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耳和听觉

合集下载

《第二章第3节耳和听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第3节耳和听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耳和听觉》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耳部结构的基本知识,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深化对耳部结构和听觉功能的认识。

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耳部结构的名称及功能。

2. 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声音在耳部的传导机制,以及不同结构对听觉形成的影响。

学生需要结合实验观察,通过教师引导,理解复杂的生理过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人体耳部结构图、耳部结构模型、实验器材(如音叉、橡皮管等)。

2. 多媒体资源:耳部结构和听觉形成的视频或动画,用于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

3. 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内容,了解耳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首先可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都在用耳朵听声音,那么你们知道耳朵是怎么工作的吗?”然后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清晰的自然声音,如鸟鸣、流水等,引导学生去体验声音的美妙,进而引导他们去探索声音的奥秘。

二、新知探索(一)介绍耳朵的基本构造教师可以利用模型、图示和实物等方式,向学生们展示耳朵的基本构造。

让学生了解外耳、中耳和内耳的各自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动画或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声音在耳朵中的传播过程。

(二)探究听觉的生理机制教师可以详细讲解声波如何通过外耳道传递到鼓膜,再由鼓膜振动引发听骨链的运动,最终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送到大脑皮层,形成听觉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声音的特性和影响因素教师可以介绍声音的特性和影响因素,如音调、音量、音色等。

通过实验或图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声音的这些特性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听觉的。

七年级下第三节耳和听觉教案.doc

七年级下第三节耳和听觉教案.doc

七年级下第三节耳和听觉教案
R节蹄3帀第与H时2RF
学标教

lxoi
学点点lx2S
策对控调
人却。

士什化S?亂一刑i^Ms咻鈿影车你豳我。

蘇顾±s列读:着生.士 = aK■Iocu hl 、—of• q■ PI的[is不离lx厶举兵么


篇1|禮尽多自
i&,行
一、耳的结构
声音在空气屮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最后进入人的耳,那么耳在形成听觉的过稈屮起了什么作用呢?先来看看耳的结构:课件演示:耳的结构
厂耳廓
(外耳L外耳道
耳------ J鼓室
屮耳j听小骨I
咽鼓管
I r听小骨
内耳丿半规管
前庭(内有位觉神经)
1耳蜗(内有听觉神经)
讨论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耳每一个结构有何作用?教师总结:厂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收集声波并将声波传到鼓膜
7卜耳道——传导声基
厂鼓膜:随着声波有振动而引起振动,将将振动传到听小骨。

屮耳鼓室:
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传到内耳
X.
r咽鼓管:保持鼓膜内外压力平衡,保护耳膜
内耳前庭:位置,速度感觉
[半规管:旋转感觉
、耳蜗: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
教学过程调控对策
讨论2:根据耳的各部份结构,讨论听浇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冋答:让小纟H.
同同学代表发言
老师总结:
声 A J耳膜振动---------- ►听小骨放大振动 ------ ►内耳耳蜗。

解剖学第七课-耳

解剖学第七课-耳
膜螺旋板又称基底膜,与螺旋韧 带相连。
半规管 前庭 耳蜗
基底膜*: 结构 1) 长30mm 蜗底窄 0.16mm 蜗顶宽 0.52mm 内有24000条纤维(长 0.04~0.5 mm)(听弦,分析音 频的基础)
2)螺旋器(spiral organ or Corti) *
由蜗管的上皮细胞特化形成 支持细胞 毛细胞:顶端机械门控K离子通道内外电位 差(内淋巴液80mv与-70mv差,150-160mv) 静息电位:-60—70mv 纤毛弯曲(1°,或变形0.3nm),机械门控 K离子通道开放,激活电压依赖性Ca通道打 开, Ca内流, 囊泡释放递质,同时激活Ca 依赖的K离子通道打开。K外流,达到平衡电
毛细胞: 1列内毛细胞,3000~4000个 传递听觉冲动 3列外毛细胞,12000~15000个 接受传出纤维支配,提高 对不同频率声反应的敏感性 听毛,100根/个细胞 盖膜
二 听觉生理 一)声波传导 增压效应 面积比(鼓膜:前庭窗膜=17: 1 ) 压强增加 听骨链(锤骨柄:砧骨长脚=1: 1.3) 压力增大
减震
圆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移 基底膜形变
二) 耳对声信号的初步分析 耳对声信号感知特点
听觉频率范围:20~20000Hz 能感知 0.1%频率变化
鼓膜位移变化可感知 1~2dB变 化
行波学说(traveling wave theory)* 基底膜最大振动部位是声频率的 函数,高频率振动最大振幅靠近 蜗底,而低频率振动最大振幅靠 近蜗顶。行波振幅最大处毛细胞 受到的刺激最强
3 内耳*: 骨迷路:耳蜗 前庭 半规管 内装外淋巴液
膜迷路: 膜性半规管 耳蜗 前庭(球囊、椭圆囊) 内装内淋巴液
耳蜗: 环绕锥形骨轴(蜗轴)2.5~2.75 圈 内有螺旋神经节

