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试题(含解析)目标版、新版
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历史(三)
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历 史 (三)★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 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 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7、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康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奏事进言的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该制度( )A .不利于皇帝获取信息B .滋生因循守旧的风气C .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D .弱化了对官员的控制25.罗马共和国时期,设立了外事裁判官法。
它是外事裁判官在外事司法活动中,不依据市民法的固有规范,而依据“公平”“正义”的原则,专门调节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以及外邦人之间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
据此可知该法( )A .已取代了公民法等相关法律B .适应了罗马帝国扩张的需要C .推动了罗马法不断丰富发展D .利于消除罗马自由民间矛盾 26.中共三大决议指出:“我们须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于全中国,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以应目前中国国民革命之需要。
2019年5月2019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历史卷(全解全析)
2019 年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历史·全解全析1 2 3 4 5 6 7 8 9 10D D D B A A C B D D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A D A A ABC A B D1. D【分析】资料反应出春秋战国期间“养士”之风流行,这有益于推动“士”阶层的兴起,进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发展, D 项正确。
宋朝商业发展、城市繁华,市民阶层兴起, A 项错误。
战国期间社会动乱的主要原由是诸侯争霸,战争屡次, B 项错误。
“养士”之风适应了春秋战国期间诸侯争霸的需要,有益于笼络和选拔出一些实用之才, C 项错误。
2.D【分析】由资料重点信息“昼阅农事,夜治女功,斥卖所作,以佐财用”可知,“女功”属于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 D 项正确。
资料反应的是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概略, A 项错误。
资料没有表现棉纺织技术,清除 B 。
资料反应的是小农经济下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状况, C 项错误。
3.D【分析】联合资料信息“设内行省北端的水陆交通要冲”“驻扎有很多蒙古军团”“控制蒙古部众及供应军需”可知,元代设置的行省主要着眼于对地方进行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控制,分驭地方,稳固统治,应选D。
资料反应的是元代设置行省的目的,没有表现“分权与制衡”,清除 A 。
设置行省增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B 项与史实不符。
资料反应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增强对地方的控制能够稳固中央集权,清除C。
4.B【分析】由资料“内阁学士典机务,诏册、制诰皆属之”可得出,内阁是中枢机构,依据资料“事竣辄出”“内阁置诰敕、制敕两房,皆设中书舍人”可得出,内阁出现直属机构和属官,这说明内阁作为中枢机构的地位逐步提升,应选 B 项。
固然内阁是集体议事的,但它并无决议权,清除 A 项;由资料并联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的功能没有发生变化,依旧是为皇帝供应顾问的内侍机构,清除 C 项;联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一直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故清除 D 。
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3卷试题含答案
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3卷试题含答案绝密★启用前全国卷Ⅲ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共46小题,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2019届高三历史第三次考试试题及答案【精选】.doc
年份 1850
所占比重( %)
第一产业 (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
第三产业(服务 业)
55
24
21Leabharlann 就业总人 数(万人)1580
1875 49
30。
21
1900 38
37。
25
1860 2550
A. 农业经济走向严重衰退 B. 社会经济转型日益加速 C. 国民经济结构出现失衡 D. 劳动力就业率得到提高 【答案】 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 1850---1900 年德国第一产业,即农业的就业人数比 重越来越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即工业和服务业的就业人数比重呈现增加的 趋势,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转型趋势日益明显,故 B 选项正确; 这时期农业的就业人数比重下降并不能说农业经济走向严重衰退, 故 A 选项错误; 材料中的德国各经济域就业比重的发展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而不是国民 经济结构出现失衡,故 C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劳动力就业的问题,而是体现 了各经济领域的就业人数比重变化,故 D 选项与材料无关。
措施,推动了这时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建立,出现了众多创投资本规模小的企
业,因此可得出这时期民族企业经营环境改善,故 B 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民国
初期出现资本规模较小的企业出现所反映的问题,与企业集团意识无关,故
A选
项错误;节制资本理念是新三民主义时期提出,与材料内容无关,故 C 选项错误;
材料内容所反映的问题可知,这时期人们实业投资热情提高,而不是降温,故
A. 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 B. 媒体行业率先启动对外开放 C. 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D. 外来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答案】 C 【解析】 【详解】材料内容体现了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从 1979 年 1 月 4 日 -4 月 17 日期 间,天津日报、上海电视台等媒体行业对牙膏、酒、手表等商品进行广告业务, 开展恢复商业广告到播出的第一条电视商业广告和第一条外商广告等,说明这时 期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故 C 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计划经济体 制的内容,故无法得出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故 A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 了这时期媒体行业对各种商品的广告业务从恢复商业广告到播出的第一条电视商 业广告和第一条外商广告等,说明其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没有体现媒体行业率 先启动对外开放的问题,故 B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这时期媒体的广告业务 内容,没有体现外来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故 D 选项错误。
