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一节 三、听觉的形成

合集下载

第四章-人耳的听觉特性

第四章-人耳的听觉特性

80Hz 20方
1000Hz 40方
✓ 当声压级高于100dB时,等响曲线逐渐拉平。这说明当声 音达到一定程度(>100dB),声音的响度决定于声压级 ,而与频率关系不太大。
声学基础
③ 等响曲线
第四章 人耳的听觉特性
•最高最低频率可听极限 一般地,青少年20~20KHz,中年30~15KHz,老年100~10KHz。 •最小最大可听极限 人耳有一定的适应性,常人上限为120dB,经常噪声暴露的人 有可能达到135~140dB。下限频率与频率有关。
外耳道的作用是使声音从耳廓传到耳膜,并保护耳膜不受 外界物体的机械损伤。耳道的长度大约为27mm,直径为 5~7mm,其共振频率约为3000Hz,外耳道的共振效应是决 定听力灵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声学基础
第四章 人耳的听觉特性
声学基础
第四章 人耳的听觉特性
➢听觉生理系统
中耳连接外耳和内耳,耳膜因受力而振动,进而推动中耳 室内的三块互相连接的听小骨运动。这三块听骨分别为锤 骨、砧(zhēn)骨、镫(dèng)骨,起杠杆放大作用。
中耳的作用是通过听骨的运动把外耳的空气振动和内耳的 液体运动有效地耦合起来。
声学基础
➢听觉生理系统
第四章 人耳的听觉特性
声学基础
第四章 人耳的听觉特性
声学基础
第四章 人耳的听觉特性
内耳的主要部分是耳蜗,耳蜗的外形有点像蜗牛壳,它围 绕着骨质中轴盘旋了2.75转,长约35mm,中轴是中空的 ,是神经纤维的通道。
人耳对声音高低的感觉主要与频率有关。频率高,感到音 细、高;频率低,感到音粗、低。音高与频率有正相关的 关系,但没有严格的比例关系,且因人而异。
声学基础
➢音色与谐和感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设计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设计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听力过程的好奇心1.2 教学内容声音的定义和特性声音的传播和介质耳的结构和功能1.3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使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声音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讨论:声音的特性有哪些教师讲解:声音的传播和介质学生展示:耳的结构和功能第二章:耳朵的结构和功能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对耳朵的保护意识2.2 教学内容外耳的结构和功能中耳的结构和功能内耳的结构和功能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示和模型,直观地展示耳朵的结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耳朵的功能2.4 教学活动学生展示:耳朵的结构图教师讲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学生实验:通过实验了解耳朵的功能第三章:声音的传播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培养学生对声音传播条件的认识3.2 教学内容声音传播的原理声音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声音传播的障碍和解决方案3.3 教学方法采用演示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讨声音传播的条件3.4 教学活动教师演示:声音传播的实验学生观察:声音传播的原理学生讨论:声音传播的条件和解决方案第四章:听觉的形成和感知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听觉感知的能力4.2 教学内容外耳道的作用鼓膜的振动听小骨的传递内耳的感应和神经传递4.3 教学方法采用图示和模型,直观地展示听觉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听觉的感知机制4.4 教学活动学生展示:听觉形成过程的图示教师讲解:听觉的形成和感知过程学生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听觉的感知机制第五章:声音的特性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培养学生对声音的辨别和分析能力5.2 教学内容音调的特性响度的特性音色的特性5.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特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声音的特性5.4 教学活动学生展示:声音特性的图示教师讲解:声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学生实验:通过实验辨别和分析声音的特性第六章:声音的测量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测量单位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声音强度和频率的认识6.2 教学内容分贝(dB)的定义和计算声音强度的测量声音频率的测量6.3 教学方法采用图示和示例,直观地展示声音的测量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测量原理6.4 教学活动学生展示:声音测量单位的图示教师讲解:声音的测量方法和原理学生实验:通过实验测量声音的强度和频率第七章:声音的应用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声音应用的兴趣和认识7.2 教学内容声音在通信和广播中的应用声音在音乐和艺术中的应用声音在科技和医疗中的应用7.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和实例,展示声音应用的具体场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讨声音应用的原理和效果7.4 教学活动学生展示:声音应用的案例教师讲解:声音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原理和效果学生讨论:声音应用的创新和发展方向第八章:声音的污染和保护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污染的来源和影响培养学生对声音保护的意识和行动8.2 教学内容声音污染的来源和危害声音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噪声控制的技术和法规8.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和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污染的严重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讨声音保护的方法和措施8.4 教学活动学生展示:声音污染的案例教师讲解:声音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学生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噪声控制的技术和法规第九章:声音的科技发展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科技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培养学生对声音科技的兴趣和创新能力9.2 教学内容声音科技的起源和发展数字音频技术和虚拟现实音频和声音识别技术9.3 教学方法采用视频和实例,展示声音科技的最新进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讨声音科技的应用和发展方向9.4 教学活动学生展示:声音科技的视频和案例教师讲解:声音科技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学生讨论:声音科技的创新应用和发展方向第十章:总结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的声音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10.2 教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感知和应用等关键概念拓展声音科技的最新研究和未来发展趋势10.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项目研究,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声音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声音科技的创新应用和发展方向10.4 教学活动学生展示:声音知识的总结和拓展项目教师讲解:声音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讨论:声音科技的创新应用和发展方向重点解析本文教案设计涵盖了声音的产生、传播、感知、测量、应用、污染保护以及科技发展等方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资格考试之《幼儿学前卫生学》复习要点

