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教育现代化指标十五的内容

合集下载

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信息公开目录管

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信息公开目录管

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二○○二年九月四日)序言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步伐的加快,我国社会生活和经济领域的诸多方面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教育、应用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竞争素质的高低,成为衡量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面对新世纪初叶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要求,制定我国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对全面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确保在新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回顾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事业而蓬勃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同志早在20年前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

”、“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等论断。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战略任务,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把推进信息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从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到中央的战略部署,都明确指明和绘制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和基本蓝图。

1.1地位和作用教育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教育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结合越来越密切,一方面;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事业,担负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知识贡献的重任;另一方面,作为教育主体的各高校必然参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活动。

实现信息化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只有建设一大批具备现代信息化培养基础条件的大学、职业技术院校、中学和小学,培养一支庞大的具备现代信息化综合素质的人才队伍,确立起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观念,才能实现国家信息化、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

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诠释[1]

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诠释[1]

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诠释》的通知苏教评〔2007〕3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根据《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精神,省教育评估院研究制定的《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诠释》,已经我厅批准,现印发给你们。

附件:《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诠释》二○○七年十月八日主题词:教育现代化评估通知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2007年10月8日印发(请各校信息中心主任认真研读第八、第十二项主要指标诠释内容)附件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诠释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在园人数与4-6岁年龄组人口数之比)达90%以上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是指学前教育机构在园人数与4-6岁年龄组人口数之比,其分子与分母必须同口径,均指本地户籍人口。

非在籍适龄幼儿的入园率单独计算。

如本区县幼儿入园年龄组与标准不一致,可根据实际年龄组统计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二、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应按小学和初中分别计算。

小学巩固率是指某届小学毕业生人数与该届一年级时学生数的百分比,初中巩固率是指某届初中毕业生人数与该届初一学生数的百分比。

两个百分比须分别达到99%以上。

非在籍学生单独计算,借读、转学、休学和辍学学生单独考察。

三、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5%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是指初中毕业生中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人数与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

高一级学校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五年制高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等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的全日制学校(含异地上学的)。

非在籍学生单独计算。

四、19周岁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19周岁人口进入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比例)达50%以上19周岁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是指19周岁人口进入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比例。

19周岁人口是指当年本地户籍人口。

升入全国各类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数是主要数据,接受函授、自学考试、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等各类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数单独统计。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核心素养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核心素养

我国教育现代化2035 核心素养一、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作为国家的基础工程,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

在新时代下,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建设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实现每个公民的全面发展。

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核心素养将对未来我国教育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1.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是指在不同学科和领域中,对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性要求,是构建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

它包括了文化素养、科学素养、技术素养、社会责任与创新素养等多个方面。

2.核心素养的特征核心素养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全面性指的是核心素养涵盖了广泛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系统性指的是核心素养是一个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通联、相互促进;持续性指核心素养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能力,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积累来提升。

三、发展核心素养的路径1. 集中资源培养核心素养为了培养核心素养,教育资源需要进行重新配置,向核心素养的培养倾斜。

在学校层面,可以调整课程设置,强化跨学科教育,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师层面,需要加强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引导教师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 打破分科壁垒,实行跨学科教学核心素养要求人们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因此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分隔,实行跨学科教学。

通过跨学科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培养更全面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身价值培养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各个领域得到充分发展,在未来社会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价值。

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们能够在终身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四、推进核心素养的保障体系1. 完善评价体系,量化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了推进核心素养教育,需要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量化评估。

评价体系需要反映多方面的要素,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等,使教育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发展状况。

十六指标

十六指标

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诠释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在园人数与4-6岁年龄组人口数之比)达90%以上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是指学前教育机构在园人数与4-6岁年龄组人口数之比,其分子与分母必须同口径,均指本地户籍人口。

非在籍适龄幼儿的入园率单独计算。

如本区县幼儿入园年龄组与标准不一致,可根据实际年龄组统计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二、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应按小学和初中分别计算。

小学巩固率是指某届小学毕业生人数与该届一年级时学生数的百分比,初中巩固率是指某届初中毕业生人数与该届初一学生数的百分比。

两个百分比须分别达到99%以上。

非在籍学生单独计算,借读、转学、休学和辍学学生单独考察。

三、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5%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是指初中毕业生中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人数与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

