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诗学理论初探

合集下载

浅析金圣叹小说理论

浅析金圣叹小说理论

浅析金圣叹小说理论作者:李德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11期摘要:在我国古代文论中,小说理论是较为薄弱的环节。

这是因为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成熟较晚,不像诗文那样作为文学正宗受到人们重视。

这并不代表我国古代小说理论没有发掘的价值。

生活于明清之际的金圣叹为后人留下创见迭出、影响深远的文学评点。

金圣叹的小说理论体系建立在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水浒传》的评点中,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小说理论体系。

文章对其人物个性论、叙事角度论等小说理论进行了研究探索。

关键词:金圣叹《水浒传》小说理论金圣叹(1608-1661),苏州吴县人。

原姓张,名采,字若采。

后改姓金,名喟。

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

金圣叹幼年生活优裕,后来父母早逝,家道中落。

他为人狂放不羁,“倜傥奇高,俯视一切”,能文善诗,却决意仕进,终身以读书著述为乐。

他评点的古书甚多,称《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为“六才子书”,金圣叹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业绩,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金圣叹有着耿介清高的可贵品格,有着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他缺乏对封建政治黑暗酷虐的本质的深刻洞察,缺乏对贪官污吏残忍本性的清醒认识,以至于为民请命而惨死于刽子手的屠刀之下,他一辈子不曾参加任何重大政治事件,除临终前被卷入“哭庙案”之外。

纵观一个世纪以来金圣叹的小说理论研究,可大致分为三个时间段。

第一个时间段是20世纪上半叶,学界已开始关于金圣叹小说理论的研究,有学者赞赏,也有学者极力批评,金圣叹当时被胡适称为“十七世纪的一大怪杰”,赞其小说“有何等眼光,何等胆气”,但对他的小说评论为“极迂腐”“八股”。

鲁迅的观点和他大致相同,也认为他的小说点评“八股”。

1949-1978年,这一时期学界对金圣叹较多的从社会性和政治性角度进行研究,时代思想的印记过于明显,对他的小说理论缺乏深入探讨。

1979年至今,这一时期金圣叹及其思想受到了学界的赞同,叶朗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呼吁“重新研究金圣叹及其思想”,学界对金圣叹的研究转向美学和文学的方向,与金圣叹理论有关的文章大量出现,金圣叹小说研究在数量上让人叹为观止,在质量上也有很大提高,显示了金圣叹小说理论内涵的丰富和深刻,并具有超越时空的巨大价值。

介绍文坛怪杰——金圣叹

介绍文坛怪杰——金圣叹

介绍文坛怪杰——金圣叹介绍文坛怪杰——金圣叹“评批,又称批点、评点、评点文学”,是中国文论家、美学家所创造的独特的文艺评批和鉴赏方法。

清初的金圣叹,就是“评点文学”家中最杰出的一位。

经他评点删改后的作品, 语言精练, 菁华俱在, 情节紧凑, 人物生动, 故能在民间广为流传.其评点虽不免歪曲割裂之弊, 但某些见解却颇为独到。

如说《水浒传》之所以先写高俅、后写梁山英雄, 是因为它强调“乱自上作”。

又如对于《西厢记》的最后一章“大团圆”,不知何人“狗尾续貂”。

绝非王实甫笔触。

金圣叹对它大加鞑伐。

但为了照顾“逐臭之夫”,仍然予以保留。

诸如此等见解,确非常人所及。

他最先将小说评点推向了高潮。

但因他狂放怪诞, 思想复杂, 敢想人之不敢想, 道人之不敢道, 如将《水浒传》、《西厢记》、《史记》、《国策》并提, 并将《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和《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等.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谈金圣叹]一文中严加批判。

他还把戏剧、小说提到了应有的高度, 这在当时实为难能可贵.金圣叹在文学批评中大量使用评点的方法, 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毛宗岗评点《三国志演义》, 也是仿效他的笔意进行评点的.如果说朱熹是古文坛的“圣杰”,则可称金圣叹为“怪杰”,因他似乎不合正统,有点《老子》(梁启超称之为“毒药”)虚幻的成分。

对于爱好写作的朋友们,揣摩一下他的鉴赏思维,而不堕入“唯心”的泥潭,作为“饭后茶余”的消遣,或无不可。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毛主席点评二十四史,全新立论,泱泱巨篇,举世无双。

毛主席对尼赫鲁谈中印关系,举元朝女诗人管道昇的诗句“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绝妙,翻译都犯了难。

外国人更难于理解。

他们没这个福气享受中国文化。

季羡林先生十分藐视“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们欣赏不了中国文化。

作为泱泱大国的中国人,尽情地享受中国文化吧!话贵本题:金圣叹被称为“文坛怪杰”。

他怎个怪法?兹举一例。

金圣叹批解唐诗之主体意识及其价值影响

金圣叹批解唐诗之主体意识及其价值影响

金圣叹批解唐诗之主体意识及其价值影响作者:侯春慧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2期金圣叹对唐诗的批语皆建立在对唐诗、唐人之“文心”的综合领悟上,而贯穿其中的,则是金圣叹那独树一帜的性灵与才情。

换句话说,金圣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精神、创造精神和主体性精神,挥洒才情,得出自己批读唐诗的“文心”。

但必须指出的是,金圣叹批解唐诗的独到方式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根基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关于文学鉴赏差异性的命意,最早出现在《论语·雍也》,汉代董仲舒的“《诗》无达诂”说就承袭了该书“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观点。

从某种角度来看,“《诗》无达诂”说肯定了鉴赏主体再创作的作用。

但魏晋人对此明显表示反对,如钟嵘的《诗品序》中明确表示:“观王公缙绅之士,每博论之余,何尝不以诗为口实,随其嗜欲,商榷不同。

淄渑并泛,朱紫相夺,喧议竟起,准的无依。

”意即由于缺乏一定准则,鉴赏主体容易混淆作者的创作本意。

直至宋代,人们才对审美鉴赏差异现象有明显改观。

而真正意义上的鉴赏主体意识,则发端于梅尧臣读者“自得”的理解角度。

梅尧臣以“自得”来解释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差异,强调真正的自得创作和鉴赏,能够表现自我的鲜明个性,产生形形色色的鉴赏差异。

及至明清二代,文人更是将“自得”视为诠释经典的不二法则。

如明代胡应麟的《诗薮》、李东阳的《麓堂诗话》、清代袁枚的《小仓山房文集》、王夫之的《姜斋诗话》、叶矫然的《龙性堂诗话》等著作,便常以此观点品评诗文,亦时有创见。

其中王夫之“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的观点尤为典型,也标志着时人对以读者鉴赏为主体潮流的认同。