教师资格考试之《幼儿学前卫生学》复习要点

2012教师资格考试之《幼儿学前卫生学》辅导绪论部分绪论部分需要弄清的两个问题一个概念:学前卫生学:是研究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如何促进学前儿童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的一门科学,也是幼儿师范学校的一门重要学科。

为什么要学习“学前卫生学”?儿童各个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心里也未发育完全,对外界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弱,自我保护能力差。

做好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高学前儿童的健康水平,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前卫生学的主要任务。

第一章人体概述一.人体的基本形态:人体从外形上看,分头、颈、躯干、四肢等几部分。

二.人体基本结构(这是本章重点)人体结构从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掌握这四个概念:●细胞:是人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进行生理活动的功能单位。

●组织:许多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结合起来,构成人体的组织。

根据组织的形态和功能可以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要了解不同组织在人体的分布和功能,如上皮组织在人体外表面或衬在体内各种管腔的内表面,具有保护、分泌、吸收的功能。

书p3-5)●器官:不同组织经发育分化并相互结合构成器官。

(对照课本5页图,了解人体主要器官的名称、位置) ●系统: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构成。

(下一章我们要具体学习人体八大系统) 三.人体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这两种调节是相互联系的。

一方面,体液调节(如内分泌腺)受神经调节控制;另一方面,体液调节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四.人体的化学成分(了解)四种含量最高的:氢、碳、氧、氮。

五.人体的新陈代谢。

概念:新陈代谢指生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自我更新的过程。

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方面。

简单地说:同化作用是将外界物质转化为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并储存能量;异化作用是分解生物体的物质以释放能量并将废物排出体外。

第二章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及保育要点学习本章要掌握的要点:●人体八大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学前儿童八大系统与成人不同的特点●保育要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课件