高一级学校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五年制高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等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的全日制学校(含异地上学的)。

非在籍学生单独计算。

四、19周岁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19周岁人口进入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比例)达50%以上19周岁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是指19周岁人口进入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比例。

19周岁人口是指当年本地户籍人口。

升入全国各类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数是主要数据,接受函授、自学考试、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等各类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数单独统计。

五、每个乡镇(街道)具有适应需要的社区教育资源并得到充分利用,基本满足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

从业人员年培训率达50%以上社区教育资源包括社区教育基地、信息传输网络设施、图书资料基地、社区教育活动项目等。

从业人员包括工、农、商、教、卫等各行各业人员。

人员一年接受培训的时限以相应岗位的要求为准,没有具体要求的,一般年培训满40小时视为“已接受过培训”,“已接受过培训”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百分比为年培训率。

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岗中培训、转岗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各类有组织的或自发的培训。

2035教育现代化主要发展目标

2035教育现代化主要发展目标

2035教育现代化主要发展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进步与发展,对于2035年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我们有着许多主要的发展目标。

下面将列举2035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并作详细解释。

一、提高教育技术水平,实现信息化教学1. 加强教育科技研究,促进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

2. 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3. 增加教育技术设备投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促进教育公平与内在素质教育1. 完善教育资源配置,减少城乡教育差距。

2. 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内在素质与教学水平。

三、构建生态环境教育与绿色校园1. 加大生态环境教育力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生活方式。

2. 推进校园绿化与环境保护,打造绿色、健康、美丽的校园环境。

3. 强化学校的环保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国际化人才1. 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2. 推进外语教育,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 强化国际视野,培养“面向世界”的人才。

五、加强学校管理与制度建设1. 完善学校管理体制,提高教育管理效率。

2. 推进行业标准与评价体系,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3. 加强教育法规建设,规范教育行为和管理。

六、促进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1. 开展产教融合实践,促进教育与产业的对接。

2. 推动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与创新型人才。

七、强化教育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1. 加强教育公益活动,弘扬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公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 构建关爱体系,关心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成长。

这些都是2035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发展目标,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实践,相信我们的教育一定会取得辉煌的成就。

带来更美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益于现代化的教育体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信息公开目录管

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信息公开目录管

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二○○二年九月四日)序言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步伐的加快,我国社会生活和经济领域的诸多方面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教育、应用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竞争素质的高低,成为衡量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面对新世纪初叶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要求,制定我国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对全面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确保在新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回顾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事业而蓬勃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同志早在20年前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

”、“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等论断。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战略任务,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把推进信息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从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到中央的战略部署,都明确指明和绘制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和基本蓝图。

1.1地位和作用教育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教育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结合越来越密切,一方面;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事业,担负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知识贡献的重任;另一方面,作为教育主体的各高校必然参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活动。

实现信息化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只有建设一大批具备现代信息化培养基础条件的大学、职业技术院校、中学和小学,培养一支庞大的具备现代信息化综合素质的人才队伍,确立起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观念,才能实现国家信息化、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

教育现代化可以用九个指标来衡量

教育现代化可以用九个指标来衡量

教育现代化可以用九个指标来衡量第一是教育的民主性和平等性。

二十世纪以来,教育的民主性是大家所追求的,但是在中国城乡两极分化的情况下,教育距离民主化、平等化还有很大距离。

就是在现代化的城市,恐怕教育的民主性和平等性还有待改善。

当前,绝对的民主和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相对的均衡发展是应当追求的目标。

第二是教育的个性性。

教育的个性首先表现在培养学生的个性,这对中国教育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有优势的,优势在于非常强调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但是在个性发展上、在创造精神上还有很大的缺陷。

个性最重要的内核就是创造性,要培养学生有创造的精神。

第三是教育的终身性。

终身教育从上个世纪60年代作为一个流行思潮,逐渐走向制度化,从理念走向实践。

终身教育有几个层次:一个是个人的层次,每个人都要终身学习;一个是各种组织的层次,每个组织都要成为终身学习的组织,每个社区都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社区。

