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25课黄鹤楼_崔颢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黄鹤楼》课件1-语文版
Hale Waihona Puke 美语评美 景请大家仔细品味二、三段 的内容,用简练而优美的语言
评价
• 《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 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 彩,一气呵成,使读者犹如亲临秋 季的江南水乡。
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 “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 第一。”
课后作业:
• 1、借鉴《滕王阁序》中四 种表现景物之美的手法,描 绘你最喜爱的一处景物。
九月九日,阎都督大宴江右 名儒,欲求大才作《滕王阁 记》。其婿早隔夜草就此文, 故在座诸客假装莫敢当,而王 勃慨然受之不辞。
阎公哂笑(讥笑),暂退更 衣。
吏初报“豫章故郡,洪都新
府”,阎公道:“此乃老生常 谈,谁人不会!”
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
庐”,阎公道:“此故事也。”
吏三报“襟三江而带五湖,
黄 白鹤 云一 千去 崔载不 颢空复 《悠返 黄悠, 鹤。 楼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岳阳楼
神童子安即席挥毫 此文有如石破天惊, 顿令滕王阁名噪天下
美语传美情
请将文中的语句运 用到恰当的生活情
景中
• 1、劝勉年老理想有些动摇的人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1.选中模版中的图片(有些图片与其他对 而不是组合)。
2.单击鼠标右键,选择“更改图片”,选
3. 在“替换为”下拉列表中选择替换字体。 4. 点击“替换”按钮,完成。
赠送精美图标
• 2、概括作者思想情感的 变化。
1、字体安装与设置
2、替换模板
如果您对PPT模板中的字体风格不满意,可进行批量替换,一次性更改各页面字体。 1. 在“开始”选项卡中,点击“替换”按钮右侧箭头,选择“替换字体”。(如下图)
崔颢《黄鹤楼》鉴赏
【原文】《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黄鹤楼: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下临长江。
传说三国时费祎在此楼乘鹤登仙,也有传说仙人子安曾经乘黄鹤经过此处,住留于此,故名黄鹤楼。
昔人: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悠悠:久远的意思。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隔着江水,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草长得茂盛喜人。
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汉阳,在武昌西北,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之中,明末逐渐沉没。
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作“鹦鹉赋”得名。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是作者借此以抒写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并感叹人在江湖无依的人生。
【古诗今译】传说中的仙人早已乘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回来,唯有悠悠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
晴天里,隔着江水,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浩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哀愁!【赏析】崔颢(公元704—754年),汴州(开封)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天宝中任尚书司勋员外郎。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
《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此诗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即便是大诗人李白也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因为崔颢的诗实在太高妙了。
他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如此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深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若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昔日的仙人子安早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
这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无疑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
崔颢《黄鹤楼》原文、注释及译文
崔颢《黄鹤楼》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长江边上。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又传说三国时费袆(yī)登仙驾鹤于此,因此得名。
颢:读hào。
历历:一个一个很清楚的样子。
萋萋:形容草长得很茂盛。
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大意】
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早已乘坐黄鹤离去了,这儿徒然留下了这么一座黄鹤楼。
黄鹤载着仙人离去后再也没有回来过,千百年来,只有天上的白云寂寞地在楼前飘荡。
世界上的事情,难道都会像黄鹤这样茫茫无踪吗?真让人感到无限惆怅。
放眼望去,江水在晴朗的天空下泛着银光,汉阳城那边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江中的鹦鹉洲上也长满了芬芳茂盛的绿草。
不知不觉间,已是黄昏日落,我多想看到家乡啊,可它到底在哪儿呢? 面对烟波浩渺的长江,心中不由地感到一阵阵的悲愁。
崔颢黄鹤楼解读
崔颢黄鹤楼诗作解读
哎,你知道吗?崔颢那首《黄鹤楼》啊,简直就是古诗界的“网红”,一读就让人心里头那个波澜壮阔,感慨万千啊!
