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讲解】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 学性质。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 3、4 中,胆矾溶液 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 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 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 子。
【讲解】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 质叫做物理性质。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 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 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 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探究模式的课堂,已被实际的教学所肯定,他给学 述
生带来的是无比的财富,它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观察、如 何去思考、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证据、解释、合 作交流、如何去设计实验,如何去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 力,完全符合时代的要求。从不断的实践中,也无不体 现出探究性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 的探究能力。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课题可以采取不 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应该善于选择课题,更 多地开展“探究性”模式教学。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去适 应各种各样的课题,以达到既能落实知识,又能培养学 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素质。
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化
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通过我的演示
《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能够区分物质发生的变化;理解物质的性质,能够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物质变化和性质可逆的观念,认识化学变化的奇异,培养学生对化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物质的性质的描述。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变化原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器械:试管、水、酚酞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气体等。
2. 准备教学素材:PPT课件、相关图片、视频等。
3. 安排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提前阅读教材,了解基本观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如铁生锈、火柴燃烧、水加热变成水蒸气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的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有哪些类型,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讲授新课1. 物质的变化(1)观点: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发生改变,但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3)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4)举例:铁生锈、火柴燃烧、酸碱中和等。
2. 物质的性质(1)观点: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溶解性等。
(3)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3. 物质变化的判断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并通过一些实例进行练习。
(三)学生实验1. 实验名称:观察物质的变化实验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
实验材料:一些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水、食盐、小苏打、白醋等。
实验步骤:让学生观察这些物质的变化现象,并描述他们的变化。
五年级《物质的变化》教学反思
五年级《物质的变化》教学反思
五年级《物质的变化》教学反思科学来源于生活,儿童学科学必须要学自己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科学。
《物质的变化》这一课依据建构主义和探究教学的思想,从学生生活中的变化入手,从孩子的视角来展开研究,在四十分钟的活动中,教师着力引导儿童在做中学科学,在动手动脑中学科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从素材选取、结构材料、实验选择、实验设计、组织活动、活动效果、有效目标达成等方面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选择了有结构的材料:蜡烛、糖,让学生通过看蜡烛、加热蜡烛、燃烧蜡烛,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因为蜡烛、糖在一定条件下即有物理变化还会产生化学变化,而且是先用蜡烛后用糖,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更好地让学生把产生新物质与化学变化建立联系;没有产生新物质与物理变化建立联系。
而且在加热糖的过程中教师选择了演示实验,恰到好处。
因为,糖变成糖浆是物理变化,糖浆变成焦黑是化学变化,实验操作时需要控制好一定的条件,才会看到明显的实验效果,如果学生操作很可能只会看到焦黑的产生,容易让学生形成错误的概念。
因此,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生命,有效教学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如何理解有效教学,我认为:教学的有效性,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教无定法,但教有良法,我想:只要是适合学生发展的,就是最好的。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二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二研讨物质性质的时分,例如水,先生曾经知道一些物理性质,我们可以让他看法更多的性质,我们可以让物质发作一些三态变化。
问:水变了吗?前面经过让先生鉴别,应用先生的物理性质,如软硬、溶解性、发作形状变化,让先生知道要让物质发作物理变化,可以让它发作什么样的变化,这样看法物质的物理变化就有了功用,有了动身点和落脚点。
我们接着问:还想研讨什么?先生普通想不到化学性质,我们要进一步看法物质的性质,就给他一团体为的操作,给他展现一个巧妙的现象,例如让镁与温水反响,再问:水变了吗?让他去解释。
只要在解释的活动中,他才会有一种动机,想了解现象面前的缘由,这就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决议的。
是由于这个物质有这样的化学性质,所以它才干表现出这样的理想。
那么这个化学性质究竟是什么样的状况,我们再给他化学变化。
这种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它说明了这个物质的什么特点?这种物质的性质在生活有怎样的运用?这些都是研讨物质的性质,为了研讨详细物质的性质而停止的变化,到最后我们才概括出来,反思一下我们刚才阅历的变化究竟有什么不同?化学上以为一类是物理变化,一类是化学变化。
这样我们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看法维度树立一级框架,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树立化学变化是可以协助我们看法性质的,由于我们要研讨物质的性质,所以我们要让它发作变化,让他有初步的联络,这是中心看法开展的义务,就是关于物质组成与分类,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树立一级看法框架。
在此基础上先生的兴味激起起来,他们关心物质更多的性质,继续停止镁与盐酸的反响,镁条的熄灭,先生经过亲身体验,在此进程中先生体会到化学的研讨方法:实验。
在实验的进程中要仔细观察实验的现象,让先生对实验现象停止解释。
再让先生思索镁条的熄灭及联络前面的〝暖宝宝〞,让先生思索如何证明发作了化学反响?经过检验生成物进而证明化学反响的实质:生成新物质,这样稳固了先生对化学变化的看法。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6)小石块入稀盐酸、(7)、
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8)、点燃纸张、木条。 3、提问:实验(1)—(4)有什么共同特征? 再提问:实验(5)—(8)有什么共同特征? 4、在以上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前四个
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 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后四个变化都有新 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就是化学变化。
1、引入新课
讲述:我们知道大到宇宙、小到看不见的粒子,在
这个千姿百态的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变化,其中的物
质世界也存在着不停的变化.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变
化吗?
