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全册632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无答案)沪教版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学案学习要求:1.会用实验探究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及相互转化。
3.了解物质的溶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有。
4.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回忆旧知:1.什么是溶液?什么叫溶解?加快溶解速率的方法有哪些?2.什么叫溶质?什么叫溶剂?食盐溶于水时,溶质是_____溶剂是______.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物质的溶解性是:注意点:2.对影响物质溶质性因素进行科学探究:【实验1】取A、B两支试管,分别加入一药匙蔗糖和Ca(OH)2,各自加5ml水,实验小结:_________【实验2】在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少量食用油:向试管A中加入少量水,向实验小结:加热后观察现象:实验小结:________ 实验结论: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有:内因(不可改变):;外因(可以改变):交流与讨论1.面粉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一样吗?为什么?2.上了年纪的老人经常用中草药来浸泡在白酒中而成为药酒,你知道为什么用白酒浸泡而不用水的原理吗?3.当碗上沾有较多的油时,若身边没有洗洁精,你会有热水还是冷水洗碗,说说其中的原理?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物质是否可以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探究实验4】取一小烧杯,向其中加20ml水,配在此室温下你认为最浓的溶液。
KNO3思考:要使留在溶液中的硝酸钾固体继续溶解,你有哪些办法?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①饱和溶液的前提条件是什么?②在上面的前提条件下,关键看什么?一定温度下怎么判断某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③为什么必须说明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向一定温度下KNO饱和溶液中加入3?少量的KMnO4交流与讨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总结与反思1.这节课你的收获(获得了哪些知识,能解决哪些问题)2.学了本节课,你还有哪些问题有疑惑,需要解决?拓展视野:1、衣服干洗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干洗的衣服不能即日领回?干洗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它只是用溶剂来去除油垢或污渍。
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沪教版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沪教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沪教版篇1【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3.掌握溶剂、溶质、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判断溶液的溶质与溶剂;4.掌握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熟练完成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因3.能够利用所学的溶液质量关系,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情感目标:1.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2.感受溶液组成的判定对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生活中离不开溶液【方法指导】物质的溶解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1.实验: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及讨论、分析被分散物质原有状态振荡后实验现象分散微粒静止后现象分散特征共同点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溶解,液体变成紫红色K+、MnO4- 不分层不沉淀无明显变化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食盐无色晶体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 Na+、Cl-氯化铁黄褐色固体溶解,液体变成黄色 Fe3+、Cl-无水硫酸铜白色固体溶解,液体变成蓝色 Cu2+、SO42-蔗糖无色晶体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蔗糖分子粉笔灰白色固体不溶解,液体变浑浊固体小颗粒产生沉淀不均一不稳定食用油黄色液体不溶解,液体变浑浊液体小液滴产生分层2.结论(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a.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b.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c.乳浊液: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
2017届九年级化学全册 6.3.2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新版)沪教版
2017届九年级化学全册 6.3.2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新版)沪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2物质的溶解性。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溶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影响溶解的因素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含义以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学会运用溶解性曲线来判断物质的溶解性,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溶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影响溶解的因素等知识。
但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性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溶解性曲线的理解和运用还需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含义以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让学生学会运用溶解性曲线来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物质的溶解性的含义以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溶解性曲线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图片。
2.准备溶解性曲线图。
3.准备实验器材,如溶质、溶剂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溶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影响溶解的因素等知识。
然后提问:“那么,物质的溶解性到底是什么呢?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的溶解性以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同时,展示溶解性曲线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溶解性曲线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内容可以选择溶解度实验或者溶解性曲线实验。
通过实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物质的溶解性以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2 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无答案)(新版)沪教版
第6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物质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牢记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四要素,并能根据溶解度进行简单的计算;2.知道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3.能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绘制溶解度曲线,能依据溶解度曲线掌握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解决有关问题。
【学习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的认识。
【学习难点】能用溶解度曲线解决有关问题。