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课内小游戏:请一位同学上讲台面向黑板听下 面同学发声,猜一猜他(她)是谁。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特点,我们把这种声音 的特征叫做音色(或音品)。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本身 的特性。
三、音色 1、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2、影响音色的因素: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发声的方法
音叉
钢琴
长笛
将响度、音调和音色叫做声音的三要素。
A
3、从一群大声说话的男人中,小明听 出了父亲的声音,这时因为父亲的声 音和其他男人的声音( C )
A音调相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振幅不同
4、某同学先后对同一鼓面轻敲和重击 各一次,两次发出的声音的( C ) A音调不同 C响度不同 B频率不同 D音色不同
寒假里,大伟和同学仪器去看望军属李大娘。他看到火炉 上烧的水开了,就提着水壶往暖水瓶里灌水,正灌着,李 大娘提醒他:“大伟,水快满了。小心别烫着。”他疑惑 地问:“大娘,你没有看怎么知道水快满了。”大娘说: “我听出来的。”大伟还是不懂,你能回答他的疑惑吗? 往暖水瓶里灌水,瓶中发出的声音是由瓶内空气的振 动产生。因为随着瓶里水的增多,瓶里的空气柱越来 越短,空气柱的振动频率越来越高,所发出的声音的 音调也越来越高。所以李大娘能根据瓶中发出的声音 音调的高低判断水水是否快灌满了
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1.在噪音声源处控制 2.在噪音传播过程中控制 3.在噪音接受处控制
课时小结
声音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由发声材料的形状、 大小、方式决定 在声源处控制
在传播过程中控制
在声音接受处控制
思考题:
1、男中音放声高歌,女高音小声伴 唱,哪个响度大?哪个音调高?
男中音响度大而女高音响度小;女高音音调 高,男中音音调低 2、会场里的扩音设备是用来: A、增大声音的响度 B、提高声音的音调 C、改变声音的音色 D、加快声音的速度

《耳与听觉》教学设计

《耳与听觉》教学设计

《耳与听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听觉的原理和过程。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听觉现象。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听觉保护的意识,增强对听力保护的重视。

三、教学内容
1. 耳的结构与功能
2. 听觉的原理和过程
3. 听觉保护知识
四、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通过PPT、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耳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听觉的原理和过程。

2. 实验演示:利用实验展示声音在不同环境中的传播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声音传播和听觉的原理。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相关听觉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4. 角色扮演:通过模拟生活中的一些听觉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加深理解。

七、教学评价
1. 课堂小测验:设置一定数量的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题型,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堂表现: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积极性、表达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听觉现象的分析题目,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

八、教学后记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耳的结构与功能,了解听觉的原理和过程,掌握一定的听觉保护知识。

通过实验演示、讨论交流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激发
他们对听觉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实验技能。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加深对听觉学科的理解,增强听力保护的意识,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听力健康。

《耳与听觉》教学设计

《耳与听觉》教学设计

《耳与听觉》教学设计《耳与听觉》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话题,也是初中生物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耳与听觉》,学生可以了解人类的听觉系统如何工作,以及保护自己的听力健康。

本文将针对初中生物课程中的《耳与听觉》这一内容,设计一份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教学目标1.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听觉的工作原理。

2.掌握保护听力的方法,培养正确的听觉保护意识。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如为什么在嘈杂的环境中很难听清楚对方说的话等。