如果说20世纪60年代提出终身教育的时候,仅仅是为了解决失业、再就业等问题的话,那么到了21世纪,终身教育已经不是为了谋求任何目的,已经成为人的生活的一部分。

第四是教育的多样性。

既然要实行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教育就必须是多样的,多样是指既有正规教育又有非正规教育。

教育的结构要多样化,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要同时并举。

高等教育的层次要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仅是一个数量概念,更重要的是达到一定阶段的质量的概念,是多层次多结构的,包括课程和专业设置的多样化。

第五是教育的开放性。

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教育要社会化,社会要教育化。

要建立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要在大教育的观念里进行。

第六是教育的国际性。

教育国际性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国际信息交流越来越迅速,各国都在吸收别国的留学生,国际合作办学也在不断加强。

第七是教育的创新性。

包括教育思想上的创新,教育制度、内容上的创新,教学手段和技术上的创新。

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教育局教育现代化创建迎查资料要求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18更新时间:2011-7-5 17:03:59一、10项迎查资料1 •完成一份全面反映盐都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的自评报告、教育现代化建设常态数据表、申报表、分项自评表(督导室)2 •编印一册近三年盐都区委、区政府(含教育局)发出的涉及教育内容的文件集(办公室)3 •制作盐都区教育现代化建设巡礼专题片(办公室、普教科、电教室)4•编印一册全区教师省级刊物以上作品文集、搜集教师个人专著、教材和作品集(教研室)5 •编印一册反映全区学生成长的文集(普教科、教研室)6 •制作一份全区教育名片(督导室、普教科、电教室)7.制作10块反映全区教育现代化情况的展板(督导室、普教科、电教室)8 •建好全区信息化教育网络和编印全区教育装备统计资料(电教室)9. 制作一份教育地图(反映盐都所有学校的地理位置)和全区建制学校基本情况一览表(规财科)10. 建设一个荣誉室(办公室)二、主要档案资料对照创建教育现代化区16项指标,根据各科室职能进行分工。

序号前标注“★”的为重点准备资料;序号前标注“▲”的为必备资料;序号前无标注的为正常管理资料。

指标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在园人数与4—6岁年龄组人口数之比)达90%以上1 •指标诠释: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是指学前教育机构在园人数与4—6岁年龄组人口数之比,其分子与分母必须同口径,均指本地户籍人口。

非在籍适龄幼儿的入园率单独计算。

如本区县幼儿入园年龄组与标准不一致,可根据实际年龄组统计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2 •责任科室:普教科3.资料目录:★ A1B1.全区4—6岁年龄组人口登记表(以镇为单位统计,派出所微机输出,加盖公章)、全区4—6岁人口统计表;★A1B2.4—6岁年龄组在园儿童登记表;A1B3.2009 —2011年各幼儿园在园幼儿情况统计表、入园率统计表;A1B4 .幼教规划、近三年幼教的年度计划、总结。

上海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上海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文件沪教委办〔2009〕20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转发《上海市2010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说明》的通知各区县教育局、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受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委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自2006年4月以来,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不断进行调整修改,起草完成了《上海市2010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说明》。

为发挥该指标体系的引导、监控和评价作用,现将《上海市2010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说明》转发给你们,供各区县在推进本区域的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参照。

附件:上海市2010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说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二○○九年三月三十日主题词:教育现代化指标转发通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2009年4月2日印发(共印26份)附件:上海市2010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说明一、上海市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一)市级指标体系(二)区县级指标体系1.基本指标部分2.特色指标部分二、上海教育现代化核心指标根据指标的敏感性和重要性以及国际通用性,分别确定了10项市级核心指标和10项区县级核心指标,这些指标及其数值将是检测上海及区县教育现代化程度的重要依据。

(一)市级核心指标(见市级指标体系的粗体部分)1.中小学校合理布局程度2.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3.中小学校园网连通率4.高校境外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5.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基本形成6.义务教育完成率7.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8.高校科技论文被国内外引用数9.学生学业水平1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二)区县核心指标(见区县级指标体系的粗体部分)1.区县内学校合理布局程度2.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政府财政支出比例3.校舍建设达标学校的比例4.学前与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5. 中小学校园网连通率6. 社区教育网络基本形成7.义务教育完成率8.学生学业水平9.学生身心健康水平10.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三、关于指标权重和评测方法的说明本指标体系对一级指标赋予了权重(总权重100分),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权重的赋值可根据各区县的情况确定,但权重赋值时要突出核心指标的权重。

