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和古文运动
韩愈和古文运动
• 3、古文运动以“古文”说为创作目标。韩柳古文运 、古文运动以“古文”说为创作目标。
动的创作目标就是古文,以反对骈文。因而他们的复古是复先秦两汉 之古。如韩愈在《答李翊书》一文中说:“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长短与声 之高下者,皆宜。”这里他论述了气与言的关系,“气”是指文章的 气势。而“气盛”是指作者的道德修养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他认为, 只要气盛,就应该发言、写文章,无论言之长短,声之高下,都是适 宜的。这“盛气言宜”之说是对孟子“养气”说与曹丕“文气”说的 进一步发展,为古文创作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柳宗元在《答韦中 立论师道书》中也认为古文应该以儒家经典为取道之源,又要博取诸 子百家之法。说明了韩柳的文学视角不同于早期的古文学家只局限于 儒家的典籍而有了很大的突破。这对后来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
• 第二阶段,25至35岁。先登进士第。然后 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 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 官四门博士。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原 道》、《原性》、《答李翊书》、《师 说》、《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 序》、《此日足可惜赠张籍》、《山石》 等。
• 第三阶段,36至49岁。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 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顺宗即 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 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 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 直不得志。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张中丞传后叙》、 《毛颖传》、《送穷文》、《进学解》、《八月十五夜赠 张功曹》、《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谒衡 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南山诗》、《秋怀诗》11首、 《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石鼓歌》等。
【作者信息拓展】韩愈与古文运动
【作者信息拓展】韩愈与古文运动韩愈(786至824年,字退之,号昌黎,河南孟州人)被后人称之谓“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古文运动中曾起到中流砥柱之作用,这也是其一生不朽之伟业。
故而写韩愈不得不述及古文运动。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1036至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在著名的《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中赞扬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只有对唐宋古文运动的由来和发展有所了解,才能体会到这句话高度评价了韩愈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
唐宋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反对骈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化运动。
由于参加的人很多,有共同的要求和目标,形成相当的规模,又经过长期的斗争,终于取得胜利,从而印证了历史潮流不可阻挡的真理。
骈文用对称的字句组成,字句的音韵还讲究平仄和协调,是一种难以看懂、理解和应用的文体。
由于有很多典故和重复说明,所以也象一种文字游戏。
其起源于秦、汉,形成于魏、晋和六朝,占据了八个朝代文坛的重要地位。
而古文反对形式主义、文风萎靡和僵化,希望能真实地反映现实、自由描写事物,使其成为易写、易看、易懂的俗文化,更好地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的需要,所以便由韩愈和柳宗元(773至819年,字子厚,山西永济人)领导古文运动与骈文作斗争并取而代之。
古文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古代的文句,如孔子的《论语》和《诗经》的句子都浅显易懂;一是指古代的散文,如《左传》和《史记》都是没有华丽文句修饰的真实性文章。
古文和骈文有什么区别,从以下文章便可得知:著名作家庚信(513至581年,字子山,河北新野人)有《谢滕王赉马启》:某启,奉教垂赉乌骝马一匹,柳谷(张掖有裂开石块上有五马图像,示晋代魏而兴)末开,翻逢紫燕(汉文帝刘恒的名马);陵源(指陶渊明文章中的武陵源)犹远,忽见桃花(源,也是马名)。
流电(刘恒的马名)争光,浮云(也是刘恒的马)连影,张敞(汉朝京兆尹)画眉之暇,直走章台(京城地名);王济(晋朝富翁)饮洒之欢,长驱金埒(用钱围成的矮墙养马,以示富有),谨启。
(整理版)韩愈与古文运动
韩愈与古文运动汉朝的时候,官府文告力求“典雅〞,以致地方官吏也不能读懂。
六朝以骈文为正宗,这几百年间的上行下效,使得先秦诸子和司马迁的还以口语的自然气势为根底的散文一脉,几乎断绝。
六朝的杰出诗人们虽然曾经反对当时绮靡的诗体,然而并没有大张旗鼓。
初唐四杰也是反对六朝的“宫体诗〞的,然而也没有发起一个恢复先秦诸子至司马迁的散文传统运动。
直到安史之乱后,才有韩愈起来大声疾呼,发起所谓“古文〞运动。
此所谓“古文〞,就是先秦诸子到司马迁的散文传统。
韩愈的“古文〞运动的文体改革的观念,和他的“抵排异端,攘斥佛老〞的“尊儒〞思想是相为表里的,也可以说是前者服从于后者,所以韩愈自己说:“愈之所以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
〞这种思想上的局限性,使得韩愈的文体改革运动仅仅以模仿先秦诸子的散文为目标,而不能像先秦诸子和司马迁那样以接近人民口语为目标来创造新的散文。
