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群体

合集下载

第六章 非正式群体..

第六章 非正式群体..

• (三)以情感为纽带 • 由于非正式群体都是学生自发形成的,没有外部的强 制与干预,学生个体都是带有情感倾向性的,群体内部的 情感强于群体外的学生之间的情感,以至于非正式群体的 持续发展以情感为动力。 • (四)核心人物自然产生并有一定影响力 • 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角色是自然产生的,不是由上 级或官方任命的,他们并不一定具有较高的地位与权力, 他们或是能力较强、经验较多,或善于体恤别人。但他们 具有实际影响力。 • (五)内部信息传递的多样性和随意性 • 非正式群体由于其规模较小,所以成员之间的交往和 关系极为密切,只要校内外、班级内外发生一点事情,群 体内的学生就会迅速传递和交流信息,直到人人知晓。与 此同时,由于这种信息的传递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故随 意性较大,表现出明显的好恶倾向。


三、非正式群体的种类
按其形成的原因,可以划分为利益型、 爱好型、情感型、亲缘型、信仰型五种。 • 按其构成的成员,可以划分为纵向型的 、横向型的和纵横型的三种非正式群体。 • 按其社会的效应还可以把班级非正式群 体划分为积极型、消极型、破坏型三种。
• •
• • • • •
四、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一般来说,班级中非正式群体是多种因素共 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一)需要的相似性 (二)交往的开放性 (三)主体意识的增强 (四)精力过剩的或兴趣的多样 (五)模仿、暗示等心理的催化
二、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 (一)形成的自发性 •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不是学校或教师有意安排和组织的 ,而是学生们以个人喜好为纽带,以共同性或互补性的心 理需求为基础,自我选择、组织在一起的。 • (二)规范的不明确性 • 不成文的规范,是非正式群体的一个典型特征。一般 说来,非正式群体的行为规范没有明确的条文,但不等于 就没有行为规范,只是这种规范是无形的,只是一种作用 于群体成员心理的压力和约束力。

团队中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管理

团队中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管理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与非正式群体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了解他们 的需求和期望,及时解决问题和冲突。
促进团队合作:通过引导和管理非正式群体,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 合作和协调,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
PART 7
总结与展望
总结引导与管理非正式群体的经验与成果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总结引导和管理非正式群体的经验:回顾团队中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特点 及引导和管理的方法,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
维护团队和谐氛围:通过及时解决矛盾与冲突,维护团队的和谐氛围,提高团队的 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PART 6
注意事项与挑战应对
避免过度干预,保持适当距离
尊重非正式群体的自主性 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过度干预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促进信息交流 灵活应对挑战,保持积极态度
关注团队成员个人发展,促进多元化发展
给予团队成员适当的奖励和 认可,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
性和归属感
鼓励团队成员提出建议和意 见,参与决策过程
定期组织团队活动,增强团 队凝聚力和归属感
关注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发挥其影响力
识别并关注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 建立与核心人物的信任关系 发挥核心人物的积极影响力,引导非正式群体向正面发展 定期与核心人物沟通,了解其需求和期望,及时调整管理策略
P引A导R与T管5理非正式群体的实践
方法
定期组织团队活动,增进了解与信任
定期组织团队活动,增进了解与信任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促进信息交流 关注非正式群体的需求,提供必要的支持 引导非正式群体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团队发展
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决策,提高归属感
建立开放、包容的沟通氛围, 让团队成员感受到被尊重和 被重视
YOUR LOGO
团队中非正式群体 的引导与管理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1. 引言1.1 什么是“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指在班级中形成的一种非官方、非正规的微型群体。

这种群体通常由一小部分同学组成,他们之间的互动主要是在课余时间或者课堂上进行的,而非在正式的教学环节中。

这些群体通常以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价值观为基础,会形成一种特定的群体文化和规则。

这种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可能对班级带来一定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在一些情况下,这种群体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帮助形成更加融洽的班级氛围。