新课讲解
(2)听觉的形成过程: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听觉神 经→大脑→产生听觉。
新课讲解
3.声速 军队里流传着这样的话:“老兵怕机枪,新兵怕大炮。”老兵有经验, 如果他能够听到远处炮击时的炮声,他就知道炮弹不会在他附近爆炸,他不 会死。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在雨天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然后才能听到雷声,你知道为什么吗?
新课导入
③有时我们看到物体振动而听不到声音,这并不意味着物体 没有发出声音,而是由于各种原因物体发出的声音人耳不能听到。
④声源一定是正在发出声音的物体,有些物体虽然经常发出 声音,但在没有发声时它就不是声源。
新课导入
⑤任何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通过振动发出声音, 所以任何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
新课导入
上述现象共同说明了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不振动 将停止发声。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发声的物体叫作声源。
新课导入
深度剖析 ①任何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停止振动,它也就不再发 声。 ②有时我们能听到声音而看不到物体振动,这并不意味着物 体没有振动,而是因为我们的眼睛不能察觉到物体的振动。
新课讲解
原来声音不是刚产生就会被人耳听到的,声音从产生到传入 人耳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炮声比炮弹在空气中传播得慢,所 以当听到炮声时,炮弹已经飞过去了,就不会在身边爆炸。同样 雷声也传播得相对较慢,所以后听到雷声。
新课讲解
(1)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作声速。 (2)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 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但有时也有例外。 (3)声音在15 ℃时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听觉形成的条件

听觉形成的条件

听觉形成的条件听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五种基本感觉之一,它通过耳朵接收声波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最终被大脑所解读。

听觉形成的条件包括外部环境、耳朵结构、神经系统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外部环境1.声源声源是听觉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没有声源就无法产生听觉感受。

声源可以是任何物体或者现象,如人类的语音、乐器演奏、动物叫声、风吹树叶等。

2.传播介质声波需要通过介质传播到人类的耳朵中才能被感知。

空气是最常见的传播介质,但水和固体也可以传播声波。

3.噪音噪音指非期望或难以接受的声音,它会干扰正常的听力活动。

例如交通噪音、工业噪音等都会对人类听力造成影响。

二、耳朵结构1.外耳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它们共同作用于收集和导入声波到内耳中。

2.中耳中耳由鼓膜、听骨和咽鼓管组成。

它们的作用是将声波从外耳传入内耳,并放大声波信号,使其能够被内耳所感知。

3.内耳内耳由前庭、半规管和蜗壳组成。

它们的作用是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并将其传输到大脑中进行解读。

三、神经系统1.听神经听神经负责将从内耳传来的神经信号传输到大脑中进行解读。

2.听觉皮层听觉皮层是大脑负责处理声音信息的区域。

它接收来自听神经的信号,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最终产生人类对于声音的感知和理解。

3.语言区语言区位于左侧颞叶,它是人类语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区域。

在人类学习语言过程中,语言区会不断地与听觉皮层进行交互,从而促进语言技能的发展。

四、心理因素除了外部环境、耳朵结构和神经系统等生物学条件外,心理因素也会对听觉产生影响。

例如,人类的注意力、情绪、记忆等都会影响听觉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总结听觉形成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包括外部环境、耳朵结构、神经系统和心理因素等多个方面。

只有这些因素协同作用,才能够产生人类对于声音的感知和理解。

对于科学家来说,深入研究这些条件是了解人类听觉工作原理的重要途径。

听觉形成的大致过程

听觉形成的大致过程

听觉形成的大致过程
听觉是一种感知声音的能力,涉及多个复杂的生物和神经过程。

听觉的大致过程可以分为听觉感知、传导和处理三个主要阶段。

1. 听觉感知阶段:听觉感知是指人耳接收声音信号的过程。

当声波进入耳朵时,它们首先通过外耳进入到耳道。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它们协同工作以帮助收集和定向声波。

声波进入耳道后,它们会撞击鼓膜(位于中耳),使其振动。

鼓膜的振动将声能转化为机械能。

2. 传导阶段:在传导阶段,鼓膜的振动通过三个小骨头(听骨)传递到内耳。

这三个听骨分别是:锤骨、砧骨和剪刀骨。

它们通过骨头连接在一起,并通过机械振动将声能传递到内耳。

3. 内耳处理阶段:内耳是听觉信号处理的关键部分。

听骨的振动将声能传递到内耳的蜗牛(cochlea)内。

蜗牛内有一种称为耳蜗的结构,它包含上千个听觉感受器,称为毛细胞。

当听骨的振动传入耳蜗时,毛细胞会感受到这些振动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然后,这些电信号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的听觉皮层,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解读。

