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3、治则治法的总结:根据慢性胃炎的病机和证型,专家共识意见总结出多 种治则治法。以脾胃虚弱为主者,宜健脾和胃;以湿邪为主者,宜祛湿化痰;以 气滞为主者,宜理气解郁;以血瘀为主者,宜活血化瘀。同时注重扶正祛邪,调 理情志,改善生活习惯。
结论与展望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的研究成果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有益的 参考。然而,仍存在不足之处,如样本量较小,研究范围较窄等。未来研究可进 一步拓展专家共识意见的应用范围和深度,考虑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以 验证专家共识意见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同时希望更多的临床医生和研究者积极参 与,共同推动中医诊疗慢性胃炎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进程。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 见
目录
01 一、慢性胃炎的定义 与症状
03 三、中药治疗
02 二、中医诊断标准 04 四、西药治疗
目录
05 五、饮食调理
07 参考内容
06 六、预防措施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表现为胃黏膜炎症和细胞再生失衡。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本 次演示将介绍慢性胃炎的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包括定义与症状、中医诊断标 准、中药治疗、西药治疗、饮食调理和预防措施等方面。
五、饮食调理
饮食调理是慢性胃炎治疗中的重要环节。患者应遵循少食多餐、低脂低盐、 高蛋白高纤维的饮食原则。以下是一些饮食调理的建议:
1、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保护胃黏膜。
2、适量摄入蛋白质,以鱼肉、鸡肉等白肉为主,避免摄入过多红肉增加胃 肠负担。
3、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粗粮、杂粮、蔬菜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 改善便秘症状。
7、脉象异常:脉濡细或弦细, 或细数。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现场调研与讨论
起草与修订
组织专家委员会成员进行现场调研,了解 各地慢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并进行 深入讨论。
根据文献回顾、现场调研和专家讨论的结 果,起草共识意见初稿,经过多次修订和 完善,最终形成本共识意见。
02
慢性胃炎的流行病学与危险因 素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发病率较高
慢性胃炎在中国的发病率 较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
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的慢性胃炎发病 率存在差异,可能与地域 环境、饮食习惯等因素有 关。
年龄与性别分布
慢性胃炎多见于中老年人 ,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汇报人: 2023-12-13
目录
• 引言 • 慢性胃炎的流行病学与危险因
素 •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方
法
目录
• 慢性胃炎的治疗原则与方案选 择
• 慢性胃炎的随访与预后评估 • 共识意见总结与未来研究方向
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目的
慢性胃炎的普遍性
制定共识意见的目的
慢性胃炎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 病之一,其发病率较高,且病程较长 ,容易反复发作。
为了规范慢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提 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制定本共识 意见。
诊断与治疗现状
目前对于慢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存在 一些问题,如诊断标准不统一、治疗 方法多样且效果不一等。
性胃炎专家委员会,由来自全国各 地的消化内科专家组成。
对国内外关于慢性胃炎的文献进行回顾与 分析,了解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诊断方 法、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2016年)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上海)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自2006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订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以来,国际上有关慢性胃炎的诊疗出现了某些新进展,慢性胃炎的分级分期评估系统(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OLGA)、欧洲《胃癌癌前状态处理共识意见》、Maastricht Ⅳ共识提出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慢性胃炎和胃癌的关系及根除H.pylori的作用、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手段的进步等,这些均促使我们要及时更新共识意见。
为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的2012年全国慢性胃炎诊治共识会议于2012年11月9日至10日在上海召开。
82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病学专家对此前起草小组专家撰写的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并以无记名投票形式通过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若选择①者所占比例>2/3或选择①和②者所占比例>85%即通过该条款。
全文如下。