如果这种群体形成了封闭的圈子,排斥其他同学加入或者对其他同学进行排挤,就可能对班级的和谐和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对于班级中出现的“非正式群体”,教师和班主任应该及时加以识别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学生也应该自觉避免加入这种排他性的群体,而是要更加积极地融入班级整体,促进班级内部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共同努力,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

1.2 为何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的背后通常存在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学生在学校中度过的时间较长,会自发地形成各种小团体。

这些小团体可能是由共同兴趣爱好或者相似个性特点的学生组成,他们在一起交流互动,建立起独特的亲密关系。

个体差异和社会交往模式的复杂性也是导致非正式群体出现的重要原因。

不同的学生拥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需求,会在不同的小团体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也可能受到学生情感需求的影响。

在学校中,学生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社交活动中寻找快乐和满足感。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可以满足学生在情感上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归属感。

学生对于学校的适应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不确定性和焦虑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可以为他们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减轻他们的负面情绪。

班级中出现“非正式群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社交模式的复杂性和情感需求的影响。

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及其管理李小龙91521420105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基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

在正式群体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好恶感,心理相容与不相容等情感性关系,就会出现非正式群体。

这种群体没有定员编制,没有固定的条文规范,因而,往往不具有固定的形式。

由共同利益偶然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同院的伙伴、工厂或学校中存在的一些“小集团”、“小圈子”都属于非正式群体。

随着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的发展,研究者们对其产生的条件、结构、性质、特征及基本类型逐渐达成了一些共识。

一般认为,非正式群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以某种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一致性;群体的首领对其他成员拥有精神上的支配权力;有一套见效快的不成文的奖惩制度和手段;成员之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等等。

非正式群体的群体作用性质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发生转化。

比如,起积极作用的非正式群体,如果引导不利,或对其采取不正确的态度,可能使其作用发生转化;起消极作用的非正式群体,经过适当的工作,也可能转为起积极作用的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往往不是绝对地积极或绝对地消极,比如,有些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对组织是不利的,但可能对正式群体却有一定积极作用。

对学校或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如果否认、限制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就会引起对立情绪。

如果放任其盲目发展,就有可能扩大势力范围,与正式群体分庭抗礼,阻碍学校的正常活动和目标的实现。

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程度。

因此对于非正式群体既不能采取高压政策,又不能放任自流,要正确地引导使其发挥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

按照非正式群体的定义,学校中存在许多这样的群体,我们要如何正确引导这些群体,使他们发挥积极作用。

学校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学生彼此之间必然产生交往,也必然会产生合群的倾向,正所谓“人以群分”。

第四章 非正式群体

第四章  非正式群体

三、小道消息的传播特点
• 最常见的形式是集束式 • 以口头传播为主,不留证据,不负责任,因此, 信息传播速度快且易迅速扩散,信息往往是不 完整的。 • 由于人们所感兴趣的信息常常带有感情的色彩, 通常易受到人们的重视。 • 在一个单位里,只有10%的人参与小道消息的 制造和传播。
四、小道消息的准确性
非正式群体
一、非正式群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1.非正式群体的概念 非正式群体是指建立在某种共同利 益或兴趣基础上的一种没有明文规定的 群体。 2.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正式群体 形成方式 领导 结构维度 群体意识 对成员控制 方式和力度 多样化、强 明文设立 上级认可 正式、清晰
非正式群体 自发形成 自发涌现 非正式、松散 较强 单一、弱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区别
• 与正式群体相比较,非正式群体有以下7个特征: (1)情感密切。 (2)信息沟通灵活迅速。 (3)自然形成其核心领袖人物,并且有较高的威 信。 (4)成员的重叠性。 (5)自发性与不稳定性。 (6)不成文的规范。 (7)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
二、非正式群体形成的背景和原因
三、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1.按形成原因分类 (1)情感型。 (2)兴趣爱好型。 (3)利益型。 (4)信仰型。 (5)亲缘型。
2. 按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和作用分类 (1)积极型。 (2)中间型。 (3)消极型。 (4)破坏型。
3.按非正式群体内部的信息沟通方式 (1)明星式 (2)全通道式
四、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六、非正式沟通的积极作用
非正式沟通是自然发生又必不可少的,因为,它足。
• 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
• 代替正式沟通渠道的功能。 • 传递正式沟通所不愿传送的消息。
七、非正式沟通的消极作用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学生们学习、交流、成长的重要场所。