上海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上海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文件沪教委办〔2009〕20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转发《上海市2010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说明》的通知各区县教育局、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受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委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自2006年4月以来,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不断进行调整修改,起草完成了《上海市2010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说明》。

为发挥该指标体系的引导、监控和评价作用,现将《上海市2010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说明》转发给你们,供各区县在推进本区域的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参照。

附件:上海市2010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说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二○○九年三月三十日主题词:教育现代化指标转发通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2009年4月2日印发(共印26份)附件:上海市2010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说明一、上海市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一)市级指标体系(二)区县级指标体系1.基本指标部分2.特色指标部分二、上海教育现代化核心指标根据指标的敏感性和重要性以及国际通用性,分别确定了10项市级核心指标和10项区县级核心指标,这些指标及其数值将是检测上海及区县教育现代化程度的重要依据。

(一)市级核心指标(见市级指标体系的粗体部分)1.中小学校合理布局程度2.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3.中小学校园网连通率4.高校境外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5.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基本形成6.义务教育完成率7.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8.高校科技论文被国内外引用数9.学生学业水平1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二)区县核心指标(见区县级指标体系的粗体部分)1.区县内学校合理布局程度2.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政府财政支出比例3.校舍建设达标学校的比例4.学前与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5. 中小学校园网连通率6. 社区教育网络基本形成7.义务教育完成率8.学生学业水平9.学生身心健康水平10.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三、关于指标权重和评测方法的说明本指标体系对一级指标赋予了权重(总权重100分),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权重的赋值可根据各区县的情况确定,但权重赋值时要突出核心指标的权重。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绍兴“十五”教育回眸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绍兴“十五”教育回眸

———绍兴“十五”教育回眸绍兴是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历史性地实现了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基本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四大成就,最大限度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十五年教育率先普及。

全市建成市级农村合格幼儿园119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建园率达100%,学前3年入园率达97.74%。

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达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99.21%和99.98%,“三残”少儿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9.37%,小学升初中比例达100%。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比例达95.53%(市本级98.93%),比“九五”末提高10.7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5.5个百分点,保持全省第一。

示范创建成效显著。

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和越城区先后创建成为浙江省教育强县(市、区),在全省率先实现“满堂红”。

各乡镇积极争创教育强镇,共创建省教育强乡镇111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98%。

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职校8所,省级重点职校12所,省级重点中学28所(其中省一级重点中学10所),省级示范性中小学97所、幼儿园25所,市级示范中小学130所、幼儿园102所。

省级以上重点学校占全市高中段学校数的62%。

2003年,全面启动了绍兴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创建活动,力争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高等教育做大做强。

“十五”期间,全市高校由1所增加到5所,办学水平有较大提升。

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由5800人增加到31000人。

绍兴文理学院投入近5亿元进行扩建,建成南山校区和兰亭书法艺术学院,成为万人大学。

成人高等教育同步发展。

“十五”期间,全市有6.4万人次报考全国成人高校统一考试,近4万人上线;有27.4万人次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年参考人次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2.6‰,本专科自考毕业生6499人;全国37所网络教育试点高校在我市建立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47个,注册学生1.7万余人。

中国教育 现代化2035全文

中国教育 现代化2035全文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全文
摘要:
一、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主要内容
三、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
四、基本原则
五、保障措施
正文: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 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5 年努力,到2035 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

并且明确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坚持优先发展、坚持服务人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教、坚持统筹推进。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分为五个部分:一、战略背景;二、总体思
路;三、战略任务;四、实施路径;五、保障措施。

其主要内容包括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等内容。

“十五”及中长期规划编制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十五”及中长期规划编制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十五”及中长期规划编制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十五”及中长期规划编制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伴随着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换,我国的中长期规划(包含五年计划)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指令性、半指令性向指导性、参考性转变。