一、流行病学1.由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因此难以获得确切的患病率。
估计的慢性胃炎患病率大致与当地人群中H.pylori感染率平行,可能高于或略高于H.pylori感染率。
H.pylori现症感染者几乎均存在慢性胃炎(见后述条款),用血清学方法检测(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阳性者绝大多数存在慢性胃炎。
除H.pylori感染外,胆汁反流、药物、自身免疫性等因素也可引起慢性胃炎。
因此,人群中慢性胃炎的患病率高于或略高于H.pylori感染率。
2.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慢性胃炎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这主要与H.pylori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有关,萎缩、肠上皮化生(以下简称肠化)与“年龄老化”也有一定关系。
2020年最新中国慢性胃炎专家共识意见
主讲人:xxx
背景
自2012年1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定 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以来,国际上出台了 《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意见》
欧洲Mastricht-5共识和我国第五次全国Hp感染处理共 识意见
慢性胃炎与胃癌的关系以及根除Hp的作用 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手段的进步
8.基于内镜和病理诊断可将慢性胃炎分萎缩性和非萎缩 性两大类。胃黏膜萎缩可分成单纯性萎缩和化生性萎缩,胃黏膜腺体
有肠化生者属于化生性萎缩。
9.基于胃炎分布可将慢性胃炎分为胃窦为主胃炎、胃体 为主胃炎和全胃炎三大类。
临床表现
1.慢性胃炎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有无消化不良症状及其 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分类、内镜下表现、胃黏膜组织 病理学分级均无明显相关性。在前述的一项纳入8892例慢性胃炎
3.证实Hp阳性的慢性胃炎,无论有无症状和并发症,均应 行Hp根除治疗,除非有抗衡因素存在。抗衡因素包括患者伴存
某些疾病(胃食管反流病、哮喘、炎症性肠病等)、社区再感染率高、卫 生资源优先度安排等。
4.Hp胃炎治疗采用我国第五次Hp感染处理共识推荐的铋 剂四联Hp根除方案。
治疗
5.Hp根除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应常规行Hp复查,评估根除 治疗的效果;最佳的非侵入性评估方法是尿素呼气试验 (13C/14C);评估应在治疗完成后不少于4周进行。
背景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暨上海市
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 2017年全国慢性胃炎诊治共识会议于2017年7月1日在
上海召开 75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病学专家 共识意见共包含48项陈述(条款)
目录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对慢性胃炎的认识和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慢性胃炎的诊疗水平,我们组织专家对慢性胃炎的诊疗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深入探讨,形成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本文旨在概述慢性胃炎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学、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防与管理等方面的共识意见,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诊疗指南。
我们希望通过本共识的推广与实施,推动我国慢性胃炎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同质化,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慢性胃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预防、诊断和治疗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刺激、自身免疫因素等。
其中,H. pylori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它能在胃黏膜上生存并引起慢性炎症。
长期食用过热、过咸、过于粗糙的食物,以及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导致胃黏膜损伤,从而引发慢性胃炎。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也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和损伤。
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胃黏膜损伤与修复的失衡、免疫反应的参与以及神经内分泌因素的调节等。
H. pylori感染时,其产生的尿素酶能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 pylori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同时其产生的空泡毒素等致病因子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
胃黏膜在长期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萎缩、肠化等病理变化。
免疫反应也在慢性胃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自身免疫性胃炎就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胃黏膜损伤的典型例子。
神经内分泌因素如胃泌素、生长抑素等也在慢性胃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
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饮食、环境、药物、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