在班级中,学生们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在相互交流中建立友谊,培养团队精神,形成健康的成长环境。

有时候班级中也会出现一些“非正式群体”,比如小团体、排斥他人的现象等,这会给整个班级的氛围和学习环境带来不利影响,需要引起重视并及时处理。

一、非正式群体的表现1. 小团体现象在班级中,一些学生会组成小团体,形成相对封闭的社交圈子,这种小团体可能排斥其他同学,导致班级内部存在对立和矛盾。

2. 对特定同学的排斥有的班级中,一些同学可能因为个人特点或者一些小事被排斥,导致他们感到孤立和受伤。

3. 影响班级和谐氛围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会破坏班级的和谐氛围,使得学习、交流变得困难,甚至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发展。

二、处理方法1. 老师引导班级中出现非正式群体的现象,老师应该第一时间引导学生,告诉他们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会对班级和谐造成不利影响,并指导他们构建良好的班级关系。

2. 公平行为老师在班级管理中应当保持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公平行为,从而减少群体现象的出现。

3. 严格管理在班级中出现非正式群体的情况下,老师需要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及时制止不良行为,不给非正式群体提供生存的空间。

4. 鼓励交流学生群体的形成有时是因为缺乏交流和沟通,老师可以设置一些班级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打破原有的固有圈子,增加交流的机会。

5. 培养团队意识班级中可以设置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懂得只有和谐团结,才能更好地发展。

6. 监控情况老师需要时刻监控班级情况,发现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及时处理,防止情况扩大。

以上就是关于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的相关方法,希望对老师和学生们有所帮助。

【2000字】。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摘要】当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时,管理问题常常随之而来。

本文通过对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和对班级管理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在提出了积极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发展、加强班级管理和规范、提供合适的文化建设、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建立有效的班级活动制度等解决方案。

这些措施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促进班级团结和凝聚力,并提高班级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化解非正式群体带来的问题,促进班级整体发展,为师生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班级管理、文化建设、师生沟通、班级活动制度、和谐氛围、团结凝聚力、教学质量1. 引言1.1 了解非正式群体的特点非正式群体是指在班级中形成的一种非正式组织结构,通常是由学生自发组成的、没有明确规定的群体。

了解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对于班级管理至关重要。

非正式群体往往是由志趣相投或者共同目标的学生组成,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和融洽,更容易形成团队意识。

非正式群体的成员通常有较高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他们会积极地参与群体活动,并相互支持和帮助。

非正式群体还具有自我管理和自我协调的特点,他们能够独立完成一些任务或者解决一些问题,不需要外部干预。

了解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有助于班级管理者更好地调节和引导这些群体的发展,促进班级的和谐和团结。

通过充分了解非正式群体的特点,班级管理者可以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群体文化,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团结性。

了解非正式群体的特点还可以帮助班级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情况,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和指导工作,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1.2 影响班级管理的问题影响班级管理的问题是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后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困扰。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会导致班级内部的秩序混乱,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学习氛围。

非正式群体可能产生排斥和孤立现象,使得班级内部形成“小圈子”或“派系”,导致班级团结受到影响。

非正式群体还可能导致班级管理不当,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大,师生之间的沟通不畅,造成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严重影响班级管理的效果。

组织行为学中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区别

组织行为学中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区别

组织行为学中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区别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组织行为学中: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区别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是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而划分的群体种类。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
1、正式群体指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有既定的目标,有固定的编制和群体规范,成员占据特定的地位并扮演一定的角色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等为基础自发形成,无固定目标,无成员间的地位及角色关系的群体。

2、正式群体有一定相互关系的结构和规范,即有明确的行为准则。

非正式群体也有一定相互关系的结构和规范,但是往往没有明文规定,群体成员中会自然涌现出首领,群体成员的行为受群体中自然形成的规范所调节。

3、正式群体中产生非正式群体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

非正式群体中形成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群体成员对劳动和管理部门的态度,因而对劳动生产率有重大影响。