教学过程
2、让学生观察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
化前后物质颜色、状态、并做记录。
演示实验:
(1)水沸腾、(2)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蓝色粉
末、(3)、纸张撕开(4)、粉笔折断压碎、(5)蓝
和化学变化的特征和性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通过演示实验、生产生活中的物质变化,讨论、
归纳、分析、分清变化中伴随的形状、状态、颜气体放
出沉淀生成、能量变化、发光、气味等,那些属于物理
变化的现象、那些属于化学变化的现象。
4、通过做课堂练习,进一步的让学生能够区分物
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清楚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
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 思
学科
初中化学
教学课例名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称
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是物质世界的两大类变化。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2、教学难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教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4个典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材结合图片说明化学变化还常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吸热、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有助于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但是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这些现象并非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化学变化是以产生新物质为依据。
本节课的重点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分分。
本节课的难点也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分。
二、重难点分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分1.突破建议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物质变化的具体事例已经有了初步认识。
例如,学生知道水能结冰,能变为水蒸气等等。
这些是学生的基础知识。
但由于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还没有原子、分子的概念,此时的教学还不能强求学生从微粒角度认识物质,更科学的认识有待后续学习来完成。
新课程改革主要依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为此,在本节课上课时要用“实验一讨论”的探究模式层层引导,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物质变化的特点,并让学生自己通过对某些实验的结论进行比较总结规律。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可以先通过小实验引入,激起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探讨,当学生探讨的兴趣浓厚时,让学生继续自主探讨下一个实验,然后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对比归纳小结。
2.突破样例[实验感知](1)将纸揉成一团(2)将纸撕碎(3)将纸点燃[提问]:上述变化有什么不同?可以分成哪几类?通过实验创设情境,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演示]实验1-1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前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秦皇岛市卢龙县卢龙镇中学吕敏【教学设计思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一课时,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次化学实验。
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
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来没接触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
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
所以本课我重点设计观察实验现象和进行实验的方法指导。
本课采用我校本学期实行的“四学一导活力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独学、对学、群学、悟学并依托导学案完成物质的变化这一学习任务。
全面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索。
由于我校处于试验初期,并且学生以前没做过化学实验,所以教师没有完全放手,有一定的演示和指导。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入手,充分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认识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进而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初步理解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学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物质变化,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目标】1、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记住两种变化的区别与联系,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自学、实验探究交流,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2、难点:观察实验的方法及归纳整理,描述实验现象;判断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题目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一课时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定边二中高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小组比拼
教具准备:
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酒精灯、铁架台、吸管、玻璃片、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水、无色酚酞、《物质的变化PPT》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
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教学反思:
在学生已有经验和化学实验基础上,学生从实验中学会了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判断和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本节课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造成部分学生可能没能很好的接受本节知识。
所以在以后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各层以学生的学习设计,使每
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本节课位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本课题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学习分析: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已经了解到一些物质变化的事例,只是他们对这些变化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深刻的认识。
物理教学内容中有关“熔点、沸点、压强、密度”等概念,学生并没有接触,增大了本节学生学习的难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识别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相关信息。
