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油不饱和脂肪酸乙酯化工艺研究

合集下载

茶籽油(山茶油)加工工艺

茶籽油(山茶油)加工工艺

茶籽油(山茶油)加工工艺茶籽油又名山茶油,野山茶油,油茶籽油,茶油树籽油。

山茶是中国大别山地区、福建中部(闽中)、江西上饶等地区的特产,从它的果实中可以提取优质的山茶油,即茶籽油。

方法一:压榨。

取自油茶树的种子。

茶籽油的制作过程可分为:榨油,过滤。

方法二:亚临界萃取。

亚临界低温萃取技术是低水份茶籽去壳,粉碎,扎胚,亚临界低温萃取,精炼。

成分构成茶叶籽油脂肪酸组成比较合理,饱和脂肪酸≤16%,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2%以上,组成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烯酸(ω6/ω3 3.5-4:1),尤其优于油茶籽油、橄榄油(油茶籽油、橄榄油的多烯酸中亚油酸成分比茶叶籽油含量低),这也说明茶叶籽油中所含脂肪酸成分含量最符合人体所需脂肪酸比例的要求。

营养与健康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试验(心血管病及抑郁症)研究得知,ω6/ω3酸平衡摄入对人体非常重要。

大多数国家及有关国际组织推出相似的指南,对总脂肪、饱和酸/单不饱和酸/多不饱和酸的比例提出了推荐值。

ω6/ω3PUFA摄入比率,以成人而言,最好在4:1~6:1之间,加拿大建议ω6/ω3PUFA 为4:1,WHO 要求二者比率为6:1。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 脂肪所供能量应不超过总供能量的30% , 其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及多不饱和脂肪酸所供能量各占10% 左右。

高脂血症患者、心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 其膳食中饱和脂肪酸要小于7%, 并可适当提高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

因此,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茶叶籽油,不但脂肪酸组成比较合理,而且所含的各不饱和脂肪酸均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长期食用茶叶籽油对满足人体营养的需求将十分有益。

加工工艺我国《本草纲目》记载“茶有野生种生,种者用其籽、而闽人以榨油食用”,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油类作物全书》以及《茶叶全书》中都有利用茶叶籽榨油食用的记载。

目前我国茶叶籽油的提取一般与山茶油的提取类似,采用压榨法和浸出法。

目前上市的高级茶叶籽油大部分采用压榨法(又分为低温冷榨和高温压榨)。

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的优劣势与工艺研究

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的优劣势与工艺研究

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的优劣势与工艺研究作者:王晓峰来源:《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年第04期[摘要]茶油含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达到80%以上,营养价值高。

目前提取油茶籽油常用的技术中,压榨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并且残油率高;浸提法操作安全要求高,提取成本高,还有溶剂残留,对人体健康不利;水酶法出油率高,操作条件温和,安全无污染,能有效去除油料本身含有的有害物质或抗营养因子,但是成本较高,酶解时间过长,工艺实际操作难度大。

本研究在对比了各种提取油茶籽油技术的基础上,对水酶法工艺进行实验分析,得出四种实验酶制剂中,果胶酶的作用效果最显著,实验条件在酶的添加量为2%、时间为4h、温度为50℃,pH值为4.5时,出油率最高。

[关键词]水酶法;油茶籽油;工艺中图分类号:S56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431252ts.20180418油茶籽营养丰富,其中蛋白质含量为9.1%,油脂含量为21.9%。

油脂中含有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达到80%以上,是一种营养健康型油脂,茶油是世界上公认的优质高档食用油之一。

1常用油茶籽油提取技术目前油茶籽油提取技术常用的是压榨法和浸提法。

压榨法是利用压力造成油料细胞壁破裂而提取油脂的传统方法,该工艺操作简单,不会破坏原有油品的风味,国内食品用油的生产大都采用这种方法。

但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工艺粗糙,残油率高达11%以上,造成大量的浪费。

浸提法是采用相似相溶原理,利用油料中不同成分在溶剂中不同的溶解度来分离油脂。

浸提法效率高而且可以使残油率降至1%以下,大大减少浪费。

但是浸提法一般使用的溶剂是正己烷,它易燃烧,操作安全要求较高,精炼时还要经过脱胶、碱炼脱酸、脱色等十分复杂的工艺,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提取成本也偏高。

同时产品中不可避免会有溶剂残留,使油茶籽油风味受损,对人体的健康也有害。

2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技术的优劣势水酶法是经过酶的分解作用破坏油茶籽的细胞结构,并将油茶籽细胞中的脂类、多糖类和脂蛋白类等大分子结构分解,将油茶籽油从油料中分离出来。

两种茶油的抑菌性能研究

两种茶油的抑菌性能研究

3 H . p 值对茶油抑菌效果的影响 2 在p H值 4 9 ~ 的范 围 内 ,精 制 茶 油一菌液 涂布 的 平 板 基本 上 无 菌 生 长 ,而作 对 照 的 灭 菌水 一 液涂 茵 布 的 平板 均 有 菌体 生 长 . 明 两种 茶 油 的抑 茵 活性 表 受p / ̄ 影 响很 小 ,在 广 泛 的p H4- / H范 围 内均有 明显 的抑 菌作 用. 结果 见表2 .
%~ 0 以丙 酮 、 乙酸 乙酯和 病 、延缓 动 脉 粥样硬 化 ,降血脂 、抗 氧化 、调 节免 1 1 %十个 浓度 的茶 油溶 液 . ml 疫 功能 及其 它保 健 功 能f 】 茶 油在 医疗 、保 健和 美 生理 盐水做 空 白对 照 ,各 取 1 ,然后 分 别 向各组 3. 中加 入相 应 的 茵 悬液 1 0 1 5 ,充分 混 匀,保持 1 , h 容 方 面具 有 具有 广 泛的 用途 ,在 民间更是 有 多种 茶
HH—s 显 恒 温 水 浴 锅 : 江 苏 省 金 坛 市 医疗 仪 器 数
厂 ;HH・ H一 0 一 一1电 热恒 温培 养 箱 :上 海跃 B 60 S I
进 医疗 器 械 厂 .
3 实验 结 果
31 .两种茶油的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结果 压 榨 法 粗 制 的 茶 色茶 油及 市售 的精 制 无 色茶 涂 布 纯 菌 液 、 丙 酮一茵 液 和 乙酸 乙酯一茵 液 的 油 ;大肠杆 菌 、枯 草 芽孢杆 菌 、金 黄 色葡 萄球 菌 、 平板 长满 了菌体 ,而涂 布茶油一菌液 的平板 随着 黑 曲霉 、米 曲霉 、啤 酒酵母 ,以上 菌种 均 由我校 微 茶 油 浓 度 的增 加 茵 体 数 减 少 ,到 一 定 浓度 时 无 菌 生物 实验 室提 供 . 生 长 ,此 浓度 即是 茶 油 对 这 种 茵 的 最低 抑 制 浓度 .