史家称韩愈的运动为“古文〞运动,实在倒是很确当的。
话虽这么说,我们仍然不能把韩愈的功绩估计得太低。
在韩愈之前,隋朝、初唐、盛唐时期,都有过“古文〞的名家,可是他们没有像韩愈那样有意识地发起一个运动,因此,“文起八代之衰〞的赞词也就不能不落在韩愈身上了。
我们还应当说,“古文〞运动是作为反对形式主义的倾向而出现的。
安史之乱后,反现实主义的文学又渐渐抬头。
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就是针对这种颓风而发的,并且力图重振汉魏“乐府〞。
但是,白居易和他的朋友们的努力,到第九世纪四十年代,也就有后继无人的危险。
正当这时候,韩愈的“古文〞运动却并未跟着韩愈、柳宗元的去世而消歇,而是渐渐地确立和稳固起来,它扭转了三百年来“文〞“笔〞的成见,把散文重新送进艺术之宫。
于是“古文运动〞以及“古文〞,在宋朝为欧阳修等所扩大而赢得普遍的成认。
到了明朝,“前七子〞又拿来反对当时的“台阁体〞——形式主义的宫廷文学。
从韩愈到李梦阳,“古文〞运动都是有着反对阿谀粉饰、纤巧侬丽或雍容平易的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文学的积极意义。
《师说》同步素材——韩愈与古文运动
《师说》同步素材——韓愈与古文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
〈一〉古文运动先声
文学发展至南北朝,唯美之风极盛,时人写诗论文,只注重平仄、音韵、偶句等外在形式,而忽略了文学自身的文学价值。
于是,诗文在一片的靡丽的气息中,毫无生命力。
当时的裴子野,即作「雕虫论」一书,指称骈文为淫文破典。
后又有苏绰,他位高权重,想要以政治力量,提倡平实古直的古文,此举虽功败垂成,却为日后的古文运动播下种子。
此外,隋朝的李谔和王通,前者在朝,后者在野,他们都有推行古文运动的理想,可惜这分理想,均因隋朝的国祚短暂而埋没。
唐初文人作史书时,莫不在文学传、文苑传中排击六朝骈文的靡丽气息,发挥明道宗经的文学理论,为日后的古文运动首开了风气。
而陈子昂、张说、苏颋等人,及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之士,皆对徒流于形式的文学风尚有所反省。
到了柳冕,更主张文学与儒学合而为一,以利推行教化。
古文运动历经多人的鼓吹阐发,虽未成熟,实已离成熟的契机未远。
〈二〉古文运动正式登场
在文学运动中,理论可以指导作品;作品可以印证理论,二者互为表裏,缺一不可。
在中唐的古文运动中,由于「理论」和「作品」的健全,使古文运动蔚为一时风尚。
韩愈所提倡的古文运动,在理论的架构上十分明确。
在文学思想方面,他驳斥佛、老二家的玄疏之论,而直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之。
[韩愈古文运动结果]韩愈和古文运动
[韩愈古文运动结果]韩愈和古文运动导语:韩愈是个勤学苦吟的文人,他接受的是儒家的正统思想,他遵循的是“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专心做学问,专心做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韩愈和古文运动,欢迎借鉴!文学发展至南北朝,唯美之风极盛,时人写诗论文,只注重平仄、音韵、偶句等外在形式,而忽略了文学自身的文学价值。
于是,诗文在一片的靡丽的气息中,毫无生命力。
当时的裴子野,即作《雕虫论》一书,指称骈文为淫文破典。
后又有苏绰,他位高权重,想要以政治力量,提倡平实古直的古文,此举虽功败垂成,却为日后的古文运动播下种子。
此外,隋朝的李谔和王通,前者在朝,后者在野,他们都有推行古文运动的理想,可惜这分理想,均因隋朝的国祚短暂而埋没。
唐初文人作史书时,莫不在文学传、文苑传中抨击六朝骈文的靡丽气息,发挥明道宗经的文学理论,为日后的古文运动首开了风气。
而陈子昂、张说、苏颋等人,及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之士,皆对徒流于形式的文学风尚有所反省。
到了柳冕,更主张文学与儒学合而为一,以利推行教化。
古文运动历经多人的鼓吹阐发,虽未成熟,实已离成熟的契机未远。
古文运动正式登场:在文学运动中,理论可以指导作品;作品可以印证理论,二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
在中唐的古文运动中,由于《理论》和《作品》的健全,使古文运动蔚为一时风尚。
韩愈所提倡的古文运动,在理论的架构上十分明确。
在文学思想方面,他驳斥佛、老二家的玄疏之论,而直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之道,以无比魄力,欲扫除思想界空虚无根的意识形态,恢复中国故有的道统。
在文学形式方面,他力斥华而无实的骈文,提倡文从字顺的新散文。
主张《宏中肆外》的文学风格。
《宏中》,是指文章内容应力求充实;《肆外》,是指文章的形式应有所创新,使作者能自由驰骋笔力。
韩愈不但在理论上有积极的建设,并且自己以不可一世的才气,写下了许多平易流畅的新散文。
此外,其弟子李习之,得韩文公之醇厚,写起文章亦平易近人;皇甫湜得韩文公之奇崛,文章虽有险涩之气,但亦能自出新语,不流于时尚之华媚。
《师说》同步素材——韩愈和“古文运动”
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 《师说》 ,因抗颜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可见韩愈的这篇文章是针对现实 而发的。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三、写作背景: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 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 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幺,韩愈为什幺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 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听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 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 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 而着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 弟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 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 