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的初步认识 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教案加法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加法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加法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理解加法的概念
2. 能够掌握加法的运算方法
3. 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教学准备:
1. 数字卡片或数字玩具
2. 黑板、彩色粉笔
3. 教学课件或教学演示软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加法的概念,让学生讨论加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2. 出示一些简单的加法题目,让学生回答,并引导他们描述加法的运算方法。

二、讲解(10分钟)
1. 通过教学课件或教学演示软件展示加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和运算步骤。

2. 讲解进位和退位的概念,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多位数的加法计算。

三、练习(15分钟)
1. 让学生用数字卡片或数字玩具进行加法练习,完成一些简单的加法算式。

2. 出示一些加法填空题,让学生自行完成,并互相交流讨论答案。

四、巩固(10分钟)
1. 出示一些综合性的加法算式,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检查答案。

2. 让学生进行口算加法练习,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度。

五、总结(5分钟)
1. 综合整理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当能够正确理解加法的概念并掌握基本的加法运算方法。

在未
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综合性练习和实际应用场景来帮助学生巩固加法的相关知识。

加法的认识教案

加法的认识教案

加法的认识教案【篇一:加法的认识教案】加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认识“+、=”以及它们的书写方法,会读写加法算式。

初步渗透一步应用题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出示课件6 师:小猴子听说同学们都很有本领,想来考考你们,你们怕不怕?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给我们出了什么样的题目。

继续出示课件6 师:看图说出:左边有几个小跳棋,右边有几个小跳棋,一共有几个小跳棋?生:左边有1 个小跳棋,右边有1 个小跳棋,一共有2 个小跳棋。

问:也就是几和几组成几?生:也就是1 组成2。

继续出示课件6 问:你能看图直接说出是几和几组成几吗?学生看图回答。

问:这幅图呢?继续出示课件6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看!小猴子拿着桃子来奖励你们了。

继续出示课件6 问:小猴子左手拿了几个桃子?右手呢?合并起来一共是几个?师:把小猴子左手的1 个桃子和右手的1 个桃子合并在一起(出示课件6),求一共是多少?就要把两个数加起来,用加法计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师:要做加法,我们首先就要认识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就叫加号,你们看,这就是加号(出示“+”),加号表示“合并起来”的意思。

问:谁能结合这幅图说一说“1+1=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生:1+1=2 表示把左手的1 个桃子和右手的1 个桃子合并起来,一共是2 个桃子。

继续出示课件6问:有几个小朋友做游戏?又跑来了几个?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谁会列式?板书:2+1=3 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继续出示课件6师:请你试着用三句话说出图意。

只小猫在玩球,又跑来2只,一共有几只小猫?问:求“一共有几只小猫”应该怎么想?学生互相说一说,然后列式解答。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摆圆片:左边摆1 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法?计算加法要根据什么算出得数?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理解加法的概念,掌握加法的意义和作用。

1.2 技能目标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加法,感受加法的意义。

2.2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对数学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加法的初步认识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概念。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的意义。

3.2 操作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加法的运算过程。

3.3 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加法的规律。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加法概念。

4.2 探究新知通过实物演示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加法的过程。

4.3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加法知识解决问题。

4.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加法的概念和意义。

第五章:作业设计布置一些有关加法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能力。

第六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练习题的正确率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第七章: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八章:教学拓展引导学生进行加法运算的拓展学习,如探索加法的基本性质等。

第九章: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

第十章:教学时间本节课预计用时40分钟。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准备工作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包括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

6.2 环境布置将教室布置成一个适合数学学习的环境,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操作活动。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第一步: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加法概念。

7.2 第二步:探究新知通过实物演示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加法的过程。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法的初步认识 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法的初步认识 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知道加号、加数、和的含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加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的概念2. 10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3. 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加法的概念,10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能够熟练地进行10以内加法计算。

四、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

2.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加法的意义。

3. 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加法现象,如:苹果树上原有3个苹果,又长出了2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引出加法的概念。