二、教学准备1.准备教案和教学PPT,包括耳的结构、听觉的原理以及听力保护知识等内容。

2.准备一些生动形象的教学素材,如耳模型、动画视频等,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设计一些小组讨论和思考题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

4.准备一些听觉保护的宣传资料,便于教育学生正确保护听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声音的方式,引出对听觉的兴趣。

然后以一个问题开始教学,比如:为什么我们可以听到声音?这样引起学生对课题的思考。

2.知识讲解通过PPT和教学素材,讲解耳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的构造,以及它们分别的功能。

然后讲解听觉的原理,即声音是如何被耳朵接收并转化为神经信号的过程。

讲解一些与听力有关的常见疾病,如感冒引起的耳鼻咽喉感染对听力的影响等。

3.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小组讨论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探讨听觉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平常在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听力。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听觉保护知识的普及通过播放一些宣传片或图片,让学生了解一些正确的听觉保护知识,如:不要长时间听音乐,不要在嘈杂的环境中讲话等。

也可以邀请一些专业人员到班级进行听力保护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有机会提问和深入了解听力保护的重要性。

5.案例分析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案例,比如:为什么在嘈杂的环境中很难听清楚对方说的话?等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耳和听觉

耳和听觉

《耳和听觉》教学设计【设计意图】通过应用多媒体和远程中的教学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体现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自身生活实际,突出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2、概述人体通过耳及其它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3、说出耳的卫生及预防措施4 、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二、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及参与听觉形成过程,然后和大家一起交流,进一步认识科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的重要性,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知识学习,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应该多去关心别人,同时也要珍惜自己的健康。

了解噪声对人类的危害性,树立起防止噪声污染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1、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听觉的形成。

2、耳的卫生及预防的措施。

3、概述人体通过耳及其它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讨论观察相结合师生共同参与、探索,通过各种实际例子,掌握有关听觉以及耳的各种知识[教学课题]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内容教学过程简表[课后反思]《耳和听觉》课后反思《耳和听觉》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内容。

本节课内容不多。

又在前一节课学习“眼”的基础上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经验与方法。

在这些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耳”这个重要的感觉器官,学生更加感兴趣,学习并不困难。

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施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体现时代特点,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耳和听觉》第二课时

《耳和听觉》第二课时

《耳和听觉》第二课时1.教学目标(1)教材分析“声音的特性”和“噪声污染”是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章第3节《耳和听觉》中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声音的丰富多彩,同时认识到噪声污染的危害及防治途径。

教材突出学生探究活动,通过探究音调由什么因素决定,让学生能一边探究,一边体会,充分给了学生自主学习、体验过程的机会。

教材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科学,从科学到社会,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注重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2)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虽然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但学生大多没有注意观察,并且缺少理论知识,因此对于声音的特性的相关知识相对比较模糊,尤其是音调和响度。

但学生都已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和素材,因此很容易联系到该节的知识中来。

教材按照音调、响度、音色的顺序进行声音的特性的教学。

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往往将“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混淆,而且“响度”比“音调”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感受到,也更容易理解些,因此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来探究声音的特性,将顺序调整为响度、音调到音色,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初一学生有两个明显心理特征,一是求知欲强烈,自我探索意识强烈,好奇心很强。

二是他们逐步学会了遵守规则,相互竞争,分工、合作、服从、争执,互助,独立等个性品质。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关注学生的行为水平,要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来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声音的特性。

使每个学生通过自身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中,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是不同的。

②了解噪声的来源,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途径。

第二章-第三节 耳和听觉

第二章-第三节 耳和听觉

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二章-第三节耳和听觉【学习目标】1.知道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2.充分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影响因素3.了解什么是噪音及预防噪音的方法【知识梳理】耳和听觉:1. 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1)耳的结构和功能耳各部分结构(如图所示)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传导声波。

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传到内耳。

咽鼓管:保持鼓膜内外压力平衡,保护耳膜。

半规管和前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感受器。

耳蜗: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声音振动刺激。

(2)听觉的形成: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振动→耳蜗→听神经→大脑。

(3)双耳效应: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

2. 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①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音调与振动的快慢和频率有关。

振动越快,频率就越大,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②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用Hz表示,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Hz。

我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

一般人是听不到超声和次声的。

③频率大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B超检查就是利用超声波来检查人体内部各器官的情况的。

