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禅宗对文艺美学影响

合集下载

禅宗与文艺美学相通的探索

禅宗与文艺美学相通的探索

nbsp;因此,从禅宗给我们的启发,我们可以认识到:文艺和审美的本体,最主要的是人类进步理想追求的无限自由的精神境界,这是有着人类终极关怀意义的审美价值。

不同的文艺作品在反映现实与抒情达意上总是通过“个别”表现“一般”,其“一般”中就应不同程度地体现这种符合人类进步理想、有着人类终级关怀意义的审美价值。

寻求此种精神境界的内涵越大越强,其作品的审美价值也就越大越强。

这种审美价值,要符合人类从对现实不满意、不满足而产生的超越现实经验的进步理想。

它不是“经济学”上所说的符合现实效益需要的“价值”,而是超越现实经验的。

例如毛泽东所说的文艺来自生活、但比生活更高更典型更强烈更理想更有普遍性,就是超越现实已有事实的。

文艺要描绘已有的生活现象,但要体现寻求理想的美学追求。

这种体现越充分越强烈,其审美价值越高。

从方法上,禅宗的启发是:这种精神境界不可言说,只可意会和感悟,要体验。

有理性融于其中,但如盐溶于水,有味无痕。

它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通过形象动人以情,诱人进入境界,是文艺和审美最好的方法。

我们这种认识,并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与文艺观,而是克服了简单化的教条主义理解,真正深入到文艺和审美的本来面目及其真谛。

请看恩格斯记述的亲身经历的一次审美体验:“你攀上船关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头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望那遥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那里,阳光从千千万万舞动着的小明镜中反射到你的眼里;那里,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对俗世的敌人和他(注:们的阴谋诡计的一切回忆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恩格斯:《风景》。

里夫希茨编《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4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333页。

)恩格斯说去掉烦恼和杂念,融入自由的无限精神,岂不是很近似于禅宗无杂念妄虑而悟入“真如”的自由境界么?这不正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么?对于禅宗的顿悟真如,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扬弃和运用。

浅谈禅宗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

浅谈禅宗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

《浅谈禅宗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开题报告XXX专业:学号:指导老师:XXX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无数的艺术精品,美学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而成为中华古代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国画尤其是水墨山水画在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中国画中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美学思想,还具有一种追求身心自由的洒脱禅宗思想气息,由于在中国画的发展进程当中禅宗文化也在不断的普及与发展,因此,中国的大部分山水画作品都是在参悟禅宗思想产生的,中国画的发展与禅宗思想息息相关,从绘画作品中也能够深刻地对禅宗文化意境加以体会。

中国大部分绘画大家都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宗思想在对绘画者的思想与性格加以塑造的同时还达到了激发创作者灵感的目的,以绘画作品来展现自己心目中关于禅宗思想的理解可以将禅宗思想由原来的抽象思想转化为形象的图案,使作品达到耐人寻味的效果。

(一)研究目的中国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中国古代艺术加以研究与学习时不仅要注重对作品的绘画方式与技巧加以研究,还应该对艺术作品当中的思想文化加以研究,以增进对作品中关于作者内心感悟的理解与体会。

由于禅宗思想对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对中华绘画作品的研究中要注重从禅宗思想的内涵以及禅宗思想于绘画作品之间的联系出发来加以研究,以达到从艺术作品中正确对作者当时的心境与当时的文化背景的状况加以认识与理解的目的,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深刻感知来体会作品的内涵,并在今后的中国画发展进程当中将这种文化意境加以传承,促进中国画的不断向前发展。

另外,在对单个古代艺术家作品的研究过程中可以对其的全部作品进行整体性的比较研究,从整体上找出这些作品当中表现的主要意境与理念,能够达到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目的。

对不同艺术家作品的研究可以找出文化作品之间的异同点,比较性研究法能让作品当中的思想表现手法的区别更加鲜明,以达到了解不同的艺术家的性格迥异的作用。

中国古代禅宗美学浸染下的文人书法

中国古代禅宗美学浸染下的文人书法

人文研究ART EDUCATION RESEARCH中国古代禅宗美学浸染下的文人书法□王栋摘要:禅宗的发展与流传对中国士大夫的思维方式和文艺話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书法领域也不可避免地渗透了禅宗的美学思想。

禅宗一方面激发了书家的艺术独创精神,另一方面塑造了新的书法审美精神。

文人以禅入书,改变了以往的思考方式,创造了书法艺术新的境界。

该文分析禅宗对中国文人心性思想的作用,进而更加全面、多元地探析书法风格背后的成因。

关键词:禅宗美学文人书法影响一、禅宗对中国书法的渗透与影响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迨至六朝,玄学清谈之风渐盛。

佛教思想与玄学有默契之处。

于是又呈玄佛合流之势,推动了禅宗的形成。

唐代因统治阶层对佛教的支持,禅宗得以真正确立。

宋时,程朱理学居主位,佛道便次之,禅宗在思想上虽然无创新,但文人阶层好禅之风渐盛。

其后直至明代中期,禅宗无甚发展,晚明时禅风日盛,文人进而归禅,且日益世俗化。

“其说理也妙,其思维也密,其文字亦佳,其行为亦简。

”禅宗以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表现出崇尚自然的参悟和瞬间的顿悟发觉,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发展。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门独特的抽象艺术,书法美的意识与禅宗的美学观存在许多共通之处。

因此,书法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禅宗思想的渗透。

禅宗主张通过对感性世界的观察和体验认识本性,提出有别于传统佛学理论的“心性论”,主张“即心即佛”,发掘本心世界的真实。

从书法表现的角度讲,其是寻求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以“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形成独特的基于禅宗美学的书法风貌,或是超逸萧散,或是淡逸空灵,使中国书法达到一种含蓄微妙、意趣无穷的新境界。

二、禅宗心性论对古代文人书家主体精神的激发禅宗思想重点在于心性的觉悟和超脱。

禅宗一方面强调“即心即佛”,对自我本心的觉悟;另一方面又追求更高的“非心非佛”的化境。

禅宗主张“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认为一切智慧都是由本心产生的,“心”就是“佛”,“心”就是“本体”,大千世界的芸芸都存于本心之中。

禅宗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

禅宗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

禅宗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禅宗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流派,“禅”是梵文禅那的音译,原意是“静虑”或思考。