总结起来,听觉形成的大致过程包括:声波进入耳朵,通过外耳和中耳的传导作用,鼓膜的振动使听骨振动,进而将声能传递到内耳的蜗
牛,蜗牛内的毛细胞感受到振动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最后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听觉皮层进行处理和解读。

这一系列的生物和神经过程共同构成了听觉的形成过程。

第四章第一节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四章第一节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作用于皮肤表面的物理、 化学刺激
肌肉、关节的运动、身体 的位移
耳蜗中的半规管和前庭器 官
内脏壁上的感受器
身体的加速、减速、旋转 运动
内脏的活动
感觉剥夺实验
贝克斯顿(Boxton) 在美国麦吉利大学所 做的感觉剥夺研究, 募集了大学生志愿者 作为参加实验的人。 志愿者每天躺在床 上睡觉,并有每天20 美元的酬劳。他们可 以自己决定何时退出 实验。
空气调节装置
扬声器 观察窗 记录生理 数据的导线 护目镜 耳机 麦克风 手铐
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结果
大多数被试在实验开始后 24—36小时内要求退出,没有 人坚持72小时以上。 厌倦、不安 制造刺激
唱歌 吹口哨 自言自语
实验过程 睡觉
出现幻觉

感觉剥夺实验
• 即使被试每天有20美元的报酬,也很难让他 们坚持这种实验2天-3天以上。 • 实验说明,来自外界的刺激对维持人的正常 生存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缺失了感知觉,人 的心理就不能正常发展。
• 2、感知觉与认识活动 • 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感知觉是认识客观现 实的第一步。
• (二)感知觉与幼儿心理的发展
• 在幼儿认识过程(思维、记忆)、情感和意志中, 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视觉:考考你的眼力
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 (一)视觉
• 1、视敏度 • 视敏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细微部 分的能力,也就是视力。
• (五)时间知觉
•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 的反映。 • 幼儿前期,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映时 间。如“生物钟” • 幼儿初期,已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与具体生 活相联系。如,早晨、下午等 • 幼儿中期,可以正确理解“昨天、明天等” • 幼儿晚期,能辨别“前天,大后天”,会看钟表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1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液具有运输、防御和保护的功能,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2、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的半透明液体是血浆。

下层是红细胞,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3、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3、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4、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数量最多,富含血红蛋白。

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5、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但数量少。

能吞噬病菌,对人体起防御和保护作用。

6、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

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1、三种不同的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液流速快。

3、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输送到心脏去的血管,管壁薄,弹性小,管内血液流慢。

4、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少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是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管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液流速最慢。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心脏的结构和功能1、心脏解剖图2、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脏有左心房、右心房和左心室、右心室四个腔,只有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主动脉连左心室,肺动脉连右心室,同侧的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动脉之间都有瓣膜,这些瓣膜单向开放的,只能沿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

3、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

二、血液循环的途径1、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

2、在体循环中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了物质交换,体循环把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3、肺循环: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视听语言第四章声音PPT课件

视听语言第四章声音PPT课件

第二节 说 白
3. 旁白 ➢ 旁白(画外音):第三者的言语,或人物非
即时的述说。
说明性的画外音——解说词 表现性的画外音——人物的旁白
第二节 说 白
➢作用
补充画面视觉信息
第二节 说 白
实例分析
➢ 《东邪西毒》以欧阳锋的旁白 开场,这一段落中,人物旁白 表达的信息远远大于画面信息, 另一方面,这段旁白内容跨越 若干时空和多种人物关系,为 后面的叙事作了背景铺垫。
第四节 音响
➢ 类型
环境音响:场景中存在的一切客观背景声音,是 客观再现一个场景的基础。
动作音响:动作产生的各种声音,起强调和夸大 动作的作用。
“为了阐明音响作为电影的一个主要元素的重 要性,最简单的有效办法是看一下一部去掉声 轨的影片中的一个场面。一旦失去声音,无论 画面拍得多好,剪辑得多好,仍然不再有真实 感,因而也失去感染力。影片得速度似乎也减 慢了,结果常常像是看一系列照片。” —— 《电影元素》
直接和明确的交流方式。 ➢ 作用:
传达叙事信息 表达思想主题
第二节 说 白
2. 独白(内心独白) ➢ 独白:画面中人物(幕前)的即时独自言语 ➢ 作用:
心理描写、情感抒发
第二节 说 白
实例分析
➢ 《重庆森林》中,警察 633(梁朝伟)失恋后的 独白则反映出人物的心理 伤痛,起着心理和情感描 写的作用。
第二节 说 白
2.直接性和动态性:和小说对话的比较
➢ 动态性:声音除了能表现言语含义外,同时 还包含丰富的“副语言”。
第二节 说 白
3.生活化:与戏剧语言比较 ➢ 影视说白常具有口语化的倾向,显得生活化,
非常自然。
第二节 说 白
二、说白的类型及其作用

