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兰亭集序教案2 苏教版必修5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教案王羲之长治市五中方光霞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课文内容,懂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进而理解作者的人生轶事和《兰亭集序》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阅读,讨论,品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作者在行文中的思想变化,认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掌握知人论世的方法。

教学难点:懂得作者在行文中的思想变化。

教学时数:一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前段时间网络上非常流行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齐看来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想要旅行的小魔鬼。

今天我们也去旅行,我们前往的这个美丽的地方叫浙江绍兴兰渚山,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更因为书圣王羲之曾在这里饮酒赋诗,这里成了流芳万古的文人圣地。

现在便成了绍兴一处极具的旅游胜地。

(板书:标题)二文本研习1.上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文章的字词,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习课文,课前我们已经做了预习,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明确:学生回答。

(板书:知人论世)(幻灯片2)2.谁来介绍作者?明确:学生回答。

①东床快婿(坦腹东床):率真自然,毫无心机,真诚。

书圣,《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幻灯片3)师: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写法各不相同。

②墨池:学习书法非常刻苦。

③入木三分④唐太宗带《兰亭集序》进昭陵殉葬。

3官至什么?明确: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师:军队的高级参谋,太守。

4文章标题是《兰亭集序》,“兰亭”在哪?《兰亭集》是什么?何为“序”?明确:浙江绍兴兰渚山。

诗集。

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师: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作品之一。

第一段:5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边读边找出文中描写景色的句子。

明确:板书:品味情感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幻灯片)6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明确:“乐”。

7仅仅是因为美景而乐吗?明确:学生回答。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兰亭集序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兰亭集序教案

5 兰亭集序【背景资料】一补充注释1.“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大意是,道是主宰万物的,它不会随外物(包括人的生死)而变化。

2.“一死生”“齐彭殇”不是庄子原话,庄子原话是:“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祈)生乎”,“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均见《庄子·齐物论》)。

二关于序跋的体裁常识序的体裁,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后代有的还很像是抒情散文。

例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借以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和对所记叙的人与事的态度。

《战国策序》则历述从春秋至战国的转变,通过叙事表现作者的道德礼义观和对战国至秦之间君臣兴诈伪任刑法的看法,以及对纵横游说之士作品的评价。

后来的“史序”便都是继承了汉代这类序文的传统,例如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其《一行传序》《伶官传序》等即是。

至于读古代书籍文章而写的序,例如曾巩的《战国策目录序》《新序目录序》等,更是以议论为主。

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序不多见,突出的典型为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

这是作者读了李翰所作的张巡传后写在该传后面的,大半篇幅记载张巡的事迹,以补李翰传文的不足。

而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却用了两大段文章发表议论,以批评“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的时弊。

因此这篇文章虽然以叙事为主,但是并不是传记,还是序。

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

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和欧阳修的《释秘演诗集序》,虽然一个是为自己的《八愚诗》作序,一个是为某一人的诗作序,但也属此类。

这种序的抒情,也都离不开议论和叙事。

例如《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542《兰亭集序》共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

542《兰亭集序》共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

5.4.2《兰亭集序》共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5)一、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3、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二)、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一一兰渚Z亭则流芳万古, 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学生读注释(1)。

教师补充:魏晋,是屮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 i批著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

他有“书圣”的美称。

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

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白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书法作品《兰……》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一一请看插图。

古人评价: “飘如游云,矫如惊龙。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

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最出色。

从注释我们己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

《兰亭集》的内容又是什么呢一一请看93页的补白。

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三、朗读课文配乐朗读(教师范读)。

读后提岀需要注意的字音。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咅。

最后学生齐读。

四、疏通字词1、重要词语;2、练习三,并补充:所以(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一(俯仰一世,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其情一也);3、成语及常用语五、再读课文六、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背诵;2、练习一;3、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检查复习二、朗读课文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了解序的体裁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兰亭集序教案 苏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兰亭集序教案 苏教版必修5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兰亭集序教案苏教版必修5第一课时I、教材分析1.本文是一篇书序,而要被作序的书是因宴集赋诗结集而成,因而这篇序言并没有像一般书序那样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书的内容和特点的介绍上,而是把笔力集中在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上,所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是学好这篇课文的关键。