禅定就是安静地沉思。

禅宗即以禅定而得名。

相传,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而真正开创为中国佛教的禅宗,是得弘忍衣钵的六祖慧能。

由他所创立的南派禅宗逐步实现了佛教的“华化”并播扬于全国。

禅宗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隋唐之后,人们常把禅宗作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它既吸收了儒、道思想,它的教义又对儒家思想的宗教化起了促进作用。

禅宗教义信仰和修习方法,可用十六个字概括: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天然佛性,无为解脱。

禅宗的主要特点是主张“教外别传,直指人心,不立文字,顿悟见性。

”禅宗一重“心性”倡“即心即佛”,二重“顿悟”主“顿悟见性”。

就是说追求佛境界的人,只要自心洞察,明心见性,便会超凡入圣而成佛果。

这是成佛的唯一途径,而且是人人都可做到的,这来源于“世人性净,犹如青天,惠如日,智如月”[①]的天然佛性,也就是那种脱离了生死轮回的致净致圣的永恒境界。

这种彻底的性悟成佛说,完全打破了佛教传统的修习观念,与其说它得自灵山法会上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之传心法要,不如说是中国古代注重心性之传统文化的产物。

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禅宗,它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远比其他传统宗派广泛和深刻。

禅宗不仅在艺术表现内容、方式等方面,给音乐艺术带来新鲜的经验,而且在创作思想、审美情趣等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方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家。

尤其是般若学与禅学,几乎以一种不可抵御的魅力吸引着中国封建社会从兴盛到衰亡的大部分知识分子和艺术家。

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东坡与禅宗的渊缘自不必说,就连以耽道迷仙闻名的诗仙李白,也有“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的诗句。

一贯以“正统”儒家为楷模的诗圣杜甫,也有“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的愿望。

一直到近代,从梁启超、谭嗣同对禅宗的浓厚兴趣到近代史上杰出的艺术家、高僧弘一法师的皈依空门,可以举出无数例子。

从书法谈禅宗对苏轼文艺美学的影响--意空悟淡

从书法谈禅宗对苏轼文艺美学的影响--意空悟淡

从书法谈禅宗对苏轼文艺美学的影响--意·空·悟·淡意·空·悟·淡--从书法谈禅宗对苏轼文艺美学的影响(2011-09-11 12:10:29)转载苏轼是我国传统士大夫的一面旗帜。

他才华横溢,是一位旷世奇才,也是一个全才,是两宋时期实力派与偶像派二而一之的创作型天王巨星。

他涉猎甚广,在诸多方面都颇有建树,充分显示出可贵的探索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顺风顺水还是身处逆境,苏轼都能“诗意地栖居”、审美化地随遇而安,他自创东坡肉、东坡帽,自酿蜜酒、松醪、桂酒,这些就是苏轼“生活审美化”的佐证。

在文学艺术上,苏轼也不断开拓创新:他创立豪放词派,改变了词为艳科的历史传统,把词从“诗余”的附属地位解放出来,诗词文全面发展,苏轼的文学成就代表了北宋时期文学的最高水平;他的文人画不拘成法,别出心裁地用蔗滓画石,用朱砂绘竹;在书法上,他独创“苏体”,不仅有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泽被后世,而且还有“尚意”的书法理论沾溉后人;苏轼还在音乐、收藏等方面都深有造诣。

笔者认为,苏轼之所以能随缘自适、旷达超然地生活,并在文艺方面取得令人高山仰止的成就,禅宗对他文艺美学思想的形成功不可没。

苏轼的文艺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每一个方面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本文拟从探讨苏轼的书法美学方面着手,揭橥禅宗思想对其文艺美学思想的重大影响。

禅宗: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合流禅宗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佛教形式。

在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内地之前,中国已经是一个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摘要】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有着深厚的联系,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学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还启示了中国文学创作的新思路。

禅宗禅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使得中国文学更加富有内涵和智慧。

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学美学的影响,使得中国文学作品更加富有禅意和深度。

在中国诗词中,禅宗思想的体现更是深刻而独特。

结合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的交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学传承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关键词】禅宗思想,中国文学,影响,启示,融合,美学,诗词,交融,文化,传承,重要意义。

1. 引言1.1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是一个深远而复杂的话题。

禅宗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

禅宗思想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自我觉察,追求内心的清净与空明,注重当下的体验与感知。

这些思想与文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了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情感表达,也改变了文学创作的方式与风格。

通过对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以及禅宗思想在文学传承中的重要意义。

这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

2. 正文2.1 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学中的影响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学中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自唐宋以来,禅宗思想逐渐渗透到中国文学创作中,并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宗思想的超然境界和内心寂静的理念,为文学作品注入了一种超越尘世凡尘的境界。

在诗歌、小说、戏剧等不同文学体裁中,都可以看到禅宗思想的痕迹,作品中常常体现出一种清新淡泊的意境,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禅宗思想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派别,兴起于唐代。

禅宗主张“观心”、“修行”、“证悟”,强调要摆脱执着和束缚,达到心无挂碍、自由自在的境界。

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学中的影响深远,既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也是文学内涵的重要元素。

本文将从禅宗思想对文学的影响入手,探讨禅宗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一、禅宗思想对文学的影响禅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形式特点的影响禅宗思想倡导“一念清净”,注重身心合一,对于文学创作形式的影响不可小觑。

禅宗文学追求意境的抒发,主张崇尚自然、淡泊名利、不拘一格。

例如,唐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一篇典型的禅宗式隐逸文学,他通过描述一个小村落中的自然景色和村民生活,表达了自己对人间繁华和政治纷争的厌倦和追求宁静的心境。

2. 内容主题的影响禅宗的核心思想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它主张将一切事物都看作是虚幻、空灵的,追求无自我、超越自我,带有强烈的超验主义色彩。

因此,禅宗在文学中主张追求心灵的纯净和超越,关注人的灵魂和内心深处的感悟。

例如,唐代王维的《相思》,就是一首充满禅意、探究人性的诗歌,他通过描绘自我与他人之间的思维交流,表达了人类深层的情感和渴望。

3. 艺术手法的影响禅宗主张无为而治,不强求功利,这在文学中也表现为不拘一格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节奏、形式和人物设置,都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就以自然、淡泊的语言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意境与意义的高度统一。