发病机制
炎症反应、免疫因素、胃黏膜屏障受损、基因多态性等是慢性胃炎的发病机 制。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患者可出现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消化不良症状,也可伴有反酸、嗳气、 恶心等。
诊断
胃镜检查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诊断方法,同时可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确定病变性措施,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心理治疗和 生活方式干预等。
治疗目标
缓解症状,消除病因,改善胃黏膜炎症,预防并发症,提高 患者生活质量。
预防与随访建议
预防建议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不良生活习惯,减少精神压力,合理 安排工作和生活。
随访建议
定期进行胃镜检查,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对患者进行 生活指导和健康宣教,提高患者自我管理和预防意识。
02
慢性胃炎的药物治疗
抑酸药
质子泵抑制剂
通过抑制胃壁细胞向胃粘膜腔泵出H+,降低胃内HCL水平,是最直接有效的 抑制胃酸产生的手段。
H2受体拮抗剂
通过阻断H2受体,抑制胃酸分泌,但作用时间短暂。
抗酸药
弱碱性抗酸剂
如碳酸氢钠、氢氧化镁等,可中和胃酸,缓解胃痛、反酸等症状。
弱酸性抗酸剂
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可抑制胃酸分泌,减轻症状。
调整心态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焦 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胃部的影响。
调整饮食结构
丰富膳食纤维
01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以促进
胃肠道蠕动,减轻胃部负担。
控制盐和糖的摄入
02
减少盐和糖的摄入量,避免高盐、高糖食品的长期摄入,以降
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3.PPI标准剂量+克拉霉素 250mg+甲硝唑400mg,均每日2次×l
周。
三、其他方案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试行)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1临床指标 1.1主要指标 1.1.1血培养阳性分别2次血培养 有相同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的微生 物(如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 菌,肠球菌等)。 1.1.2心内膜受累证据应用超声 心动图检查心内膜受累证据,有以下 超声心动图征象之一:(1)附着于瓣膜 或瓣膜装置,或心脏、大血管内膜、或 置植人工材料上的赘生物;(2)心内脓 肿;(3)瓣膜穿孔、人工瓣膜或缺损补 片有新的部分裂开。 1.1.3血管征象重要动脉栓塞,脓 毒性肺梗死,或感染性动脉瘤。 1.2次要指标 1.2.1易感染条件基础心脏疾病, 心脏手术,心导管术,或中心静脉内插
过黏膜层的:/3,达到2/3;重度:慢性为中度;2/3以上为重度。其他组织学 炎症细胞密集,占据黏膜全层。计算特征:分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类,不需 密度程度时要避开淋巴滤泡及其周围要分级,出现时要注明。前者包括淋 的淋巴细胞区。 巴滤泡、小凹上皮增生、胰腺化生和假
4.萎缩:指胃的固有腺体减少,幽幽门腺化生等;后者包括肉芽肿、集簇 门腺萎缩是指幽门腺减少或由肠化腺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上皮内淋 体替代,胃底(体)腺萎缩是指胃底巴细胞浸润和特异性病原体等。假幽 (体)腺假幽门腺化生、肠化或腺体本门腺化生是胃底腺萎缩的指标,判断 身减少。轻度:固有腺体数减少不超时要核实取材部位。异型增生要分轻 过原有腺体的l/3,大部分腺体仍保度、中度和重度3级。 留;中度: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l/3,但 未超过2/3,残存腺体分布不规则;重 四、病理诊断报告 诊断应包括部位特征和形态学变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2022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解读
慢性胃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推荐意见1-2:慢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 增长而上升(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推荐)
英国胃肠病学会的胃癌管理指南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风险与年龄呈正相关, 且男性略高于女性。美国一项研究对6年期间接受胃镜检查的48万例受试者进行分析 ,其中慢性活动性胃炎患病率约由50岁的5%升至40岁的12%,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 率约由60岁的5%升至80岁的10% , 此后年龄每增长10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率 约增高5%。
慢性胃炎内镜诊断、随访的意义与人工智 能的应用
推荐意见4-2:推荐内镜下初步评估胃炎的Hp感染状 态。(证据质量:中等;推荐强度:强推荐)
Hp未感染的胃黏膜平滑而有光泽,胃体部大弯的皱襞细长、笔直,有时可见胃底腺 息肉。胃角、胃体部小弯处观察到黏膜上皮下规律排列的集合小静脉( RAC )是无 Hp感染的重要特征,通过胃角、胃体部小弯RAC阳性作为排除Hp感染标准的灵敏度 和阴性预测值均较高。 Hp感染内镜下通常表现为弥漫性发红、黏膜肿胀和黏液白浊。 除此之外,内镜下还会出现萎缩、皱襞异常、黄色瘤和增生性息肉等表现。
推荐意见4-8:人工智能具有综合胃黏膜图像信息、辅 助识别Hp胃炎的价值,其真正的临床应用潜力需更多 的临床研究来验证(证据质量:低;推荐强度:条件 推荐)
Hp胃炎准确的内镜诊断需要足够的技能培训,耗时、耗力且存在一定主观性。近年 来,利用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在多个医学领域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医学成 像方面。
慢性胃炎内镜诊断、随访的意义与人工智 能的应用