由于规划性质的质变,规划编制的内容与形式均与以往有所不同。

总的看,规划编制的难度加大了。

这里,就十五及中长期规划编制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作些分析,以便对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有所益处。

规划什么――关于规划的指标体系规划什么,或者说什么指标应该列入规划,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应该有所不同。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首先看看八五计划、九五计划中所包含的指标体系。

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其列入规划的指标体系为:GNP年均增长速度,农业总产值与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到小康),教育、科技事业,地区经济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国防现代化,平均寿命,识字率,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秩序与风气;主要农产品产量(比如2000年粮食产量达到5亿吨,棉花产量达到525万吨),主要工业品产量(如2000年原煤产量达到14亿吨,发电量达到1.1万亿度,钢产量0.8亿吨,乙烯产量300万吨,等等),机械工业与轻工业中40%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大力发展电子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2000年第三产业占GNP1/3),人口增长率控制在1.25%以内,精神文明,环境保护,外贸与外资,一国两制,促进统一。

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其列入规划的指标体系为:GNP年均增长8.1%,市民人均收入增长5%,农民纯收入增长4%,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7.9平方米到9平方米,彩电普及率由42%到60%,电话普及率由4.6%提高到10%;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农产品(粮食、棉花)产量,主要工业品产量(原煤,原油,发电,化肥,钢,乙烯,汽车,集成电路,铁路货运量,电话交换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解决贫困,城镇社会保险率(80%),农村各类保险率(30%),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资本系数由3.6降到3,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每年提高6.5%,万元GNP能耗降到1.7吨标准煤,基建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提高到70%,工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达到2次,狭义与广义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长分别为18%左右与2.3%左右,国家银行新增信贷总规模的10%用于农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83%,城镇失业率力争控制在4%左右,建立失业预警和调控体系;保证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1亿公顷,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增加到900个左右,发电量年均增长7%左右,铁路营业里程达到6.8万公里、复线率达到34%,连铸比达到70%,板管比达到44%,机床产量数控化比率达到12%,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所需设备国内满足率达到80%,研究开发0.3微米技术,建设城市住宅10亿平方米,旋窑水泥产量比重达到25%左右,优先发展教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统一。

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教育现代化是指建立在现代化思想基础上,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实际需要的教育体系。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
础性工程。

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是指对于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对教育进行质量检测的指标。

1.教育观念指标:包括“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注重人才培养”、“教
育公平”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对于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必须落实到一系列政策和
措施上,以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2.教育质量指标:包括“教育基础水平”、“知识认知能力”、“素质综合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教育机构的教育水平和效果,是实现高质量教育的
前提和基础。

3.教育资源指标:包括“教育投资”、“教育设施”、“教师队伍”、“教材教学资料”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对于教育投入和对于教育资源的供给情况,是实现教育
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

6.学生综合素质指标: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素质”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学生在学习中所形成的全面素质,是教育的目标和终极
追求。

7.教育国际化指标:包括“留学生和交流学生比例”、“国际学术合作”、“国际教
育交流”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对于教育国际化的重视程度和发展水平,是促使国
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力的关键。

综上所述,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是评价教育现代化发展程度的依据,不仅需要政府部
门关注,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共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笔记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笔记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笔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划,旨在推进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以下是我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一些笔记和思考。

1. 目标与愿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目标是:到2035年,中国教育将全面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成为世界教育强国。

这个愿景是非常宏伟的,需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2. 重点任务《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八大重点任务,包括: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加强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快信息化和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建设终身学习体系、促进教育公平和优化教育结构等。

这些任务都是非常具体和重要的,需要各级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认真落实。

3. 创新与特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了创新和特色。

在未来教育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校和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创新,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同时,要注重发展科技教育,加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

4. 改革与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了改革与发展。

在未来教育中,要注重深化教育改革,破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教育法律法规建设,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同时,要注重发展教育产业,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发展。

5. 展望未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一个长期的规划,需要持续不断地推进和落实。

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教育一定能够实现现代化,成为世界教育强国。

同时,我也相信,在未来教育中,中国将为世界教育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理念与指标体系

