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失血量和输血指征的正确评估及其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外科手术输血标准

外科手术输血标准

外科手术输血标准
外科手术输血标准是根据病人贫血程度和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来决定。

具体标准如下:
1. 择期手术,应在病人失血量超过全身血容量的20%时考虑输血;对于术中出血较多的手术,可考虑在手术中输血。

2. 对于贫血程度较重的病人,需要直接输浓缩红细胞,以尽快提高血红蛋白浓度,改善组织缺氧的情况。

3. 紧急手术中遇到危及生命的失血时,应迅速输入浓缩红细胞,同时也要输入浓缩血浆和血小板。

4. 对于婴幼儿和老年病人,由于他们造血功能减退,应适当减少输血量。

另外,在输血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输血前仔细核对病人姓名、病案号、输血种类和输血量。

2. 血液不得直接滴在伤口上。

3. 连续输血时,要观察病人有无不良反应,需要时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医生。

4. 血液制品属于血液及血液制品管理范畴,不可乱用。

病人除手术紧急或临床医生根据病情判断需要输血外,不得私自向患者或家属提出无血源要求。

总的来说,输血可以迅速缓解失血症状,但使用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并注意输血的安全性。

在遇到需要输血的情况时,建议与医生进行详细沟通,以确保安全和合理使用。

正确评估患者术中失血量,这个技能你get到了吗

正确评估患者术中失血量,这个技能你get到了吗

正确评估患者术中失⾎量,这个技能你get到了吗输⾎是⼀把双刃剑,既有着⽆法替代的抢救治疗作⽤,也存在着⽆法预测的不良反应和输⾎风险。

所以,临床上对于输⾎有着「能不输就不输,能少输绝不多输」的原则。

⽽⼿术作为⼤量失⾎最常见的原因,术中正确评估患者的失⾎量和及时输⾎输液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01如何评估患者术中失⾎量?所谓术中失⾎量,其实是指循环⾎容量的丢失,包括⾎液中⽆形成分(⾎浆)和有形成分(主要是红细胞)的丢失。

关于评估失⾎量,美国曾针对创伤中⼼医护⼈员做过⼀项研究:300ml的红⾊液体倒在床单或地板上,但多数医护⼈员的估计量只有50~150ml。

很明显,医护⼈员估计的量严重不⾜。

所以,光凭经验⽬测失⾎量是不可取的。

临床上评估失⾎量的⽅法主要有以下⼏种:■休克指数计算法⽤相对基础⾎压(BP)和⼼率(HR),快速计算患者休克指数(SI=HR/BP),根据SI估计失⾎量。

SI估计失⾎量1.010001.520002.0>3000正常值:0.5~0.7■测定⾎红蛋⽩(Hb)或红细胞压积(Hct)法如果时间允许,术前应该采⾎进⾏Hb或Hct测定,以了解患者的现时⾎液稀释或浓缩情况。

如果未能及时获得术前Hb或Hct,则可以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能、健康、营养等全⾝状况,对患者原有的Hb或Hct进⾏估算,再结合实时测得的Hb或Hct,对患者出⾎情况作出评估。

计算公式:估计失⾎量(ml)=(术前或估算Hct-实测Hct)/术前或估算Hct×体重(kg)×7%×1000■称重法根据⼀定⼤⼩的纱布吸收⾎⽔的多少来估计。

计算公式:估计失⾎量(ml)=[浸⾎纱布重量(g)-⼲纱布重量(g)]×1ml/g-所⽤⽣理盐⽔量(ml)■吸引液Hb测定法根据吸引瓶内Hb含量来估计。

计算公式:吸引液失⾎量(ml)=吸引液总量(ml)×吸引液Hb含量(g/L)/术前Hb含量(g/L)02什么情况下需要输⾎?过去我们输⾎⼀直是遵循「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但现在我们输⾎已经提倡成分输⾎了,也就是「缺什么,补什么」。

术中失血量和输血指征的正确评估及其临床意义【精品文档】

术中失血量和输血指征的正确评估及其临床意义【精品文档】

术中失血量和输血指征的正确评估及其临床意义分类:麻醉管理2006-11-23 18:35外科治疗是通过对人体进行合法、有序、无菌的伤害性手术,达到完全或部分解除患者因外科性疾病而引起的痛苦。

因此,作为麻醉工作者,必须对每位手术患者的失血情况和体内血容量情况作出比较准确、全面的评估,便于科学、合理的输血和输液即容量复苏,并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和手术的成功。

否则,无论是失血量准确有否、还是输血输液过多、过少,都会给患者带来危害,甚至可危及生命。

况且,滥用血液制品,无论对国家、对社会,还是对家庭、对患者有害无益。

1 术中失血量的评估方法所谓术中失血量,其实是指循环血容量的丢失,包括血液中无形成份即血浆和有形成份(主要是红细胞)的丢失,循环血容量丢失过多(>30%)、过快,机体不能及时有效适应和体液补充,就可发生低容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增加、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躁动不安甚至昏睡。

因此,失血量的准确评估(包括血液无形成份和有形成份的丢失)对科学、合理输血输液、及时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具有及其重要的临床意义,不容忽视。

为了能够准确评估失血量,必须对患者术前全身情况作一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体能、营养及各脏器功能状态,尤其基础红细胞压积(Hct)和血红蛋白(Hb),便于对不同手术患者能耐受失血量的最大安全限量进行预测,同时结合手术进程进行实时调整输液种类和量,以确保手术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