油茶籽油不皂化物成分分析与分离

油茶籽油不皂化物成分分析与分离

油茶籽油不皂化物成分分析与分离肖义坡;张彬;邓丹雯;罗家星;白雪【摘要】采用GC-MS分析油茶籽油不皂化物成分,并通过薄层层析( TLC)对不皂化物进行初步分离。

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不皂化物的主要成分为角鲨烯、α-生育酚,另外还有香叶基芳樟醇、麦角甾醇、β-香树脂醇、羊毛甾醇、3-乙酰菲、2,4-二叔丁基苯酚及N-(2-三氟甲基苯)-3-吡啶甲酰胺肟等物质。

以石油醚与乙醚(9:1,V/V)为展开剂,通过薄层层析分离油茶籽油不皂化物,得到6条色带,利用紫外-可见光对分离物进行扫描,获得各分离物的最大吸收峰波长。

%Analyzed the unsaponifiable matters in camellia see d oil by GC-MS,and separated the unsaponifi-able matters with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TL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components of camellia seed oil unsaponifiable matters were squalene,alpha tocopherol,geranyl linalool,ergosterol,beta amyrin,lanosterol,phe-nanthrene,3-acetyl 2,4-Di tert butyl phenol and N-(2-three trifluoromethyl benzene)-3-pyridine formamide oxime and other substances. Eluted with petroleum ether-ethyl ether(9: 1,V/V),separated the camellia seed oil unsa-ponifiables by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six bands were evidenced under ultraviolet light. Scanned the 6 isolates with UV-visible,maximum absorption peak wavelength was obtained for each isolates.【期刊名称】《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4页(P16-19)【关键词】油茶籽油;不皂化物;成分分析;薄层分离;紫外-可见【作者】肖义坡;张彬;邓丹雯;罗家星;白雪【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中德食品工程中心,江西南昌330047;南昌大学中德食品工程中心,江西南昌330047;南昌大学中德食品工程中心,江西南昌330047;南昌大学中德食品工程中心,江西南昌330047;南昌大学中德食品工程中心,江西南昌33004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5+.1油茶,拉丁文名Camellia oleiferaAbel.,又叫茶子树、白花茶[1]。

茶叶籽油研究进展

茶叶籽油研究进展

Vol. 34, No. 12Dec. 20192019年12月 第34卷第12期中国粮油学报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eals and Oils Association 茶叶籽油研究进展常亚丽黄双杰刘威陈义张永瑞郭桂义(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河南省豫南茶树资源综合开发重点实验室,信阳464000)摘要茶叶籽油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茶树的成熟种子中提取,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生理活性成分,可制成高级食用油、美容护肤F 用油和医疗专用油,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茶叶籽 油提取制备工艺、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分析、生理活性成分检测的研究进展,并针对生产实践中茶树结实率低、 茶叶籽含油率中等两大问题,论述了改良茶园栽培管理技术增强茶叶籽丰产性、分子育种法提高茶叶籽含油率的可行性,旨在为制备优质的茶叶籽油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叶籽油提取工艺脂肪酸组成生理活性成分种子分子生物茶园栽培管理技术中图分类号:TS2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0174(2019)12 -0138 -09网络首发时间:2019 -10 -11 10 :03 :48网络首发地址:http ://k n s. cnki. net/kcms/detail/11.2864 - TS. 20191010- 1628 - 020- html茶树]CameZZ 仏 dne 孔曲(L. ) 0. Kuntze ]是研究 山茶科山茶属茶组植物的模式种[,],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叶片制成的茶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 品,与可可、咖啡并列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3];茶树种子称为茶叶籽,一般呈褐色,富含15% ~35%油脂,经提取可获得与橄榄油、油茶籽油品质相似的高 级食用植物油,近年来,我国消费食用油有半数以上 依赖进口。

橄榄油因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不易在血管内壁中氧化沉淀,在进口油种中的增长比例最 大⑷。

从我国重要木本油料作物油茶(C. oleifeg A-bel)种子中提取可得油茶籽油,单不饱和脂肪酸高达 90%以上,被誉为“东方橄榄油”皿];茶树与油茶树 同科同属,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相似度达90%,且不皂化物含量比油茶籽油高出22%,具备开发为高级 功能性油脂的潜力[八9]。

油茶活性成分研究进展与展望

油茶活性成分研究进展与展望

油茶活性成分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本文概述油茶,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油料作物,不仅在中国南方广泛种植,而且在食用、药用和工业应用等方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油茶活性成分的研究逐渐深入,其在营养健康、食品工业、医药保健等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本文旨在综述油茶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回顾了油茶活性成分的种类和分布,包括油茶籽油中的脂肪酸、多酚类化合物、甾醇等,以及油茶籽饼中的蛋白质、茶皂素等。

