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孔子与老子
第一课__《孔子与老子》(全)
思 想 核 心
《论语》之
“鬼”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 矣。”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 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 置,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
孔子30岁左右开始讲学, 培养出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弟 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在地域 上,弟子们来自各诸侯国。就 学生而言,有“闻一知十”的 高材生颜渊,也有“难与言” 的外乡人;就成份而言,除了 孔子讲学图 孟懿子、司马牛等少数学生出 身贵族外,大部分都是平民, 这段材料反映了孔 如子贡是做生意的,子张是农 民,颜渊“穷居陋巷”,曾参 子的哪一教育思想? “提襟肘见”。所以,当时就 有人说“夫子之门,何其杂 也”。 ——《中国教育史讲 稿 》
在全 韩球 国第 汉一 城所 正孔 式子 揭学 牌院
院非 将洲 落首 户家 肯孔 尼子 亚学
孔 子 在 世 界
孔 子 在 柏 林
首北 都欧 斯孔 德子 哥学 尔院 摩在 成瑞 立典
二、老子与《道德经》
宋代福建泉州老君岩
1.老子生平
姓李,名耳,字聃(又称 老聃),楚国人。 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
思 想 核 心
“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 “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 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 守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 能追求“仁”的境界,即“礼”以仁为基础, “仁”以礼来维护。两者是相互制约的。
2.孔子之思想学说
D)
④“有教无
③“为政以德”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A.“仁”和“礼” B. “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 “忠恕”之道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 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 法 、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 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 约全书》竞胜。 ” ━━ 摘自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 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 中的地位或作用。(2分)
“孔子之道“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 并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文化的发展。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夏曾佑 《中国古代史》
爱人 忠恕
仁
“仁”
克已复礼 正名
礼
思考:仁与礼的关系?
“仁者爱人” 道德、修养 “克己复礼” 规范、准则
两者相辅相成
内在自觉
自律
外在约束
“礼”
他律
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功成身退
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血脉
儒家 重秩序 重人伦 重教化 入世 立德 立功 立言 庙堂之高 道家 重自然 重自由 重生命个体 出世 无欲 无为 无事 江湖之远
问题探究2:孔子思想的影响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 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 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 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 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 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 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 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 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 国…… ” ━━摘自梁启超《世界伟人》 (1)材料一作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3分)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 依据。(3分)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思考:孔子由凡入“圣”原因何在?
A,由于其思想主张顺应了统治者巩固 统治的需要,其“仁”“德”“礼”等 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受到统治者的重 B视,后代儒家学者发扬了其适应君主专 制制度发展需要的主张,不断提高了其 地位
C,历史上政治稳定、统治巩固后,孔 子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 冲受到批判
地位: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 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仁者爱人”
调整统治者与被统 治者之间的关系
“仁” 遵循“忠恕”之道
思考: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对不同的人(统治者与普通人) 来讲,其有何不同的要求和表现?从中反映出这一思想的 突出特点是什么?为实现“仁”,他提出了什么方法?
不同要求和表现: 对统治者来讲,“爱人”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政, 爱惜民力,体察民情,以德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对普通人来讲,就是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广泛地理解 体贴他人。
第一单元
第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 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 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的学说
(一)时代背景
1,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 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
2,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 出现 3,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4,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 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 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这则小故事体现了孔子什么思想?实质是什么? 你如何看待?
“礼”“克己复礼” 、“正 名”
实质是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在春秋末年奴隶制正在走向灭亡的背 景下,他的这一保守思想不可能受到
普遍重视
(二)主张
思想上:核心是“仁”和“礼”;为政以德;对鬼神 敬而 教育上:有远教之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
第1课孔子与老子
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
2、《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八列舞女)的礼乐,可是,到了春秋时期连鲁国大夫季氏也公然“八佾舞于庭”,对此,孔子很是感叹!这说明,孔子政治思想中的“礼”,是()
探究二辩证法思想
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柔弱胜刚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请大家依据材料说说老子思想中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
第1课孔子与老子
学生明确内容
学习目标
了解孔子与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他们的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重点难点学思想
教师编制内容
生成问题预习提纲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君子成人之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躬自厚,而薄责备于人。当仁不让于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探究三无为而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第五十七章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这段材料表明老子在政治上倡导什么?
