段计划经济的日子知道的很少,了解很少。

要使他们了解那段历史,只能以故事的形式,以事实为依据的形式呈现在他们的面前,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能接受。

同时要求他们作一些社会调查,感受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四、教学目标(三维整合)1、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知道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并对“小康”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设计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设计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设计设想一、《新课标》解读(所设计的章节在《新课标》中的要求及所在学段中的地位、内容、方法)《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有机融合。

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未具备参与现代化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设计理念(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1、教材内容的设计不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课前、课中、课后。

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习主题。

使学生能从多角度活动中得到更深刻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有一个更开阔的视野。

2、教学设计有比较明确的设计意图和侧重点,有一定的发散性,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连贯性。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创设探究情境,编写典型范例,设计思考问题等,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4、努力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的语言,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发挥实物、图画、照片、音乐、视频等主观教材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启发性。

三、学情分析(学生认知水平能力情感态度)学生对过去的那段计划经济的日子知道的很少,了解很少。

要使他们了解那段历史,只能以故事的形式,以事实为依据的形式呈现在他们的面前,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能接受。

同时要求他们作一些社会调查,感受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四、教学目标(三维整合)1、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知道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并对“小康”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腾飞的祖国 3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设计_15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腾飞的祖国 3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设计_15

走出紧缺年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不同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3、让学生自己感悟到我们应该珍惜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采用对比、比较的方法看待生活的变化。

难点:通过了解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悟到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才是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三、教学过程:每当节假日的时候,想必同学一定不会忘记各大商场超市里面琳琅满目丰富至极的商品,而时光倒流到上世纪80年代前,同样的节日,人们考虑的却是怎样用几张限量发放的票,给餐桌上添些油水。

这些各式各样的票证,又有什么样的用途呢?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1老师我从教材书72页找到了相关的资料。

1票证是购买生活的必需品,票证成为城乡居民吃饱穿暖的一种保障。

2发行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资匮乏,关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为了解决供与需的矛盾,我国发行了票证。

3吃的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猪牛羊肉票,对呀鱼肉票,鸡鸭蛋票,各种糖类票,蔬菜票等等。

4穿的除了各种布票外,还有化纤票,棉花票哦,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

5.用的还有手帕,肥皂,手指,洗衣粉,火柴,抹布票。

商品购买证,自行车票,五花八门,涉及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

6大部分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什么样的商品就用相应的票证去购买,对号入座,缺一不可。

在当年,没有票证有钱也寸步难行,生活中如果缺少票证,日子都没法过。

票证在当时人们的生活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票证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

人们走出了物质匮乏的年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月中假的时候,老师给大家留了一个任务,搜集我们身边有关票证的故事,哪组同学要来和大家分享呢?1我在教材书中看到了一篇报道:早上去买菜,得带上一种购菜卡,根据卡上的购菜限量标准,没人可以买上二两或四两。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腾飞的祖国 3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设计_7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腾飞的祖国 3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设计_7

《按满手印的契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改革;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

2、能力目标:知道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小岗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并能够用简单的话说明原因。

3、情感目标: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在这三个目标中,知识目标学生很容易掌握;能力目标对学生来说要稍微难一点,在必要时老师要给学生讲解;情感目标是建立在对能力目标理解的基础上,是内容的升华。

二、教学准备:1、这一部分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学习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课前要作充分的准备,对这部分史实资料有比较全面的把握。

先让学生预习,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查找相关的资料。

三、教学活动及过程:(一)、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畅所欲言:这首歌曲,唱的是什么?或者你从这首歌曲中得到什么启示?师答:这首歌,唱的是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写出了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同志的崇敬之心。

(二)、改革开放使小岗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有“中国十大名村”的美誉,它从前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

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1、活动:按满手印的契约(图片)2、讲解:什么是“大包干”以农户为单位,根据统一计划,承包一季或多季的生产任务。

在承包期间,农户自行安排各项生产活动,产品除向国家交纳农业税、向集体交纳积累外,余下的全归承包者所有。

农民把这种方式概括为“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提问:在没有实行改革开放之前,小岗村人过着怎样的生活?讲解:小岗村“大包干”前隶属于凤阳县梨园公社,当时仅仅是一个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

它以“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腾飞的祖国 3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设计_1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腾飞的祖国 3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设计_1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小康”有一个基本认识。
教学难点
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准备
更新后的畅言系统随课教学软件;其它相关课件等。