随后,本文重点分析了这些活性成分在抗氧化、抗炎、抗肿瘤、调节血脂等方面的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总结了油茶活性成分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现状。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探讨了油茶活性成分提取分离、纯化鉴定、结构修饰等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油茶活性成分在功能性食品、保健品、药物等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前景。

本文指出了油茶活性成分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活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受品种、产地、加工工艺等因素影响较大,油茶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和生物活性仍需深入研究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油茶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优化油茶加工工艺、深入研究油茶活性成分的构效关系和作用机制等建议,以期推动油茶活性成分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油茶活性成分的种类与性质油茶,作为一种具有丰富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植物油料作物,其活性成分种类繁多,性质各异。

这些活性成分主要包括多酚类、黄酮类、皂苷类、脂肪酸等,它们在油茶籽仁、油茶叶和油茶壳等部位中均有分布,但含量和种类会有所差异。

多酚类是油茶中含量较高的活性成分之一,主要包括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等。

这些多酚类物质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抗衰老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是油茶中的另一大类活性成分,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黄酮醇。

11种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的GC-MS分析

11种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的GC-MS分析

11种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的GC-MS分析江燕;黎贵卿;张思敏【摘要】为了给人们的合理用油提供有益的指导,本文以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茶油等11种常见食用植物油为研究对象,运用GC-MS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并对各脂肪酸含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11种植物油除棕榈油外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为80.31%~90.15%,均超过80%;棕榈酸的含量最高为棕榈油(46.54%),但其他的普遍不高(5.12%~12.32%);亚油酸含量较高的有玉米油、大豆油、菜籽油、葵花油、葡萄籽油、核桃油,达到55.64%~60.33%.其中,葵花油和核桃油最高,分别为60.08%、60.33%;油酸含量差异较大,为20.88%~83.12%,其中茶油和橄榄油较为突出,分别为80.86%、83.12%;硬脂酸的含量普遍不高,位于1.65%~6.22%之间;亚麻酸含量较高的为菜籽油、葡萄籽油和核桃油,分别为5.72%、4.42%、3.56%,棕榈油和橄榄油未检出亚麻酸;花生酸含量较高的为花生油和菜籽油,分别为3.10%、3.56%,葡萄籽油、棕榈油、核桃油、茶油未检出花生酸.【期刊名称】《广西林业科学》【年(卷),期】2018(047)004【总页数】3页(P487-489)【关键词】食用植物油;脂肪酸;组成【作者】江燕;黎贵卿;张思敏【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南宁 53002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南宁 53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南宁 5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2.1油脂作为人体三大营养成分之一,起到提供人体所需能量,溶解脂溶性维生素(VA,VD,VE,VK),促进其在体内的输送,消化和吸收,同时其作为人体必需脂肪酸的主要来源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是人们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物质。

油脂又是食品、医药、化妆和保健等行业的重要原料。

油茶籽中三个主要成分的提取及其活性研究进展

油茶籽中三个主要成分的提取及其活性研究进展

油茶籽中三个主要成分的提取及其活性研究进展徐雪峰;闫浩;张玉;杜金风;卢利方【摘要】油茶籽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抑菌等生物活性.介绍了油茶籽中的脂肪酸、茶皂素和茶多酚三个主要成分,详细综述了它们的提取方法和生物活性,阐述了各方法的优缺点、三个成分的生物活性、应用价值和领域;最后探讨了油茶籽资源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期刊名称】《包装与食品机械》【年(卷),期】2018(036)004【总页数】5页(P44-48)【关键词】油茶籽;脂肪酸;茶多酚;茶皂素;提取;生物活性【作者】徐雪峰;闫浩;张玉;杜金风;卢利方【作者单位】海南科技职业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海口 571126;海南科技职业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海口 571126;海南科技职业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海口 571126;海南科技职业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海口 571126;海南科技职业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海口 5711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55.140 引言油茶籽是油茶树的果实,可榨油供食用。

油茶(Camellia Oleifera)属山茶科山茶属的一种常绿小乔木,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油茶的国家之一,大约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关于油茶树的育种、栽培繁殖和油茶籽的增产方法等[1-2]。

随着研究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人们对油茶籽油食用功效的关注,油茶籽及相关副产品成分的研究日渐开展起来。

1975年,Sokol' Skii I N等对油茶籽中的皂苷(茶皂素)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3],1983年,黄克武等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一个野生品种(威宁短柱油茶)油茶籽中的主要成分——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4]。

油茶籽中的各种成分及其相关活性的研究正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已发现的油茶籽的活性成分包括多种不饱和脂肪酸、茶皂素、茶多酚、角鲨烯、矿物质、维生素等,其中含量较高的主要为前三种。

油茶籽油精炼工艺的研究

油茶籽油精炼工艺的研究

4、精炼:通过物理方法进一步去除粗油中的杂质和异味,如过滤、脱色、 脱臭等。
5、干燥:将精炼后的油茶籽油进行干燥,以去除其中的水分,达到规定的 含水量标准。
品质分析
通过对比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油茶籽油,我们可以发现,水酶法提取的油茶 籽油在品质上具有明显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油脂含量:水酶法提取的油茶籽油油脂含量较高,可以达到85%-90%,远 高于传统压榨法的油脂含量。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发现优化后的精炼工艺对提高油茶籽油 的品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炼工艺的优化有效地提高了油茶籽油的色泽、气味和口感等品质指标。 这可能与优化后工艺中控制了适当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因素有关。
2、通过控制这些参数,能够更好地保护油茶籽油中的营养成分,如不饱和 脂肪酸等。这使得优化后的油茶籽油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
结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通过本次演示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水酶法是一种高效、环保的 油茶籽油提取方法,能够在常温常压下进行,避免了对油脂的过度加热和化学试 剂的使用。水酶法提取的油茶籽油具有较高的油脂含量、合理的脂肪酸组成以及 优良的口感和香味品质。通过对提取工艺的优化,可以得到更高品质的油茶籽油。 随着健康食品市场的不断发展,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将在未来的油茶籽油产业中 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精炼工艺的介绍
油茶籽油的精炼工艺主要包括筛选、清洗、干燥、轧胚和精炼等步骤。具体 流程如下:
1、筛选:去除油茶籽中的杂质和劣质籽粒,保证原料的纯净度。
2、清洗:去除油茶籽表面的污垢和杂质,保证产品的卫生质量。 3、干燥:将清洗后的油茶籽进行干燥处理,以便进行轧胚操作。
4、轧胚:将干燥后的油茶籽轧 成薄片,便于油脂的提取。

