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训练PPT课件
合集下载
步行与移动能力的训练概述PPT课件
临床特点
1 平行杠内重心转移良好
2 可以维持单腿站立
3 具有骨盆运动控制能力
4 立位下肢分离运动充分
康复目标
1 拄拐独立步行
2 徒手独立步行
3 室内独立安全步行
4 上下阶梯
5复杂地面的独立步行
6 室外独立步行
训练方法
1 平行杠内步行训练
首先将平行杠高度调节在与患者股骨大转子相同的位置。步行模式
此外,周围神经损伤导致的下肢屈肌肌力低下者,在摆动期躯干也会因代偿而后 倾。无论导致后倾的原因如何,其结果都是利用反向负荷模式完成的动作。因此,为 了矫正步态应进行躯干后倾的抑制训练。
(三) 躯干侧倾
躯干侧倾是由于一侧下肢于支撑中期躯干与髋外展肌反向控制不充分,或对侧下肢 髋关节内收受限时,利用反向负荷而引起的代偿动作。这种异常的动作模式很容易使 下肢尽快的完成摆动,双足着地以确保平衡。这也是不行中健侧摆动期(迈步相)变 短的主要原因之一。与躯干前倾相比,侧倾更容易发生。但是,如果患者能单腿站立 保持侧方平衡,躯干侧倾的情况就会减少。
前型,后型,平型。手杖也可根据稳定性从大到小依次分为肘拐,四脚拐,手杖
三种。训练中还要注意重点练习步行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提高耐力和速度。
3 控制双肩步行训练
治疗师位于患者身后,双侧轻轻搭在患者肩上(拇指在后,四指在前)当患肢处于 支撑期,健侧下肢摆动时,在足跟着地前肩胛骨向后方旋转,可以防止足外旋。当患 肢处于摆动期时,治疗师诱发患者双上肢呈对角线方向有节奏地自然摆动可使躯干旋 转,为出现正常步态创造条件。
5 特殊步行训练
(1)向患侧横向迈步训练
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置于患侧腋窝,使患侧躯干伸展,另一手置于健侧骨盆, 使患者身体重心移向患肢,然后嘱患者健侧下肢从患肢前方横向迈出。
步行与移动能力的训练课件
06
步行与移动能力训练的未来发展趋势
智能化训练设备的开发与应用
智能辅助设备
利用传感器、机器视觉等技术,开发能够实时监测、调整 和辅助步行与移动能力的智能设备。例如,外骨骼机器人 、智能轮椅等。
虚拟现实技术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创建各种逼真的场景和任务,让患者 在进行步行和移动能力训练时感觉更加有趣和自然。
运动试验
03
通过观察运动过程中的生理指标变化来评估心肺功能和代谢状
态。
观察评估法
步态分析
观察行走过程中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和姿态,评估步态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运动协调评估
观察肢体协调和肌肉收缩的顺序,评估运动协调和控制能力。
仪器评估法
01
02
03
肌电测试
通过测量肌肉电活动的变 化,评估肌肉功能和神经 控制。
04
基础步行训练:在安全环境下进行基础步 行练习,包括直线走、曲线走等。
平衡训练:进行单脚站立、闭眼行走等平 衡训练,提高身体协调性。
05
06
速度与耐力训练:通过有氧运动提高心肺 功能,如跑步、跳绳等。
老年人步行训练方案
老年人步行训练的重要性: 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
量,预防跌倒。
训练时间与频率:每周3-5 次,每次20-40分钟,根据 个体状况和医生建议调整。
运动捕捉技术
通过捕捉身体关节和部位 的动态变化,评估运动姿 态和协调性。
心肺功能测试
通过测量呼吸和心血管系 统的生理指标,评估心肺 功能和代谢状态。
04
针对不同人群的步行与移动能力训练方案
儿童步行训练方案
儿童步行训练的重要性:促进生长发育,提高 运动能力,增强体质。
01
步行训练PPT课件
Moment when foot strikes the ground
定义:足跟着地瞬间 关键点
足跟首次着地 ROM:
骨盆 10°前倾,5°旋前 髋 30°屈曲, 膝 5°, 踝 0°
肌肉收缩: 胫前肌, 股四头 肌及腘绳肌等长收缩
6
承重反应 (foot flat)
Shock absorbed, momentum preserved, foot flat
步行功能训练
1
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二.步行前准备 三.步行训练 四.常见异常步态的矫治训练