然而,在鉴赏主体地位由缺失转为基本确立的过程中,董仲舒的“《诗》无达诂”说却脱离了鉴赏主体性探讨的运行轨道,在另一角度上引起诗学史上的长期纷争,最终发展成“诗妙处正在可解不可解之间”的论调。

促成这一发展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诗论素来看重直觉感悟,而严密的逻辑判断和系统的理论体系则明显欠缺,总体上呈现出随意、零散笼统、模糊的状态。

金圣叹小说叙述理论研究

金圣叹小说叙述理论研究

金圣叹小说叙述理论研究金圣叹小说叙述理论研究生活于明清之际的金圣叹不止为后人留下了创建迭出、影响深远的文学评点,还以其标新立异的学术思想和独特的人格风貌带给人们无尽的思索。

而他的小说评点的叙事理论堪称别树一帜!在这里我主要谈谈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中的叙事理论,共有八个方面:其一,明确指出刻画人物个性是《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最重要的艺术成就。

“只是贪他三十六个人,便有三十六样出身,三十六样面孔,三十六样性格。

中间便结撰得来。

”又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

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吧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了。

”以上论述都指出了刻画各具特色的人物性格是《水浒传》的最大魅力。

其二,金圣叹非常注意人物的性格、品德的先天后天之别,推崇先天的自然的东西,相对轻视后天的成分。

比如他对李逵、鲁达粗鲁之区别。

还有另一种分析:第三十七回夹批“连粗鲁不知是何语,妙绝。

读至此,是指鲁达自说粗鲁,尚是后天之民,未及李大哥也。

类似说法还有还见于第三回夹批:“鲁达自知粗鲁,李逵不然。

(82页)”这是说鲁达是知道世间的礼节名教的,但他不愿意奉行,因而以粗鲁自嘲,李逵却是于所谓礼数斯文浑然不觉,一任天性,所以粗鲁的理直气壮,因此金圣叹认为鲁达的粗鲁是后天自知的,不及李逵的先天不自知。

重视先天固有的性格是金圣叹人性论的一个侧面其三,金圣叹向往建功立业。

由于金圣叹在现实生活中从未真正得偿所愿,他的建功立业之志在其著述中往往表现为英雄失意之悲,高才被屈之痛。

而在《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的评点中“豪杰失意”之类的感慨俯拾皆是。

比如。

第三回于鲁智深“扑倒头便睡”下加夹批云“闲杀英雄,作者胸中,血泪十斗”,这是明显的借题发挥之笔:又如第十回于林冲“因感伤怀抱,问酒保借笔砚来”下加夹批道:“十二字写千载豪杰失意如画”此类在小说评点叙事时蕴含的感慨在我开来寄托了金圣叹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悲。

其四,金圣叹在批注中运用的语言言简意赅,颇具知识内涵。

浅析金圣叹小说人物艺术理论【文献综述】

浅析金圣叹小说人物艺术理论【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浅析金圣叹小说人物艺术理论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离世三百多年的人,他的评点理论却不断地受到人们的争论,究竟是什么样的魅力让这位连出生、姓氏都有着疑问的人无数次地受到人们的关注?他便是金圣叹。

金圣叹(1608年-1661年),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

明末清初南直隶(清改江南省)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为人狂放不羁,能文善诗的金圣叹,早年读书至明末就取得庠生,入清后他绝意仕进,而以读书著述为务。

清顺治十八年(1661),因参与反抗吴县县令贪赃枉法的“哭庙案”而遇害。

他博览群籍,一生主要致力于古代文学名著的批评:以《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逐一加以批注,但仅完成后两种,《杜诗解》未完成而遇害。

他所评点的著作,主要有《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唱经堂杜诗解》、《释小雅》、《古诗解》、《天下才子必读书》、《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和《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等,其中尤以《水浒传》、《西厢记》的评点,影响最为深远。

此外,金圣叹又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才子,撰有《随手通》《语录类纂》《通宗易论》《圣人千案》等哲学方面的著作。

另有《沉吟楼诗选》刊行于世。

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而其文学批评的精彩之处在于对作品的艺术分析。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兴盛于晚明时期,这对于身处在历史过渡阶段的金圣叹来说,无疑会受到新旧文化之间的冲击,面临着诸多挑战,加上自己恃才傲物的个性,因而他的评点文字以其过渡的特殊价值,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而使之在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

他的诗文评比无特殊之处,如套用八股文“起承转合”的方法说诗更是被人所诟病,而他评《水浒》、《西厢》二书时的艺术则见解独特。

在金圣叹以前,如李贽、叶昼,对小说如何塑造人物,提出了早期的理论,如“同而不同”说,如“传神”说,都是很有价值的理论。

试论金圣叹的叙事理论【开题报告】

试论金圣叹的叙事理论【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试论金圣叹的叙事理论专业:汉语言文学一、选题的背景、意义金圣叹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他对《水浒》、《西厢》这类文学作品有很高的评价,将之与《庄子》、《离骚》、《史记》、《杜诗》、合称为“六才子书”。

金圣叹对叙事艺术非常重视,他通过评点揭示了一系列具有独特性、超前性的叙事理论,为叙事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我国文学史上一向以诗文为正宗,叙事文学相对滞后,甚至是视小说为“稗官野史”,叙事理论一直未能充分的发展,金圣叹之前虽有过李贽、叶昼、冯梦龙等人的小说理论,尤其是叶昼对《水浒传》的评点对金圣叹影响很大,但从叙事理论角度建立评点式小说理论,他们都难与金圣叹相比。

金圣叹在他评点的《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发表了一系列骇人的独道的见解,强调《水浒传》、《西厢记》和《史记》等史著的之间的关系,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指出《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

若《史记》妙处,《水浒》已是件件有。

并通过其批判性的评点对小说的特质和叙事的艺术性做出了阐释,将叙事艺术上升到理论高度,开创了小说文本新话语。

其在中国文学理论研究史上的地位得到肯定。

金圣叹的评点理论在小说理论研究中一直有着争议,毁誉不一。

其问世之初,金圣叹的小说理论并未得到很大的重视。

研究主要着眼于政治批评和史学批评,即从他的小说评点中挖掘其思想,评价其功过,而对他的艺术理论很少触及。

鲁迅、胡适等人对金圣叹的评点形式激烈抨击,批判其八股作法。

80年代以来对金圣叹的研究不断地深入和发展,对他的研究从政治方面向其文本理论转变。

并且运用现代化的手法,通过宗教学、心理学、美学、西方文论等对其评点理论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揭示了其文学理论的内涵及重要的影响和历史地位。

