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麻痹性贝毒塔玛亚历山大藻共培养菌群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合集下载

广东东部沿海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特征分析

广东东部沿海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特征分析

广东东部沿海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特征分析江天久;包财;雷芳;吴锋;江涛【摘要】为了弄清广东东部沿海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主要成分及其藻类来源,运用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检测技术,对2005-2006年问在粤东近岸重点养殖区采集的主要经济贝类进行了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染毒的贝类样品中共检出PSP的12种成分,各成分的检出率时空分布特征有所不同,其中N-磺酸氨甲酰基类毒素C1和氨基甲酸酯类毒素GTX1的检出率最高,均达78%以上;其次为GTX4,达71%.在毒素含量方面,C1普遍较低,春季含量较其他季节高,而在春秋两季贝类中,GTX1和GTX4含量普遍较高.总体上,麻痹性贝毒在粤东海域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和贝类种间差异.地域上以柘林湾污染较为严重,毒素成分最多,且含量较高;季节上春季为染毒高峰期,秋季次之;主要染毒贝类为牡蛎(Crassostrea spp.)、结蚶(Tegillarca nodifera)、泥蚶(Tegillarcagranosa)和蚶(Scapharca spp.),柘林湾2005年9月14日的结蚶毒性最高,其毒性当量值达到370 μg STX/100g.与其他贝类相比,蚶类对高毒力的GTX毒素有更强的积累能力.【期刊名称】《中国水产科学》【年(卷),期】2010(017)001【总页数】9页(P119-127)【关键词】麻痹性贝类毒素;高效液相色谱;粤东海域【作者】江天久;包财;雷芳;吴锋;江涛【作者单位】暨南大学赤潮与水环境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2;暨南大学赤潮与水环境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2;暨南大学赤潮与水环境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2;暨南大学赤潮与水环境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2;暨南大学赤潮与水环境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7近十几年来,广东沿海有害赤潮频繁发生,不仅造成鱼类和贝类大量死亡,其产生的生物毒素通过食物链也对人类的生命健康产生危害,影响了近岸海产品的食用安全和海水养殖业持续稳定发展。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中国明对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和抗病力的影响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中国明对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和抗病力的影响

研究对象 , 研究了其对中国明对虾 ( F e n n e r o p e n a e u s c h i n e n s i s ) 免疫相关基 因( T L R和 R e l i s h基因 ) 表 达和抗病力 的影 响。结果表 明 :
2 0 0 c e l l s ・ mL 塔玛亚历 山大藻胁迫 7 2  ̄ 1 4 4 h ,中国明对虾 的肝胰 腺 、鳃和血淋 巴的 T L R和 R e l i s h基 因表 达或被显著 抑制 ( 尸 <

n e n s  ̄p o n d s . H e r e w e s t u d i e d t h e i n l f u e n c e o f A. t a ma r e n s e o n r e l a t i v e e x p r e s s i o n s o f i m m u n e r e l a t e d g e n e s ( T L R g e n e a n d R e l i s h g e n e )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 f F i s h e r y S c i e n c e s , Q i n g d a o 2 6 6 0 7 1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D i n o f l a g e l l a t e Al e x a n d r i u m t a ma r e n s e ( A T HK) , a p r o d u c e r o f p a r a l y t i c s h e l l i f s h p o i s o n , i s o t f e n f 0 u n d i n F e n n e r o p e n a e u s c h i -

东海藻华高发区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形态

东海藻华高发区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形态

第45卷 第6期 海 洋 与 湖 沼Vol.45, No.6 2014年11月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Nov., 2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176141号, 41376168号, 41406173号;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 2010CB428702号; 公益专项子项目, 201505001号; 海洋局二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JT1209号, JG1223号;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LY12C03010号。

李冬融, 硕士, E-mail: lidongrong1989@① 通讯作者: 陆斗定, 研究员, E-mail: doudinglu@ 收稿日期: 2014-01-23, 收修改稿日期: 2014-04-14东海藻华高发区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tamarense )的形态、分子及分布特征*李冬融 陆斗定①戴鑫烽 何飘霞 夏 平 王红霞(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杭州 310012)提要 本文对分离自我国东海藻华高发区的亚历山大藻进行了详细的形态特征描述和分子系统进化分析, 通过运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确定该藻株为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rium tamarense (Lebour) Balech, 并对其ITS 序列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

该藻体长21—35µm, 体宽20—33µm, ITS 序列长度为592bp, 系统发育树中与中国东海、南海两株A. tamarense 以及一株代表“亚洲温带”基因型的 A. catenella 聚合在一起, 支持率为100%, 形态特征与 A. tamarense 基本一致, 核糖体基因型则为塔玛复合种“亚洲温带”基因型。

通过现场观测, 研究浙南至闽北东海藻华高发区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分布变化特点, 在东海原甲藻藻华消散期, 塔玛亚历山大藻逆势而上, 其细胞密度达到1.7×104cell/L, 并逐渐向沿岸靠近, 这与季风转向, 台湾暖流入侵及水体层化密切相关。

塔玛亚历山大藻产麻痹性贝类毒素能力的研究

塔玛亚历山大藻产麻痹性贝类毒素能力的研究

洋污染风险进行评估。 就我 国 来 看,PSP污 染 情 况 不 容 乐 观,仅
2017—2019年,我国福建漳州和河北秦皇岛就发 生多起 PSP中毒事件,不仅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 全,也造 成 了 海 水 养 殖 业 的 巨 大 经 济 损 失。对 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开展 PSP监测项目, 完善 PSP风险监控体系。相关科研人员也积极 投入 PSP研究中,比如,研发更高效的 PSP检测 手段、探究 PSP在贝类中的代谢规律、分析产 PSP 藻类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及 产 毒 能 力 等[12-13]。 有研究表明,全球绝大多数 PSP事件皆由亚历山 大藻属藻类引起,该属藻类目前已通过形态学确 定的有 30多种,其中一半以上被发现能够产生 PSP,且毒素成分多样[1,14]。ZOU等[15]对 67株分 离自我国沿海的塔玛亚历山大藻 PSP组分研究 发现,不同藻株 PSP成分存在较大差异,但主要
收稿日期:2020-04-07 基金项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 (2017HYYJ0202);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2185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1471672);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 (17ZR1439400) 作者 简 介: 汪 宇 (1995—),男,安 徽 安 庆 人,硕 士 研 究 生,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贝 类 产 品 质 量 与 安 全。Email: wangy0513@126.com 通信作者:沈晓盛,研究员。Email:foodsmc98@126.com
仪器条件参考 GB5009.2132016中液相色 谱质谱条件[21]。样品分析在 Ultimate3000超高 压液相色谱QExactive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 联用系 统 上 进 行。色 谱 柱 为 TSKgelAmide80 (3μm,2mm×15cm)。

