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第四章 7—12个月婴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7—12个月婴儿认知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 7—12个月婴儿认知发展的特点
(二)听觉
在听觉的辨音方面,3个月大的婴儿只能分辨1000赫兹频率的 音,而6个月后的婴儿则能分辨所有频率的音。
心理学研究显示,0—3个月的婴儿只能分辨低频音,而高频音 则要到6个月后才能达到成人水平。7个月的婴儿能比较迅速地追踪 声音。当听到收音机或者电视的声音时能立刻转头寻找声源。9个 月会模仿动物的叫声,对外界声音表示关心。11个月时,能模仿成 人发音,听懂比较复杂的指令,如“把……给我”,能和着音乐的节拍 摆动身体。
阶段2(5—7个月),“视觉—听觉—运动觉”的联合活动发展, 手眼协调,复合感知能力出现;
阶段3(8—9个月),爬行与走动使婴儿的空间方位、深度知 觉得以发展,手部精细肌肉的运动使婴儿的形状大小知觉得以发 展。
第一节 7—12个月婴儿认知发展的特点
二、7—12个月婴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根据皮亚杰婴儿思维发展阶段论,7—12个月的婴儿处于次级循 环反应的协调阶段,该阶段的婴儿开始将先前习得的图式进行协调 、整合成新的更复杂的行动序列。到了次级循环反应协调阶段之后 ,婴儿行动的有意性加强,开始进行目标指向的行为(goal directed behavior),即将几个运动图式进行合并和协调,用于解决 简单的问题。
第一节 7—12个月婴儿认知发展的特点
伦敦认知发展和大脑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对6—8个月的婴 儿进行了虚拟图像实验。在虚拟图像中,人们以为看到了一个 完整的方块,其实只是方块的四个角显示出来的。
他们在婴儿头上安置了电子仪,以确定婴儿看到这种奇怪图 像时大脑活动的区域。最后发现,8个月的婴儿大脑活动区域与 成年人看到同样图像时的大脑活动区域完全一样。
第四章_认知与发展(教育心理学)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社会性发展等。
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
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语言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学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并 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人格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包括道德品 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三)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连续性与阶段性 连续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有简 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 要求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做好教育工作。 2、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 1.制定了新的智力测验 2.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 3.教师可以依皮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 的智能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观点 1、社会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2、心理发展的原因 二、维果茨基的理论与教育 1、语言与发展 2、学习与发展 3、教学与发展
(二)环境与教育对于心理发展的影响 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
展的空间是由环境与教育提供的,发展的水平与内容 完全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三)学校教育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简介 让 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是20世纪最具影 响力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家、发 生认识论专家。皮亚杰一生著 述极多,出版了近50本著作, 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其一生 致力于个体认识发生发展的研 究(认识论研究),创立了 “发生认识论”;而该理论的 核心内容——“儿童认知发展 理论”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儿 童心理学理论。
教育心理学问答题
※美国心理学家史莫克建议,教师应在下列各方面指导与运用班集体:第一,利用教师对班级的期望,使学生加强对自己与对班级的期望。
第二,利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第三,利用教师对学生的接纳与爱护,促进学生之间的友爱与团结。
第四,利用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发展与修正学生的共同形为标准。
第五,利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强学生间彼此沟通的能力。
第六,利用师生和班级共同奋斗的目标,加强学生间相互合作,团结一致的精神。
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1、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
2、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
3、要有耐心和信心。
4、乐观、活泼的性格。
5、公正不自私。
优秀教师的心理品质:1、利用优生的优点和一般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
2、愿意花时间去理解作为人的学生。
3、较强的组织能力。
4、幽默5、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件好事。
6、对所教学科充满热情。
7、公正8、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负责任的9、用可被理解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教师角色的心理特征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
2、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
3、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
4、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
5、观察锐敏,善于了解学生。
教师应怎样进行正常的课堂交往?课堂中的交往主要是教和学双方,或者说是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交往。
这个过程中发动者、引导者和主导者是教师,因而教师的胜任是正常交往的前提,他们应具备以下条件:1、对所教课题胜任2、应被学生视为可靠的、一致的、有预见力和乐于助人的人3、在讲授的可懂度、说服力和生动性方面可以接受。
4、讲授热情、目的明确、态度友好而坦率5、有接受反馈的愿望,乐于接受意见6、讲话的速度不要太快或太慢,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7、要有提问的技巧,不能只提知识性的简单问题,还能采用启发式提问。
第三章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应包含三个基本支柱:首先要学会认知。
其次学会做事,最后,要学会生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四章自测题
第四章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社会认知顾名思义就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它涉与的是像思考个人问题、思考社会关系以与思考社会体制这样的认知活动。
2.自我中心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现象上。
3.去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由于思维缺乏可逆性,而缺乏可逆性的机制则在于同化与顺应的对抗。
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之为去中心化。
4.假想观众这是青春期思维的自我中心的一种表现。
无法区分自己的关心焦点与他人关心焦点的不同。
想象中有一群人在看着自己的活动。
5.个人神话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过的青春期情结。
青少年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别人不能理解我正经历的一切”,“那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或“我能应付一切”这些观念反映出青少年认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无懈可击的、无所不能的。
这是一种极端的自我意识,一种认为自己非常与众不同并且总是受到他人评价性关注的感觉。