当然,也存在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发生矛盾,并干扰整个正式群体达到既定目标的情况。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中小学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一.非正式群体的概念及中小学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informalgroup)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基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

在正式群体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好恶感,心理相容与不相容等情感性关系,就会出现非正式群体。

这种群体没有定员编制,没有固定的条文规范,因而,往往不具有固定的形式。

由共同利益偶然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同院的伙伴、工厂或学校中存在的一些“小集团”、“小圈子”都属于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E。

梅耶提出的。

他认为,所谓非正式组织是指企业成员之间由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自然形成的无固定形式的社会组织。

在这里,人们之间具有基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产生的共同的情感和态度,并且正是这种情感和态度把他们组合到一起。

非正式组织的领袖人物是自发产生的,但对其成员却往往比正式组织的领导人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在非正式群体中,起支配作用的价值标准是感情逻辑,要求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基于成员之间共同感情而产生的行为规范自80年代以来,我国管理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也对工厂、企业、学校等正式群体中的非正式群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中小学,除了少先队.团支部,学生会和班委会等学生正式群体之外,还存在一些自发形成的,没有明文规定的,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学生非正式群体。

本文力图结合当前我国中小学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现状及特征,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功能进行全面论述,并据此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方法。

二.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对班级而言,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作用并非都是有害的或不利的。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重性,这取决于它们的目标是否与班级集体的总体目标一致。

一方面,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班级正式群体的必要补充,可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人的社会化过程,不仅需要正式的学习、工作交往,更多的人们更看重的还是非正式交往,人的这种交往需要,只有在非正式群体中才能获得满足。

社会心理学相关知识总结(13)

社会心理学相关知识总结(13)

正式群体(formal group):亦称“正式组织”。

与“非正式群体”相对。

按一定的法律、条例、规章制度建立的群体。

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有固定的编制,有选举或任命的领导班子,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权利义务。

如工厂的车间、学校里的共青团、部队的连队、行政机关的科室等。

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亦称“非正式团体”。

与“正式群体”相对。

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人群集合体。

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1)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的利益与风险。

个体在交往中,如果价值观一致,会使双方的心理距离迅速缩短;如果价值观不一致,心理距离便越拉越长。

(2)共同的兴趣爱好。

(3)共同的经济与社会背景。

背景主要指以往的学历、当前的处境、出身、家庭、年龄、性别、职业、生活地域等,特别是当前的处境尤为重要。

一般背景相似的人相互之间的共同语言较多,相互沟通比较容易。

(4)时间与空间上的接近。

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会使个体之间有更多的接触和交往的机会,从而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

小集团(cliques):更为长久的、成员之间存在友谊关系的非正式群体。

在个人好感的基础上自发形成。

有以下特点:(1)没有明文确定的目的任务,人们自愿服从自然产生的小头领的指挥;(2)因彼此有相似的兴趣爱好、需求、态度与价值观而集合在一起;(3)人际关系主要是情绪性的,结构松散,随时可聚可散;(4)既可存在于一个群体内,也可存在于几个群体之间。

松散群体(diffusing group):群体类型的一种。

成员在空间和时间上结合,但没有共同的活动内容、目的和意义的群体。

成员只是集合在一起,相互之间并没有深刻的交往,是群体发展的低级阶段。

合作群体(cooperative group):亦称“联合群体”。

群体类型的一种。

个人间的关系是以对每个人都有意义的共同活动为中介的群体。

是由松散群体发展而成的聚集群体。

属于社会群体发展过程的中级阶段。

其发展特点包括:(1)具有自己的目标及行为规范,并已部分内化为其成员的动机;(2)群体的管理结构初步形成,开始有领导人出现;(3)群体的共同活动有其整体意义;(4)开始出现群体中心责任依存关系,群体内聚力增强。