表1 SI*与失血量的关系SI 估计失血量1.0 10001.5 20002.0 >3000*正常值:0.5~0.72.1 观察法术前访视病人或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应对患者的皮肤、口唇、巩膜、球结膜、眼结膜及粘膜色泽(相对于患者术前基础Hct和Hb的相应表现和体征)进行评估,可以有效地对体内Hct和Hb动态变化作出最快的初步判断。

患者入手术室后的相对基础BP和HR也非常重要,因为BP和HR可间接反映循环血容量的变化及失血量的多少。

医学-术中失血的评估与输血

医学-术中失血的评估与输血
第三间隙失水量或转移到组织间隙的水量: 一般小手术,约为1-2ml/kg/h; 中手术为3-5ml/kg/h; 腹腔内大手术约为8-10ml/kg/h
失血量的评定
估计失血量(L) 失血占血容量的% 休克指数* 脉搏(次/分) 脉压(kPa) 收缩压 中心静脉压 尿量 末梢循环
小量出血
1 <20 0.5 正常或稍快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或稍少 尚正常
计算最大允许失血量(MABL): MABL=EBV×(Hct-24)/Hct
如失血量<1/3MABL,补平衡液 失血量>1/3MABL,而<MABL用胶体补
充,适当加用血液或平衡液 失血量>MABL,则必须输血。
输注平衡液与失血量之比为3∶1 胶
我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Hb>100g/L,一般不必输血: Hb<70g/L,才需输血; Hb在70~100g/L,结合病人心肺功能情况 以及术后是否有继续出血可能而决定是否输 血”
术中输血
目的
1、补充血容量以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 2、改善贫血以增加携氧能力 3、提高血浆蛋白水平以增加胶体渗透压 4、增加机体的免疫力和改装凝血功能
应遵循个体化输血原则
输血指针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和美国医师学会推荐 的输血阈值为70g/L。
美国血库协会则建议Hb<80g/L作为阈值。 Hebert等对ICU病人的输血指征进行研究后指出:
低危病人Hb以70g/L~90g/L为宜, 高危病人Hb最好维持在100g/L~120g/L。
适应证
1、术中失血致血容量低下者 术中输血量取决于红细 胞丢失的程度。
估计可容许失血量=(Hct术前-Hct容许值)×BV/Hct术前。

7c1麻醉科手术室输血指征

7c1麻醉科手术室输血指征

麻醉科手术室输血指征为了规范、指导我科、合理用血,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同为了减少输血性疾病的传播可采用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制定麻醉科手术室输血指征一、正确评估术中失血量所谓术中失血量,其实是指循环血容量的丢失,包括血液中无形成份,即血浆和有形成份(主要是红细胞)的丢失,循环血容量丢失过多 (>30%)、过快,机体不能及时有效适应和体液补充,就可发生低容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增加、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躁动不安甚至昏睡。

因此,失血量的准确评估(包括血液无形成份和有形成份的丢失)对科学、合理输血输液、及时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具有及其重要的临床意义,不容忽视。

为了能够准确评估失血量,必须对患者术前全身情况作一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体能、营养及各脏器功能状态,尤其基础红细胞压积(Hct)和血红蛋白(Hb),便于对不同手术患者能耐受失血量的最大安全限量进行预测,同时结合手术进程进行实时调整输液种类和量,以确保手术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

二、我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输血指征:“Hb>100g/L,一般不必输血;Hb<70g/L,才需输血;Hb在70~100g/L,结合病人心肺功能情况以及术后是否有继续出血可能而决定是否输血”,在此基础上我科制定以下特殊患者用血指征:(1)贫血患者:血红蛋白<60g/L或红细胞压积<0.2时患者术前输血,使血红蛋白>80g/L,术中备血,术中视出血量情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是否输血,如红细胞压积<0.21需输血。

(2)冠心病患者:冠心病患者需要较高的血红蛋白才能保证心脏供养,如果病人未能超过预期心率或不能增加心输出量,应给与输血将血红蛋白提高到100克以上。

这一点对于危重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3)术中大出血的患者:失血量少于20%者的患,在补足血容量的基础上,原则上不输血,失血量大于20%者的患,根据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0.21给与成份输血,失血量较大,活动性出血尚未被控制者,血容量较低,已发生休克活或频临休克者在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和输血同时进行。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一、目的加强术中用血管理,降低术中用血率,保证用血安全二、范围麻醉科、手术科室三、定义术中失血量:所谓术中失血量,其实是指循环血容量的丢失,包括血液中无形成份即血浆和有形成份(主要是红细胞)的丢失,循环血容量丢失过多(>30%)、过快,机体不能及时有效适应和体液补充,就可发生低容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增加、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躁动不安甚至昏睡。

四、内容(一)麻醉医生术前用血评估制度1.病史回顾包括先天性或获得性疾病,如因子缺乏、镰状细胞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和肝病等。

2.病人本人或其亲属述说是否存在相关危险因素⑴器官缺血如心肺疾病,可影响红细胞转运;(2)凝血功能障碍如应用华法林、氯叱格雷和阿司匹林,可影响非红细胞成分的转运;(3)是否应用维生素及中草药;(4)是否用过抑肽酶等药物(再次应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凝血测定,可估测输血需求和大量失血可能。

如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还应进一步评估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4.告知病人输血利弊。

5.签署自体血回收同意书。

6.医师应将评估内容详细记录在评估单中。

(二)手术室用血安全管理制度1.麻醉医师在术前访视患者时,应认真核查《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前检查等备血情况,对于违反规定的应当提请患者主管医师及时备血。

2.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应认真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对术前备血进行核查,对输血患者的血型、用血量进行核对、确认,并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名。

3.估计出血量大于500ml的手术必须常规采用血液回收技术。

膨4.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必须采用自体输血技术,包括储存式自体输血、自体成分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和自体血液回收等。