心理学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19
第二、内部分析器:内部分析器在人体内部器 官和组织中分布着各种末梢感受器,接受有机 体内部发生变化的信号。同内部分析器相联系 的有机体觉。
第三、运动分析器:运动分析器处于中间地位 。它的末梢感受器在肌肉和韧带内,能提供身 体各器官运动和位置的情况。同运动分析器相 联系的有运动感觉、身体及其各部分在空间移 动和姿势的感觉。痛觉能发出对有机体伤害强 度的信号,它分布在有机体的所有分析器中。
这一切均始于我们的感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7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 产生的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觉作为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在动物心理进化过程 中和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初期,都曾经独立地存在过,但 是在正常的成年人的心理活动中却很少独立存在。在成 年人那里,除非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来不及看清物体 、或在实验条件下只要求反映某一属性的时候,才有单 纯的感觉。
当外界接触被阻止时,大脑就即兴创作 ,自己产生刺激。
实验证明,生命活动的维持需要一定水平的外界刺激。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17
感觉和感觉的意义
感觉(sensation):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 的认识。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感觉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 的意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18
感觉的种类
事物具有各种不同的属性,它们作用于人的不 同的分析器而产生出不同的感觉。人们的主要 感觉器官就是眼、耳、鼻、舌、身。因此,我 们的感觉也主要有五类: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和躯体觉。
依据产生感觉的分析器和它所处的部位,可以 把感觉分为三大类: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中第四章第一节听觉的笔记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中第四章第一节听觉的笔记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中第四章第一
节听觉的笔记
耳的结构和功能: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构成。

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构成。

外耳:耳廓(收集声波)和外耳道。

中耳:鼓膜、听小骨、鼓室和咽鼓管。

内耳:半规管还未前庭都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还有耳蜗。

听觉的形成: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就产生了。

听觉的形成:听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

可表示为:外界声波→外耳道(传递声波)→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传递振动)→耳蜗(感受振动,产生兴奋,但不形成听觉)→听觉神经(传导兴奋)→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第四章 感觉过程

第四章 感觉过程

+40 0 - 40 外淋巴电位
膜内外电位差 160mV 膜内外电位差 80mV
毛细胞底部周围 (浸浴于外淋巴)
- 80
毛细胞 内电位
三、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在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中, 基底膜的振动是关键因素。
2、耳蜗微音器电位 (cochlear microphonic potential,CM) 当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 在耳蜗及 其附近结构可记录到一种特殊的电位变 化。此电变化的波形和频率与作用于耳 蜗的声波波形和频率相似,被称为微音 器电位。
微音器电位的特点:
潜伏期极短(小于0.1ms);无不应期; 对缺氧和深麻醉相对不敏感,在神经性 耳聋或听神经退化后仍存在。 微音器电位的产生机制: 是多个毛细胞接受声音刺激时,产生 感受器电位的复合表现。
综上所述:
毛细胞受到刺激 感受器电位 微音器电位
多个毛细胞的 感受器电位
耳蜗神经末梢 局部电位 传至听觉中枢
传入
二、耳蜗的结构特点
前庭阶:外淋巴 与卵圆窗膜相连 蜗管:内淋巴,为盲管 顶部相通
前庭膜 基底膜
鼓阶:外淋巴与圆窗膜相连
动脉
前庭阶 前庭膜
蜗管 血管纹
基底膜 螺旋器 鼓阶
螺旋神经节