赤潮多发区塔玛亚历山大藻的麻痹性贝毒预警值研究

赤潮多发区塔玛亚历山大藻的麻痹性贝毒预警值研究

第27卷 第5期海 洋 学 报Vol.27,No.52005年9月AC TA OCEANOLO GICA SIN ICASeptember 2005赤潮多发区塔玛亚历山大藻的麻痹性贝毒预警值研究暨卫东1,周秋麟1,霍文冕1,陈维芬1,林 辉1,贺 青1,陈宝红1,高亚辉23,黄德强2,李 扬2(11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21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收稿日期:2004209208;修订日期:2005203209.基金项目:福建省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02J029);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研究资助项目(A01201)作者简介:暨卫东(1955—),男,福建省建阳县人,研究员,从事海洋环境化学研究工作.E 2mail :hyssjwd @ 3通讯作者:E 2mail :gaoyh @摘要:以厦门西海域养殖的翡翠贻贝为实验对象,在实验室内对塔玛亚历山大藻(A lex and ri umt am arense (Lebour )Balech )采用单种培养技术,运用“麻痹性贝毒小白鼠生物检测法”进行毒性实验,研究了塔玛亚历山大藻对翡翠贻贝的麻痹性贝毒的毒力,藻密度为1×105个/dm 3时,白鼠未死亡;藻密度为1×106个/dm 3时,白鼠发生死亡.厦门西海域近年来暴发的赤潮一般起始于局部海区无害硅藻类浮游植物,在生态环境恶化下,硅藻类赤潮在生存竞争中消退,最终暴发有害赤潮.以试验结果为依据,根据厦门海域实际情况,参考各国贝毒临界值行动标准,提出适合南方赤潮多发区塔玛亚历山大藻的麻痹性贝毒藻密度预警值为1×105个/dm 3.关键词:塔玛亚历山大藻;翡翠贻贝;麻痹性毒素;预警值中图分类号:Q178.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4193(2005)05201312061 引言麻痹性贝毒(PSP )是有毒赤潮产生的一类毒素的总称,在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海洋赤潮毒素中,是影响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报道PSP 引起人类中毒事件约有2000起,其中死亡率为15%[1].亚太地区从1934年到1994年发生的有害赤潮事件中PSP 贝毒事件占4117%[2].我国已发生多起疑为PSP 引起的中毒事件,据不完全统计已导致24人中毒死亡[4],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南方的福建、广东、香港和台湾沿海地区[3].厦门海域地处亚热带海域,是我国赤潮多发区之一,1997年以来西海域赤潮事件明显增多.2002年厦门海域共发生赤潮4次,其中西海域3次,同安湾1次[5],引起养殖鱼类死亡.塔玛亚历山大藻是一种可产生神经麻痹性贝毒的海洋甲藻,广泛分布于世界沿海海域,有着较高的赤潮发生率[6~8].厦门海域的贝类样品中已发现了产生PSP 毒素的塔玛亚历山大藻或孢囊,林元烧[9]报道了厦门及邻近地区对虾养殖池由塔玛亚历山大藻引发的赤潮.黄德强等[10]就翡翠贻贝对塔玛亚历山大藻摄取及毒素积累的初步研究,在实验室试验了厦门翡翠贻贝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摄取速率与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塔玛亚历山大藻浓度变化对翡翠贻贝的毒素累积的影响.2002年厦门近岸海域被列为国家赤潮监控区,因此通过实验室和厦门海域现场相结合的方式提出贝毒预警值,建立适合赤潮多发区毒素(贝毒)检测与预警方法,对优化厦门赤潮监控区的监视、监测工作,为海洋赤潮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采用目前国际公认的标准(AOAC 小白鼠生物检验法)来分析厦门海域的PSP 毒素.通过该法测定整个动物对毒素积累及其反应,可以间接测定人体的毒性效应.试验过程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也不需要麻烦的样品处理和提纯,可直接测定能产生急性毒性效应的毒素.本文根据翡翠贻贝分布广、对塔玛亚历山大藻毒性有较强的适应和累积能力,选择翡翠贻贝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滤食率和毒素累积能力以及从翡翠贻贝提取贝毒和进行毒力研究,并依据国际贝毒预警标准,提出适合南方赤潮多发区的贝毒预警值.2 材料和方法211 实验材料塔玛亚历山大藻由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藻种室保存,实验室内单种培养,选用f/2培养液,温度为20℃,光照强度为2500lx,光照周期为L∶D= 12h∶12h.实验室用的海水是盐度为30的大洋表层海水,采用0145μm滤膜过滤和杀菌处理后提供给本实验使用.采集厦门西海域杏林水产养殖场个体健康、大小一致的翡翠贻贝015kg(20只左右),采样后立即送往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藻种室,在实验室内置于塑料盆中暂养2~3d,连续充气,投喂足量的塔玛亚历山大藻进行驯化.暂养期间温度控制在20℃左右,盐度为30,每天换水1次.在麻痹性贝毒检测前24h,改用0145μm滤膜抽滤过的海水饲养,让翡翠贻贝断食.供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实验室内做白鼠生物检验实验.212 麻痹性毒素的提取与检验方法21211 塔玛亚历山大藻毒素直接提取方法取对数生长末期的塔玛亚历山大藻500cm3,以2500r/min离心10min,弃掉上清液,加入约8cm3的HCl(011mol/dm3)并以NaO H(1mol/dm3)调整其p H值至3~4,在冰水浴中超声破碎5~8min后镜检,当细胞全部破碎后,将其置于沸水中水浴5min,冷却至室温后用HCl(1mol/dm3)和NaO H(1mol/dm3)调整其p H值为3,再以蒸馏水定容至10cm3, 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作藻毒实验用. 21212 翡翠贻贝肉中毒素提取方法实验中采用5dm3玻璃容器,实验前将20只翡翠贻贝称重,移入容器中,使实验海水中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密度达到实验要求.实验在23℃恒温培养室中进行,并且不断充气搅拌,并且通过滴加法保持实验海水中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浓度稳定:依照翡翠贻贝的滤食率向实验容器内不断滴补塔玛亚历山大藻以弥补翡翠贻贝滤食的消耗,不定时镜检监控实验海水中藻类浓度,并相应调节滴加速度至该实验结束.实验中采用了1×105,5×105和1×106个/dm3的3组浓度.对翡翠贻贝进行24h摄食毒素累积试验,试验完毕后称实验贝软组织重量,取适量实验贝肉剪碎、研磨、混匀后,用HCl(011mol/dm3)制成浓度为015g/cm3,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作藻毒实验用.21213 麻痹性毒素检验方法藻毒检验依照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Associa2 tion of Official Analytical Chemist s,AOAC)所推荐的“麻痹性贝毒小白鼠生物检测法”进行毒性实验[11].取1cm3提取液,注射入重约20g左右的无孕雌性小白鼠(昆明鼠,由厦门大学抗癌研究中心实验动物室提供)腹腔内,记录死亡时间,对每个实验重复6~8次,根据Sommer表换算成毒力,用鼠单位1)(MU)来表示.最后再根据藻细胞计数结果,换算成每个藻细胞平均毒力.3结果和讨论311 麻痹性毒素的毒力检验31111 塔玛亚历山大藻毒素直接提取液的毒力检验结果对本试验组每次均试验6只小白鼠,每次注射量为1cm3塔玛亚历山大藻毒素直接提取液.原液藻密度为919×106个/dm3,小白鼠平均死亡时间为3min;藻密度为5×105,1×106个/dm3时,小白鼠出现气喘增大、昏迷、未死亡的现象.由表1可见白鼠平均死亡时间随藻密度的增加而缩短,这是由于在较高的藻密度下,藻毒素浓度越高,毒性越大.表1 塔玛亚历山大藻不同藻密度下的毒力组别稀释倍数藻密度/个・dm-3结果Ⅰ15616×105气喘增大,昏迷,未死亡Ⅱ10919×105气喘增大,昏迷,未死亡Ⅲ51198×106死亡时间11minⅣ42147×106死亡时间9minⅤ3313×106死亡时间5minⅥ24195×106死亡时间4minⅦ115616×106死亡时间4min231海洋学报 27卷1) 每个浓度注射2~3只小鼠,在30min内使20g雄性小鼠致死的最低剂量,定义为一个鼠单位. 致死浓度为动物急性毒素试验中使受试动物死亡的毒素浓度.从表1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藻密度为1×106个/dm3时,白鼠有中毒反应,但未死亡;藻密度为1198×106个/dm3时,白鼠发生死亡,平均死亡时间为11min,因此我们初步界定致死浓度为1×106~1198×106个/dm3.31112 经过驯养的翡翠贻贝肉中麻痹性毒素提取液的毒力检验结果 本实验中均试验6只小白鼠,每次注射量为1cm3从驯养的翡翠贻贝肉中提取麻痹性毒素液.表2的实验结果大致反映了这样的一种趋势:随着藻密度的增大,藻毒素含量增高,白鼠平均死亡时间减小.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投喂藻密度为1×105个/ dm3时,白鼠未死亡;投喂藻密度为1×106个/dm3时,白鼠发生死亡.致死时间的定义是在一特定毒物浓度下受试动物死亡所需要的时间,以最后一次喘息为死亡判断标准[11,12].塔玛亚历山大藻的致死浓度范围可以初步界定投喂藻密度为1×106个/dm3,致死时间为4min内.表2 贻贝体内塔玛亚历山大藻不同藻密度下的毒力组号藻密度/个・dm-3培养天数/d结果Ⅰ1×1031~3气喘,均未死亡7气喘增强,未死亡Ⅱ1×1047气喘明显,略昏迷,未死亡Ⅲ1×1055气喘强度大、昏迷、未死亡Ⅳ1×1061平均死亡时间4min100g贝类软组织毒素含量为42614Mu2平均死亡时间为5min100g贝类软组织毒素含量41019Mu31113 未经驯养的厦门西海域翡翠贻贝中麻痹性毒素的毒力检验结果 从厦门西海域杏林水产养殖场选取健康、大小一致的翡翠贻贝,把未经驯养的翡翠贻贝肉提取液注射入白鼠内进行生物检验,发现小白鼠有气喘现象,但15min内未发现死亡,实验结果列入表3,可以初步判定现场未发现有毒毒素对小白鼠产生致死作用.表3现场翡翠贻贝体内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毒素实验材料采样时间采样地点试验样品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贻贝:吊养2001年10月至2002年8每月采样1次杏林新阳大桥边(属西海域):翡翠贻贝 12~22只 55~88mmG B17378:7-1998赤潮毒素———麻痹性贝毒检测11小白鼠重18~23g21每个样(组)注射8只,注射组织提取液110cm331现象:均有气喘,但15min内未死亡312 厦门西海域季节代表月份调查站位上浮游植物优势种密度分布 林元烧[9]报道了厦门及邻近地区对虾养殖池由塔玛亚历山大藻引发的赤潮.在2001~2002年各季度代表月份,对厦门西海域赤潮监控区观测站上浮游植物优势种密度分布调查,调查结果列入表4.在厦门海域大部分调查站位上浮游植物优势种属于无毒硅藻类,常见中肋骨条藻、角毛藻、菱形藻、海链藻等.因此,在此期间未发生赤潮的情况下,作现场的翡翠贻贝的白鼠生物检验,未检测出PSP毒素.