推荐意见4-9:人工智能具有辅助识别慢性萎缩性胃炎、 肠化、异型增生的潜在价值(证据质量:低;推荐强 度:条件推荐)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
该病症状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者发生胃癌的危险度增加,在临床上越来越引起重视。
中医药在本病的诊疗方面有着多年的积累,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曾于2009年组织制定了《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对慢性胃炎的诊疗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近年来,中医药在诊治慢性胃炎方面取得诸多进展,有必要对共识意见进行更新,以满足临床需要,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14年8月在合肥牵头成立了《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起草小组。
小组成员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并先后组织国内脾胃病专家就慢性胃炎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总结讨论,形成本共识意见初稿,之后按照国际通行的德尔斐法进行了3轮投票。
2015年9月在重庆进行了第一次投票,并根据专家意见,起草小组对本共识意见进行了修改。
2015年12月在北京进行了第二次投票。
2016年6月在厦门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召开核心专家审稿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名脾胃病学知名专家对本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第三次投票,并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和修改。
2016年7月在哈尔滨第28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上专家再次进行了讨论、修改和审定。
并于2016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本共识的最终定稿会议,完成了本共识意见。
(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
如果>2/3的人数选择①,或>85%的人数选择①+②,则作为条款通过)。
现将全文公布如下,供国内外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不断完善。
概述1.病名慢性胃炎中医病名诊断以症状诊断为主。
以胃痛为主症者,诊为“胃脘痛”;以胃脘部胀满为主症者,诊为“痞满”。
若胃痛或胃脘部胀满症状不明显者,可根据主要症状诊断为“反酸”“嘈杂”等病[1-3]。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中医药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为了规范慢性胃炎的中医诊疗行为,提高治疗效果,我们组织专家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诊疗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形成了《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本文旨在总结慢性胃炎的中医诊疗经验,明确诊疗原则和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指导,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慢性胃炎患者。
二、慢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慢性胃炎在中医理论中,多归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
其病因病机复杂,涉及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脾胃虚弱等多个方面。
饮食不节:长期饮食不规律,或过食生冷、辛辣、肥甘厚味,均可损伤脾胃,导致气机升降失调,发为慢性胃炎。
情志失调:情绪不稳定,长期忧思恼怒,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亦可引发慢性胃炎。
外邪犯胃:外感风寒湿热等邪,侵入胃腑,损伤胃气,使胃失和降,亦可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
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养失当,导致脾胃虚弱,运化无权,升降失常,水谷精微不得输布,气血生化乏源,胃失濡养,发为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以脾胃受损、气机升降失调为核心,涉及饮食、情志、外邪、脾胃虚弱等多个方面。
因此,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恢复脾胃功能,调和气机升降,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三、慢性胃炎的中医诊断慢性胃炎的中医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舌象、脉象等四诊合参。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感受外邪等因素导致脾胃受损,气机升降失调,从而出现胃痛、胃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中医诊断中,慢性胃炎常分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肝胃不和等证型。
脾胃虚弱型表现为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泄等;脾胃虚寒型则表现为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畏寒肢冷等;胃阴不足型则表现为胃痛灼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等;肝胃不和型则表现为胃痛胀满、情绪不稳、胸胁胀满等。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解读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