咱们先来聊聊这第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就像是老朋友突然告诉你,他坐着黄鹤飞走了,留下你一个人站在那空荡荡的黄鹤楼前,心里头那个不是滋味儿。
你说,这黄鹤楼原本就是个名胜,但崔颢这么一说,感觉它突然间就多了好多故事,好像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在诉说着过往。
接着往下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哎,这黄鹤飞走了就再也不回来,天上的白云飘来飘去,千百年来都是这么空空荡荡的。
你说这时间,是不是比啥都厉害?再牛的人,再美的事儿,到头来还不是都成了过眼云烟。
每次读到这儿,我就忍不住抬头看看天,想着自己那些小烦恼,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了。
再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两句,画面感简直爆棚!晴天的时候,你看那汉阳的树木,清清楚楚的,就像画里走出来的一样。
还有那鹦鹉洲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风一吹,感觉都能闻到草香味儿。
你说,这景色美不美?但崔颢在这儿可不是光写景的,他是借着景儿说心里的那份孤独和寂寞。
最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快黑了,崔颢望着远方,心里头那个想家啊,简直是要溢出来了。
你看那江面上,烟雾缭绕的,更显得人心里的那份迷茫和愁绪。
读到这儿,我总忍不住想,要是崔颢在现在,打个电话回家,或者发个微信,那该多好啊!
总之,崔颢这首《黄鹤楼》,写的就是那份对过去的怀念,对现在的感慨,还有对未来的迷茫。
每次读起来,都像是在和老朋友聊天,聊着聊着,心就热了,眼也湿了。
崔颢《黄鹤楼》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崔颢《黄鹤楼》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题解】这首诗写登楼望远时,心头的寂寞怀乡之感。
这首诗深受李白赏识。
黄鹤楼在湖北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下临长江,登楼可极目千里。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路过这里,又说费文祎登仙驾鹤在这里休息,因而得名。
【全诗】《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①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武昌蛇山黄鹤矶上。
相传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经过这里,又传仙人费文祎曾在此驾鹤登仙。
②汉阳:武汉三镇之一。
鹦鹉洲:位于武昌城西南的长江中。
③乡关:故乡。
【翻译】那传说中的人物早已乘着黄鹤消逝在天的尽头,此地只剩下孤伶伶的一座黄鹤楼,仙人与黄鹤一去再不会回返,只留下白云千载永恒地飘游。
晴光下,汉阳平川的树木葱葱郁郁,尽收眼眸,萋萋的芳草,盛长在鹦鹉洲头。
在昏暗的暮霭中,哪里是我的家乡?空有江上的烟波浩渺,使人忧愁。
【全诗赏析】这是崔颢现存的名作,抒写他登临名胜时怀古思乡之情。
诗歌写得情景相生、一气流注,深得后世称颂。
据《唐才子传》(元人辛文房著)记载,李白游黄鹤楼读到此诗时,曾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则传说,是否可靠,且别管它。
但知李白确曾两次拟其格调,如《鹦鹉洲》和《登金陵凤凰台》等诗,显然留有崔诗的影响。
黄鹤楼,是我国四大古典名楼之一。
其故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俯临长江,即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
诗中的“昔人”,有二说,一说古有仙人王子安曾乘鹤经过黄鹤楼;一说,三国时蜀人费文祎曾在此乘鹤登仙。
鹦鹉洲,地名,传东汉末年,江夏太守黄祖杀文士祢衡于此。
因祢衡写过一篇《鹦鹉赋》,后以之名洲。
唐时此洲原在城西北长江之中,靠近黄鹤矶,后被江水冲没。
一说,它与汉阳陆地联成一片,遂失江中之“洲”。
汉阳树,即汉阳一带的树木。
汉阳,在武昌西北,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汉水从汉阳北边流过,从而汇入长江。
黄鹤楼·崔颢注释
黄鹤楼·崔颢注释黄鹤楼·崔颢注释【作品简介】《黄鹤楼》由崔颢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他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黄鹤楼》前四句写登临怀古。
昔日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开了,此地只空余一座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来,朗朗碧空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
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楼,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几分繁华与热闹逝去后的失落与惆怅。
诗人围绕黄鹤楼的由来反复吟唱,似脱口道出,语言俗白,却一气呵成,文势贯通。
一座空空的黄鹤楼因而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次寻常的登临化为追古抚今的慨叹,白云千载,遐思悠悠。
《黄鹤楼》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眼前美景如画,内心乡愁难抑。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形象而直观的描绘:晴朗的大地,远方汉阳的绿树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萋萋芳草如茵。
开阔的视野,生机勃勃的明媚风光,作为远景衬托出黄鹤楼远眺汉阳、俯瞰长江的挺拔气势。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即景生情,薄暮的柔美与思乡的幽怨交织在一起:黄昏的雾霭悄悄地在江心聚集,乡愁也在诗人的心中涌起;江面水气氤氲,乡愁依附在飘渺的烟波中。
日暮烟波与悠悠白云相照应,形成一个悠远渺茫的意境。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语文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黄鹤楼ppt课件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 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可是日近黄昏, 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凝视长江上面 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
前四句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茫 茫的感慨 。后四句抒发日暮思归的情思。