2
基本概念
1.自然步态 指人在正常自然的条件下移动 身体,交替迈出脚步的定型的姿态称为自然 步态。
2.基本要素 合理的步行周期、步长、步宽、 步频、足偏角;上身姿势的稳定;最佳能量 消耗或最省力的步行姿势。
足跟提起,踝关节在背 屈位,观察侧下肢后置
ROM:
骨盆 10°前倾,5°旋后
髋 20°伸直, 膝0°, 踝10度 背屈
肌肉收缩: 小腿三头肌
9
摆动前期(heel off)
Foot remains on the floor, knee rapidly flexes, weight shifted to other limb
IV级 社区性步行(community ambulator)借助
于AFO、手杖或独立可在室外和社区内行走、散步、
去公园、去诊所、购物等活动,但时间不能持久,
如需要离开社区长时间步行仍需坐轮椅。
17
Holden步行功能分类
级 别表 现
0级:无功能 患者不能走,需要轮椅或2人协助才能 走。
I级:需大量持续性的帮助 需使用双拐或需要1个人 连续不断地搀扶才能行走或保持平衡。
定义:足跟着地瞬间 关键点
足跟首次着地 ROM:
骨盆 10°前倾,5°旋前 髋 30°屈曲, 膝 5°, 踝 0°
肌肉收缩: 胫前肌, 股四头 肌及腘绳肌等长收缩
6
承重反应 (foot flat)
Shock absorbed, momentum preserved, foot flat
步行功能训练
1
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二.步行前准备 三.步行训练 四.常见异常步态的矫治训练
2
基本概念
1.自然步态 指人在正常自然的条件下移动 身体,交替迈出脚步的定型的姿态称为自然 步态。
2.基本要素 合理的步行周期、步长、步宽、 步频、足偏角;上身姿势的稳定;最佳能量 消耗或最省力的步行姿势。
足跟提起,踝关节在背 屈位,观察侧下肢后置
ROM:
骨盆 10°前倾,5°旋后
髋 20°伸直, 膝0°, 踝10度 背屈
肌肉收缩: 小腿三头肌
9
摆动前期(heel off)
Foot remains on the floor, knee rapidly flexes, weight shifted to other limb
IV级 社区性步行(community ambulator)借助
于AFO、手杖或独立可在室外和社区内行走、散步、
去公园、去诊所、购物等活动,但时间不能持久,
如需要离开社区长时间步行仍需坐轮椅。
17
Holden步行功能分类
级 别表 现
0级:无功能 患者不能走,需要轮椅或2人协助才能 走。
I级:需大量持续性的帮助 需使用双拐或需要1个人 连续不断地搀扶才能行走或保持平衡。
步行功能训练PPT课件
6
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和下肢各关节角度的变化
步行周期
骨盆
关节运动角度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首次着地 承重反应 站立中期 足跟离地 足趾离地 摆动初期 摆动中期 摆动末期
5°旋前 5°旋前 中立位 5 °旋后 5 °旋后 5 °旋后 中立位 5 °旋前
30 °屈曲 30 °屈曲 30 °屈曲 ~0 ° 0 °~10 °过度伸展 10 °过度伸展~0 ° 0 °~20 °屈曲 20 °~30 °屈曲 30 °屈曲
①步长 ④步宽 ⑦步速
②步长时间 ③步幅 ⑤步频 ⑥步行周期 ⑧足偏角
编辑版ppt
19
测量法--注意事项
①正式检查前,让患者试行至自然行走方式 再测试;
7
步态分析
• 步态分析(Gait Analysis GA) 是利用力学概 念和已掌握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 体行走功能的状态进行客观的定性分析和 (或)定量分析,并为临床及康复治疗进 行有益的指导和疗效评价。
• 分析方法分为临床分析和实验室分析。
编辑版ppt
8
临床分析
• 包括观察法和测量法。 • 观察法为定性分析,一般采用目测的方
步行功能训练
编辑版ppt
1
内容: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概述 步行训练基本条件 步行训练 步行能力训练 常见异常步态的矫治训练
编辑版ppt
2
基本概念
1.自然步态 指人在正常自然的条件下移动身 体,交替迈出脚步的定型的姿态称为自然步 态。
2.基本要素 合理的步行周期、步长、步宽、 步频、足角;躯干平衡稳定;降低能量消耗 及省力等。