表4 厦门西海域季节代表月份调查站位上浮游植物优势种密度分布时间种类细胞数/×103个・dm-3毒性所属种类秋季(2001年11月)太平洋海链藻(T halassiosi ra paci f ica Gran et Angst)6无毒硅藻角毛藻(Chaetoceros spp.)118无毒硅藻舟形藻(N avicula spp.)112无毒硅藻旋纹裸藻(Eu glena s pi rog y ra Ehrenberg)1无毒裸藻长菱形藻(N itzschia longissi ma(Breb)Ralf s)1无毒硅藻3315期 暨卫东等:赤潮多发区塔玛亚历山大藻的麻痹性贝毒预警值研究续表4时间种类细胞数×103个・dm-3毒性所属种类冬季(2002年2月)中肋骨条藻(S keletonema costat um(Grev.)Cleve)2无毒硅藻具槽直链藻(Melosi ra sultata(Ehrenberg)Cleve)117无毒硅藻舟形藻(N avicula spp.)114无毒硅藻海链藻(T halassiosi ra spp.)018无毒硅藻菱形海线藻(T halassionema nit zschioi des Grunow)018无毒硅藻春季(2002年5月)中肋骨条藻(S keletonema costat um(Grev.)Cleve)130714无毒硅藻角毛藻(Chaetoceros spp.)41516无毒硅藻圆海链(T halassiosi ra rot ul a Meunzer)5512无毒硅藻裸藻(Euglena spp.)916无毒裸藻海链藻(T halassiosi ra spp.)716无毒硅藻夏季(2002年8月)中肋骨条藻(S keletonema costat um(Grev.)Cleve)818无毒硅藻柔弱拟菱形藻(Pseu do2nitzschia delicatissi ma Cleve)316无毒硅藻海链藻(T halassiosi ra spp.)314无毒硅藻角毛藻(Chaetoceros spp.)218无毒硅藻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 riata(Kutz.)Grunow)118无毒硅藻313 厦门西海域赤潮暴发时生物种群结构的演变31311 厦门西海域赤潮暴发时生物种群结构演变的理化条件 把2003年5月28日在同益码头发现的中肋骨条藻赤潮的海域环境监测理化参数的结果列入表5,从表5可见在赤潮海区磷酸盐几乎被赤潮生物耗尽;表层的p H明显高于底层的,并高于其他海区的;水体表层溶解氧处于过饱和状态;水体化学耗氧量明显增加.可见赤潮发生时赤潮生物竞争,生物种群结构发生变化,水体理化条件也伴随着发生明显的变化.表5 2003年5月厦门西海域水质监测平均结果监测参数/ mg・dm-3东渡集装箱码头渔港冰码头同益码头海关码头鼓浪屿海边表层底层表层底层表层底层表层底层表层底层溶解氧611206110051930610601019806110061200611206184061160化学耗氧量01300013000146001390310100189001370013900146001250 p H81110811208112081120816108129081200811908121081180 NO-3013000132001210012800149001310 NO-2010270102901076010410102401022 N H+4012200122001180012300114001160 PO3-401036010380100301022010240102431312 厦门西海域赤潮暴发时生物种群结构的演变厦门西海域近年来暴发的赤潮始于局部海区的硅藻类(常见的是中肋骨条藻)赤潮,在生态环境恶化下,在生存竞争中硅藻类藻华消退,最终导致有毒藻华的暴发.2003年5月厦门西海域暴发赤潮的生物种群结构的演替次序是:硅藻-裸甲藻-米金裸甲藻-红色中缢虫,由此可见,在富营养化条件下,有益的浮游生物被淘汰,有害的赤潮生物在不断的竞争中占优势,破坏了正常生态环境次序.米金裸甲藻暴发时,通过现场贻贝的白鼠生物检验检测出431海洋学报 27卷PSP 毒素.314 塔玛亚历山大藻麻痹性贝毒的预警值的确定对塔玛亚历山大藻不同藻密度下的毒力测定试验表明,藻密度为1×106个/dm 3时,白鼠有中毒反应,但未死亡;藻密度为1198×106个/dm 3时,白鼠发生死亡,平均死亡时间为11min (见表1).由于贝类对麻痹性贝毒的积累能力除与有毒藻数量和摄食的环境温度、盐度及光(包括光强、光周期)等因素有关外,贝类软组织的毒素含量与贝类对毒藻的摄食、贝类对毒藻的吸收和代谢能力等诸多因素有关[10],同时贝类自身会对毒素进行累积、转化和排出,所以在对贻贝体内塔玛亚历山大藻不同藻密度下毒力测定中,藻密度为1×105个/dm 3时,白鼠未死亡;藻密度为1×106个/dm 3时,白鼠发生死亡(见表2).表6 一些国家和地区检测藻华毒素行动临界值和检测方法毒素类型国家和地区临界值/μg ・(100g )-1方 法麻痹性贝毒(PSP )中国80白鼠生物检验澳大利亚80白鼠生物检验加拿大80白鼠生物检验法国80白鼠生物检验德国80白鼠生物检验中国香港30白鼠生物检验意大利80白鼠生物检验日本30白鼠生物检验韩国30白鼠生物检验菲律宾40白鼠生物检验新加坡80白鼠生物检验瑞典80白鼠生物检验美国80白鼠生物检验英国80白鼠生物检验根据国家海洋局推荐性标准《海洋有害藻华(赤潮)监测技术导则(H Y/T 069-2003)》[12],推荐的有关国家监测毒藻华行动临界值和监测方法.可以看出我国香港、日本、韩国等亚洲国际的临界值较低(表6),为30μg/100g ,多数国家的PSP 毒素临界值为80μg/100g STX ,我国规定上市贝类PSP 毒素必须低于80μg/100g ,相当于400MU/100g.在塔玛亚历山大藻浓度为1×106个/dm 3组的实验中检出贻贝软组织毒素为42614MU/100g.结合试验结果,同时参考各国临界值标准,考虑厦门、大亚湾和大鹏湾海域实际情况[13],我们把塔玛亚历山大藻的PSP 毒素预警值定为藻密度1×105个/dm 3,低于我国的上市贝类毒素临界值80μg/100g STX (蛤科毒素).4 结语(1)不同藻密度下的塔玛亚历山大藻毒力测定中,藻密度为1×106个/dm 3时,白鼠有中毒反应,但未死亡;藻密度为1198×106个/dm 3时,白鼠发生死亡,平均死亡时间为11min.在塔玛亚历山大藻不同藻密度下毒力测定中,贻贝体内藻密度为1×105个/dm 3时,白鼠未死亡;藻密度大于1×106个/dm 3时,白鼠发生死亡.随着藻密度的增大,藻毒素含量增高,白鼠平均死亡时间减小.(2)厦门西海域近年来暴发的赤潮,一般始于局部海区无害硅藻类藻华,在生态竞争中,硅藻类藻华消退,最终暴发有毒藻华.2003年5月厦门西海域暴发藻华的生物种群结构的演替次序是:硅藻-裸甲藻-米金裸甲藻-红色中缢虫.米金裸甲藻暴发时,通过现场贻贝的白鼠生物检验,检测出PSP 毒素.(3)以试验结果和国家海洋局推荐性标准《海洋有害藻华(赤潮)监测技术导则(H Y/T 069-2003)》,推荐的有关国家监测毒藻华行动临界值为依据,结合厦门海域实际情况,建议在赤潮多发区塔玛亚历山大藻的麻痹性贝毒预警值为1×105个/dm 3(藻密度).参考文献:[1] HALL EGRA EFF G M .A review of harmful algal blooms and t heir apparent global increase[J ].Phycologia ,1993,82(2):77—79.[2] 于仁诚,周名江.麻痹性贝毒研究进展[J ].海洋与湖沼,1998,29(3):330—338.[3] 关春江,矫晓阳.贝毒监测与预报及其在决策中的应用[J ].水产科学,2002,21(3):40—41.[4] 邹迎麟,朱明远,HALL Sherwood.两种亚历山大藻产毒过程和毒素特征研究[J ].黄渤海海洋,2001,19(3):65—70.[5] 厦门海洋与渔业2002年厦门海域赤潮统计表[R ].2002年厦门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6] 钱树本,王莜庆,陈国蔚.胶州湾的浮游藻类[J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3,13(1):39—55.[7] 李瑞香,夏 滨.胶州湾的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链状塔玛亚历山大藻[A ].朱明远,李瑞香,王 飞.中国赤潮研究SOR -IOC赤潮工作组中国委员会第二次论文选[C].青岛:青岛出版社,1995.36—41.[8] QI Y ,HON G Y ,ZH EN G L ,et al.Dinoflagellate cyst s from recent marine sediment s of t he sout h and east China sease[J ].Asian Marine5315期 暨卫东等:赤潮多发区塔玛亚历山大藻的麻痹性贝毒预警值研究631海洋学报 27卷Biology,1996,13(3):87—103.[9] 林元烧.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在厦门地区虾搪引起赤潮[J].台湾海峡,1996,15(1):16—18.[10] 黄德强,暨卫东,高亚辉,等.翡翠贻贝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摄食及毒素积累的初步研究[J].台湾海峡,2003,22(4):426—430.[11] 国家海洋科技司,辽宁省海洋局《海洋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海洋大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17[12] H Y/T069-2003,国家海洋局推荐性标准《海洋有害藻华(赤潮)监测技术导则》[S].[13] 江天久,尹伊伟,骆育敏,等.大亚湾和大鹏湾麻痹性贝类毒素动态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2,19(2):1—5.A study on the prew arning value of Alexa ndrium t ama rense PSPin an area with frequent outburst of red tideJ I Wei2dong1,ZHOU Qiu2lin1,HUO Wen2mian1,CH EN Wei2fen1,L IN Hui1,H E Qing1,CH EN Bao2hong1,GAO Ya2hui23,HUAN G De2qiang2,L I Yang2(11T hi rd I nstitute of Oceanog ra phy,S tate Oceanic A dmi nist ration,X iamen361005,China;21School of L i f e S ciences,X ia2 men Universit y,X iamen361005,China)Abstract:Taking t he blue mussel(M y til us ed ulis)cult ured in western Xiamen waters and A lex an d ri um t am arense(Lebour)Balech mono2species laboratory2cult ured as t he experimental object s,t he PSP toxicity of A.t am arense o n blue mussel is st udied following t he standard met hod of PSP mouse bioassay developed by t he 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nalytical Chemist s(AOAC).The result s indicate t hat t he mice survived when t he density of A.t am arense cells was lower t han1×105cells/dm3and t he mice died when t he densi2 ty was higher t han1×106cells/dm3.The past record of red tide evolution in western Xiamen waters shows a general t rend of starting from t he bloom of non2toxic planktonic diatoms in local waters and resul2 ting in harmf ul red tide bloom due to t he fade of planktonic diatom which failed in t he survival competition in t he unfavorable and deteriorated eco2environment.On t he basis of experimental result s and nat ural envi2 ronment of Xiamen waters and by making reference to t he critical criteria of shellfish toxins in vario us states,a p rewarning value1×105cells/dm3of A.tam arense PSP in Xiamen waters is propo sed.key w ords:A lex and ri um t am arense;prewarning value;PSP;blue mussel。