又因为本文有一定的消极色彩,所以教学中必须正面引导学生认识在作者深沉的感叹中的积极情绪。

这是全文学习的难点。

2.两晋时期,骈丽藻饰之风盛行,而本文作者却以这种朴素自然的散句为主的形式出现实属难能可贵,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恰好与作者真实可感的思想达成完美和谐的统一,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

II、学情分析经过上个专题的学习,学生的文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疏通文句的工作交给学生,教师在旁指导写作共同完成,本文主要在欣赏王羲之“飘若浮云,游若惊龙”的书法的同时,品味《兰亭集序》中清淡的风貌,朴实的语言,从文中写景的16个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到抒发“死生亦大矣”,接着深沉地感叹“岂不痛哉”,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III、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掌握本文叙述、议论和抒情巧妙结合的写作特点。

3.背诵全文,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IV、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等文言现象,初步体味王羲之在这次集会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难点:深入体味王羲之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对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但是有力地批判了在当时颇为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思想,在东晋时代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V、教学流程一、教学导入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谢安、孙绰和本家子侄王凝之、王献之等41人,在会稽山阴兰亭“修禊”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兰亭集序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王羲之一:教学目标1、掌握“次”、“修”、“与”、“因”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一些写景的句子。

2、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学会比较,质疑与思考。

3、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二: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

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三、教学设想1、如此美文,诵读至关重要。

准备高雅的古琴、古筝曲《高山流水》配乐诵读。

2、通过联想、比较的方法,来阐释文体、积累词语、拓宽视野。

3、多媒体配合。

四、教学过程(一)通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导入课文。

1、你知道王羲之是在什么状态下创作出《兰亭集序》的吗?2、由书法美来领略文采美。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1、朗读2、评价。

(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关键在:准确与流畅;把握展示作者的情感。

)(三)配乐,古琴曲《高山流水》。

教师泛读。

1、提出思考题:分别用一个字(词)来概括每段的意思。

2、教师范读。

3、播放录音带。

(四)揣摩鉴赏文本1、第一段可用哪一个词加以概括(可在文字中寻找)明确:乐2、哪些东西信可“乐”呢?明确:景——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山)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事——雅—一觞一咏3、联想、比较、拓展:①引入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②两人同写暮春江南,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明确:丘迟之景,勃勃生机,活泼热烈。

意在唤起身处北方的陈伯之的思乡之情;羲之之景,清俊高雅,有超凡脱俗之韵。

③讲到“人贤”,引入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意在表明,美景配贤人(赏心悦目,良辰美景)。

4、学生试背第一段,教师示范背诵5、朗读第2段,用哪一个词概括本段?明确:痛6、“痛”在何处?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谈玄悟道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归隐山林情随事迁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7、引入范仲淹《岳阳楼记》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比较他们的精神境界。

苏教版必修五《兰亭集序》教案.doc

苏教版必修五《兰亭集序》教案.doc

《兰亭集序》200.10.26-27一、导入新课1、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因为在学识或某一技能方面成就极高而被冠之以“圣”的名人,如孔圣人,亚圣孟了,“诗圣”杜甫,“史圣”司马迁,曾经有一位名士被人们誉为“书圣”,他是谁呢?王羲之。

他为何获此殊荣?2、东晋伟大的书法家,在楷书和行书方面成就最高,尤其是行书,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宋代米芾誉为“天下行书第一”。

其书法率性而为,洒脱奔放,飘逸遒劲,一气呵成,真是“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这些线条也是魏晋时代风貌和气度的再现。

《兰亭集序》,从书法上看,犹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其真迹被唐太宗骗去,后殉葬于昭陵,流传的只是摹本。

唐太宗如此珍爱的《兰亭集序》,难道仅仅就是字美吗?今天,让我们带着文学的眼光走进它!《兰亭集序》作为一个文学作品,有着怎样的内蕴?流淌着作者怎样的生命形态。

让我们细细咀嚼品味吧二、题解1、兰亭:出绍兴市区,沿着山阴路(古之“山阴道”)向西南而行,经13公里之路程,来到兰渚山下,一个如今占地面积30715平方米的书法圣地兰亭就展现在面前了。