元曲《牡丹亭》也是一部受到禅宗思想影响的作品,它的结构、人物设定和情节转折都呈现出一种比较内敛而又清新自然的风格。

二、禅宗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禅宗与中国文学的关系非常紧密,因为禅宗思想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中国文学也是禅宗思想的一种表述和载体。

禅宗和中国文学共同探索心境和人性,都关注超越自我、达到灵魂的纯净和自由,因此,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学历史上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文学流派和作品。

禅宗美学的审美意境与文人绘画观念探究

禅宗美学的审美意境与文人绘画观念探究

772022/02 No.240理想追求,文人画家的审美追求因此也便在观念上受到影响。

禅宗美学甚至一度被看作中国艺术发展的灵魂。

中国文人喜欢以禅趣入书、入画。

一方面,这与禅宗本身在审美上的艺术化有关。

禅宗的这种艺术审美趣味,不仅体现在把禅的理念引入文人的绘画作品,也体现在改变了文人在艺术审美上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禅宗审美与文人的精神追求形成有效的契合,解决了文人心灵寄托的难题。

儒家的入世、道家的出世都不能有效地解决文人在生活上的理想追求问题,唯有禅宗,以“即心即佛”的修行方式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文人在仕途上遭遇不顺,积极入世的心态遭到严重打击,又不能完全如道家一样做到无欲无求,而禅宗恰好解决了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世在文人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

另一方面,禅宗特殊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文人在审美上的追求。

禅宗修行最根本的方式是“顿悟”,以“悟”的修持方式消除妄念,以使自性能够内外明彻,最终见性成佛。

“顿悟”强调在观念上的瞬间转变,在对物象的认识上强调自我的心灵体验。

这种方式在本质上与非理性的艺术思维方式是相通的。

艺术思维是以想象力和理解力的相互协调来获得主观上的个体认识,这种方式既摆脱了理性知识的束缚,又超越了对自然物质的依赖。

文人绘画在审美观念上的这种转变,使作品被“重构”成具有“灵性”和“人格精神”的特殊符号,通常以意境深远的审美诉求呈现出新的生命意义。

唐宋以后,禅宗出现士大夫化的倾向,为其在艺术领域产生广泛影响提供了先决条件。

禅宗主张的淡泊、清远等思想方法与传统文人儒雅、清淡的心性品质相契合,这也是其产生影响的内在原因。

禅宗对待自然所秉持的生态精神使其在哲学观上十分重视生命个体在客观事物上的唯心体悟,强调“色”“空”二者间的辩证关系,强调“本心”所蕴含的对个体生命的探索以及开悟的途径等,构建了禅宗在审美上的独特理念。

禅宗美学对个体本性追求的兴趣远远高过其对自然客观事物本身规律的探讨。

这种探索个体本性并显现真如自性的理念,直接影响了中国文人的绘画创作,并形成了中国传统文人绘画独有的审美意境与生态精神。

禅宗思想对唐宋审美趣味转向之影响

禅宗思想对唐宋审美趣味转向之影响

禅宗思想对唐宋审美趣味转向之影响汇报人:日期:•引言•禅宗思想对唐宋审美趣味转向的影响目录•禅宗思想对唐宋文人审美趣味的影响•禅宗思想对唐宋艺术审美趣味的影响•禅宗思想对唐宋审美趣味转向的反思与启示目录01引言禅宗思想概述禅宗的起源与传播禅宗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派别,起源于唐代,其核心理念是“禅定”,强调通过修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觉悟。

禅宗思想的核心禅宗强调“无我”的境界,认为只有通过消除自我意识,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与解脱。

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宗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唐宋时期,禅宗思想对审美趣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宋代审美趣味宋代审美趣味则转向了简约、自然、内敛的方向,强调意境与气韵的表现,体现在宋词、山水画、陶瓷艺术等多个方面。

唐代审美趣味唐代审美趣味以丰满、华丽、多彩为主要特征,体现在诗歌、绘画、音乐等多个艺术领域。

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宗思想在唐末宋初逐渐盛行,其强调内心平静、简约自然的理念对宋代审美趣味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审美趣味的转向。

唐宋审美趣味转向背景02禅宗思想对唐宋审美趣味转向的影响禅宗思想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唐宋时期的艺术家们开始注重表现自然之美,追求自然景色的描绘。

自然美的重视禅宗思想对自然美的追求,推动了山水画的兴起和发展。

艺术家们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

山水画的兴起禅宗思想将自然与禅境相融合,唐宋时期的艺术家们开始在作品中表现出禅意与自然美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自然与禅境的融合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禅宗思想强调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唐宋时期的艺术家们在创作中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和谐,以简洁的形式表达丰富的内涵。

禅意与简约美的结合禅宗思想将禅意与简约美相结合,唐宋时期的艺术家们在作品中表现出禅的意境与简约美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趣味。

简约美的追求禅宗思想提倡简朴的生活方式,唐宋时期的艺术家们开始推崇简约之美,追求简洁、明快的艺术风格。

禅宗促使中国古典美学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向

禅宗促使中国古典美学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向

禅宗促使中国古典美学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向从汉武帝推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一直到清代,中国多数朝代在思想文化领域里主要推崇的是儒家的圣人之道,仁礼统一,礼乐一体,以及德政结合的理论原则成了主流思想,儒家的思想文化属于古代王朝主流的意识形态。

当然,在一些历史时期,也出现过对儒家大一统思想的挑战,比如,魏晋之际玄学的兴起,借老、庄理念来抨击孔、孟,学术界思想界曾迎来比较开放自由的局面,而正是这种开放,使得一种外来的宗教——佛教有了进入中土的机会,佛教东传成了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新潮流。

虽然说经过唐朝的韩愈等儒学继承者,以及经宋时朱熹等理学家通过对儒学的发挥,使儒学重新占据思想文化的主导地位,抑制了佛学的影响力,佛学思想难以成为主导,但是,佛学进入中土的影响毕竟引起了中国的思想界的巨大震动。

从南朝梁武帝时开始,佛教中国化便迈开了步伐,达摩继承了迦叶的佛学观念,把佛学理论传至中土,他被认为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禅宗虽然有关于“西天二十八祖”的传说,但禅宗真正的理论源头当是达摩的佛学理念。