活动一 歌曲引发的话题
[播放音频:春天的故事]
【设计意图:认识到党和国家为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努力着,我们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培养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板书
设计
告别贫困奔小康
食──吃出健康衣──穿出个性 住──宽敞舒适行──交通便利
向小康生活迈进
教学
反思
学科组别
品德与社会
备课人
陈兴隆
【设计意图:从对比中认识到是党的正确领导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
活动四 向小康生活迈进
研究性学习:阅读教材“向小康迈进”的相关资料,结合课前调查,交流反馈:除了吃、穿、用,人们的生活还有哪些变化?引导学生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感受和认识我们的生活正在迈进小康。但由于发展不平衡,目前一些地区还面临很多困难,从“西部大开发”计划和“中部。
总结:通过交流研讨,我们看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感受到了祖国的发展变化。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那就是要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新农村。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广阔的农村里,让我们一起为实现这个美好目标而共同努力吧!(板书:向小康生活迈进)


第三单元:腾飞的祖国
课题

告别平贫困奔小康教案

告别平贫困奔小康教案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2、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进而产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3、培养在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难点: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进而产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重点: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教学过程:一、交流对话导入:同学们,国庆节你们去旅游了吗?老师也去旅游了,看,这是老师旅游时坐汽车买的票,这是坐火车时买的票,这是去旅游区参观时买的门票,我们现在有飞机票,火车票,门票,你们听说过以前要用票来买东西吗?(出示相应的课件)二、活动一:票证的故事1、(出示实物票证)大家见过这个东西吗?知道它有什么用途吗?生:粮票,买粮用的2、观察票证,获取信息:重点介绍粮票上的年份,斤数,使用地区,弄明白“贰市斤,五市斤”的意思,以及全国通用粮票和地区粮票的区别。

3、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一些生活必需品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只能限量供应。

因此,那时候,人们买一些商品不仅要用钱,还要用票证,比如:买布要布票,买粮食要粮票,买油要油票,买豆腐要豆制品票,买棉花要棉线票,买挂面要面条票,买肉要肉票……(相应出示各种票证)你知道有关票证的故事吗?给大家讲一讲。

4、想一想:过去为什么要用票证?拿过去跟现在比,用票证有什么不好?(课件)师:新中国成立后,粮食紧缺问题就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保障全国几亿人口的基本需求,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党中央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采取凭证定量销售的办法,于是票证就出现了,票证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

三、活动二:今昔对比1、(课件)过去,人们在描述未来生活的前景时,常说将来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第一章:理解贫困1.1 贫困的定义:让学生了解贫困的含义,明白贫困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缺乏,还包括教育、医疗、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不足。

1.2 贫困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贫困产生的原因,如地理环境、自然灾害、社会制度等。

1.3 贫困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贫困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包括教育受限、健康问题、生活水平低下等。

第二章:认识小康社会2.1 小康社会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概念,明白小康社会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2.2 小康社会的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特征,如经济繁荣、民主法治、文明和谐、生态良好等。

2.3 小康社会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小康社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包括提高生活水平、改善教育条件、保障健康等。

第三章:我国扶贫政策3.1 扶贫政策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扶贫政策的目的和意义,明白扶贫政策是国家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而制定的政策措施。

3.2 扶贫政策的种类: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扶贫政策种类,包括经济援助、教育支持、医疗保障等。

3.3 扶贫政策的实施:让学生了解我国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包括政策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第四章:我们共同的责任4.1 承担责任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共同建设小康社会。

4.2 承担责任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承担责任的方式,包括学习知识、关爱他人、参与公益活动等。

第五章:走向小康社会5.1 努力学习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努力学习是实现个人梦想、帮助家庭脱贫、贡献社会的重要途径。

5.2 培养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了解良好习惯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如节约用水、保护环境、尊重他人等。

5.3 积极参与社会建设:让学生了解如何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包括参与公益活动、关爱弱势群体、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等。

第六章:理解公平正义6.1 公平正义的含义:让学生了解公平正义的概念,明白它是指社会中每个人都能享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不受歧视和不公正待遇。

《3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1

《3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1

《3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

2、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2、了解以往生活的艰辛,教育少年儿童必须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2、知道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