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研究

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研究
16 、59 7 5  ̄ o L 用磷 酸 盐溶液 调节 培 养液 中 7 5 3 2 、0 9t l , m / 磷 浓 度 分 别 为 0 1 、6 7 、 4 、 9 / o L 实 验 、8 3 、 2 15 2 0 m l 。 l / 时 , 种一 定 量 驯 化 的藻 种 , 置 于 2 ℃ 恒 温 条 件 接 并 1 下培 养 。 14 维 生素浓 度 及 抗 生 素 浓度 设 定 维 生 素 来 源 . 于广州 光华 药业 股 份 有 限公 司 , 人 工海 水 配 制 的 在
1 1 材 料 在 1 8年 4 . 9 9 -5月 间 , 港 海 域 发 生 了 香
大 面积 赤 潮 , 实验 藻 种 即从 该 次 赤潮 中分 离 所得 本
( 号 AH 0 ) 编 T K 2 。该 藻 细 胞 大 小 为 3 .( .) m × 8 7 ±80 / . t
硝酸 盐溶 液调 节培 养液 中氮 浓度 分别 为 0 4 18 2 、4 、8 、
氏液 固定 后在显 微镜 下 计数 , 复 3次 , 数值 间相 重 计 差应小于 1% , 5 取两相近数据平 均值为实 验结果 。 由 于香港最 高气温在 7月 , 平均达 2 .℃ , 83 最低气 温在 1
月 , 均 1 .℃ , 平 43 年平 均气 温 为 2 .℃ , 以选 取 1 、 25 所 8
复 合 维 生 素 B 、 6B2 lB 、 l 的加 人 有 利 于塔 玛亚 历 山 大 藻 的 生 长 , 5 U m 而 0 / L以 上 的 抗 生 素 ( 苄 青 霉 素 液 体 ) 对 其 有 氨 则
明显的抑制作用。
关 键 词 : 玛 亚 历 山大 藻 ; 度 ; 塔 温 营养 盐浓 度 ; 生 素 ; 生 素 维 抗

探究贻贝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来源与形成

探究贻贝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来源与形成

S h u i c h a n y u y e在海洋生物毒素中,贝类毒素的危害十分显著,贝类滤食海洋中产毒水藻,在不断积累后形成的毒素就是所谓的贝类毒素。

将中毒症状和藻原差异作为依据,可以将贝类毒素分为多个类型,分别为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类贝类毒素、神经性贝类毒素等。

其中,麻痹类毒素发生频率最高,且危害性极强,因此对此项课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来源Meyer等人是最早记录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事件的国外学者,他们发现患者均在中毒之前食用了贻贝,但却无法明确贻贝的毒性来源。

之后,相关领域学者将精力逐渐投入到了麻痹性贝类毒素来源研究之中,截止至今,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贻贝中麻痹性贝类毒素主要来源于海洋甲藻,如亚历山大藻属、巴哈马麦甲藻和链状裸甲藻等,另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淡水蓝细菌同样是麻痹性贝类的毒素来源。

这些藻类所产生的毒素非常低,直接食用不会对人类造成过多的危害,但在被其他海洋生物食用后,这些毒素就会在这些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一旦这些生物被人类所食用,就会引发中毒症状。

此外,部分有毒甲藻孢囊也会携带大量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并且在毒性上远超过活体细胞。

二、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形成研究本文会通过试验的方式,对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形成规律进行研究,如下:1、材料①贻贝来源本次试验所选的样品数量为个,采集自旅顺口区铁山街道柏岚子海域,鲜品采集后快速转移到实验室。

②藻株来源藻株来源主要为无棣绿奇生物公司生产的高密度浓缩液,其主要成分为小球藻。

2、实验方法①贻贝养殖在贻贝被运到实验室后,使用人工海水对其进行冲洗,在清除表面泥沙和杂质的同时,将死亡和受损的贻贝剔除,然后把剩余的贻贝全部放置在玻璃缸中,使其正面朝上,个体之间相互独立,放置数量为。

在放置之前,还需将海水加入到玻璃缸之中,并保持水体的有效循环,通过制氧装置的使用,避免贻贝因缺氧而死亡。

考虑到贻贝对水温的要求较高,需使用加热棒将水温加热到24摄氏度,养殖时间暂定为天,在养殖期间,需要每天喂食小球藻,喂食量为贻贝1%组织干重细胞的生物量,确保贻贝能够获得生存物质,同时,将贻贝中可能含有的麻痹性贝类毒素消除。

麻痹性贝毒资料

麻痹性贝毒资料

麻痹性贝毒资料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由甲藻和蓝绿藻的一些株系产生的。

能够产生PSP 毒素
的甲藻主要有膝沟藻属(Gonyaulax)、亚力山大藻属(Alexandrium)、裸甲藻属(Cymnodinium)、原甲藻属(Prorocentrum)等。

其中膝沟藻属中的藻珠有G. tamarensis、G. catenella、G. acatenell、G. excavata、G. cohorticula、G. monilata
(邹仁林,1997);亚历山大藻属中的藻株有链状亚历山大藻A. catenella、塔玛
亚历山大藻A. tamarense、A. acatenell、股状亚历山大藻A. cohonicula、A. fundyense、
联体亚历山大藻A. fraterculus、微小亚历山大藻A. minutum;裸甲藻属中的G. catenatum 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藻比如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
以及巴哈马梨甲藻(Pyrodinium bahamense)等也可以产生PSP 毒素(李爱峰,。