达摩在中土传播“二入四行禅法”,即“理入”和“行入”,所谓的“理入”强调的是:“同一真性,客尘障故。

令舍妄归真,凝注壁观。

无自无他,凡圣等一。

”因而要“坚定不移,不随他教。

与道冥符,寂然无为”,说的是人人可自证正如本性。

所谓的“行入”包括“四行”,即:“报怨行”,主张还清宿债,无有怨言。

“随缘行”,主张随遇而安,不做无谓挣扎。

“无所求行”,认为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法行”,求性净之理。

达摩开启了禅宗发展理论的源头。

达摩(剧照)之后,禅宗经慧可、僧粲、道信的发挥,一直至五祖弘忍,典型的中国化佛教理论逐渐孕育成熟,而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标志着中国化佛教理论进入了成熟形态。

惠能的禅宗理论不仅在民间有广泛的影响,而且,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重视,皇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

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关键词:禅宗中国美学文人士大夫审美影响摘要:佛教进入中国后,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

在中国,禅始终是站在世俗权力之外的,因而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很大一个方面是体现在文人士大夫的哲学境界和艺术境界的提升,这种变化,散落于他们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等各个角落。

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开拓一条广阔而深远的道路。

引言自汉武帝“废黜百家”以来,直到清末,中国的传统思想领域一直是儒家学说居于统治地位,美学观念起初也以此为基础。

魏晋之际,由于天下大乱,导致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了严重冲击,各种学术思想开始自由传播,这个时候,佛教的东传带来了一股的新的思想文化潮流。

到南朝梁武帝时,一位名叫达摩的印度高僧在广州登岸,他带来了据说自迦叶开始的“以心换心,不立文字”的宗派,被认为是中国禅宗的初祖,这一宗派的发展,历经中华文明百余年的洗礼和交融,以后来成为六祖的慧能法师在传衣钵的法会上的一首偈言“菩提本非树,明镜不是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为标志,产生了中国式的佛教——禅宗。

禅宗的出现和兴盛,影响中国文化达千年之久,对于中国美学的发展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美学的前期概况中国传统文化自春秋战国以来,就确立了以儒学为主、儒道互补的社会意识形态。

西汉之后,儒学依托行政举措而在社会广为布扬,中国美学与文化的品格则呈现为趋于神学化的儒学,后经过东汉王充的批判,廓除了两汉弥漫一时的神学化。

到了魏晋时期,由于时局动荡,老庄玄学开始流行,人们认识世界与自我有了新的方法与观念,但是在解决精神信仰和审美需求方面,还是不能有很好的依托。

这个时候,禅宗开始了逐步的发展。

二、禅宗的与儒家美学的融合1、禅宗本意禅,是佛教梵语“禅那”的略称,义译为静虑,取制心一处、思维观修之义。

禅宗认为宇宙万物统摄于“真如”的本性中,“真如”为宇宙的心,其永恒绝对、无所不在又无所不有,是世界的本质和宇宙的本体。

最新-禅宗与文艺美学相通的探索 精品

最新-禅宗与文艺美学相通的探索 精品

禅宗与文艺美学相通的探索一、禅宗精神与文艺美学的相通近年来,已出现了一些研究和论述佛教和禅宗对文艺美学的影响的论著注例如有曾祖荫的《中国佛教与美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王海林的《佛教美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高长江的《禅宗与艺术审美》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黄河涛的《禅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嬗变》,商务印书馆,1994年出版;丁明夷、刑军的《佛教艺术百问》,中国建设出版社,1989年出版;陈聿东的《佛教与雕塑艺术》,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等。

,研究了审美的妙悟、虚静、言意、境界、形象、静观、直觉、想象、顿悟、灵感等以及禅宗对山水诗画、古窟雕塑艺术、建筑艺术等的美学影响。

本文试图对禅宗在本体论、方法论上给美学有何启发、对我们建立和发展文艺美学有何重要帮助等问题作一些探索。

禅宗的本体,可说是一种无本体的本体。

它否定了传统哲学中作为终极实在的本体。

它的宗旨是识心见性,见性成佛。

它的思维方式是般若直觉,直指自心,只能默契、顿悟、内证、自照,不能将其对象化。

相反,它还将佛变成一种只可内证、默契的个人体验式的顿悟自心。

它又反对空谈心性,反对舍弃感性以求精神净化的坐忘和玄谈。

它主张在感性经验中直接实现超越和提升。

怀海说即此用,离此用,慧能说担水弄柴,皆有妙道。

它勘破了例如道家的道和儒家的仁那样派生万物的本体,破除了种种物质束缚和精神枷锁,解构了法执我执,要求平常心做到本来无窒碍,随处任方园。

它认为本来无一物,否定了终极存在的本体。

它破除了虚假观念和虚假原则,否定了无法抽象回答的假问题,而追求心性的自由解放。

禅宗思想体系中最主要的核心是心性论。

禅宗精神就是超越精神,超越现实的物质和精神束缚,追求在现实感性平常生活中实现心灵解放与思想自由。

论禅宗美学思想对中国文人审美观念的影响

论禅宗美学思想对中国文人审美观念的影响

唐宋以来,注重自我本心,摆脱外在束缚的禅宗盛行,禅宗在士大夫那里留下了追求自我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与自然淡泊、清净高雅的生活情趣。

禅宗那种以神秘的直觉主义为特征的非理性思维方式,使士大夫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都直接推动了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趣等审美心理诸因素的发展和完善,也直接铸就了与以伦理为中心的“诗言志”审美心理传统相区别,甚至是相对立的另一种审美心理构建的最终完成。

一、禅宗对古代文人审美情趣的影响生活情趣、人生哲学与审美情趣往往是相连的。

早期佛教也罢,老庄哲学也罢,玄学也罢,禅宗也罢,禁欲也罢,适意也罢,在保持淡泊清净、提倡与世无争、主张躲避退让这—点上是一致的。

归根到底,在早期佛教和庄玄哲学影响的基础上,禅宗对士大夫最大的影响还是—种逃避现实、远离社会、躲开人世间斗争的出世人生哲学。

尽管有些消极,却与士大夫—直追求的“人生贵在适意”的生活情趣一拍即合,在士大夫那里留下了以追求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与自然淡泊、清净高雅的生活情趣。

总之,从早期佛教影响,到佛教与庄玄的联合影响,到禅宗的再度影响,到最后的禅儒携手,禅宗虽不占主导地位却有独特作用。

从此,传统的“独善其身”与禅宗的“自我解脱”嫁接,传统的“克己复礼”与佛教的乌龟式人生哲学杂交,老庄的“无为”、“自然”与士大夫的淡泊自然的生活情趣混合,逐渐熔铸了中国士大夫极端内向、封闭的心理习惯与克制、忍让、和谐的性格特征。