2、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变化和性质的学习,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认识,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动机。
2、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重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
2、变化和性质的分辨。
难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
2、变化和性质的分辨。
教法: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归纳讲述、引导练习学法:阅读理解、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练习巩固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实验准备药品:胆矾、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烧碱溶液、蒸馏水、光亮铁钉和锈钉仪器:研钵、铁架台、大试管(2支)、小试管(4支)、小烧杯、磁铁教学过程【观看视频,新课引入】冰川融化,温室效应提问:冰融化成水的过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本节课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新课学习】讲述: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展示:一根光亮的铁钉和一根生锈的铁钉。
提问:纯净的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实验:请一位同学来演示用磁铁吸引光亮的铁钉和铁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摆正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位置,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和学习。
作为主导者,教师必须依据一定教育教学理论、心理知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以引导者、辅助者的身份出现,帮助学生更加有目的性、规范性、条理性地进行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结论”的喜悦和学习知识的方法、过程。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演示探究活动,学到地不仅仅是知识点,更多地是培养了如何去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是基于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知识,通过探究提高的过程,通过观察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置疑,从而进行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进行观点的互相补充,再通过实例作为论据来证明,最后得出完整的结论。
大大改变了灌输式教学的弊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解释、合作交流、自学等能力。
为了课堂能更有效的服务学生,在课后我对同学做了一次粗略的调查,调查表明学生对“探究”模式的课堂总体上说是欢迎的,主要有以下几点看法:(1)给了我们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力,这样我们对知识的欲望会增强。
(2)由于课堂上知识点是自己通过各种途径论证的,所以感到课堂的一种轻松和愉悦,同时,颇有些成就感。
于是,掌握起来也不显得枯燥泛味。
(3)感到学习压力、负担减轻,学习自主性增强。
(4)针对一些难题,还是有些困难。
我想,这也就是“探究”模式的课堂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不断的开展,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才能让他们学习、解题游刃有余。
“探究”模式的课堂,已被实际的教学所肯定,他给学生带来的是无比的财富,它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思考、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证据、解释、合作交流、如何去设计实验,如何去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完全符合时代的要求。
从不断的实践中,也无不体现出探究性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课题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应该善于选择课题,更多地开展“探究性”模式教学。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初中八年级全一册化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人教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吴凯伦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第一课时,通过上节绪言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化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对象。
本节课聚焦到“物质的变化与性质”这一主题,这一部分是最具化学学科特色的重要内容。
本课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物质的变化”,第二课时为“物质的性质”,本课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认识化学变化的起点,对后续认识初中化学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就有统领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从学情上看,学生在日常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生活观察,既有常见的物理变化(剪窗花、晾衣服和结冰等),又有常见的化学变化(燃放鞭炮、铁制品生锈、粮食酿酒等);在物理学习中已经学习了熔化、液化、升华等同一物质的三态变化;生物中学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等生物体内的物质变化,这些都为学生从化学角度认识物质变化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素材。
但学生对身边常见的物质变化的认识主要还停留在积累的水平上,一方面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不够仔细和全面,另一方面还没有打破学科的壁垒进行比较和分类。
三、设计思路物质的变化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第一个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研究的永恒主题,但是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注重概念记忆与辨析,没有将知识转化为认识,学生没有形成对化学变化的定性认识角度,容易增加后续学习的难度。
因此,本课尝试帮助学生从熟悉的情景中建构并应用概念,发挥关键概念的核心价值,初步形成“物质可以变化”的观念。
本节课以“变化”为主线,创设了“魔术中的变化→生活中的变化→实验中的变化→应用中的变化→哲学中的变化”五个环节,以与“金”相关的情景为暗线,选择了“点铜成金”、“炼金术”、“波尔溶金牌”、“炼金术的意外发现——从尿中提取白磷”等情景素材,使学生在惊奇与惊叹中,吸收“好吃且有营养”的化学知识,逐步发展学生对物质变化,特别是化学变化的认识!本课精选学生最熟悉的物质及其典型变化作为学习素材,一方面,在“生活中的变化”环节中,通过对“自然界中的水蒸发、水结冰、剪窗花、燃放鞭炮、铁生锈和粮食酿酒”六个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变化进行多角度的分类,建构起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重要概念;另一方面,在“实验中的变化”环节中,将课本中的“水的蒸发和冷凝”实验替换为“蜡烛燃烧”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上述概念,还能在动手实验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认识化学变化的五个基本角度(反应物、条件、生成物、现象和能量),初步形成“物质可以变化”的观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了解化学反应所存在的条件;2.掌握酸和碱的性质和化学反应;3.了解金属的性质及其与非金属的化学反应;4.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及性质,提高科学实验能力和实验记录能力。
教学重点1.化学反应的定义和条件;2.酸和碱的性质和化学反应;3.金属和非金属的化学反应。
