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年龄称谓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在古代,人们根据年龄不同,使用不同的称谓。
例如,2至3岁的儿童被称为“孩提”,3至8或9岁的儿童被称为“垂髫”,8或9岁至13或14岁的少年被称为“总角”,10岁以下的儿童被称为“黄口”,13或14岁至15或16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15岁的女子被称为“及笄”,20岁的男子被称为“弱冠”,30岁的男子被称为“而立”,40岁的男子被称为“不惑”,50岁的男子被称为“知天命”,60岁的人被称为“花甲”,70岁的人被称为“古稀”,80岁的人被称为“耄耋”,90岁的人被称为“鲐背之年”,100岁的人被称为“期颐”。
地理常识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九州”,包括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黄河中下游地区被称为“中原”,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称天下或全国为“四海”。
在古代许多文章中,“江河”一词专指长江和黄河。
长江以东地区被称为“江东”,又称“江左”,长江以南地区被称为“江表”。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南京又称为“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扬州又称为“广陵”、“维扬”,杭州又称为“临安”、“武林”,苏州又称为“姑苏”、“平江”。
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有“蓬莱”、“方丈”和“瀛洲”。
中国被古人称为“赤县神州”,“六合”和“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的魏、蜀、吴三个国家。
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被称为“三秦”。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官职变化在古代,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官职变化。
例如,“任”指担当或担任,“授”指授予官职或任命,“除”指任命或授职,“拜”指授予官职,“征”指征召,特指君召臣,“辟”指中央官署征聘人才并任以官职。
推荐:荐举品行端正的人,任命为官。
“(荀)XXX。
”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四年级下册语文讲义-知识能力提升:文化常识:对年龄的称呼 全国通用
文化常识:对年龄的称呼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tái背之年—90岁期颐之年—100岁Come on,baby!0-1岁襁褓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未满周岁的婴儿。
2-3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7岁髫tiáo年幼童时期。
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也称作“垂发”。
8岁童龀chèn、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黄口10岁以下的少儿通称,即稚气未脱的男孩或女孩代称也。
幼学之年、外傅之年,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
后来就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12岁(女) —金钗之年女孩子到了12岁就可以头带金钗。
13岁(女) —豆蔻年华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
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pīng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13-15岁(男) —舞勺之年谓古代儿童学文舞。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14岁(女)——“二七”之年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miǎn 鬟huán鬓bìn低。
必备的文化常识年龄的称谓你知道吗?
必备的文化常识?
一年龄称谓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4豆蔻:女子十三岁
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8知命之年:至五十岁(有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期御之年;一百岁。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人。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年龄称谓常识
年龄称谓常识
1. 婴儿期(0-1岁):宝宝、小宝贝、小家伙。
2.幼儿期(1-3岁):小朋友、小家伙、小宝贝。
3.学龄前儿童(3-6岁):小朋友、小朋友们。
4. 学龄儿童(6-12岁):小朋友、小朋友们、孩子们。
5. 青少年(12-18岁):青少年、少年、年轻人。
6. 成年人(18-60岁):先生、女士、朋友。
7. 老年人(60岁以上):老人家、老人、长者。
注意事项:
1. 称呼别人时要注意尊重和礼貌,不要使用贬低或侮辱性语言。
2. 根据具体情况和关系,可以使用亲昵或正式的称呼。
3. 在正式场合,建议使用更加礼貌和正式的称呼方式。
4. 不同文化背景下,年龄称谓可能有所不同,需要了解并尊重。
初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年龄常见称谓练习题(含答案)
婴儿。
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孩提:2~3 岁的儿童。
1. 垂髫(ti áo ):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2. 总角:指幼年儿童。
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
3. 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女子。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
4. 及笄j ī :指15岁女子。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
5.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6. 冠、加冠、弱冠:7. 而立:指30 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8. 不惑:指40 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9.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指50 岁10. 花甲、平头甲子,耆,耳顺:指60 岁。
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11. 古稀:12. 耄(mào)耋(di é):指八九十岁。
13. 期颐:指百岁。
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
【学以致用】1. 下列文化常识中说法不确切的一项是()A.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总角”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 都是指幼年儿童。