5.术中用血由麻醉师为主导,必要时参考主刀医生意见。

6.麻醉师应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输血评估,估计出血风险的大小,有记录。

7.每月进行术中用血数据分析和评价,不断提高术中用血合理性。

麻醉科中的术中输血管理

麻醉科中的术中输血管理

麻醉科中的术中输血管理在麻醉科手术中,术中输血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涉及到手术期间患者的输血需求、输血方式、输血时间以及输血后的监测与处理等方面。

良好的术中输血管理可以保障手术安全与患者的生命健康。

本文将从输血指征、输血前准备、术中输血监测与处置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输血指征在麻醉科手术中,术中输血的指征主要依据患者的术前评估结果、手术过程中的出血情况以及术后监测结果来进行判断。

常见的输血指征包括:①预计手术期间血容量损失超过20%;②术前贫血导致患者的红细胞压积(Hct)低于正常值的70%;③术中出现急性大量失血(如创伤手术、肝脏切除等);④伴有严重贫血引起的器官功能障碍等。

在确定输血指征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术前评估结果以及手术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

二、输血前准备在术中输血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确保输血的安全与有效。

首先,要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及输血相关的医嘱,确保输血的目的、血型配对、输血方式等信息准确无误。

同时,在输血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及输血历史,以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其次,要充分准备输血所需的血液制品和输血设备,保证其质量安全,如需新鲜血制品,应及时联系供血者并准备好新鲜血浆或血小板等。

此外,术中输血前还需对患者进行体征监测,包括测量血压、心率、呼吸等,以及检测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以评估患者的输血风险。

三、术中输血监测与处置在手术过程中,术中输血的监测与处置是至关重要的。

术中输血需根据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出血量以及输血量等因素进行评估,并进行相应的处置措施。

为了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可通过血压监测、尿量监测、心率监测等方式来判断患者的循环情况。

在术中输血过程中,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可通过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相关指标来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调整输血速度、补充凝血因子、纠正酸碱平衡等措施,以保障患者的血液稳定和术中安全。

失血量及输血疗效的评估

失血量及输血疗效的评估

附件11失血量及输血疗效的评估输血前根据患者的临床体征、血液检测数据,评估患者的失血量,以便正确选择用血量,以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输血后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液检测数据、与输血前比较,对其作出输血治疗效果的评估。

以总结经验,科学制定输血治疗方案,进一步指导临床医生科学合理用血。

患者临床失血量的评估脉率:脉率增快至90-110次/min,估计出血量为血容量20%;超过120次/min 则失血量在20%以上;血压:收缩压降至100mmHg, 出血量为血容量20%,降至90mmHg,出血量为血容量30%,降至60mmHg,出血在血容量40%以上;Hct:降至0.30,出血量为血容量20% ,降至0.30以下,出血量超过血容量30% 。

按每输1个单位血红蛋白上升5g/L估算输注量输血后疗效评估全血与红细胞输注2单位红细胞血红蛋白升高10g/L,血细胞容积升高0.03,临床症状改善视为有效。

血小板输注后评价临床出血症状好转计算血小板增高纠正指数(CCI)体表面积(M2)=1+(体重(Kg)+身高(cm)-160)/ 100判断标准:1h<7.5×109/L,24h<4.5×109/L为无效输注血小板回收率(PPR)血容量=体表面积(m2)×2.5 mL判断标准:输注后1小时<60% 输注后24小时<20%为无效输注血浆输注后评价200ml血浆升高白蛋白1g/L,临床症状改善, 视为有效。

冷沉淀输注后评价每输注4U/kg可使血浆FⅧ活性水平提高10%,血友病及其他凝血因子缺乏患者的用量,手术病人或有严重出血灶者应将FⅧ水平提高到50%,一般患者可将FⅧ水平维持在30%,。

临床症状改善, 视为有效。

术中失血的评估与输血

术中失血的评估与输血

05
输血相关伦理问题
患者知情同意
患者有权了解输血的风险、必要性以及可 能的替代方案。
医生有义务向患者提供足够的信息,以便 患者做出知情的决定。
患者应在充分了解情况下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明接受输血。
血液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严格控制输血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提倡自体输血和血液回收,减少对外部血 源的依赖。
血液动力学指标
血液动力学指标如心率、 血压、尿量等也是评估失 血量和输血需求的指标。
当血液动力学指标出现异 常,如心率加快、血压下 降、尿量减少等,可能提 示失血过多,需要进行输 血。
需要注意的是,血液动力 学指标的异常也可能是其 他原因导致的,因此应结 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
03
输血方式选择
异体输血
01
02
03
定义
异体输血是指从供体(通 常是健康志愿者或库存血 液)获取血液,然后输给 需要的患者。
优点
异体输血可以迅速补充血 液容量,提供必要的血液 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 和血浆。
缺点
异体输血可能引起免疫反 应,如发热、过敏反应和 溶血反应,还可能传播疾 病,如肝炎和艾滋病。
自体输血
术中失血的评估与输血
汇报人:文小库
2024-01-05
CONTENTS
• 术中失血评估 • 输血指征 • 输血方式选择 • 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 • 输血相关伦理问题
01
术中失血评估
失血量评估
直接测量法
通过收集手术中使用的纱 布、纱布垫等物品上的血 液,使用量杯或称重法测
量失血量。
吸引器测量法
使用吸引器吸引手术中的 血液,通过测量吸引器中
成分输血是指将全血分离成各种 血液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 血浆等),然后根据患者的需要

