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讲义 新人教版

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讲义 新人教版

学案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特点: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3)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1)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3)意义: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表达。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中华文化的形成: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含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意义: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中华文化说课稿3篇

中华文化说课稿3篇

中华文化说课稿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华文化说课稿3篇下面是本店铺分享的中华文化说课稿3篇,供大家阅读。

京津鲁琼2020年高中政治复习第6讲我们的民族精神学案1含解析必修

京津鲁琼2020年高中政治复习第6讲我们的民族精神学案1含解析必修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课标要求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

学习目标1.把握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2.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和力量。

(重点、难点) 3.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理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重点)一、中华民族之魂1.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1)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2.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我们的民族精神,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熔炼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二、伟大的民族精神1.创造精神我国产生了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发明了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创作了伟大文艺作品,传承了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气势恢宏的伟大工程。

2.奋斗精神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开发和建设了祖国辽阔秀丽的大好河山,开拓了波涛万顷的辽阔海疆,开垦了物产丰富的广袤粮田,治理了桀骜不驯的千百条大江大河,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建设了星罗棋布的城镇乡村,发展了门类齐全的产业,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活。

3.团结精神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4.梦想精神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

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三、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1.爱国主义的地位和作用(1)地位: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与爱国主义息息相关。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作用: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08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学案《文化生活》第六课射阳中学顾建龙一、课程标准学习要求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古代中华文化发展的辉煌历程:(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A、文字:(文字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B、史书典籍: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1)内涵:(2)意义:探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1)文学艺术:A、文学艺术的独特作用:B、我国文学艺术的特点:(2)科学技术:A、科学技术的地位:B、科学技术的特点:2、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中华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原因:3、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是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A、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又有各自的特性。

B、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文化。

C、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感和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

三、知识结构图解:1(1(2)从内涵上看: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个基本特征:从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方面看出。

2、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虽历经磨难,却从未中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其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中的积极成份。

包容性的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文化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同时,这种包容性,这种与外域文化的交流,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五、典型题解题分析:考点11、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来的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与其他的古老文明相比,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始终显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最好见证,故选①。

了解中国文化七年级语文教案

了解中国文化七年级语文教案

了解中国文化七年级语文教案标题:了解中国文化 -- 七年级语文教案正文: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2. 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与传统;3. 认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文化的历史与传统;3.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引入】1. 提问与思考:a. 你们知道什么是文化吗?b. 中国文化对世界有何影响?【探究】2. 基本概念与特点:a. 课堂讨论:- 学生就中国文化的概念进行讨论,提炼出相关特点;b. 教师解读:-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解读,拓展其理解范围。

3. 历史与传统:a. 图片展示:- 展示中国古代文化的图片,如长城、故宫等;b. 学生观察与描述:- 学生观察图片,描述他们看到的内容;c. 教师讲解:- 教师对图片进行逐一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背景与特点。

4.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a. 视频观看:- 播放相关视频,展示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影响;b. 学生笔记:- 学生记录视频中涉及的中国文化影响;c. 学生分享:- 学生就自己笔记中记录的内容进行分享,与同学互动讨论。

【总结】5. 概念总结:a.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提炼出简明的中国文化概念;6. 归纳思考:a. 学生回答问题:- 这堂课你了解了哪些中国文化的特点?b. 教师点评:- 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

四、教学延伸1. 制作海报:- 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制作关于中国文化的海报。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与传统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六、作业布置1. 小组展示:- 学生分小组进行中国文化相关主题的展示,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实施中需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完善。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编号:12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课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编写人:马亚春审核人:田贵生审批人:使用人:班组:组评:师评:【把握目标】——目标明确,行动才更有效哦!1、能记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及其它所体现的三方面表现。

2、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3、感受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课前热身】—全面梳理知识(阅读梳理)做到心中有数【整体感知】(通读本框内容,根据自己对本框内容的理解,完成下列内容)1、通过对本框内容的了解,你认为本框题讲了哪些知识点,重点内容是什么?2、在阅读课本时还有哪些知识不理解。