B. “束发”“及笄”分别表示男女15岁,而“结发加冠”则表示男子已经20 岁了。
C. 古人称六十岁为“花甲”“耳顺”,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一百岁为“期颐”。
D. 古代作品可以地名、书斋名、谥号、名号、字号、官职年号来命名。
如《临川先生文集》《欧阳文忠公文集》《杜工部集》就是分别以地名、谥号、官职来命名的。
2.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男子20 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 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高一上学期期末-澧一中
澧县一中2018届高三自编早自习背记资料(一)一、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年龄称谓1.“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通”赐”)余以嘉名。
”——《离骚》初度:出生时期。
后指生日,如”四十初度”。
2、襁褓(qiǎng bǎo):婴儿时期。
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之童:2~3岁的儿童。
(幼儿时期)4、龆龀(tiáo chèn):儿童换牙时,五六岁。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5、黄口:十岁以下的儿童。
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黄口小儿:用作贬义词,常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6、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诗·卫风·氓》7、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豆蔻: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还未成年。
“娉娉(pīng)袅袅十三余,豆蔻(kòu)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8、及笄(jī):又称”加笄”。
指女子年满15岁。
笄,即发簪。
盘发而用簪插之,称加笄,为女子成年之礼,相当于男子的冠礼。
古代女子已许婚者十五而笄,二十而嫁;未许婚者,二十则笄。
因称女子年达十五岁为”及笄”,也指女子已到可以出嫁的年龄。
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
二八年华:16岁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9、束发:男子十五岁。
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0、加冠;又称”弱冠”,指男子20岁。
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尤未壮,故称”弱冠”。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1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盘点: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呼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盘点: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呼在古代,从呱呱坠地的婴孩到百岁老者,不用年龄段的人都有特定的称谓,男生和女生的称谓也有区别。
我们在高中语文的试卷里或者平时的文言文阅读中,甚至是各种古装剧里,都可以发现很多对人物年龄的称谓,如豆蔻、弱冠等,是比较常见的,但有一些称谓是我们不熟知的,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说不定会考。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各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人物称谓分别是什么。
1、幼年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tiáo]年”或“髫[tiáo]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2、少年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 jī]: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青年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4、中年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高考常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高考常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年龄称谓1。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2。
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所指古代儿童头上弯曲的短发)3。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4。
黄口:十岁以下。
5。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6。
披长:男子十五岁。
(十五岁,男子必须把原先的总角退出,叠成一束)7。
及笄:指女子15岁。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8。
弱冠:男子二十岁。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当众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9。
而立:男子三十岁。
(立,即“立身、立志”)10。
五十岁:男子四十岁。
(五十岁,即为“不蒙蔽、不迷糊”)11。
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12。
花甲:六十岁。
13。
古稀:七十岁。
14。
耄耋:八十岁。
15。
鲐背之年:九十岁。
16。
期颐:一百岁。
地理常识1。
九州,中国的代称。
通常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
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
四海,指天下、全国。
5。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
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7。
江表中,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
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10。
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11。
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12。
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官职变化1。