术中失血的评估和输血

术中失血的评估和输血
SI 估计失血量 1.0 1000 1.5 2023 2.0 >3000
*正常值:0.5~0.7
显性失血旳评估
应及时采血进行Hb或Hct测定 1) 实际失血量旳估算:
失血量=(Hct术前-Hct测定值)×BV Hct术前
失血量=(Hct术前-Hct测定值) × kg ×7% Hct术前
2) 吸引液Hb测定法
“安全性”、“必要性”、“合理性”
(1)输血能够救人也可害人; (2)能不输血就不输血; (3)全血不“全” ; (4)新鲜血并不比保存血好; (5)急性出血并不需补全血; (6)成份输血,即“缺什么,补什么”。
应遵照个体化输血原则
输血指针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和美国医师学会推荐 旳输血阈值为70g/L。
1~2 20~40
大量出血
2~4 40~80
严重出血
>4 >80
0.5 正常或稍快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或稍少 尚正常
1 100~120 <4.0 <12.0 降低 少尿 差
>1 >200,细弱 更少
<8.0 明显降低 无尿 衰竭
>1 触不到
0 0 无尿 不可逆
影响失血量和循环血容量精确评估旳原因:
术中失血的评估和输 血
估计血容量
成年男性 75ml/kg 成年女性 65ml/kg 新生儿 85 ml/kg
(婴儿75ml/kg,小儿70ml/kg,肥胖小儿65ml/kg)
其中红细胞占2/5,血浆占3/5
估计失血量
所谓术中失血量,其实是指循环血容量旳丢失, 涉及血液中无形成份即血浆和有形成份(主要 是红细胞)旳丢失
估计输血量=(Hct所需水平-Hct目前水平)×BV/Hct输入血

术中失血的评估与输血

术中失血的评估与输血
在输血前,核对患者信息和供血信息,确保无误。同时,检查血液 质量,确保无污染和无异常。
输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01
02
03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在输血过程中,要严格遵 守无菌操作,防止细菌污 染血液。
控制输血速度
输血速度应适当,过快可 能导致循环超负荷,过慢 则可能影响效果。
观察输血反应
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输 血反应,如发热、过敏等 。
术前准备
根据评估结果,做好备血、备品、手术方案的调整等准备工 作。
术中控制失血的措施
减少创伤
采用微创手术、精确的手术操作 等方法,减少术中创伤,从而减
少失血。
合理使用止血带
在需要的情况下使用止血带,控制 术中出血。
精细操作
手术过程中保持轻柔、精细的操作 ,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和出血。
术后处理与康复指导
术中失血的常见原因
01
02
03
04
手术操作不当
手术过程中操作粗暴或止血不 彻底,导致血管破裂或出血。
病变性质
某些病变本身就容易引发出血 ,如肿瘤、血管病变等。
抗凝治疗
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时,凝血功 能受到抑制,容易发生术中出
血。
其他因素
如患者年龄、基础疾病、营养 不良等也可能影响术中失血的
风险。
02
CATALOGUE
术中失血的评估
术中失血量的评估
估计失血量
术中失血量是评估失血程度的重要指 标。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手术器械、纱 布和生理盐水使用情况,结合患者症 状和体征进行估计。
称重法
称重法是一种准确测量术中失血量的 方法。医生可以通过在手术开始前和 结束后分别称量手术单和纱布的重量 ,计算出失血量。

术中失血的评估与输血

术中失血的评估与输血
止血带、电凝、结扎等止血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术中出血,同时也可以使用止血药 和血液回收技术来减少失血。
02
术中失血的评估方法
血红蛋白浓度评估
血红蛋白浓度是评估失血量最直接和可靠的指标之一。通过 监测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可以判断失血程度,指导输血治 疗。
血红蛋白浓度的正常值因年龄、性别和生理状况而异。一般 来说,成年男性正常值为120-160g/L,成年女性正常值为 110-150g/L。
对输血相关感染进行监 测,及时发现并报告,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
传播。
05
临床案例分析
案例一:大出血患者的输血治疗
总结词:紧急输血
详细描述:对于大出血患者,输血是必要的紧急措施,可以快速补充血液容量,维持生命体征。在输 血前应进行严格的血液检测和配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案例二:自体输血在手术中的应用
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严密观察
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 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
应。
输血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严格筛选供血者
排除有传染性疾病的供 血者,确保血液安全。
血液储存管理
严格执行血液储存标准 ,确保血液保存环境清 洁卫生,防止细菌污染

一次性输血器具
使用一次性输血器具, 避免交叉感染。
感染监测与报告
02
术中失血量通常以毫升为单位进 行测量,可以根据手术类型和复 杂程度而有所不同。
术中失血的影响
术中失血可能导致一系列生理和病理 变化,如低血压、贫血、休克等,严 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失血过多可能导致器官功能受损,影 响术后恢复,增加并发症和死亡率。
术中失血的预防
预防术中失血的关键在于严格控制手术操作,减少不必要的血管损伤,以及采取 止血措施。

(医学课件)术中失血的评估与输血

(医学课件)术中失血的评估与输血

2023术中失血的评估与输血contents •术中失血的影响•术中失血的评估•术中失血的处理原则•输血治疗•术中失血与输血的护理目录01术中失血的影响术中失血可导致血容量减少,影响组织器官的灌注,导致缺血缺氧。

对生理功能的影响血容量减少失血可引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循环功能下降表现,影响全身各器官的供血供氧。