茶油的工艺实验报告单

茶油的工艺实验报告单

茶油的工艺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茶油的制作工艺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茶油的制作工艺过程;2. 掌握茶油的制作方法;3. 获得高质量的茶油产品。

实验仪器和材料:1. 茶叶:新鲜、嫩绿、无霉斑、无杂质的鲜茶叶;2. 榨油机:按照工艺要求的茶籽榨油机;3. 滤油网:用于过滤茶油中的杂质;4. 储油罐:用于存放茶油。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选择新鲜的、嫩绿的、无霉斑、无杂质的鲜茶叶;2. 清洗茶叶:将茶叶浸泡在清水中,轻轻搓洗茶叶,使茶叶表面的尘土和杂质清洗干净,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3. 烘干茶叶:将清洗后的茶叶放在通风的地方晾晒,使茶叶完全干燥;4. 打碎茶叶:将干燥的茶叶放入榨油机中打碎,使茶叶颗粒细小均匀;5. 榨油:将打碎后的茶叶放入榨油机中,按照设备要求榨取茶油;6. 过滤茶油:将榨出的茶油倒入滤油网中,用力轻轻摇晃滤油网,去除茶油中的杂质;7. 存储茶油:将过滤后的茶油倒入储油罐中,密封保存。

实验结果:经过上述步骤制作的茶油以其清香、浓郁、营养丰富的特点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茶油呈金黄色,透明度高,口感细腻柔和。

茶油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降血脂、补肾固精、润肠通便等功效。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茶油的制作工艺过程,并成功制作了高质量的茶油产品。

实验中需要注意的是茶叶的选择和处理,以及茶油的过滤和储存,这些环节对茶油的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茶油作为一种传统的食用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经济和营养价值。

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工艺,可以进一步提高茶油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茶油精炼工艺技术

茶油精炼工艺技术

茶油精炼工艺技术
茶油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食用油,而茶油的精炼工艺技术则是将原始茶油进行提纯和提高质量的过程。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下茶油的精炼工艺技术。

茶油的精炼工艺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提取、去杂、脱臭和精炼。

首先是提取,茶油的提取方法一般有冷压法和溶剂法两种。

冷压法是指将茶籽直接压榨出油,这种方法对油质较好的茶油适用;而溶剂法是指用有机溶剂将茶籽中的油溶解出来,然后通过蒸发溶剂来得到纯净的茶油。

第二步是去杂,提取出来的茶油中可能还存在一些杂质,所以需要通过去杂的工艺来提高油的纯度。

一般常用的去杂方法有离心、过滤和沉降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去除茶油中的杂质,使茶油更加纯净。

第三步是脱臭,茶油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不好的气味,所以需要进行脱臭处理。

脱臭方法有蒸汽脱臭和真空蒸馏等。

蒸汽脱臭是将茶油用蒸汽进行加热,挥发出不好的气味;真空蒸馏则是在低温下将茶油进行蒸馏,从而去除气味。

最后一步是精炼,通过精炼工艺来提高茶油的质量。

精炼主要有脱酸、脱蜡和脱色等过程。

脱酸是指将茶油中的游离酸进行中和,以降低酸值;脱蜡是指将茶油中的蜡质去除,以提高油的透明度和稳定性;脱色则是通过吸附剂或活性白土等材料去
除茶油中的色素,使茶油呈现出更加健康的颜色。

综上所述,茶油的精炼工艺技术主要包括提取、去杂、脱臭和精炼等步骤。

通过这些工艺可以提高茶油的质量和纯度,使其更加适合食用。

茶油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食用油,具有很多好处,适量摄入可以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胆固醇和防止心血管疾病等。

因此,茶油的精炼工艺技术对于促进茶油的开发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茶籽油的提取方法

茶籽油的提取方法

提取方法——有机溶剂萃取法
• 方法:油茶籽油含量的测定:称取干燥的油 茶籽粉末5g,用滤纸包好,称质量(W1),放 入索氏抽提器中,加入100 mL石油醚,水浴 加热,回流1h,取出包有油茶籽粉末的滤纸, 在100℃烘箱中放置3h后,称质量,再放回烘 箱烘干0.5h,取出称质量,至恒质量(W2)。 (W1-W2)/5×100%即为油茶籽油含量。
Hale Waihona Puke 取方法——有机溶剂萃取法• 特点: 1.操作可连续化,反应速度快,生产
周期短;
2.对热敏物质破坏少;
提取方法——有机溶剂萃取法
3.采用多级萃取时,溶质浓缩倍数大,
纯化度高;
4.溶剂耗量大,对设备和安全要求高, 需要各项防火防爆措施;
提取方法——超临界co2流体萃取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是利用CO2在 超临界状态下对溶质有很高的溶解能力, 而在非超临界状态下对溶质的溶解能力 又很低的这一特性,来实现对目标成分
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加.
提取方法——超临界co2流体萃取
萃取温度影响油脂在co2中的溶 解度,在低压下,温度升高溶质的 溶解度降低。在高压下,温度升高 引起的流体密度变化很小,这时溶 质的饱和蒸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的影响起了主导作用,结果使溶质 的溶解度增大.
提取方法——超临界co2流体萃取