关于任职授官的:①任:担负起,出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②授:授官,任命。
“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③除:任命,授。
“除臣洗马。
”④拜;授给官职。
“拜亮为丞相。
”⑤叛:征召入伍(特指君召臣)。
“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授职赵王。
”⑥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古代礼仪知识大全
古代礼仪知识大全篇一: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1.年龄称谓襁褓: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总角: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15岁女子。
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
花甲、平头甲子:60岁。
耆:60岁。
古稀:70岁。
耋:70~80岁。
耄:80~90岁。
期颐:100岁。
2.避讳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
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3.谦辞和敬辞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篇二: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摘要: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习惯风俗,礼制是礼的制度化,古礼的内容包括典章制度和人们日常的行为、仪节和举止规范,礼又可分为古代政治礼仪和古代生活礼仪,礼具有文治和教化的功能。
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初一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初一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年龄称谓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弱冠:指男子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2)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3)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5)(知天命)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6)(耳顺)花甲之年: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7)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80~90岁——耄耋之年。
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9)90岁鲐背之年,“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
”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10)期颐:指百岁。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语言得体之谦辞敬辞一、敬辞辑录二、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在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往往要运用到,中考在语言得体的考查中也会出现这方面的内容。
三、“令”字一族。
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
如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令兄:尊称对方的兄长;令弟:尊称对方的弟弟;令侄:尊称对方的侄子;另亲:尊称对方的亲戚。
四、“拜”字一族。
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
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辞:指告辞对方;拜访:指访问对方;拜服:指佩服对方;拜贺:指祝贺对方;拜识:指结识对方;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拜望:指探望对方。
五、“奉”字一族。
古代关于年龄的文化常识
古代关于年龄的文化常识1.引言1.1 概述概述古代关于年龄的文化常识是一个涉及到人们对年龄意义和价值认知的重要话题。
在古代社会中,年龄被视作一种重要的标志和象征,对个人的地位、社会角色和待遇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化中对年龄的重视以及与之相关的标志和象征,同时也会探讨这些古代的年龄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古代对年龄的认知,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对年龄的认知与传承,并对年龄文化的变迁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揭示古代关于年龄的文化常识,以及这些文化常识对于我们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展开对古代关于年龄的文化常识的阐述。
首先,引言部分将对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进行简要概述,并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
其次,正文部分将重点探讨古代社会对年龄的重视和对年龄的标志与象征的探索。
最后,结论部分将总结古代年龄文化的影响,并探讨当代社会对年龄的认知与传承的现状。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通过概述古代关于年龄的文化常识的重要性,以及此文所要探讨的主题,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了解。
同时,我们还会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包括正文部分的内容以及结论部分的目标。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探讨古代社会对年龄的重视。
我们将深入研究古代社会对年龄的认知和价值观,并进一步分析年龄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将探讨古代社会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特殊待遇和对年长者的尊重,以及对幼年和壮年的重视。
其次,我们将研究古代社会对年龄的标志与象征。
这将包括古代社会对年龄的标志物的探索,如髮饰、服饰和称谓等,以及对年龄象征的文化符号的解读。
我们将探究这些标志和象征如何体现年龄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并对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古代年龄文化的影响。
我们将评估古代年龄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并讨论这些影响在当代社会中是否仍然存在。
古代文化常识
