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上课)

合集下载

虚实结合 教案

虚实结合 教案

虚实结合教案教案标题:虚实结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虚实结合的概念;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判断能力;3.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教学重点:1. 理解虚实结合的定义和意义;2. 学会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虚实结合的概念;2.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3.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物材料、实验器材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虚实结合的概念。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相关知识,如实物与图像的关系等。

Step 2: 理解与探究(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板书,简要介绍虚实结合的定义和意义。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虚实结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列举几个例子。

Step 3: 实践操作(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制作模型等。

2. 学生根据实践操作的结果,总结虚实结合的作用和优势,并进行展示。

Step 4: 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总结,回答以下问题:你在实践操作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虚实结合对解决问题有何帮助?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Step 5: 拓展练习(10分钟)1. 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如设计一个虚实结合的实践项目、撰写实践报告等。

2. 教师对学生的拓展练习进行评价,并提供指导和建议。

Step 6: 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虚实结合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以下问题:你对虚实结合有了更深的理解吗?你在实践操作中有何收获?教学延伸:1. 学生可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应用虚实结合的方法;2. 学生可进行更复杂的实践操作,如进行科学实验、设计创意作品等。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公开课)课件-(含多款)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公开课)课件-(含多款)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公开课)课件一、导言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古至今,无数诗人以诗歌为载体,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我国古代,诗歌被誉为“文学之祖”,是文人墨客必备的技能。

为了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探讨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技巧。

二、诗歌鉴赏概述1.诗歌鉴赏的定义诗歌鉴赏是指通过对诗歌的阅读、理解和品味,挖掘诗歌的内涵,感受诗歌的美感,进而领悟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2.诗歌鉴赏的方法(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内涵。

(2)品味语言: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汇、意象和修辞手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3)把握情感: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情感魅力。

(4)虚实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分析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技巧,揭示诗歌的意境。

三、虚实结合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1.虚实结合的定义虚实结合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将抽象的概念、情感、意境与具体的物象、景象相结合,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美感。

2.虚实结合的作用(1)增强诗歌的表现力:通过虚实结合,使诗歌的意象更加鲜明,情感更加丰富。

(2)拓展诗歌的意境:虚实结合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引人遐想。

(3)突出诗歌的主题:通过虚实结合,使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富有哲理。

3.虚实结合的技巧(1)以虚写实: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绘,抒发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2)以实写虚:通过对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表现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虚实相生:将虚实结合运用得恰到好处,使诗歌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四、诗歌鉴赏实例分析1.《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虚实结合分析:诗人通过描绘床前明月光和地上霜,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虚实结合作用:以虚写实,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拓展了意境,突出了主题。

2.《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虚实结合 (上课用)

虚实结合 (上课用)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 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 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云:“谈笑 间,樯橹灰飞烟灭。” • 2、已逝之景之境。 •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 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问题: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 答案: • 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诗中 的“实”是诗人客居驿站思念家人,“虚” 是诗人想象家人夜深不眠,想念“我”这个 远行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 法来表达深切的思家情怀。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虚实结合虚实结合 Nhomakorabea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 “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 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相济) 1、实写: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2、虚写:
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 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1、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3、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4、联想:由此及彼(从对方角度来写)
• 李商隐《夜雨寄北》中所云“何当共剪西 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3、设想的未来之境。 •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 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 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 • 4 、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 这种写法与前一种似同实异。相同之处在 于都是对对方进行设想,不同之处在于后 一种设想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有 人称之为对写法。

虚实结合(上课实用)