【学习过程】一、回顾、预习与交流【旧知回顾】:1、什么是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不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2、饱和溶液有哪些方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转化时溶质质量分数如何变化?不饱和溶液有哪些方法转化为饱和溶液?转化时溶质质量分数如何变化?【新知导学】:1、以下是同学们在学习溶液知识的实验报告的部分内容,仔细分析后回答。
试管编号加入液体加入物质现象1 10mL水少量食盐溶解2 10mL酒精少量食盐不溶3 10mL水几小粒碘不溶4 10mL酒精几小粒碘溶解(1)在同一条件下,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和有关;(2)除(1)中因素外,你认为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还与外界条件有关,如果外界条件和溶剂种类确定,要比较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能力,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因素。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活动一】请设计方案探究:常温下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性强弱。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1.阅读教材P18,根据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分析:溶解度的四要素:(1)(2)(3)(4) ___思考:研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什么要考虑上述四个要素?2.判断下列各句是否正确,说明原因:①20℃时,10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②20℃时,100克饱和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③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3.3克氯化铵,则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3.3克。
④20℃时,131.6克NaNO3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31.6克,则20℃时N aNO3的溶解度是31.6。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六章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导学案3(无答案)(新版)沪教版
物质的溶解性(二)气体的溶解度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三、结晶1.概念: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
晶体: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2.结晶的方法:(1):适用于。
(2);适用于。
(3)分离混合物时,几种方法交替使用。
例:除去KNO3中混有少量的NaCl。
除去NaCl中混有少量的KNO3。
说明:①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溶液。
②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部分溶剂后,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填“变大、变小、不变”)③向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氧化钙,恢复到室温,溶剂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解度,(填“变大、变小、不变”)。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④饱和石灰水长时间放置(水没有少),表面出现一层白膜,此时溶液。
(填:饱和或不饱和)巩固练习:(1)填“〈,〉, = ”①在100克水中溶解20克食盐,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0%。
②100克CuSO4溶液中含17克CuSO4,再加1克CuSO4,并完全溶解,则溶质质量分数 18%。
③5克NaCl完全溶解在95克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
④常温下,10克水中能溶解NaCl质量 10克汽油能溶解NaCl的质量。
⑤50℃时,熟石灰的溶解度 20℃时熟石灰的溶解度。
⑥10%蔗糖溶液100克,取出50克,剩下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
⑦20℃时, KNO3的溶解度为31.6克,则20℃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1.6%。
(2)一定温度下,a克NaCl饱和溶液里含有b克NaCl,该温度下,此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3)有哪些方法区别两瓶无色液体:食盐水和蒸馏水。
(4)139ml、密度为1.05g﹒cm-3的盐酸与含杂质(杂质不溶且不与酸反应)的石灰石25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克气体,求①石灰石中CaCO3的纯度,②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③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用锌与稀硫酸反应,所得相关数据记录如下(误差不计)甲乙丙丁取用稀硫酸的质量/g 100 100 100 200加入金属的质量/g X 1.25X2X 2X生成H2的质量/g 0.8 1 1.2 1.6计算:①甲同学加入金属锌的质量X,②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学案1(无答案)(新版)沪教版
物质的溶解性【学习目标】 1. 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学习重点】 1.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能对实例进行转化【学习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实例进行转化导学过程【活动一】探究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完成课本P17上“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什么,能得到什么结论?在一定下、一定量的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溶液。
2.阅读课本P18,讨论交流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两个概念的成立条件。
3. 有两瓶KNO3溶液,一瓶是20℃饱和溶液,一瓶是20℃不饱和溶液,如何确定哪一瓶是饱和溶液?4. 向底部有未溶解硝酸钾固体的硝酸钾溶液中(此时为硝酸钾的溶液)加入高锰酸钾固体,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5. 通过哪些途径能将KNO3溶液的饱和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通过哪些途径能把KNO3不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6. 5mL水中,分别加入1g硝酸钾和0.1g氢氧化钙,充分溶解,硝酸钾全溶,且能继续溶解;氢氧化钙没有溶解完;哪一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更大?哪一个是饱和溶液?哪一个是不饱和溶液?以上问题分析可得出什么结论?【巩固训练】1.使任意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A升温 B 加溶剂 C加溶质 D降温2.天热的时候把半杯糖水(蔗糖已全部溶解)放进冰箱的冷藏室,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杯底出现了部分蔗糖晶体。
对于这一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未放入冰箱前的糖水一定是饱和溶液B.降低温度可从糖水中获得蔗糖晶体C.放入冰箱前糖水中蔗糖的质量分数比放入冰箱一段时间后大D.温度降低后的糖水是饱和溶液【活动二】实验探究,了解物质的溶解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阅读课本P16了解物质“溶解性”的定义。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九年级化学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主备人:审核人:学生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主要因素2、通过学习形成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学习重点】溶解度的含义【教材预习】1、溶解性: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固体物质的溶解性的大小除了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以外,还与有关,也受的影响。
2、溶解度:(1)对固体物质来说,在一定下,某固体物质在g溶剂中达到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一般以“克”为单位),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溶解度能定量衡量溶解性的大小。
溶解度的四要素:①条件:______________,②标准:_________克水中,③状态:___________,④单位___________。