循环功能下降术中失血可导致肾脏血液灌注减少,引起肾功能受损,出现尿量减少、肌酐升高等症状。

肾功能受损应激反应失血引起的应激反应可能导致机体代谢紊乱,加重器官功能损伤。

免疫功能抑制术中失血可引起免疫功能抑制,导致术后感染风险增加。

酸碱平衡失调术中失血可引起酸碱平衡失调,导致机体出现酸中毒、碱中毒等。

对病理生理的影响术中失血可引起生命体征变化,如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

生命体征变化意识状态改变尿量减少失血过多可能导致意识状态改变,如意识模糊、嗜睡等。

术中失血可导致尿量减少,反映肾脏功能受损的情况。

03对临床表现的影响020102术中失血的评估出血量估算术中失血量可根据手术野的浸湿程度、吸引器吸引量、纱布块数量等估算。

出血速度的判断术中出血速度的判断可采用计时器或称重法进行评估。

根据出血量评估血压术中失血可导致血压下降,根据血压变化可判断失血程度。

心率心率变化也是判断失血情况的指标之一,当失血量较多时,心率会加快。

根据循环功能评估术中失血可导致组织器官损伤,根据损伤程度可判断失血情况。

组织器官损伤程度术中失血对器官功能状态产生影响,根据器官功能状态可判断失血情况。

器官功能状态根据组织器官损伤程度评估03术中失血的处理原则快速补充血容量,维持循环稳定术中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应通过输注晶体液、胶体液或血液制品等快速补充血容量,维持循环稳定,保证重要脏器灌注。

限制补液速度和量在补充血容量的过程中,应注意限制补液速度和量,避免引起肺水肿、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补充血容量采用止血措施针对术中出血的部位和原因,采用适当的止血措施,如血管结扎、栓塞、局部压迫等,控制出血。

临床手术术中出血量评估判断及局部止血、输液、输血等紧急处理注意要点

临床手术术中出血量评估判断及局部止血、输液、输血等紧急处理注意要点

临床手术术中出血量评估判断及局部止血、输液、输血等紧急处理注意要点手术面临预防和处理出血问题。

普外科术式多样,病例个体差异较大,更是要密切观察,准确评估出血量并及时外理,才能防止休克的发生,保证手术顺利与成功,建立有效止血应对预案有助于提高术中的心理应对能力,对术中出血的评估和止血有秩可循。

术中出血量评估1.1 临床征象判断法临床征象与出血量对应关系:1.2 目测法①确定吸引器储存罐中的出血量;②术者肉眼观察手术视野渗血量和渗血持续时间;根据个人经验估算纱布的吸血量(《外科学》的标准为 30 mL/块);③估算地板、手术衣、无菌巾等手术材料上的出血量。

目测法仅为术者个人的主观判断,误差较大,但对于快速判断术者出血量具有一定意义。

1.3 纱布评估法根据公式:失血量 = 血纱布重量 - 干纱布重量 + 吸引瓶中血量计算。

手术前先称好干纱布重量,吸血时用干纱布而不用盐水纱布,吸引瓶中的血量应注意减除可能的盐水或其他液体量。

重量单位为g,1mL 血液以1g重量计算。

1.4 HCT法手术开始前,血气分析记录HCT基础值,术中再次检测HCT 值。

失血量 = (HCT术前-HCT术后)×体重×7%÷HCT。

该法在临床较为常用,相对准确。

术中紧急处理2.1 局部止血局部止血可采用「四步止血法」进行。

四步止血法是指将止血操作的步骤分为四个部分,依次为:① 快速控制,此为临时性止血;②稳定情绪并整理思路,判断出血的性质和部位,制定止血的方案;③清理术野积血,解剖分离出血部位,为确定性止血创造条件;④确定性止血操作。

此法在临床操作中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2.2 输液一般出血量不是很多,机体可以代偿的情况下,可以快速输液以纠正血容量不足,如平衡盐溶液、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并适当运用止血药。

当血容量严重不足而无血源情况下,可以快速输入代血浆用品。

此外一次性用量的高渗氯化钠右旋糖酐渗液输注对创伤性或出血性休克病人能有效改善机体血流动力学状况,扩张毛细血管,增加组织灌流量,减轻细胞水肿,从而提高病人存活率。

术中失血的评估与输血-精品文档

术中失血的评估与输血-精品文档



应遵循个体化输血原则
输血指针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和美国医师学会推荐 的输血阈值为70g/L。 美国血库协会则建议Hb<80g/L作为阈值。 Hebert等对ICU病人的输血指征进行研究后指出: 低危病人Hb以70g/L~90g/L为宜, 高危病人Hb最好维持在100g/L~120g/L。
1g=1ml
非显性失血的评估
主要是手术创面的水份或血浆成份的丢失,
与手术部位、创面大小、手术时间长短密切相 关。其它如经气道、皮肤丢失的水份。

第三间隙失水量或转移到组织间隙的水量: 一般小手术,约为1-2ml/kg/h; 中手术为3-5ml/kg/h; 腹腔内大手术约为8-10ml/kg/h
我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Hb>100g/L,一般不必输血: Hb<70g/L,才需输血; Hb在70~100g/L,结合病人心肺功能情况 以及术后是否有继续出血可能而决定是否输 血”
术中输血

目的 1、补充血容量以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 2、改善贫血以增加携氧能力 3、提高血浆蛋白水平以增加胶体渗透压 4、增加机体的免疫力和改装凝血功能
计算最大允许失血量(MABL): MABL=EBV×(Hct-24)/Hct


如失血量<1/3MABL,补平衡液
失血量>1/3MABL,而<MABL用胶体补 充,适当加用血液或平衡液 失血量>MABL,则必须输血。 输注平衡液与失血量之比为3∶1 胶体液与失血量之比为1∶1