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草,汉代时于此又设过驿亭,“兰亭” 一名便由此而生。

"兰亭”是东晋诗人喜欢共用的诗题。

在这个诗题下,同时展开着对魏晋人格中基于自然和名教之冲突带来的心理焦虑的消解;和对一种融合了自然与名教之后的旷澹、清远的玄学理想的描绘与追求。

兰亭三绝“君民碑”:过鹅池边的二折石桥,绕过土阜,便到了小兰亭。

亭内有石碑一块,上刻“兰亭”二字,为清康熙帝的手书。

此碑字经无数游览者.抚摸而稍平,因此这碑被称为“君民碑”。

“父子碑‘‘:相传王羲之当年在会稽做官,一天正当他兴致勃勃在书写“鹅池”两字时,刚写完“鹅”字,皇帝圣旨送到,他只好搁笔去跪接圣旨,他儿子王献之顺手提笔-挥,续写了一个“池”字。

这两字“鹅”瘦“池”肥,这块碑成为书法史上著名的“父子碑”。

“祖孙碑":右军祠后面是“御碑亭”。

高中语文 兰亭集序教案 苏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兰亭集序教案 苏教版必修5

兰亭集序总体设计教材概述《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诗集)所作的序文,单从文字看,篇幅不长,内容并不艰涩。

全文描写了宴集的欢乐情景,抒发了对人生无限感慨的情怀,最后点明作序目的,由叙到议,一气呵成,浑然天成。

从思想方面看,作者虽也流露出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但有力地批判了当时颇为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思想,这在崇尚玄学、老庄思想的东晋时代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

由于学生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文中涉及东晋崇尚虚无的玄学之风、社会习俗及作者缘何抒“死生”之悲等问题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教学难点是从文学作品的趣味品读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境界和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

品读此文空灵清淡的景趣、起伏多变的情趣、生命感悟的理趣,领略到这篇千古美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魏晋时代的风尚,感受到王羲之独特的精神品位与审美雅趣。

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文言词句含意,朗读并背诵全篇。

思路方法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

要多读(可采取听读、范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形式)读到情随声出,自然成诵。

第二、三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强调课前预习。

预习要求:反复朗读,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读障碍;提出疑难问题。

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教具使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书法作品、图片、板书等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1.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背诵全文。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4.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地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设计第1课时导语设计情景导入请同学们欣赏《兰亭序帖卷》(打出“兰亭序帖”幻灯片)。

你看,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通篇看来,结构严密,浑然一体。

《兰亭集序》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探寻诗一般的境界,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体悟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了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庄重。

前人对《兰亭集序》书法有这样的评价:“飘如浮云,矫若惊龙” “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书圣王羲之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

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他的书法,还要一起来赏析他的文章,一同走进王羲之诗意的境界。

二.教师范读课文(可配以古典、幽雅的古筝曲)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a)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生僻字的读音。

b) 简介“序”的特点,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

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本书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事而“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写书意图(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

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

四.探寻诗一般的思想境界1.在《兰亭集序》中,作者叙兰亭雅集,悟人生要义,其情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哪两个字可以显示出作者情感的变化?明确:“乐”与“悲”。

2.如何理解作者的“乐”?明确:有三“雅”。

(1)景雅。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目的: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意义。

2、理清课文内容层次,品味朴素清新的语言。

3、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序的题材特点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作者及背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

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流芳万古。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从书法而言,它是历代书法家必摹之帖。

同学们可以翻到本册书的插图,欣赏《兰亭序帖卷》。

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通篇看来,浑然一体。

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浮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

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五字,文词优美,言简意深。

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珠联璧合。

二、文言知识梳理1、注音会稽kuaì癸丑guǐ形骸hái修禊事xì流觞曲水shāng游目骋怀chěng齐彭殇shāng感慨系之xì若合一契qì临文嗟悼jiēdào激湍tuān2、通假字趣舍万殊“取”,取舍悟言一室之内“晤”,交谈3、解释下列加点字含义(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都(2)修禊事也举行(3)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4)引以为流觞曲水酒杯(5)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实在(6)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之于(7)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过去(8)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理解(9)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注定(10)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原因情趣(11)所以游目骋怀用来……(1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把…..看成一样把……看成平等4、解释下列虚词的用法(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标志(3)不知老之将至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得到(5)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作为(6)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成为(7)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用来(8)引以为流觞曲水把(9)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因为触发感慨5、词类活用(1)群贤毕至形容词作名词贤人(2)所以游目骋怀使动用法使……驰骋(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意动用法把…..看成一样(5)齐彭殇为妄作意动用法把……看成平等(6)况修短随化形容词作名词长寿短寿(7)死生亦大矣形容词作名词大事6、文言句式(1)死生亦大矣判断句(3)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6)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7)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9)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10)悟言一室之内状语后置第二课时一、文言知识巩固(见导学案)二、整体感知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找出能概括作者情感的字词。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兰亭集序(第1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兰亭集序(第1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王羲之课前让学生写“羲”字,汉字听写大赛里也考了“伏羲”。