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以前的票证。

2、学生收集票证,询问老一辈以前的生活状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

板书:告别贫困奔小康,齐读课题。

1、看到课题,大家有没有问题要问呢?你是怎样理解小康生活的?谁知道?2、让我们到周围的生活中去感受一下吧。

小结:如今,我们都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吃饱穿暖这些物质保障,还在追求着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要活得健康、愉快、丰富多彩。

二、活动一:走出紧缺的年代。

1、30多年前买东西不仅需要钱而且还需要这样的票证吗?教师出示粮票。

询问粮票的用途。

2、不仅仅买粮食要粮票,穿的用的都要用票证。

看课本P70图片,认识各种票证。

3、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与长辈交流、收集一些过去的“票证”和它们背后的故事,了解各种票证的用途。

现在来交流吧!4、设疑:当时国家为什么要发行这样的票证?5、过去物资匮乏,一些生活必需品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只能限量供应。

可见,当时的生活水平多么落后!6、书中“两代人的账本”讲述了71岁的杨燕秀老人记账37年,记的都是柴米油盐,直到1980年,账本上才有了购买电视机的记录,而她的女儿记的是家庭大事,家里买的大件。

你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7、你怎样看待现在的生活?学生交流。

三、活动二:我家今昔的变化。

1、老师:根据课前的调查,我们说说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及人们对生活的愿望。

2、小组内谈感受,并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全班交流问题。

4、老师:同学们,根据我们课前对家庭成员的调查,一起来完成课本P73这张表格。

四、活动四:向小康生活迈进。

1、说说你眼中的小康社会是什么样的?2、说说周围的人进行哪些文化活动?你家人平时有哪些文化活动。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腾飞的祖国 3 告别贫困奔小康》_7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腾飞的祖国 3 告别贫困奔小康》_7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知道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并对“小康”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养成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3、认真学好各门文化课,切实打好知识基础。

在学习中发扬勤奋刻苦的精神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真是地体验到我们已经告别贫困,迈向小康社会。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关心社会祖国建设,立志长大投身到建设祖国的行列中去。

教学准备:1、调查、询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童年的生活;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童年的生活。

重点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并做好记录。

2、收集用过的粮票、面票、油票、肉票、布票等票证。

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票证一、运用实物1、展示人民币和票证师:如果你有100元钱想买些什么?生:零食、课外书、玩具、漂亮的衣服……师:购物方便吗?生:非常方便。

师:你知道在25多年前买东西不仅需要钱而且还需要这样的票证吗?教师出示粮票。

询问粮票的用途。

不仅仅买粮食要粮票,穿的用的都要用票证。

(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票证,在展示观察中了解票证的用途和相关知识)学生通过与长辈交流、收集一些过去的“票证”和它们背后一些有趣的故事,了解各种票证的用途2.举事例: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故事。

生:我这个故事是听妈妈说的,那个时候买布需要布票,很不容易。

她就只好长期捡哥哥、姐姐的衣服穿。

师:还有哪位同学想说说自己听到的故事?生:我听爸爸说:“他年轻的时候,吃糖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只是得了病人才能凭医院的证明吃到一点供应的白糖。

”设疑:国家为什么要发行这样的票证?引导学生感受票证的出现,是过去物资缺乏,一些生活必需品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只能限量供应。

小结:票证在我国有4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极具时代特色的产物,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消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第三单元3《告别贫困奔小康》