该病症状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者发生胃癌的危险度增加,在临床上越来越引起重视。
中医药在本病的诊疗方面有着多年的积累,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曾于2009年组织制定了《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对慢性胃炎的诊疗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近年来,中医药在诊治慢性胃炎方面取得诸多进展,有必要对共识意见进行更新,以满足临床需要,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14年8月在合肥牵头成立了《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起草小组。
小组成员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并先后组织国内脾胃病专家就慢性胃炎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总结讨论,形成本共识意见初稿,之后按照国际通行的德尔斐法进行了3轮投票。
2015年9月在重庆进行了第一次投票,并根据专家意见,起草小组对本共识意见进行了修改。
2015年12月在北京进行了第二次投票。
2016年6月在厦门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召开核心专家审稿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名脾胃病学知名专家对本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第三次投票,并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和修改。
2016年7月在哈尔滨第28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上专家再次进行了讨论、修改和审定。
并于2016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本共识的最终定稿会议,完成了本共识意见。
(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
如果>2/3的人数选择①,或>85%的人数选择①+②,则作为条款通过)。
现将全文公布如下,供国内外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不断完善。
概述1.病名慢性胃炎中医病名诊断以症状诊断为主。
以胃痛为主症者,诊为“胃脘痛”;以胃脘部胀满为主症者,诊为“痞满”。
若胃痛或胃脘部胀满症状不明显者,可根据主要症状诊断为“反酸”“嘈杂”等病[1-3]。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_2009_深圳_
第18卷第3期第207页2010年6月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Chin J Integr T rad W est M ed DigVol.18No.3P.207Jun.2010诊疗方案收稿日期:2010 03 18通讯作者:张声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E m ail:z ss2000@sohu com文章编号:1671 038X (2010)03 0207 03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关键词:胃炎,慢性浅表性; 中医诊疗标准; 共识 中图分类号:R 573.3 文献标志码:A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 nic super ficial gastr itis,CSG )是临床最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已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诊疗标准与共识意见[1,2],而作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中医药诊治CSG 在诸多方面亦有不少进展。
2008年开始,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组织成立全国专科专病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协作组 和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起草小组,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并先后组织国内中医消化病专家就CSG 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按照国际通行的德尔斐法进行了3轮次投票,制订了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草案) 。
2009年10月16~19日,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21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在深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中医消化病学专家对共识意见(草案)再次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和修改,并以无记名投票形式通过了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表决选择: 完全同意; 同意,但有一定保留; 同意,但有较大保留; 不同意,但有保留; 完全不同意。
如果>2/3的人数选择 ,或>85%的人数选择 + ,则作为条款通过)。
最后由核心专家组于2010年1月9日在北京进行了最后的审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发表者:刘启泉 (访问人次:2348)1 概念及主要发病机制1.1 定义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是胃黏膜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非萎缩性慢性炎症性病变,其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同属慢性胃炎范畴。
CSG无典型及特异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消化不良的症状,如进食后觉上腹部饱胀或疼痛、嗳气、反酸等。