管理心理学:第二十次课:群体行为理论——非正式群体

管理心理学:第二十次课:群体行为理论——非正式群体

二、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1、物质利益的影响; 2、思想情感的影响; 3、心理特征的影响; 4、亲缘血统、历史、地理等因 素的影响;
三、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一)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1、非正式群体构成了一个有效的总体系统。 2、非正式群体能够减轻管理工作的负担。 3、非正式群体能够创造一种令人满意的稳定 运行的工作团体。 4、非正式群体具有为管理人员拾遗补缺、取 长补短的作用,从而使其制定出合适的计划来 。 5、非正式群体能够起到“安全阀”的作用。
(二)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1、非正式群体维护团体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的功能,使非正式群体具有一种使团体过分 维护现有生活方式和在变革面前采取僵化态 度的倾向。 2、非正式群体容易引发角色冲突问题。 3、非正式群体沟通功能往往造成谣言的流 传。
(三)对待非正式群体的正确态度
1、接受并理解非正式群体。 2、采取行动时要注意引导非正式群体发挥积极作 用。 3、在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利益发生分歧时, 要适当考虑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利益。 4、注重培育合作的非正式群体,但不应当使其居 支配地位。 5、正确影响非正式群体的群体规范,使其规范符 合正式群体管理工作的需要。 6、重视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作用。
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
• • • • 成为代表非正式群体对外交流的发言人; 成为社交的中心人物或者信息枢纽; 成为其他成员所依赖的对象; 经常接受其他成员的求助或者主动提供技 术支持。
(二)非正式群体的分类
• 按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划分为:利益型、 信仰型、兴趣型、情感型、亲缘型。 • 按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和性质划分为:积 极型、消极型、中立型、破坏型。 • 按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构成情况划分:平 行型、垂直型、混合型。
第十二章

非正式群体名词解释

非正式群体名词解释

非正式群体名词解释
非正式群体是指在社会上形成的一种非正式的、以共同利益、目标或活动为基础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可以是任何规模的群体,从家庭、朋友圈到组织或社区,它们可以在各种社会环境下形成。

这些群体通常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领导者或明确的成员资格要求,而是由一群有着共同利益或目标的人自发地聚集在一起。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通常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文化背景或工作关系等。

人们加入非正式群体通常是因为他们感到这个群体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提供社交支持、共享知识和经验,或者是享受到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的乐趣。

非正式群体有各种各样的形式。

例如,朋友圈就是一种非正式群体,由一群在生活中相互交往、互助、分享喜悦和困难的人组成。

同样,运动俱乐部、读书会、音乐团队、志愿者组织等都属于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们可以提供社交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

通过参与一个非正式群体,人们可以建立和维持友谊,减轻孤独感,并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其次,非正式群体可以促进知识和经验的共享。

在一个非正式群体中,人们可以互相学习、交流并获得新的见解和智慧。

最后,非正式群体也可以成为实现个人和集体目标的重要支持力量。

通过共同努力,非正式群体成员可以实现共同利益,并在某些情况下产生积极影响。

尽管非正式群体不像正式组织那样拥有明确的结构和权威,但它们的重要性不能被低估。

它们通过为成员提供社交支持、知识共享和集体行动的机会,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非正式群体名词解释

非正式群体名词解释

非正式群体名词解释
什么是非正式群体?它是一种非正式性质的群体,主要指非正式机构或组织中的人员组成的群体。

这些群体包括社区组织、志愿者单位、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

这些群体可通过与社会其他利益相关者,如政府机构、商业机构和其他非正式群体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

在社区中,非正式群体的工作范围十分广泛,从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的行动,到发挥多元文化的优势,再到加强道德与道德建设等等。

它们通过建立伙伴关系、推动改革、发展政策和活动,以期达到群体或社会的利益。

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可以在很多方面进行划分,其中最常见的是基础设施的改善、社会团结的加强、文化多元化的推广等等。

而其成员与当前政治、经济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他们的活动通常是基于当前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框架,也受到资源、权利和素养的不同分配的影响。