虚实结合(上课实用)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 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
一、虚和实的概念:
1、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 实境,它可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 娇· 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 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 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 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二、命题方式:
请从“虚与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请指出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三、答题步骤:
(1)分析实写内容,简要描述(诗中实写……或……是实写)。
(2)分析虚写内容,简要描述(诗中虚写……或……是虚写)。
(3)点出此手法的艺术效果或所表现的诗人的情感。
四、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偶成 (宋)饶节
松下柴门闭绿苔,只有蝴蝶双飞来。 蜜蜂两股大如茧,应是前山花已开。 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前三句实写:松荫之下柴门锁着一院绿苔,成双成 对的蝴蝶不停地飞舞,还有两腿拖着重重花粉飞来的蜜蜂, 这些都是眼前之景。后一句是虚写:前山繁花似锦的世界, 这是想象之景。虚实相生,交织成一个幽僻而又充满春意 与生机的画面,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⑤情感
侧面
初入淮河四绝句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 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诗以抒怀。 翻译 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 只能看到鸥鹭无拘无束无人管束,自在的在南北之间飞翔。 赏析 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水, 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 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波痕交涉”之后, 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含思婉转,颇具匠心。诗人采 取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弛、波痕相接也难以做到, 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 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愿望。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公开课ppt课件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公开课ppt课件

03
04
虚实结合在诗歌意境营 造中的作用
24
典型案例分析:杜甫《 月夜忆舍弟》、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2024/1/28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
01
观察自然、关注细节、体验情感
如何创造美
02
发挥想象、运用语言、表现个性
美的实践与分享
03
鼓励学生创作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并互相交流分享
01
02
03
唐诗中的虚实转换
唐诗中常常通过对景描写 、情感抒发等手法,实现 虚实之间的自然转换。
2024/1/28
宋词中的虚实结合
宋词注重表现内心感受, 通过对梦境、回忆的描绘 ,将虚与实巧妙地结合在 一起。
技巧与特点
唐诗宋词中虚实转换的技 巧包括比喻、拟人、夸张 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 意象的组合和变换。
诗歌鉴赏之虚课实件结合公开课ppt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虚实结合基本概念与特点 • 古代诗歌中虚实结合范例 • 现代诗歌中虚实结合实践探索 • 跨文化视角下虚实结合比较研究 • 创作实践与互动环节 • 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
2
01
虚实结合基本概念与特点
2024/1/28
3
虚实结合定义及作用
2024/1/28
7
《诗经》中虚实相映
虚写手法
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创造意境, 表达情感。
实写手法
虚实结合
《诗经》中常常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又有 对理想境界的虚构和想象,形成独特 的艺术效果。
通过描绘具体场景、人物行为等,展 现现实生活。

初中虚实结合教案

初中虚实结合教案

初中虚实结合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及其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 学会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进行写作,提高写作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 虚实结合写作技巧的定义和运用。

2. 如何通过虚实结合提高写作质量。

教学难点:1. 如何在实际写作中灵活运用虚实结合。

2. 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相关素材和案例。

2. 写作实践的场地和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在平时的写作中,我们是否遇到过难以表达清晰或缺乏生动性的问题?2. 引出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并简要介绍其含义和作用。

二、虚实结合的定义和运用(15分钟)1. 讲解虚实结合的定义:虚实结合是指在写作中,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与想象中的事物相结合,以达到丰富写作内容、提高表达效果的目的。

2. 举例说明虚实结合的运用:以一篇优秀作文为例,分析其中虚实结合的运用方法和效果。

三、如何通过虚实结合提高写作质量(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虚实结合?2. 讲解虚实结合的方法:a. 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和拓展。

b. 想象中的事物作为补充,使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加丰富和生动。

c. 虚实相互渗透,使写作内容更具逻辑性和连贯性。

3. 案例分析:以一篇学生作文为例,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虚实结合提高写作质量。

四、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写作中展现创新思维和想象力?2. 讲解培养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方法:a. 多阅读,拓宽知识面,为想象力提供素材。

b. 多进行写作实践,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c. 尝试不同类型的写作,突破自己的写作舒适区。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及其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 强调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在写作中的作用。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修改并完善自己的一篇作文。

初中虚实结合教案模板

初中虚实结合教案模板

初中虚实结合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虚实结合的定义和作用2. 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3. 实例分析与练习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虚实结合(15分钟)教师详细讲解虚实结合的定义、作用和写作技巧。

虚实结合是指在写作中,将真实的事物与虚构的事物相结合,以达到丰富表现效果的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的作用是使文章更具想象力、生动性和感染力。