属于青春期的自我中心,是认知发展的一个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完整的自我。
6.观点采择经常被形象地比喻为“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Shantz,1983)。
塞尔曼把观点采择定义为个体“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以与发现这些不同的观点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观点采择与自我中心是相对立的,它要求个人在对他人作出判断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计划时把他人的观点或视角考虑在内,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因此,观点采择首先是要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然后再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准确的推测,最后达到采择他人的观点。
7.社会观点采择是观点采择的一部分,其发展与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紧密相关。
它沿着一系列的阶段进行的。
在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前青春期阶段,年轻人可以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但仍不明白一个人的感觉和想法是如何与另一个人的感觉和想法产生联系的。
《儿童心理发展》word版
第四章儿童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下)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理解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论;认识和理解儿童思维形式发展的特点以及儿童智力发展的状况;了解儿童智力发展与变化。
教学内容:一、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论(皮亚杰思维发展阶段论、信息加工理论)(一)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
皮亚杰将儿童的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重要特点——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动作的组织与结构),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
这一阶段又分为六个小阶段:(自己阅读)——在先天的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有所扩大;2.1-4.5个月习惯动作时期——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通过机体整合作用,把个别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习惯,如眼睛追随运动物体;3.4.5-9个月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活动不再囿于主体自身,开始涉及对物的影响,出现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芽。
4.9-12个月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智慧动作出现,儿童各动作格式之间的关系更加灵活,更加概括化。
儿童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新遇到的事物,就像儿童以后能运用概念来了解事物一样,儿童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来认识事物。
-1.5岁通过尝试错误有目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智慧动作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方向目的构成新方法的能力,新方法出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
6.1.5-2岁这是感知运动结束,前运算阶段开始的时期。
显著特点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求新方法之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
例如,见教材“儿童从盒子中去东西的过程”。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智慧的成长突出地表现在三方面:(1)逐渐形成物体永久性(不是守恒)的意识,这与婴儿语言及记忆的发展有关,物体永久性具体表现现在:当一个物体(如爸爸妈妈、玩具)在他面前时,婴儿知道不这个人或物,而当这个物体不在眼前时,他能认识到此物尽管当前摸不着、看不见也听不到,但仍然是存在的。
学前教育学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与幼儿教育
学前教育学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与幼儿教育学前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培养,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学前教育中,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的概念、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以及幼儿教育的方法与策略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社会认知的概念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包括对他人行为、动机和态度的理解,以及对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的认知。
社会认知不仅涉及到个体的知觉、思维和记忆等心理过程,还与情感、意愿和动机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社会认知的发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幼儿期,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逐渐发展,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区别,能够理解并预测他人的行为,开始建立人际关系,并逐渐形成对社会规范的认知。
二、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1. 自我意识的出现:3-4岁的幼儿开始具备自我意识,能够区别自己和他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2. 他人理解的提高:4-5岁的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动机,能够在行为中揣测他人的感受。
3. 社交技能的发展:5-6岁的幼儿能够更加灵活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能够解决简单的冲突和问题。
4. 社会规范的认知:6-7岁的幼儿开始对社会规范有较为清晰的认知,能够遵守规则,理解公平和正义的概念。
三、幼儿教育的方法与策略1. 观察与模仿:幼儿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社会认知,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引导来帮助幼儿学习社会技能。
2. 合作与交流:鼓励幼儿参与团队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例如让幼儿一起做游戏或解决问题。
3. 游戏与角色扮演:游戏是幼儿学习社会认知的重要途径,通过角色扮演可以让幼儿模拟不同角色的行为和情感,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4. 价值观教育: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正确理解和遵守社会规范,通过讲故事、观看绘本等方式培养幼儿的价值观念和品德素养。
在幼儿教育中,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引导,幼儿才能够逐渐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社会行为,为未来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心理学(02111)复习资料(已考过)
02111《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问: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名词解释)答: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简言之,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
2、问:(教师)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答:(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过程的理解(二)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三)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3、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开始。