如对金圣叹“性格”论、“文事”观、“格物”论、“忠恕”观、“因缘生法”说、“三境”说都作了前所未有的开掘,极大地提升了金圣叹小说理论的研究水平。

论金圣叹对诗的解析

论金圣叹对诗的解析
5 4
维普资讯
垒 墨 堕生 竖堑
者理 解 诗歌作 品提供 参 考 。而 解析 则 是解 析 者将 两解 , 四句 , 后再 对 上 下两 解 在 总体 把 握 的基 各 然
“ 自己对 诗歌 作 品的理 解 讲解 给 读者 听 。它除 扫清 础上 分别 进行 逐 句或 逐联 分 析 。他说 : 弟 念唐 诗 文 字障 碍外 ,还 要通 过 对诗 歌 形象 以及 作 品的艺 实本 不 宜分解 , 弟 乃不 获 已而又 必 分之 者 , 今 只为 术 特色进 行分 析 , 示诗 歌作 品 的思想 内容 。 揭 分得 前 解 , 可仔 细 看 唐 人 发 端 ; 便 分得 后 解 , 可 便 解 析与评 点 也是 不 同 的 , 评点 往往 作 随 意 的 、 仔细 看唐人 脱 卸 。自来 文章 家最 贵是 发端 , 又最 难
首 先 ,金 氏在 理 论 上对 解 析 诗 歌 的 问题作 了
每 多忽 略 时代环 境关 系 ,所下 评 论 ,率 为抽 象 之 探 讨 。他 分 析 诗 歌 的著 作 往 往 有 一 个 “ ” , 解 字 如
辞, 无具体之剖析 , 往往令人迷离惝恍 , 莫知所归。 《 诗解 》 《 诗解 》 解 ” 古 、杜 。“ 的含 义 是 什 么 ?他 说 : 此中国批评学者之通病 。 『 ” 季羡林在《 J 我的学术总 “ 解 ’ 为 字 , 庄 子 ・ 生 主 》 , 谓 解 牛 者 ‘ 之 出《 养 篇 所
而 读者 却经 常感 到莫 名 其妙 。金圣 叹主 张对 诗歌 顾掌 丸 慈旭 》 )在他 看来 将 一 首七 律 分成 两 解 , 有 进行 解 析 , 恰恰 是 为 了克服 评点 的缺点 。 金圣 叹 的 利于 读者 对诗 歌作 品 的理解 。

试论金圣叹的叙事理论【文献综述】

试论金圣叹的叙事理论【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试论金圣叹的叙事理论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金圣叹(1608—1661)名人瑞,字圣叹,生活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大转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他对《水浒》、《西厢》这类白话文学作品赞赏有加,将之与《庄子》、《离骚》、《史记》、《杜诗》、合称为“六才子书”。

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以诗文为主,自明代以后,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也产生了关于叙事文学的理论,以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影响最大。

《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是金圣叹重要的文学批评成果,他通过三篇序言,一篇假托古本《水浒传》序,《读第五才子书法》以及正文部分每回的回前总评、夹批、眉批和对正文做出的部分删改,体现了其小说理论观点。

金圣叹的评点是我国白话小说发展的高峰,他对小说的叙事艺术非常重视,提出许多有创造性的、独到的见解,他富有创新的评点肯定了《水浒传》的艺术价值,提出了一系列叙事理论,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在我国当代白话小说理论和传播上都有不可忽视的贡献,研究金圣叹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金圣叹的文学理论在中国古代文论特别是小说理论研究中具有很大的争论。

有褒之者如廖燕在其《金圣叹先生传》中称金圣叹评点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乃千百年来始开生面者,文章秘诀,悉为发掘。

①《天下才子必读书》序中其好友说“圣叹固非浅识寡学者之能窥其涯者也。

圣叹异人也,学最博,才最大,识最超,笔最快。

”①有站在道德的立场上贬之者,如陆文衡说他“伤风败化之尤也”。

②鲁迅曾评价“他抬起小说传奇来,和《左传》《杜诗》并列,实不过拾了袁宏道辈的唾余,而且经他一批,原作的诚实之处,往往化为笑谈,布局行文,也都被硬拖到八股的作法上。

”③胡适《水浒传考证》高度评价了金圣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说金圣叹“是十七世纪的一个大怪杰”,称赞其小说具有“何等眼光,何等丹气”,但对其文论的具体内容则评价为:“不但有八股选家气,还有理学先生气。

”②对金圣叹的争论主要在于他的评点是否具有理论价值。

金圣叹《杜诗解》的诗歌形式理论

金圣叹《杜诗解》的诗歌形式理论

金圣叹《杜诗解》的诗歌形式理论
本文以金圣叹的《杜诗解》为个案,研究其中丰富的诗歌形式理论。

这些理论涉及到杜甫诗歌的字法、句法、篇法、诗与题(也属篇法内容)、辞格等具体的语言形式层面。

通过对这些语言形式的评点与分析,金圣叹让我们感受到语言形式与其所体现的风格之间密不可分的制约关系。

与传统的疏于从语言切入的品评式批评不同,《杜诗解》较能关注形成不同风格的物质要素,是古代诗学文体批评的代表。

研究《杜诗解》的诗歌形式理论,对于建立现代汉语文体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试谈金圣叹的小说理论

试谈金圣叹的小说理论

文艺研究试谈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文/夏乙天摘要:金圣叹的小说理论具有相当高的价值和历史地位,这些理论主要融合在针对《水浒传》所作的评点里,包括关于创作动机的观点,格物与因缘生法的理论和小说创作方面的技巧。

其中格物与因缘生法的理论在作者设置情节、塑造人物和读者进行阅读鉴赏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运用。

关键词:金圣叹;小说理论;水浒传金圣叹没有创作过专门的文论作品,他的小说理论是融合在对小说的评点过程里的,分析详细、理论性强,其丰富的内容在多方面都体现出价值,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金圣叹针对作者为何创作小说,提出了文以载道、心闲试笔和怨毒著书三种创作动机论。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宋代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金圣叹从维护封建纲常的观念出发,对农民起义是不赞成的,然而他又对人民在当时黑暗统治下的苦难感同身受,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司马迁“发愤著书”观点的影响,所以怨毒著书是他持有的主要思想。

他认为这种著书动机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感受,譬如对奸臣当道的愤懑和朝廷腐败的不满,表达的是作者对时代的思想感情。

[1]同时,金圣叹在对《水浒传》的评点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理论,即格物与因缘生法。

“格物之法,以忠恕为门……忠恕,量万物之斗斛也;因缘生法,裁世界之刀尺也。

”[2]格物本是儒家的认识论命题,金圣叹所提出的则是要求观察生活,研究事物内在的道理,并以忠恕为法门。

所谓忠恕就是将自己对事物本性的理解推及其它事物。

因缘生法是一个佛教命题,认为世间万物不是无缘无故存在的,是因缘和合而成。

格物与因缘生法相结合,就是要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逻辑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艺术想象。