教师精选编制内容
针对目标训练(用时10-20分钟)
1、《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这说明孔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1、孔子、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经济:生产工具、技术的提高(铁农具、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2、孔子(前551——前479):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思想:政治思想:仁:①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为政以德(①②缓和阶级矛盾)③理解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④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④调整人际关系)⑤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礼:含义: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为了实现礼,提出“正名”的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保守)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天是主宰。
教育思想:教育原则: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习方法:学思结合、独立思考、坚持己见,“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等影响:孔子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之后,精耕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的活动:政治活动:周游列国,宣传政治见解(主要是仁、礼)。
文化活动:整理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思想保存:其弟子整理记录的《论语》中4、孔子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的原因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诸侯热衷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客观,根本)②儒家仁、礼的思想不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主观)5、汉代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原因①社会形势变化:大一统,中央集权加强②儒家经过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6、孔子思想特点:①重传统,重继承②仁、礼为核心③政治和伦理结合④以德为主⑤重人事,虚天命⑥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7、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①大一统思想→社会安定,祖国统一。
②人本、民贵→和谐人际关系,三农问题③以德治国→培养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孔子、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经济:生产工具、技术的提高(铁耕具、牛耕),增进生产力进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二、孔子(前551——前479):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的开创人思想:政治思想:仁:①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为政以德(①②缓和阶级矛盾)③明白得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固社会秩序。
④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④调整人际关系)⑤以礼治国的同时慢慢改良政治礼:含义:西周的品级名分制度。
为了实现礼,提出“正名”的主张,依照周礼的制度把已经混淆了的社会品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保守)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天是主宰。
教育思想:教育原那么: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习方式:学思结合、独立试探、坚持己见,“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等阻碍: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以后,精耕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慢慢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的活动:政治活动:周游各国,宣传政治观点(主若是仁、礼)。
文化活动:整理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思想保留:其门生整理记录的《论语》中4、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的缘故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诸侯热衷于成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增强对人民的操纵(客观,全然)②儒家仁、礼的思想不适合那时历史进展的潮流。
(主观)五、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缘故①社会形势转变:大一统,中央集权增强②儒家通过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保护那时的社会秩序六、孔子思想特点:①重传统,重继承②仁、礼为核心③政治和伦理结合④以德为主⑤重人事,虚天命⑥保守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7、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①大一统思想→社会安宁,祖国统一。
②人本、民贵→和谐人际关系,三农问题③以德治国→培育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二、老子 —创立道家学说(《道德经》)
福建泉州老君岩造像
《道德经》石刻书法
1、主张 (1)思想主张(核心): (“道”是万 “道” 物的本原,“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2)政治主张:
矛盾对立的两 (3)朴素辩证法思想(哲学):
(如:有无、难易等) 个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开创者, 2、评价: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时期)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孔子在韩国
孔子在日本
孔子在越南
孔子在英国
孔子在德国
一、孔子 —创立儒家学说(《论语》)
1、主张 “仁”,仁者爱人(己所 (1)思想主张 不欲,勿施于人) (核心) (周礼) “礼”,克己复礼 礼的实质: 恢复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注:
(具有保守性)
仁是内在自觉, “仁”与“礼”的关系:
礼是外在约束;内“仁”方能外“礼”, 外“礼”有助内“仁”
阅读材料,理解“礼”的思想。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 (1)礼的实质是什么?如何看待礼? (2)达到礼的方法是什么? 正名(贵贱有序) (3)仁与礼的关系是什么?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民 至 老 死 不 相 往 来兮 ,, 祸福 之之 所所 伏倚 。;
( 《孙子兵法》 ) 注:兵家—孙武
探究儒家和道家的文化差异
1.儒家重视人与人的关系,道家重视人 与自然的关系。 2.儒家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的开创者,道 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开创者。
(2)政治主张(民本思想):为政以德 (爱惜民力,以德治民 )
有教无类(原则) (3)教育主张 因材施教(方法) 整理文化典籍,六经: 《诗》《书》 《礼》《易》《乐(佚失)》《春秋》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 注: 的局面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生存道路,必须到中国两
千年前的孔老夫子那儿去 寻找智慧。
大型史诗电影《孔子》
一、孔子的学说
(一)孔子其人
• • • • • •
名丘,字仲尼 春秋鲁国人 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一、孔子的学说
(一)孔子其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反映了孔子志向 ——《论语· 为政》
专一,执著探索, 不断完善自己的 一生。
一、孔子的学说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 ●仁:
1、含义:仁者爱人
《论语》之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一、孔子的学说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 ●仁:
1、含义:仁者爱人 “忠恕”之道 2、途径: 统治者—— 3、表现: 普通人—— 推已及人、理解体谅 《论语》之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老子的哲学思想
2、辩证法思想
(1)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2)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
主张只要能“守静”, 就可以“以弱胜强”。
无
为
而
治
一、老子的思想
(三)老子的政治思想 1、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
孔子的诞辰日,安南在联合国总部张挂了孔子的 画像,以示崇敬。
2009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的日子。从圣贤故乡的 山东曲阜,到海峡对岸的古城台南,从学者官员到懵懂孩童……两 岸各界代表不约而同地聚集于孔庙之中,以传统方式缅怀这位中华 民族的至圣先师,重温他关于礼义、人文的闪光智慧。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 此观点的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A
4.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 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 “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 D. “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A
5.下列关于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的主要体现 在: A、仁者爱人 B、为政以德 C、克己复礼 D、改良政治
C
6.“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 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子实际上 主张 A.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B.事物是对立和统一的 C.杜绝浪费,勤俭治国 D.无为而治,缓和矛盾
D
核心
礼
西周等级 名份制度
实施方法
“克己复礼” “正名”
齐景公问礼,孔子曰“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
想一想:礼的主张维护的是哪一阶级的利益? 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这一思想主张在当时 是进步的还是保守的?