1913年,《教育心理学大纲》分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原因。
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中,初创时期指(1903年-20世纪20年代),过渡时期指(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发展时期指( 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
5、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1956)和《人类的特征与学习》(1976)是他的代表作,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6、布鲁纳的《教育过程》(1960)是其代表作,他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影响巨大。
7、加涅是研究学习分类的权威,信奉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为最有效的学习。
《学习的条件》(1965)是他的代表作。
8、奥苏贝尔的1968年和197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影响较大,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9、安德森与富斯特合著的《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1974),坚持行为主义观点。
10、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临床个案法11、(名词解释):观察法: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它进行了解。
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和观察法不同。
教育经验总结法:它不只是调查法利用现存的经验总结材料,而是有目的地整理这些经验,从中提炼所包含的心理学规律。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
在古代社会,教育更多的发挥的是政治功能和文化的功能。
我国由于是小农经济,教育中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科学技术的教
育目的和内容不多,受官本位的政治文化影响很大,因此,教育
目的强调培养统治人才,“学而优则仕”。资本主义国家,在社
会进入工业社会后,教育的经济功能得以空前的发挥,甚至,教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
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原理最基本的问题之一,
教育与社会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一方面,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的产生、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一种培
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概述
• 一、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
• 社会的构成要素有自然环境、人口、物资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三 个基本要素。我们在思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影响的时候,要从这 三个方面去考虑。教育的发展受社会各构成要素的制约。
• (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 •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与质量 • 2、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 (1)按照自然性质划分,
人口结构
性别结构 年龄结构
制约着教育的纵向结构,即各级教育的 发展规模与进程。
• (2)按照社会性质划分
人口结构
职业结构 城乡结构
制约着教育的横向结构,即各类 学校的专业的比例关系。
条件和精神条件的社会变革过程。
•
现代化的客观历史过程始于西方,它大体上包括从农业社会
向工业社会转变和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这两大阶段。现代
化的最初萌芽约在1500年前后就已经产生。1492年,哥伦布发
现新大陆;1500年前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开始;1521年,发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四章-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认知:就是人的认识活动,指人们如何获得、 存储、转换、运用以及沟通信息的过程。 广义地说,指人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知 觉、学习、思维和记忆。 狭义地说,认知就是思维和记忆。
第一节 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的理论、维果斯基的理论、信息加 工理论)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注意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感知 第四节 小学儿童的记忆 第五节 小学儿童的思维 第六节 小学儿童的想象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思想
1.最近发展区
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现有发展水平(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
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
二是解决问题的水平(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靠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水平, 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在现有发展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 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两个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三)评价
优点: 1.创立了认知发展领域,留下了非常有价值的研 究结论。 2. 理论影响广泛,带动了成千上万的研究者开展 认知方面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儿童思维的发展 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缺点: 1.理论表述的问题。 2.研究方法的问题
(四)皮亚杰的理论对(小学)教育 的启示
1.教育要关注儿童思维的结果,更要关注儿童思维 的过程
4.注意的转移
(1)定义 根据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 另一个对象上的特征。 (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原来注意的紧张度 新注意对象的特点 人的神经类型和习惯
二、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特点
(一)小学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
1.无意注意的发展 2.有意注意的发展 (1)有意注意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逐渐提高 (2)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学习——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下)
第四章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下)第一节中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一、思维的概念二、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三、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教育第二节中学生创造力发展与教育一、创造力的含义二、创造力的结构三、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第三节中学生想象力发展与教育一、中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二、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三、中学生想象力开发方法第一节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
思维的概括性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的本质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通过一定的媒介(如知识经验、感性材料、工具等)来反映客观事物。