(写在下面)【重点突破】1、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有何关系?(从区别和联系两个角度)2、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什么地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

3、概括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4、包容性的内涵及意义是什么?1、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这表明()A.我国科学技术具有辉煌的历史B.科学技术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C.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D.中国的科技成就始终处于世界前列2、有人把“八大菜系”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像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

这反映出我国的饮食文化A.具有区域性的特点B.具有民族性的特点C.具有开放性的特点D.具有先进性的特点3、宋祖英的一首《爱我中华》唱响大江南北,其中“56个星座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体现了()【归纳小结】梳理本框知识点。

专题六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学案-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二轮复习

专题六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学案-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二轮复习

专题六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时事背景】●材料一:2021年6月12日,河南卫视端午特别节目《端午奇妙游》中,一段不到两分钟的水下中国风舞蹈《洛神水赋》惊艳亮相,火爆全网。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为《洛神水赋》点赞;美国《侨报》载文《〈洛神水赋〉让中国风舞蹈再次惊艳世界》。

“国潮”文化作品频频“破圈”,圈粉无数。

●材料二:2021年8月8日晚,第三十二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

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38金32银18铜共88枚奖牌,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二位。

中国体育代表团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给备战参赛带来的严峻挑战,不畏艰难,科学训练,敢于争先,敢于争第一,圆满完成参赛任务。

●材料三: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于2021年7月16日至31日在福州举办,这是我国第二次承办世界遗产大会,也是我国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承办的最高规格的国际会议。

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已成功申报世界遗产55项,与意大利并列第一。

●材料四:6月29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

习近平主席向“七一勋章”获得者颁授勋章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指出,“七一勋章”获得者都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

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

●材料五:2022年3月3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为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

●材料六: 1 月 27 日,习近平考察调研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就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才 ——诸葛亮 高密五中2012级政治复习课教学案 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No.6 136 13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 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的人认为:“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在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

”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10分)8.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

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

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8分)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第5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学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学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一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中华文化,具有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等认识、分析、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公共参与素养: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主动担当时代大任。

1、必备知识:了解中华文化的产生、发展,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明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实践研学的参与能力,达到实践研学与课堂探究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学生获取信息和探究论证的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难点: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三知识梳理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1.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独特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3.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

①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②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③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7.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

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①改造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轮复习学案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轮复习学案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案班级学号姓名面批:二次批改时间:【高考考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课前预习案】要求:通读教材,规范、准确、简洁标注基础知识,写出关键词;找出不明白的问题,提出你的疑问;记住基本概念、原理。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3)当代怎样再辉煌?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1)历史见证:A汉字 : ①作用:②地位:B史书典籍:①地位:②原因:③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①文学艺术:作用、风格、地位②科学技术:地位、特点、意义提示:科学技术的知识联系: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科技推动大众传媒的发展,推动文化传播交流、科技影响文化发展因素科技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注意:原因、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1)共性与个性关系:(2)地位:(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4)意义: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含义:(1)“求同存异”:(2)“兼收并蓄”:2、意义:【易错提醒】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

四、中华文化的力量:(1)表现(2)作用【体系构建】【预习检测】1A层2-4B层1、(2012天津卷)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

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B. 中华文化底蕴厚重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2、(2011江苏)历史上。

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理解中华文化的古代辉煌历程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及原因。

2、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三、自主学习教材独立思考问题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中华文化的古代辉煌历程发展时期文化思想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殷商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春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秋战国化思想()秦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意义汉独尊()儒家学说确立至尊地位隋唐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进入气势恢宏的()时代宋元明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在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成就巨大,并产生()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封建社会影响较大(延续)明清近代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衰落)上述图表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举例说明中华文化的辉煌表现。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源远流长的见证(表现、重要标志)――汉字与史学典籍(1)汉字①地位:是中华文明的。

②作用: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史书典籍①地位: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

②特点:规模之大、,为世界所仅有。

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中华文化的衰微表现和原因(内因和外因)(1)内因:。

(2)外因:。

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只有在和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续写中华文化壮丽的篇章四、课堂探究学案合作探究一、汉字的内涵总是在不断的丰富。