(2)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通常用一定压强、一定温度下一体积水中最多溶解气体的来表示。
在一定压强下,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温度越低气体的溶解度越。
在一定温度下,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压强越小气体的溶解度越。
3.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典型例题】类型一、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例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A.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B.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gC.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D.20℃时,将36g氯化钠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例2、硝酸钾在20℃时的溶解度为31.6g,先把40g硝酸钾放入100g水中,则此时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为()A、31.6g B.140g C.131.6g D.71.6g例3、. 在25℃时,向不饱和氯化钾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钾固体至溶液刚好饱和,在这一过程中,下列各量:①溶液中水的质量,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③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④25℃时氯化钾的溶解度,⑤氯化钾溶液的质量。
九年级化学全册634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无答案)沪教版
第6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4课时)【学习目标】通过练习,结合溶解度曲线,加深对温度、溶解度、溶液的状态、溶液的质量分数之间联系的理解,能解一些综合性的问题。
【学习重点】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与溶液状态及质量分数的变化的对应关系【学习难点】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与溶液状态及质量分数的变化的对应关系【学习过程】一、回顾、预习与交流【旧知回顾】:1.在3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5gA物质,在6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10g物质,则A和B的溶解度比较则是()A.A的溶解度大 B.B的溶解度大C.二者溶解度相等 D.无法比较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某物质40g,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gB.4℃时,溶质N的饱和溶液120g中含N20g,所以4℃时,溶质N的溶解度为20gC.一定温度下,物质M的饱和溶液100g中含M物质30g,则物质M在该温度时的溶解度为30gD.20℃时,50g水中溶有溶质P 20g,则物质P在20℃时的溶解度为40g3.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2)40℃时,若将40g乙(不含结晶水)放入16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该溶液是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3)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20℃,析出晶体(均不含结晶水)的质量关系是:m(甲)m(乙) (填“﹥”、“﹦”或“﹤”)。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活动一讨论溶解度曲线图示中的点的运动问题。
如右图为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其中点A、D所代表的是该物质的溶液。
欲使C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通常有以下3种,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应的C点变化的轨迹为:若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C点变化轨迹为,若采用加溶质的方法,C点变化轨迹为,若采用降温方法,C点变化轨迹为。
活动二根据上述分析过程完成下列问题。
1.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 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B.t2℃时,将50ga物质(不含结晶水)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a的饱和溶液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2℃时,A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B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B.将t2℃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此时两溶液中的质量分数相等;C.在t1℃时,用两份等量的水分别配制成A、B的饱和溶液,这两种溶液的质量相等;D.在t2℃时,用等量的A、B分别配制成两种饱和溶液,测得其质量依次为m1g和m2g,则m1<m2.3.甲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a、b、c、d为图象中的四个点。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6.3物质的溶解性 导学案设计(3课时,无答案)
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溶解性的涵义,学会应用实验探究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知道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了解两者的关联。
【学习重点】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归纳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学习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转化、与浓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课前小测】1.溶液的组成是和。
2.把食盐和碳酸钙分别放入相同量的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
3.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O2;CO2;Ca(OH)2;CaCO3 。
【收获新知】(一)溶解性及影响因素1.物质的溶解性:溶质在溶剂中有一定的溶解能力,这种能力叫溶解性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探究 1】课本 P“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6(1)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与有关。
[归纳]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有:、和。
[注意]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质量大小无关。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改变哪些因素可以使物质的溶解量增大【实验探究 2】课本 P17[[得出结论]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下、里,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实验反思】①为什么要强调“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②如何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③为什么必须说明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2.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3.饱和、不饱和溶液和溶液的“浓”、“稀”的关系(通过实验 3)①浓溶液是饱和溶液,稀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稀溶液。
②同种溶质的溶液,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3 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无答案)沪教版(2021年整理)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车逻镇2017届九年级化学全册6.3.3 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无答案)(新版)沪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车逻镇2017届九年级化学全册6.3.3 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无答案)(新版)沪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车逻镇2017届九年级化学全册6.3.3 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无答案)(新版)沪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6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3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结晶的原理,熟悉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适用范围和基本操作;2。