由于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极大地扩大了人们认识的广度与深度,使人具有了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
人类积累下来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靠思维创造的,思维是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
一、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中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在整个中学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的地位,但初中生与高中生的思维又是不同的。
(一)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
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在四年级(约10-11岁),也有的认为在高年级,还有的教育性实验报告指出,如果有适当的教育条件,这个关键年龄可以提前到三年级。
3.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4.小学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
(二)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1.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教育学概论-第四章知识点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教育学概论-第四章知识点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引起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结构的变革,进而就引起各类教育的比例关系以及其中专业设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促进教育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课程门类由少到多;二是学校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和深化;三是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利于教学。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领导权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
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么服务的问题,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在阶级社会,统治阶段总是要采取种种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决定和影响受教育权在社会中的分配。
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要培养具有什么样政治方向、社会价值和思想品德的人,以及实现某种教育目的所要传播的政治理论、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都直接受到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制约。
不同的政治制度要求培养具有不同政治立场和思想意识的人,自然要求传递不同思想道德的教育内容。
(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文化知识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内容与水平文化知识始终是教育的主要资源,而文化是教育的基础。
《学前心理学》教材
《学前心理学》教材学前心理学教材完整版学前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学龄前期间心理发展的学科。
本教材旨在全面介绍学前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和掌握该领域的知识。
第一章:学前心理学概述本章主要介绍学前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我们将探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特征和阶段,以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第二章:感知和运动发展学前阶段是感知和运动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本章将讨论学前儿童感觉器官的发育和感知能力的提升,以及他们的运动控制和协调能力的发展。
第三章:语言和沟通发展语言和沟通是学前儿童重要的心理发展领域之一。
本章将介绍学前儿童语言得的过程和阶段,以及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发展。
第四章:认知发展学前期认知发展的关键任务是培养儿童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将探讨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包括注意力、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情感和社会发展学前儿童的情感和社会发展对他们的整体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影响重大。
本章将介绍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以及他们在家庭和社交环境中的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发展。
第六章:学前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指导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本章将介绍学前心理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包括教育环境的设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评估方法的运用。
第七章:特殊儿童的学前心理发展本章将介绍特殊儿童(如自闭症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儿童等)的学前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探讨如何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教育和支持。
结语学前心理学教材旨在为教育工作者、父母和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全面的学前心理学知识。
通过研究本教材,读者将能更好地了解和引导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支持。
参考文献- Smith, J. (2010). "学前心理学研究进展:理论与实践",《心理学评论》,24(2),59-78.- Johnson, L. (2012). "学前阶段的感知和运动发展",《学前心理学杂志》,10(3),101-120.- Wang, M. (2014). "学前儿童语言得的研究回顾",《儿童发展心理学杂志》,16(1),34-52.- Zhang, Q. (2018).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与策略",《学前心理学年刊》,20(4),201-220.。
第四章 现代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 2006年初全国人大批准的“十一五”规 划纲要,此后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有几个字眼、有一个数字,总在温暖 着教育人的心: •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 ——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 值的比例达4%,这个数字更是《决定》 中提到的唯一数字化指标; • ——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是党中央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
本书的观点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 制约、相互促进的。
一、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可分为两个层次来看, 一个是深入到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 可称为“学校亚文化”对教育活动的影响; 另一层次是作为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以文 化背景的方式对教育的影响。
•
学校亚文化的构成: 首先是指学校教育内容中最基本的构成— —课程里所包含的文化产品。 其次,在学校亚文化中,还包含着社会中 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规 范,这主要通过学校中各种成员间,包括师生 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学校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有 意识的行为要求体现的。 最后,学校亚文化中还包含校园的环境文 化及学生在课外所开展的各种娱乐、科技、学 科及社会活动,学校传统的节日活动等。
• 如何理解“教育优先发展”、 “教育先行”?为什么教育要先 行?