从柳示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 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 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 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 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 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 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 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 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
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 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对当时从师现状的分析 对今人耻于从师之风的评价)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乎? 概叹从师之风之不存 (对时人从师与否的评论)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 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的职能、从师的理由、从师的原则) 6.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作文缘由) 从上面的关键句中,我们不难看到,全文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 点: 1.古之学者必有师,且圣人无常师——主旨:论述古人从师的风尚。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远矣,而耻学于师”——主旨:通过对比论述今人不 从师的恶习。 3.君子不及众人——主旨:论述不从师的恶果——其结果远在古之圣人之
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
宋代代表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代表。
中唐后,由于缺少力能扛鼎的大家,古文运动自晚唐至宋,逐渐衰微,骈体文又死灰复燃。
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的骈文又成为文坛主流。
于是又开始了古文和骈文的新一轮的斗争。
到宋代中叶,由于欧阳修的创导,又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诗文革新运动。
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从理论和创作两方面为诗文革新奠定了基础,确立了方向。
他在运动中的杰出作用是:①有意把诗文革新同范仲淹领导的政治改革结合起来,使古文、诗歌和文学理论批评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从而把运动更加引向了自觉和深入。
②阐明理论,指引革新。
他提出了“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又认为道可充实文,而不能代替文,主张作文须简而有法,流畅自然,反对模拟与古奥。
他论诗重视美刺劝戒,触事感物,提出“诗穷而后工”的著名论点,强调诗人的生活遭遇对于创作的重要作用。
他推崇杜甫,赞赏李白。
他首创“诗话”这一评论诗文的新体式,其《六一诗话》发表了不少精辟的文论、诗论见解。
他的诗文理论,指导了作家的创作实践,指引着革新运动。
③改革科场积弊,罢黜四六时文。
欧阳修在嘉祐二年(1057)权知礼部贡举,严格规定应试文章必须采用平实朴素的散文,坚决贬斥险怪奇涩和空洞浮华的文风。
④大兴创作之风,努力提举后进。
欧阳修积极写出了许多优秀散文作品,内容充实,形式新颖,平易自然,流畅宛转,曲畅旁通地叙事、说理、抒情,从而开辟了一条散文创作的通衢大道。
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吸收了韩愈诗散文化的特点,却避免了韩诗的险怪和生僻。
他的创作在诗文革新运动中起了典范作用。
欧阳修爱惜人材,把一大批新老作家团结在周围。
特别是他推重王安石、曾巩和苏氏父子,作为诗文革新的中坚力量,鼓励他们积极创作,保证了运动继续蓬勃发展。
欧阳修采取的上述措施,作用很大,影响深广,使革新运动达到高潮,取得胜利。
唐宋八大家对古文运动的推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三苏等五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
韩愈“以文为诗”与唐代古文运动
韩愈“以文为诗”与唐代古文运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韩愈的“以文为诗”理论及其在唐代古文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韩愈,作为唐代中期文学巨匠,不仅以其卓越的诗文创作赢得了后世的赞誉,更以其独特的文学理论推动了唐代古文运动的发展。
本文将首先概述韩愈的生平及文学成就,进而分析“以文为诗”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唐代古文运动的影响,最后总结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理论的现实意义。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韦应物、柳宗元合称“三杰”,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以内容为主,形式为辅,强调文章要言之有物、有理、有情,这一理念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以文为诗”是韩愈文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指的是在诗歌创作中融入散文的笔法和结构,使诗歌更具深度和内涵。
韩愈认为,诗歌不应仅仅追求形式上的美,更应注重表达思想和情感。
因此,他提倡在诗歌中运用散文的叙事、议论等手法,以丰富诗歌的表现力。
在唐代古文运动中,韩愈的“以文为诗”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文运动旨在复兴汉魏六朝以来的散文传统,反对骈文浮华空洞的文风。