这种方法在设置情节、塑造人物和阅读鉴赏方面有重要作用。

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提到:“《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3]显然他已经认识到小说剧情的虚构性。

金圣叹律诗分解说的审美批评特点

金圣叹律诗分解说的审美批评特点
情 志 的具 体 特 征⑦ 。现 有 研 究 多 以 文 学 本 位 立 场 ,
说 亦 多分 而 论 之 , 而 对 两 者 内在关 系 以及 介 于 两 者 之 间 而联 系 之 的诗 理 思 致 缺 乏 认 知 和 透 彻 分 析。 本 文 即尝 试 由此 人 手 , 结合 金 圣 叹生 平 史 实 和个人趣 向, 对其 律诗分解说 中 “ 结构 ” “ 思致” “ 心地” 三位 一体 、同构共 生 的 审美批 评 特点 加 以
学 内涵上交 叉重合又先后 有别的错综 复杂关系。 黄斌 《 徐锡我 ( 我侬说诗 ) 研究 》 ( 上海大学 2 0 1 0 年博 士论文 ) 在新文献发现 的基础 上 。
将金圣 叹律诗分解说 的学术生命 向前推进 了一大步 。 徐有 富《 论金圣 叹对诗 的解 析 》 ( 南通 大学学报 , 2 0 0 6 年第 3 期) 、 詹杭伦 《 论杜甫 律诗的意脉结构 》 ( 杜甫研 究学刊 , 2 0 1 0 年第 4 期) 等则梳理 了雍 、 乾 以来诗歌选评受 到分解说 影响的情况。 ②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极为 丰富 , 近年来有蒋 寅《 金圣叹 的诗歌 理论及 批评 实践 = 》 ( 国际学术丛 刊: 差异 , 2 0 0 6 年第 4 a t ) , 丁利荣 《 “ 诗
将 金 圣 叹 诗 歌 美 学 置 于 文 学 史 和 批 评 史 进 程 中
论 证其 出现 的历史 必 然 性及 学 术 地 位 , 但 较 少 结
①如蒋寅 《 徐增对金圣叹诗学 的继 承和修正 》 ( 北京师 范大学学报 , 2 0 0 6 年第 4 期) , 辨析了徐增与金圣叹诗学思想在形成时 间和美
进一 步 讨论 。


结 构
金 圣 叹 十 五岁 时 曾 向文 学 名 家 王 思任 问学 。 《 小题 才 子书 》 于万 应 隆 《 修其 祖庙 》 解题 记 载 :

金圣叹《唐才子诗》体现的诗学眼光

金圣叹《唐才子诗》体现的诗学眼光

①蒋寅:《金圣叹的诗歌理论及批评实践》,金惠敏主编《差异》(第4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2页。

②[清]金圣叹著,金雍集撰:《鱼庭闻贯》,《金圣叹全集》(1),第99页。

说明:本文所据《金圣叹全集》均为陆林辑校整理、凤凰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版本。

③[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序》,《金圣叹全集》(1),第94页。

④[清]徐增:《说唐诗》,樊维纲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1页。

闫玉立内容提要:金圣叹选评的《唐才子诗》是一部影响较大的唐人七言律诗选本,体现了他独特而有价值的诗学眼光。

以放诞著称的金圣叹,在唐诗评选中则成为传统的守护者,他发展“思无邪”的诗学观念,选诗坚持“心”与“言”的两无邪;在唐诗中,只有杜诗可称两“无邪”,所以此书虽不选杜诗,但选诗评诗均“以老杜为归”。

他有独特的律诗解读理论,认为所有律诗,都可分为前后(前四句与后四句)两解,但事实上,很多律诗不合他的分解理论,为证明其理论,其书着意选取那些符合其分解说的作品以验证其说。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金圣叹选诗具有诗史眼光,选诗不仅仅着眼作品本身,更着眼作品在七律发展历程的地位与作用。

所以,不管从准确把握和认识金圣叹及其诗学的角度说,还是从全面了解清初诗学理论说,金圣叹的《唐才子诗》都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

关键词:金圣叹《唐才子诗》唐诗学分解金圣叹《唐才子诗》体现的诗学眼光本世纪初,蒋寅先生说:“作为小说批评家的金圣叹是很幸运的,他批点的《西厢记》、《水浒传》等书受到古典戏曲小说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发表了众多的论著;但作为诗评家的金圣叹却没那么幸运,他在诗歌评论方面的特点和业绩一直未受到重视。

”①其实,金圣叹在诗学方面的成就也是可观的。

传世有《沉吟楼诗选》,《唱经堂杜诗解》批杜甫诗近二百首,《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甲集七言律》(以下简称《唐才子诗》)分解唐人七律595首。

此外,还有《唱经堂释小雅》《唱经堂古诗解》《唱经堂批欧阳永叔词十二首》等。

论金圣叹的“杜诗”诠释美学观

论金圣叹的“杜诗”诠释美学观

论金圣叹的“杜诗”诠释美学观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文学评点家,金圣叹在其所评诸书中不但多有立异标新、别开生面的诠释,而且提出了一些明确的诠释美学命题,尤其提出了“先生未必如此作,吾不可不如此读”的诠释美学观。

在诠释杜诗时,他把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关系从杜甫的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注入自己的主体性。

金圣叹所使用的这种“断章取义”的解诗方法可谓一把“双刃剑”。

其积极的一面,就是当其与“尚论古人”的一面相结合时,可以调动读者的主体性,实现作品意义增值的效果;其消极的一面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容易与作品所表现的实际内容相脱离。

总体而言,金圣叹的“杜诗”诠释美学观念富有创造性,得大于失。

标签:金圣叹;“杜诗”;诠释美学观金圣叹的诗词批评常被人全盘否定,如清人陈廷焯就说:“金圣叹论诗词,全是魔道”,“直是门外汉”。

①实际上,论诗是金圣叹“不甘便就湮灭”的“名山之业”②。

尤其对杜甫诗的评点,他更是理解独运,言之加详。

金昌甚至认为:“非唱经不能批。

”③李重华(1682—1755)也说金圣叹“于诗道甚深”④。

海纳川、邓之诚等更是一致肯定金圣叹于杜诗研究之造诣。

我们认为,对于金圣叹的诗歌美学观念应当深思严辨,取长弃短;不可因其部分弊病而一概抹杀,特别是其评点杜诗的大量评语所包含的美学思想,更是有着重要的诠释学价值。

一、批评态度的转变金圣叹曾说:“圣叹本有才子书六部……然其实六部书,圣叹只是用一副手眼读得。

”⑤然而,由于批释对象性质的不同,金圣叹并未做到“一视同仁”,尤其是从《水浒》《西厢》到“杜诗”,其间存在着明显的转变。

因此,研究金圣叹的“杜诗”诠释美学观念,其批评态度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通俗文学地位卑下,小说、戏曲始终处于边缘地位。