法获得第一手资料,然后根据经验进行 分析。 • 测量法是一种简单定量分析方法,常用 足印法测定时间参数、距离参数。
步行功能训练完整版本82页PPT
、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步行功能训练PPT课件
第四节 步行能力训练--室内功能性步行训练
⒈平行杠内训练 ⒉助行器步行训练 ⒊腋拐步行训练 ⒋使用手杖的步行训练 ⒌驱动轮椅训练
室内功能性步行训练—注意事项
⑴行走训练时,注意安全。
⑵正确选择适当的行走辅助具和行走步态。
⑶要根据患者的身高和手臂长度,正确选 择和使用适合的助行架、腋拐或手杖。 ⑷当患侧下肢支撑力<体重的50%时,不 宜使用单腋拐;患侧下肢支撑力<体重 的90%时,不宜使用手杖;双下肢支撑 力总和<体重的100%时,不宜使用助 行架。
减重步行训练--禁忌证
×脊柱不稳定; ×下肢骨折未充分愈合或关节损伤处于不稳定阶段; ×患者不能主动配合; ×运动时诱发过分肌肉痉挛; ×体位性低血压;
×严重骨质疏松症;
×慎用于下肢主动收缩肌力小于2级,没有配置矫形器者, 以免发生关节损伤。
减重步行训练--组成
减重步行训练系统: 减重悬吊系统 步行系统
社区性步行训练 ⒈环境适应性训练 ⒉过马路 ⒊超市购物 ⒋乘坐交通工具
社区性步行训练--注意事项
⑴注意安全,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⑵专人保护,治疗师应站在患者的患侧。 ⑶患者必须具有他动态平衡能力。 ⑷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延长步行的距离 和速度。 ⑸先选择较平整的路面,逐渐到较复杂的路面 行走。 ⑹所有实用技术应先在治疗室内进行模拟训练, 待熟练后再到实际环境中训练。
导致的特定肌肉无力性步态等;儿童患者可伴有激发
性骨骼发育异常。
四、常见异常步态
㈠异常步态分类 1.基础分类:支撑相障碍和摆动相障碍。 ⒉疾病原因分类:中枢性疾病、末梢性疾病、 运动 系统疾病。 ⒊按肌紧张异常分类:肌张力增高、肌张力 低下。 ⒋按步行异常类型分类:中枢型异常、末梢 型异常。 ⒌按畸形类型分类:动态畸形和静态畸形。
步行功能训练演示文稿
减重步行训练 操作程序
• 常规操作和常用治疗参数
– 减重程度:一般为体重的0%~30%
– 减重步行速度:因平板的起始速度不同,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接 近正常的步速训练中枢性损伤患者
– 训练时间:30~60 min/次,或根据患者情况分节进行 – 训练频率:不低于3 ~ 5次/ – 疗程:8 ~ 12周
• 患腿支撑伸髋站立,健腿跨越障碍
• 靠墙伸髋踏步
• 侧方迈步、原地迈步
第38页,共79页。
单腿负重
第39页,共79页。
→
靠 墙 伸 髋 离 墙 站 立
第40页,共79页。
患 腿 上 下 台 阶
第41页,共79页。
患
健 腿 跨 越 障 碍
腿 支 撑 伸 髋 站 立
,
第42页,共79页。
靠 墙 伸 髋 踏 步
第23页,共79页。
步态分析 临床分析-测量法(足印法)
• 检测程序
– 在受试者足底涂上白色粉末
– 受试者在行走若干步后,从一侧足跟着地时开始计时 ;走完全程后于同一侧足跟着地时停止计时
– 记录及计算平均步行周期时间
– 测量行走距离、左右步长、跨步长、步宽 – 判断步态是否对称
– 计算步频、步行速度
• 定义
– 三维步态分析是现代实验室所采用的数字化的、高科技 的步态分析系统,集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于一体, 是现代步态评定的必备手段
• 组成
– 摄象机、反光标记点、测力台、表面肌电图、计算机分析 系统
第27页,共79页。
2、步行能力判定
•步行能力评定是一种相对精细的、半定量评定,通过 对步行能力进行宏观分级大致了解患者的步行水平。 常用Hoffer步行能力分级和Holdden步行功能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行训练
励建安 南京医科大学
.
1
【适应证】
中枢性瘫痪者,如脑外伤或脑卒中引起的 偏瘫、截瘫、小脑疾患、脑瘫等。
运动系统病损影响行走的患者,如截肢后 安装假肢、髋关节置换术后等。. Nhomakorabea2
【禁忌证】
站立平衡功能障碍。 下肢骨折未愈合。 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
.