输血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2、每输一单位血前后皆用生理盐水灌洗输血管道。滤 网处微聚物过多时应及时更换输血器。 3、如发现有异常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保留剩余血 液备查。 4、输血速度应依病情而定。非紧急情况下,成人为 5ml/min,小儿1ml/min左右。 5、尽量避免由中心静脉管道输血(急救者除外),以 免对心脏冷刺激致心律失常或发生导管堵塞。 6、除紧急情况给急救药外,不要在血内加任何药物。 7、随时正确估计出血量。 8、大量输血时,应将库血加温,并输入一定数量的新 鲜血。

无创血红蛋白、容量指数及灌注指数的连续监测用于术中失血量和输血指征的正确评估

无创血红蛋白、容量指数及灌注指数的连续监测用于术中失血量和输血指征的正确评估

无创血红蛋白、容量指数及灌注指数的连续监测用于术中失血量和输血指征的正确评估刘维刚;叶红【摘要】目的:评估无创脉搏碳氧血氧测量仪(MRS)对术中失血量的应用价值。

方法60例择期预计出血量较大的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

实验组应用 MRS,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估算失血量、输血输液量。

两组患者需测量的参数包括术前、术中、术毕的休克指数(SI)、脉率(PR)、血氧饱和度(SpO2)、血红蛋白(Hb)、灌注指数(PI)、容量指数(VI)等值。

结果两组术毕 SI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毕与术前 Hb、PI、VI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MRS 监测仪即刻就能反映出 Hb 的瞬时变化,手术结束时的 Hb、PI、VI 与术前对比能即刻反映出患者失血的程度,为临床输血提供又一有力的临床方法和参考指标。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6(010)012【总页数】2页(P93-94)【关键词】无创血红蛋白;容量指数;灌注指数;输血指征【作者】刘维刚;叶红【作者单位】163001 大庆油田总医院麻醉科;163001 大庆油田总医院麻醉科【正文语种】中文对手术患者的术中失血情况和体内血容量情况作出比较准确、全面的评估,以便更科学、合理的输血和输液是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和手术成功的关键[1]。

无创Hb、VI及PI的连续监测是随着当今无创血液监测技术的发展而得以实现的,由美国生产制造的MRS的问世为临床无创监测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技术保障,通过夹在指端的探头就可实现Hb、VI及PI的连续监测,为实时掌握手术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提供了更科学、更准确的临床依据。

本文评估MRS对术中失血量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从2014年5月~2015年5月常规出血量较大的手术(手术时间>2h)患者中选出60例,手术类型包括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和脑瘤手术等,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术中失血的评估与输血

术中失血的评估与输血

失血程度。
及时进行输血等干预措施
03
当病人出现失血过多时,应及时输注红细胞、血小板等血液成
分,以纠正失血引起的低血压和组织低灌注。
02
术中失血的预防措施
病人的一般准备
术前评估
对病人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等, 以了解病人的基本状况和手术风险。
术前禁食
术前禁食可以有效减少术中胃内容物对手术野的干扰,有利于手 术操作。
紧急处理能力
医疗团队成员应具备处理术中失 血的应急能力,包括快速输血、 补充血容量等。
手术过程中的预防措施
合理体位
控制血压
选择合理的手术体位可以减少手术野的暴露 和手术操作难度,从而减少术中失血。
术中维持血压稳定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可以 通过药物、输液等措施来控制血压。
止血措施
监测与评估
在手术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如使用 止血带、电凝止血等,可以减少术中失血。
纠正酸中毒
失血性休克常伴发酸中毒,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纠 正,如给予碱性药物等。
快速输血
休克患者需要快速输血以补充血容量,但输血速 度和量的控制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防止输 血过量或不足。
防止DIC和MODS
失血性休克严重时可能导致DIC(弥散性血管内凝 血)和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需要 积极采取防治措施。
失血与器官功能衰竭
大量失血可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如急性肾损 伤、急性肝损伤等。
失血与凝血功能障碍
3
术中失血过多可导致凝血因子消耗,引起凝血 功能障碍。
术中失血的评估指标
血红蛋白浓度
术中应密切监测血红蛋白浓度,以 评估失血程度。
血压与脉搏
术中监测血压和脉搏变化,有助于 判断失血引起的低血压和组织低灌 注。

术中出血量的评估方法

术中出血量的评估方法

术中出血量的评估方法一、引言术中出血是在手术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一种情况。

对于医生来说,准确评估术中出血量的方法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医生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控制出血,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二、术中出血量的重要性术中出血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手术的预后。

过少的出血可能导致手术无法顺利进行,过多的出血则可能导致患者失血过多、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三、常用的术中出血量评估方法1. 目测法目测法是最常用的术中出血量评估方法之一。

医生通过直接观察手术野中的血液流动情况,估计出血的数量。

然而,目测法受到医生个体经验和主观判断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和误差。

2. 纱布法纱布法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术中出血量评估方法。

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用纱布进行吸血,然后称量纱布的重量来确定出血量。

纱布法相对目测法来说更加客观,但仍然存在误差,因为纱布可能不完全吸收所有的血液。

3. 特殊设备法为了提高术中出血量评估的准确性,一些特殊设备也被应用于临床中。

例如,在一些手术中可以利用血液回收系统来收集术中流失的血液并进行量化,然后评估出血量。

这种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

4. 生化指标法除了直接评估出血量,还可以通过监测患者的生化指标来推测出血量。

术中出血会导致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生化指标的下降,通过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大致估计出血量的多少。