第三单元3《告别贫困奔小康》

第三单元3《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准备:1、调查、询问爷爷、奶奶同年时的生活;爸爸妈妈同年时的生活.重点从衣、食、住、行方面了解并做好记录.2、收集用过的票证.教学过程:一、歌声引.1、播放《春天的故事》.一边听一边感悟.2、谈谈你对歌词的理解.(略)3、教师引言:是的.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齐心协力,进行改革开放,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一步步踏上了奔小康的道路.4、板书课题:告别贫困奔小康二、讲过去.1、师引:同学们收集到票证了吗?请拿到桌面上来好吗?2、小组交流:说说展示的各是什么票证.3、班上交流:请各小组按顺序上台解说好吗?(好)生(1组人):我们这有10市斤的粮票,3市斤的粮票,还有1市斤的粮票、5两的粮票、2两的粮票、1两的粮票.都是买米饭和面食时用的.师问:关于粮票,各小组还有补充吗?生1:还有地方粮票和全国粮票之分呢!,我奶奶说的出省就要用全国粮票.师鼓励:你们调查的真详细.掌声鼓励这些同学.师问:还有其它票证,你们也能讲清楚吗?上台讲.生(1组人):我们组收集到了布票,买布时用的;棉花票,买棉花时用;还有肉票、蛋票、豆腐票. 师问:关于票的种类还有补充?生讲:还有糖票、煤票、自行车票、电视机票、缝纫机票,还有副食券呢!师问:收集到了关于票证的故事吗?生1:奶奶说"有一次,她为了买到豆腐,排了一个小时的队,等买到了豆腐时,手、脚都冻坏了." 生2:我奶奶:"小时候有一年冬天买肉时,把头上的帽子挤丢了."师讲:是的.我上小学时,生活也很苦,学校组织看电影,从家到临江影院单程足有25里路,我们早晨从家出发,带上一个玉米面,一瓶凉水,一直走到影院,看完电影再走回去,一路上累得不知休息多少次,到黑天才能到家.(学生沉默一会儿)生讲:那时侯,生活水平很低,每月只挣得三、四十元钱,有很多人家粮食不够吃,根本谈不上吃肉,只有过春节时才可以吃上几次.三、畅今天.师引:我们畅想一下今天好吗?生(1组):今天,我们吃得好.家家……生(1组):今天,我们住得好.你看……生(1组):今天,我们穿得好.想买……生(1组):今天,我们出游方便.……小结:如今,人们的衣食住行充分地体现了个性化的需要.我们的祖国正大踏步地向着世界一流的水平发展呢!四、展未来.1、师引:让我们大家展望祖国的未来吧!2、生讲:生1我想,将来我们住的小区各个方面都是绿色环保的,更使人们长寿.生2我想,我姥姥家是农村,那里还不是像人们想像的那么理想,我们还要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将来去建设那里,让那里会变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度假村.生3:……同学们,老师这有一则资料,请大家看《让西部富起来》录象.五、师总结:同学们,高水平的小康,是全民的、精神的、物质的、法制的、民主的统一体.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大家的努力.让我们现在好好学习吧!。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第一章:了解贫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贫困的定义和表现,认识到贫困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贫困的定义、贫困的表现、贫困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讨论、案例分析、小组活动。

1.4 教学步骤:1.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是贫困。

1.2 讲解贫困的定义和表现: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贫困的不同表现形式。

1.3 讨论贫困的影响:让学生思考贫困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4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第二章:认识小康社会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概念和特征,认识到小康社会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小康社会的概念、小康社会的特征、小康社会的重要性。

2.3 教学方法: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2.4 教学步骤:2.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小康社会。

2.2 讲解小康社会的概念和特征: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特征和重要性。

2.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小康社会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第三章:我国扶贫政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扶贫政策,认识到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重视。

3.2 教学内容:我国的扶贫政策、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重视。

3.3 教学方法: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3.4 教学步骤:3.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政府对扶贫工作的态度。

3.2 讲解我国的扶贫政策: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扶贫政策和措施。

3.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扶贫政策对贫困地区的影响。

第四章:青少年助力扶贫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青少年如何参与扶贫工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4.2 教学内容:青少年如何参与扶贫工作、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4.3 教学方法:讲解、小组讨论、实践活动。

4.4 教学步骤:4.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青少年如何参与扶贫工作。

4.2 讲解青少年参与扶贫工作的方式: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青少年如何参与扶贫工作。

3.告别贫困奔小康 (1)

3.告别贫困奔小康 (1)

课题: 3、告别贫困奔小康课型:新授课。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阅历,能够自己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获取知识,希望学生自己运用已有的这种能力继续深入学习,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在感受快乐的同时,增加对世界的了解。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养成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在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板书设计:告别贫困奔小康走出紧缺的年代我家今昔的变化向小康迈进教学过程:1、交流对话巧导入“变了,变化太大了,变得我都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这是近年来很多从国外回到祖国的人们常说的一句话。

同学们,他们这么说有道理吗?你们相信吗?你能说说我们国家近几年发生的一两件大事吗?(学生汇报3-4人) 师:的确真的变化了无论是人们生活水平,还是科学技术各方面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强大,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可是大家知道吗?我们国家在建国初期人们的生活状况吗?你听说过买东西还需要票证吗?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票证。