能根据物质溶解性的变化规律,选择不同的结晶方法来分离混合物;3。
会进行粗盐提纯。
【学习重点】根据物质溶解性的变化规律找到适合的结晶方法。
【学习难点】会选择不同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学习过程】一、回顾、预习与交流【旧知回顾】:1.溶解所需的仪器。
2.过滤所需的仪器 .3。
蒸发所需的仪器。
4。
物质溶解性随温度改变的变化趋势主要有三种类型:(1),如KNO3;(2),如NaCl;(3) ,如Ca(OH)2。
【新知导学】:怎样设计实验来鉴别食盐水和蒸馏水?二、合作、研讨与点拨活动一.活动探究实验1实验2操作步骤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的NaCl溶液,用酒精灯加热在一只盛有30mL沸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KNO3,制成KNO3浓溶液。
将烧杯放在冷水中降温实验现象总结:什么叫结晶?结晶的方法有哪些?反思:如果实验1中用的是KNO3,实验2中用的NaCl,还会有类似的现象吗?为什么?小结:结晶的方法和适用范围(1)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又叫法),适用于哪类物质?如________(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2)蒸发溶剂的方法:适用于哪类物质?如________(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活动二。
[推荐学习]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学案3(无答案)(新版)沪教版
物质的溶解性【学习目标】 1、认识什么是结晶,知道常用的结晶方法。
2、学会蒸发结晶的操作要领,知道其作用。
3、针对具体物质的溶液能够选择恰当的结晶方法。
【学习重点】 1、学会蒸发结晶的操作要领。
2、针对具体物质的溶液能够选择恰当的结晶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结晶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性导学过程【活动一】联系生活,结合实验认识“结晶”1.思考:夏天出过汗的衣服如果没及时洗涤,衣服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若将一份80℃时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会看到什么现象?2.观察老师演示P21上“活动与探究”中的两个实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归纳结论;整理蒸发操作的要领。
3.阅读课本P22,了解结晶的定义,归纳结晶常用的方法。
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常采用法结晶。
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常采用法结晶。
【巩固训练】1.蒸发操作中,蒸发皿里液体的量不宜超过蒸发皿容积的。
2.蒸发操作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3.蒸发操作中什么时候停止加热?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饱和溶液降温一定析出晶体B.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C.不饱和溶液降温一定不能析出晶体D.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5.海水晒盐的原理是()A.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氯化钠蒸发B.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C.利用日晒,使海水分解D.利用日晒,使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6.如图所示,mgKNO3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直到有少量晶体析出。
在此变化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与时间t的变化关系正确的图示()【活动二】探究用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及方案设计1.将90ºC 溶剂是100g的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降温到30ºC,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__,析出晶体___ g。
2.要从硝酸钾这类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晶体,常采用的是法;而要从氯化钠这类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晶体,常采用的是法。
3. 设计方案:若169g硝酸钾固体中混入了30g氯化钠固体,怎样能从该混合物中得到纯净的硝酸钾晶体?【课堂检测】1.结晶的方法有;。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学案2(无答案)(新版)沪教版
物质的溶解性【学习目标】 1. 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知道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2. 知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会根据溶解度曲线查找溶解度及解决一些问题。
【学习重点】 1. 对固体物质溶解度含义的理解和简单应用。
2. 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学习难点】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导学过程【活动一】认识、理解溶解度的定义1. 阅读课本P18-19,自学结合一对一助学理解“溶解度”的含义。
在一定下,某固体物质在 g溶剂中,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1.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划分(根据室温20℃时的溶解度)【巩固训练】1.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溶解性溶解度(20℃)<0.01g 0.01g--1g 1g--10 g >10g (1) 100g水中溶解氯化钠36g恰好达到饱和状态,则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
()(2)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干得到36g氯化钠,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3)20℃时,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
()(4)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
()2.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
(1) 20℃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三者的质量比是;(2)2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 g氯化钠,此时恰好形成饱和溶液;(3) 20℃时,将15g氯化钠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若将20g氯化钠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形成的溶液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活动二】认识了解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学习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1.完成P19上的“活动与探究”2.从溶解度曲线可获得以下信息:(1)可推至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2)可以发现溶解度随变化的趋势;(3)还可以比较在某一温度下或某一温度段内不同物质的的大小等。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 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6.3物质的溶解性 第二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能用溶解度比较物质溶解性的强弱;2.知道某些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3.学会利用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解决基本的问题;4.体会化学概念的严密性和图像的直观性,享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难点】1.固体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及基本计算。