2019届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试卷类型: A肇庆市2019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统一检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共12页,47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
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春秋时期,讲究、学习礼仪,从事国家治理活动是贵族世袭的特权。
孔子突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将周礼中用来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礼延伸到老百姓,将只有统治阶级才有资格学习的礼传授给普通老百姓。
这A.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B. 维护了社会等级秩序C. 巩固了分封宗法制D. 有助于突破世卿世禄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将周礼中用来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礼延伸到老百姓”可知,孔子的礼教体现出了根植于周代的文化传统并将礼下移到平民百胜,注重以礼调节社会关系的特点,这有助于突破贵族特权,有助于突破世卿世禄制度,故D选项正确;“只有统治阶级才有资格学习的礼传授给普通老百姓”可知,体现了孔子将礼制下移到平民百姓,这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无关,故A选项错误;孔子将礼教下移到平民百姓,有利于冲击了社会等级秩序,而不是维护等级秩序,故B选项错误;礼仪制度是贵族的特权之一,也是与分封制宗法制相辅相成的制度,孔子将礼教下移到平民百姓,不利于巩固分封宗法制,故C选项错误。
2.下图为汉代画像石的牛耕图(画面左侧刻一神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下面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
)此图反映了当时A.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B. 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C. 铁犁牛耕的应用D.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是土地私有制而不是土地公有制,故A选项错误;唐朝曲辕犁的出现耕犁的发展逐渐进入成熟阶段,故B选项错误;材料“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汉代的铁犁牛耕的现象,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只能体现铁犁牛耕,没有体现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故D选项错误。
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历史(三)(附答案)
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历 史 (三)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康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奏事进言的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该制度( )A .不利于皇帝获取信息B .滋生因循守旧的风气C .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D .弱化了对官员的控制25.罗马共和国时期,设立了外事裁判官法。
它是外事裁判官在外事司法活动中,不依据市民法的固有规范,而依据“公平”“正义”的原则,专门调节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以及外邦人之间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
据此可知该法( )A .已取代了公民法等相关法律B .适应了罗马帝国扩张的需要C .推动了罗马法不断丰富发展D .利于消除罗马自由民间矛盾26.中共三大决议指出:“我们须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于全中国,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以应目前中国国民革命之需要。
”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 .壮大了反抗北洋军阀的力量C .提升了中共在群众中的影响D .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27.下表是关于1954~1955年间中国外交工作的部分言语的记录。
根据这些记录可知,当时中国政府致力于( )A .调整政策全面发展睦邻外交B .巩固中苏关系维护世界和平C .强化对外联系提升国际地位D .打破西方孤立拓展外交空间 28.1976年8月,第五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经济宣言》,其中单独列出“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前景”条款,特别强调“贫穷、饥饿、营养不良、被剥夺和没有文化的危机在发展中的世界里一直存在,而且影响着更多的国家和人民。
2019年全国III卷高考历史试题和答案详细解析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
2019年高考历史三模试卷(解析版)
2019年高考历史三模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42分)1.1919年,陈独秀在《立宪政治与政党》中指出:“立宪政治在19世纪总箅是个顶时髦的名词,在20世纪的人看起来,这种敷衍不彻底的政制,无论在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仰、集会、言论出版兰大自由权完全保住,不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
”这表明他()A. 否定中国传统文化B. 倡导民主共和政体C. 反对学习西方文化D. 转变救国探索方略2.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9世纪70年代,留学主要目的地是欧美;19世纪末,留学主要目的地转向日本。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 推动洋务运动发展的需要B. 西方国家对华政策的转变C. 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要求D. 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影响3.上海某县在1912年举行第一届小学联合国文竞进会,其中高小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题目分别是《说谋生之大要》、《个人自治说》、《说社会教育之必要》《论现在小学生对于中华民国之责任》,全县有70%的学生参加。
下列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A. 沿海地区观念更新较快B. 学校教育趋向近代化C. 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 新文化运动影响巨大4.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 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5.二十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