想一想
一、经济对现代教育 的影响
1.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内容选择与传递
影响教育内容选择
六(七)艺——四书五经(宗教神学) ——科学知识——人文+科学
影响教育内容传递
• 手段:口耳相传,动作模仿——粉笔黑板 ——现代教育技术
• 形式: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网络教学
制定教育的方针和政策 制定教育目的和制度 规定教育的内容 控制教育机构
教育心理学整理必背内容
教育心理学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①增加理解:学校教育过程&学生学习过程②是所有教师专业基础③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⑤ 安德森:《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坚持行为主义观点。
现状和趋势20C80Y 以来,现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① 中心问题:学与教的问题 ②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教学过程 ③ 重视课堂教学&因材施教④ 重视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的统一&增加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研究 ⑤ 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增加〔罗杰斯、马斯洛〕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由低到高:1、生存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爱与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⑤ 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室〕⑥ 临床个案法:对教育过程中的个案〔超常、智能不足、情绪困扰、贫困儿童等〕观察,测量与操纵。
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教育:广义上,只有系统的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 狭义上,指学校教育:在课堂情境....中,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① 影响学生的个体的社会化。
〔社会化指人从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 ② 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
“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存”。
教学:引诱..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以及师生的相互作用....到达教学目的学生群体③ 教员〔中心角色〕 ④ 学生模仿的榜样 ⑤ 学者与学习者 ⑥ 权威人物 ⑦ 父母 ⑧ 课堂的管理者 ⑨ 团队活动领导者 ⑩ 公关人员 11 办事员12 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教师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易影响年龄较小的学生。
④ 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⑤ 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 ③ 与学生的有效交际 ④ 理解自己③ “一对多”式交往 防止对学生的偏见②创造安全而温暖的课堂氛围③正常的师生关系要有分寸,应以公认的渠道限第三章 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2、布鲁姆的教育目标观① 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和改良的可能性 ② 培养学生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 ③ 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运用各种题材 ④ 培养“经济的使用思想” ⑤ 发展“理智上的忠诚”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一是专业素养方面,学科知识和因材施教等;二是综合素养方面,“为人师表”。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部分考试复习提纲、解析
第四章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一、发展的概念:发展是指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
(发展是不可逆的。
成熟主要是指由于受遗传制约的强烈内部过程的变化而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
(成熟是指生理上的。
二、发展的方向与顺序: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步发展,叫头尾梯度。
从身体的中心部向末梢部发展,叫近末梢梯度。
三、发展的一般趋势:方向性与顺序性;连续性与阶段性;稳定性与可变性;相似性与差异性;整体性与不均衡性四、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㈠遗传与环境:㈡成熟与学习:在发展中,成熟是第一位的决定因素,成熟条件不具备的学习是无效的。
“印刻”说明经验和学习对于发展过程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洛伦茨。
㈢社会环境因素:㈣学校教育因素:㈤主观能动性因素:五、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①乳儿期(0-1岁②婴儿期(1-3岁③学龄前期(3-6,7岁④学龄初期(6,7-11,12岁⑤学龄中期(11,12-14,15岁⑥学龄晚期(14,15-17,18岁第二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及教育意义一、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基本原则:人从他过去的生物方面继承了两种的行为倾向①组织: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的倾向;②适应:调节环境的倾向。
平衡:是一个自我调节机制,有助于成长中儿童的世界概念趋于连贯稳定,使经验中的不一致性成为可理解的东西。
同化:儿童供以使新感知事物或刺激事件与现有的行为模式,即图式一体化过程。
同化不是导致一个人的图式的变化,而是给原图式增添新的内容。
顺应:当遇见的刺激不能与儿童原有的图式配合时,儿童会改选原来的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新的适应情境。
顺应可导致人的图式的发展产生变化。
同化说明成长,是量的变化,顺化说明发展,是质的变化。