原料的颗粒度也是影响萃取效率的
来,得率低、杂质多;浸出法所得 茶油缺乏清香味、颜色深,两者生
产均需繁杂的后处理精制过程。
总结
超临界co2流体提取茶籽油,虽然产 品质量好,得率较高,但工艺设备
要求高,价格昂贵,大规模生产可
操作性差。
谢谢观看
组员: 杨鹏,吴建锋 杨玲玲,苗淼

不同产地油茶籽油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比较分析及其营养评价

不同产地油茶籽油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比较分析及其营养评价

不同产地油茶籽油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比较分析及其营养评价叶洲辰; 吴友根; 于靖; 张军锋; 杨东梅; 胡新文【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年(卷),期】2019(035)010【总页数】9页(P80-88)【关键词】油茶籽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高效液相色谱; 脂肪酸; 活性成分; 抗氧化能力【作者】叶洲辰; 吴友根; 于靖; 张军锋; 杨东梅; 胡新文【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海口 570100【正文语种】中文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隶属山茶科(Theaceae),是富含油脂且具有栽培价值的一类山茶属植物[1],为我国食用四大木本油料作物之首,与油橄榄、油棕、椰子齐名,具有较高的经济生态效益[2],素有“绿色金库”和“铁杆庄稼”之称[3]。

中国是油茶的原产地也是主产地,栽培历史悠久,主要种植于南方地区,尤以江西、湖南和广西等省居多,面积约400万hm2,仅少量分布在日本、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国家[4]。

油茶药用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民间常采摘其果实榨油以供食用滋补,油茶籽油(茶油)营养丰富,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且含有角鲨烯、植物甾醇、维生素、类黄酮及茶多酚等多种次生代谢活性产物,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医食兼备。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长期食用茶油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延缓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肠胃吸收、提高免疫力以及调理人体内分泌系统,同时对高血压、肥胖症等有明显疗效,被誉为“东方橄榄油”和“油中软黄金”,现收载于《中国医药宝典》[5]。

迄今为止,油茶的主要研究多集中于花粉萌发、良种选育、苗木嫁接、组织培养和遗传多样性等方面,而其药理成分和生物活性等相关研究还比较薄弱,尤其是海南油茶,目前关于该栽培种的研究报道较少,致使其产业发展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

经调查统计,海南岛油茶种植面积约6万亩,该省为油茶资源分布的最南端,地处亚热带区域,琼州海峡使之与大陆隔离,气候条件较为特殊,在环境因素和遗传特性的双重控制下,海南油茶表型变异丰富[6],故而其茶油品质可能也会不同于其他地区。

茶油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茶油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一,是所有类固醇类物质的生物合成前体 [3]。角鲨烯是 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衰老、抗肿瘤和抗氧化等多 种生理活性。 1.4 多酚类化合物
多酚类化合物易溶于水,且在溶于水的过程中较为 容易分解,具有抗辐射、抑菌和保护神经等功效。 1.5 其他营养物质
茶油中富含多种维生素以及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对 维护人体的健康具有极大的作用。此外,茶油中的茶多 糖可以有效降低血脂、血压,增加冠脉流量,提高免疫 力等。茶皂素能杀菌、化痰止咳,茶多酚和茶皂素可降 低胆固醇含量 [4]。
刘运锋,邱兆志,申新刚,高 玲,谢茂文,陈丽华:茶油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3 抗衰老、抗氧化 茶油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作为自由基攻击
的受体,可减轻甚至修复脂质因过氧化反应对细胞膜的 损伤 [15]。朱敏 [16] 发现茶油可有效调节皮肤抗氧化酶活性, 降低自由基对皮肤的损伤,延缓皮肤衰老,增湿保水。 实验表明,茶油对 DPPH 自由基具有明显的清除活性, 酚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的存在可能决定了油脂的抗 氧化活性,而亲油性酚类化合物可能决定了油脂的抗氧 化性能 [17]。茶油中酚类化合物越多,茶油的抗氧化能力 越强 [18]。与其他植物油相比,茶籽油具有丰富的活性成 分和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关联分析表明,酚类化合物在 种子油中的含量是决定其抗氧化能力的重要因素。从实 验结果得出,茶油中的油茶多酚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 且单甘酯能够提高茶油中多酚的抗氧化性 。 [19] 2.4 抗炎
叶虔臻 [12] 研究发现,茶油具有降低血糖作用,其中 的角鲨烯在细胞中具有抗氧化作用,可通过改善氧化应 激反应提高细胞的降血糖作用。蒋立勤等人 [13] 发现茶油 能够缓解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血糖升高,提高体内抗氧 化水平。徐迪等 [14] 研究表明油茶子饼粕多糖具有显著的 降血糖活性。

油茶籽饼提取油茶籽油工艺研究

油茶籽饼提取油茶籽油工艺研究

浙江林业科技,2021,41(2):53-56J Zhejiang For Sci Technoldoi:10.3969/j.issn.1001-3776.2021.02.009油茶籽饼提取油茶籽油工艺研究王晔洋1,刘杨春2,刘觉天3,黄莎1,李伟荣1,杨选1(1. 丽水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浙江丽水323000;2. 丽水市食品药品与质量技术检验检测院,浙江丽水323000;3. 浙江贝尼菲特药业有限公司,浙江丽水 323000)摘要:为提高油茶Camellia oleifera籽饼的利用率,以油茶籽饼为原料,通过正己烷一次浸提的方式提取其中的油茶籽油。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提取温度、不同料液比和不同提取时间对油茶籽饼中油茶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为40℃,油茶籽饼与正己烷溶剂比例为1∶3(g∶mL),提取时间为1 h。