而小说、戏曲在民间流传基础上逐步成书的编创方式所造成的作者不确定性及文本流动性,就为评点者在对其评释时通过修改原著融入个人创造提供了可能性。

⑥金圣叹批《水浒》《西厢》就常常托言持有“古本”,或称旧本为“俗本”,对原作加以删改。

金圣叹的诗歌理论及其批评实践(一)

金圣叹的诗歌理论及其批评实践(一)

金圣叹的诗歌理论及其批评实践(一)自金批诸才子书问世,对金圣叹(1608-1661)的评价一直就毁誉参半。

褒之者许为“真古今以来谈文之极至者”[1],斥之者则说“律以孟子正人心,放淫词之义,罪固不容于诛也”[2]。

上世纪初,金圣叹一度曾颇为学界所轻[3],到今天再也没有人否认金圣叹作为一位文学批评家的伟大,他的批评业绩正为海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他的著作近年也出版了多种版本。

应该说,作为小说批评家的金圣叹是很幸运的,他批点的《西厢记》、《水浒传》等书受到古典戏曲小说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发表了众多的论著;但作为诗评家的金圣叹却没那么幸运,他在诗歌评论方面的特点和业绩一直未受到重视。

1972年出版的王靖宇《金圣叹的生平及其文学批评》第六章专论杜甫诗评解,对其精读方法、创新精神和评语的个性化作了分析[4]。

此书出版后引起西方汉学界对金批小说的热烈关注,但金圣叹的诗歌评点并未因此而赢得更多的研究,从1976年出版的陈万益《金圣叹的文学批评考述》,到近年问世的陈洪《金圣叹传论》[5],虽分别有专门的章节讨论短篇诗文批评和律诗分解说,但相比戏曲小说批评都显得简略。

吴宏一《清初诗学中的形式批评》一文对金圣叹诗学著作的写作年代作了较为细致的考究,但对其诗学精髓的剔抉相对淡薄[6]。

总体看来,迄今为止对金圣叹两部诗评的研究远远少于他的戏曲小说批评,对律诗分解说更是少有问津者[7]。

这种重视其戏曲小说批评、轻忽其诗评的倾向可以说由来已久。

早在清代,人们虽也肯定金氏的批评成就,但具体到诗学,不过视为批戏曲小说的余沥。

申颋《耐俗轩课儿文训》曾说:“金圣叹批点《水浒》、《西厢》,言之滔滔,阅者不胜繁絮,而意犹若有未尽者。

及阅其评选古文唐诗,寥寥无所发明也。

”陈廷焯也说“圣叹评传奇,虽多偏谬处,却能独出手眼。

至于诗词,直是门外汉”,甚至于断言“金圣叹论诗词,全是魔道,又出钟、谭之下!”[8]见解比较持平的是山东人冯文炌,他著有《批金解唐才子诗》,自序说:“金圣叹解唐诗六百首,可谓善说诗矣。

从《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看金圣叹的写作论

从《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看金圣叹的写作论

从《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看金圣叹的写作论金圣叹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他的作品以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著称。

在他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

这篇文章中,金圣叹深入探讨了文学创作的方法和技巧,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者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中探讨金圣叹的写作论。

一、文学创作要具有深刻的思想在《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中,金圣叹强调了文学创作要具有深刻的思想。

他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

他写道:“文章之所以有价值,非在其言辞,而在其思想也。

”金圣叹的这种写作观念,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者也同样适用。

在当今社会,文学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语言的美丽,更在于其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只有通过深刻的思考和思想的表达,才能使文学作品具有更深远的影响力。

二、文学创作要注重情感的表达除了思想的表达外,金圣叹还强调了文学创作要注重情感的表达。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是充满情感的,只有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他写道:“文章只有情感,方能入人心,才能感动人。

”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者来说,情感的表达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情感的表达,才能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的感染力。

在当今社会,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理性的思考,更需要的是情感的共鸣。

只有通过情感的表达,才能真正触动读者的内心。

三、文学创作要注重语言的美感除了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外,金圣叹还强调了文学创作要注重语言的美感。

他认为,优美的语言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动人,更加具有感染力。

他写道:“文章之所以能感动人,非在其思想和情感,而在其言辞。

”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者来说,语言的美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优美的语言,才能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具有感染力。

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语言的表达,只有通过优美的语言,才能真正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总之,《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是一篇具有深刻意义的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着金圣叹的写作论。

从《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看金圣叹的写作论

从《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看金圣叹的写作论

从《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看金圣叹的写作论金圣叹作为清代文学史上备受关注的文学家,其文学创作不仅融汇中西文化,更凭借其深厚的写作功底和严谨的写作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在《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中,金圣叹详细论述了他的写作方法和心得体会,让我们从中见识到他在写作过程中的独特见解和技巧。

首先,金圣叹认为写作必须“见微知著”,即要注重细节和细致,才能使作品立于不败之地。

他认为细节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是反映事物本质、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因素。

一个作品只有通过细节来展现人物的特征和情感,才能让读者真正感受到作品的内涵和深度。

其次,金圣叹强调要注重情感描写。

他认为情感描写是描写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的重要手段,通过情感描写可以不仅深化人物形象的塑造,还可以表现出作品的思想内核。

他把人物情感描写比作“画龙点睛”的过程,通过细腻地刻画情感,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另外,金圣叹在写作上也注意到了描写和点题的关系。

他认为描写是为了更好地点明作品的主旨,而点题则是全文的精华所在。

因此,在描写人物形象、社会背景和情感细节的同时,需要不断地回归作品的主题,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思想和价值。

最后,金圣叹在《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中也强调了文学创作的责任和担当。

他认为一个文学家不仅需要具备才华和良心,更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担当。

只有在坚守原则和良知的前提下,创作出充满智慧和人文关怀的作品,才能真正有效地影响读者和社会。

综上所述,金圣叹在《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中分享了他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为我们揭示了他的写作方法和思想。