3
步行前训练
肌力训练 需要借助于助行器或拐杖行走的 患者,重点训练上肢肌力。独立行走者重 点训练下肢肌力。下肢截肢者进行残端肌 群和腹部肌肉力量的训练。
起立床训练 长期卧床或脊髓损伤患者,为 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可利用起立床渐渐调 整到直立的状态。在患者能够耐受身体直 立时,才可以考虑开始行走训练。
.
4
步行前训练
平行杠内训练 行走训练自平行杠内训练开 始。站立训练从10~20分钟/次开始,依患 者体能状况改善而逐渐增加。在平行杠内 行走训练时,其一端可放置一面矫正镜, 使患者能够看到自己的步行姿势以便及时 矫正。
适用于路面宽阔,行人较少的场合,也适 用于双下肢完全瘫痪,上肢肌力强壮者。
.
10
.
11
双拐四点步
稳定性好、安全而缓慢的步行方式。 每次仅移动一个点,始终保持四个点在地
面,即左拐→右足→右拐→左足,如此反 复进行。 步行环境与摆至步相同,适用于骨盆上提 肌肌力较好的双下肢运动障碍者以及老人 或下肢无力者。
拄拐步行训练
.
6
扶拐步态
两点步态 三点步态 四点步态
.
7
双拐步行训练-拖地步
交替拖地步:将左拐向前方伸出,再伸右 拐,双足同时拖地向前移动至拐脚附近。
同时拖地步:双拐同时向前方伸出,两脚 拖地移动至拐脚附近。
.
8
双拐步行训练-摆至步
移动速度较快,可减少腰部及髋部用力。 双拐同时向前方伸出,患者身体重心前移,
.
16
.
17
利用上肢支撑力使双足离地,下肢同时摆 动,双足在拐脚附近着地。 适用于双下肢完全瘫痪而使下肢无法交替 移动的患者。
.
9
双拐步行训练-摆过步
拄拐步行中最快速的移动方式。
双侧拐同时向前方伸出,患者手支撑,身 体重心前移,上肢支撑力使双足离地,下 肢向前摆动,双足在拐杖着地点前着地。
开始训练时容易出现膝关节屈曲,躯干前 屈而跌倒,应加强保护。
.
5
步行训练
助行器步行训练 助行器适用于初期的行走训练, 为准备使用拐杖或手杖前的训练;也适用于下肢 无力但无瘫痪、一侧偏瘫或截肢患者;对于行动 迟缓的老年人或有平衡问题的患者,助行器亦可 作为永久性的依靠。助行器仅适宜在平地使用。 助行器行走的方法为,用双手分别握住助行器两 侧的扶手,提起助行器使之向前移动20-30cm后, 迈出患侧下肢,再移动健侧下肢跟进,如此反复 前进。
.
12
双拐两点步
与正常步态基本接近、步行速度较快。
一侧拐杖与对侧足同时伸出为第一着地点, 然后另一侧拐杖与相对的另一侧足再向前 伸出作为第二着地点。
步行环境与摆过步相同。
适用于一侧下肢疼痛需要借助于拐杖减轻 其负重,以减少疼痛的刺激;或是在掌握 四点步行后练习。
.
13
双拐三点步行
快速移动、稳定性良好的步态。 患侧下肢和双拐同时伸出,双拐先落地,
健侧待三个点支撑后再向前迈出。 适用于一侧下肢功能正常,能够负重,另
一侧不能负重的患者,如一侧下肢骨折, 小儿麻痹后一侧下肢麻痹等患者。
.
14
手杖三点步行
患者使用手杖时先伸出手杖,再迈患侧足, 最后迈健侧足。
因迈健侧足时有手杖和患足两点起支撑作 用,因此稳定性较好,除一些下肢运动障 碍的患者常采用外,大部分偏瘫患者习惯 采用此种步态。
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练习时按健侧足迈 步的大小,又可分为后型,并列型和前型 三种。
.
15
手杖二点步行
:手杖和患足同时伸出并支撑体重,再迈 出健足。手杖与患足做为一点,健侧足做 为一点,交替支撑体重,称为两点步行。 此种步行速度快,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当 患者具有一定的平衡功能或是较好地掌握 三点步行后,可进行两点步行练习。
励建安 南京医科大学
.