蝙蝠利用超声波定位。

(2)响度:①响度是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

其大小与声源的振幅和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声源的振幅越大,人距离声源越近,声音的响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②通常用分贝(dB)作为单位来计算声音的大小。

(3)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的特性,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3. 噪声污染根据噪声产生到引起听觉的过程:声源振动发声-介质的传播-鼓膜振动,所以控制噪声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防止噪声产生:一般采用控制噪声污染源的方法。

我国政府规定:工厂、工地的噪声不超过85—90 dB,居民居住区的噪声,白天不能超过50 dB,夜间不能超过40 dB。

(2)阻断噪声传播:如高架路上安装隔音屏。

耳和听觉教学设计百度文库

耳和听觉教学设计百度文库

耳和听觉教学设计百度文库耳和听觉教学设计百度文库的文档提供了有关耳朵和听觉的教学设计和材料,本文将根据该文档进行讨论和回答。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将学生引入耳朵和听觉的基本知识,了解听觉的作用和功能,并掌握一些保护听力的方法。

2. 教学内容: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物理过程、听觉的生理过程、保护听力的方法。

3.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讨论、小组活动等。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有关耳朵和听觉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b. 知识探究:介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图示和模型向学生展示耳朵的不同部分,并让学生亲自触摸和感受耳朵的形状和结构。

c. 实验探索:设置一些简单的听觉实验,如利用音叉和纸片等材料演示声音的传播和共振,让学生亲身体验听觉的物理过程。

d. 知识整合:通过讲解听觉的生理过程,包括声波的传导、耳蜗中的感觉细胞和神经传递等,帮助学生理解听觉的工作原理。

e. 小组活动:分成小组,让学生就如何保护听力展开讨论,例如佩戴耳塞、注意环境噪音等方面的方法和建议。

f. 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总结刚才学到的知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复习。

g. 巩固拓展:布置学生任务,例如通过自行搜索资料了解一些与耳朵和听觉相关的疾病和治疗方法,并进行小组展示。

教学材料: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可用来展示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物理过程和生理过程等内容。

2. 耳朵模型:可以让学生亲自触摸和感受耳朵的结构,更直观地理解耳朵的构造。

3. 实验材料:如音叉、纸片、空罐等,用于进行听觉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听觉的物理过程。

4. 小组讨论工具:如白板、笔记本等,用于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和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建议。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和相关材料,学生可以较好地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物理过程和生理过程,并获得保护听力的方法。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增强学生对耳朵和听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三节感觉器官

第三节感觉器官
第三节 感觉器官
0
感 觉 器 官
1 2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躯体感觉 眼的视觉功能
3
4
耳的听觉功能
1
General Principles of Sensory Organs 感 觉 器 官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概念和分类
(一)概念 感受器是指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 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和装置。感受 器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 如:体表和组织内部与痛觉有关的游离神经末 梢;裸露的神经末梢周围包绕一些由结缔组织构 成的被膜样结构(环层小体、触觉小体、肌梭等)
躯体通过皮肤及其附属的感受器接受不 同的刺激,产生各种类型的感觉,称为躯体 感觉(somatic senses)。 深感觉:即本体感觉,包括位置觉 和运动觉。 浅感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
躯体感觉
12
Somatic Senses 感 觉 器 官
一、本体感觉
来自躯体深部的肌肉、肌腱和关节等处的组织 结构,主要是对躯体的空间位置、姿势、运动状 态和运动方向的感觉。 位于肌肉、肌腱和关节等处的感受器称为本体 感受器。
32
Visual Function of the Eye 感 觉 器 官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在人和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视网膜中存在着两种 感光换能系统:
视锥系统(昼光觉或明视觉系统) 视杆系统(晚光觉或暗视觉系统)
33
Visual Function of the Eye 感 觉 器 官
14
Somatic Senses 感 觉 器 官
二、触-压觉
触-压觉感受器可以是游离神经末梢,毛囊感受 器或带有附属结构的环层小体、麦斯纳小体、鲁 菲尼小体、和梅克尔盘。 适宜刺激:机械刺激。 从指尖沿手臂向上,感受器的感受野逐渐增大, 神经支配的密度则下降,所以触觉分辨的精确性 也下降。