政治思想
阅读以下孔子名言,总结其治国之道?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论 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语 ——《为政篇》 》
孔子周游列国
教育思想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的教育成就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总结出一套先进的教育和学习方法; 整理六经,继承传播文化。 (《诗》《书》《礼》《易》《乐》《春秋》)
人 学 政治思想 物 派
哲学 思想
教育思想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 (1)“仁” (2)“礼” (3)“为政以德” (4)“有教无类” A(1)(2)(3)(4) B(2)(3)(4) C(1)(3)(4) D(1)(2) 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 ) A、“仁”和“礼” B、 “仁”和 “德治” C、“克己复礼” D、 “忠恕”之道
第1课孔子与老子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核心 内容
思 哲学 1.“道”是万 “道”是最高的哲学概 想 思想 物的本源 念;事物是矛盾对立的, 学 2.辨证法思想 但可以互相转化 说 政治 “无为而治” 主张 “无事取天下”
思想 评价
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有消极的因素
治国主张
“仁者,爱人”
作用:调整统治者 与被统治者之间的 关系,稳定社会秩 序。
• “仁”的三个层次:
• (1)“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也。”(以 家庭为出发点,体现血缘关系的爱 ) • (2)“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论语· 学而》(以社会为关节点, 维系人际关系的爱) • (3)“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 也。”《礼记· 祭义》(以宇宙为终结点,调 和物我关系的爱(人与自然的和谐))
哲学思想
教育思想
历史影响
孔子
仁、礼、 为政以德
敬鬼神而 远之
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 世界文化
老子
无为而治
道, 辩证法
哲学史, 中国文化
我们分析思想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依据 的理论是“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 的经济政治的反映。
• • • • • 春秋的时代特征(前770年——前476年) 最突出的特征:奴隶制瓦解时期。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 2、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 3、文化上,私学的兴起,逐渐形成了“士” 阶层,儒家和道家学派产生。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全景
山东曲阜孔庙杏坛
民国时期发行的孔子邮票
今孔子杏坛讲学邮票
今孔子周游列国邮票
今孔子邮票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 你知道北京奥运会选 中的五句论语名句吗? • “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 • “四海之内皆兄弟”。 “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 “德不孤,必有邻”。 “礼之用,和为贵”。
第1课 孔子和老子
“礼”是指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2)怎样才能做到礼呢? “正名”,纠正混乱的等级秩序。 材料四: 季氏八佾(yi.一行八人为一佾)舞于庭。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论语· 八佾》
(1)什么是“礼”?
(2)孔子的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二: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3)孔子的哲学思想(鬼神观) ——敬鬼神而远之 材料三:“子不语怪、力、乱、神。 ” ——《论语·雍也》 材料四:樊迟问知(智)。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 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雍也》
二、老子的思想
老 子 塑 像
老子,姓李名耳, 字聃。我国古代伟大的 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 学派创始人。存世有 《道德经》(又称《老 子》),其作品的精华 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 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 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 响。在道教中,老子被 尊为道教始祖。
(1)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关于“道”的言论 材料一: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材料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材料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
孔 子 讲 学 图
合作探究:
在春秋时期,孔子为安定社会秩序,开出了 “仁”的 处方,但他周游列国十四载,积极推销他的政治方案,为 什么没有受到当时诸侯们太多的重视?