二、认知发展的分期:(一感觉运动阶段(0-2岁:认知活动的建立于感官的立即经验上,主要心智活动为感官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有哪些?从自己的研究对象出发,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a.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如从心理学角度对学校、教学、课、学生及教师的认识);b。
学习的基本理论(揭示学习的实质和学习的过程);c。
各种类型的学习;d.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e.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感知和注意状态、学生自我意识、学生的个别差异);f.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2。
教师学习学校心理学有何意义?a。
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b。
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c.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d.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3.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桑代克创立教学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a。
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桑代克的理论占统治地位,强调教育测量和统计分析以及学科心理的研究。
b。
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庞杂,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但并未出现真正的突破。
c。
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最为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
4.简述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a。
学与教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b。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之中,比较重视研究较为复杂的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方法越来越先进。
c。
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学问题,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的个别指导(因材施教)问题。
d。
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对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增多,对学习的条件也有较系统的研究.e。
人文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心理学(02111)复习资料(已考过)
02111《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问: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名词解释)答: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简言之,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
2、问:(教师)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答:(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过程的理解(二)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三)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3、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开始。
1913年,《教育心理学大纲》分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原因.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中,初创时期指(1903年-20世纪20年代 ),过渡时期指(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 ),发展时期指( 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5、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1956)和《人类的特征与学习》(1976)是他的代表作,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6、布鲁纳的《教育过程》(1960)是其代表作,他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影响巨大。
7、加涅是研究学习分类的权威,信奉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为最有效的学习。
《学习的条件》(1965)是他的代表作。
8、奥苏贝尔的1968年和197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影响较大,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9、安德森与富斯特合著的《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1974),坚持行为主义观点。
10、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临床个案法11、(名词解释):观察法: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它进行了解。
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和观察法不同.教育经验总结法:它不只是调查法利用现存的经验总结材料,而是有目的地整理这些经验,从中提炼所包含的心理学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
3、学校教育能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五)主观能动因素