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A. 政党力量多元化B. 政权更替频繁C. 社会思潮演进加快D. 民主革命进程加速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大规模的、似乎不可抗拒的入侵使中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试题人教新目标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2. 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否定血缘在政治中的决定性作用 B.完全否定了世袭政治这一传统C.开始实行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D.彻底否定中国传统的宗法观念3.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家庭成为汉代农业生产的主体 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开始确立4. 1893年,当德皇威廉二世威胁要将议会中的反对者们击得粉碎时,这一言论只是在议会中引起了“不小心谨慎”的批评。
然而,到1912年做出类似威胁时,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报刊纷纷警告这位君主“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
导致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德国A.已经确立了代议制度 B.君权受公共舆论制约C.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 D.工业化进程飞速发展5.1913年,比尔德出版《美国宪法的经济观》,他在书中,逐一列出了55个制宪人士的经济状况,并论证了他们如何从维护各自的利益出发而影响了宪法的成文,并进一步指出美国宪法是参与制宪会议的货币、公债、制造业、贸易和航运4个利益集团发起和推动的是55个有产者利益博弈的结果。
据此可知,当时作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A.照搬了启蒙思想家的立国原则 B.顺应了自由主义的时代潮流C.忽视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 D.代表了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利益6. 《中国大趋势》作者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
2019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题一(含答案)
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历 史 (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以周公等为代表的西周贵族认为“天”或“上帝”不是哪一族的祖先神,而是天下各族所共有的神,他们大肆宣扬“惟命不于常”“天命靡常”和“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西周贵族的宣传( ) A .旨在为新政权的合理性制造舆论 B .强化了西周时期的秩序 C .有利于当政者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 .表明西周政治受到儒家影响25.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
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
”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夫( ) A .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 B .对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 C .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 D .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26.古罗马由贵族担任立法者,平民保民官可以制定适用于平民的条例。
法典在公布及定稿之前应先征求大众的意见。
从此,平民与贵族出现在同一个法庭上,行同样的手续,按同样的法律进行审判。
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 A .体现自然法平等的理念 B .充分维护平民的权益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C.已经发展到了完备阶段D.为近代确立立法规范27.表中的数量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建交国家数量()A.取得了巨大外交成就B.贯彻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贯彻的是“一边倒”外交方针28.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上出现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海湾国家委员会、西非经济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体等经济组织。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试题(含解析)新版人教 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试题(含解析)―、选择题:每题1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城邦在市政广场上建母亲神的圣殿,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500人议事会的决议,以及收支账目俱都存放于此,以供公民们査询。
其目的在于A. 宣扬神权至上观念B. 保障公民平等C. 增强公民参政意识D. 维护贵族政治【答案】C【解析】材料讲的是雅典将所有的东西都公开化、透明化,这并不是宣扬神权至上,是想增强公民参政意识,所以答案选C,排除A、D;材料并美欧涉及到公民平等的问题,排除B。
2. 苏格拉底曾讥笑以自己的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的雅典平民的万能,在讲到马匹不足时他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
这反映了苏格拉底A. 探索新的政治形式以代替民主制B. 反对直接民主制度提倡精英治国C. 呼吁全社会正视人的主观能动性D. 嘲讽公民大会不切实际徒有虚名【答案】B【解析】从材料来看,苏格拉底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他认为公民大会做出的决定是荒谬的,直接民主弊端暴露无遗,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苏格拉底反对的是直接民主,而不是民主政治;C选项错误,这不是苏格拉底的意思;D选项错误,没有挖掘出话语的本质内涵。
3. 史学家钱乘旦认为:“人们从来都把雅典看作西方民主制度的起源,可是在‘民主’的源头上,我们就看到了金钱的力量。
有钱人不一定是血统上的贵族,但他们是金钱上的贵族。
”他的说法A. 否定了雅典公民政治的民主性B. 肯定了雅典打破血缘政治的进步性C. 揭示了雅典城邦体制的阶级性D. 指出了雅典划分财产等级的局限性【答案】D【解析】由“可是在‘民主’的源头上,我们就看到了金钱的力量。
有钱人不一定是血统上的贵族,但他们是金钱上的贵族”结合梭伦改革中的财产等级制可知分析出钱乘旦认为雅典的民主根据金钱划分等级具有局限性,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错误,钱乘旦没有否定雅典的民主性;B项中的“肯定”与材料意思相反;C项错误,题干从金钱角度分析雅典民主并没有从阶级角度分析雅典的民主。
2019年5月2019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历史试题【含详细解析】【精品】
为?”乃与腐牛骨,皆臭不可食 《献帝纪》 是时新迁都,宫人多亡(通“无”)衣服。帝欲发御府缯以与之,李傕弗欲
据此可知,东汉末年
A.群雄混战,天灾人祸
B.皇权旁落,经济凋零
C.宦官专权,政治腐败
D.叛乱频发,社会动荡
26.明朝言官(又称“谏官”“谏臣”)的设置是为了弹劾而存在的。明代言官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