(拉近距离)一、导入:今天我们进入“心连广宇”板块的学习,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85页,先齐读左侧的板块说明,了解编者的意图以及我们的学习目的。

(读)的确,人的生命有限,这是人的局限,但是否就可以因此浑浑噩噩,混沌度日,若不能,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获得存在的价值?我们不妨先从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探寻一番。

二、兰亭集序其实是一幅著名的书法作品,(展示)据说唐太宗喜爱至极,最后一起葬入昭陵。

当然我。

三、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在每段中圈出一个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字眼,连成感情线索。

(乐——痛——悲)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起伏变化?我们具体分析。

,“曲水流觞”,雅不雅)给大家一点提示:第一段的内容是什么?写了一场兰亭集会。

我联想到在初唐,王勃也写过一次宴会,他用了6个字来概括那场宴会之乐“四美具,二难并”,哪四美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请大家自读找找相应语句。

明确:1、美景:景的特点?是宏阔,清幽的,雅致的,高洁。

什么样的情怀的人才能关注到如此雅致清幽的景物呢?我以为中国古代文人对景物的审美总是和他个人的情怀有关的。

比如辛弃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花间词人总是关注闺阁之景。

为什么仁者某某,智者乐水啊?博大、雅致,脱俗的高洁的情怀。

中国文人对景的审美和心灵是高度契合的。

2、赏心:心可以理解为心怀心境。

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赏心?翻译相关语句。

比较:不只是着眼于眼前的所见所闻。

可见王羲之心境广博,心连广宇。

心灵与自然融合,尽情享受视听的欢娱。

(板书)怎么突然情绪跌倒了低谷呢?大家自读第二段,讨论,结合语句说说为何而“痛”?看大家能概括出几条?痛惜生命短暂(俯仰)人会衰老(不知)情随事迁人世无常(寿命长短无法把控)可见这一段已从对宇宙自然的观照转为对生命的体察感悟。

(板书:体察生命)的确啊,不管人以什么方式活着,最终殊途同归,都归于结束,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无奈。

苏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兰亭集序2

苏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兰亭集序2

兰亭集序教学目的1、认知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整理并归纳本课的文言知识。

2、能力目标:学会讨论并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3、情感目标: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教学设想:1.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要多读熟读。

2.二三自然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应注意讨论理解。

3.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五千余年的风霜锤炼与历史积淀,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其中中华书法艺术备受世人关注,而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一位光耀古今的人物,他就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

提问:关于王羲之,大家都有何了解?教师补充:王羲之善书法,他的书法作品,自成一体,独创一格。

他的行书生动活泼,充分表现出他的感情,后人评价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而他亦以自己卓绝的书法艺术被称为“书圣”,其中《兰亭集序》独领风骚,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作品。

《兰亭集序》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地位,书法艺术的卓绝自不必说,但是它文学价值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将一起走近王羲之,走进他的杰作《兰亭集序》,去体会它的文学性。

二、展示教学目标三、介绍作者王羲之(公元321~379,一说303~361),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人,世居会稽山阴。

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

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

青年时期有美誉,朝廷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

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其书法艺术影响之大,在书家之中,罕能与之相比者,故有“书圣”之称。

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

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兰亭集序》同步教案(2)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兰亭集序》同步教案(2)

《兰亭集序》教学过程二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

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一、导语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二、作者简介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多音字:会稽..(kuài 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四、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4.1.2兰亭集序3323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4.1.2兰亭集序3323

《兰亭集序》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能力: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法设计1.第一段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