审美情趣趋向于清幽寒静,追求的是自然适意、不加修饰、浑然摘要堪称中国化佛教的禅宗,是我国流传最久、势力最大、影响最广的佛教宗派。

禅宗以其一个关于“梵我合一”的精致周密的世界观理论,—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一种“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法,对中国文学产生全方位辐射,渗透和影响到审美及其他各个文化领域,直接推动了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趣等审美心理诸因素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禅宗;审美;艺术欣赏;美学理论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25(2009)02-0157-03收稿日期2008-11-14作者简介吕向文(1966-),女,辽宁营口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公安教育研究。

北宋的禅宗文化与审美观念

北宋的禅宗文化与审美观念

北宋的禅宗文化与审美观念北宋(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与审美观念也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禅宗文化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也对当时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的禅宗文化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中国佛教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学体系。

但是到了北宋时期,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禅宗强调通过深入内观和冥想来实现对内心的觉醒,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平静。

禅宗文化在北宋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影响了当时社会各个层面的人们。

禅宗文化对审美观念的影响在北宋时期体现得尤为明显。

禅宗倡导"悟道即是美道",强调人们通过感悟自己内心的本质来达到审美的境界。

因此,北宋时期的文人墨客们常常借禅宗思想来表述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

他们追求的不仅是艺术形式的美感,更是通过艺术的触发来触动人们的内心,使人们能够脱离尘世的束缚,感受到心灵的慰藉和宁静。

在北宋时期,禅宗文化对美学观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绘画和文学方面。

在绘画艺术中,北宋画家主张以墨、水为主,把握造型和运笔的灵动,在画面中追求以简化的手法来表现事物的真实本质。

他们常常通过山水画来表达禅宗的境界,追求的是通过寥寥几笔、淡淡墨香来营造一种静谧、深邃的意境。

这种审美追求也影响了北宋时期文人的诗词创作,他们在作品中常常描绘自然美景和内心的感悟,借助意象与比喻来表达对禅宗境界的追求。

除了绘画和文学,北宋时期的禅宗文化还深刻影响了建筑、茶道等领域。

北宋的建筑注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在建筑设计中常常融入禅宗的思想,追求与自然的和谐,营造一种宁静、平和的生活环境。

同时,北宋时期的人们还追求质朴、简约的生活方式,这体现在他们的服饰、家居摆设、饮食习惯等方方面面。

茶道作为一种审美的表现方式,也在北宋时期得到了发展和推广,茶道强调精神的净化与内心的平静,符合禅宗对修行和审美的追求。

总的来说,北宋时期的禅宗文化与审美观念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文化和审美风格。

禅宗思想对中国审美文化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中国审美文化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中国审美理论的影响所谓“禅宗”是形成于南北朝时期的一个佛教宗派。

禅宗创始人是著名的“达摩祖师”。

禅宗向来不注重经典,而是主张“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认为修行要“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

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是佛教中国本土化的唯一宗派。

五祖弘忍后分南宗、北宗两派。

北宗主拂尘看净之渐修,南宗主张顿悟而即身成佛。

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因而从各方面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有积极意义的,也不乏消极影响。

时至今日,即便禅宗作为佛学宗派已渐渐衰落,但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的地位不可磨灭。

作为中国文化的佛教,禅宗不仅仅是促使三教合流成就了中国美学的第二大突破,张节末在《道禅对儒家美学的冲击》一文中指出了禅宗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总地位:“我以为,境界-意境作为美学史的概念,应该在禅宗起来以后,在唐代才告成立。

我们从唐代以后美学和艺术的发展中看到,禅宗的喻象方式向中国的山水画、写意画导入了精神的深度,使之心灵化和境界化;向中国诗歌的缘情传统导入了更为虚灵空幻的意,最终形成了诗的意境。

意境的出现,是第二次美学突破的标志。

”禅宗属于宗教,然而对于士大夫来说,禅宗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心灵哲学,其“如梦如幻的”的人生观,足以解脱士大夫灵与肉的苦恼困境,而参宗人定的内心体验,可以进入艺术创造所需的心醉神迷的境界。

中国的意境美学深受禅的影响,逸格的山水画和禅画表达了禅的意境。

何谓禅境,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的状态,便是禅宗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古人云“禅即是画,画即是禅”,禅与画相同,是应为两者处于同一本源心,禅家称之为“自牲”,画家称之为“意”或“志”,禅与画都是性情的流露,作品是禅意的物化。

张育英在《禅与艺术》指出,意境与禅的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已经对文人画的影响就是对文人画的影响,慧能大师的方外好友,号称“诗佛”的王维最早接受禅宗理论,他的《辋川集》被人称为是“字字入禅”之作,从中可以看到禅宗理论对其美学趣味的渗透,晚年的王维以禅宗的态度对待一切,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歌,使其作品沐浴在佛光之下:空山、翠竹、日色、苍松、青苔、莲花、鸣鸟、流水、钟声......,大都是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圆满自在,和谐空灵。

