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群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正式群体

在校园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开学一段时间后,同学们就会分成几个小组,平时经常性的在一起,每一小组的成员都会自然的与其他组的成员分开。

在组织行为学中,可以说他们形成了“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由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而在日常的工作或生活环境中自然形成的,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由组织指定的联盟关系。

一、形成的原因

从根本上来讲,人们都有社会交往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人类在自然进化中形成的一种天性。当新学期开始,同学们面临着新的环境、陌生的面孔,无论是为了尽快找到归属感还是为了获得一种安全的感觉,大部分人都会产生极大地社交需要,这种需要所产生的交往的动机时常左右着我们的决定。这就为非正式群体的产生提供了最基本的主观条件。

为什么会形成一个个的小群体而不是一个大群体?

原因可能是所属部门或宿舍,原来的地位、经历以及性格的影响。

根据现实经验,在一开始的时候,基本上是一个宿舍或者老相识经常凑在一起行动,这个时候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显然是受所属部门或宿舍,原来的地位、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的非正式群体开始分化,并重新组合成新的非正式群体。这种变化主要受成员性格或者说是行事风格等因素影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成员们在非正式群体中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矛盾,性格或者行事风格有冲突,即使还没到无法再相处下去的地步,原来的非正式群体也面临着分解的危险。

这个时候,如果非正式群体中的某个成员表现出非正式的领导行为,并有效的化解了本群体内的冲突,那么这个非正式群体还会延续下去。

反之,如果“道不同”或“性格不合”,那就成员们就只有分道扬镳,这个非正式群体也就“分崩离析”了。

在此之后,原来的非正式群体可能会局部解散,或者吸收新的成员,也可能会与其他群体合并,形成新的非正式群体。

二、非正式群体的规则

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每个群体都会有自己的规则,成员们必须遵守,否则就会遭受惩罚。

在非正式群体中,这些规则是不成文的隐蔽的,但是成员们依然必须得遵守,否则就会遭到惩罚。

例如,新学期开始,一个宿舍三位同学形成非正式群体,但其中一个人性格偏激,不好说话,在一起时总是挑三拣四,可能刚开始另外两个人能够容得下他,如果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对他反感,进而自然地想到一个办法——“避而远之”,从此,

人们看到的是两个人形成的非正式群体,那个“被开除者”因为破坏群体所需要的团结和谐这一规则,受到了“开除”的惩罚。

三、非正式群体对组织管理的意义

“霍桑试验”得出的结论现在仍然是正确的——非正式群体对于正式组织的管理至关重要。

管理者必须承认非正式群体,进而合理引导和充分利用非正式群体。

举例来说明:

一般来说,非正式群体中总有一个类似管理者的成员,这个成员扮演联系其他成员或者沟通信息的角色,他做出的决定,会影响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人,由于人们大都有“从众心理”,当大多数人都认同或执行这个决定,那么剩下的少数人一般都会改变自己的想法,而认同或执行这个决定。这对于正式组织的管理来说太重要了,只要找到了非正式群体中的那个“管理员”,然后说服他或者控制他,就等于控制了几个人甚至一群人,这样的管理就是“事半功倍”的。对于罢工或者罢课的非正式群体,管理者不必去跟每一个人谈判,只要找出真正有影响力的“领头人”,说服了他,也就基本说服了所有人。

对于管理者来说,巧妙地引导和利用非正式群体,就会减少管理成本和管理难度。因此,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组织的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