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包括:(1)巧妙设置悬念,使读者产生好奇心。

(2)合理运用想象和联想,丰富文章内容。

(3)虚实相间,主次分明,使文章结构清晰。

3. 实例分析(20分钟)教师展示几篇虚实结合的优秀作文,引导学生分析其写作手法和技巧。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虚实结合的写作要点。

4. 学生练习(25分钟)教师给出一个主题,要求学生运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进行练习。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 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点评。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虚实结合写作教学的效果。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虚实结合写作技巧。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虚实结合的作文。

3. 收集虚实结合的优秀作文,进行阅读和分析。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同时,教师应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初中古诗鉴赏虚实结合教案

初中古诗鉴赏虚实结合教案

初中古诗鉴赏虚实结合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虚实结合的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

2. 学会分析古诗中虚实结合的作用和效果。

3. 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虚实结合的定义和作用。

2. 分析古诗中虚实结合的例子。

3. 练习自己对古诗进行虚实结合的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让学生思考古诗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2. 提问:什么是虚实结合?它在古诗中有什么作用?二、讲解虚实结合(15分钟)1. 讲解虚实结合的定义:虚实结合是指在古诗中,诗人通过对现实事物的描绘和对想象、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使诗意更加丰富、深刻。

2. 讲解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结合可以使古诗的意境更加深远,形象更加生动,情感更加丰富。

三、分析古诗中的虚实结合(15分钟)1. 示例分析《登鹳雀楼》:诗人通过对鹳雀楼的描绘,引出对远方景象的想象,形成了虚实结合的效果。

2. 学生自主分析《望庐山瀑布》:诗人通过对瀑布的描绘,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瀑布的壮观和自己的豪情。

四、练习虚实结合的分析(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分析其中虚实结合的手法。

2. 各组汇报分析结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总结虚实结合在古诗中的重要作用。

2. 拓展学生对虚实结合手法的了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虚实结合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分析古诗中虚实结合的能力。

3. 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教学资源:1. 相关古诗文本。

2. 分析虚实结合的参考资料。

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 鼓励学生 multiple perspectives,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初中虚实结合教案模板设计

初中虚实结合教案模板设计

初中虚实结合教案模板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学会关爱他人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关爱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理论部分:关爱他人的意义、关爱他人的方法与技巧。

2. 实践部分:关爱他人的实际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爱他人的感人故事,引发学生对关爱他人的关注。

(2)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关爱他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关爱他人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2)教师讲解关爱他人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学会如何关爱他人。

3. 实例分析:(1)教师展示一些关爱他人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案例中的关爱方法和精神。

4.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有关关爱他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关爱他人的结论和建议。

5. 角色扮演:(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关爱他人的场景。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关爱他人的实践能力。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关爱他人方面的不足。

7. 课后作业:(1)教师布置一道关于关爱他人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践行。

(2)学生完成作业,将关爱他人融入日常生活。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角色扮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关爱他人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3. 学生关爱他人的实际行为: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关爱行为,评价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能力。

通过以上虚实结合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关爱他人的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行动,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践行关爱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公开课课件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公开课课件

增强诗歌艺术感染力
虚实结合使诗歌形象更加鲜明
通过虚写和实写的相互映衬,诗歌中的人物、景物等形象更加立体、生动,给读者留下 深刻印象。
虚实结合增强诗歌情感表达
虚写部分往往能够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而实写部分则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 描绘,二者相结合,使诗歌情感表达更加丰富、深刻。
虚实结合提升诗歌意境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公开课课 件

CONTENCT

• 虚实结合基本概念与特点 • 古代诗歌中虚实结合案例分析 • 现代诗歌中虚实结合创新实践 • 虚实结合在诗歌鉴赏中意义与价值 •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指导 • 学生互动环节与课堂总结
01
虚实结合基本概念与特点
虚实结合定义及作用
虚实结合是指诗歌中通过虚写和实写相互补充、相互 映衬的表现手法。
虚写部分可以营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意境,而实写部分则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二 者相互交织,使诗歌意境更加深远、广阔。
拓展读者审美想象空间
虚实结合激发读者想象力
虚写部分往往具有模糊性、多义性等特点,能够激发读者 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产生更多 的联想和想象。
虚实结合拓展诗歌内涵 虚写部分可以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感和思想,而实写部分则 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绘,二者相结合,使诗歌内涵更加 丰富、多元。
虚实结合增强诗歌审美价值
虚写部分可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如朦胧美、空 灵美等,而实写部分则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二者相 互补充,使诗歌审美价值更加突出。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虚实结合体现中华文 化精髓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 特征之一,体现了中华文化追求 和谐、注重意境的审美传统。
理解。