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 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人 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后四句转而实写 楼上所见所感,并由此引起乡愁。尾联以烟波江上日 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 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 乡的情怀。
《黄鹤楼》图片欣赏
崔颢
黄鹤楼
唐--崔颢 (七言律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 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它背 靠蛇山,俯瞰长江,奇姿雕甍,重檐翼舒,气势轩昂 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 的烟霭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 “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 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历代文人墨客登楼吟诗 作赋,畅抒情怀,留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赋过百 篇,且有多如珠玑的神话传说散落民间。现今的“黄 鹤楼”景区,时逢盛世,规制超前,是由主楼、白云 阁、岳飞广场、千禧吉祥钟、古乐宫、诗碑廊、南楼 等大小50余处景点组成的融人文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 风景名胜区,为“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黄 鹤 楼
位于湖北武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 居易、孟浩然、王维、杜牧、贾岛、陆游、 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 赋。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黄鹤楼》课件1
情境导入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滕王阁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课文小结 布置作业
学习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准确流畅地背诵诗歌。
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崔颢,盛唐诗人。汴州人。开元十一 年进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早 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游历边塞, 诗风变为雄浑奔放。明人辑有《崔颢诗 集》,《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字词
去: 离开,离去。 空余: 只剩下,仅留下。 悠悠: 闲静的样子。 晴川: 指百日照耀下的汉江。 历历: 清晰的样子。 乡关: 故乡。 烟波: 烟霭笼罩江面。
研读课文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去空余黄鹤楼。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象。昔日仙人乘
黄鹤过次,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借传说落笔, 感叹物是人非。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课堂小结
本诗抒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通过 凭吊古迹,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愁绪。
布置作业
背诵本文。
退出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不定。 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 乡。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 促,世事茫茫。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 景象。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 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 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 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是家乡好,月 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崔颢《黄鹤楼》原文
崔颖《黄鹤楼》原文赏析篇一诗人满怀对黄超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翻去,此地空余黄砂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曾一去不发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
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阍陶大,受此兔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狗翻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
人们留卜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脸?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更品味的名句。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占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
“不勿返”,更是涵越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
”白云”变幻难测,国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叮嗟叹喟。
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
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r浓浓的乡愁.“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菱增朋洲。
”些二句描述了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极富人情味:艳阳高照,碧空如洗。