文化生活第六课

文化生活第六课

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方向 保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 文化 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 传承 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 代性。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 文化 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 交流 主,为我所用。 文化 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创新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社会 发展 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发展应该关 的主 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充分调动 体 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体系
各民族文化
认同感和归属感、文 化底蕴和民族凝聚力 (特性)
共同 熔铸
源远流长
基本 特征
涵义:历经沧桑,顽强 生命力,无穷魅力
见证 汉字 史书典籍 含义 作用
(共性)
精神力 量和力 量之源

成 为
中华民族 的生命力 创造力和 凝聚力
中华文化
熔 铸
重要原因:特有的包容性
具有独特具体的地域 性;研究对象是特定 范围的族群和社区; 民族性
联 系
中华文 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的;从内部看:中华 化与区 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 域文化 “多元化”
整体风貌和精 神特征,共同 价值追求
文化生活
第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
第六课
《学科指导意见》 第六课 中华文化 课标内容
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 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 和凝聚力之中。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位特征,说明中华文 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 的重要标识。

文化生活第6课教学案

文化生活第6课教学案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252 2498.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

京剧的形成体现了A. 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B. 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C. 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D. 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9.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A.阶级性B.包容性C.民族性D.地域性10.材料 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

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No.09编写:郑来福 审核:赵长荣 时间:2013.9.6 使用时间:_________【预习案】【学习目标】能够体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特征。

理解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

【知识自主探究】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古代辉煌的历程(理解,记住几个关键词:雏形、全盛时代、冲击) (1)殷周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 (3)秦的统一 (4)汉代 (5)明清时期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背诵)(1)____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作为其特征的见证, 和 是很有说服力。

(2)阅读课本64页第三段,找出文字的作用和汉字的作用。

(3)阅读课本64页第四段,了解作为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又一见证的史书典籍的作用。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三明九中政治组虞芳一、教学内容分析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主要表现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

共分为两课:第六课—一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其中第六课包括两个框题: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本课为第六课的第二框题,分为三目。

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入手,提出课堂探究,然后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角度论证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第二目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形成原因与其之间的关系;第三目分析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论证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政治课程的教学强调时政性,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

不仅如此,我认为,在文化生活的课程教学中,我们更多要注重的应该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一个学习体验,领略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韵味。

本课知识点较多,但是简单易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结合多媒体,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教学,对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探讨兴趣。

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播放的北京奥运会入场式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情感上引入课程教学。

三、教学设计思想新课程理念倡导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

就本课而言,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把握知识点,真正作到从情感上和知识上让学生领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在课前下发了学案导学(这也是我们三明九中成功教育的一个特色),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回答为主、教师从旁加以引导。

从学生的回答中归纳、总结出相关知识点。

另外,新课标特别强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面教育。

为此,在课程过程中,通过事例、思考、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引导提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了解民族文化的融合,体会文化力在促进综合国力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学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学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1.形成发展:中华文化是我国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2.主要内容(1)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守诚信、崇、尚和合、求大同等。

(2)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见义勇为、等。

(3)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影响1.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2.影响(1)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

(2)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也是我们最深厚的。

三、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1.原因: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

2.表现: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3.正确态度:我们要坚持、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国家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2.民族团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提供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4.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 源远流长的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 源远流长的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古代辉煌的历程我国古老的中华文化在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及作用二、薪火相传 一脉相承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汉字①文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②汉字: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①地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原因:古代史官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③特点: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衰微的原因 (1)内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2)外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2.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领导指引: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继承发扬: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1.判断(1)秦汉时期,中华文化进入全盛时期。

( )提示错误。

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进入全盛时期。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书典籍。

( )提示错误。

是汉字,不是文字。

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3)只要全面弘扬传统文化就能实现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 )提示错误。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全面把握传统文化,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同时,也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2.思考: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衰微体现了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什么关系?提示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我们的中华文化》