2. 学习加法的概念(1)教师讲解加法的含义,介绍加号、加数、和等术语。

(2)学生举例说明加法的意义。

3. 探索10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1)教师演示10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尝试计算10以内加法。

(3)师生共同总结10以内加法的计算规律。

4. 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加法解决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

5. 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加法的概念和10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7.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观察生活中的加法现象,与家长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学数学加法教案5篇

小学数学加法教案5篇

小学数学加法教案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数学加法教案篇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0~41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一、直观演示,感知加法的含义谈话:马老师家有棵橘子树,长着好多橘子,可甜了。

今天,我带了一些来送给小朋友,喜欢吗?出示5盘橘子,5个盘子里的橘子数分别是1、1、2、2、3。

谈话:老师想把其中的2盘送给我们班的小朋友,猜猜看,老师会送给我们班小朋友几个橘子?生1:我想可能会送第一盘和第二盘,一共是2个橘子。

生2:我想可能会送第四盘和第五盘,一共是5个橘子。

指出:把第一盘和第二盘的橘子合起来,可以用加法算,列式为1+1=2;把第四盘和第五盘的橘子合起来,也要用加法算,列式为2+3=5。

介绍:加号及加法算式的读法。

提问:如果送第一盘和第三盘,一共是几个橘子?算式怎么列?如果送第三盘和第四盘呢?小结:要知道两个数合起来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算。

[说明:从生活中的一个普通问题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亲切而自然,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加法的含义,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的思维。

]二、看图计算,初步应用1.“想想做做”第1题。

(1)观察画面——鸡妈妈一家。

提问:图上有几只母鸡,几只小鸡?一共有几只鸡?算式怎么列?(2)观察画面——小兔一家,青蛙一家。

先指名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提出要求:小兔一共有多少只,该怎样列算式?青蛙一共有多少只,该怎样列算式?2.“想想做做”第4题。

人教版一年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的初步认识加法》教案

人教版一年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的初步认识加法》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的初步认识加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讲解,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加法,掌握简单的加法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喜爱。

二、教学重点1.了解加法的概念及简单计算方法。

2.掌握加法的运算规则。

3.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加法?2.加法的运算规则。

3.加法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2.教具:数字卡片、计算板、彩色笔等。

3.教案:教师备课内容、学生课后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实际物品来展示加法的概念,引导学生感受加法的意义和实际运用。

2. 讲解加法概念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初步了解加法是对物品的数量合理计数方法,并介绍加法的运算规则。

3. 进行加法计算练习老师设计一系列简单的加法计算题目,让学生在计算板上进行计算,帮助他们掌握加法的运算规则。

4. 拓展加法知识通过游戏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将加法运用到更多的场景中,加深他们对加法的理解。

5.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说出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感悟,并进行互相交流和反馈。

六、课堂作业布置适量的加法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学生对加法的初步认识情况,考虑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下节课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加法,掌握简单的加法计算方法。

感谢大家的聆听!愿大家在数学的世界里越走越远,谢谢!。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加法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概念,知道加号、加数、和的含义。

2. 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口算10以内的加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的概念:加号、加数、和。

2. 10以内的加法计算。

3. 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概念,掌握10以内的加法计算。

2. 教学难点: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加法的概念。

2. 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3.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加法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有趣的小故事,引出加法的概念。

2. 新课:讲解加号、加数、和的含义,让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理解加法的意义。