在此工艺条件下,油茶籽饼中油脂的提取率达到(91.23±0.40)%。

关键词:油茶籽饼;油茶籽油;提取工艺;正己烷中图分类号:TS2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776(2021)02-0053-04Experiment on Extraction of Residual Camellia Oil from Pressed Seed CakeWANG Ye-yang1,LIU Yang-chun2,LIU Jue-tian3,HUANG Sha1,LI Wei-rong1,YANG Xuan1,(1.Lis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 of Zhejiang, Lishui 323000, China; 2. Lishui Institute of Food and Drug & Quality and Technical Inspection of Zhejiang, Lishui 323000, China; 3. Zhejiang Benifit Pharmaceutical Co., Ltd, Lishui 323000, China)Abstract: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extraction of residual oil from pressed Camellia oleifera seed cake by n-hexane. Single factor and orthogonal tests were implemented for better oil extraction rate with different extraction temperature, ratio of solid-liquid and extraction duration.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extraction condition was with extraction temperature of 40℃, ratio of solid-liquid of 1:3, and extraction duration of 1 hour. Under the best condition, camellia oil extraction rate was up to 91.22%.Key words: camellia seed cake; camellia oil; extraction process; n-hexane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木本油料树种,在中国已有2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近红外光谱法对茶油化学成分及快速鉴伪的研究

近红外光谱法对茶油化学成分及快速鉴伪的研究

S p e c t r o s c o p y ( Ab s t r a c t )
原姣姣 ( 1 . 中国林业科 学研 究院 , 北京 1 0 0 0 9 1 ; 2 . 中国林 业科 学研 究 院 林产化 学工业研 究所 ,江苏 南京 2 1 0 0 4 2 ) 以茶油 为研究对 象 , 研究其 脂肪酸 、 独 特香气 和不 皂化物 的组 成和含 量 , 形成其 特征 图谱 , 寻 找原 味油 茶 的特有 规 律, 并 初步运用近红外光谱法 建立茶油 品质 的快 速鉴别方法 。
采用 固相微萃取一 气 质联用技术分析茶 油特有挥发性气 味的化学 成分 , 主要 由醛 类 、 烯 醛类 、 酸类 等物质组 成 , 有着
共 同的成 分 , 但不 同品种 之问仍存在一定差别 。云南茶油 的挥发性 气体共检测 出 4 8种 物质 , 其 中含量在前 1 0位 的有壬 酸( 1 7 . 7 7% ) 、 辛酸 ( 8 . 7 8% ) 、 油酸 ( 7 . 4 3% ) 、 麦芽 醇( 6 . 1 9% ) 、 棕榈酸 ( 5 . 4 7% ) 、 苯 甲醛 ( 4 . 4 4% ) 、 反式 一 2 一 葵 烯醛 ( 4 . 3 6% ) 、 2 - 十一烯醛 ( 4 . 2 5% ) 、 己酸 ( 3 . 8 0% ) 、 壬醛 ( 3 . 7 6% ) , 占总化合 物的 6 6 . 2 5% 。浙 江茶油 的挥发性气 体共 鉴定 了 5 1种成分 , 其 中含量在前 1 0位 的有 主要成分有壬醛 ( 7 . 7 3%) 、 苯 甲醛 ( 7 . 2 6% ) 、 反一 2 一 壬烯酸 ( 5 . 0 2% ) 、 棕榈 酸( 4 . 7 7% ) 、 2 一 十一烯醛 ( 4 . 4 3% ) 、 苯乙烯 ( 4 . 4 2% ) 、 油酸( 3 . 9 9% ) 、 反式 一 2 一 癸烯 醛 ( 3 . 9 3% ) 、 苯乙醛 ( 3 . 6 8% ) 、 2, 4 一 壬二烯醛 ( 3 . 3 5% ) , 占总化 合物的 4 8 . 5 8% 。

润肤用山茶油精油脱色工艺的研究

润肤用山茶油精油脱色工艺的研究

润肤用山茶油精油脱色工艺的研究作者:陈俊等来源:《价值工程》2015年第32期摘要:目前国内食用山茶油的脱色工艺一般为传统的白土脱色,所得油色泽一般为黄色,仅能符合一般食用的要求而难以满足润肤用山茶油精油的要求,而且传统的白土脱色工艺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也有较大的污染。

本文针对这一情况,采用了一种新型的硅胶柱层析法对山茶油进行脱色,得到了清亮透明无色的润肤用山茶油精油,并将茶油中油酸的含量提高。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ecoloration technology of edible camellia oil in China is commonly the traditional clay discoloration. The color of camellia oil is usually yellow. It only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general edible oil and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camellia essential oil for skin moisten. The waste of traditional clay discoloration technology has larger pollution to the environment. Aimed at this situation, this paper uses a new silica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to decalor the camellia oil. It gets the limpid lucid and colorless camellia essential oil for skin moisten,and it improves the content of oleic acid in camellia oil.关键词:硅胶柱;脱色;山茶油Key words: silicagel column;decoloration;camellia oil中图分类号:O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2-0222-020 引言油茶,俗称山茶,属植物中油脂含量较高、有栽培经济价值的一类植物的总称。

茶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产品特性研究

茶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产品特性研究

茶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产品特性研究摘要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茶籽油微胶囊粉末油脂,并对产品配方和喷雾干燥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同时系统分析产品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和体外释放特性。

结果表明,最佳配方为麦芽糊精/大豆分离蛋白/阿拉伯胶质量比为1∶1.5∶1.5,芯材/壁材质量比为1∶1.5,乳化液固形物质量分数为20%;喷雾干燥加热温度为180 ℃,进料泵速25 r/min,雾化压力为0.025 MPa。

茶籽油微胶囊包埋率为89.43%,产品具有较高的氧化稳定性。

体外模拟消化实验数据显示,该产品主要在肠液中释放,最终释放率为94.03%。

关键词茶籽油微胶囊氧化稳定性体外模拟消化油茶籽油(Camellia seed oil)简称茶籽油或茶油,是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籽仁中的油脂成分,被誉为“东方橄榄油”。

该油脂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0%),油酸质量分数为80%左右[1],脂肪酸组成合理,较符合“欧米伽膳食”的膳食结构[2]。