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e:立在眼前.和煦的阳光洒满江面,温暖着亲人.依稀间,第鹉洲上的芳即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臾,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说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幽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
诗词赏析:古诗词背诵《黄鹤楼》(崔颢)详解:原文、译文与赏析
诗词赏析:古诗词背诵?黄鹤楼?〔崔颢〕详解:原文、译文与赏析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今属武汉市 ,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鹦鹉洲:长江的沙洲 ,后来被淹没。
乡关:故土。
【韵译】从前的仙人早已驾着黄鹤飞去 ,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仙人驾着黄鹤再也不会回来了 ,千百年来只有白云依旧在天空中飘泊。
站在黄鹤楼上遥望着晴空下的汉阳平原 ,树木郁郁葱葱 ,清楚可数 ,放眼望去 ,鹦鹉洲上 ,草木长得十分茂盛。
黄昏时分 ,我还在遥望自己的故土在哪里 ,江上烟雾弥漫 ,波涛汹涌真是让人感到发愁 ,却又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 ,因见崔颢此作 ,为之敛手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 ,未必真有其事。
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风格。
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 ,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 ,芳洲之树何青青。
与崔诗如出一辙。
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
为此 ,说诗者众口交誉 ,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 ,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这一来 ,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
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 ,借传说落笔 ,然后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 ,本属虚无 ,现以无作有 ,说它一去不复返 ,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 ,唯余天际白云 ,悠悠千载 ,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适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 ,气概苍莽 ,感情真挚。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 ,后年首就整伤归正 ,实写楼中所见所感 ,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 ,这是先放后收。
《黄鹤楼》(崔颢)全面版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颈联:
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 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 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 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 草儿长得极其茂盛。
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是 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 美,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诗句意思
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 下空空的黄鹤楼。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 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 飘来飘去。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 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可 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 儿呢?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 人发愁啊!
朗读诗歌 品味语言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尾联: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 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 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
本句借景抒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 烘托愁思,抒发漂泊思乡之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 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 怎样的情感?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思念故乡 想起故乡,我无名地思念起故乡。 故乡,是游子用谷子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 酒的味道就有醇香。 想起故乡,我就静静地思念故乡。 故乡,是一道色香味俱全而又上好的美味佳肴,诱惑远方的游子不得不去 品尝。 想起故乡,我就默默地思念故乡。 故乡,是游子儿时记忆中片断,游子越理越无法理处头绪,越来越无法剪 接出来完整的画面。 想起故乡,我就在内心深处思念故乡。 对于故乡的思念,年代越远久,对故乡的体会就越深刻,灵魂的触动就也 大。 故乡,游子以什么样的方式思念故乡呢? 思念故乡,其实就是想念故乡儿时的伙伴,想念那间老屋子,想念那片土 地。但是,游子最想念的还是那已经苍老的父母双亲。 故乡,思念故乡,思念故乡不需要理由。 每当面对皓月当空的时候,思念故乡就如潮水一般涌来,就如洪水涌来一 般不可收拾。
黄鹤楼(崔颢)完美版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
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波浩渺,使 人更生思乡之愁。本句点题。借景抒情,以 日暮途远抒发漂泊怀乡之情.