3. 练习:组织学生进行10以内的加法计算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4. 应用: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加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 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访谈:了解学生对加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的课后练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4. 注重课后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本教案适用于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旨在让学生初步认识加法,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方法”。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读写和理解加法符号“+”
•能够正确进行简单的两位数加法运算
•能够理解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重点
•加法符号的认识和运用
•两位数加法的运算方法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法运算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加法的结合律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备课PPT
•教师准备教学案例,如:10+7=17,9+8=17,6+11=17等
教学步骤
第一步让学生理解加法符号“+”
•上课开始,教师首先让学生认识加法符号“+”,并且可以快速读、写
和识别
•然后,教师用具体的例子,如:2+3=5,6+4=10等,让学生读出来
并且要求用手指表示加数和被加数,最后求出答案
第二步教学两位数加法的运算方法
•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每一位数字的值,如:十位和个位的概念•然后,通过教学案例,如:23+45=,教师应该先让学生对齐十位和
个位,先算个位上的数,再算十位上的数,最后将两个数相加得到最终结果:68
•接着,教师让学生自己完成类似的两位数加法计算,然后跟同桌进行交流
第三步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如:7+8+5=,先让学生按照原式计算得到结果,再按照不同的顺序计算,如:5+7+8=,8+5+7=等,让学生理解并且证明加法
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符号“+”
•教师教授了两位数加法的具体运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在加法中的计算技巧
•最后,教师让学生理解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等基础知识
课后作业
•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计算
•自己编写一些简单的加法题目并互相交换答案。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2.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加法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思维启发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教学难点】解决简单加法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运算技巧。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①用中文和图示写出加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则;②准备有关加法的教具或教材,如数字卡片、图形卡片等。

2.学生准备:①手册、笔、橡皮等学习工具;②准备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导入学生已有的知识:请一名学生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然后与其他同学一起完成“思考题:你喜欢做加法题吗?为什么?”。

二、呈现加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则(15分钟)1.大声朗读加法的定义:加法就是把两个或多个数相加,所得的结果叫做和。

2.示范图示加法的运算规则,如:3+2=53.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定义和运算规则:通过操纵数字卡片和图形卡片,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认识加法的运算过程。

三、小组探究(2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小组长带领。

2.小组长给出一个加法题目,小组成员需要合作解答,并写出思路和答案。

3.鼓励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和思维启发的能力。

4.每个小组将解答过程和答案展示给全班。

四、整合总结(15分钟)1.收集各小组解答的思路和答案,进行整合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加法的运算规律和技巧。

2.教师提供一些加法题目,让学生自主完成,并核对答案,强化对加法运算规则的理解和掌握。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设计一些拓展题目,让学生巩固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鼓励学生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如果小明有5颗糖果,小华给了他3颗糖果,那么小明一共有多少糖果?3.教师收集学生的解决思路和答案,进行讨论和分享。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认识了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巩固了加法的知识,还培养了合作交流和思维启发的能力。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教材为依托,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加法,理解加法的意义,并掌握加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2 学情分析学生在入学前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加法有一定的认识。

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3.2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加法的意义。

3.3 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出加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讲解加法的意义通过实物演示、图示等方法,讲解加法的意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加法。

4.3 示范加法运算教师示范加法运算的方法,讲解加法运算的规则。

4.4 学生自主尝试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加法运算任务,教师巡回指导。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程度。

5.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加法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加法运算的掌握情况。

5.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数学游戏设计一些与加法相关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加法知识,提高运算速度。

6.2 生活实践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分物品等,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7.1 教师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7.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五课时加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五课时加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五课时加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三单元第五课时,主要内容是加法的初步认识。

我们将通过学习,了解加法的概念和意义,以及如何用加法表示两个数量的合并。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加法的概念,理解加法的意义,能够用加法表示两个数量的合并,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和意义,能够用加法表示两个数量的合并。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加法计算的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加法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卡片,以及一些小物品,如小球、小棍等,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实际的操作来理解加法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学生们展示一些图片,如苹果树上的苹果,让学生们看到苹果的数量,然后我会拿出一个苹果,问学生们,现在苹果树上有几个苹果?学生们会回答:1个苹果。

然后我会再拿出一个苹果,问学生们,现在苹果树上有几个苹果?学生们会回答:2个苹果。

通过这个实践情景,让学生们感受到两个数量的合并。

2. 例题讲解:我会向学生们展示一些卡片,卡片上有数字和图片,如数字2和数字3,以及对应的图片,如2个球和3个球。

我会问学生们,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两个数量的合并呢?然后我会拿出加号卡片,告诉学生们,我们可以用加法来表示这两个数量的合并。

然后我会进行计算,2+3=5,告诉学生们,这个结果表示2个球和3个球合并在一起,一共有5个球。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学生们一些练习题,如3个球加上2个球等于几个球,让学生们进行计算。