他注重细节和情感描写,同时也重视点题和文学责任感,在其作品中表现出了独特的价值观和创作风格。

他的写作方法和创作经验,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文学作品。

历代名家注杜诗,金圣叹独开一法

历代名家注杜诗,金圣叹独开一法

历代名家注杜诗,金圣叹独开一法宋代是杜诗学的兴盛时期,从这时起杜甫被尊称为“诗圣”,杜诗被视同“六经”。

人们对诗歌本质、功能、价值及创作主张的论述往往集中于对杜诗的分析和评论上。

同时,对杜诗的整理和注释蔚然成风,形成“千家注杜”的壮观场面。

流传下来的重要著作有《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集》等。

清·浦起龙在其《读杜心解·发凡》中说:“注与解体各不同:注者其事辞,解者起神吻也。

神吻以事辞出,事辞以神吻为准。

顾体宜勿混,而贵用相顾。

”“神吻”也就是文章内涵神理的意思,“注者其事辞”“解者起神吻”,如此“注”与“解”就正式分开了。

为使重“注”者不致“释事忘意”,重“解”者不致玄远虚无,又把二者科学地联系起来。

注杜之风大兴于北宋,后渐成为专学,直到南宋末年刘辰翁首倡评点一路,与传统的整理注释大不相同。

洪业在《杜诗引得·序》中说:“宋人之于杜诗,所尚在辑校集注,……顾惟刘辰翁以逸才令闻,首倡鉴赏,于是选隽解律之风大起。

”刘评杜诗集中保存在《集千家注评点杜工部诗》中。

刘评不同于之前诸家对杜诗的注释,有两个鲜明的特征。

首先他非常重视对诗艺和诗风的探讨,如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后批道“没字本不如波字之趣,但以上下语势,当是没字相应。

”联系语境指出用字的恰切。

刘氏评点大多比较简洁,惜墨如金,高度概括,如评《高都护骢马行》只是于篇末书一“俚”字,集中概括了该诗的语言风貌。

刘辰翁还喜欢用比较批评的方法,如《别房太尉墓》“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批曰:“钟情苦语,著‘低’、‘来’二字,惟孟东野有之。

”说明他对众多诗人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有深切的体会,而且意识到后世诗人对杜诗的学习和继承。

刘氏评点的另一个特征是批评者自身主体意识的凸显。

评点是读者自身的体悟,也是一场与作者的心灵交流。

就杜诗《蜀相》他评曰:“全首如此,一字一泪矣。

写得使人不忍读,故以为至。

《哈斯宝与金圣叹文艺观比较研究》范文

《哈斯宝与金圣叹文艺观比较研究》范文

《哈斯宝与金圣叹文艺观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哈斯宝与金圣叹,分别是古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及中华传统文艺理论中的杰出代表。

他们各自的文艺观念在中国文艺理论界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位大师的文艺观,比较其异同,并就其对中国文艺的贡献与影响展开研究。

二、哈斯宝的文艺观哈斯宝,蒙古族学者,他的文艺观主要体现在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

哈斯宝认为,文艺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

他强调了文艺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化价值,认为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当具备深刻的主题思想、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哈斯宝的观念中,文艺作品不仅要反映现实生活,还要引领时代潮流,对社会的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他强调了文学创作的自由性、多元性,并提出了以真情实感、客观生动为主要特征的“生活写照”原则。

同时,他也重视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认为优美的语言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三、金圣叹的文艺观金圣叹,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批评家。

他的文艺观主要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与批评上。

金圣叹认为,文艺作品应当以情感为纽带,以人性为根本,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他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感染力,认为作品应当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思考。

金圣叹主张文学创作应注重结构、语言和意境的和谐统一。

他提出了“以文运意”的创作原则,即通过精妙的语言和结构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他也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当具有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的作用。

四、哈斯宝与金圣叹文艺观的比较哈斯宝与金圣叹的文艺观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文艺的高度重视和深刻理解。

哈斯宝强调了文艺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化价值,而金圣叹则更注重情感表达、个性化和审美价值。

然而,他们在追求真善美的目标上却是共同的。

他们都认为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当反映现实生活,引领时代潮流,对社会的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在具体表现手法上,哈斯宝更侧重于以生活写照为原则,强调文学创作的自由性和多元性;而金圣叹则更注重结构、语言和意境的和谐统一,提出了“以文运意”的创作原则。

金圣叹如何评点诗圣杜甫的诗

金圣叹如何评点诗圣杜甫的诗

金圣叹如何评点诗圣杜甫的诗人生憾事,宋代彭渊材、明代朱国桢有包括“恨鲥鱼多刺”“恨海棠无香”等在内的“五恨”说法。

近代小说家张爱玲,承绪前说,添“《红楼》未完”一恨。

后来,又有人如法炮制,在前辈诸恨基础上,再增加一恨:《红楼》晚出未及金圣叹评点。

不难想象,倘若《红楼梦》问世于金圣叹之前,金圣叹将其列入历代才子书排行榜,评点一番,必定有许多精彩言论,令人解颐,增加人们对《红楼梦》的阅读兴趣和理解深度。

因为,金圣叹凭借其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杜甫诗等的出色评点,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和喜爱之情。

普遍认为,金圣叹的评点,超越了前辈李贽,为后来者张竹坡辈所望尘莫及;认为金圣叹的评点,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

换言之,金圣叹堪称传统文艺批评家第一人!金圣叹之所以广为人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便是他的言行怪异,出人意表。

金圣叹因为跟一百多位秀才一起参与反对地方官贪污腐败的示威行动,被诬以“抗纳兵饷,鸣钟击鼓,聚众倡乱,震惊先帝之灵”诸罪名,于清顺治十八年七月十三日,即公元1661年8月7日,遭受“斩立决”的酷刑。

临刑前夕,金圣叹留下了数则令人啼笑皆非的轶事:为了安慰小名为莲子、梨儿的两个儿子,从容道出了“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的绝对;临刑当日,作家书,有“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无遗憾矣”;临刑之际,大呼曰“杀头至痛也,灭族至惨也,圣叹无意得此,呜呼哀哉,然而快哉”,然后引颈受戮(后两条据金清美《豁意轩录闻》)。

古往今来,论黑色幽默,无出金圣叹之右者!金圣叹除了是我国历代文人中行为最怪异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见解观点最令人脑洞大开的一位文艺批评家。