该病属于中医学“胃痞”、“胃痛”的范畴。
1.2 流行病学该病患病率极高,在各种胃病中居于首位,约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且其发病率有随年龄增长而有所升高的趋势。
1.3 发病机制CSG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确。
一般认为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有害因素持续反复作用于易感人体即可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
已明确的病因包括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胃黏膜理化损伤因子、免疫因素、十二指肠液反流、胃窦内容物潴留、细菌病毒和其毒素等[3]。
1.4 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该病发生主要与饮食、情志因素、感受邪气、禀赋不足等有关。
饮食不节、烈酒、辛辣之品等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或郁久化热伤胃,胃失和降致痞满、胃痛、呕吐等症。
恼怒伤肝,肝木横逆,胃气受扰,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乃作胃痞、胃痛。
饮食不洁,邪(主要是湿邪、热邪)随口入,侵犯脾胃,运化失职,纳降受碍,气机不畅,胃失和降致痞满、疼痛、呕吐等症。
脾胃禀赋不足,或长期饮食不节,或年高体衰,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无以运转气机、水湿,致气滞、湿阻、血瘀,胃失和降,故作痞满、疼痛。
该病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
CSG的基本病机是胃膜受伤,胃失和降。
2 诊断2.1 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部分CSG患者无任何症状。
有症状者主要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表现为反复或持续性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较重。
其次为食欲下降、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CSG与消化不良症状并非密切相关。
内镜检查和胃黏膜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症状的相关分析表明:CSG患者的症状缺乏特异性,且有无症状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内镜所见和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
2.2 相关检查CSG的确诊主要依赖内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尤其是后者的诊断价值更大。
建议将胃镜检查作为CSG诊断的首要手段。
组织学检查对CSG的诊断,尤其是判别慢性炎症的程度、炎症的活动性、有无伴肠上皮化生(IM)、有无Hp感染以及排除萎缩性性胃炎及早期恶性病变有重要意义。
2.3 诊断标准①以反复或持续性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进食后加重,伴嗳气、反酸、恶心、纳差等为临床表现;或伴上腹部压痛;②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检提示慢性活动性炎症征象;③B超及其他检查(如CT)排除肝胆病及胰腺病等。
慢性胃炎的诊断应包括病因、病变部位、组织学形态(包括炎症程度、活动性以及有无Hp等),并对各种组织学形态程度进行分级(无、轻、中、重)。
与组织学平行,对内镜所见也进行分类诊断及分级。
2.4 中医病名以餐后饱胀不适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痞满”的范围,可命名为“胃痞”。
以上腹痛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痛”范畴,可命名为“胃痛”。
2.5 证候分类标准2.5.1 脾胃气虚证主症:①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②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
次症:①纳呆;②疲倦乏力,少气懒言;③四肢不温,大便溏薄;④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⑤脉沉弱。
2.5.2 脾胃虚寒证主症:①胃痛隐隐,绵绵不休;②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
次症:①泛吐清水;②神疲纳呆,四肢倦怠;③手足不温,大便溏薄;④舌淡苔白;⑤脉虚弱。
2.5.3 肝胃不和证主症:①胃脘胀痛;②痞塞不舒,情绪不遂时易加重或复发。
次症:①两胁胀满;②纳少泛恶;③心烦易怒,善叹息;④舌淡红,苔薄白;⑤脉弦。
2.5.4 脾胃湿热证主症:①脘腹痞满;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次症:①食少纳呆;②口干口苦;③身重困倦;④小便短黄;⑤恶心欲呕。
2.5.5 胃阴不足证主症:①胃脘灼热疼痛;②胃中嘈杂;③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
次症:①似饥而不欲食;②口干舌燥;③大便干结;④脉细或数。
上述证候确定: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以上即可诊断。
3 治疗3.1 辨证治疗3.1.1 脾胃气虚证治法:益气健脾,和胃除痞。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医方集解》)加减。
药物:党参、炒白术、茯苓、法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炙甘草。
3.1.2 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主方:黄芪健中汤(《金匮要略》)合理中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黄芪、桂枝、干姜、白术、法半夏、陈皮、党参、茯苓、炙甘草。
3.1.3 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药物:炒柴胡、香附、川芎、陈皮、枳壳、白芍、炙甘草。
3.1.4 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除湿、理气和中。
主方:连朴饮(《霍乱论》)加减。
药物:黄连、厚朴、石菖蒲、法半夏、黄芩、芦根、茵陈、生薏仁。