(1)社会背景: 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统治者 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 的控制。 (2)儒家自身:虽然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但在当 时不能满足统治者的需要。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材料四:“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第1课孔子与老子
2.礼的含义:“克己复礼”
保守一面
礼: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礼的实现途径:正名 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 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礼的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二、孔子的治国思想:为政以德(以德治国)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 家思想的形成。
• 一、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时 代背景)
人物 学派 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 教育思想 历史影响
孔子
儒 家
仁、 礼、 为政 以德
无为 道 老子 家 而治
敬鬼 神而 远之
1.天命观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
“道”是凌驾于上天之上的、世间万物的本原, 是一个高度抽象、概括的、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 哲学概念。 进步意义: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老子的哲学思想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
强者莫之能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
3、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
孔子问礼于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 春秋楚国人 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的哲学思想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曰之道。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城中 有四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学堂一练
3、体现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性的是
A、克己复礼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深藏若虚
自知者明
天网恢恢
欲取先予
疏而不失
欲擒故纵
千里之行
大器晚成
始于足下
功成身退
影响: 其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 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深远影响。
★针对练习
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一观点是 下列哪一派别的思想( A 道家 B 儒家
★针对练习
2、下列孔子的思想主张,能起到维护社会秩序 作用的是(
①“仁”
B
)
②“礼”
B ①②③ D ①③④
③“为政以德” ④对鬼神敬而远之 A ①②③④ C ①②
仁者的叮咛
• 走近孔子 • 孔子学说 • 万世师表 仁、礼 为政以德 鬼神观
孔子30岁左右开始讲学, 培养出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弟 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在地域 上,弟子们来自各诸侯国。就 学生而言,有“闻一知十”的 高材生颜渊,也有“难与言” 的外乡人;就成份而言,除了 孔子讲学图 孟懿子、司马牛等少数学生出 身贵族外,大部分都是平民, 以上材料反映了孔子的 如子贡是做生意的,子张是农 哪一教育思想?在当时 民,颜渊“穷居陋巷”,曾参 有何意义? “提襟肘见”。所以,当时就 有人说“夫子之门,何其杂 有教无类 也”。 使受教育者的范围得到扩大 ——《中国教育史讲稿 》
——夏曾佑 《中国古代史》
核心思想之
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何谓“克己复礼”? 做人要克制自己,行为符合“礼”的要 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实质) 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第1课孔子和老子(最终版)
课题:第1课孔子和老子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重点)2.探讨孔子、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本节主题:理解孔子、老子思想出现的时代背景及与思想主张的联系,养成认识一般性历史规律的素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转型期是思想活跃期)。
一、自主学习(1) 预习任务1、阅读课本,完成预读知识提纲2、完成课前检测(2) 疑点反馈1、2、(三)知识梳理【识记】孔子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的 、 和 , 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要思想主张 核心:“仁”和“礼”。
(1)思想核心:“仁”和“礼”,主要内容是“ ”和“克己复礼”。
①“仁”,就是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人际关系上则是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
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 ”之道,即“ , ”。
②“克己复礼”,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为了实现“礼”,就必须“ ”。
(2)政治主张:孔子提倡“ ”。
但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哲学思想: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4)教育思想①教育原则上:孔子主张“ ”。
②教学方法上:主张“ ”和启发诱导。
③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独立思考,坚持正确意见,“当仁不让于师”。
3.深远影响: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
老聃与《道德经》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 学派的创始人。
2.代表作品:《道德经》又称《 》。
3.思想内容(1)哲学思想①本原论:认为“ ”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②天命观: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③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 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 。
(2)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 ”,以“无事取天下”。
4.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 、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课前检测1、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第一课 孔子与老子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一、孔子的学说1.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内容:(1)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2)伦理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主张“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3)教育思想: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4)哲学思想: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主张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3.影响:(1)其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视。
(2)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步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中庸思想,民本思想4.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比较相同点:都主张仁与善.重视人文精神,关注人与社会,注重知识的力量。
.不同点:孔子注重礼,维护封建礼教,主张爱人,强调人的伦理道德,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人的社会性,但其根本是压抑人性.苏格拉底崇尚人性自由,强调人,反对神,主张个性解放和个人价值,注重人的个性二、老子与《道德经》1.地位: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德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又名《老子》。
2.内容:(1)哲学思想:①本源论:“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②天命观:“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③辩证法: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政治思想:倡导“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
(3)社会思想:建立“圣人之治”的社会。
3.影响:(1)道家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三、对比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异同。
孔子老子主张政治重“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以德治国”“无为而治”哲学天命鬼神的存在,敬而远之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否定了“天命”思想重心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似之处(1)都生活在春秋时期(2)都维护统治阶级利益,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四、孔子的历史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老子的思想----哲学思想
1、探讨宇宙自然的本源和规律——道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二)、老子的思想----政治思想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 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 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2、“礼”的思想:
(1)含义: “周礼”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 等级名分制度.