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理念与指标体系

11议题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理念与指标体系杨小微 /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授杜明峰 /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治理方式改革,继续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那么,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总体布局下,应该如何评价、监测和评估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或者说如何判断教育治理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现代化进而促成人的现代化,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教育治理现代化评价的概念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

从广义上讲,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进程,指的是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带有全面性质的急剧变革,如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就狭义而言,现代化又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主动变革的过程,它通过理念、技术、制度等有计划的学习,带动社会广泛变革,以迅速赶上世界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

中国语境下的现代化既非广义上的现代化,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狭义的概念,而是带有“从动”意义的时代转型,它不仅表现为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还表现为社会的整体变动,包含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性变化。

如果将现代化的概念引入教育领域,那么教育现代化就意味着发生在教育领域的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性变化,是对过去教育观念、制度、文化、社会结构等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教育新的发展。

基于此,教育治理现代化评价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是评价主体根据教育评价的目的和价值预设对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进行评判的过程。

教育治理现代化最为根本的,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的水平,推进“管”的现代化;要着力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提高“办”的水平,推进“办”的现代化;要扎实推进多元主体评价,提高“评”的水平,推进“评”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包括哪些方面

教育现代化包括哪些方面

教育现代化包括哪些方面
①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就是摒弃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背离的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教育观念。

②教育制度的现代化
教育制度是国家各种教育结构及其相应方分策的总称,教育制度的现代化即教育组织机构和相应方针政策的现代化。

教育制度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保障。

③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教育内容是学校向学生传授人类优秀经验的总和。

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即教育所传授的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必须能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它是整个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

④教育条件设备的现代化
教育条件设备是反映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改善子教育教学的质量。

⑤教育管理的现代化
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即教育管理体制既考虑与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需要相适应,又使其符合教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⑥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就是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包括:教师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教师知识结构的现代化、教师能力素质的现代化等。

教育发展十五计划

教育发展十五计划

教育发展十五计划一、“九五”期间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九五”期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十五”时期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发展巩固提高“两基”成果。

1997年通过了国家对我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总验收,提前三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基”;开展创建教育强县活动,推进中小学布局合理调整,不断提高“两基”水平。

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取得长足发展。

积极发展高中段教育。

20XX年全省各类高中段学校共招收新生万人,比1995年增加万人,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教育的比例达到75%,比1995年提高个百分点。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20XX年高等教育招生万人,是1995年的倍,在校生达到38万人,积极促进自学考试等各类高等教育发展,自考报考人数已增加到77万人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5年的6%提高到13%;研究生在学人数从1995年的4609人增加到近三万人,拥有博士点143个、硕士点342个,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

教育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

进一步完善中等及以下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全面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加强了市级政府对中取教育的统筹管理。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强强联合,组建了部省共建共管新的浙江大学,在浙原部属高校体制调整工作全面完成。

结合省市共建,加大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力度,合并成立了新的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5所本科院校。

中小学布局调整全面推进,办学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若干规定》,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社会力量办学得到迅速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云港市2009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和招生行为,遵循“一个不能少”的招生原则,确保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接受义务教育,促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招生任务
(一)全市凡达到小学规定入学年龄的适龄儿童(含流动人口子女)要全部入学。

(二)全市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和初中入学率达到100%,凡在连的流动人口子女符合初中入学条件的,要全部安排入学。

(三)义务教育阶段的“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6%以上。

三、招生要求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免试就近入学规定。

各县区可在充分调研、广泛听证基础上,遵循社会和谐发展原则,适时调整施教区,方便学生就读。

学校施教区的调整由县区教育局提出方案,报请县区政府批准,市教育局备案后实施。

城区(含县城)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一律划片招生,县城热点小学不得面向县城以外乡镇招生。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的施教区确定,将遵循由县区教育局依据法律规定结合实际划定辖区各学校施教区原则;适龄学生的常住户口应与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常住户口及合法固定住所(指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具有产权证住所)保持一致原则。

(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律不得用考试方式录取学生,不得将学科竞赛成绩与录取挂钩,不得提前招生。