蜗管(内淋巴)
mV
鼓阶(外淋巴)
+80
内淋巴电位
(蜗管内静息电位)
(mV)
毛细胞顶端处
(浸浴于内淋巴)
在视交叉处,左眼视网膜鼻侧的纤维和右眼视网膜颞 侧的纤维形成右边视束纤维 右眼视网膜鼻侧的纤维和左眼视网膜颞侧的纤维形成 左边视束纤维
视觉的皮层通路
• 神经节细胞接受来自感光细胞的信息后, 其轴突投射到丘脑的外侧膝状体。 • 视觉信息在视网膜内初步加工后通过视 神经传入丘脑,在丘脑内分成两条通路: 外膝体-皮层通路和上叠体-丘脑枕-皮层 通路,其中前者是主要的视觉传人通路, 从视网膜发出的神经纤维有90%经由这 条通路投射到视皮层。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2)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2)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2)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第3-4章第三章:健肺强肾精力充沛第一节:呼吸(一):呼吸道和肺的功能一:呼吸系统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二:呼吸道的结构特点和功能1:呼吸道以骨或软骨为支架,保证气体顺畅通过。

2:鼻毛,鼻黏膜,气管纤毛,气管腺细胞等结构对气体进行处理,使气体变得清洁,温暖,湿润三:肺的结构特点:肺泡数量多,总面积大。

肺泡壁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肺的功能:气体交换的场所。

(二):肺通气是怎样实现的一:肺通气: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是靠呼吸运动实现的。

二:呼吸运动:胸廓有节律的变大变小的过程。

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

三,1: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胸廓变大——吸气运动2: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变小——呼气运动四:实际用,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呼吸肌的舒缩能力增强;同时增多了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的数量。

2:肺活量测三次,并取最大值。

(三):人体的气体交换一:呼吸: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二:呼吸的四个环节: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里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三: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四:呼吸的实质(氧气的利用)有机物+——→二氧化碳+水+能量(用于学习,运动,维持体温等)(四)吸烟的危害香烟中主要有害物质: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尼古丁:引起烟瘾主要物质;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降低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

世界无烟日:5月31日第二节:排泄(一) 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一:排泄:人体通过血液循环把代谢废物(尿素,尿酸,二氧化碳)和过剩物质(水,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

二:排泄途径1:尿液(水,无机盐,尿素,尿酸)——主要途径2:汗液(水,无机盐,尿素)3:呼吸系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2: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二) 尿液的形成一:形成器官:肾脏(肾单位中)二:过程: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余物质均滤过,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滤过形成的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的有用物质(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回血液中,剩下物质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学前心理学 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

学前心理学 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

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概述
2、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 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根据知觉对象不同,可以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关系的知觉和 自我知觉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知觉现象即错觉。 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
幼儿思维受感知觉制约第一节幼儿感知觉概述三幼儿感知觉发展的趋势一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外部刺激自主选择二从冲动性向思考性发展图形配对测验三从笼统的未分化的向精细的方向发展四从整体与部分的分离向两者统一的方向发展第二节幼儿感觉的发展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在婴儿认知活动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概述
二、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其他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 1、婴儿早期的无条件反射 2、感觉剥夺实验
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概述
(二)感知觉是2岁以前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 手段。 在语言、思维出现之前,儿童主要依赖于 感知觉获得各种信息,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 识。 (三)感知觉在幼儿(2岁以后)的认识活动 中仍占主导地位。 幼儿思维受感知觉制约
back
新生儿最初的无条件反射
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 接触儿童的嘴唇, 就引起吸吮动作。 吸吮反射是最强的 反射之一,当新生 儿开始吸吮时,其 他活动都会被抑制。
抓握反射(grasping
reflex)又叫达尔文 反射 物体接触手掌时 就握住不放,甚至 可以悬挂起来。大 约到第二个月时, 这个反射就消失了。
第二节 幼儿感觉的发展——视觉
3、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视觉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 色力。 颜色视觉的发展 3个月时已能分辨出彩色和非彩色,并表现出对某 种颜色的偏爱。(颜色偏爱法) 4个月儿童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暖色更能引发 儿童兴奋。