2、创设情境话票证 (1)认识票证,初步感知 出示票证(课件) 师:大家见过这个东西吗?(粮票) 知道他有什么用途吗? 师:同学们把自己收集的票证拿出来,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小组交流)(2)观察票证,获取信息 ①(重点介绍粮票,了解粮票上的年份、斤数、使用地区)弄明白:贰市斤、五市斤是什么意思 粗粮票和面粉票在购物时有什么不同 全国通用粮票和地区粮票的区别 ②票证产生的背景 师:我们大家刚才认识了粮票,知道了它的用途,其实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粮食紧缺的问题解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1953年10月中央政务院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的办法,于是粮票就出现了,随之其他的各种票证也应运而生。

告别贫困的奔小康教案

告别贫困的奔小康教案

告别贫困的奔小康教案教案标题:告别贫困的奔小康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奔小康”阶段,并理解其意义和目标。

2. 了解贫困地区的现状和问题,并探讨如何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激发他们参与扶贫事业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1. 中国经济发展的“奔小康”阶段:a. 解释“奔小康”的概念和内涵;b. 分析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奔小康”阶段;c. 探讨“奔小康”阶段对中国社会的意义和目标。

2. 贫困地区的现状和问题:a. 介绍中国贫困地区的分布和特点;b. 分析导致贫困的原因,如自然条件、教育资源、产业结构等;c. 探讨贫困地区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3. 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途径:a. 介绍中国政府的扶贫政策和措施;b. 分析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效果;c. 探讨教育在贫困地区发展中的作用;d. 提出个人和社会参与扶贫的方式和建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中国贫困地区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贫困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2. 知识讲解:a.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探讨“奔小康”的概念和内涵,并向全班汇报。

b. 课堂讲解:教师介绍中国经济发展的“奔小康”阶段的背景、意义和目标。

3. 贫困地区的现状和问题:a.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调研一个贫困地区的现状和问题,并准备一份简短的报告。

b. 学生报告: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调研结果。

4. 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途径:a.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国政府的扶贫政策和措施,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b. 教师讲解:教师介绍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并强调教育在贫困地区发展中的重要性。

c. 学生讨论:学生就个人和社会参与扶贫的方式进行讨论和分享。

5. 总结与展望:a.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b. 学生思考: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参与扶贫事业,并进行个人思考和写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

2、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2、了解以往生活的艰辛,教育少年儿童必须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2、知道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

教学准备
1、老师准备以前的票证。

2、学生收集票证,询问老一辈以前的生活状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告别贫困奔小康,齐读课题。

1、看到课题,大家有没有问题要问呢?你是怎样理解小康生活的?谁知道?
2、让我们到周围的生活中去感受一下吧。

小结:如今,我们都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吃饱穿暖这些物质保障,还在追求着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要活得健康、愉快、丰富多彩。

二、活动一:走出紧缺的年代。

1、30多年前买东西不仅需要钱而且还需要这样的票证吗?教师出示粮票。

询问粮票的用途。

2、不仅仅买粮食要粮票,穿的用的都要用票证。

看课本P70图片,认识各种票证。

3、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与长辈交流、收集一些过去的“票证”和它们背后的故事,了解各种票证的用途。

现在来交流吧!
4、设疑:当时国家为什么要发行这样的票证?
5、过去物资匮乏,一些生活必需品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只能限量供应。

可见,当时的生活水平多么落后!
6、书中“两代人的账本”讲述了71岁的杨燕秀老人记账37年,记的都是柴米油盐,直到1980年,账本上才有了购买电视机的记录,而她的女儿记的是家庭大事,家里买的大件。

你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7、你怎样看待现在的生活?学生交流。

三、活动二:我家今昔的变化。

1、老师:根据课前的调查,我们说说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及人们对生活的愿望。

2、小组内谈感受,并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全班交流问题。

4、老师:同学们,根据我们课前对家庭成员的调查,一起来完成课本P73这张表格。

四、活动四:向小康生活迈进。

1、说说你眼中的小康社会是什么样的?
2、说说周围的人进行哪些文化活动?你家人平时有哪些文化活动。

3、从吃穿用住行等方面感受小康生活的变化。

4、我们国家目前正在努力实现小康社会这个目标,不过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困难。

说说看,你们都了解有哪些?
5、学生自由讨论。

6、总结。

老师:同学们,高水平的小康,是全民的、精神的、物质的、法制的、民主的统一体。

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让我们现在好好学习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