3.1.5 胃阴不足证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主方:益胃汤(《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北沙参、生地、麦冬、白芍、佛手、石斛、甘草。
3.2 随症加减胃胀明显者,可加厚朴、枳实;胃痛明显者,可加郁金、元胡;反酸者,可加海螵蛸、煅瓦楞子;纳食减少者,可加鸡内金、神曲;虚寒明显者,可加熟附子、肉桂(焗服)。
3.3 中成药治疗①香砂六君丸:每次10 g,每日2次;胃乃安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复方田七胃痛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补中益气丸:每次10 g,每日2次。
适用于脾胃虚弱证。
②香砂养胃丸:每次9 g,每日2次;温胃舒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香砂理中丸,每次10 g,每日2-3次;湿寒胃痛颗粒:每次3 g,每日3次。
适用于脾胃虚寒证。
③气滞胃痛颗粒:每次5 g,每日3次;胃苏颗粒:每次15g,每日3次;金佛止痛丸:每次5 g,每日3次;元胡止痛片:每次2片,每日3次;三九胃泰颗粒(无糖型):每次2.5 g,每日2-3次;荆花胃康胶丸:每次2粒,每日3次;枳术宽中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达立通颗粒:每次6 g,每日3次。
适用于肝胃不和气滞证。
④胃热清胶囊:每次2~4粒,每日3次,适用于脾胃湿热证。
⑤养胃舒胶囊:每次3粒,每日2次,适用于胃阴不足证。
⑥加味保和丸:每次6 g,每日2次,适用于湿滞食积,脾失健运证。
3.4 其他疗法针灸治疗CSG是目前主要的外治法之一,具有经济、方便、安全的优势,一些临床报道证明针灸对胃肠道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尤其对胃动力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功能,针灸治疗可以是改善CSG的病理基础,但同样缺乏严格的RCT证据。
体针疗法取穴中脘、内关、胃俞、足三里等,根据证型可适当加减。
如肝胃不和,可加肝俞、太冲、行间;脾胃虚弱,可加脾俞、气海;胃阴不足,可加三阴交;虚证用补法,其他证型用平补平泻,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天。
4诊治流程 (流程图略)5 疗效评定目前针对慢性浅表性胃炎(CSG)仍然缺乏疗效评定的金标准,其疗效评价应该以综合疗效判定为主,为增加中西医同行认同性,便于国内外交流,建议以主要症状疗效评价、证候疗效评定、内镜下胃黏膜疗效评定、胃黏膜组织学疗效评定、生存质量评价等标准进行综合判断,用于临床研究可以采用主要症状疗效评价、证候疗效评定、胃黏膜组织学评价,用于科学研究则需要采取综合判断标准。
5.1 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主要症状(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部疼痛)的记录与评价。
按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计算症状改善百分率。
①痊愈:症状消失。
②显效:症状改善百分率≥80%。
③进步: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
④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50%。
⑤恶化: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
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5.2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①临床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②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
③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
④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5.3 内镜下胃黏膜疗效评定分别对胃镜下红斑、糜烂、出血和胆汁反流的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镜下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
①痊愈:胃黏膜正常。
②显效:胃黏膜病变积分减少2级以上。
③有效:胃黏膜病变积分减少1级。
④无效:胃黏膜病变无改变或加重。
5.4 胃黏膜组织学疗效评定分别对病理状态下慢性炎症、活动性和IM的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病理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
①痊愈:胃黏膜病理无明显异常。
②显效:胃黏膜病理积分减少2级。
③有效:胃黏膜病理积分减少1级。
④无效:胃黏膜炎症程度无改变或加重。
5.5 生存质量评价标准中医药治疗CSG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国内较普遍采用汉化版SF-36健康调查量表进行评价;患者报告结局指标(patient reported outcomes,PRO)是近些年来国外在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之上发展起来的评价指标。
PRO量表,即患者报告PRO的测评量表。
在慢性病领域,从患者报告PRO的角度入手,以量表作为工具来评价中医临床疗效,已经逐渐被认可。
借鉴量表的制作原则和方法,研制具有中医特色的脾胃系统疾病PRO量表[13],对CSG的疗效评价有借鉴意义。
5.6 其他部分CSG患者存在精神心理障碍CSG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抑郁、焦虑和恐惧等有关[1],因此,精神心理因素是CSG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用Hamilton焦虑他评量表(HAMA)及Hamilton抑郁他评量表(HAMD)对CSG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进行评定可以运用到CSG疗效评价中。
6 转归与随访CSG绝大多数预后良好,经过积极治疗可以好转或痊愈。
但少部分患者随着病变的发展可发生萎缩性胃炎或IM与异型增生,严重的病变可发展为胃癌,应该得到重视。
CSG症状易反复发作,受心理、社会和饮食因素影响较多,建议随访时间可在症状消失后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