认识耳朵主题课程设计

认识耳朵主题课程设计

认识耳朵主题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耳朵的基本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的组成及功能。

2. 学生能够掌握听觉的形成过程,了解声波如何被耳朵转化为神经信号。

3. 学生能够描述耳朵的保护方法,认识到保护耳朵健康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模型、图片和实际操作,提高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与耳朵相关的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探究人体奥妙的热情。

2. 学生树立关爱身体健康,关注耳朵健康的意识。

3. 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勇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增强自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生物学科的一节认识人体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耳朵的基本知识,提高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学生特点: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但需引导他们关注耳朵健康。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直观教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使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

二、教学内容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耳朵图片,激发学生对耳朵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 人体感官系统2. 讲解耳朵的基本结构:- 外耳、中耳、内耳的组成及功能- 耳廓、外耳道、鼓膜、听骨、耳蜗等结构的作用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第二节 耳朵的结构与功能3. 探讨听觉的形成过程:- 声波传入耳朵,经过鼓膜、听骨传到耳蜗- 耳蜗内毛细胞受到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形成听觉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第三节 听觉的形成4. 互动环节:小组合作,观察耳朵模型,亲身体验听觉的形成过程。

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实践活动一 耳朵结构与听觉体验5. 学习耳朵保护方法:- 噪音对耳朵的危害- 正确使用耳机、降低音量等方法保护耳朵- 定期检查耳朵,预防耳部疾病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第四节 呵护我们的耳朵6. 总结与拓展: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耳朵相关的趣味知识。

初一生物下册重点知识人教版

初一生物下册重点知识人教版

初一生物下册重点知识人教版1第一章人的由来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1.19世纪,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四种现代类人猿: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猩猩。

3.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使得部分古猿进化成现在人。

4.人与猿分界的标准之一是直立行走。

5.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在于:(1)运动方式不同(人类直立行走,类人猿臂行。

)(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脑的发育程度不同(人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学交流能力。

)第二节人的生殖一、生殖系统二、生殖过程第三节青春期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养物质(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水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

)2、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

并且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人体需要含钙、磷、铁、碘、锌的无机盐。

4、人体缺乏维生素引起的主要病症:缺乏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夜晚看不清东西)、干眼症等。

缺乏维生素B1:神经炎、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缺乏维生素C: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等。

缺乏维生素D: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

维生素D可以促进磷、钙的吸收和骨质发育。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1、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2、消化道(1)口腔——消化道的起始部位,内有牙齿、舌和唾液腺。

(2)咽和食道——食物的通道,既没有消化作用也没有吸收作用。

(3)胃——消化道中最膨大部分,有暂时贮存食物和初步消化蛋白质的作用。

(4)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的起始部位为十二指肠)(5)大肠—-暂时贮存粪便,既没有消化作用也没有吸收作用。

(6)肛门3、消化腺(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淀粉麦芽糖)(2)胃腺——分泌胃液,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3)肠腺——分泌肠液,肠液含有多种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4)胰腺——分泌胰液,胰液含有多种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5)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

第四章--声波和超声诊断的物理基础

第四章--声波和超声诊断的物理基础

1000 2000 4000
频率 (HZ)
纯音的听觉区域和等响曲线
10000 20000
返回听觉区域
听觉区 域3
120
100
声 80 强 60 级
40
dB
20
0
20 40