教学难点1.化学反应条件的理解和应用;2.化学反应的方程式的写法。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1)教师先用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观察一个密封的小袋子里放着一些固体,并询问学生里面有什么东西,有什么变化。
(2)然后再让学生观察一个装有二氧化碳的气球,学生可以得出气球变小,气体变少的结论。
通过上述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有些变化不可逆,且化学反应与环境条件有关。
2.讲授新课(1)通过实验引入化学反应概念,具体阐述什么条件下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2)解释酸和碱的概念、性质、常见酸碱的检测方法和常见酸碱中和反应、酸碱度的浓度级别。
(3)介绍金属的常见性质和非金属的常见性质,及两者的化学反应。
3.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2)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及性质,提高科学实验能力和实验记录能力。
(3)重点关注酸和碱的化学反应。
课堂互动1.吸一口酸,感觉有没有什么酸味?再相应地用一下酚酞水和酸钠的混合物试试,能不能看到酚酞水变成了什么颜色?2.把几个金属和几种非金属放在盛有盐酸、硫酸等试剂的试管中,观察有哪些放出气体,有哪些造成了观察到色素的变化,有哪些受到了氧化反应。
评价反馈最后根据学生实验记录的情况,让学生当场互相评价批评,以此提高实验记录的准确性和规范化程度。
二、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们以实验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化学反应的概念和条件、酸碱性质和化学反应以及金属和非金属的化学反应。
通过实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思考,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联系及运用。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神奇的“化学”【演示实验】课前准备,取两张同样大小的白纸,在白纸1上用无色的酚酞试液写上两个大字“化学”,晾干;课上,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1上喷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白纸1上出现两个红色的大字“化学”,学生很惊讶。
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物质的变化。
合作探究探究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提出问题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
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探究实验实验及装置变化前的物质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1)水的沸腾液态的水液态水沸腾时生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片又凝结为液态的水液态的水无(2)胆矾研碎块状的胆矾蓝色块状固体被研碎成粉末粉末状的胆矾无(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等立即生成蓝色沉淀,溶液颜色变浅,最后变为无色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有(4)石灰石和盐酸反应颗粒状石灰石等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气体等有课堂讨论变化前观察变化时观察变化后观察(1)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2)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1)反应条件(如加热、点燃等)(2)反应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1)有几种物质生成(2)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实验(1)、(2)]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实验(3)、(4)]知识拓展1.物理变化常见的三种形式:状态(固、液、气)的改变,形状的改变(矿石粉碎等),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白炽灯通电发光、放热,电能转化为光能、热能)。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7篇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7篇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1今天,在课堂上我听写了前10号元素。
我是打乱顺序听写的,他们的听写效果较差。
每个班的作业是先背会前十号元素(分两批给的,每批5个元素符号),然后在作业本上默写,家长签字。
交上来的作业都很好,有的是默写后的家长签字,有的明显是家长听写的。
但是听写的效果则很不好。
每个班全对的同学都明显少于作业本上全队的。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应该有这么几个:1、作业本上的默写有的同学造假。
肯定有不少同学没有背,或是背得模棱两可就抄了一遍,要求家长签字的,这一部分同学在听写时错的当然就多了。
2、有一部分同学背的不熟练。
在作业本上他们是按照前十个的顺序默写的,而我是打乱顺序听写的,按照记忆规律来说,在没有记忆熟练的情况下抽取检查是很容易出错的。
我也思考怎样能让学生把这些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得更加牢固呢?我认为一是在后面要经常用这些元素,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常接触,他就不会忘了。
二是加强强化。
每天上课时听写10个或是5个,哪怕由同桌互查、小组互查,也能够强化这些基础知识。
今天有关两个性质的补充,我又讲解了金属的“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物理性质和“中毒”等化学性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2引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实验:研磨胆矾、直接用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不用收集二氧化碳)。
学生填变化时的现象空,说:上面几个变化有什么区别,填写后面的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的空——总结出变化分为二种:一、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板书:应该这样写:一、化学变化概念:特征:常伴随的现象:(课本上有,让学生画上)二、物理变化概念:三、本质区别:四、联系:蜡烛燃烧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概念出来后,马上给出相应的练习,可以用课件。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生改变,只是在状态、形状、颜色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都不能作为判
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最根本的
区别: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顺利地完成本课题的实
验,本节课学生表现非常活跃,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课例研究综 在课堂中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述
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些是物
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抓住两者的本质区
别,多做一些练习。
有了初步认识,这是学生的知识基础。判断产生的物质
学生学习能 是否是新物质,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
力分析
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对于怎样辨析化学概念还不
清楚,“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等概念的辨析,有
些学生会感到困难。
1.注意指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2.教学以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主要线索,逐步完 教学策略选
善概念,避免急于求成; 择与设计
3.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拉近
化学与学生的距离。
A.情景导入:演示“火柴梗被折断”、“玻璃破
碎”、“火柴梗的燃烧”等小实验。让同学们思考,这
些变化有何不同,引入新课。
B.自学互研: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演示实验,学