与此同时,茶籽油还含有多酚、山茶皂甙、角鲨烯、生育酚等多种功能性成分,其健康功效已得到广泛关注。

据报道,茶籽油具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增强免疫癌症、抗肿瘤和抗菌消炎等功效;同时可以吸收放射性物质,有效地抑制因辐射或紫外线诱导的自由基,抑制黑色素和脂质的氧化,防止雀斑的形成和皮肤的老化等[3-5]。

作为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功能油脂,茶籽油在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和药品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茶籽油存在水合性较差,直接食用或饮用风味不佳,长期贮藏会发生氧化酸败和功能性成分损失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微胶囊化液态油脂能够保留原料色泽和风味,增加原料的流动性、方便运输,避免不良因素(如光、氧气、温度、湿度)的影响。

近年来,许多学者都致力于微胶囊化粉末油脂的工艺优化研究,如沙棘籽油、奇亚籽油、牡丹籽油[6]、核桃油[7]、柚子籽油[8]、余甘子核仁油[9]等新资源油脂。

山茶籽油研究应用进展

山茶籽油研究应用进展

山茶籽油研究应用进展李雪;谭运寿;马贵刚;白新鹏;曹君【摘要】山茶籽富含油脂,且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以油酸(约80%)为主,组成与橄榄油类似,还含有角鲨烯、山茶苷、山荼皂苷等生理活性成分,营养价值较高.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山茶籽油的化学组成、理化特性、提取方法、生理保健功能和有害物质多环芳烃检测及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海南山茶籽油的研究开发应用提供建议,以期为山茶籽油的深加工提供借鉴.%The oil is rich in Camellia seed,and the content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s high in camellia oil,with 80% of oleic acid as the main composition.The composition of camellia oil is similar with olive oil.It also contains some physiological active ingredients,such as squalene,camellia,and camellia saponin.It is a kind of high nutritional value of edible oil.The research and advance of chemical compositions,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extractiontechnologies,physiological health function and detec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for hazardous PAHs in Camellia seed oil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were reviewed,an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research,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camellia oil were put forwar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ep processing of camellia oil.【期刊名称】《中国粮油学报》【年(卷),期】2017(032)011【总页数】6页(P191-196)【关键词】山茶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多环芳烃【作者】李雪;谭运寿;马贵刚;白新鹏;曹君【作者单位】海南大学食品学院,海口570228;海南侯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澄迈571921;海口市粮食行业协会,海口570208;海南大学食品学院,海口570228;海南大学食品学院,海口5702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5.1山茶,属常绿小乔木,其籽可经萃取得到山茶籽油,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与油橄榄、椰子、油棕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肪酸乙酯采用油脂乙醇解法制备,即茶油油脂 在催化剂氢氧化钠催化下与无水乙醇生成粗脂肪酸 乙酯及甘油;此反应过程是油脂与无水乙醇发生酯交 换反应。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CH2COOR–CHCOOR'–CH2–COOR+CH3CH2OH → CH3CH2OOR+CH3CH2CH3
为了使反应充分完全,一般将加热温度设定在乙 醇沸点左右,持续加热回流。反应结束,粗脂肪酸乙 酯倒入分液漏斗中,盐水洗、萃取、干燥,得到脂肪酸 乙酯。 1.3.2 实验步骤
Guangzhou 510641,Guangdong,China)
Abstract:In this article,unsaturated acid esterification(fatty acid ethyl ester)is prepared with tea oil used as material,ethyl alcohol as solvent,and alkaline as catalyst. By single factor test and orthogonal test,the following optimum processing parameters are obtained:reactant mol ratio(absolute alcohol/ tea oil)6∶1,concentration of alkaline catalyst 0.6%,reaction time 2.5 h,and reaction temperature 75 ℃ . The yield of ethyl is 93.4%。 Key words:tea oil;unsaturated fatty acid;esterification
40
粮食与油脂
2014 年第 27 卷第 1 期
得到粗乙酯产品,称量(记为 W1);在粗乙酯产品中 加入同体积正戊烷,待液体完全互溶后,放置于 –20 ℃ 冰箱中 12 h;减压抽滤除去未反应的甘油三酯,滤液 通过旋转蒸发除去溶剂,得到脂肪酸乙酯产品,称量 (记为 W2)。 1.3.3 得率计算