几种环境因子对塔玛亚历山大藻_大鹏湾株_生长及其藻毒力影响_江天久

几种环境因子对塔玛亚历山大藻_大鹏湾株_生长及其藻毒力影响_江天久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0,6(2):151~154 Chin J Appl Environ Biol=ISSN1006-687X 2000204225几种环境因子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大鹏湾株)生长及其藻毒力影响3江天久 黄伟建 王朝晖 骆育敏 尹伊伟 杞 桑33(广州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 广州 510632)摘 要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温度(θ/℃)、盐度(ρ/g L-1)及pH对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大鹏株)的生长及其毒力的影响.实验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θopt为15~25℃,最大生长率出现在接种后6~8d;在盐度为14~32g/L范围内,该藻均可生长,盐度23~27g/L时生长最佳;在弱酸弱碱下,该藻可较好生长,pH opt=6~7;用小白鼠法测得本藻株c(HCl)=0.1m ol/L提液的麻痹性贝毒毒力为0.50×10-5~3.2×10-5Mu/cell,在同种藻株中属低毒藻株.与其他作者对本藻株用不同毒素抽提方法及测定技术所得结果的比较表明,其藻毒力测定值最大相差达30倍.图3表2参17关键词 塔玛亚历山大藻;麻痹性贝毒;生物特性;环境因子CLC Q949.240.8EFFECTS OF WATER TEMPERATURE,SALINITY AN D PH ON GROWTH AN D TOXICITY OF AL EXANDRIUM TAMARENS E (L EBOUR)BAL ECH(DAPENG STRAIN)J I ANG T ianjiu,H UANG Weijian,W ANG Zhaohui,LUO Y umin,YI N Y iwei&QI Sang33(Institute o f Hydrobiology,Jinan Univer sity,G uangzhou 510632)Abstract The effects of water tem perature,salinity and pH on the growth and toxicity of Alexandriumtamarense,a m onoclonal culture strain is olated from the Dapeng Bay,Shenzhen,China in1992,were studiedunde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The optimum growth tem perature was between15~25℃,and the suitablegrowth salinity was14~32g/L,with the best of23~27g/L.The algae grew very well under weakly alkalineand acid deficient water conditions(pH=6,7),and the growth was inhibited bey ond pH9.The toxicity of theis olate culture was very low with0.1m ol/L hydrochloric acid extraction,ranging between0.50×10-5and3.1×10-5Mu/cell with mice bioassy.The strain is at the low end of the range of toxicities recorded for culturesof A.tamarense group from other regions of the w orld.The toxicity of the is olate was higher in lower water tem2perature and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water salinity between14and27g/L.Fig3,T ab2,Ref17K eyw ords Alexandrium tamarense;paralytic shellfish pois oning;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environmental factorsC LC Q949.240.8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是有毒甲藻产生的一类脂溶或水溶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其出现范围广,大西洋、太平洋、北极、温带及热带海区都有分布.许多贝类能滤食有毒藻并在体内积累藻毒素,人类因误食含有藻毒素的贝类而中毒.可产生PSP的甲藻有三属九种[1],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Leb our)Balech)是一种重要的有毒藻,与大多数麻痹性中毒事件密切相关.自1967以来,我国已发生多起疑为由PSP引起的中毒事件,涉及福建、台湾、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随着近年我国沿海经济的发展,水体污染日趋严重,赤潮发生频繁,有毒赤潮生物塔玛亚历山大藻在近岸底泥和水体中时有出现[2,3].本文在室内研究了温度(θ/℃)、盐度(ρ/g L-1)、pH值等因子对我国广东大鹏湾有毒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影响并对其毒素进行了测定,以期对我国有毒藻的防治、海洋食品卫生安全提供生物学帮助.收稿日期:1999205212 接受日期:1999210221251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6卷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塔玛亚历山大藻(A.tamarense)是大鹏湾底泥孢囊的单细胞培养物(编号A T CI01,存于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种室),该藻种自1992年来一直处于θ=20℃,E=4000lx,光周期L:D=14:10的条件下,培养液为F/2的改良配方[4].1.2 方法1.2.1 预培养 实验前,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藻细胞接种于培养液内,并在与实验设定的相同环境条件下驯化培养2d.实验于光照培养箱内进行.实验时,在150m L三角瓶内盛100m L实验培养液,接种一定量的驯化培养物于瓶内,使培养液内细胞浓度n(cell)≈400m L-1.每组实验设3个重复,隔天取样.取样时,将盛培养物的三角瓶置于回旋振荡器上振荡10s,取0.1m L培养物用鲁哥氏液固定后在显微镜下计数,重复3次,计数值间相差应小于15%,取两相近数据平均值为实验结果.1.2.2 实验温度、盐度设定 大鹏湾海水温度年平均为21.6℃,全年温度变化范围为13~33℃,实验选取θ/℃=15、20、25、30和33作为实验温度.用孔径0.45μm滤膜(DT OC,杭州西斗门膜工业公司)过滤的远洋海水和不同量的蒸馏水及F/2培养液母液配制成盐度(ρ/g L-1)分别为14、18.5、23、27.5和32的培养液.1.2.3 实验酸、碱度设定 用0.1m ol/L NaOH及0.1m ol/L HC l调节F/2培养液的pH为6.0、7.0、8.0、9.0和10.0,接种驯化的藻种后,置于温度20℃的光照培养箱内培养.1.2.4 藻毒素提取与藻毒力测定 取达对数生长末期的塔玛亚历山大藻500m L,以2500×g离心10min,弃掉上清液,加入约8m L0.1m ol/L HC l并以1m ol/L NaOH调整其pH值至3~4,在冰水浴中超声破碎5~8min后镜检,当细胞全部破碎后,将其置于沸水中水浴5min,冷却至室温后,用1m ol/L HC l和1m ol/L NaOH调整其pH 值为3,再以蒸馏水定容至10m L,3000×g离心10min,取上清液作藻毒力实验用.依美国AOAC(Ass ociation of O fficial Analytical Chemists)推荐的方法进行藻毒性试验[5].取1m L上述上清液,在小白鼠(昆明种,暨南大学实验动物饲养中心提供)体内经腹腔注入20g左右,记录其死亡时间,再依S ommer’s T able[5]换算成毒力.每次实验重复3次,取中间死亡时间为藻毒力值.鼠单位(M ouse unit简称Mu)是国际上用于表示麻痹性贝类毒素毒力的单位,一个鼠单位表示使一只重20g的小白鼠在15min内死亡所需腹腔注射的剂量.本文用鼠单位表示藻细胞毒力的大小.2 结果与讨论2.1 θ/℃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有显著影响塔玛亚历山大藻θopt=15~25℃;θ>30℃,培养10d后藻细胞全部死亡(图1);n(cell)=400m L-1时,藻细胞可于接种后18~22d达最高生长浓度,最大生长率出现在接种后6~8d.按照微藻生态学的分类,在10~35℃良好生长的种类为中温性,其中又依最适温为15~25℃或20~30℃分为二类,所以本实验藻株属中温性低温株,与日本、美国株相同而与台湾株相异①.2.2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盐度的适应性塔玛亚历山大藻对盐度有较广的适应性(图2).在盐度ρ=14~32.1g/L范围内,该藻均可生长,在盐度ρ= 23~27g/L时生长最佳;各盐度最大生长率出现在接种后的6~8d.本次实验尚未达可适于该藻生长的盐度上限,但实验中发现在高盐(32.1g/L)条件下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至后期,细胞出现质壁分离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细胞生理机能受到破坏之故,水体中Na+和C l-过量使细胞原生质明显失水并影响酶的活性,导致细胞代谢过程紊乱[6].本实验结果与Watras等人[7]以美国缅因湾的同种藻实验的结果相似,即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最适盐度ρ=22~27g/L,对盐度有很广的适应性,盐度的变化不会影响它的正常增殖.因此,该种藻在河口、近岸、近海水体中均可生长,盐度不是限制其分布范围的环境因子.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水体温度、盐度有较广的适应性可以较好地解释其全球分布的广泛性,但该藻仅在全球部分海域有形成赤潮的报道,其种群数量甚至在相邻的水体变异也很大[8],决定其种群变化的环境因素尚需进一步研究.2.3 pH 值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影响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实验表明(图3),在水体温度、盐度条件适宜,藻细胞在pH 值为6、7、8时均可较好生长,细胞运动较快,活泼,群体多为四个细胞构成的长链,夜间摇晃培养液可见其发光.pH 值为6~7间时最适其生长,在接种后d 6可达最大生长率.在pH 值为9、10时,藻细胞不能生长,分别在培养d 10和d 8差不多全部死亡.本实验结果与苏惠美以本种台湾株作实验材料所得结果相同.塔玛亚历山大藻可在弱酸至弱碱条件下很好生长.在pH 值高于9时,其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这可能是在碱性条件下细胞内酶活性或代谢物发生变化所致,可以肯定的是藻毒素某些成分在碱性条件下可分解[9].大鹏湾海水的pH 值通常在8.0~8.3之间,在赤潮发生期,随着赤潮生物量的增加,pH 值可达8.5以上,有的甚至达9.3[10],超过该种藻适宜生长范围.塔玛亚历山大藻对不同pH 值的适应性似可解释由该藻形成的赤潮密度通常不高[n (cell )=106m L -1]、持续时间不长的原因.3.4 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毒力比较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毒力差异明显(表1).在E =4000lx 、盐度ρ=25g/L 时,不同温度培养的处于对数生长末期的藻细胞毒力差异显著(P <0.05,表1),藻毒力相差表1 塔玛亚历山大藻(大鹏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毒性大小比较T able 1 T he toxicities of A.tamarense (Dapeng strain )cultured under differ 2ent ex periment conditions项 目Items第一组G roup 1第二组G roup 2θ/℃15202520202020盐度S alinity (ρ/g L -1)25252515222732t /d22182018181818n (cell )/103m L -16.89.4 3.5 4.49.28.7 6.2细胞毒性(10-5Mu cell -1)Cell toxicity3.100.700.590.500.630.800.595倍,且低温下生长的藻细胞毒力较强.本实验结果与Ogata [11]、Boyer [12]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其原因可能与低温下藻类生长率低,藻细胞体积大,含毒素多有关.不同盐度培养的藻细胞毒力亦存在一定的差异,藻细胞毒力随培养液盐度的增加而增加,至ρ=27g/L 后下降,本结果与于仁诚①结果相似,也与White [14]以Gonyaulax exca 2vata 为实验材料研究的结果相同.不过,他们认为,藻毒力大小似与藻生长率无关,其原因不详.Anders on [14]、郑淑贞[15]、于仁诚等人分别用与本实验相同的藻株测出了不同的藻毒力.结合本实验结果,藻毒力相差最大可达30倍(表2).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主要是藻细胞的培养条件、培养时间及测定的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本实验结果表明,本藻株的毒力约为0.50×10-5~3.1×10-5Mu/cell ,与Cembella 等人[16]报道的美国和加拿大东北沿海多个亚历山大藻株的毒力(8.68×10-4~1.38×10-4Mu/cell )相比,本藻株毒力较低,与新英格3512期江天久等:几种环境因子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大鹏湾株)生长及其藻毒力影响 兰南部海域的亚历山大藻毒力(0.43×10-5~1.74×10-5Mu/cell)相当[17],同属低毒藻株.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有的亚历山大藻株毒力低,但当其形成赤潮或种群密度较高、持续时间较长时,仍可使该海区的贝类含有很高的PSP[17].因此,在弄清本藻株生物学特性同时,还应研究其在我国沿海的分布规律,加强贝类PSP的监测管理,以确保海产食品的食用安全.表2 本文与不同实验室[14,15]①测定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大鹏株)毒性结果比较T able2 T he toxicities of A.tamarenses(Dapeng strain)determined in different lab oratoriesItems[14][15]Y u’s Lab.①Jiang’s Lab.t/d——————518~22θ/℃20252215~25培养液M edium F/2改良配方Im proved m edium f/2f/2P f/2 E/lx2503400040004000光周期Ph otoperiod(L:D)14:1014:1012:1214:10提取方法(c/m ol L-1) E xtraction m eth od 25(acetic acid)或(or)0.1(HC l)0.03(acetic acid)或(or)0.1(HC l)0.05(acetic acid)0.1(HC l)测定方法T est m eth od HP LC HP LC&M ice HP LC&M ice M ice 藻细胞毒力(10-5Mu/cell)0.35~0.63(acetic acid)33———0.09733———Cell toxicity 1.3~1.7(HC l)330.22~0.41(M ice)———0.5~3.1 3μE m-2s-1 33Data from unit converted为单位换算后数值参考文献1 S teidinger K A.S om e tax on om ic and biologic aspects of toxic din oflagellates.In:Falconer I ed.Algal toxins in seafood and drinking water.S ydney:Harcourt Brace&C om pany,1993.1~282 Qi Y Z,H ong Y,Z heng L,K ulis DM,Anders on DM.Din oflagellate cysts from recent m arine sedim ents of the S outh and E ast China seas.Asian Marine Biol.1996,13:87~1033 李瑞香,夏滨.胶州湾的有毒甲藻2塔马亚历山大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见:朱明远,李瑞香,王飞.中国赤潮研究.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36~414 G uillard RR L.Culture m eth ods and growth M easurem ents.In:S tein JR ed.Handb ook of phycological m eth ods.Lond on:Cambridge Univ.Press,289~3115 Ass ociation of O fficial Analytical Chem ist(AOAC).S tandard m ouse bioassay for 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In:H orwitz P.ed.O fficial m eth ods of analysis.W ashington D C:Ass ociation of O fficial Analytic Chem ists,1980.298~2996 W.拉夏埃尔.植物生理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7 W atras C J,Chish olm SW,Anders on DM,K ulis DM.Regulation of growth in an estuarine clone of G onyaulax tamarensis Leb our:S alinity -dependent tem perature responses.J Plant Res.1982,62:25~378 S ekiguchi K,In oguchi N,K ikuchi T,K aga Y,K odam a M.C om paris on o f bloom patterns o f Alexandrium tamar en se betw een tw o bays in I w ate Pre2 fecture,n orthern Japan,in ass ociation w ith the tox icity o f the scallop,Patinop ecten ye sso en sis.In:Y asum oto T,Oshim a Y,Fukuy o Yeds.H arm ful and T ox ic A lgae Bloom s.P aris:United Nations E ducational,S cientific and C ultural Organization,1996.223~2269 Ravn H,Anthoni U,Christophersen C,Nielsen P H,Oshima Y.S tandardized extraction method for 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in phyto2 planton.J Appl Phycol.1995,7:589~59410 齐雨藻.赤潮.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11 Ogata T,Ishimaru T,K odama M.E ffect of water tem perature and light intensity on growth rate and toxicity change in Protogonyaulax tamarensis.Marine Biol.1987,95:217~22012 Boyer G L,Sullivan JJ,Anders on R J,T aylor F e of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o investigate the production of para2 lytic shellfish toxins by Protogonyaulax spp.in culture.Marine Biol.1986,93:361~36913 White AW.Salinity effects on growth and toxin content of G onyaulax excavata,a marine dinoflagellate causing paralytic shellfish poi2 s oning.J Phycol.1978,14:475~47914 Anders on DM,K ulis DM,Qi Y Z,Lin Y T.Paralytic shellfish pois oning in s outhern China.Toxicon.1996,34(5):579~59015 Zheng SZ(郑淑贞),Lin X(林晓),Lin HZ(林慧贞),Chen HS(陈海生).塔玛亚历山大藻的麻痹性贝毒研究.海洋与湖沼.1998,29(5):477~48016 Cembella AD,Therriault JC,Beland P.T oxicity of cultured is olates and natural populations of Protogonyaulax tamarensis from the S t Lawrence Estuary.J Shellfish Res.1988,7:611~622451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6卷。