浅析禅宗与文艺美学的本质联系

浅析禅宗与文艺美学的本质联系

妙悟的底蕴 。严羽在 《 诗话 》中明确 表明要以盛唐诗歌作为 师法 的对象。 “ 诗者 ,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 人 ,唯在兴趣 , 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 ,透澈 玲珑 ,不可凑泊 ,如 空 中之音 ,相 中之色 ,水 中之月了。
综 上 所 言 ,禅 宗 与 文艺 美 学 的本 质 联 系 就在 于 “ 妙 词而病于理 ;本朝 人尚理而病于意兴 ,唐朝人 尚意兴 而理在 其 中,汉魏之 诗词理意兴 ,无迹可求 。”在严羽看来 ,汉魏
所依 ,静 若秋 江水”表 现 出的也 是一种任 运 自然之 感。
关键词 :禅 宗;文艺美学 ;本质联 系
禅宗 本体 ,是一 种没 有本体 的 “ 本体 ” ,它 的宗 旨是 如此 。似大匠运斤 ,不见斧凿之痕 。不知者 困疲精力 ,至死
是识 心见性 ,见性成佛 。它 的思 维方式是般若直觉 ,直指 内 不知悟 ,而俗 人亦谓之佳 。”所 以,无论对 于禅宗 还是文艺 心。所有 的这些 ,都不 可言说 ,没有规律 ,只能靠顿悟 ,内 美 学 ,悟入都 是极 其关 键 的。而 悟入 的前提 则是饱 参 和活 证 ,自照 ,不能将 它对象化 。禅 宗给我们 的启发是 :这种精 参 。所谓 “ 参 ”就是仔 细琢磨 的意思 。 神境界不可言说 ,只可 意会 和感 悟 ,要体验 。有理性融 于其 在找 到悟 门的 同时 ,兴 趣也 是很 重要 的 。 “ 兴趣 ”是 中 ,它不是对客观事物 的科 学认 识 。它源于 自然 ,却 又超脱 自然 。可遇而不可求。 文艺 的 审美 ,遵循 的也是 这种 自然 。它 有何特 征 呢?
总的来说 ,一方 面是超 越物质功利欲念 ,不谋求 占有 ,而着 眼于欣赏 以得美感 ,从 生理快适达到心理愉悦 。另 一方 面是 穷 。”又说 : “ 谢灵运至盛唐诸公 ,透澈 之悟也 ,他虽有悟 通过对于被赋予感情 的形象 ,欣赏其 内涵 给人 以精 神上的共 者 ,皆非第一义也 ”。由此 可见 ,透澈之悟 的妙悟 ,即是 吟 鸣与欢娱 ,它 的内容符合人类进步 的思想 ,不 仅能使人们欢 咏性情 的兴趣 。妙悟是创作 主体的能力 ,兴趣是诗歌本体 的 娱 ,更有一些超越 本体 的深层意蕴 ,这可 以畅清人 的心智 , 特征 ,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或缺 。 提升人们精神境 界的 自由解放 ,从而感受 到文艺之美 。这些 再 者 ,兴趣所 创造 出来 的艺术 境界是 自然 而然 、浑 然 都是不可置 之绳墨的 ,恰如悟禅 ,都是一 瞬间的事 ,这就是 体 的完美 整 体 。 “ 故其妙 处 莹彻 玲珑 ,不可 凑泊 ” ,就 “ 妙悟” 。 是这个意思 。 《 诗话 》还指出 : “ 诗有词理意兴 ,南朝人 尚

论禅宗思想对中国绘画发展的影响

论禅宗思想对中国绘画发展的影响

对自然与生命的尊重与感悟
禅宗强调对自然与生命的尊重与 感悟,这种思想也影响了中国绘 画的审美取向,使得画家更加注
重表现自然与生命的美。
在绘画作品中,这种审美取向往 往表现为对自然与生命的描绘, 如山水、花鸟、人物等,以表达
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与感悟。
禅宗的这种思想对于中国绘画的 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 得中国绘画更加贴近自然与生命
禅宗思想对现代绘画创作方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现代绘画在表现形式上更加灵活自由 ,注重画家的内心感受与体验。
中国绘画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中国绘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 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未来,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将成为中国
绘画发展的主要趋势。
国际化与多元化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绘 画也将走向世界舞台,与其他艺术 形式相互交融,形成多元化的发展 趋势。
强调个性与创新
未来中国绘画将更加注重个性与创 新,作品中将更加体现当代人的情 感与思考,同时保持中国画独特的 韵味与魅力。
THANKS
感谢观看
论禅宗思想对中国绘画发展的影响
2023-11-10
目录
• 禅宗思想概述 • 禅宗思想对中国绘画风格的影响 • 禅宗思想对中国绘画题材的影响 • 禅宗思想对中国绘画技法的创新 • 禅宗思想对中国绘画审美的提升 • 结论与展望
01
禅宗思想概述
禅宗的起源与传播
禅宗起源于印度佛教,自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并逐渐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扎根。
禅宗强调内心的平静与淡泊,这 种思想影响了中国绘画的审美取 向,使得画家更加注重表现内心
的平静与淡泊。
在绘画作品中,这种审美取向往 往表现为对画面气氛的追求,如 简约、淡雅、宁静等,以表达内

禅宗与文艺美学相通的探索

禅宗与文艺美学相通的探索

禅宗与文艺美学相通的探索【摘要】禅宗与文艺美学是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然而它们之间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本文通过对禅宗对文艺美学的影响,文艺美学在禅宗中的体现,以及禅宗对文艺美学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文还分析了禅宗与当代文艺美学的联系以及二者的共同特点。

通过这些探索,我们可以发现禅宗与文艺美学在追求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超越表面现实的境界、以及追求内心平静与宁静等方面有着相通之处。

最终,本文得出了结论:禅宗与文艺美学的相通之处在于它们都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清净,通过审美的过程来感悟生命的意义,体验生活的美好。

【关键词】禅宗、文艺美学、探索、影响、体现、启示、当代、联系、共同特点、结论1. 引言1.1 禅宗与文艺美学相通的探索禅宗与文艺美学都是对生命、自然、人性、存在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共通之处。

禅宗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觉察,文艺美学则关注审美的感知和表达。

这种内在与外在的呼应,使得禅宗与文艺美学之间存在着一种隐性的联系。

正如文艺作品能够引起观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和共振一样,禅宗修行也能使人深入自我,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禅宗的思想对文艺美学的影响在于,它强调的内观和解脱思绪的能力,使得艺术创作更具灵感和深度。

文艺美学在禅宗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禅画、禅诗、禅曲等形式中,这些艺术形式通过简洁、抽象的方式传达禅宗的无我境界和生命的本源之美。

禅宗对文艺美学的启示在于,它教导人们超越表面的现象,深入事物的本质,从而创造出富有内涵和智慧的艺术作品。

禅宗与当代文艺美学的联系也体现在对当下社会、人性、自然等议题的关注与表达上,二者都试图通过艺术的形式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禅宗与文艺美学虽然各自有着独特的理念和表现方式,但二者之间却存在着诸多共同特点,如内心觉察、抽象表达、超越自我等。

这种相通的探索不仅使得禅宗与文艺美学之间产生了互相辅助的关系,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和文化启示。

禅宗对传统美学的思想影响阅读答案

禅宗对传统美学的思想影响阅读答案

在中国画里,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直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人们往往把空白作为整幅画中最令人欣赏的局部,正是因为那一空间给人以神秘又美好的遐想,所以就使这一虚空变成最耐人寻味的一面。