2.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前置导学】阅读课本第16-20页,完成:1.[温故知新]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内因有 、 ;(2)外因是 。
2.[自学体会]怎样比较物质溶解性的强弱?(1)人们常用 来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强弱。
(2)动手绘制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Ⅰ.实验测定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下表是不同温度下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研究表格你发现,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
Ⅱ.描点法绘制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以物质的溶解度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先找出不同温度下相应溶解度的点,再用光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即为该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你动手绘制:(3)思考:根据溶解度曲线,你能获得哪些信息?(4)请您分析:为了定量比较....NaCl ....和.KNO ...3.的溶解性....(即溶解 能力)强弱,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方案,你认为是否可行?说明原因。
方案1:取100g 的两杯水,一杯20℃,一杯80℃,分别溶解NaCl 和KNO 3达到饱和状态时,比较溶解的NaCl 质量和KNO 3质量。
是否可行? 说明原因 。
方案2:20℃时,100g 水能溶解1g NaCl ,100g 水中也能溶解1g KNO 3,所以在20℃时,NaCl 和KNO 3的溶解能力相同。
是否可行? 说明原因 。
方案3:取20℃时的两杯水:一杯水10g ,溶解NaCl 达到饱和状态时,测得溶解NaCl 的质量为3.6g ;另一杯水100g ,溶解KNO 3达到饱和状态时测得溶解的KNO 3质量为31.6g ,所以在20℃时, NaCl 的溶解能力比KNO 3小。
[推荐学习]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沪教版
课题:6.3 物质的溶解性(第二课时)班级姓名备课组长【学习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会绘制和使用溶解度曲线,并能根据曲线变化情况知道物质溶解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课前预习】1.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事实:①食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②硝酸钾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③蔗糖在热水中溶解的质量比在等质量的冷水中溶解的质量多。
以上事实说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因素有关。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下,该物质在溶剂(通常溶剂为)中达到时所溶解的。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如,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
3.利用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查出某一物质在不同______时的溶解度,可以比较不同温度时_______的大小,还可以看出,不同物质溶解度随 ____________变化的不同。
4.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_____ _____。
【学习过程】【讨论】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强弱需考虑哪些因素?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该物质在溶剂(通常溶剂为)中达到时所溶解的。
(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的含义是。
(2) 20℃时,蔗糖的溶解度为204克,所以将50g蔗糖放入100g 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的溶液为(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其不饱和,要使其饱和,我们可以怎么做?(3)常温下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课本19页表6-9)判断物质的溶解性:氢氧化钙,食盐,蔗糖,碳酸钠碳酸钙难溶于水,说明常温下它的溶解度范围是。
2、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1)内因。
(2)外因3、溶解度曲线【活动与探究】课本19 页绘制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
教师“个备”或学生笔记栏(1)含义①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及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沪科版九年级化学全册6.3.2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导学设计(无答案)
第6章溶解现象第 3 节物质的溶解性第 2 课时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性和溶液的状态有了必定的认识,可是关于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教材解性还极少思虑,所以本节课将要点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解读物质的溶解能力。
本节课从定性转向定量研究,对学生形成完好的认识、培育完好的研究物质的科学方法都拥有深远的意义,是由知识向能力转变的桥梁。
知识与技术1.认识溶解度的含义。
2.认识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经过活动与研究的过程,让学生掌握科学目过程与方法研究的一般步骤。
标感情态度与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养成谨慎的科学态价值观度。
教课要点要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及应用。
教课难点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研究点一溶解度[ 情形展现 ][ 问题研究 ] 如下图,能比较出食盐和硝酸钾的溶解能力的强弱吗?为了反应物质溶解能力的强弱,化学上引入了“溶解度”的观点。
固体溶解度是如何规定的?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思考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概括提高 ]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1)定义:在必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 100 g 溶剂 (往常溶剂为水 )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这类物质在这类溶剂里的溶解度。
假如不指明溶剂,往常所说的溶解度是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2)正确理解其观点的四因素①条件:在必定温度下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而外因是温度,假如温度改变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也会改变。
所以只有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才存心义。
②标准:在 100 g 溶剂中为了确立标准,人们规定在100 g 溶剂中,需重申解注意的是此处的 100 g 是溶剂的质量而不是溶液的质量。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6.3 物质的溶解性复习1、固体溶解度的定义中的四要素分别是;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含义是。
3、物质溶解性分为;各自溶解度范围分别是。
4、如何将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一、自主先学1. 阅读课本了解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溶解度究竟是多少。
【活动探究1】以物质的溶解度为纵坐标,以温度为横坐标,在坐标纸上先找出不同温度下的相应的溶解度的点,再用光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活动探究2】学生分别描出氯化钠、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氯化钠与硝酸钾在同一坐标轴上)【思考】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什么意义呢?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什么意义呢?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对应的温度是几度?二、合作展示1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查找固体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练一练】找出0℃,20℃,60℃时,氯化钠,硝酸钠,硝酸钾的溶解度(2)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小结】a.大多数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如等属于“陡升型”;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如等属于“缓升型”;c.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反而,如等属于“下降型”。