然后我会给学生们一些实际的物品,如小球、小棍等,让学生们进行实际的操作,感受加法的意义。

4.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看图完成下列加法计算。

图片1:有3个苹果,又来了2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答案:5个苹果。

图片2:有4个球,又来了3个球,一共有几个球?答案:7个球。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加法的初步认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加法的初步认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加法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概念,掌握加法算式的书写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概念,掌握加法算式的书写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例题和练习题。

2.小棒、图片等教具,用于辅助教学。

3.学生练习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出示一幅画,画中有几个小动物在玩耍,引导学生观察并数一数小动物的数量。

2.学生回答后,老师提问:“小动物们玩累了,想一起玩游戏,现在有几个小动物在一起玩呢?”3.学生思考后,老师给出答案:“原来有3个小动物,又来了2个小动物,现在一共有5个小动物。

”(二)新课讲解3.老师展示加法算式的书写方法,强调加号“+”和等号“=”的位置。

4.学生跟随老师一起书写加法算式,巩固记忆。

(三)例题讲解1.老师出示例题: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给了小明2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2.老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列出加法算式“3+2=5”。

3.学生独立解答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练习1.老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老师挑选几名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3.老师点评学生解题过程,指出优点和不足。

(五)小组讨论1.老师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加法的问题吗?请举例说明。

”2.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生活中的加法问题。

3.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老师给予评价。

2.老师提出拓展性问题:“如果小明有4个苹果,小红给了小明3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3.学生独立解答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七)课后作业1.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有趣的练习,让学生初步理解了加法的概念,掌握了加法算式的书写方法。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初步理解加法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加法的定义和意义。

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体验加法的实际应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加法的概念。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第二章:基本概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包括加数、和等。

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加法运算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解释加数、和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加法的基本规律。

2.3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加数、和的概念。

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探索加法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实际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将加法应用于日常生活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提供一些日常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加法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加法在实际应用中的规律和策略。

3.3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和应用加法。

采用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总结与拓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巩固加法的初步认识,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激发学生对加法学习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4.2 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总结加法的概念、规律和实际应用。

提供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和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4.3 教学方法采用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加法的初步认识。

采用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讨论和游戏,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思维能力。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加法的初步认识。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6.2 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如数学游戏、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和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加法的意义和概念,并能够完成5以内加法的口算。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1.认识加法的意义和概念。

2.掌握5以内加法的口算。

三、教学难点: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探究式教学法五、教学流程:1.引入新知识活动1:《小绿蚂蚁》孩子们排成一队,老师指定其中一个孩子为“小绿蚂蚁”,然后,孩子们跟着老师唱歌:“小绿蚂蚁,爬啊爬,爬到山顶上,摘啊摘,摘到一个苹果,啃啊啃,啃了一半,又啃啊啃,啃到一第二半……”活动2:出示10个卡片,上面的数字从1到10升序排列,向学生解释卡片上的数字,并询问:相邻两数之和的特点是什么?2.讲解新知识(1)通过拿桶子可以感性理解加法的含义:两个桶子,第一个桶有2块糖,第二个桶有3块糖,合在一起有几块糖?(2)将两个桶子中的糖分别用数字2和3表示,用加号连接,并写上等于号,让学生看懂“2+3=5”。

3.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1)让学生完成5以内的加法练习(如:1+3= ; 2+2= ),以巩固知识点。

(2)设计活动:出示两个数字(1~5之间),让学生算出它们之和,然后将和写在纸上,选出最大的和,最小的和并进行比较。

4.巩固知识让学生口算两个数的和,如1+4= 、3+2= ,操作3-4遍,让学生逐渐掌握口算技能。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得到了加法的初步认知,能够理解加法的概念和基本含义,并能够掌握5以内加法的口算。

同时,通过情境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的方式,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初步理解加法的概念,体会加法的意义。

2. 学生能够用加法表示两种数量的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能够用加法表示两种数量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加法的教具,如小卡片、苹果等。