四、评估方法的优缺点比较评估方法优点缺点目测法简单便捷,无需特殊设备受医生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纱布法相对客观,较容易操作纱布吸收不彻底,误差较大特殊设备法准确性较高,能够量化出血量设备成本较高,操作技术要求高生化指标法无需额外操作,通过生化指标间接评估出血量准确度较差,时间间隔较长五、结论术中出血量的评估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手术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来评估术中出血量。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有望开发出更加准确、客观的术中出血量评估方法,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中失血量和输血指征的正确评估及其临床意义分类:麻醉管理2006-11-23 18:35外科治疗是通过对人体进行合法、有序、无菌的伤害性手术,达到完全或部分解除患者因外科性疾病而引起的痛苦。

因此,作为麻醉工作者,必须对每位手术患者的失血情况和体内血容量情况作出比较准确、全面的评估,便于科学、合理的输血和输液即容量复苏,并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和手术的成功。

否则,无论是失血量准确有否、还是输血输液过多、过少,都会给患者带来危害,甚至可危及生命。

况且,滥用血液制品,无论对国家、对社会,还是对家庭、对患者有害无益。

1 术中失血量的评估方法所谓术中失血量,其实是指循环血容量的丢失,包括血液中无形成份即血浆和有形成份(主要是红细胞)的丢失,循环血容量丢失过多(>30%)、过快,机体不能及时有效适应和体液补充,就可发生低容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增加、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躁动不安甚至昏睡。

因此,失血量的准确评估(包括血液无形成份和有形成份的丢失)对科学、合理输血输液、及时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具有及其重要的临床意义,不容忽视。

为了能够准确评估失血量,必须对患者术前全身情况作一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体能、营养及各脏器功能状态,尤其基础红细胞压积(Hct)和血红蛋白(Hb),便于对不同手术患者能耐受失血量的最大安全限量进行预测,同时结合手术进程进行实时调整输液种类和量,以确保手术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

表1 SI*与失血量的关系SI 估计失血量1.0 10001.5 20002.0 >3000*正常值:0.5~0.72.1 观察法术前访视病人或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应对患者的皮肤、口唇、巩膜、球结膜、眼结膜及粘膜色泽(相对于患者术前基础Hct和Hb的相应表现和体征)进行评估,可以有效地对体内Hct和Hb动态变化作出最快的初步判断。

患者入手术室后的相对基础BP和HR也非常重要,因为BP和HR可间接反映循环血容量的变化及失血量的多少。

对于急诊创伤性病人,监测和记录未经任何处理前的BP和HR尤为重要,根据此时的BP和HR值,结合病人全身情况和创伤部位,可以对的失血情况作一粗略估计,为及时处理和救治不仅提供依据,还成为证据。

若快速计算患者休克指数(SI=HR/BPs),较单纯BP或HR更能反映患者的失血情况(表1)[[1]]。

若能进行实时监测生命体征、计算SI,结合全身观察,应该说对病人的失血情况作出一个比较正确的评估。

2.2 显性失血的评估如果时间允许,应及时采血进行Hb或Hct测定,以了解患者的现时血液稀释或浓缩情况,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

若未能及时获得术前Hb或Hct,则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能、健康、营养、职别等全身状况,对患者原有正常的Hct或Hb值作出评估,并结合实时测得的Hct或Hb,可对患者出血情况作出较正确、合理的估算。

对于正常健康成人个体来说,根据公式1可以估算出患者术前、术中甚至术后的可能失血量(失血量也是相对的,即相对于不同Hct状态下的失血量是不同的),此公式特别适合于急诊抢救性手术病人,其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估算正常Hct的准确性。

对于择期手术患者来说,由于能测得术前正常Hct值,不仅能较正确地、动态性监测失血量,而且对其在术中或术后失血量的耐受性作出评估。

根据每一手术患者综合体质情况,先确定患者耐受的最低安全Hct值(目标Hct),则:1)实际失血量的估算:2)确保目标Hct状态下失血量的预计:或:浸血纱布中出血量的计算,通常采用称重法,即:吸引液中失血量的计算:1) 容量测定法此法估计的失血量可能显著大于实际失血量,这是由于随着血液的不断稀释,出血过程中有形成分的丢失也相应减少。

因此,通过此法估计的失血量,千万不能同样量的全血或RBC悬液输给病人,否则容易发生容量超载现象,重者可诱发肺水肿、右心衰竭甚至死亡。

2) 吸引液Hb测定法手术过程中失血量的计算多根据浸血纱布数量或重量(公式5)、吸引瓶内失血量(公式6~7),并参考患者外周肤色、粘膜颜色、外周毛细血管如球结膜、眼结膜、指(趾)甲床充盈情况进行粗略估计,有条件者动态监测Hct和Hb的变化。

但这种评估带有很浓的主观性,即使有着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不必要的、过多的、过滥的临床用血或血制品时有发生,后者不仅对患者没有好处,反而有感染血源性传染性疾病的可能。

然而,由于对失血量估计严重不足,出现严重的血债(如Hct<20%或Hb<6g/L),可随时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重者可引起致残或死亡。

因此,如何正确估价失血量,对科学、合理指导围术期输注输血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影响临床工作中显性失血量评估的因素有:①创面出血或渗血流至敷料、治疗巾或地面上的显性失血;②渗出血的质量即渗出血中Hct或Hb水平,后者受原有体内Hct或Hb水平,血液稀释情况的影响;③冲洗或清洗创面、或胸腹腔的用水量。

2.3 非显性失血的评估主要是手术创面的水份或血浆成份的丢失,与手术部位、创面大小、手术时间长短密切相关。

其它如经气道、皮肤丢失的水份。

2 术中输血的指征和评估输血事业经过160年的风风雨雨,推动了全球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尤其在抢救外科失血或其他危重病人中曾发挥过巨大作用,并至今仍是抢救此类病人的重要手段。