如用顶峰来表现大自然的雄伟峻峭,用烟云来衬托山峦的静穆庄严。

在所留下的那些虚空里,都存在着极大的暗示,而这暗示又仿佛是一种流动语言,它可以使画家的观察力和读者的想象力更加敏锐。

这种智慧,显然受到禅宗“机锋转语〞的启示,有引人入胜之妙。

《坛经》云:净心那么“心量广阔,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善人恶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这种以“净心〞观照宇宙万物,从而体认其真如本性的思想,对我国传统的审美活动和文艺创作发生过重大影响。

审美活动是采取审美观照和情感体验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既如此,审美者就必须具备虚空明净的审美心境。

只有用经过净化的、排除了各种世俗欲求的心境去对审美对象进行审视观照,才能体悟到宇宙万有的内在本质和生命律动,从而渐入审美境界。

白居易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引》中指出文艺创作要排除心中的一切杂念,形成虚空的审美心境,此乃进行艺术构思的前提条件。

白氏还指出有了虚空的审美心态,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就会纷至沓来,涌入艺术家的心中,只有万景入胸,才能经过方寸之心的熔铸冶炼,酝酿凝聚成审美意象,塑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选自李豫川《禅宗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有删改〕8.以下对文中“于相而又离相〞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B.在观照中物我既两忘又相离的境界,正表达了这一创作主张。

C.在创作中首先要“于相〞才有可能爆发灵感,铸成审美意象。

D.“召唤结构〞能使观者参与作品再建构,它强调的是鉴赏中的“离相〞。

9.以下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A.观者展开审美想象与联想,使作品得以再建构,从而发现作品的未定点和空白。

B.中国画里最令人欣赏的局部是“留白〞,它使画家的观察力和读者的想象力更加敏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剖析禅宗对文艺美学影响一、禅宗精神与文艺美学的相通近年来,已出现了一些研究和论述佛教和禅宗对文艺美学的影响的论著,研究了审美的妙悟、虚静、言意、境界、形象、静观、直觉、想象、顿悟、灵感等以及禅宗对山水诗画、古窟雕塑艺术、建筑艺术等的美学影响。

本文试图对禅宗在本体论、方法论上给美学有何启发、对我们建立和发展文艺美学有何重要帮助等问题作一些探索。

禅宗的本体,可说是一种无本体的“本体”。

它否定了传统哲学中作为终极实在的本体。

它的宗旨是“识心见性”,“见性成佛”。

它的思维方式是般若直觉,直指自心,只能默契、顿悟、内证、自照,不能将其对象化。

相反,它还将佛变成一种只可内证、默契的个人体验式的顿悟自心。

它又反对空谈心性,反对舍弃感性以求精神净化的“坐忘”和“玄谈”。

它主张在感性经验中直接实现超越和提升。

怀海说“即此用,离此用”,慧能说“担水弄柴,皆有妙道”。

它勘破了例如道家的“道”和儒家的“仁”那样派生万物的“本体”,破除了种种物质束缚和精神枷锁,解构了“法执我执”,要求“平常心”做到“本来无窒碍”,“随处任方园”。

它认为“本来无一物”,否定了终极存在的本体。

它破除了虚假观念和虚假原则,否定了无法抽象回答的假问题,而追求心性的自由解放。

禅宗思想体系中最主要的核心是心性论。

禅宗精神就是超越精神,超越现实的物质和精神束缚,追求在现实感性平常生活中实现心灵解放与思想自由。

这也可以说是它没有本体的“本体。

”这种精神,与儒家的“率性而行”、道家的“自然无为”是有相通之处的。

它与存在主义说的“纯粹内在意识的不证自明性”,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说的“人应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与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的“对于人所不能说者,人必须沉默”等,也是有相通之处的。

禅,是梵语“禅那”(dhyāna)的简称,鸠摩罗什译作“思维修”,是一种运用思维活动的修持方法。

玄奘译作“静虑”。

禅,要求清除私心杂念,专注一境,守意修定,以定发慧,以慧资定,定慧双修,达到“涅pán@①”。

它又破又立:破除烦恼束缚,立得心性解放,使以求得“圣道”。

禅宗要求在感性现实生活中,瞬间刹那,顿悟“真如”本性,达到“涅pán@①”,意为“无为”、“圆寂”,这是一种无欲念、无尘染、无物我、超越时空、刹那永恒、澄明解脱的境界。

它可在生时或死后达到,即“有余涅pán@①”和“无余涅pán@①”。

“有余涅pán@①”是已灭生死之因,但作为前世惑业造成的果报身即肉体还在,人仍然活在世上,人仍有思虑。

它继续发展为“无余涅pán@①”,不仅灭掉生死之果,肉身不存,思虑也无。

佛教认为,人由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成。

《般若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是一种本体的“空”。

“空”在具象之中,又超于具象之外。

著名小说《红楼梦》中是有这种“色空”观念的美学影响的。

再如王维的诗《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就是一种空灵宁静的境界;它通过具体形象的描写,抒发了空灵的心境,达到了对宇庙本体的感悟,在刹那瞬间顿悟到无限永恒。

诗人去物无欲以空心,“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幻出奇诡。

”因为“外清眼境,内净心尘”,才能“体素储洁,乘月返真”。

因为诗人“凝神遐思,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去除了见道明性的障碍,就达到了无利害的空达的灵心。

瞬间顿悟直觉自由解脱的心性,这就是严羽《沦浪诗话》总结的“妙悟”论的美学核心。

神宗与诗学、美学的“妙悟”目的与原则不同:一为悟空,一为审美;禅不在言,诗不离言;禅去情,诗贵有情。

但,追求妙悟自由解放,则是相通与一致的。

所以又有人说:“舍筏登岸,禅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禅一致,等无差别。

”临济宗的祖师黄檗希运说:“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

……唯此一心即是佛,……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

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

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

”这就是永恒与无限的本源的清净心。

它要通过“息念忘虑”去达到、去顿悟。

离此根本,求诸外物外法,都不能悟得”真如”。

诗道要求妙悟,也要求外去物累和功利物欲,内心无障碍,空灵自由,虚静意清,专注凝神,待时机成熟,自然顿悟,畅神抒怀,神超形越,任性适情,有凌云意,与自然浑然合一,思与境偕,英华外发。