河北、河南 河北、河南: 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江南: 泛指长江以南。 泛指长江以南。 江左、江表: 江左、江表: 古以中原为中心,长江以南为外,外即表, 古以中原为中心,长江以南为外,外即表,故称 江南为“江表” 江表,又因位于长江之东, 江南为“江表”。江表,又因位于长江之东,所 以又称“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以又称“江东”,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五岳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中岳嵩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五湖 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也有指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鉴湖。) (也有指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鉴湖。)
山东、 山东、山西 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古时是指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即秦国东边的中原地区。 古时是指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即秦国东边的中原地区。 比如《史记》常有山东豪杰如何如何,就是指的这层含义。 比如《史记》常有山东豪杰如何如何,就是指的这层含义。 古诗:“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古诗: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山东 关内、 关内、关外 汉朝前, 特指函谷关; 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 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阴阳: 阴阳: 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 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 山南水北。 阳:山南水北。 江河: 江河: 古代“ 专指长江, 专指黄河。 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东方称青龙:角木蛟 亢金龙 氐土貉 房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 角 南方称朱雀: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 星日马 张月鹿 翼火蛇 轸水蚓; 井 西方称白虎:奎木狼 娄金狗 胃土雉 昴日鸡 毕月乌 觜火猴 参水猿; 奎 北方称玄武:斗木獬 牛金牛 女土蝠 虚日鼠 危月燕 室火猪 壁水獝。 斗
古今用语之不同年龄称谓(含习题)
真题链接3:
3.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3分) A.《诗经》是先秦的书名,到汉代它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 或《诗三百》。 B.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则是记录孟子及其弟 子言行的著作。 C.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 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 D.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如以“尊君”称对方父亲,以“家君” 称自己父亲。
2.十二地支: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
(yǒu)、戌(xū)、亥(hài)。
3.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
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D.“风骚”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 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5.生肖文化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时间文化,是用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 相)与十二地支相配的一种计时系统。将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 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依次分配于十二地支,形成子鼠、 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 亥猪,作为十二个时辰计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 等于现在的两小时,比如:从晚上11时开始计时,晚上11时到到第二
C.此次若非您鼎力相助,定难顺利完工,叨光不少,深表感 谢。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7.下面句子中,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D )
A.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B.令媛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 感谢您。 C.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 白做人。 D.劳驾您来公司时,帮我把那提包带过来。
古代年龄称谓及文学常识
针贬(砭)烦锁(琐)寒喧(暄)松驰(弛)暮蔼(霭)响午(晌)通谍(牒)蹩气(憋)脱化(蜕)震憾(撼)范筹(畴)秧然(怏)通辑(缉)防害(妨)慎密(缜)漫延(蔓)焕散(涣)羁拌(绊)脑怒(恼)技俩(伎)脉膊(搏)接恰(洽)秘决(诀)真缔(谛)协从(胁)慢谈(漫)融汇(会)报消(销)萎糜(靡)教悔(诲)急燥(躁)呕歌(讴)骄健(矫)缀学(辍)全愈(痊)掘起(崛)瞻养(赡)眩耀(炫)免励(勉)冒然(贸)卫戊(戍)陪偿(赔)霎那(刹)膨涨(胀)揉躏(蹂)污告(诬)竭见(谒)坦护(袒)沤吐(呕)鬼计(诡)咀咒(诅)分岐(歧)决择(抉)针炙(灸)撒慌(谎)清冽(洌)商摧(榷)璀灿(璨)争辨(辩)纵恿(怂)鼓惑(蛊)摧眠(催)尝罚(赏)挛生(孪)函养(涵)拖杳(沓)简漏(陋)垂弃(唾)膺品(赝)教梭(唆)游戈(弋)板面(版)伥然(怅)稠怅(惆)作崇(祟)穿带(戴)装钉(订)复没(覆)急待(亟)刻簿(薄)闪铄(烁)渲泄(宣)茶毒(荼)妥贴(帖)幅射(辐)频临(濒)园满(圆)毒棘(辣)座标(坐)忘想(妄)桥粱(梁)摄服(慑)弛骋(驰)按磨(摩)撕杀(厮)誉写(誊)欧打(殴)问侯(候)恢谐(诙)帐蓬(篷)戊戍(戌)证卷(券)肆业(肄)污篾(蔑)挑畔(衅)钓杆(竿)招幕(募)消遥(逍)矍烁(铄)道谦(歉)膏盲(肓)贪脏(赃)竟赛(竞)枯躁(燥)脉胳(络)蓝球(篮)搞劳(犒)演译(绎)高梁(粱)撩绕(缭)观磨(摩)姿式(势)附录2 易混字弊作弊弊端除弊利利害利害得失敝敝衣敝帚自珍厉厉害变本加厉再接再厉厉行节约蔽遮蔽掩蔽隐蔽励勉励奖励励精图治混混杂鱼目混珠颗颗粒一颗黄豆浑浑身浑然一体棵一棵菜一棵大树采神采兴高采烈泄排泄发泄泄漏彩色彩光彩精彩喝彩丰富多彩泻泻药一泻千里象表象迹象惨象印象气象抽象练训练熟练练笔简练精练像画像肖像录像好像炼锻炼炼丹炼钢炼狱精炼相相貌相片众生相迭迭起迭次忙不迭度欢度春节虚度年华度日如年叠重叠折叠层峦叠嶂渡横渡长江渡过难关过渡时期迹足迹事迹古迹慨感慨慷慨愤慨绩成绩功绩业绩概大概概况概不退换气概概念即即使立即若即若离既既然既而既往不咎交交税交代交公粮缴缴费缴纳缴枪附录3 