情感是诗歌流动的血液, 情感是诗歌鲜活的生命。
诗句意思:
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 黄鹤楼。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 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 悠。”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 朵漂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 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上联进一步 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 茫茫.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 洲。” 写黄鹤楼前实景: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 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黄鹤 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 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 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眼前 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似觉得“人是家乡好, 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另外 这句又是对仗工整的对偶名句。
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
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
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
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 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 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 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 造了一座黄鹤楼。
诗词中的黄鹤楼
➢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 “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 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 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 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 律第一。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 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可是日近黄昏, 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凝视长江上面 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
崔颢的《登黄鹤楼》原文及译文实用一篇
崔颢的《登黄鹤楼》原文及译文实用一篇崔颢的《登黄鹤楼》原文及译文 1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__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__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__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名家点评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元·方回选评《瀛奎律髓》:此诗前四句不拘对偶,气势雄大。
李白读之,不敢再题此楼,乃去而赋《登金陵凤凰台》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冯舒:何有声病,即是律诗,且不拘平仄,何况对偶?冯班:真奇。
上半有千里之势。
起四句宕开,有万钧之势,纪昀:偶尔得之,自成绝调。
崔颢《黄鹤楼》赏析
崔颢《黄鹤楼》赏析引导语:《黄鹤楼》由崔颢创作,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下面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4.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5.萋萋(qi1):草盛貌。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赏析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
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
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更多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
“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
“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
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
《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主题思想;(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黄鹤楼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离愁别绪;(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表现手法;3. 诗歌的韵律特点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崔颢及其作品《黄鹤楼》;(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2)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和审美价值;(3)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人在黄鹤楼的美好时光;(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离愁别绪。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情感体验。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设计:(1)是否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2)教学环节是否紧凑,教学方法是否得当;(3)教学内容是否难易适中,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 反思教学效果:(1)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2)学生对诗人情感的体验是否真实深刻;(3)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是否得到激发。
崔颢《黄鹤楼》赏析
崔颢《黄鹤楼》赏析崔颢《黄鹤楼》赏析引导语:《黄鹤楼》由崔颢创作,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下面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4.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5.萋萋(qi1):草盛貌。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赏析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
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
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
“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
“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
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
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原文黄鹤楼/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翻译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注释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乡关:故乡家园。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分联详析首联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
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
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因其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 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分五言、七言两 体。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 三、四句称为“颔 联”; 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崔颢(704~754),汴州(开 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 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1)返:返回。 (2)悠悠:游荡的样子。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 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1)晴川:晴朗天空下的平原。 (2)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3)凄凄:草木茂盛的样子。 (4)鹦鹉洲:长江中游的小舟。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 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诗人由神话传说写到了现实感受的是那一句?展 现了诗人对世事怎样的感慨。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人登上古楼,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这样 空茫的境界不免又使仕途坎坷的诗人产生人世彷 徨的无限惆怅。道出了“人去楼空”,唯有悠悠 的白云千载依旧的景象。 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
诗人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看到什么 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 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 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 集》。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武汉), 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 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 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 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 设的酒楼,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 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 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 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 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 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黄鹤楼简介
•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 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 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始 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传说是为了军 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 “(“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 守,建楼以望。后演变为名胜景点,历代 文人墨客至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 诗篇。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已 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滕王阁自古就被称为我国江南三大 名楼之首。重建后的滕王阁,无论其高度, 还是面积,均远胜于历代四阁,同时也大 超过了现在的黄鹤楼和岳阳楼,仍然居于 三大名楼之首。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 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王勃的一篇脍炙人 口的散 文《滕王阁序》。《滕王阁序》 中最著名的两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 水共长天一色”。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 稠稠。一片繁荣的景象。
在一片暮色苍茫、浩渺烟波之间,竟弄不清自己的家 乡在哪个方向,只见奔流不息长江东去。看着长江弥 漫的烟波,想着自己有家难归,怎能不为之愁绪满怀
七、八两句描绘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 人怎样的情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烟”字能表现出一种 朦胧、弥漫、飘忽的景象。“烟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 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 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黄昏时分, 忙碌在外的人们都在回家了,而自己官途失意,还面对浩浩大江, 独立在苍茫暮色之中,更添异地飘泊之感。诗作以一“愁”收篇, 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 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归宿的向往。
1.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2.____________,白露为霜。 3.____________,以观沧海。 4.结庐在人境,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6.____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 7.海日生残夜, ________________。 8.绿树村边合, ________________。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1)昔人:传说中的骑鹤仙人。 (2)余:剩下。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 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谢谢观看!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乡? 面对 烟波渺渺大江令我发愁。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神话传 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 面对历史陈迹,不免浮想联翩,“已乘”和“空 余”,“昔人”和“此地”,两相映衬,凝成了 古今变化、物是人非的巨大感慨,美好憧憬与寻 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一层怅然若失的 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