此外,这些非正式群体还可以为社会提供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行动:它们可以作为与其他组织或机构之间沟通的桥梁,把社会成员与社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活动和观点互相连接起来,帮助当地社区推动变革、实现全面发展。

此外,这些非正式群体还可以给社会发展进程带来活力,有助于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均衡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他们可以以增加社会参与度为目标,鼓励社会成员参与到各种社会活
动中,通过帮助当地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激发出更多积极影响。

总而言之,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它可以使社会更加公正、更具有建设性,受人尊重,并为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非正式群体的名词解释优缺点有哪些

非正式群体的名词解释优缺点有哪些

非正式群体的名词解释|优缺点有哪些非正式群体的名词解释:非正式群体(informalgroup)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基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

在正式群体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好恶感,心理相容与不相容等情感性关系,就会出现非正式群体。

这种群体没有定员编制,没有固定的条文规范,因而,往往不具有固定的形式。

由共同利益偶然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同院的伙伴、工厂或学校中存在的一些“小集团”、“小圈子”都属于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一种人群集合体。

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1.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的利益与风险。

个体在交往中,如果价值观一致,会使双方的心理距离迅速缩短;如果价值观不一致,心理距离便越拉越长。

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企业中的员工虽然都有各自的利益,但往往部分员工的利益会趋于一致。

这些利益一致的员工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

2.共同的兴趣爱好。

人有各种兴趣爱好。

正当的兴趣爱好,有助于陶冶情操,丰富业余生活,增长知识,促进身心平衡,提高休息质量。

兴趣爱好的一致,会促进一些员工经常聚在一起,形成非正式群体。

3.共同的经济与社会背景。

这里的背景主要是指以往的学历、当前的处境、出身、家庭、年龄、性别、职业、生活地域等等,特别是当前的处境尤为明显。

一般而言,背景相似的人相互之间的共同语言较多,相互沟通比较容易,较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

4.时间与空间上的接近。

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会使个体之间有更多的接触和交往的机会,从而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较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优缺点:优点:1.协助工作。

正式团体的工作计划和工作程序,大多是事先制定、缺乏随机应变能力。

而非正式团体则往往不受工作程序的约束,具有高度的弹性,对于临时发生的急迫问题,常能寻求非正式途径及时而有效地解决。

能否发挥这个作用,取决于主管人员是否接受并尊重非正式团体,也取决于能否使正式团体与非正式团体利益协调一致。

组织行为学中: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区别

组织行为学中: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区别

组织行为学中: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区别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是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而划分的群体种类。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
1、正式群体指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有既定的目标,有固定的编制和群体规范,成员占据特定的地位并扮演一定的角色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等为基础自发形成,无固定目标,无成员间的地位及角色关系的群体。

2、正式群体有一定相互关系的结构和规范,即有明确的行为准则。

非正式群体也有一定相互关系的结构和规范,但是往往没有明文规定,群体成员中会自然涌现出首领,群体成员的行为受群体中自然形成的规范所调节。

3、正式群体中产生非正式群体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

非正式群体中形成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群体成员对劳动和管理部门的态度,因而对劳动生产率有重大影响。

当然,也存在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发生矛盾,并干扰整个正式群体达到既定目标的情况。