成语及其他短语中易错的字和霭可亲(蔼)原物必还(璧)天崩地折(坼)并行不背(悖)计日成功(程)哀声叹气(唉)民生凋蔽(敝)出类拔粹(萃)刚腹自用(愎)暗然销魂(黯)披星带月(戴)清彻见底(澈)明辩是非(辨)鞭苔三百(笞)撤消处分(销)遮天避日(蔽)飞扬拨扈(跋)赤博上阵(膊)大有稗益(裨)以逸代劳(待)一张一驰(弛)纵横俾阖(捭)惮精竭虑(殚)趁心如意(称)按步就班(部)一愁莫展(筹)虎视耽耽(眈)肆无忌弹(惮)裨官野史(稗)布署已定(部)万事享通(亨)曲高合寡(和)相形见拙(绌)穿流不息(川)言简意该(赅)感人肺府(腑)残无人道(惨)搬门弄斧(班)吊以轻心(掉)沾污清白(玷)以见一般(斑)义不容词(辞)轰堂大笑(哄)声音宏亮(洪)戮穿阴谋(戳)扬常而去(长)一股作气(鼓)卑恭屈膝(躬)为虎作帐(伥)坠落腐化(堕)欢渡春节(度)横度长江(渡)英雄倍出(辈)富丽堂黄(皇)有持无恐(恃)精神焕散(涣)惨绝人环(寰)如法泡制(炮)提纲契领(挈)明知固犯(故)拙拙逼人(咄)三翻五次(番)手不失卷(释)一窃不通(窍)张慌失措(皇)心恢意懒(灰)磬竹难书(罄)挑拨事非(是)性格粗旷(犷)步入正规(轨)披沙捡金(拣)倾刻之间(顷)翻复无常(反)翻云复雨(覆)到处传颂(诵)篷筚生辉(蓬)风雨如诲(晦)迫不急待(及)批漏百出(纰)手屈一指(首)行踪鬼秘(诡)浪废金钱(费)金榜提名(题)卑躬曲膝(屈)防碍交通(妨)丰功伟迹(绩)当人不让(仁)嗜好成僻(癖)既往不究(咎)随声附合(和)前扑后继(仆)列出题纲(提)貌和神离(合)入不付出(敷)义愤填鹰(膺)稳操胜卷(券)破斧沉舟(釜)不记其数(计)儒子可教(孺)括不知耻(恬)模范事绩(迹)规规距距(矩)星落棋布(罗)骄揉造作(矫)合盘托出(和)佳宾满座(嘉)揠旗息鼓(偃)风尘扑扑(仆)励行节约(厉)风声鹤泪(唳)甘冒不讳(韪)挺而走险(铤)性格崛强(倔)千钓一发(钧)始终不逾(渝)耳嚅目染(濡)箴口不言(缄)坚难困苦(艰)敷演塞责(衍)滥芋充数(竽)史无前列(例)火中取粟(栗)运筹帷握(幄)淹没无闻(湮)工程峻工(竣)不卑不坑(亢)大伤原气(元)为命是从(惟)草管人命(菅)直接了当(截)不可思义(议)渝期作废(逾)一枕黄梁(粱)廖廖无几(寥)自顾不遐(暇)一口同声(异)接长补短(截)书写了草(潦)口干舌躁(燥)暇瑜互见(瑕)情不自尽(禁)功亏一匮(篑)一劳永易(逸)世外桃园(源)蜡梅盛开(腊)事过景迁(境)通霄达旦(宵)苦心孤旨(诣)竞竞业业(兢)流连往返(忘)绿草如荫(茵)举止端祥(详)流览一遍(浏)陈词烂调(滥)修养生息(休)敲榨勒索(诈)无耻烂言(谰)不径而走(胫)动则得咎(辄)遗笑大方(贻)纠纠武夫(赳)高官厚碌(禄)反应情况(映)脱化变质(蜕)语无论次(伦)可作篮本(蓝)寒喧客套(暄)改弦更章(张)身体赢弱(羸)前踞后恭(倨)仗义直言(执)化学反映(应)龙盘虎据(踞)风糜一时(靡)良秀不齐(莠)气喘嘘嘘(吁)望风披糜(靡)甜言密语(蜜)殉私舞弊(徇)举世振惊(震)再接再励(厉)修茸一新(葺)莫中一是(衷)忧柔寡断(优)免强答应(勉)临摩字帖(摹)记忆尤新(犹)宣宾守主(喧)含辛如苦(茹)礼上往来(尚)梳装打扮(妆)出奇致胜(制)感情融恰(洽)洽如其分(恰)怨天由人(尤)沤心沥血(呕)海市唇楼(蜃)偃苗助长(揠)少纵即逝(稍)招摇装骗(撞)巧装打扮(乔)名落深山(孙)妄费心机(枉)古代年龄称谓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古文化常识
3:称谓前加上“家”或 者“舍”表示对自己的 谦称 1. 家父、家严、家君2. 加母、家慈:-----3. 寒舍: 4. 家兄:-----5. 舍妹:-----6. 舍弟:-----7. 犬子:-----8. 内子、内贤:---
1. 自己的父亲 2. 自己的母亲 3. 自己的家 4. 自己的兄长 5. 自己的妹妹 6. 自己的哥哥 7. 自己的儿子 8. 自己的妻子。
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
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思传达 上去,陛 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使节--------节下;
【敬称2 】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令,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 如尊上(称对方父母)、 尊驾 (称对方)、 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 思)。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 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 儿 子)、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丈、丈人专指岳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 水。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 称已经死去的父亲-------先考或先父, 称已经死去的母亲-------先慈或先妣, 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庙号 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等;
谦称3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
常用“家”、“舍”等谦词。 “家” 对别人称自己家年纪大的亲属 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 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教师资格笔试知识点-古代不同年龄的称谓
教师资格笔试知识点-古代不同年龄的称谓(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面试指导、笔试指导、题库大全、教案大全、教育知识、备考知识、素质知识、法律知识、心理知识、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such as interview guidance, written test guidance, question bank encyclopedia,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educational knowledge, test preparation knowledge, quality knowledge, legal knowledge,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教师资格笔试知识点-古代不同年龄的称谓总角:总角是古人对孩子幼年时的一种泛称,一般八岁到十四岁的未成年时期都可以被称为总角。
2024年中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年龄称谓
2024年中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年龄称谓【生小】:幼年。
《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于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齿。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
《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称生日为初度。
【教数】:9岁。
【外傅】:10岁,出外就学。
【金钗之年】:女子12岁;【舞勺】:13岁。
豆蔻年华:女子13岁;【束发】:15岁。
束,捆,结之意。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成童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及笄:女子15岁;【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二八】:女子16岁;【弱冠】:指男子20岁。