2. 学生准备学习加法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出示教具,如两个苹果,提问学生:“我这里有两个苹果,如果要再拿一个苹果过来,我们怎么表示这个数量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加法。

2. 新课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学会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3. 课堂练习:教师出示不同数量的物品,让学生用加法表示两种数量的关系,并进行计算。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加法计算练习,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找找生活中的加法现象,并用加法表示出来。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加法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练习的情况来评价学生对加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是否能正确使用加法表示两种数量的关系。

3. 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给予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3. 对于掌握程度较低的学生,要个别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初步认识减法的概念。

3. 引导学生将加法应用到生活中,如购物时计算总价等。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加法。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加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2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加法的教学素材、课件、黑板等。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出加法的概念。

3.2 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3.3 巩固练习学生进行加法运算练习,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提高学生的加法运算能力。

3.4 应用拓展学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合作意识等,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4.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加法运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4.3 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进行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相互学习。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教学活动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加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加法的过程。

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加法运算的能力。

6.2 教学活动内容利用教具(如小木块、图片等)展示加法的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加法运算练习,相互讨论加法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加法的规律。

6.3 教学活动步骤步骤1:教师展示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和描述加法的定义和加法的性质;2.能够正确地列式计算两个整数的加法;3.能够应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1.加法的定义和性质;2.两个整数的加法运算的列式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及活动安排第一节课:加法的定义和性质教学内容1.加法的定义:什么是加法?有哪些符号可以代表加法?2.加法的性质:加法有哪些性质?这些性质有何作用?3.加法的应用:如何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活动安排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介绍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买东西结账、加油计费、加速度等等。

2.基础知识讲解:讲解加法的定义和符号表示,举例说明两个数相加的原理。

3.加法的性质:将学生分组,让他们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归纳加法的性质,并解释其作用。

4.应用题演练:给学生讲解实际问题,让他们用加法解决问题,并讨论解题思路。

第二节课:列式计算两个整数的加法教学内容1.加法的列式:如何列式计算两个整数的加法?2.进位与借位:当两个整数相加时,如何判断是否需要进位或借位?3.优化加法计算:如何通过变形或简化式子来简化计算?活动安排1.加法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例题的形式,带领学生初步理解列式计算两个整数的加法。

2.练习题演练:分阶段设计一些练习题,从简单到复杂的进行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带领学生思考进位与借位。

3.扩展讨论:提出具有实际应用的列式计算问题,带领学生发散思维,从而发现并设计出牛顿除法、各位上下移相加等加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第三节课:应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1.实际问题的解决:如何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换为加法运算的问题,并解决它们?2.加法应用的例子:介绍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将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情境中。

活动安排1.应用题讲解:让学生趣味阅读应用题,带领他们分析、解决问题。

2.练习题演练: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团队合作:同学之间相互查询加法计算的问题,互相交流解决方法,提高加法运算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教案:加法的初步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加法的初步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加法的初步认识加法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内容之一,也是孩子们数学学习中的第一步。

通过初步认识加法,孩子们可以学会简单的数学运算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本教案将以小学一年级为例,介绍加法的初步认识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知识目标1. 能够认识和书写从0到10的数字符号;2. 能够理解加法的基本概念;3. 能够根据加法公式计算简单的加法运算;4. 能够应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2. 十个可视化的物品,如小球、石块等;3. 模拟加法运算的图片或实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0-10的数字符号,让学生观察、认识并读出数字。

然后,教师用十个物品逐一表示0到10,让学生进行数物对应。

通过这个引入,让学生对0到10的数字符号有初步的认识。

2. 导入加法概念教师出示两个物品组合成一组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

通过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两组物品合并在一起后,总数增加了。

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如果我们要描述这种情况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可能会提出“加起来”、“相加”等词语。