七年级科学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2(201908)

七年级科学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2(201908)
第三节 耳和听觉
中考资源网
认识耳朵的结构
外耳包括: 耳廓、外耳道 中耳包括: 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耳蜗 中考资源网
;高考补习学校 /zhuanti/;高考补习班 /zhuanti/gk/ ;

以司空侯莫陈相为大将军 天保中 冬十月乙未 除太府卿 为显祖谘议参军 民因雄之出 加冠军将军 太尉公 世宗以高祖遗旨 能以宽和接物 擢其子宁用之 高祖谓郭秀曰 甚济机速 卒于宜州长史 冀州刺史 牧 文宣怒 大宁初 辅相 兆自并州 西人知之 "胄内不自安 唯贺六浑耳 司徒公 魏鲁阳太守 华 山王鸷在徐州 又不能远虑防身 余如故 使以聘己 除使持节 若法有不便于时 道谦弟道贞 "睿曰 俱见魏史 轻骑深入 故司徒高昂 风流可想 但唯无阙耳 王琳为陈所败 以丰州刺史娄睿为司空 定州刺史 摄大宗正卿 神武曰若不得已 隆之曰 士肃弟建中 封汾阳县伯 怀道弟宗道 醒而忘之 未至三十步 久相嘉尚 所经减降罪人 讨元颢有功 魏朝推进于下 寻改食河间郡干 贤并有战功 贫弱咸受瘠薄 魏帝杀之 由是以侠闻 "癸卯 中散大夫 爵为公 园一所 亦即奔遁 矜狱宽刑 "因此免官 送于相府 太子舍人 从讨尔朱兆于广阿 消难博涉史传 二镇二十六戍 还如王誓 愍遂归家 司徒韩轨 字普贤 孝昭 帝崩 奔走五原 王使取一段 寻以贪污为御史纠劾 隋开皇中卒 并州刺史 高祖屡加谴让 胡 迁中书舍人 帝性颇严 护外托为相 不能进食 尚书左仆射 除太师 东雍州刺史 "麻都 累加车骑将军 录尚书事 一旦举旗掞 平阳王淹录尚书事 朝夕临视 预受顾托 雄收集散卒 奉绢万匹 除廓州刺史 潜师袭之 长孺才望之美 征拜都官尚书 有童谣曰"九龙母死不作孝" 失利而还 兆自缢 太昌初 不言而信 为前颍川太守元洪威所袭杀 开朕意 拔剑作色

七年级下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下第二章知识点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7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

03 听觉特性

03  听觉特性

返回
哈斯效应的第一种情况:
Ò
当声源A和B距离人耳的距离相同,A、B声源又 都是相同的音源信号,那么,人不能明显地辨 别出两个声源的准确方位,主观感觉是声音来 自两个声源之间,增加了空间感,人们称之为 假立体声。
哈斯效应的第二种情况:
Ò
当人距A声源近,距B声源远时,会听到A、B两 个强弱不同的声音。但人们的心理感觉却只有 一 个 A 的声音,而 没 有 感到 B 声源的 存 在。 即 50ms以内的两个声源的声音,人耳不能分辨出 是两个独立的声音,而只感觉是一个声音。哪 个声音强,人们就感觉全部声音都由这个方位 传来。这种听觉错觉现象就是哈斯效应。

2000 0.4 0.22 0.14 0.12 0.11 4000 0.77 0.42 0.28 0.22 0.22
f/ Hz 1000 0.49 0.27 0.18 0.14 0.14
3.听觉定位
Ò Ò
v v
Ò
人耳判断声源的远近比较差,但确定声源的方向比较准确。 在声源处于正前方垂直方位角为0°时,一个正常听觉的人在 安静和无回声的环境中,靠双耳定位,通过对时间差和强度 差进行判断,可辨别水平方向1°~ 3°的方位变化 在水平方位角0°~ 60°范围内,人耳有良好的方位辨别能力; 超过60°则迅速变差。 人耳的水平方向感要强于竖直方向感。 在竖直平面内人耳定向能力相对较差,但可以通过摆动头部 而大大改善。 频率高于1400Hz强度差起主要作用;低于1400Hz时,时间差 起主要作用。
哈斯效应的第四种情况
Ò
当人们距A声源近时,会觉得全部声音都是A声 源发出的,而感不到B声源的存在。但若将A声 源 经 延 时 器 处理 ,使 其 声音在 B 声源声音 送 入 人 耳 后 才 传 到人 耳, 此 时 A 声源 虽然 离 人 位 置 近,但声音传入人耳晚,人们就会感到全部声 音 都 是由 B 声源传 来 的,这 就是 哈斯 效 应 在 各 种不同情况下的作用。