弱,弱小。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年龄称谓初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汤饼之会: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读音为qiǎng bǎo,本意是包裹、背负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周晬(zuì):出自《梦粱录》的汉语词语,原文:“﹝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
”意思是指小孩周岁。
孩提:指开始会笑可提抱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生小:释义为自小,幼小。
龀(chèn)·龆龀(tiáo chèn):是指孩童、垂髫换齿之时,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借指孩童,表示童年。
垂髫(chuítiáo):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总角:中国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
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用以指代少年时代。
指数之年:这个称谓来源于古代对年龄的特定称呼,表示儿童在9岁时被称为“指数之年”。
黄口·黄口小儿:指10岁以下的儿童。
幼学·外傅之年:指10岁的儿童,后引申为幼时的学业。
金钗之年:指女子12岁。
豆蔻·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及笄:读音是jíjī,是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
绮纨之岁:意思是指少年时代。
志学之年:指十五岁,出自《论语·为政》,其中孔子提到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意味着孔子在十五岁时立志学习。
因此,后人将十五岁称为志学之年,表示这是一个人立志学习的年龄。
舞夕之年:指的是男孩13至15岁的年龄段,也可以称为“舞勺之年”。
舞象之年:是古代男子15岁-20岁时期的称谓,是成童的代名词。
束发·成童: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
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舞象之年15至20岁。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讲解:官职变化、年龄称谓
官职变化【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举其偏,不为党。
《左传"襄公三年》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宋史·侯可传》拜:授予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
《张衡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
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陈情表》授:授给、给予官职。
《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鸿门宴》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
《元史·贾鲁传》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三国志·吴主传》仕:做官。
如: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仕宦:做官,任官职。
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孔雀东南飞》仕进:进身为官。
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晋书·许迈传》【表罢免官职的词语】罢:免去,解除官职。
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绌、黜:废掉官职。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免:罢免。
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夺:削除。
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升官。
如: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上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提升。
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谊传》陟:进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年龄称谓
【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和带子。
语出《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
”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两三岁的儿童:铡如:孩提之重,无不知爱其亲者。
(《孟子·尽心上》)
【龀、龆龀(tiáo chèn)】指儿童换牙时,七八岁。
例如:有遗男,始龀。
(《愚公移山》)【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例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例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
【笄(jī)年】指女子1 5岁。
例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来结缡。
(《对酒示行简》)
【束发、成童】指男子1 5岁。
例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项脊轩志》)
【冠、加冠、弱冠】指男子20岁。
例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 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5 0岁。
【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60岁。
天干地支按顺次组合为60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或花甲子。
又《论语》中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耆(qí)艾】古称60岁为耆,5 0岁为艾。
例如: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荀子·致士》)【古稀】70岁。
例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曲江》)
【耄耋(mào dié)】指高寿,老年。
“耄”指八九十岁,“耋”指七八十岁。
例如: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对酒歌》)
【期颐】1 00岁。
例如: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次韵予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