第六章 非正式群体

第六章 非正式群体
1.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危害班集体和社会的行

2.可能削弱正式群体的凝聚力,使其处于松 散状态 • 3.可能成为小道消息或谣言的传播者、制造 者 • 4.可能造成学生心理与行为的整体偏离和失 误 • 5.可能抵消正式群体的正面教育作用
第二节 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策略
• 一、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 二、加强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引导 • 三、区分非正式群体的不同性质,有针对 性的采取应对措施 • 四、抓住非正式群体核心任务的教育
• (三)以情感为纽带 • 由于非正式群体都是学生自发形成的,没有外部的强 制与干预,学生个体都是带有情感倾向性的,群体内部的 情感强于群体外的学生之间的情感,以至于非正式群体的 持续发展以情感为动力。 • (四)核心人物自然产生并有一定影响力 • 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角色是自然产生的,不是由上 级或官方任命的,他们并不一定具有较高的地位与权力, 他们或是能力较强、经验较多,或善于体恤别人。但他们 具有实际影响力。 • (五)内部信息传递的多样性和随意性 • 非正式群体由于其规模较小,所以成员之间的交往和 关系极为密切,只要校内外、班级内外发生一点事情,群 体内的学生就会迅速传递和交流信息,直到人人知晓。与 此同时,由于这种信息的传递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故随 意性较大,表现出明显的好恶倾向。
• 自“霍桑实验”揭示了非正式群体及其作用的存在以后,学者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有关的论著相继问世, 不同的著作中关于非正式群体的定义也有所不同。比较有代表 性的定义有: • “非正式群体是凭借人们之间兴趣、需要的相近,情感方 面的彼此喜欢而形成的。” • “非正式群体,是在心理动机的方向一致、观点接近、信 念一致、承认个别人的威望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团体没有定 员编制,没有条文规定,因此,不必有固定的形式。”

根据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分类标准

根据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分类标准

根据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分类标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常常遇到的概念。

正式群体是指按照特定的组织形式和规则组成的团体,如政府机构、学校、公司等;非正式群体则是指没有明确组织形式和规则的群体,如家庭、朋友圈、兴趣小组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分类标准。

一、组织形式与规模正式群体通常具有明确的组织形式和规模,其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角色都是通过制度化的方式确定的。

例如,政府机构中有明确的层级关系和职责分工,公司中有明确的岗位和职位等级。

而非正式群体则没有明确的组织形式和规模,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角色主要是通过个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建立起来的。

二、目的与任务正式群体通常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其成员按照既定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工作或活动。

例如,学校的目的是教育培养学生,公司的目的是盈利经营。

而非正式群体的目的和任务通常是因为成员之间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目标而聚集在一起,如兴趣小组中的成员共同追求某种兴趣爱好。

三、权力与决策正式群体中,权力和决策通常是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来进行,例如政府机构中的决策是由上级领导或机构内部的决策机构来进行的。

而非正式群体中,权力和决策通常是通过成员之间的讨论和共识达成的,没有明确的领导者或决策机构。

四、交流与互动正式群体中的交流和互动通常是通过正式的渠道和方式进行的,如会议、报告等。

而非正式群体的交流和互动通常是更加随意和自由的,成员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流意见和想法。

五、成员的身份与关系正式群体的成员通常有明确的身份和职责,他们的关系主要是基于组织内部的制度和规则来确定的。

而非正式群体的成员的身份和关系通常是更加灵活和多样的,他们的关系主要是基于个人之间的感情和兴趣来建立的。

总结起来,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组织形式与规模、目的与任务、权力与决策、交流与互动以及成员的身份与关系等方面。

正式群体更加制度化和规范,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角色是通过制度和规则来确定的;非正式群体更加自由和灵活,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角色是通过个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建立的。

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三一文库()〔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这两种群体是有什么不一样吗?他们的待遇是一样的吗?怎么去区分他们,非正式群体怎么形成的,又要怎么去管理他们呢?对此比较好奇的朋友们可以看看以下这篇文章,说不定又不小的收获!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是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而划分的群体种类。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1、正式群体指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有既定的目标,有固定的编制和群体规范,成员占据特定的地位并扮演一定的角色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等为基础自发形成,无固定目标,无成员间的地位及角色关系的群体。

2、正式群体有一定相互关系的结构和规范,即有明确的行为准则。

非正式群体也有一定相互关系的结构和规范,但是往往没有明文规定,群体成员中会自然涌现出首领,群体成员的行为受群体中自然形成的规范所调节。

3、正式群体中产生非正式群体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

非正式群体中形成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群体成员对劳动和管理部门的态度,因而对劳动生产率有重大影响。

当然,也存在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发生矛盾,并干扰整个正式群体达到既定目标的情况。

一、非正式群体的成因所谓正式群体,是为了完成组织所规定的特定目标与特定工作而产生的正式的官方组织机构,在正式群体中,人们应当从事由组织目标所规定的行动,并使自己的行动指向于这个组织目标。