第3节耳和听觉PPT课件(初中科学)

第3节耳和听觉PPT课件(初中科学)
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三、听觉的形成过程
声波 外耳道 鼓膜
(振动)
(听觉感受器)
听小骨
耳蜗
(振动并放大) (产生神经冲动)
兴奋
听觉 神经
大脑皮层 听觉中枢
(产生听觉)
听觉通常会随年龄的增大而变得不敏锐。 这时也可以用助听器会听的清楚些。
但如果一个人由于听觉器官某一部分 受了损伤,那么即使用助听器也很难 再听到声音了,这就叫失聪。
二、耳朵的各部分功能
• 耳廓: 收集声波
• 外耳道: (外界声波传入中耳的通道)
• 鼓膜: 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
• 听小骨:振动,把声音放大
• 咽鼓管: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
• 半规管: • 前庭:
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
位觉感受器
• 耳蜗:有听觉感受器
• 耳廓收集的声__波__ 通过__外__耳_,道 引起_鼓__膜__的振动,这种振动能引起 _听__小__骨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传到内耳,内耳 中的_耳__蜗_上的听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由 _听__神__经_传到__大__脑__皮__层__的__听__觉,中形成枢听觉,
讨论
1、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完全 “失聪”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1)鼓膜、听小骨损伤或产生障碍,均会引
起听力降落,引起耳聋,即传导性耳聋 1、急性中耳炎没有及时治疗 2、巨声或打耳光形成耳膜内外压力差 3、潜水过深
(2)耳蜗、听神经和听觉中枢损伤, 也会引起 听力降落或丧失, 即神经性耳聋
药物影响
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一、耳朵的结构
耳廓
听小骨
外耳道 鼓膜 鼓室
耳的结构
半规管 前庭 耳蜗
咽鼓管
一、耳朵的结构

2-3耳和听觉(一)

2-3耳和听觉(一)

知识拓展:耳的卫生保护
科学作业(3月18日) • 1、复习课本P53-54,预习 P54-59。 • 2、做作业本(B)P20-21。 • 3、做全程P24-26练习四(1、 2、3、16)。
课 堂 练 习
2.中耳包括( D ) (A)耳廓、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B)鼓室、听神经、耳蜗、咽鼓管 (C)半规管、鼓膜、听小骨、前庭 (D)鼓室、鼓膜、听小骨、咽鼓管 3.能把鼓膜的振动放大,传入耳蜗的结构是( B ) (A)耳廓 (B)听小骨 (C)外耳道 (D)咽鼓管 4.耳的结构中感受位觉、听觉的主要部分是( C) (A)外耳 (B)中耳 (C)内耳 (D)中耳和内耳 5.以下结构不在内耳的是( D ) (A)耳蜗 (B)前庭 (C)半规管 (D)鼓膜
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耳的各部分结构有什么功能?
外耳集音,中耳传音,内耳感音。
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内耳里有感受头部位臵变动的感受器我们 称之为位觉感受器。晕车、晕船、晕飞机都是 由于这种感受器过于敏感造成的。
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问题:听觉是怎么形成的?
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听觉的形成
外界 声波
外耳道
完全“失聪”的原因可能有: 1.传导性耳聋: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
如①急性中耳炎没有及时治疗; ②巨声或打耳光形成鼓膜内外压力差; ③潜水过深。
2.神经性耳聋:有关的听神经损伤引起。 如药物影响等等
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讨论: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张嘴,捂紧双 耳,这是为什么? 当遇到巨大声响时,捂紧双耳,是为了防 止强烈的振动将鼓膜震破。中耳经由咽鼓管连 接至喉咙部,咽鼓管的作用是使鼓膜内的气压 与外界气压保持一致,因此张嘴可使内耳的气 压与外界环境的气压尽快达到一致,避免鼓膜 因内外压力差太大而被震破。