产毒亚历山大藻对贝类污染初探

产毒亚历山大藻对贝类污染初探

137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环 境 科 学1 引言麻痹性贝毒(PSP)是最早发现的一类贝毒,是到目前为止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一种赤潮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是一类烷基氢化嘌呤化合物,目前已分离出20多种毒素,包括石房蛤毒素(ST X)及其衍生物,其中S T X 占P S P 的85%以上。

P S P 毒素呈碱性,易溶于水,微溶于甲醇和乙醇,不溶于大部分非极性有机溶剂,一般较稳定。

麻痹性贝毒是有效的膜神经毒素,能造成神经细胞电压敏感性钠离子通道(VSS C)高亲和力障碍。

PS P通常与细胞膜离子结合,引起细胞膜内外正常离子的流动失衡,造成膜电位反常,使人出现晕眩、休克等神经中毒症状。

P S P 可以沿食物网进行传递、积累和代谢,结果使直接营滤食生活的贝类、鱼类等含毒。

人们发现有毒藻被双壳类如贻贝、蛤、牡蜗等滤食后,在胃、肠道内经消化吸收,其所蓄积的毒素成分可借由食物链传递至更高级的鱼、甲壳类(虾、蟹),甚至是哺乳类的体中。

近年来的野外及实验室研究还发现PS P可沿着浮游动物(挠足类、枝角类)转移至鱼苗中,从而对鱼类的繁殖环节产生负面作用。

2 实验过程本文通过大量培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细胞,并选择代表性海产双壳贝类,研究麻痹性贝毒在双壳贝类体内累积、转化、排出规律,用此细胞喂养贝类,通过一定时间饲喂来提取PSP毒素,以获得水体细胞浓度与带毒关系。

实验如下:(1)通过人工培养微小亚历山大藻,使用F2培养基改良型。

主要增加有机氮,使之达到80微克/毫升,采用光照培养,温度为20摄氏度。

藻细胞浓度采用直接镜检计数,细胞量达到8.0×108cells/d时,采用酸提取法获得毒素,然后经葡聚糖凝胶柱净化后于液相色谱分析测试细胞毒素含量,发现产毒与培养阶段关系为细胞毒素含量在对数生长初期达最高,之后逐渐下降。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贝类鳃组织Na +,K +—ATP酶活性的影响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贝类鳃组织Na +,K +—ATP酶活性的影响
区 ,从 13 94年到 19 9 4年 间发生 的赤 潮 对 养 殖 业 的危 害 事 件 中 ,麻 痹 性 贝毒 事 件 占了 4 . 17% ,导 致
这些事件的主要是 P b h m ne a.o pe u A tm rne G ct au .a a es vtcr r sm, .a aes, .ae tm等 甲藻.其中又 以塔玛亚 e s n
科 学版 )
Jun l f ie U i r t( a rl cec ) ora o m i nv sy N t a Sine J ei u
V0 . No 2 17 .
20 0 2年 6月

l 6・ 2
集美 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第 7卷
壳 反 应有 关 ,但 也 有 贝表 现 出滤 水 率 增 加 或 不 变 的 现 象 ;3 摄 食 的选 择 性 ,大 部 分 可 以 摄 食 有 毒 ) 藻 ,但 有 的贝 如沙 海 螂 ( a aeai)表现 出摄食 选 择 现象 ,有 毒 藻 只 出现在 假 粪 中 ;4 影 响足 丝 My . rn r a ) 分泌 ;5 )耗 氧 率 和心 脏 活动 受 到 影 响 . 文献 [ ] 对 塔 玛 亚 历 山 大 藻对 扇 贝受 精 、胚 胎 发 育 及 幼 体 3 变态 等 影 响进 行 了研究 ,发 现该 藻对 受 试 生 物存 在 明显 的抑制 效应 .但 有关 塔 玛 亚历 山大藻 对动 物 组 织 中 A P酶 的影 响 目前 在 国 内 尚未 见 报 道 . 为进 一步 了解 塔 玛 亚 历 山大 藻 的毒 作 用 机 制 ,笔 者选 用 T 分布 广 ,数 量 多 ,有 一定 经 济价 值 的菲 律 宾 蛤仔 ( u i ps hlpn rm)、翡 翠 贻 贝 ( en ids R dt ep ip iau a i P ravr i i