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并简单解释加法的定义。

3. 引入加号教师出示加法运算符号“+”,并解释其含义。

然后,教师进行加法计算的示范,让学生观察并模仿。

例如,教师出示3个物品和4个物品,然后说:“3加4等于几?”引导学生理解加法运算符的作用,并通过表示相对数量的物品进行实际操作。

4. 进行加法运算教师使用教学课件或黑板,将加法公式进行展示,并带领学生进行合适的加法计算。

教师可以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数学运算的训练。

例如,教师可以出示4+2=?让学生进行计算,并回答正确答案。

5. 练习应用教师出示一组具体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进行加法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3个苹果和2个梨,然后问学生:“苹果和梨加起来有几个?”引导学生进行加法运算,并回答问题。

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结合,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应用。

初步认识加法教案

初步认识加法教案

初步认识加法教案教案题目:初步认识加法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加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加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学生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加法问题。

教学内容:1. 加法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加法的符号表示和运算规则。

3. 加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白板、黑板、彩色粉笔、教学卡片等教具。

2. 学生准备纸和铅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具有明显数量特征的物品,例如水果、玩具等。

2.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数量,并提问:“如果我们将这些物品放在一起,你们知道如何计算它们的总数吗?”3.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引出加法的概念。

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简单的加法算式,例如:2 + 3 = 。

2. 解释加法符号“+”的含义,表示两个数的和。

3. 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基本原理,即将两个数的数量合并在一起。

4. 通过多个实例的演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概念和原理。

步骤三:运算规则(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加法的运算规则,例如:从左到右依次相加,进位等。

2. 通过具体的算式示例,让学生掌握加法的运算方法和技巧。

3.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加法练习题,让他们在纸上进行计算,并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

步骤四:实际应用(15分钟)1. 教师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加法问题,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给了他2个苹果,他现在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 引导学生运用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3. 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一些简单的加法问题,并与同学们分享解题思路。

步骤五:总结复习(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加法的概念、基本原理和运算规则。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巩固加法的运算能力。

教学扩展:1.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可以设计一些难度适当的加法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 引导学生探究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一步拓展他们对加法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理解加法的意义.
2.认识“+、=”以及它们的书写方法,会读写加法算式.
3.初步渗透一步应用题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
师:小猴子听说同学们都很有本领,想来考考你们,你们怕不怕?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给我们出了什么样的题目.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
师:看图说出:左边有几个小跳棋,右边有几个小跳棋,一共有几个小跳棋?
生:左边有1个小跳棋,右边有1个小跳棋,一共有2个小跳棋.
问:也就是几和几组成几?
生:也就是1和1组成2.
(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问:你能看图直接说出是几和几组成几吗?
学生看图回答.
问:这幅图呢?(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看!小猴子拿着桃子来奖励你们了.(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
问:小猴子左手拿了几个桃子?右手呢?合并起来一共是几个?
师:把小猴子左手的1个桃子和右手的1个桃子合并在一起((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求一共是多少?就要把两个数加起来,用加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学习新知
1.建立加法概念
师:要做加法,我们首先就要认识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就叫加号,你们看,这就是加号(出示“+”),加号表示“合并起来”的意思.
师:要把小猴子左手的1个桃子和右手的1个桃子合并起来,写成加法算式是:1+1
问:1和1合并起来是多少?
生:是2.
师:所以1加1就等于2(板书=2),“=”叫等号,2是1和1合并起来的得数.这个算式读作:1加1等于2.
学生练习读算式.
问:谁能结合这幅图说一说“1+1=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1+1=2表示把左手的1个桃子和右手的1个桃子合并起来,一共是2个桃子.
2.进一步认识加法含义
(1)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
问:有几个小朋友做游戏?又跑来了几个?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谁会列式?(板书:2+1=3)
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
师:请你试着用三句话说出图意.
生:有1只小猫在玩球,又跑来2只,一共有几只小猫?
问:求“一共有几只小猫”应该怎么想?
学生互相说一说,然后列式解答.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摆一摆、说一说
让学生摆圆片:左边摆1个圆片,右边摆2个圆片,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一共是3个圆片,1+2=3.
4.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法?计算加法要根据什么算出得数?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
巩固练习
1.看图说图意并列式解答。

2.看算式,先用学具摆一摆,然后再写得数.
1+1= 2+1= 1+2=
3.游戏:找朋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