要多读(可采取听读、范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形式)读到情随声出,自然成诵。

2、第二、三自然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强调课前预习。

预习要求:(1)反复朗读,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读障碍。

(2)提出疑难问题教学过程导入:东晋时人评论其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

笔墨是一个人才情气质和性格的流露和暗示,这些线条可以说是魏晋时代风貌和气度的形象再现。

下面,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他的作者,请学生读注解1。

(解释为何是唐摹本:因唐太宗生前太喜爱这帖,死时把它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那么这篇作品其文学内蕴如何呢?悠悠千载之后,我们只能从序文本身去探究了。

(板书文题)范读。

全文共有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王羲之的情感世界。

第一段共有五句话,主要记叙了什么事件?作者三如何记叙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的?(请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话,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要点。

)请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兰亭地处“会稽山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主体是山水。

其山如何?“崇”与“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赋予山岭盎然生气;其水如何?“清”与“激”亦为本色形容,而“映带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飞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 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 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1.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教学难点1.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 .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相关知识介绍3、背景讲析:时至魏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整个社会都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上。

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个时代,魏晋时代的人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这种感受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兰亭序》由来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旧的虚幻的群体社会彻底解体了,昔日士大夫们赖以生存的儒家权威思想全面崩溃了。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鲍照《拟行路难》)士大夫的内心充满对时光易逝和生命飘忽的无限感慨,死亡是令他们感到恐惧和哀伤的幽魂,驱之不散。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阮籍《咏怀》)他们将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飘忽的轻烟,充满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感慨。

此时,玄学兴起,玄学家致力于"援道入儒",力图把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建立在道家自然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之上。

一般是在哲学上讲自然本体论,在政治上调和儒道,在人生方面追求玄远、超绝,成为魏晋士大夫的精神寄托。

以"竹林七贤"为例,三国魏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为当时名士,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

(《晋书·刘伶传》)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

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晋书·阮籍传》)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与山巨源绝交书》)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尤其是前者,对死亡意识的表现已达极至。

总之,魏晋人的死生意识是从个体的生命出发的对死的恐惧及对生的焦虑,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和思考,是对儒家生死观的反叛和对道家生死观的深化。

它不凭仁义道德,也不凭自然万物来消解人的个体存在,从而消解死亡意识,而是直接面对死亡思考,因此,魏晋时代是文化观念充分开放的时代,不再单纯拘泥于儒或道。

正如李泽厚所说,是"人的觉醒"的时代(李泽厚《美的历程》)。

正是在人的觉醒的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2)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

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

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

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4)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

由此想到了人生。

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C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晤言一室: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放浪形骸:"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3.、学习第三自然段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

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

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

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

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

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4.本文的语言特色: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思考: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1、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2、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3、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五、小结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

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

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

[板书设计]写景状物记会盛况畅叙幽情欣于所遇,及其既倦兰亭集序抒发慨叹向之所欲,已为陈迹死生亦大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昔人兴感,若合一契交代明意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览者文言言基础知识1、重要词语a.实虚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信可乐也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以之兴怀修短随化喻之于怀故叙时人b.通假字虽趣舍万殊通取c.活用词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树作动,等同2、多义词①修例句出处释义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修建、修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治理、整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答司马谏议书》修订、修改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高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长②期例句出处释义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期限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大铁椎传》约定时限上不顺天,下不惠民,征敛无期,求索无厌《吕氏春秋》限度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察今》期望、企求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战国策》(jī)满、周,一周年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至、及③致例句出处释义皖师欲结欢于宁南,致敬亭于幕府《柳敬亭传》送、送达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屈原贾生列传》表示、表达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到达家贫,无以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获得、得到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招致、引来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致使、使得专心致志成语极、尽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情趣、情致④临例句出处释义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岳阳楼记》面对、迎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面对、引申阅读居高临下成语从高处往低处看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将要⑤次例句出处释义1.贤能不待次而举《荀子·王制》等次2.陈胜吴广皆次而行《陈涉世家》按次序3.凡用兵之法……全军位上,破军次之《孙子兵法》在排列上次一等4.师退,次于召陵《左传·僖公》临时驻扎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陈涉世家》行军途中的驻地6.列座其次《兰亭集序》旁边3、成语及常用语①游目骋怀(开怀)②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束缚)③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变迁而发生变化)4.常识①纪年法岁在癸丑(干支纪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帝王年号)赵惠文王16年(王公纪年)顺治二年乙酉四月(年号干支并用)②暮春(孟春仲春季春)③修禊(在风俗,临水为祭,消除不祥,选在三月三日)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