韩愈的理论为古文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了唐代散文的繁荣和发展。
本文将从韩愈的生平及文学成就入手,深入剖析“以文为诗”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唐代古文运动的影响,以期全面展现韩愈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理论的现实意义。
二、韩愈的“以文为诗”理念韩愈,字退之,唐朝中期的文学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对唐代古文运动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韩愈的文学观念中,“以文为诗”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创作理念,这一理念主张在诗歌创作中融入散文的元素和手法,从而赋予诗歌更为深厚的内涵和更为自由的形式。
韩愈认为,诗歌和散文虽为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两者在表达思想、情感上并无本质区别。
因此,他主张在诗歌创作中借鉴散文的叙事、议论等手法,使诗歌能够更为直接、深入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韩愈简介
“文以明道”的主张。韩愈在《争臣论》、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都提出了 “文以明道”,反映了他们对文道关系的正 确认识。
“文以明道”
摆正了文与道之间的辩证关系。 他们的所谓“道”不仅指外在的伦常教化、 道德规范,也兼指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和人格 精神,用于文章上,则是指具体内容。韩、 柳从原则上解决了散文创作中的文道关系问 题,奠定了古文运动的理论基础。
道三教并行使儒学受到很大削弱,以韩愈为 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努力复兴儒学,为巩固 统治服务。这种儒学复古思潮正是古文运动 的指导思想和推动力量。
文学自身原因:
古文运动是三百年来古今文体之争的一
种必然结果。古今文体之争从骈文鼎盛 的齐梁时代开始,历陈、隋以至于唐代 绵延不断。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从艺术成就上看,韩愈散文具有以下 特点:
1. 文章富有气势,雄奇奔放。 2. 富于变化,时而曲折变化,时而流畅 明快。 3. 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4. 词汇丰富,句式灵活,流传了许多成 语,如“佶屈聱牙”、“不平则鸣”等。 5. 想象丰富,善用譬喻 。
唐宋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 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 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 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 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质朴自由、散行单 句)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 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 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 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 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 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第五章 韩愈、柳宗元及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的内容
• 一是主张文道合一。道是目的,文是手段。 文道合一,即是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文为道服务。
• 二是主张文体革新。包含以下三个层次: • 1.反对骈文,提倡先秦两汉古文。 • 2.重视“文”的作用。 • 3. 强调作家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要提高
自己的修养。
• 三是提出不平则鸣的思想。
二、柳宗元的文学理论
• 与韩愈文学理论相近之处: • 1、文者以明道 • 2、批判骈文,推崇古文 与韩愈相异之处: • 1、重直露与重含蓄 • 韩愈比较偏重于散文中情感的直接表露,所谓
“不平则鸣”、“愁思之声要妙”等都是指作者 情感不加掩饰的宣泄,而柳宗元则比较偏重于情 感的含蓄表达方式。柳宗元的作品在力度、气势 上不如韩愈,但在隽永、含蓄、深沉上却超过了 韩愈。 • 2、重语言形式与重内涵 • 韩愈比较刻意于语言、形式上的革新与创造,为 了突现感情的力度,他常在语言技巧上下功夫, 而柳宗元相对地更重视内在涵意的表现。柳宗元 的文风偏于自然流畅、清新隽永。
柳宗元寓言的艺术成就:
• (1)结构短小,意在言外,极富哲理 意味。
• (2)善于体情察物,刻划细节。 • (3)能抓住平凡事物的特征,运用比
韩愈古文运动
韩愈古文运动韩愈(768-824),元朝著名的儒家学者,古文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因此被儒家学者称为“韩古”。
韩愈古文运动是一次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家古文运动”,它把重兴古代经典文学的任务摆在了当前儒家学者最重要的位置。
韩愈古文运动的起源,一是追求古文的传承,他希望借助古文传承出文化和思想,二是抗击梁朝文化。
当时,社会现实混乱不堪,首当其冲的就是文化领域,梁朝文化已淡出历史舞台,韩愈希望以古经典文学的方式纠正当时的文化混乱,把历史抛在脑后,追求文明平稳安定。
为了把古文传承下去,韩愈积极整理经典文学作品,他编辑的《汉书》、《晋书》、《唐书》和《新唐书》保存下来的古文原作,比当时社会其它形式的文学更加真实准确,他著有《韩非子》、《考工记》、《礼记》、《春秋》等书,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研究。
韩愈古文运动,也极大地影响了相关的社会和文化活动。