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不经过官方规定,而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形组织,它是一种非正式的联合体。

无疑班级中也存在非正式群体,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他们或三人一群,或五人一伙,甚至形影不离。

虽然非正式群体在学生群体关系中不占主导地位,但是,学生工作者必须正视这一客观存在的群体。

深入研究这一客观群体,我们发现非正式群体的存在绝非偶然,它并不是任意的几个人凑成的,而是通过密切的接触,彼此充分选择的成员组成的。

它是学生为满足多种心理需要而形成的。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具体形成原因和影响是形形色色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正式群体
在校园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开学一段时间后,同学们就会分成几个小组,平时经常性的在一起,每一小组的成员都会自然的与其他组的成员分开。

在组织行为学中,可以说他们形成了“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由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而在日常的工作或生活环境中自然形成的,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由组织指定的联盟关系。

一、形成的原因
从根本上来讲,人们都有社会交往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人类在自然进化中形成的一种天性。

当新学期开始,同学们面临着新的环境、陌生的面孔,无论是为了尽快找到归属感还是为了获得一种安全的感觉,大部分人都会产生极大地社交需要,这种需要所产生的交往的动机时常左右着我们的决定。

这就为非正式群体的产生提供了最基本的主观条件。

为什么会形成一个个的小群体而不是一个大群体?
原因可能是所属部门或宿舍,原来的地位、经历以及性格的影响。

根据现实经验,在一开始的时候,基本上是一个宿舍或者老相识经常凑在一起行动,这个时候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显然是受所属部门或宿舍,原来的地位、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的非正式群体开始分化,并重新组合成新的非正式群体。

这种变化主要受成员性格或者说是行事风格等因素影响。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成员们在非正式群体中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矛盾,性格或者行事风格有冲突,即使还没到无法再相处下去的地步,原来的非正式群体也面临着分解的危险。

这个时候,如果非正式群体中的某个成员表现出非正式的领导行为,并有效的化解了本群体内的冲突,那么这个非正式群体还会延续下去。

反之,如果“道不同”或“性格不合”,那就成员们就只有分道扬镳,这个非正式群体也就“分崩离析”了。

在此之后,原来的非正式群体可能会局部解散,或者吸收新的成员,也可能会与其他群体合并,形成新的非正式群体。

二、非正式群体的规则
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每个群体都会有自己的规则,成员们必须遵守,否则就会遭受惩罚。

在非正式群体中,这些规则是不成文的隐蔽的,但是成员们依然必须得遵守,否则就会遭到惩罚。

例如,新学期开始,一个宿舍三位同学形成非正式群体,但其中一个人性格偏激,不好说话,在一起时总是挑三拣四,可能刚开始另外两个人能够容得下他,如果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对他反感,进而自然地想到一个办法——“避而远之”,从此,
人们看到的是两个人形成的非正式群体,那个“被开除者”因为破坏群体所需要的团结和谐这一规则,受到了“开除”的惩罚。

三、非正式群体对组织管理的意义
“霍桑试验”得出的结论现在仍然是正确的——非正式群体对于正式组织的管理至关重要。

管理者必须承认非正式群体,进而合理引导和充分利用非正式群体。

举例来说明:
一般来说,非正式群体中总有一个类似管理者的成员,这个成员扮演联系其他成员或者沟通信息的角色,他做出的决定,会影响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人,由于人们大都有“从众心理”,当大多数人都认同或执行这个决定,那么剩下的少数人一般都会改变自己的想法,而认同或执行这个决定。

这对于正式组织的管理来说太重要了,只要找到了非正式群体中的那个“管理员”,然后说服他或者控制他,就等于控制了几个人甚至一群人,这样的管理就是“事半功倍”的。

对于罢工或者罢课的非正式群体,管理者不必去跟每一个人谈判,只要找出真正有影响力的“领头人”,说服了他,也就基本说服了所有人。

对于管理者来说,巧妙地引导和利用非正式群体,就会减少管理成本和管理难度。

因此,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组织的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