1
【适应证】
中枢性瘫痪者,如脑外伤或脑卒中引起的 偏瘫、截瘫、小脑疾患、脑瘫等。
运动系统病损影响行走的患者,如截肢后 安装假肢、髋关节置换术后等。. Nhomakorabea2
【禁忌证】
站立平衡功能障碍。 下肢骨折未愈合。 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
.
3
步行前训练
肌力训练 需要借助于助行器或拐杖行走的 患者,重点训练上肢肌力。独立行走者重 点训练下肢肌力。下肢截肢者进行残端肌 群和腹部肌肉力量的训练。
起立床训练 长期卧床或脊髓损伤患者,为 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可利用起立床渐渐调 整到直立的状态。在患者能够耐受身体直 立时,才可以考虑开始行走训练。
.
4
步行前训练
平行杠内训练 行走训练自平行杠内训练开 始。站立训练从10~20分钟/次开始,依患 者体能状况改善而逐渐增加。在平行杠内 行走训练时,其一端可放置一面矫正镜, 使患者能够看到自己的步行姿势以便及时 矫正。
适用于路面宽阔,行人较少的场合,也适 用于双下肢完全瘫痪,上肢肌力强壮者。
.
10
.
11
双拐四点步
稳定性好、安全而缓慢的步行方式。 每次仅移动一个点,始终保持四个点在地
面,即左拐→右足→右拐→左足,如此反 复进行。 步行环境与摆至步相同,适用于骨盆上提 肌肌力较好的双下肢运动障碍者以及老人 或下肢无力者。
拄拐步行训练
.
6
扶拐步态
两点步态 三点步态 四点步态
.
7
双拐步行训练-拖地步
交替拖地步:将左拐向前方伸出,再伸右 拐,双足同时拖地向前移动至拐脚附近。
同时拖地步:双拐同时向前方伸出,两脚 拖地移动至拐脚附近。
.
8
双拐步行训练-摆至步
移动速度较快,可减少腰部及髋部用力。 双拐同时向前方伸出,患者身体重心前移,
.
16
.
17
利用上肢支撑力使双足离地,下肢同时摆 动,双足在拐脚附近着地。 适用于双下肢完全瘫痪而使下肢无法交替 移动的患者。
.
9
双拐步行训练-摆过步
拄拐步行中最快速的移动方式。
双侧拐同时向前方伸出,患者手支撑,身 体重心前移,上肢支撑力使双足离地,下 肢向前摆动,双足在拐杖着地点前着地。
开始训练时容易出现膝关节屈曲,躯干前 屈而跌倒,应加强保护。
.
5
步行训练
助行器步行训练 助行器适用于初期的行走训练, 为准备使用拐杖或手杖前的训练;也适用于下肢 无力但无瘫痪、一侧偏瘫或截肢患者;对于行动 迟缓的老年人或有平衡问题的患者,助行器亦可 作为永久性的依靠。助行器仅适宜在平地使用。 助行器行走的方法为,用双手分别握住助行器两 侧的扶手,提起助行器使之向前移动20-30cm后, 迈出患侧下肢,再移动健侧下肢跟进,如此反复 前进。
.
12
双拐两点步
与正常步态基本接近、步行速度较快。
一侧拐杖与对侧足同时伸出为第一着地点, 然后另一侧拐杖与相对的另一侧足再向前 伸出作为第二着地点。
步行环境与摆过步相同。
适用于一侧下肢疼痛需要借助于拐杖减轻 其负重,以减少疼痛的刺激;或是在掌握 四点步行后练习。
.
13
双拐三点步行
快速移动、稳定性良好的步态。 患侧下肢和双拐同时伸出,双拐先落地,
健侧待三个点支撑后再向前迈出。 适用于一侧下肢功能正常,能够负重,另
一侧不能负重的患者,如一侧下肢骨折, 小儿麻痹后一侧下肢麻痹等患者。
.
14
手杖三点步行
患者使用手杖时先伸出手杖,再迈患侧足, 最后迈健侧足。
因迈健侧足时有手杖和患足两点起支撑作 用,因此稳定性较好,除一些下肢运动障 碍的患者常采用外,大部分偏瘫患者习惯 采用此种步态。
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练习时按健侧足迈 步的大小,又可分为后型,并列型和前型 三种。
.
15
手杖二点步行
:手杖和患足同时伸出并支撑体重,再迈 出健足。手杖与患足做为一点,健侧足做 为一点,交替支撑体重,称为两点步行。 此种步行速度快,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当 患者具有一定的平衡功能或是较好地掌握 三点步行后,可进行两点步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