这里,我们来看一看,金圣叹是如何评点杜甫诗的。

遗憾的是,金圣叹因为横遭杀身之祸,享年仅53岁(1608—1661),没能完成杜甫诗的评点工作。

幸运的是,金圣叹“所批殆已过半”,即对一百六十余首杜甫诗的评点,已经有不少精彩的言论。

生前友人金昌长对金圣叹的杜诗评点有如下评价:“余尝反复杜少陵诗,而知有唐迄今,非少陵不能作,非唱经(金圣叹书斋号唱经堂)不能批也。

鲁迅谈金圣叹

鲁迅谈金圣叹

对鲁迅先生《谈金圣叹》此文的一些浅见船舶与海洋工程11级高文熠************原文:讲起清朝的文字狱来,也有人拉上金圣叹,其实是很不合适的。

他的“哭庙”,用近事来比例,和前年《新月》上的引据三民主义以自辩,并无不同,但不特捞不到教授而且至于杀头,则是因为他早被官绅们认为坏货了的缘故。

就事论事,倒是冤枉的。

清中叶以后的他的名声,也有些冤枉。

他抬起小说传奇来,和《左传》《杜诗》并列,实不过拾了袁宏道辈的唾余;而且经他一批,原作的诚实之处,往往化为笑谈,布局行文,也都被硬拖到八股的作法上。

这余荫,就使有一批人,堕入了对于《红楼梦》之类,总在寻求伏线,挑剔破绽的泥塘。

自称得到古本,乱改《西厢》字句的案子且不说罢,单是截去《水浒》的后小半,梦想有一个“嵇叔夜”来杀尽宋江们,也就昏庸得可以。

虽说因为痛恨流寇的缘故,但他是究竟近于官绅的,他到底想不到小百姓的对于流寇,只痛恨着一半:不在于“寇”,而在于“流”。

百姓固然怕流寇,也很怕“流官”。

记得民元革命以后,我在故乡,不知怎地县知事常常掉换了。

每一掉换,农民们便愁苦着相告道:“怎么好呢?又换了一只空肚鸭来了!”他们虽然至今不知道“欲壑难填”的古训,却很明白“成则为王,败则为贼”的成语,贼者,流着之王,王者,不流之贼也,要说得简单一点,那就是“坐寇”。

中国百姓一向自称“蚁民”,现在为便于譬喻起见,姑升为牛罢,铁骑一过,茹毛饮血,蹄骨狼藉,倘可避免,他们自然是总想避免的,但如果肯放任他们自啮野草,苟延残喘,挤出乳来将这些“坐寇”喂得饱饱的,后来能够比较的不复狼吞虎咽,则他们就以为如天之福。

所区别的只在“流”与“坐”,却并不在“寇”与“王”。

试翻明末的野史,就知道北京民心的不安,在李自成入京的时候,是不及他出京之际的利害的。

宋江据有山寨,虽打家劫舍,而劫富济贫,金圣叹却道应该在童贯高俅辈的爪牙之前,一个个俯首受缚,他们想不懂。

所以《水浒传》纵然成了断尾巴蜻蜓,乡下人却还要看《武松独手擒方腊》这些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圣叹诗学理论初探曾凡盛(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金圣叹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大家,除了对小说、戏曲评点外,他还批解过唐诗。

金圣叹对唐诗的批评展现出独特的理论视野:开创分解批评理论;继承发展前代的/情景交融0说;重视虚字的艺术。

关键词:金圣叹;诗学理论;分解批评;情景交融;虚字中国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432(2001)03-0023-04Initial Probe into JIN Sheng-tan.s Poetical TheoryZENG Fan-sheng(Institute of Arts,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1,China)Abstract:JIN Sheng-tan,a master of literature cri ticism in Chinese li terary histrory,has commented on not only some Chinese novels and dramas,but also Tang poetry,on the basis of his unique poetical theory.He has ini tiated the Decom-position Theory,inheri ted and developed the older generation.s Feeling-and-Setting-Blended T heory,and paid much attention to function words in his critical practice.Key words:JIN Sheng-tan;poetical theory;the Decomposi tion Theory;The Feeling-and-Setting-Blended The-ory;function word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金圣叹可谓一代大家。

金评点、刊刻的5水浒传6和5西厢记6,300年间曾使一切旧本湮没无闻而成为社会上唯一流行的版本。

另外,他也选评过唐诗。

除了对杜诗的选评另有专集外,金还著有5贯华堂选批唐才子集甲集6,系金顺治十七年春应儿子雍所请一气完成。

他本来有一个庞大的著书计划可惜竟过早罹难,其余无法完成。

临终前有/虽喜唐诗略分解,庄骚马杜待何如0之叹,其对唐诗批解的重视可见一斑。

金圣叹对唐诗的批解今人辑有5金圣叹批解唐诗6一书,基本按5贯华堂选批唐才子集甲集6体例。

首先是题为/圣叹外书0的序言,即原书卷一;其次正文即金圣叹对唐诗七律约六百首的批解,也是原书卷三(卷二是诗目),最后还附有/圣叹尺牍0,即金圣叹儿子雍收集其父的/有关涉唐诗律体0的手札约50余条。

该书包含了金圣叹一些重要的诗学思想,笔者拟对其诗学理论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作为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23第6卷第3期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6No.3 2001年6月JO UR N AL O F Z HUZHO U TEAC HE RS C OLLEGE June.2001y收稿日期:2000-11-06作者简介:曾凡盛(1973-),男,湖南石门人,湖南师大文艺学99级研究生。

批评对象涉及诗歌、小说、戏曲等多种体裁,但他从这些体裁样式的具体特征中超脱出来,注重它们之间的共同性。

他在5示顾祖颂、孙闻、韩宝昶、魏云6里说:诗与文虽是两样体,却是一样法。

一样法者,起承转合也。

除起承转合,更无文法。

除起承转合,亦更无诗法也。

[1]金圣叹认为,诗法和文法是相同的,而这相同之法就是起承转合之法。

金圣叹以起承转合论诗,主要在律诗一体,因为他认为律诗和八股文之间有共同性。

他在5答徐翼云学龙6里说:承问唐律诗之律字。

此为法律之律,非音律之律也。

自唐以前,初无此称。

特是唐人既欲以诗取士,因而又出新意,创为一体:二起二承二转二合,勒定八句,名曰律诗。

,,明祖既欲屈天下博大精深之士,一皆兆页首肆力于四子之书矣,即而三年试之,则又自出新意,创立一体:一破一承一开一合四比。

,,夫唐人之有律诗之云,则犹明人之有制义之云也。

[1]金圣叹在这段话里把律诗之/律0解释为法律之/律0,即起承转合各两句,如同明代八股文法。

这就为他用八股文法论诗找到了依据。

另外,金圣叹还在序言/圣叹外书0中盛赞七律这种诗体,说它是/千圣之绝唱0,/吐言尽意之金科0,/观文成化之玉牒0,且兼有/歌0、/书0/讽0、/颂0、/赋0、/经0各体之长,可以尽情弛骋作者的才思,抒发作者的感受,这也是他对律诗情有独钟的重要原因之一。

金圣叹在起承转合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把律诗分为两解,前解为起为承,后解为转为合,并把这种批评称为分解批评。

金圣叹之所以把唐诗分为前解和后解,在5答顾掌丸慈旭6中我们可以找到原因:弟念唐诗本不宜分解,今弟万不获己而又必分之者,只为分得前解,便可仔细看唐人发端;分得后解,便可仔细看唐人脱卸。