但是,自从80年代人类发现爱滋病以来,特别是1985年法国爆发了世界罕见的“输血感染”案和2001年发生在中国河南上蔡、山西运城的“爱滋病村”,给输血事业带来了很大冲击,即对既往输血的“安全性”、“必要性”、“合理性”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并随着对血液中有形、无形成分的生理功能的认知,对过去沿用几十年的输血作用或输血理念亦发生革命性转变,具体表现在:(1)输血可以救人也可害人;(2)能不输血就不输血;(3)全血不“全”,即血液在离开人体后,在采用、保存、运输过程中,可发生系列“保存性损害”及活性成分和功能的丧失;(4)新鲜血并不比保存血好;(5)急性出血并不需补全血;(6)成分输血,即“缺什么,补什么”,而不是过去沿用多年的“出多少、补多少”输血原则。

总而言之,外科手术期间的失血不必用等量全血回输给病人,但失血究竟可以出至何种程度可以输血呢?至今尚未定论,也难定论,应遵循个体化输血原则,即结合患者原有Hct或Hb水平、体质、年龄、营养、心肺功能等综合情况而定。

首先,要对患者失血量和循环血容量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这不仅是科学、合理输血的前提和基本条件,更是维持患者重要脏器功能的基本保证。

其次考虑应该给患者输什么?何时输?输多少?输多快?但亦必须遵循个体化输血原则,切忌机械输血。

外科手术期间评估循环有效血容量的方法有:①观察法:即观察患者末梢循环充盈情况如指甲床毛细血管、颈外静脉充盈情况,以及粘膜、口唇、眼结膜、球结膜色泽情况;②心率;③血压;④SI;⑤CVP;⑥Hct;⑦Hb。

影响失血量和循环血容量准确评估的因素:①术前禁饮禁食的时间及补液情况;②术前肠道准备时间及用药情况;③第三间隙的储水量如胸腹腔积液、积血量,肠腔内积血量等;④低体温;⑤显性出血量和体液量如胃引流物、尿量等的准确评估;⑥非显性水份丢失如创面、呼吸道蒸发量的准确评估;⑦术前显性失血情况,尤其急诊外伤病人;⑧诊断性失血。

输血的指征国内外尚有争议[[2]]。

多数人认为如果Hb达不到100g/L、红细胞压积达不到30%(又称10/30规则),就不能接受手术,但这个指南首先遇到严重贫血、严重脾功能亢进和终末期肾病等病人的挑战。

事实证明尽管Hb<100g/L,携氧能力降低,但只要维持足够的血容量,组织仍能保持正常氧合。

因为,人的携氧能力是需要氧量的4倍,是重要的生理储备,所以硬性规定输血的指征为100g/L可能是不合理的,而且还会使许多危重病人因此失去救治的机会。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和美国医师学会推荐的输血阈值为70g/L。

而美国血库协会则建议Hb<80g/L作为阈值。

最近Hebert等对ICU病人的输血指征进行研究后指出,低危病人Hb以70g/L~90g/L为宜,高危病人Hb最好维持在100g/L~120g/L。

我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重新制定了新的较为合理输血指征:“Hb>100g/L,一般不必输血;Hb<70g/L,才需输血;Hb在70~100g/L,结合病人心肺功能情况以及术后是否有继续出血可能而决定是否输血”,从而使输血指征个体化。

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滥用输血指征的现象。

3 术中体液复苏的新观念3.1 预扩容法正确评估术前每一患者体液(生理性丢失、医源性丢失)及失血情况即水债、血债,并将其1/2液体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输入,避免在实施麻醉尤其脊椎麻醉过程中发生低血压甚至低血容量性休克;3.2 血液稀释法术中保持轻中度血液稀释状态,不仅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过程中有形成份的过多丢失,而且对降低血浆粘滞度、改善微循环和心输出量(CO)有好处。

具体措施有:①目标性血液稀释(target hemodilution, THD):用等量胶体溶液与全血交换将血液稀释目标Hb或Hct的一种方法;②急性术前血液稀释(acute preoperative normovolumic hemodilution, APNH):手术开始前3~5天,预先放出一定血量进行贮备,同时晶体/胶体代替以保持正常血容量;③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cute normovolumic hemodilution, ANN):手术开始前自患者体内放出一定量的血液,同时输入晶体/胶体液以保持血容量不变的一种方法;④急性限制性正常血容量血液稀释:最终Hct为28%;⑤极度血液稀释(EHD):Hct<0.2;⑥急性高容(超容)血液稀释(acute hypervolumic hemodilution, AHH):手术开始前预先扩容(晶体/胶体液)约25~35%;⑦急性非等容血液稀释( acute non-normovolumic hemodilution, ANNH):手术开始前先放出一定量血液,随后进行预先扩容(晶体/胶体液)约25~30%。

3.3 临床进展1) 术中出血量少于1000ml者,只要能保持有效血容量,可以不输血。

2) 即使失血量达血容量20~30%,只要病人没有严重心肺疾病,并能及时有效补充血容量(胶体可代血浆、白蛋白液等),生命体征平稳,亦可以不输血。

只有当失血量大于血容量的35%以上,并伴有循环虚脱现象时,可考虑输注浓缩RBC悬液。

3) Hct不低于0.20,组织不会发生缺氧,心率也无明显增加,因此临床上将最低Hct限定在0.25是安全的。

4) 加强术中动静脉压和Hb、Hct的动态监测,按适宜比例输入晶胶液体,可大大减少主观性用血,同时起到了科学、客观地指导术中输血的作用[[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