他的古文运动是儒家在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正如他以古文运动为名,重新发掘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开拓了一条崭新的文学道路。
他把“古文运动”的意义拓宽了一步,把不落入儒家学派的隐秘文学作品也拿出来放在了古文运动的视野之中,使得古文运动和儒家文学活动更加深入地结合在一起,并形成了一种崭新的中国文学模式。
韩愈古文运动,对后世儒家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古代文学作品得以传承,也使古典文学得以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抗击梁朝文化的文化意义。
但是,也有人指出,由于古文运动把许多现实的历史细节忽略掉,对当时的历史真实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历史的真实性。
韩愈古文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不但促进了古代文学的传承,而且改变了当时的文化格局,使古典文学的传统受到极大的赞赏和推崇。
虽然韩愈古文运动表面上是一次对古代文学的传承,但它也是一种对历史的友善,它旨在把文学思想发挥到最大限度,促进社会发展,构建完善文化体系,从而促进中国历史的发展,使其在历史发展的道路上健康向上。
韩愈和古文运动
结论: 士大夫之智不能及
关于“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也 惑而不从师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彼童子之师 或师焉,或不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三人行,必有我师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单击添加副标题
师 说
韩愈
韩愈和唐宋八大家
韩愈和古文运动
韩愈简介
韩愈简介
01
韩愈(768—825),字退之,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杰出的文 学家,与柳宗元创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复古崇儒,是唐宋八大 家之一。
02
韩愈出身于官宦家庭,从小受儒家正统思想和文学的熏陶,并且勤学苦读,有深厚的学识基 础。但三次应考进士皆落第,至第四次才考上,时年二十四岁。又因考博学宏词科失败,辗 转奔走,先后在宣武节度使董晋、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幕下任观察推官,后在国子监任四门博 士。贞元十九年,升任监察御使。这一年关中大旱,韩愈向德宗上《论天旱人饥状》,被贬 为阳山县令。以后又几次升迁。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愈上《论佛骨表》,反对崇佛,被贬 为潮州刺史。唐穆宗长庆元年召回长安,任国子祭酒,后转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后世称为 “韩吏部”。死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有《韩昌黎集》。重点Βιβλιοθήκη 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 后生于吾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 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或师焉,或不焉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韩愈古文运动的主张
韩愈古文运动的主张
韩愈古文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运动,其主要目的是弘扬古文化,推动古文化的发展。
韩愈古文运动以韩愈为代表,于唐朝宣宗年间开始,唐玄宗贞观中期发展,到唐玄宗末期及宋朝形成完善的古文运动体系。
韩愈古文运动的主张有三:一是要求人们用古文来表达思想,古文是表达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改变现有文化的重要突破口。
古文包含着古人的智慧、精神和情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更好地接受古代文化,更好地把握古代文化,从而使古代文化得到持续发展。
二是要求古文的使用要科学,要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古文的语言与当时的实际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使用古文时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使用,以免造成语言的混乱和误解。
三是要求古文的使用要有规范性,要求古文的语法、语言、表达要遵循一定的规范。
古文的语言和表达要符合传统的语法规则,这样才能使古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起到更好的作用。
韩愈古文运动的主张,在当时非常具有启发性,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有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主张就是要求把古文作为表达思想的重要载体,并发扬传统文化,推动古代文化的发展。
这个主张,不仅为当时的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也成为今天中国文化的重要参照。
【课外阅读】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4) 山水游记
•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他对山水游记的 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此前南朝的山水游记多用 骈文书信体表现,而且是以表现声色之美为主。初盛唐的 亭阁山水记多用于刻石记功,缺乏作者的真情实感,真正 称得上山水游记的作品并不多。柳宗元山水游记多作于被 贬永州时期。他观察细微,描绘精确,而且字里行间寄托 了他遭贬被弃的悲愤。代表作是《永州八记》。一方面, 他用精确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形神兼备的景物图 画;另一方面,又通过主观感受的强烈介入和鲜明表现, 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把山水散文创作提高到了一 个新的水平,从而确立了山水散文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