五、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定义 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从每个年龄阶 段中许多具体的、 段中许多具体的、个别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 中概括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 中概括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 征。
第四章 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13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及教育意义
(三)思维阶段——七岁至十一岁 思维阶段 七岁至十一岁 特征: 、 特征: 1、思考具有相当的弹性 2、思考可以逆转、矫正、甚至重新 、思考可以逆转、矫正、 开始 3、 3、儿童已能对一个以上的因素同时 注意 4、对同一问题,接受不同的观点 、对同一问题, 5、儿童虽然能了解原则或规则,但 、儿童虽然能了解原则或规则, 应用原则时经常“咬文嚼字” 应用原则时经常“咬文嚼字”
2010年12月12日2时3分第四章 认知和社会发展与Fra bibliotek育15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及教育意义
三、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 (一)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能根据皮亚杰的研究 结果编制新的智力测验 (二)课程专家应根据皮亚杰的发现涉及各级学 校的课程 (三)教师可依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的 智能
(一)水平A:前习俗阶段 水平A 第一期, 第一期,惩罚与服从的定向 第二期,操作与关系倾向, 第二期,操作与关系倾向,儿童依然 一心想自己的需要, 一心想自己的需要,但体会到别人也有 正当的需要 水平B (二)水平B:习俗阶段 第三期, 第三期,人际关系与补同的定向 第四期, 第四期,权威与社会权力控制的定向
2010年12月12日2时3分 第四章 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16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及教育意义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给予教师与父母最大启示: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给予教师与父母最大启示: 1、智慧为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2、认知活动经历四个性质不同的阶段,各阶段 认知活动经历四个性质不同的阶段, 有其特殊的智能活动, 有其特殊的智能活动,教学者应根据儿童发展 的阶段, 的阶段,安排最适当的环境并作最充分的教学 活动。 活动。
2010年12月12日2时3分 第四章 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7
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
在不同历史时代,不同阶级的儿童之间, 在不同历史时代,不同阶级的儿童之间,乃 至同时代、 至同时代、同社会而具体生活条件不同的儿童 之间,年龄特征也有变化,差异。 之间,年龄特征也有变化,差异。 总之心理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 总之心理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性,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但可变性是绝 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2010年12月12日2时3分 第四章 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12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及教育意义
5、万物皆有生命,因此常与玩具交谈 万物皆有生命, 6、儿童专心于他所一时注意的事物而 忽略其余 由于集中, 7、由于集中,儿童对质量的保存异常 困难 8、儿童思考有不可逆性
2010年12月12日2时3分
2010年12月12日2时3分 第四章 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2
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
三、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综合的分化 发展的最本质的倾向表现是分化 分化与 发展的最本质的倾向表现是分化与整合 的过程。 的过程。 (二)平衡化 各个活动和认识彼此联系整合成为一个 整体而系统化以后, 整体而系统化以后,个体的动作就逐渐地取 得了相对稳定的平衡。 得了相对稳定的平衡。
二、道德发展的分期
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 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每一阶 三个阶段六个时期 段包含两个时期。六个时期依序发展, 段包含两个时期。六个时期依序发展,层次 不得紊乱。 不得紊乱。
2010年12月12日2时3分 第四章 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22
第四节
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2010年12月12日2时3分 第四章 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21
第四节
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道德发展的因素
他指出道德发展为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 结果(社会经验的品质), ),即道德发展依赖 结果(社会经验的品质),即道德发展依赖 于个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换言之, 于个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换言之,道德经 验重于道德环境。 验重于道德环境。
二、心理社会性的各个阶段
1、信任对不信任,从出生到一岁 信任对不信任, 自主对羞怯、怀疑, 2、自主对羞怯、怀疑,从二岁到三岁 3、主动对内疚,从四岁到五岁 主动对内疚,
2010年12月12日2时3分 第四章 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18
第三节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 及教育意义
4、勤奋对自卑,从六岁到十一岁 、勤奋对自卑,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从十二岁到十八岁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亲密和团结对孤立,成年初期 、亲密和团结对孤立, 7、创造性对自我决定,成年初期 、创造性对自我决定, 8、完善对厌恶和绝望,老年期 、完善对厌恶和绝望,