任何小学一律不得以
“幼小对接”理由拒收施教区内学生;任何初中一律不得用小学毕业成绩录取学生,不得用文化知识性面试方式录取学生。

热点学校不得超过计划招生,从严控制班额。

(四)符合“四独立”办学条件且经省教育厅批准的按民办机制运作学校和民办学校,其具体招生录取方案必须经市或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

县城“四独立”初中面向县城以外乡镇招生的比例不得超过招生计划的30%。

(五)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子女由流入地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一律免除学杂费和教科书费,严禁借安排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之机乱收费。

(六)“三残”儿童少年可以随班就读,也可以到特教学校就读。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优先安排革命烈士子女、驻连部队军人子女入学。

四、招生办法
(一)小学招生。

1.小学一年级入学的法定年龄为六周岁,即2003年8月31日前出生的儿童按“一个不能少”的普及要求入学。

年满六周岁无故不按时入学的,由其所在的村委会、乡镇政府(社区)会同学校,采取有力措施强制入学。

凡适龄儿童没有按规定接受小学教育的,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政府(社区)共同追究学校、家长或监护人的责任。

2.继续实行提前登记、预报名和入学通知书制度。

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各小学要提前对辖区或施教区内的适龄儿童进行登记,尤其要将辖区或施教区内留守儿童、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适龄儿童和“三残”儿童登记在内。

然后,由招生学校将适龄儿童应入学
名单公布到村组或社区,请村组(社区)干部和村民(居民)帮助学校核对。

凡有遗漏的,立即补齐。

3.户口不在本市的驻连机构人员子女,需在本市接受小学教育的,由居住地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入学,并享受本地居民子女入学的同等待遇。

引进人才、在连投资者子女入学提供优惠政策见附件一;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条件和办理入学手续的具体办法见附件二。

4.新海实验中学小学部今年仍面向新浦城区招收一年级新生,6年后不再直升本校的初中部(详见新海实验中学小学部招生简章)。

新浦区郁林小学退回公办体制。

(二)初中招生。

1.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继续实行无缝对接制度。

小学毕业生应“一个不少”的升入初中学习,各初中校的校长为招生的第一责任人。

各初中要组织专人深入施教区了解小学毕业生本人及家庭情况,对照名单,摸清人头,核准人数,对可能辍学者,要提前采取帮扶措施。

各小学必须将小学毕业生全部送入到初中报到后才算完成教育任务。

2.农村初中招生以乡镇为单位进行。

中心小学将本乡镇毕业学生名册和《连云港市小学毕业生登记表》(表式见附件三)交给中心初中,并填写交接表;中心初中根据学生名册发放“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

3.城区(含县城)初中招生。

城区(含县城)公办初中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按小学毕业生的户籍、家庭住址和初中学校的施教区派遣生源。

各初中学校根据应接收的新生名册提前发放“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

4.在本市小学借读(外省、市、县区户口)的毕业生,原则上回户口所在地升学。

确需在借读小学所在地升入初中的,可在原借读小学办理升学报名手续,由县区教育局安排到有关初中继续就读。

5.在外省(市)、外县(区)借读的本市户籍学生,要求回户口所在地升学的,在7月6日至15日到户口所在县、区教育局基(中)教科报名,由县区教育局统一安排入学。

对引进人才、在连投资者子女入学提供优惠政策见附件一。

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条件和办理入学手续的具体办法见附件二。

6.新海实验中学面向新浦地区招初一新生,在招生总计划中按10﹪比例自主公开招收科技、艺体类特长生,再扣除本校小学部直升人数,所剩计划采用电脑派位方式录取。

新浦区海宏中学面向新浦地区招初一新生,采取电脑派位方式录取。

连云区东港中学招初一新生,其中5﹪为自主公开招收科技、艺体类特长生,鉴于墟沟地区初中布局因素,在满足划定区域学生入学前提下,剩余部分采用电脑派位方式录取。

五、组织领导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主要由县区教育局负责。

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领导机构,切实加强领导,周密制定招生工作方案,确保招生政策落到实处。

(二)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中心小学、初中校都要成立“控辍”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督查本地区“控辍”工作,确保实现“一个不能少”的入学目标。

(三)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成效进行考核,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形成有效的招生工作运行机制。

二〇〇九年五月二十三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