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教学过程
C.教师归纳总结:物理变化中物质本身并没有发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及 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化学
教学课例名
《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称
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
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
教材分析 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
高中化学教学课例《第一单元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化学
教学课例名
《第一单元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称
本课的内容重点是初步让学生认识自然界中常见
教材分析 的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初步认识常见的物质的
性质中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判断物质的变化。 2、知道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描述现象,总结现象的能力。 学生学习能
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之一,使学生 力分析
认识到化学就在身旁,就在生活中。
教学策略选
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认识仪器,描述现象,总结
择与设计 出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师做演示实验:水的沸腾,胆矾的研碎,氢氧化
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大理石与稀盐酸混合,学生
教学过程 根据实验现象分组讨论出 1、2 组特点相同,变化前后
物质本身不变是物理变化,3、4 组特点相同,变化前
后物质不同的是化学变化。
课例研究综
我们可以把本节课内容设计成分组实验,把教学内
述
容设计成学生学案。学生小组实验、讨论、练习,教师
督促检查,解疑。
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同学们,现在飞机场上停着一架飞机,我说”这架飞机能飞,这是飞机的一种物理性质,指飞机具有这样一种能力,但飞机实际并没有起飞;同学们,看天上一架飞机在飞,还有一架飞机飞走了,这就是一种物理变化,表示”正在发生着或”已经发生了。
然后教师给学生归结:”性质指的是物质具有的一种能力,能发生但是未发生,常用”能、会、易、可以、容易等字眼表示;”变化指的是”正在或已经发生的一个过程,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经过这样讲解以后,学生比较容易区分”变化和”性质了,然后教师再精选相应的习题进行练习巩固。
比如,教师可以出关于木炭的习题训练学生: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木炭被粉碎;④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
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从答题情况看,学生掌握还是很不错的。
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今天,在课堂上我听写了前10号元素。
我是打乱顺序听写的,他们的听写效果较差。
每个班的作业是先背会前十号元素,然后在作业本上默写,家长签字。
交上来的作业都很好,有的是默写后的家长签字,有的明显是家长听写的。
但是听写的效果则很不好。
每个班全对的同学都明显少于作业本上全队的。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应该有这么几个:
1、作业本上的默写有的同学造假。
肯定有不少同学没有背,或是背得模棱两可就抄了一遍,要求家长签字的,这一部分同学在听写时错的。
2024年《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通用5篇)
2024年《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通用5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1研究物质性质的时候,例如水,学生已经知道一些物理性质,我们可以让他认识更多的性质,我们可以让物质发生一些三态变化。
问:水变了吗?前面通过让学生鉴别,利用学生已知的物理性质,如软硬、溶解性、发生形态变化,让学生知道要让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可以让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样认识物质的物理变化就有了功能,有了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接着问:还想研究什么?学生一般想不到化学性质,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就给他一个人为的操作,给他展示一个奇妙的现象,例如让镁与温水反应,再问:水变了吗?让他去解释。
只有在解释的活动中,他才会有一种动机,想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这就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的。
是因为这个物质有这样的化学性质,所以它才能表现出这样的事实。
那么这个化学性质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们再给他化学变化。
这种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它说明了这个物质的什么特点?这种物质的性质在生活有怎样的应用?这些都是研究物质的性质,为了研究具体物质的性质而进行的变化,到最后我们才概括出来,反思一下我们刚才经历的变化到底有什么不同?化学上认为一类是物理变化,一类是化学变化。
这样我们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认识维度建立一级框架,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化学变化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性质的,因为我们要研究物质的性质,所以我们要让它发生变化,让他有初步的联系,这是核心认识发展的任务,就是关于物质组成与分类,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建立一级认识框架。
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他们关心物质更多的性质,继续进行镁与盐酸的反应,镁条的燃烧,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在此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化学的研究方法:实验。
在实验的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实验的现象,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再让学生思考镁条的燃烧及联系前面的“暖宝宝”,让学生思考如何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通过检验生成物进而证明化学反应的实质:生成新物质,这样巩固了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化学来源于生活,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微观概念不是很明白,所以学化学必须从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开始。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课从学生生活中的变化入手,由教师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化学,在动手动脑中学化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这节课涉及到的实验有,水沸腾的实验、研磨胆矾及将胆矾溶于水的实验、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实验及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在四组实验中,由同学们自己通过现象得出结论,四组实验中得前两组和后两组的区别在于有无新物质生成,这一点学生很容易达成共识。
接着在告诉他们,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这样让学生把化学变化和有新物质生成之间划等号就容易理解了,性质和变化的区别在于,性质是静态的而变化是动态的,这一点不太容易理解。
这节课的有点在于,通过实验完全的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区别开来,缺点是没有很好的解释清楚性质和变化的不同,只有在学生以后的学习中慢慢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