最新虚实结合上课讲义

最新虚实结合上课讲义

《古代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教学设计设计者:田建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2、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正确运用“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过程与方法:1、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2、通过对高考试题中诗歌的鉴赏,总结体会如何对“虚实结合”作规范作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纯净美好的情感。

[学习重点]:结合作品分析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答案。

[教学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归纳出答题的技巧教学过程:一、课前诵读:柳永《雨霖铃》二、导入新课:(一)温故知新:《雨霖铃》中那些是实写?那些是虚写?(答案略)(二)知识小结:古代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也是高考的考点之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总结一下虚实结合的相关知识。

1、什么是实写?2、什么是虚写?明确: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就是把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判断诗歌是否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其实很简单,我们只要找出诗歌的虚写就可以了,常考的虚写有几类:(1)诗人想象的未来之境:“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柳永《雨霖铃》(2)诗人联想的已逝之境:“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诗人想象的对方之境: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4)诗人想象的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三、实战演练:《越中览古》唐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上课教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上课教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虚实结合在诗歌创作中的含义和作用。

2.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虚实结合的概念解析2. 虚实结合在诗歌中的运用实例3. 鉴赏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虚实结合的含义和作用。

2. 难点:如何鉴赏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虚实结合的概念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虚实结合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 鉴赏讨论法:引导学生鉴赏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2. 新课导入:讲解虚实结合的概念和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虚实结合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4.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如何鉴赏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创作一首运用虚实结合的诗歌,体会创作乐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关注学生在创作中的表现,鼓励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虚实结合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虚实结合在诗歌中应用的鉴赏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创作中运用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运用虚实结合的诗歌,拓宽视野。

2. 组织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 邀请诗人或文学爱好者进行讲座,分享诗歌创作经验。

八、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虚实结合诗歌。

2. 参考资料:有关虚实结合的理论文章和鉴赏指南。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教学卡片等。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虚实结合的概念和作用。

2. 第二课时:分析虚实结合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 第三课时:讨论如何鉴赏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

诗歌审美技巧虚实结合(教案)

诗歌审美技巧虚实结合(教案)

诗歌审美技巧虚实结合(教案)一、引言本教案旨在探讨诗歌审美技巧中的虚实结合。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涵。

其中,虚实结合是诗歌表现最为典型的技巧之一。

通过运用虚实结合,诗人可以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意境,增强诗歌的艺术性和深度。

因此,本教案将围绕虚实结合这一主题,对诗歌审美技巧进行系统的阐述和分析。

二、虚实结合的概念虚实结合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通过运用虚假、夸张、比喻等手法,将现实与想象相结合,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虚实结合在诗歌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既可以表现美好的愿景,也可以反映社会现实,还可以描绘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因此,虚实结合是诗歌创作中重要的手法之一,也是衡量一首诗歌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虚实结合技法的分类虚实结合可分为多种技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比喻比喻是把两个物体之间的共性联系进行对比的方法。

通过比喻,诗人可以将抽象的思想转换成具体的形象,使抽象的东西变得更加具体可感。

夸张手法夸张手法是通过对事物的夸张描述来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特色,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夸张手法可引起读者的兴致,使作品更加生动。

拟人手法拟人手法是将人的特征赋予物体或自然现象,使物体或自然现象具有人的形象或动作。

拟人手法可以更加生动地描绘事物和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利用自然景色、物体或情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借景抒情可使诗歌更具情感,且具有生动的表现形式。