(3)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练一练】如图,t1℃时,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t2℃时,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M点表示N点表示【小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在于:a.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的是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所以溶解度曲线上的点都代表的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或者说是相应的温度下达到饱和时,100g溶剂里最多溶解溶质的质量。
b.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某一点,表示的是在该温度下100g溶剂中溶解的溶质未达到最大值,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c.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某一点,表示过饱和溶液,有晶体析出d. 溶解度曲线上,交点表示:交点对应温度下,两物质溶解度相等。
【练一练】根据图6-17回答:(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等于多少?(2)80℃时,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钠饱和溶液降温到10℃,?析出晶体多少?(3)2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三、反思总结四、当堂检测。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第1课时 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通过实验观察,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3、通过归纳,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的转化及判断方法。
探究::物质能否无限的溶解在水?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联系生活】:1.面粉和蔗糖放入水中,是否都能溶解?2.衣服上沾了油污,用水洗不干净,但汽油却能洗去油污?3.你冲果珍的时候用热水还是冷水?猜想: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实验设计】【结论】取一瓶底部留有KNO3晶体的KNO3溶液,取出20mL加入A、B两只烧杯中,再分别向烧杯中加入2gKNO3晶体,用玻棒搅拌,观察晶体是否溶解。
如何使固体继续溶解?硝酸钾晶体硝酸钾溶液【合作探究】:以上实验表明: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不饱和溶液: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思考:1、饱和溶液的前提条件是什么?2、在上面的前提条件下,关键看什么?3、为什么必须说明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4、如何将一杯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变成不饱和溶液?5、一杯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能否将它转变成饱和溶液呢?思考:如何判断一瓶硝酸钾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练习: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
(2)装有饱和溶液的瓶底,一定有这种溶质的固体。
(3)含有未溶溶质的溶液,一定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4)使一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倒出一些溶液。
(5)在同一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会比不饱和溶液含有的溶质多。
(6)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物质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牢记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四要素,并能根据溶解度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绘制溶解度曲线,能依据溶解度曲线掌握物
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解决有关问题。
【学习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的认识。
【学习难点】能用溶解度曲线解决有关问题。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什么是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不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2、饱和溶液有哪些方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转化时溶质质量分数如何变化?不饱和溶液
有哪些方法转化为饱和溶液?转化时溶质质量分数如何变化?
【新知导学】:
1、以下是同学们在学习溶液知识的实验报告的部分内容,仔细分析后回答。
10mL水
(1)在同一条件下,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和有关;
(2)除(1)中因素外,你认为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还与外界条件有关,如果外界条件和溶剂种类确定,要比较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能力,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因素。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请设计方案探究:常温下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性强弱。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阅读教材P18,根据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分析:
溶解度的四要素:(1)(2)(3)(4) ___
思考:研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什么要考虑上述四个要素?
2.判断下列各句是否正确,说明原因:
①20℃时,10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②20℃时,100克饱和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③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3.3克氯化铵,则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3.3克。
④20℃时,131.6克NaNO3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31.6克,则20℃时N aNO3的溶解度是31.6。
⑤ 36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形成饱和溶液,所以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3.思考:氯化钠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g,则在20℃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为【活动二】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思考:
(1)你能根据课本P18物质的溶解度说出它们的溶解性吗?
Ca(OH)2Na2CO3NaCl
NaNO3 NH4NO3 C12H22O11 (蔗糖)
(2)根据20℃时,Ca(OH)2溶解度是0.165g,NaOH溶解度53g(CO2与NaOH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所以
用检验CO2,理由是
用吸收CO2效果较好,理由是
【活动三】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表示
(2)溶解度曲线
以物质的为纵坐标,以为横坐标,在坐标纸上先找出不同温度下相应溶解度的点,再用光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观察与思考P20图6-13、图6-14: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完成下列填充
①溶解度曲线上的任何一点表示
②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中,交点表示的意义是
③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