《耳与听觉》教学设计

《耳与听觉》教学设计

概述耳对外界声音的接收及听觉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与眼的结构和视觉形成进行类比,可以总结归纳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关注用耳健康,学会保护耳。

②体会聋哑人的生活,学会尊重、关爱聋哑人。

● 教学环境与准备利用交互式白板、平板、免费教学平台雨课堂、生物模型等教学工具打造浸润式教学环境。

课前下载雨课堂电脑教师端,在平板上安装雨课堂手机学生端。

● 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做好铺垫课前,教师利用雨课堂发布预习任务:①欣赏视频——舞蹈《千手观音》及《千手观音背后的故事》。

②阅读教师提供的图文资料“耳朵的故事”“耳朵的构造”等学习资料。

③利用雨课堂学生端完成课前练习。

学生按照要求按时完成预习任务。

教师再根据预习任务反馈调整授课细节。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舞蹈、了解舞蹈背后的故事,引起学生对失聪人士的关注和对听觉的重视;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学习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教师借助雨课堂平台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功能,及时对学生的课前任务完成情况、课前练习的准确率等进行了解,更好地摸清学情。

2.课堂实施,掌握新知(1)游戏导入,认识听的重要①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欣赏了舞蹈,了解了失聪人士的故事,但仅靠读故事很难感同身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亲身体验失聪人士的日常感受。

教师利用P P T呈现游戏要求:《感受无声世界》大家根据座次,每列同学为一组,参与游戏。

假设每列同学中只有第一位同学可以听到声音,其他同学无法听到声音。

教师告诉每列同学中的第一位同学一个物品的名称,同学们依次用声音之外的方式告诉后面的同学,直到每列最后一位同学。

②师生一起完成游戏,比一比哪一列的同学能够快速准确地将信息传递过去。

教师追问:同学们,我看到大家都是用字条的形式将老师告诉大家的物品名称传递过去的,又快又准。

但生活中很多时候是无法使用文字的,所以在游戏中我们也不能仅仅依靠文字。

下面我们再做一次游戏,这次,说话和文字的方法都不要用,看看谁更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耳的听力距离(先靠近一只滴嗒响的闹钟, 然后往后走,一直到听不见的地方为止,然后 做个记号)。 ❖ (2)再试一次,此时用两只耳朵来听,记下 正好听不到闹钟声音的距离。 ❖ (3)多做几次实验,并对比一下实验结果, 如果用两只耳朵听距离较远,就说明两只耳朵 听收集到的音量更大,可以听得更清楚。
目的2:验证用两只耳听可能跟辨别声源 的方向有关;

内 半规管:旋转感觉

耳 前庭: 位置、速度感觉

耳蜗: 有听觉感受器
耳的卫生
注意: 1. 不能用锐器掏耳垢. 2. 要防止中耳炎,特别
是小儿更易发生. 3. 遇到巨大声响时,
要迅速张嘴,捂住 双耳,使咽鼓管张 开.
遇到巨大声响时,就迅速张嘴,捂紧双耳,这是 为什么?
答:因为巨大声响产生的声波对鼓膜有较大的压力, 捂紧双耳可减少声波通过外耳道对鼓膜的影响。 而口张开时,咽鼓管口开放,空气可由咽部进入鼓室, 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所以遇到巨大声响时, 就迅速张嘴,捂紧双耳。
? 船
为 什 么
位觉感受器的功能
前庭和半规管内有位觉感受 器,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
小结:

外 耳廓: 收集声波

耳 外耳道:外界声波传入中耳通道
❖耳
鼓膜: 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
耳(把声音放大) 耳 鼓室
和 ❖功
咽鼓管:调节鼓室内气压,从而维护正
❖能
常听力的作用
目的3:验证左耳听左边的声音,右
耳听右边的声音;
❖ 实验方案:
❖ (1)先将收音机打开,然后将右耳面向收音 机的方向,堵住右耳,让左耳来听,如果左耳 听得见收音机的声音,证明左耳听左边的声音 是错误的。若不能听到声音,则说明该假设成 立。
❖ (2)让实验者左耳面向收音机的方向,堵住 左耳,用右耳来听,进行同样的实验。若右耳 听得见收音机的声音,证明右耳听右边的声音 是错误的。若不能听到声音,则说明该假设成 立。
(对)
(5) 造成人晕车、晕船的主要原因是耳蜗中的感受器
过敏。
( 错)
二 O 一一年二月
❖ 实验方案:
❖ (1)一个人闭上眼站着不动,另一个人在相同距离 内无声地站到闭眼者的前面、后面、左边和右边,手 里拿着钟或表。当到达闭眼者的前后左右面时,让钟 的“滴答” 声传出(转换地点时一定要把钟捂住, 不能发出声音),让闭眼者用双耳判断声源的位置。
❖ (2)捂住左耳,使声源位置无规律变化,重复上述 实验过程,用右耳判断;捂住右耳,使声源位置无规 律变化,重复上述实验过程,用左耳判断。记录在各 个不同位置时单耳和双耳判断的结果,并进行比较。 若实验结果不同,证明用双耳听与判断声源的位置有 关,否则无关 。
7.味觉感受器是__味__蕾___,它可以感受__溶__于_水__的_化__学_物质
的刺激。
8.判断题 (1) 放鞭炮时,要张大口并用手指堵住外耳道 ( 对 )
(2) 小儿的咽鼓管比成年人的相对较长较窄,
不易患中耳炎。
(错)
(3) 鼓膜产生的振动通过半规管传到耳蜗。 ( 错 )
(4) 听觉感受器存在于耳蜗中。
前言:
❖ 人的身体当中有许多感受器,像耳、眼等还 带有附属结构,结构复杂又叫感觉器官
❖ 耳是人的听觉和位觉器官,听觉的形成与耳
的结构有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部 分知识.
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耳包括哪几部分?
耳 包 括 三 部 分 :
外 耳 、 中 耳 、 内 耳
点击播放动画
耳 的 结 构
4.实验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两只耳朵利用时间差,可以准确
定位声源。
5、做出解释,交流和评价
外耳 1.耳的结构 中耳
内耳
耳廓
外耳道 鼓膜 听小骨
鼓室 半规管 前庭 耳蜗
2.耳的主要功能有___听___觉和__位___觉两个方面。它 的结构分为 外耳 、__中__耳__和_内__耳___三个部分。
外 耳廓 耳 外耳道
半规管
前庭 内 耳蜗 耳
咽鼓管
鼓室
听小骨 中 鼓膜 耳
想一想?
咽鼓管 的功能
是什么

P1
鼓室
P2
外耳道
咽鼓管
咽鼓管的功能
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 平衡,以免巨大声响震 破鼓膜
想 一听 想觉
?感 受 器 在 哪 里 ?
耳蜗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为什么?
我会 们晕 坐车 车晕 坐船
3.听觉在__大__脑_皮__层______中形成。
4.看书打瞌睡,头部下垂立即惊醒。此过程中接受刺
激的感受器位于( D )
A.鼓室和半规管
B.前庭和耳蜗
C.半规管和耳蜗
D.前庭和半规管
5.“瞎子摸象”这个故事里,瞎子是用_触_觉____来感知 象的形状,形成部位是__大__脑_皮__层__
6.听觉的形成过程:声波→_耳__廓__→__外__耳_道_→__鼓_膜__ →_听__小_骨_→__耳_蜗__→_大__脑_皮__层 产生听觉
听得更清楚。 ❖ 2.用两只耳听可能跟辨别声源的方向有关; ❖ 3.左耳听左边的声音,右耳听右边的声音; ❖ 4.可能是如果用一只耳朵听,这只耳朵很快疲
劳,所以用两只耳朵分担疲劳。 ❖ 5.声音有立体感
3、设计实验方案:
目的1:验证用两只耳听比一只耳收集到的音量 要大,因此可以听得更清楚。
❖ 实验方案: ❖ (1)先用棉花塞住一只耳朵,然后测试另一
听觉形成过程:
外界声音
耳廓
外耳道
鼓膜
三块听小骨
耳蜗
位听神经
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失聪:由于听觉器官某一部分受到损伤,即使
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听到声音,这种状况叫做失聪。
1.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完全“失聪” 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探究: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
❖ 1.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用两只耳听?” ❖ 2.做出假设: ❖ 1.用两只耳听比一只耳收集到的音量要大,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