C.背离了维护民主制度的初衷
D.有利于维护雅典民主政治
33.18 世纪中后期至 19 世纪,英国大量中产阶级妇女开始参加慈善活动,进行义卖帮助孤儿、学校,探视
救济穷人。在这些活动中,妇女们避免了在家中的附属地位,同时从事大量社会工作也使她们看到了自
己的能力,进而增加了自信心。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外………………○………………装………………○………………订………………○………………线………………○………………
…
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装………………○………………订………………○………………线………………○………………
A.家庭观念的变化
B.女权运动的影响
C.教育改革的冲击
D.工业革命的开展
34.苏联解体后,以金琴科瓦列里教授为代表的大批科学家由于不想为帝国主义办事,放弃了西方国家的高
薪聘请,选择了社会主义的中国,他们和中国所有立志科技报国的科学家一样,都是有坚定信仰的人。
这一局面的出现表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学年度上期高三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左传》载:“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授冠戴爵,进入仕途),人臣隶圉免(服杂役的各类奴隶因战功可成自由民)”。
春秋时期这些现象的流行A. 促进了社会关系的调整B. 是新的生产方式得以确立的表现C. 是军功爵制实行的开端D. 说明郡辖县的行政建制日趋普遍【答案】A【解析】材料中所述现象有利于新兴阶层的出现,所以有利于社会关系的调整,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新的生产方式,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军功爵制的开端和商鞅变法有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战国时期郡辖县的行政建制尚未普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 据史书记载:元朔元年,有司奏“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且“非有实行可见者,不容谬举”。
这说明察举制A. 具有严格的选举程序B. 解决了官员空缺的问题C. 兼有社会教化的功能D. 使地方获得自主用人权【答案】C点睛:理解题干信息“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逐一分析排排除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3. 北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规定:“大两省官出知外郡,不得奏辟(向朝廷荐举征召为官)通判职官,其诸处知州,亦不得保举见任(现任)通判。
”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A. 推动地方军政权力分离B. 使通判绝对服从于中央C. 防止知州受到通判制约D. 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督【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州府长官不能举荐、拔擢通判,实际上就是为了防止知州、知府与通判相勾结,导致通判无法有效监察地方,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在于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督,D项正确。
题干强调州府长官不能举荐、拔擢通判,并没有体现地方军政权力分离,排除A。
中央拥有通判的任免权,目的是利用通判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督,而不是使通判绝对服从于中央,排除B。
中央拥有通判的任免权,实际上希望通过利用通判制约知州,排除C。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4. 元人程钜夫在《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
凡去行省,皆以宰相自负,骄居纵横,无敢谁何。
”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
”这两段材料A. 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 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C. 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作用的双重性D. 相互矛盾且不符合历史事实【答案】C【解析】由“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可以看出行省制体现出中央机构的特点;由“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可以看出行省是地方权力机构;综合上述可以看出行省制具有双重性的权力结构,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错误,行省制体现的是中央集权;B项说法错误,与“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不符;D项说法本身错误。
5. 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观念”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所修的《明史》中是22.71%,越往后世“忠”的频次越高。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 专制主义日益强化B. 伦理教化逐步加强C. 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 史官思想日益僵化【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官方强调“忠”,是忠君的意思,“忠”所占的比例不断增长也就反映了君主专制日益强化,A项正确。
“忠”不等于伦理教化,本质不能反映伦理教化逐步加强,排除B。
强调“忠”不等于思想控制,排除C。
是官方强调“忠”,这与史官思想无关,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6. 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
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
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A. 唐代国力强盛,宋代经济衰弱B. 宋代以降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C. 唐代建筑技术高超,后代难以超越D. 宋代打破坊市界限,疏于维修城郭街道【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州县政府,即地方政府;题干中“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
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的原因主要是财力的不同,因为在宋代采取制钱谷的措施将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B项正确。
宋代农耕经济发展繁荣,排除A。
题干无法体现唐代建筑技术高超,且与题干强调的主旨无关,排除C。
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坊市界限,并不是宋代打破坊市界限,疏于维修城郭街道,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7. 下表为《明清两代进士家庭出身情况统计表》。
相对于明代,清代A. 血缘关系是士人晋升上流阶层的主要阶梯B. 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C. 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D. 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公正【答案】C【解析】据材料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科举制考试录取并不是依据血缘关系,故A项错误;前三代有生员功名或高于生员功名者并不能说明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故B项错误;材料中前三代有生员功名或高于生员功名者中进士的比例较大,说明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故C项正确;材料数据无法说明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客观,故D项错误。