麻痹性贝毒毒素(PSP)及其产毒藻对海洋鱼类危害的研究

麻痹性贝毒毒素(PSP)及其产毒藻对海洋鱼类危害的研究

麻痹性贝毒毒素(PSP)及其产毒藻对海洋鱼类危害的研究黄根华;彭艳超【摘要】麻痹性贝毒毒素(PSP)是海洋赤潮藻毒素中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种藻毒素,是甲藻等有毒藻产生的一类四氢嘌呤毒素的总称.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SP对鱼类有强烈的致死作用.海洋鱼类除了受到PSP及其产毒藻的急性毒性影响而死亡外,在受到非致死性的毒性作用时,鱼的其它生理状态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酶活性增加或降低、细胞坏死脱落以及鱼的行为改变等.【期刊名称】《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年(卷),期】2010(000)008【总页数】2页(P17-18)【关键词】麻痹性贝毒;毒素;产毒藻;危害【作者】黄根华;彭艳超【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珠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广东,珠海,519015;国家海洋局珠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广东,珠海,519015【正文语种】中文1 PSP及其产毒藻对海洋鱼类的危害麻痹性贝毒毒素(PSP)是海洋赤潮藻毒素中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种藻毒素,是甲藻等有毒藻产生的一类四氢嘌呤毒素的总称(图1)。

现在已经发现的麻痹性贝毒毒素近30种,主要是由大约 11种Alexandrium,Gymnodiniumcatenatum和Pyrodinium bahamense pressum等甲藻,以及蓝细菌Anabaena circinalis,Apbanizomenon flos-aquae,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Lyngbya wollei和Planktothrix sp.等产生。

其活性成分石房蛤毒素及其衍生物在作用机制上与河豚毒素类似,都是通过选择性阻断电压门控Na+通道,导致动作电位无法形成。

含有PSP的水产品也有可能导致人类中毒事件,主要中毒症状表现为面部、肢端麻木,恶心,严重的会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1]。

当PSP产毒藻赤潮爆发时,可以导致现场生物的大量死亡。

与滤食性生物相比,鱼类对PSP更为敏感,主要表现为鱼类的生理机能在PSP及产毒藻的影响下更易发生变化,严重时甚至死亡。

《海洋渔业》杂志入选2021—2022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

《海洋渔业》杂志入选2021—2022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

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殨
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殨
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殨
《海洋渔业》杂志入选 2021—2022年度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
经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ScienceCitationDatabase,简称 CSCD)定量遴选、专家定性 评估,2021—2022年度 CSCD来源期刊于近日正式公布,《海洋渔业》杂志再次被其核心库收录。
第 3期
汪 宇,等:塔玛亚历山大藻产麻痹性贝类毒素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研究
369
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culturedinsalinity15,thePSPproducingcapacityofA.tamarenseculturedin theflaskof1 L 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culturedintheflaskof0.1 L,and cultured in the oligotrophic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culturedintheeutrophicgroup.From theseresults,we couldknowthatA.tamarensehadarichtoxinprofile,andcontainedatleast13PSPtoxincomponentswith knownstructures.A.tamarensecouldbeusedforbasicresearchofPSPtoxin,anditwasalsothebest theoreticalalgaestrainforseparatingandextractingGTX1.ItshowedstrongercapacityofPSPproduction whencultivatedintheflaskof1L,atthesalinityof25and1/4timesofthef/2medium concentration.A. tamarensebloomswithhighPSPtoxicitymayoccurinmarineenvironmentswithhighsalinity,sufficientspace andhigheutrophication.Thus,inordertoreducetheriskofharmfulA.tamarensebloomswithhighPSP toxicity,thesupervisionofseaareasthatmeettheaboveconditionsshouldbestrengthenedcarefully. Keywords:Alexandrium tamarense;paralyticshellfishpoisoning;toxinproducingcapacity;

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4共附生菌群多样性及其产毒新种Z1-D的sxtA1基因进化研究

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4共附生菌群多样性及其产毒新种Z1-D的sxtA1基因进化研究

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4共附生菌群多样性及其产毒新种Z1-D的sxtA1基因进化研究张若男;田晓清;陆亚男;樊成奇;张静;杨桥;张晓玲【摘要】藻菌关系是揭示赤潮生消与防控、赤潮毒素产生机制的关键,而产毒甲藻共附生菌群多样性及可培养菌株的获得是解析藻菌关系的前提.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是全球性典型赤潮甲藻,其产生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SP)危害巨大,但目前对其共附生菌群尚缺乏系统性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首次解析了产毒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4共附生菌群的物种种类及相对丰度信息;分离获得可培养菌株并对筛选获得的产毒细菌新种Z1-D的毒素合成基因sxtA1进行了基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amtk-4共附生菌群包括85个OTU,其中包括10门、20纲、40目、59科及87属.其6个优势属包括Phycisphaeraceae科未知属(11.8%)、Muricauda属(10.3%)、腐螺旋菌科未鉴定属(9.1%)、Hyphomonadaceae科未鉴定属(8.9%)、Haliea属(5.7%)及红细菌科未鉴定属(5.1%).amtk-4共附生菌群中未鉴定属比例高达53.4%.藻生长稳定期所分离获得的可培养细菌数量及种类最多.5株细菌中菌株Z1-D及Z1-4经分子鉴定分别为亚硫酸杆菌属(Sulfitobacter)及Mesorhizobium属新种.其中Z1-D发酵代谢产物含微量石房蛤毒素(STX),其基因片段orf01498与蓝藻sxtA1基因高度同源,与产毒蓝藻间可能存在着基因共同进化.【期刊名称】《海洋渔业》【年(卷),期】2019(041)003【总页数】10页(P364-373)【关键词】微小亚历山大藻;麻痹性贝类毒素;藻共附生菌;生物多样性;sxtA1基因【作者】张若男;田晓清;陆亚男;樊成奇;张静;杨桥;张晓玲【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76;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舟山31602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20009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20009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200090;舟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技术服务中心,浙江舟山316021;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舟山316022;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舟山316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8.1赤潮(harmful algal blooms,HABs)是全球性海洋生态灾害及重大环境问题[1],其可引发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等多种生物毒素并通过食物链传递而严重危害人体生命健康[2]。

文蛤对塔玛亚历山大藻毒性响应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文蛤对塔玛亚历山大藻毒性响应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文蛤对塔玛亚历山大藻毒性响应的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文蛤对塔玛亚历山大藻毒性响应的研究研究背景与意义:塔玛亚历山大藻是一种常见的产生毒素的藻类,它能够在海洋环境中快速繁殖,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和经济损失。

同时,塔玛亚历山大藻所产生的毒素对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此研究其毒性效应十分重要。

文蛤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其生存环境往往与塔玛亚历山大藻相似。

因此,研究文蛤对塔玛亚历山大藻毒性的响应,对于控制塔玛亚历山大藻繁殖、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文蛤在不同浓度的塔玛亚历山大藻暴发事件中的生理和生化响应,以及塔玛亚历山大藻毒素对文蛤的影响机制,为控制塔玛亚历山大藻暴发、保护文蛤资源和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1. 根据文蛤的生长特征和生态环境,确定文蛤的不同浓度暴发事件实验组。

2. 研究在不同浓度塔玛亚历山大藻暴发事件下文蛤的生存状况、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等生理指标变化。

3. 分析不同浓度塔玛亚历山大藻毒素对文蛤生长、养分代谢、抵抗力和免疫力等指标的影响。

4. 通过组织学、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手段,探究塔玛亚历山大藻毒素分子机制对文蛤的影响。

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查阅大量文献,了解文蛤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态环境、生长特点、毒性机制等方面的知识。

2. 实验室实验:准备好实验用文蛤,并设置不同浓度塔玛亚历山大藻暴发事件的实验组,观察实验期间文蛤的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变化。

3. 样品检测:对实验中获得的文蛤样本进行组织学、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多角度检测,研究塔玛亚历山大藻毒素机制的影响。

预期结果:1. 可以为探究文蛤在塔玛亚历山大藻暴发事件中的抵抗力提供重要的生理指标;2. 可以深入了解塔玛亚历山大藻毒素机制对文蛤复杂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为防止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暴发、控制其繁殖提供依据;3. 可以为保障文蛤资源、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和控制水生生态环境安全性提供技术支持。