“临春风,思浩荡”,“万趣融其神思”,“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

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正如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的:“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这种境界,非人间所有,乃诗人游心所在。

诗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神与物游,“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

所以有人说:“诗者,妙观逸想之所寓也,岂可限以绳墨哉!”陶渊明所以能“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李白所以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垂衣贵清真”,韦应物、柳宗元以能“发纤nóng@②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都由于“但见性情,不睹文字”,“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

”“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采而风流自然”,“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冷然希音”,“只取兴会超妙”,都由于实现了生命的升华和超越,超越了束缚和限制。

这都是与神宗精神相通的。

二、禅宗在本体论、方法论上对文艺美学的启发禅宗的本体论,认为最高存在的“本体”是“真如”;最真实不虚的、永恒的“佛性”就是众生本有的“我心”。

禅宗的方法论,就是要求“直指心源”,顿悟一念。

“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不靠菩萨外力的救度,也无须离尘世,苦修行,而要靠“各于自身,自性自度”的顿悟未被污染的清净“本心”,靠“心开悟解”本净的“真性”和“本性”禅宗,不论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见本性不乱为禅”,“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

排除一切计较、执着、烦恼的妄念和杂念,进入直觉的内省,参悟清净的“本性”,这是“真如”的第一义。

这是无限丰富的,不可言说的,非逻辑概念可以确定表述的,只能通过禅悟去直接体验。

“妙悟要穷心路绝”,即杜绝一切愚迷心路。

“妙悟在于即真”,对待“真如”,要“真参实悟”。

“真参就是要在不落言诠、寻思、拟议处用功;实悟,必须悟在无所得处”。

“真如”是“虚通寂静,明妙安乐”的空无境界。

它不是绝对的空白,而是包容万物,但又不是任何一物。

在哲学中,它类似于柏拉图和黑格尔说的“理念”,把寓于个别单一之中的“普遍”与“理念”抽象成离开单一又与单一并列。

妙悟,就是通过直觉顿悟,见性成佛,达到无念虑、无执著、无绊累、无法相的本心清净境界,无限自由自如的精神境界。

靠直觉体验去意会,不靠语言文字、逻辑概念去直说,才能感悟到无限丰富多彩、活泼流动、生机盎然的自由境界。

“智与理冥,境与神会”,这就犹“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离开感觉体验,任何逻辑说明、文字概念都不能让人真正感受到水的冷暖。

文艺要动人以情,离开形象直觉,任何文字概念逻辑直说都是无济于事的。

文艺要让人在动情的审美感染中悟得自由解放的精神境界,决非局限于认识所写的文字表面内容。

在这两点上,它与禅宗是密切相通的。

我认为,禅宗给文艺美学最重要的启发有两点:第一,文艺和审美的本体就是使人感悟到无限丰富、生气流动、自由解放的精神境界,产生灵府朗然、快感心悦、神愉、志畅的审美感受。

它不同于禅宗的是,文艺表现的审美感情,背后有理性融铸在其内;其中渗透交织着趣味、观点、理想和意志等,并非空无一切。

审美感情的源泉在于社会生活。

文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但,文艺审美同时又是超越物质功利欲求的。

它不离感性生活,但又不是局限于、停留于感性生活现象本身,又是要通过对感性生活现象的再体验去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境界。

这和禅宗不离“挑柴担水”等感性生活,却又不局限、停留于此,而要体悟自由解放的精神境界,是相通与一致的。

第二,这种精神境界,不是文字语言和逻辑概念所能直说的。

按禅宗的话,就叫“说似一物即不中”。

所以,“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如果把它直说成某一确定的概念,就会“死于句下”。

为什么不能直说?康德说得好:“审美意会就是想象力里的那一表象。

它生起许多思想,而没有任何一个特定的思想,即一个概念,能与它相切合。

因此,没有言语能够完全企及它,把它表达出来。

”因此这种精神境界,只能通过饱含情咸、并诉诸直觉体验的形象体系,才能暗示、象征、启迪、感动接受者,使之感悟到形象体系蕴含的、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象外之象”和“味外之旨”,“言外的不尽之意”,诱导人们去寻求那包含有终极关怀意义的审美价值,自由解放的精神境界。

禅宗与文艺有异有同。

其差异显:禅宗悟道舍筏,不要文字和形象。

文艺不能“得意忘形”。

得意之时和之后,仍然欣尝和回味其形象的美。

“象外之象”和“味外之旨”,自由解放的精神境界,还是有赖于这些形象的启迪、诱导、传达、暗示,永远离不开文字、语言、线条、音响等构筑的形象。

但,文艺与禅宗精神仍然有深刻的相通相同之处:都不能靠语言文字、逻辑概念直说,不能“死于句下”,不能局限、停留于用耳目去直接感受音、线、形、字的表面,而必须用心去体验、感悟音、线、形、字所构成的形象背后的“象外之象”,诱导人们去感悟那符合人的本性追求的自由解放的精神境界。

禅宗给文艺美学的重要启发是:文艺审美的本体是寻求包含有终极关怀意义的审美价值、自由解放的精神境界。

其方法是通过对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饱含感情的描写,以抒情写意,体现象外之象和味外之旨,对自由解放境界的理想追求,诉诸接受者,让他们通过对形象的耳目声色的欣赏之娱,体验到愉意畅神的自由解放的美感境界。

三、禅宗的“拈花”传说与黄庭坚的“桃花”诗禅宗不是有一个著名的“拈花微笑”的传说吗?我们明白了上述要点,就可以对那个传说有更深广的体会。

这种体会又可以反过来帮助我们更深切地明白上述要点。

;传说曰:“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

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付嘱摩诃迦叶。

”若干年后,达摩回天竺前,问弟子“何为道法”。

道副说:“不执文字,不立文字。

”达摩说:“汝得吾皮。

”慧可默然无言,礼拜后,依位而立。

达摩赞许说:“汝得吾髓。

”这两个传说都体现了禅宗“说似一物即不中”的精神。

因为,真如“第一义”不可言说,只能妙悟,要求心领神会,心心相印。

中国古典美学很重视这一点。

王士祯说:“严沧浪以禅喻诗,……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

通其解者,可语上乘。

”王夫之说:“王敬美谓‘诗有妙悟,非关理也’,非谓无理有诗,正不得以名言之理相求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