故选C。
8. 中国近代有学者称,“夫外货舶来品之侵入,关税自主后犹可挽救,独此病入膏肓之洋商工厂,犹如附骨之疽,不克(不能做到)消除”。
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 外国在华设厂加重中国经济的危机B. 领土主权受损影响经济的独立发展C. 投资设厂成为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D. 丧失关税自主权引发列强开厂热潮【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外国在华设厂对中国的危害更大,危机更重,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领土主权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强调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而是强调列强扩张的危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对题意的曲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9. 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因此,《南京条约》A. 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B. 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C. 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D. 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以便(英商)按例交纳”等信息说明《南京条约》迎合了英国工业品自由进入中国市场的需要,体现了贸易自由化的要求,A项正确;“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按例交纳”反映了中国针对英国而制定了关税税则,不能说明失去关税自主权,B项错误;《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并非立即出现出超现象,C项错误;材料所述的英国对华贸易未体现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D项排除。
所以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10. 徐中约在评价甲午战争时指出:“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
战争压根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
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
”从中可知A.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B. 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C. 中国民族主义意识严重缺失D. 中国主要军事将领妥协退让【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史学家认为甲午战争基本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西方观察家也指出这是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抗争,这反映出甲午战争仅由清政府高层官员带领军队进行作战和应对,未发动起普通民众参与到抗战中来,这实际上是由于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C项正确。
题干强调中国民族主义意识严重缺失,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无关,排除A。
题干强调中国民族主义意识严重缺失,与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无关,排除B。
题干强调中国民族主义意识严重缺失,与中国主要军事将领妥协退让无关,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1. 陈独秀指出:“宪政实施有二要素,一曰:庶政公诸舆论,一曰人民尊重自由,否则虽由优秀政党掌握政权,号称政党政治则可,号曰称立宪政治则犹未可,以其与多数国民无交涉。
”这表明陈独秀主张A. 政党政治B. 国民政治C. 立宪政治D. 社会主义【答案】B【解析】“人民尊重自由”等字眼意在强调陈独秀主张国民的自由民主,要实行国民的民主政治,即主张国民政治,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主张政党政治的是宋教仁而非陈独秀,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立宪”政治则犹未可等字眼足以证明陈独秀并未主张立宪政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社会主义方面的主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2. 袁世凯在直隶省的新政中,成效卓著,那时他众望所归,远不像后来那样臭名昭著。
立宪派不信任孙中山并支持袁世凯和列强的挺袁态度使孙中山不去位也很难。
南京临时参议院以17票(全票)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材料说明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是A. 革命派在各种压力下对袁世凯被迫妥协B. 当时形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必然结果C. 列强为寻找在华代理人支持袁世凯的结果D. 袁世凯的权术蒙蔽各派政治势力双眼【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立宪派不信任孙中山并支持袁世凯”“列强的挺袁”信息可知,立宪派和列强支持袁世凯,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是革命派在各种压力下对袁世凯被迫妥协,A项正确。
题干强调革命派在各种压力下对袁世凯被迫妥协,与形势发展无必然联系,排除B。
C项是对题干片面理解,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是立宪派和列强支持的结果,排除。
袁世凯的权术蒙蔽各派政治势力双眼,与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有关,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立宪派不信任孙中山并支持袁世凯和列强的挺袁态度使孙中山不去位也很难”的意思,逐一分析排除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3. 1912年颁发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
“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
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 强烈的排满色彩B. 缺乏明确反帝要求C. 明显的限袁倾向D. 最终成为一纸空文【答案】C【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清帝已经退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反帝评价,故B项错误;从材料“‘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直接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独裁,故C项正确;最终成为一纸空文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结果,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