陆龟蒙
• 陆龟蒙(?——882),字鲁望,姑苏(今 江苏苏州)人。自称江湖散人、天随子、 甫里先生。有散文集《笠泽丛书》。他的 小品文涉猎广泛.取材新颖,笔锋犀利, 深刻精警。或托物寄讽,或引类譬喻,艺 术手法多样,对晚唐黑暗的社会现实和统 治集团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其代表 作为《野庙碑》,辛辣讽刺了那些身居高 位,享受富贵却祸国殃民的封建官僚,极 尽嬉笑怒骂之能事。
• 如《封建论》论述帝王受命于人,而不在 于天,“郡县制”取代“封建制”乃“势” 之必然,批判了封建世袭制。《六逆论》 批判了为乱之本的维护旧等级秩序和任人 唯亲的思想,指出任人唯贤才是“择君置 臣之道、天下理乱之大本”。都表现出作 者目光犀利、逻辑严密的特点和锐利警快 的风格。这类文章往往直接从要害处入手, 就正反两方面提出质疑,使结论水到渠成。 同时以构思的峭奇引人入胜。
• 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李 翱、皇甫湜
古文运动的基本内容:
• 1、文道合一。道是目的,文是手段。文道 合一,即是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为 道服务。 韩愈提出:“志乎古道” (《题欧阳生哀辞后》);柳宗元提出: “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 书》)。但两人所说的“道”,内涵并不 完全一致。韩愈以儒家道统自居,强调的 是正统的儒家孔孟之道,而柳宗元作为改 革家,强调的是“辅时及物之道”(《答 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韩愈与古文运动
韩愈与古文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韩愈被誉为“文学改革的先驱”,他的名字与古文运动紧密相连。
古文运动是指古代文学作品中使用的文辞、用字、句式方式的转变,韩愈在这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古文运动的背景与特点古文运动兴起于唐代中期,主要推崇魏晋时期的文风,旨在恢复古代文学的髙度。
与古文运动有关的有陆放翁、韩愈、柳宗元等人,他们致力于研究古代文学,弘扬以经典文献为范本的文风。
古文运动的特点是备受重视,并从此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韩愈与古文运动的关系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引领者之一,他在修订《颜氏家训》中使用了纯熟的古文技巧,这被视为古文运动取得显著成就的里程碑之一。
韩愈整合了古人的思想及修辞方法,在文学表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韩愈还倡导了"经史百子之道",提倡以古人为榜样,用他们的行为作为人类道德的指导。
三、韩愈影响下的文学成就受韩愈的影响,文学创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文人们逐渐关注起古代经典文献,开始采用古文的表达方式,以此来弘扬古人的价值观念,并进行文化的延续。
在这种背景下,诗歌作品逐渐运用古文风格,充分展示了古代文学的魅力。
古文运动对整个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古代文学能够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四、韩愈的贡献与影响韩愈被誉为“文学改革的先驱”主要出于他对文学的贡献。
韩愈注重对古代文献的研究,致力于研究儒家经典,并将其运用于史传、文赋和议论文等文学作品中。
他的作品充满了古代文学的典雅与高贵,颇有一种古人的庄重气息。
同时,韩愈对古文运动的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得中国古代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总结: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先行者之一,他的贡献不仅在于修订《颜氏家训》,还在于他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推动。
韩愈影响下的古文运动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古代文学的发展和传承。
韩愈为后世的作家们树立了榜样,他的文学成就将永远闪耀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其皆出于此乎(反诘)
2、对其子
爱其子
对其身 (自比) 择师而教
于其身 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否定)
3、百工之人
百工之人 士大夫
士大夫 ( 横比)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之
师道不复,智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讽刺)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从批评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随堂练习: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 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chuàn, 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 贻:Yí,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dòu, 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 Yú,阿谀,奉承
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任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
“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
其“文起八代之衰”。
走 近