粗产品得率= W1 W0
Study on ethyl esterification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f tea oil
LI Qiong,YE Yong,LIU Hua-nai (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准确称取一定量(记为 W)的茶油于 250 mL 三 口烧瓶中,置于电热恒温水浴锅中预热搅拌 30 min, 按一定比例投入 NaOH 及无水乙醇,控制一定温度加 热回流一段时间。反应结束,将反应液倒入分液漏斗, 趁热用 15% NaCl 洗涤三次,静置等待分层。下层水 相主要是不皂化物、甘油、NaOH;上层油相为粗脂肪 酸乙酯、过量乙醇。旋转蒸发上层液回收乙醇,然后加 入无水硫酸钠,静置过夜。减压过滤除去硫酸钠晶体,
选择 60~80 ℃温度范围进行考察。
1114ls01-15
2014 年第 27 卷第 1 期
粮食与油脂
41
在醇油比为 6∶1,催化剂浓度为 0.6%,反应时间 为 2 h 时,考察温度为 60 ℃、65 ℃、70 ℃、75 ℃、80 ℃ 时对乙酯得率影响。
΅䚳ᓃ⢳
92
90
88
86
84
82
80
×100%
乙酯得率= W2 ×100% W0
脂肪酸回收率 = 脂肪酸质量 / 原料油中的脂肪酸 含量 ×100%(脂肪酸质量由脂肪酸乙酯 W2 换算,原 料油中脂肪酸含量由 W0 换算,以油酸计)。 1.3.4 单因素实验
研究茶油乙酯化工艺,首先对醇油比、催化剂、反 应温度、反应时间作单因素实验。以乙酯得率为指标, 试图选出最优的单因素条件,根据其他乙酯化实验经 验〔3〕,各因素试验范围如下,醇油比(无水乙醇与茶油 摩尔比)分别选择 3∶1、4∶1、5∶1、6∶1、7∶1,催化剂浓度 (占茶油质量比)分别为:0.30%、0.40%、0.50%、0.60%、 0.70%;反 应 温 度 分 别 为 60 ℃、65 ℃、70 ℃、75 ℃、 80 ℃ ;反应时间分别为 1.5 h、2 h、2.5 h、3 h、3.5 h。 1.3.5 正交分析法试验设计
茶 油 主 要 由 油 酸、亚 油 酸 及 少 量 饱 和 脂 肪 酸 组 成,本文采用江西精制山茶油,根据对其茶油成分分 析,茶油中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 85% 以 上。油酸、亚油酸具有诸多药用价值及生理功能,是 一种高附加值的功能性油脂资源。然而,由于油酸、 亚油酸结构相当相似,加上其热不稳定性,使得分离 纯化相当困难。目前,国内对鱼油不饱和脂肪酸研究 较多〔2–3〕,对茶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分离富集研究甚少。 脂肪酸乙酯化生产工艺按催化剂不同分为酸催化法、 碱催化法和酶催化法〔4〕。其中酶催化法由于酶源有 限,成本高,酯化得率不理想,难以规模化生产〔5–6〕。
选用最佳催化剂浓度为 0.6% 的 NaOH。 2.1.3 反应温度对乙酯化反应影响
反 应 温 度 主 要 从 两 方 面 影 响 乙 酯 化 反 应,一 方
面,当温度接近乙醇沸点时(78.3 ℃),无水乙醇在体
系中形成气液两相状态,有利于充分混合。另一方面,
若温度过高,会导致油脂氧化,不利于反应进行,因此
在醇油比为 6∶1,催化剂浓度为 0.6%,反应温度 为 75 ℃下,考察反应时间为 1.5 h、2 h、2.5 h、3 h、3.5 h 时对乙酯得率影响。
΅䚳ᓃ⢳
95 90 85 80 75 70 65
1.0 1.5 2.0 2.5 3.0 3.5 4.0 ࣹᏀᬢ䬠 I
图 4 反应时间对乙酯得率影响
/(mol∶mol)
/%
/℃
/h
1
4∶1
0.5
70
1.5
2
5∶1
0.6
75
2
3
6∶1
0.7
80
2.5
表 2 L9(34)正交实验表
水平
A 醇油比 B 催化剂 C 反应温度 D 反应时间
/(mol∶mol)
/%
/℃
/h
1
1
1
1
1
2
1
2
2
2
3
1
3
3
3
4
2
1
2
3
5
2
2
3
1
6
2
3
1
2
7
3
1
3
2
8
3
2
1
3
9
3
收稿日期:2013–10–14 基金项目: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2012DFG21780) 作者简介:李琼(1968~ ),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色谱分析检测和天然产物的分离纯化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通信作者:刘华鼐,工程师,研究内容:天然药物的活性成分研究与开发。
1114ls01-15
图 2 催化剂对乙酯得率影响
如 图 2 所 示,随 着 NaOH 浓 度 增 加,乙 酯 得 率
增加,当 NaOH/ 茶油为 0.6% 时,乙酯得率最高,为
90.53%;当浓度达到 0.7% 时,乙酯得率反而降低至
88.91%,这主要是因为 NaOH 过量会直接与甘油三酯
发生皂化反应,不利用乙酯化反应进行。因此本实验
΅䚳ᓃ⢳
100 80 60 40 20 0 3:1
4:1
5:1
6:1
7:1
䚳⇥℀ NPMNPM)
图 1 醇油比对乙酯得率影响
理论上,1 mol 油脂与 3 mol 无水乙醇发生乙酯化 反应,但从图 1 看出,当醇油比为 3∶1 时,乙酯得率仅 为 51.31%,随着无水乙醇增加,乙酯得率逐步增加,当 醇油比增加至 6∶1 时,乙酯得率达到 90.60%,继续增 加无水乙醇,乙酯得率无明显增加,因为此时反应已 经达到平衡。过少无水乙醇难以保证乙酯化反应完 全,过多无水乙醇,造成不必要浪费,并且会增加甘油 在脂肪酸乙酯中的溶解,不利用后续分离。因此,本 实验选择 6∶1 作为最佳醇油比。 2.1.2 催化剂浓度对乙酯化反应影响
表 3 L9(34)正交实验分析表
A
B
水平 醇油比 催化剂
/(mol∶mol) /%
C
D
反应温度 反应时间
/℃
/h
1
1
1
1
1
2
1
2
2
2
3
1
3
3
3
4
2
1
2
3
5
2
2
3
1
6
2
3
1
2
7
3
1
3
2
8
3
2
1
3
9
3
3
2
1
k1
69.35
k2
87.02
k3
89.41
如图 4 所示,随反应时间增加,乙酯得率先增加后 趋向于平衡,当反应时间为 2 h,乙酯得率为 90.34%, 考虑到延长反应时间,对乙酯得率影响不大,反而耗时 耗能,因此本实验选择 2 h 作为乙酯化反应最佳时间。
综上,单因素实验得出最佳的工艺参数分别为醇 油比为 6∶1,催化剂浓度为 0.6%,反应时间为 2 h,反 应温度 75 ℃。 2.2 正交分析优化茶油乙酯化反应
50
60
70
80
90
ࣹᏀ⍕Ꮢ č
图 3 反应温度对乙酯得率影响
如图 3 所示,乙酯得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当温 度为 75 ℃时,乙酯得率达到最高 90.66%;当温度升 至 80 ℃时,乙酯得率稍微降低,这是因为超过了乙醇 沸点,乙醇多以气态形式存在,挥发造成一定损失,因 此,本实验选择反应温度为 75 ℃。 2.1.4 反应时间对酯化反应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