深圳大亚湾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特征

深圳大亚湾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特征

深圳大亚湾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特征江天久;尹伊伟;黄伟建;陈菊芳;齐雨藻【期刊名称】《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年(卷),期】2000(021)005【摘要】目的:研究贝类的麻痹性贝毒素(PSP)成分特征,探讨局部海域内贝毒素与藻毒素间关系. 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深圳大亚湾两个贝类养殖区的华贵栉孔扇贝(Chalmys nobilis)和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消化腺所含的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结果:大亚湾两种贝类的麻痹性贝毒素成分特征相似,主要成分为低毒力的N-磺酸氨甲酰基毒素B1(GTX5)和C1-2,占毒素总量的40%~75%,平均56%,次要成分为高毒力的漆沟藻毒素GTX1-4,占毒素总量的23%~58%,平均为42%,而STX、neoSTX、dcSTX的含量很低,通常不足毒素总量的3%;贻贝在贝毒素总量和毒力上均低于前者. 实验还首次发现在麻痹性贝毒素的C11上由R2和R3形成的立体异构体α与β的摩尔比值似乎与贝体毒素总量成正线性关系. 结论:两种贝类消化腺内的毒素以低毒力的B1和C1-2为主,大亚湾贝类所摄食的毒藻应当是以低毒力为主要毒素成分的有毒藻.【总页数】5页(P65-69)【作者】江天久;尹伊伟;黄伟建;陈菊芳;齐雨藻【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32;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32;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32;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32;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96.3【相关文献】1.广东大亚湾和大鹏湾麻痹性贝类毒素研究 [J], 江天久;尹伊伟;骆育敏;王朝晖;陈菊芳;齐雨藻2.深圳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特征 [J], 杨美兰;林燕棠;全桂英3.粤西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特征分析 [J], 冷科明;吴霓;杜克梅;邓国群;江天久4.广东东部沿海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特征分析 [J], 江天久;包财;雷芳;吴锋;江涛5.深圳大鹏澳海域翡翠贻贝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含量特征及生物相关因子分析 [J], 王旭峰;陈海刚;莫梦松;王强;黎智广;赵东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亚历山大藻属微卫星标记的筛选

亚历山大藻属微卫星标记的筛选

如果你有足够资金买书还是计算机英语作文If I have enough money to choose between buying books or a computer, I would personally opt for a computer. Here are the reasons why:Firstly, a computer can serve multiple purposes and provide a wide range of resources. With a computer, I can access and read e-books, online journals, articles, and blogs, which are all easily available at my fingertips. Moreover, a computer allows me to access online libraries, databases, and academic resources, granting me access to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that may not be available in physical books. This enables me to learn and explore various topics and subjects easily.Secondly, having a computer also opens up opportunities for online learning and skill development. With access to the internet, I can enroll in online courses, webinars, tutorials, and workshops that can enhance my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various fields. Additionally, I can use the computer to practice language learning, coding, graphic design, and other skills that may not be effectively learned through traditional books alone.Furthermore, a computer also facilitates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and networking. Through social media platforms,forums, and online communities, I can connect with like-minded individuals, experts, and professionals around the world. This allows me to exchange ideas, seek advice, and build relationships that can potentially lead to collaborations, partnerships, and career opportunities.In conclusion, while books are undoubtedly valuable for learning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a computer offers a more versatile, efficient, and interactive platform for knowledge acquisition, skill development, and networking. Therefore, if given the choice, I would prioritize investing in a computer over buying book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a m a r e n s e ) 是 我 国典 型赤 潮 甲藻 , 但 对 其 共 培
化 测试 所需 培养 基 , 参照文献 [ 1 5 ] 配制 ; 细 菌 基 因组 D N A提 取 、 P C R 扩 增 试 剂 盒 均 购 自荷 兰
养菌群的物种 多样性背景信 息 尚知之甚少 。本
为 海洋 Z o b e l l 2 2 1 6培 养 基 H 。细 菌 鉴 定 生 理 生
的实验证 据支 持
。产毒 赤潮藻与其共生菌
的关 系是揭 示 P S P产 生 机制 的关 键 , 而其 共 培 养 菌群 的分 离 及 其 多 样 性 分 析 是 开 展 此 研 究 的 必
要 前 提 。产 P S P塔 玛 亚 历 山 大 藻 ( A l e x a n d r i u m
2 0 0 0 9 0; 2 .上海海洋大学 , 上海 2 0 1 3 0 6 ;
1 0 6 1 7 ; 4 . 俄勒冈州立大学微生物学 系 , 科瓦里斯 , 俄勒 冈 9 7 3 3 3 )

要 :产毒赤潮藻与其共 生菌的互 作关 系是 揭示麻痹性贝毒 ( P S P ) 产生机制 的关键 , 而其 共培养 菌群 的分
离及其多样性解析是开展此研究的必要前提。塔玛亚历 山大藻 ( A l e x a n d r i u m t a m a r e n s e ) 是典 型产 P S P赤潮原 因 甲藻 , 为揭示其共培养菌群 的物种多样性信息 , 本文通过免培养海洋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技术 , 解析 了东海塔
玛亚历山大藻 ( a t 3 # ) 共培养菌群的种类 、 丰度及 多样性信息 。结果表 明 , 其共培养菌群共有 8 7个种 与已有数
产 麻 痹 性 贝 毒塔 玛 亚历 山大 藻 共培 养 茵群 的 物 种 多样 性 研 究
刘 巧红 ,苑丽东 ,田晓清 ,马丽艳 ,周宏农。 ,
樊成奇 ,杨 宪时 ,杨
( 1 .中N I 水产科学研究 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上海 3 .台湾大学渔业科学研究所 , 中国台北
桥 ,张晓玲
作者简介 :刘 巧红( 1 9 9 0一)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 方向 : 海洋微生 物及 海洋毒素。
通 讯 作 者 :张 晓玲 , 副 研 究 员 。E - ma i l : n y y q x l @1 2 6 . c o n r




2 0 1 6正
学 试剂 均 为分析 纯 , 购 自上海 国药 集 团。实 验 用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 1 实验 材料
产 P S P塔 玛 亚 历 山 大 藻 ( A l e x a n d r i u m t a m a r e n s e , 编号 a t 3 # ) , 由台湾 大 学 渔 业 科 学 研 究 所 周宏 农 教 授 课题 组 提 供 。 分 离 自台湾 屏 东 市 东 港水 产养 殖池 中 , 保存 于本 研究 室 。 藻培养 基 : 改 良f / 2培 养基 、 细 菌分 离培 养 基
染 日趋 加重 , 导致 赤潮 频 发 , 给 我 国 生态 环 境 、 海 产养殖 及渔 业 、 水 产 品质 量 安全 等 多 方 面 带来 巨
的生物学背景信息支持。
大威胁 , 且不断 引发人体 中毒 乃至死 亡事 件发
生 。而 目前关 于麻 痹性 贝 毒 ( P S P ) 的来 源 问 题 仍悬 而未 决 , 而 甲藻共 生 菌 产 毒 假 说 认 为 , 赤 潮 藻 内共 生 菌 才 是 P S P的 主 要 生 产 者 J 。该 学 说得 到 了 日益增 加 的赤 潮 藻产 毒共 生 菌 数 量
据库 匹 配 , 此 外 尚有 5 % 的 未 知 种 。其 包 含 5 7个 属 , 其 中 优 势 菌 属 5个 , 分别 为 R h o d o b a c t e r a c e a e 、
Ma r i n o b a c t e r 、 Me t h y l o p h a g a 、 N i t r a t i r e d u c t o r 及P h y c i s p h a e r a 。研 究表明东海产 P S P塔玛亚历 山大藻( a t 3 # ) 含有物 种丰富的共培养菌群 , 且具有发掘海洋特殊生境微生物新种属 的良好潜力 。
关键 词 :塔玛 亚历 山大藻 ;麻痹性贝毒 ; 共培养菌群 ; 物种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 :Q 9 4 9 . 3 文献标识码 :A
有 害赤 潮 是 受 到 全 球关 注 的 重 大环 境 问 题
及 海洋 生态 灾 害 ¨ 。近 年来 , 我 国海 洋 环 境 污
通 过免 培养 微生 物 高通 量 测 序技 术 , 首 次解 析 了 其共 培养 菌群 的种类 、 丰度 及 多 样 性 信 息 。此 研 究结 果可 为后 续 开 展 藻 菌 关 系 等 研 究 提 供 必 要
纯水制 自美 国 Mi l l i p o r e公 司 Mi l l i - Q纯 水系统 。
1 . 2 实验 方法
1 . 2 . 4 数 据分析
第3 8 第 6期
海 洋 渔
M I i Ⅱ e

Vo 1 . 3 8, No . 6
2 0 1 6年 1 1 月
F i s h e r i e s
NO V . , 20 1 6
文章编号 :1 0 0 4— 2 4 9 0 ( 2 0 1 6 ) 0 6— 0 6 6 3— 0 7
文 以东 海塔 玛亚历 山大 藻 株 ( a t 3 # ) 为研 究 材 料 ,
收稿 日期 :2 0 1 6— 0 2—1 6
Q I A G E N公司; P C R引物 由上海生工合成 ; 其它化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 4 1 2 0 6 0 9 3 ) ; 中央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 务费专项 ( 2 0 1 2 T 0 8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