自来文章家最贵是发端,又最难是脱卸。

若不与分前后二解,直是急切一时指画不出。

故弟亦勉强而故出于斯也。

[1]金圣叹认为,进行前解和后解的划分,能从不同角度对诗歌进行价值认定。

为了回答一些疑问,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这种全新的批评模式,金圣叹从性质、作用诸方面对分解批评作了一些阐释。

他在5答人6中说:/承教律诗本是一首,如分解恐似两首,此语乃大错。

0[1]在5与顾掌丸6中说:/分解不得武断古人文字,务宜虚心平气,仰观俯察,待之以敬,行之以忠。

[1]在5与许无庵之溥6中说:/意欲与之分解,或使后世之人不止见唐诗之字,而尽得见唐诗之诗,亦大快事。

[1]金圣叹这些信札说得很清楚,分解后唐诗并不因此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还是一个水乳交融的整体。

分解批评不仅是对字句进行条分缕析,更重要的是从诗歌本身的形象入手,探讨诗歌的整体韵味。

/令其眼底胸前所有高深曲折0得以少伸。

我们通过他对韩亻屋5避地寒食6一诗的评析看其分解理论的应用:避地淹留己自悲,况逢寒食倍沾衣。

浓春孤馆人愁坐,斜日空园花乱飞。

(前解)此避地竟不知为何事,总是窜伏既久,急不得出,因触佳节,滴泪为诗也。

一、二,/己自0、/况逢0,曲折写出。

三、四,/人愁坐0,悲在一/坐0字;/花乱飞0,悲在一/乱0字。

言天步方难,那客闲坐;寸阴是宝,奈何疾驰。

写一日、二日,关系无数得失,人却走入更不得出头之处,真欲血泪迸流也。

路远正忧知己尽,时危不独赏心危。

一身所系无穷事,争取青年便息机!(后解)五、六转笔。

然则我今日之哭,自为避地,初不为寒食也。

不然,而世有息机之人,静对众芳,闲观零落,尽委大化,我岂不能。

无奈一时大事,尽属此身,况在青年,胡不戮力?固不能与早眠晏起、饱饭徐行老翁,较量/赏心0二字也。

金圣叹认为前解塑造了一个在寒食节到处窜伏、悲痛欲绝的主人公形象。

三四句承接一二句,更渲染其血泪迸流的场景。

对其中画龙点睛式的字,金圣叹也作了细致剖析。

后解转笔写主人公痛哭的真正缘由,即面临国危时艰,有志难国酬,反而被迫/避地0,又逢寒食佳节,足为千古一恸。

金圣叹敢于突破/诗妙处正在可解不可解之间0的传统批评24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总第20期)观念,不再满足那种过于笼统、高度概括的点悟式方法,开始注重对作品内在结构和形象实体的考察,深入细致探索了唐诗格律法度、起承转合、句法、字法,进而分析诗歌整体韵味,将精微隐奥,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实际是一种沿波讨源、由果返因的还原式批评。

金圣叹分解批评虽在传统批评中出现较晚,但它的意义却不容忽视,和以前鉴赏品评式的批评比较起来,它的理性色彩和文本意识更强,艺术分析更深入细腻,更加注重对作品实际存在状态的把握。

这种充满理性色彩的批评方法,是当代批评足以借鉴的宝贵遗产。

但是,他过多强调诗的形式结构。

用八股文之法来论诗,把所有的诗都归于一个框架之中,有时不免牵强,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陷。

英国艺术家里德也说:/每件艺术品都遵循一定的形式法则或整体结构法则。

但我不想过多强调这一因素,因为愈研究那些具有直接性和本能性魅力的艺术品结构,愈难以将其分解为简明易懂的结构程式0。

[2]将诗法只是简单归结为/起承转合0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二/情景交融0说是中国诗学中具有民族传统的重要理论。

它的源头可以上溯到5乐记6提出的感物理论:/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0此说对后世影响极广。

刘勰在5文心雕龙6中提出:/睹物兴情0、/物以情观0,指出了情景之间的有机联系,这较前代又大大前进了一步。

元代方回在5瀛奎律髓6中也强调情景结合,认为妙诗佳句常常是/景在情中,情在景中0。

/情景交融0说的真正成熟则在明清两代。

谢榛5四溟诗话6 /诗乃模写情景之具,,,夫情景相触而成诗,此作家之常也。

0谢榛强调情景结合对成诗的重要意义,还认为情景相触是诗歌生成之本。

作为开一代批评风气的大批评家,金圣叹也非常注重对诗文中情景关系的探讨,他在评点5水浒传6时指出,/文中写情写景处,都要细细详察0,对他认为是/人之心声0的诗歌,更是特别重视/情景交融0的作用。

金圣叹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突破,他深刻揭示了心物关系,认为诗人只有主客观统一、心物交感才能产生审美活动,从而激起创作情绪。

他在5答陆予载志舆6中说:唐律诗,凡写景处所用一切花木虫鸟等物,彼俱细细知其名字、相貌、性情、香气、疗治占验无不精切。

先是罗列胸中,一齐奔走腕下,故有时合用几物,却是只成一义。

[1]在5唱经堂柱6说:胸中无所甚感,而欲间取景物而雕镌之,岂非诗之蠹蚀哉![1]金圣叹在这里所说的/有时合用几物,却是只成一义0,即是强调性情是一诗中主脑,可以统帅景与物。

主体面临大量的刺激物,总是/只选出少数的刺激来,这些刺激是最强的或重要的,符合他的兴趣、愿望向他提出的要求0。

[3]金圣叹对情景关系的理解在他对唐诗的批评实践中也体现得比较多,如他对张渭5西亭子言杯6的评析:数从芳草在堂阴,几外闲花映竹林。

攀树玄猿呼郡吏,傍溪白鸟应家禽。

(前解)前解写境,后解写人,笔疏墨明,谁当不晓?乃我独有神解于此诗者,看他前解为堂阴,为芳草,,,全是一人指指点点,申申夭夭于其间,,,便自见所谓尽是此人闲心妙手,并非西亭有此印板景致也。

然则前解正是写人。

青山看景知高下,流水闻声识浅深。

官属不令拘礼数,时时缓步一相寻。

(后解)后解看他写到看景知山,闻声识水。

二三属吏,尽捐町畦,则不知山水之为我;我之为水;,,然则后解乃写人无其人。

金圣叹对这首诗独出机杼的评论,使人耳目一新,前四句别人认为是写景,他却能从中窥出景中人;后四句写景物与人水乳交融,妙合无垠。

/不知山水之为我,我之为山水0,写其人而无其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