韩愈早年不得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 岁中进士,29岁才被宣武节度使董晋徵为官,后历国子祭 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累官到吏部侍郎。
韩 期间曾几度被贬,先后被贬到阳山、潮州等。
B、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老师的职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② 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 _________________;
③ 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 《师说》以贻之。
为师的职责:传道 受业 解惑
师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古 之 学 者
道 从师的必要:之 不
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简述中唐古文运动
简述中唐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中唐时期以复兴儒学为号召,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为旗帜的文学革新运动。
韩愈、柳宗元是这一运动的代表。
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复兴儒学。
他们强调“养气”,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主张“非三代两汉书不敢观”,重视学习经史和屈原、司马相如等古人的作品。
他们不仅重道不轻文,还要求自创新词新意,反对模仿因袭,做到“唯陈言之务去”和“文从字可见,他们在文学上是以复古为旗帜,从事真正的革新的。
在他们自己的努力和他们的学生李翱等人推动下,古文运动取得了成就,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新的散文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对 比 一 对 比 二 之 , 对 比 三 师 师 师 ,不 , 师 之 之 不 人 人 人 , 人 , , 师 不 惑 惑矣 师 师 ,
关于“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 惑也 惑而不从师 师 吾从而师之 师 吾师道也 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 而耻学于师 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 彼童子之师 师 或师焉,或不焉 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师 不耻相师 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 师 之云者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圣人无常师 师 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 师 聃 三人行,必有我师 师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 师 师 弟子
重点词句
师者,所以 所以传道受 者 所以 受 业解惑也 也 生乎吾前,其闻道 乎 也固先乎吾 乎 吾师道也,夫庸知 师 夫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 是故无 无 无 长无少,道之所存, 无 所 师之所存也 所 师道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也 是故圣益圣,愚益 圣 愚 愚 圣人之所以 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句读之不知,惑之 不解 或师焉,或不焉 不 小学而大遗 大
重点词句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 传 好 六艺经 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于 于 余嘉其能行古道 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嘉 古道 以
阅读思考
韩愈认为教师的职能是什么? 韩愈认为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即拜 怎样的人为师)? 韩愈认为人为什么需要从弟子”云 者,( )则群聚而笑之。( )问 ( ( 之,( )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 道相似也,(以)位卑(者)(为 ( ( )(为 师)则足羞,(以)官盛(者) ( ( 为师) (为师)则近谀。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 不齿 今其智 其
乃反不能及( )。 (
韩愈
韩愈简介
韩愈和古文运动 韩愈和唐宋八大家
韩愈简介
韩愈(768—825),字退之,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 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与柳宗元创导古文运动,主张 “文以载道”,复古崇儒,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出身于官宦家庭,从小受儒家正统思想和文学的熏 陶,并且勤学苦读,有深厚的学识基础。但三次应考进士 皆落第,至第四次才考上,时年二十四岁。又因考博学宏 词科失败,辗转奔走,先后在宣武节度使董晋、徐州节度 使张建封幕下任观察推官,后在国子监任四门博士。贞元 十九年,升任监察御使。这一年关中大旱,韩愈向德宗上 《论天旱人饥状》,被贬为阳山县令。以后又几次升迁。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愈上《论佛骨表》,反对崇佛,被 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长庆元年召回长安,任国子祭酒, 后转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后世称为“韩吏部”。死后谥 号“文”,故又称“韩文公”。有《韩昌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