2010年12月12日2时3分 第四章 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9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及教育意义
个图式;或创造或选取某种新的图式, 个图式;或创造或选取某种新的图式,使新事 物或事件能够嵌入其间的过程。(质的变化) 。(质的变化 物或事件能够嵌入其间的过程。(质的变化) 平衡:是一个自我调节机制, 3、平衡:是一个自我调节机制,有助于成 长中儿童的世界概念趋于连贯而稳定, 长中儿童的世界概念趋于连贯而稳定,使经验 中的不一致性成为可理解的东西。 中的不一致性成为可理解的东西。 同化与顺化反复循环,促进认知发展。 同化与顺化反复循环,促进认知发展。
2010年12月12日2时3分
第四章 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17
第三节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 及教育意义
一、艾里克森论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
他强调心理社会性的发展阶段, 他强调心理社会性的发展阶段,认识到文 化和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化和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人格发展的核心 原理是新生论原理。 原理是新生论原理。任何事物的成长都有一个 由一些要素所组成的基本进程表(含人格)。 由一些要素所组成的基本进程表(含人格)。
2010年12月12日2时3分
第四章 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11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及教育意义
(二)思维准备阶段——二岁至七岁 思维准备阶段——二岁至七岁 —— 特征: 特征:1、逐渐能从记忆过去的经验到想象未来 2、每一儿童所使用文字有其个人的私自 意义 儿童分不出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不同, 3、儿童分不出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不同, 以其直觉和感觉解释其所见所闻 儿童不易为他人设想, 4、儿童不易为他人设想,一切以自我为 中心, 中心,并不认为别人因经验不同而具有不同的 概念
2010年12月12日2时3分 第四章 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14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及教育意义
(四)抽象思维阶段——十一岁至十五岁 抽象思维阶段——十一岁至十五岁 —— 特征: 思考为假设的和演绎的—— ——将可 特征: 1、思考为假设的和演绎的——将可 能性华为假设并予以求证 思考为命题的思维—— ——以句子代 2、思考为命题的思维——以句子代 表命题, 表命题,并发现命题间的关系 思考为组合性分析—— ——将因素个 3、思考为组合性分析——将因素个 别分析后予以综合以解决问题
2010年12月12日2时3分
第四章 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8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及教育意义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基本原则
(一)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系统的倾向 它称之为组织 组织。 ,它称之为组织。 (二)调节环境的倾向,它称之为适应。 调节环境的倾向,它称之为适应。 适应 同化: 1、同化:儿童供以使新的感知事物或刺激 事件与现有的行为模式, 事件与现有的行为模式,即皮亚杰所谓的图式 一体化的过程。(量的变化) 。(量的变化 一体化的过程。(量的变化) 顺化:儿童改造原来的某种图式, 2、顺化:儿童改造原来的某种图式,使新 遇见的事物或事件得以在某种方式上适合于这
2010年12月12日2时3分
第四章 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20
第三节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 及教育意义
4、应提供学童从工作与课业中获得成功的经验 、 以发展起再接再厉的勤奋人格 5、应协助青春期的青年建立统一的自我观作为 、 其行为的指导 6、社会教育应协助青壮年组织美满的家庭以发 、 展亲切近人的人格 7、鼓励与协助壮年创业与教育后代,期使他们 、鼓励与协助壮年创业与教育后代, 能于老年时享受完整而快慰的人生
2010年12月12日2时3分 第四章 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3
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
(三)概念化 (四)社会化 (五)个性化
四、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理解)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与环境 心理发展是由遗传素质同环境条件相互 作用的结果所产生的反应。 作用的结果所产生的反应。 (二)成熟与学习
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
1、头——尾梯度:从控制靠近头部的 ——尾梯度: 尾梯度 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部。 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部。 2、近末梢梯度:发展是从身体的中心 近末梢梯度: 部向末梢部进行。 部向末梢部进行。 (二)发展的顺序 在发展过程中, 在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存在着超越了 发展速度的个体差异, 发展速度的个体差异,这在相当程度上是稳 定的发展顺序。 定的发展顺序。
2010年12月12日2时3分 第四章 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6
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
(二)年龄特征 二 1、稳定性 不经常性根本变化,不可能完全不同。 不经常性根本变化,不可能完全不同。 在基本相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下的儿童之间, 在基本相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下的儿童之间, 甚至在不同社会生活条件下的儿童之间, 甚至在不同社会生活条件下的儿童之间,年 龄特征总有不同程度的相同或相似。 龄特征总有不同程度的相同或相似。 2、可变性 指心理年龄特征不是固定不变的, 指心理年龄特征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 可能是完全相同的。 可能是完全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