四、虚实结合在古代诗歌中的应用古代诗人的诗歌秉承“清新雅静,自然真实”的原则。

在古代诗歌中,虚实结合技法的运用非常广泛。

唐代诗歌中的虚实结合唐代诗歌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杜甫和李白。

他们的诗歌触动了许多人的内心世界,其语言文学功底和思想深度得到普遍认可。

他们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生动地描绘了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

宋代诗歌中的虚实结合宋代诗歌以浪漫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表达浪漫情怀和个人感受。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分析和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人通过虚实结合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

教学重点:1. 虚实结合的定义和作用。

2. 分析古代诗歌中虚实结合的实例。

教学难点:1. 如何在分析古代诗歌时准确把握虚实结合的手法。

2. 如何引导学生从虚实结合的角度欣赏古代诗歌。

二、教学准备教材:选定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如《春晓》。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卡片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春晓》这首诗歌,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内容。

提问:同学们认为这首诗中哪些是实的描写,哪些是虚的描写?2. 虚实结合的定义和作用(5分钟)解释虚实结合的定义,即在古代诗歌中,实写是指具体的景物描写,虚写是指通过景物表达出的诗人情感和思想。

虚实结合的作用在于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3. 分析《春晓》中的虚实结合(1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春晓》中虚实结合的例子,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实写是风雨声和花落,虚写是诗人对春天美景的感慨。

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明白虚实结合的手法。

4.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中虚实结合的手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分享和总结(5分钟)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小组的分析成果,总结虚实结合在古代诗歌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请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分析其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并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观察学生对虚实结合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延伸活动1. 诗歌创作(10分钟)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诗歌,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素材,如景物、情感等,帮助学生进行创作。

2. 诗歌朗诵比赛(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首古代诗歌,进行朗诵比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虚实相辅相成,互相映衬,形成渲染烘 托,从而突出中心。
“虚”与“实”的关系及 作用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三、从实处着笔,实中见虚,凭虚处传神, 激发读者联想。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 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 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相 互通行,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之 情;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 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4分)
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 中相见慰几回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 现实中的孤独。 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寻 得大雁传信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 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二、已逝之景之境
诗歌中的“虚”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 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 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 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 说!
(2013年天津卷)
“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 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 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 考者的良好祝愿。
Hale Waihona Puke 巩固练习《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 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 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 交付。
三、设想未来之景
诗歌中的“虚”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日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四、想象的对方之境
诗歌中的“虚”
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二、已逝之景之境 三、设想未来之景
诗歌中的“虚”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 ②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 简要赏析。(4分)
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 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 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 团圆的美好愿望。
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歌中的“虚”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 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 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 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 内涵。
巩固练习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诗中的“实”是诗人客居驿站思念家人,“虚” 是诗人想象家人夜深不眠,想念“我”这个远行之 人。 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来表达深切 的思家情怀。
“虚”与“实”的关系及 作用
一、虚实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
二、虚实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 三、从实处着笔,实中见虚,凭虚处传神。
丰富诗歌内容 强化诗歌情感 扩大诗歌意境
答题示例
月圆①
2015年安徽卷
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踏 花 归 来 马 蹄 香
虚实结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
虚实结合
诗歌中的“虚”与“实”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 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当前为实,未 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 实境。
“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 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 境界。
巩固练习
浪淘沙
欧阳修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 生处远,不近长安。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 无驿使,满眼骊山。
请从虚实角度分析下片最后三句。(4分)
虚写当年杨贵妃缢死马嵬的悲剧,交待驰驿传送荔 枝的劳民之举(1分)。实写眼前所见的游人过往 车马扬起的红尘,满眼佳木葱茏的骊山(1分)。 虚实对比(1分),含蓄点出统治者淫侈享乐、乱 政误国的历史教训(1分)。
巩固练习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 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 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 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 试得中。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四、想象的对方之境
“虚”与“实”的关系及 作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一、虚实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 突出中心,表达诗人的某种感慨。
“虚”与“实”的关系及 游园不值 作用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规律总结
提问方式 提问变体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 请分析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的特色。 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简析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
答题格式
①指出手法; ②点明虚实; ③分析关系; ④明确效果。
牛刀小试
(2011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琅琊溪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 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 的简易木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