1强
W 10-2
10-4
10-6
10-8
10-10
10-12
100 200 400
1000 2000 4000
频率 (HZ)
纯音的听觉区域和等响曲线
答案: 23dB
作业三: 一警车以25m·s-1的速度在静 止的空气中行驶,假设车上警笛的频 率为800Hz。求: 静止站在路边的人听 到警车驶近和离去时的警笛声波频率。 (空气中声速330m/s)
答案: 865Hz、744Hz
作业四: 用多普勒效应来测量心脏壁运 动时,以5MHz的超声波直射心脏壁 (即入射角为0°),测出接收与发出 的波频差为500Hz。已知声波在软组织 中的速度为1500m·s-1,求此时心壁的 运动速度。
cos cos
0
Vs
V0
例5: 火车汽笛的频率为 ,当火车以速
率v通过车站上的静止观察者身边时, 观察者所接收到的笛声频率的变化为多 大。已知波速为u。
解: 火车驶近观察者
Vs V V0 0
1
u
u V
变尖
火车远离观察者
Vs V V0 0
2
u
u V
变低
听到的频率差
1 2 ( u u )
(2)特点: ①从上到下、得到一组摆动的曲线;
②探头要固定,可反映人体内一维动态图象;
③从各条曲线的辉度强弱可得到各反射面两 侧的声阻差大小,从各条曲线摆动的幅度可 得到各反射面运动幅度的大小;

听觉的形成初中生物教案

听觉的形成初中生物教案

听觉的形成初中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听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 了解声音是如何传播到听觉器官的
3. 了解听觉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听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 声音传播到听觉器官的过程
3. 听觉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 模型或图表展示听觉器官的结构
2. 实验器材,如鼓膜模型或听觉测试设备
3. 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或动画展示声音传播到听觉器官的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听觉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听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1. 展示听觉器官的结构模型或图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各部分的功能。

2. 讲解听觉器官的主要部分包括外耳、中耳、内耳和脑部,以及它们在听觉过程中的作用。

三、讲解声音传播到听觉器官的过程
1. 通过实验或多媒体资源展示声音是如何传播到外耳,经过中耳传递到内耳的过程。

2. 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和听觉神经传递信号到大脑的过程。

四、讨论听觉的重要性
1. 让学生思考听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交流、警示和保护等方面。

2. 鼓励学生积极保护听觉器官,注意保护耳朵免受高音量和噪音的伤害。

五、总结与评价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

教师进行评价和点评,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听觉的知识。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内容,如写一篇关于听觉器官的作用和保护方法的作文,或制作一份听觉器官的模型等,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闯关:
一、选择题
1、鼓膜的作用是()
A、将振动转换成声波向内传递
B、将声波转换成振动向内传递
C、接受振动,将振动转换成兴奋
D、接受声波刺激,产生听觉
2、将鼓膜的振动传到内耳的结构是()
A、耳蜗
B、咽鼓管
C、鼓室
D、听小骨
3、人体在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是,有时可能回发生中耳炎,那么病菌是从哪个部位进入中耳炎的()
A、外耳道
B、咽喉
C、咽鼓管
D、内耳
4、下列不属于中耳的结构是()
A、鼓室
B、听小骨
C、骨膜
D、耳蜗
5、中耳炎大多是病菌从何处进入中耳引起发炎的()
A、外耳道
B、咽喉
C、骨膜
D、耳蜗
6、某学生用尖锐器物掏挖耳屎时,不小心戳穿某结构而导致耳聋。

该结构可能是()
A、外耳道
B、骨膜
C、听小骨
D、耳蜗
7、听觉形成过程中,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结构是()
A、耳蜗
B、听小骨
C、骨膜
D、听觉中枢
二、简答题
右图是人耳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外耳由[ ] 和[ ]
组成;中耳由[ ] ,[ ]
和[ ] 组成;
[ ] 属于内耳。

2、外界的声波信息由[ ]收集,由[ ]
传到[ ],引起该结构振动,经[ ]传到内
耳的[ ],该处的听觉感受器接受信息,
并沿着与听觉有关的将信息传到
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提升展示:
1、生活中有不少人容易晕车、晕船是怎么回事?
2、为了保护耳和听觉,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