(2)礼的实践方法:
“克己复礼” “正名”
齐景公问礼,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反映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道德经》
4、历史影响: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探讨宇宙 起源的哲学家; 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的哲 学、伦理学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 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局限:主张小国寡民、愚民政策。 历史感悟:学习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 你更喜欢谁的思想呢?
)
3、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万物的本原 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 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4、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 ) A、新兴地主的要求 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C、手工业者的要求 D、富裕商人的要求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 (1)“仁” (2)“礼” (3)“为政以德” (4)“有教无类” A、(1)(2)(3)(4) B、(2)(3)(4) C、(1)(3)(4) D、 (1)(2)
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A、“仁”和“礼” B、 “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 “忠恕”之道
(二)孔子的思想-----思想核心(“仁”和“礼”)
1、“仁”的思想——核心
(1)含义: (2)方法:
“爱人”
“忠恕 ”
《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论 语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 则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
(3)、表现:
对于统治阶级: “为政以德” ——民本思想 对于普通人: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1、两条线索: 一是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 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二是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推动 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2、分析理解: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 映”。(要善于分析说明思想文化形成的社会原因)
孔 子第 与 课 老 子
他的耳朵特别大。
二、老子及道家思想
(一)、老子的简介 (二)、老子的思想
看书找出老子的 主要思想有哪些?
(二)、老子的思想----哲学思想
1、探讨宇宙自然的本源和规律——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道”是凌驾于天的世间万物的本原,是一 个高度抽象、概括的、普遍的、无所不包的 最高哲学概念。
课标要求:熟悉孔子、老子的主要思想。探讨
孔子、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产
1
生的深远影响。
孔子
老子
曲阜是我 国著名的历史 文化古城,孔 子故里。 西方学者 将孔子与耶稣、 释迦牟尼齐称 为“世界三 圣”,以赞扬 孔子集古圣先 贤之大成。因 而孔子故乡曲 阜便被誉为 “东方圣地”。
一、孔子的学说
(一)孔子其人简介 孔子小档案 孔子: 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思想 年代 : 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二)孔子的思想-----天命思想 “敬鬼神而远之”,并主张把探讨 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放到首位。
思考:这一做法体现了孔子的什 么思想?
人本思想
(二)孔子的思想-----教育思想 (1)教育原则:有教无类; (2)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3)学习方法:实事求是;温故知新;持之以恒; 学思结合;当仁不让。
国籍: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简历: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地位: 所欲不逾矩。” ——《论语· 为政》
一、孔子的学说
(一)孔子其人简介 (二)思想主张
1、思想核心 2、政治思想 3、哲学思想(天命观) 4、教育思想 “仁”和“礼” 看书找出孔子的 主要思想有哪些?
思考:你认为老子的思想有局限性吗?
(二)、老子的思想 (1)“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2)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 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 “无为而治”
1、哲学思想
2、政治思想:
老子名言欣赏:
以柔克刚 以德抱怨
辩者不善 善者不辩
大智若愚
信言不美
深藏若虚
美言不信
欲取先予 欲擒故纵
遇弱示强
遇强示弱
善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问题探究
提问:“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 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 求仁的境界。
(二)孔子的思想-----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3、“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论语〃为政》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 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 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2.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 语〃为政》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 政》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2、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 生了深远影响; 3、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孔子参见老子图
二、老子及道家思想
(一)、老子的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 楚国人,东周典藏史 官,主要思想体现在 《道德经》中。是重 要的思想家,道家学 派的创始人。
年代:
国籍:
简历:
地位:
道教是我国 土生土长的 宗教,它来 源于战国时 期道家思想 和神仙方术。 东汉时道教 在我国民间 兴起,唐朝 皇帝以道教 尊奉的教主 老子李耳的 后代自居,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有一座 道教在当时 老子的石刻雕像,因为老子叫李耳, 有特殊地位。
孔子教育方面为后世做的贡献: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 扩大教育范围,促进社会发展。 总结了一套先进的教学方法。 整理六经,继承传播文化。
(三)、孔子的历史地位
1、变迁:
分析开始不受重视的原因:主观: 客观:
春秋战国和秦朝不受重视;经历代不断创新 改造,汉朝至清朝一直是正统思想;
“无为而治”
“治大国如烹小鲜。”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 足以取天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 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 无为,则无不治。”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