《我们的中华文化》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3、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能力目标:培养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综合各科知识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坚信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组人民的努力,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重难点: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包容性,近代衰微的原因,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自主学习: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文字的作用:汉字的作用:3.古代中华文化衰落的原因:和。

4.只有在下和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独特性。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即和。

求同存异就是,兼收并蓄就是。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问题探究;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长期繁荣稳定的原因?2.教材65页探究思考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练习巩固:1.(2008江苏卷24)“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A.包容广纳B.推陈出新c.博大精深D.源远流长2.(2008广东卷33)在唐代,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从而形成我国元宵节观灯习俗。

这表明①.开放与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②.元宵观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性③.西域佛教燃灯礼佛的习俗取代了中国原有的元宵节④.中华文化起源于西域佛教文化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07山东文综22.)自2001年文化部提出“把春节建成宣传中国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新载体”以来,春节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重视,春节文化在世界的传播:①可以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②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③有利于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④能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07广东20.)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doc

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doc

高二《文化生活》学案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博大精深)★预习导航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中华文化的内容: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方面的内容。

2.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1)特点:辉煌而悠久的、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的风格。

(2)作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向往和美好追求:3.古代中国科学技术(1)地位: 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⑵特点: 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和。

(3)意义: 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4.判断:(1)文学艺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 )(2)科学技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内涵: 我国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特征2.原因: 各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地理等因素的影响3.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4.思考: 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具有各自特色,因此缺乏共性吗?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中华各民族文化(1)特点: 各具特色,既有中华文化的,又有各自的特性。

(2)地位: 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⑶关系: 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4)作用: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内涵①求同存异: 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

②兼收并蓄: 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成分。

(2)意义: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

3.中华文化的力量: 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和不竭的力量源泉。

4.判断:(1)中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已经没有了区别。

()(2)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吸收、借鉴一切其他文化。

( )★课堂互动探究探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材料一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预习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预习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预习学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预习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认知课文,厘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2.认知文中具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住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3.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真实、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方法。

【自学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独立自主自学】(参照时间:25分钟)一、学法指导先分析题目,然后朗诵全文,把握住文章的内容;写作记人写事的作品,分析行文的感情线索,无疑就是一种提升写作能力的不好方法;本文在写下人记事上存有不少可以先进经验之处:如先抑后扬对照凸现方法的运用,并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再例如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细节的描绘,展现人物独特的性格特点等,这都为我们写下记事写下人的文章提供更多了较好的范例。

二、阅读材料,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学常识1.题目阐释: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嫩?《山海经》和她又有神秘故事呢?2.来到作者:鲁迅(.9.25-.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5)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为:小说集《呐喊》、《彷徨》等,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就是中国现代了不起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就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纵向角度)
1.古代的辉煌历程:
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文化的。

汉字是。

●: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实践证明:只有在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横向角度)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中华文化的;
(2)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展示人们的有独特的作用;(3)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
(2)不同区域文化长期,既,又保持着。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又有。

(2)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

(3)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4)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显示。

4. :
(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即和
(2):就是;(3):就是。

练习:
1.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

而起源于黄河、长江领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这段文字所强调的中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
A.源远流长 B.博大精深 C.异彩纷呈 D.丰富多彩
2.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来的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文字的使用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

民族众多,形成了许多方言区。

尽管汉字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但方块汉字仍然是中国的绝大多数民族记录历史的工具,各个朝代也都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

这充分说明
A.文字的发展需要创新 B.文字太多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C.汉字在记录文化方面比其他文字优越
D.汉字在书写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4.下列能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征的是
①中华文化的民族性②中华文化的传承性③中华文化的独特性④中华文化的地域性A.②③④ B.①②⑧ C.①③④ D.①②④
5.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创造的优秀民族文学。

三大英雄史诗
A.体现着不同民族文化的冲突和斗争 B.体现着不同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C.说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英雄标准 D.说明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6.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对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的认识,错误的是
A.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B.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C.各民族文化的总和构成了中华文化
D.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7.两千多年,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你对“和而不同”是如何理解的?请从中华文化特征角度加以说明。

(2)请你列举一个事例,说明中华文化的这一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