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论文)

合集下载

论_春夏养阳_秋冬养阴_

论_春夏养阳_秋冬养阴_

2009年3月第26卷第2期March 2009,Vol 126,No 12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 onal Chinese Medicine197 收稿日期:2008-10-27作者简介:王伟亮(1982-),男,硕士研究生文章编号:1007-3213(2009)02-0197-02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王伟亮,古继红(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405)摘要:结合《内经》的原文,以传统文化为主要视角,分析了从古至今关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较有影响的4种注释的合理性及存在价值,并试图统一各家之说,归因于“阴阳”之根本。

各家之说统归于“阴阳”,有助于人们从整体上把握“中道”,减少偏误。

关键词:《内经》; 阴阳中图分类号:R22111 文献标识码:A“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自古至今对于这一著名论断的注释论述较多,公认的主要代表观点有:唐・王冰认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1]43。

明・马玄台认为:“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养长之道者,养阳气也;于秋冬而有养收养藏之道者,养阴气也”[2]44。

明・张景岳认为:“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1]44。

清・张隐庵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1]44。

当代学者对于这一养生法则的论述阐发,多是基于以上古人的观点而展开的。

文章虽多,但当我们面对注家之间有相反的意见时,仍不免感到疑惑。

例如当今学者文章中所描述的“众说纷纭”,实是有统一之境可为;然又有学者因此引入“互文”概念而努力为之统一,笔者亦以为欠妥。

为使诸主要注家之说趋于统一,愚试陈述一得之见。

1 历代注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主要观点评析《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有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中医养生论文--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养生论文--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养生,讲究因时而异,不同季节时令采用不同的养生手段,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古人以此方法为养生之宗旨,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

何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是:“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初看这句话的时候,不是很明白,看了很多注解以后,越发不明白,大多数人对这两句话的解释就是“春夏之季要注意保养‘阳’增加‘阳’的储存,而秋冬之季要保养‘阴’增加‘阴’的储存”,那为什么天气越热阳气越重的时候反倒要“养阳”,天气越冷阴气越重反倒要“养阴”呢?“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一个互文。

上文言春夏,下文说秋冬,春夏秋冬皆备;上文言养阳,下文说养阴,养阳养阴皆备。

并非春夏养阳不养阴,秋冬养阴不养阳。

把春夏强并,秋冬强合,把春夏与秋冬割裂或对立的理解,都是错误的。

它就是说,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更具体一点:“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养生之道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养藏之道也”。

它只涉及起居,没涉及吃什么,或治疗原则的养阳、养阴问题!。

简言之,“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说,圣人根据四时调理阴阳!正如<<灵枢.本神论>>所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同时,这里的阴阳应该指的并不是物质,而是指的一种功能,何为阳?“阳主生发”,生发就是阳;何为阴?“阴主收藏”,收藏就是阴。

这样一解读,这句话的意思就很明白了:在夏天的时候,要顺应时节,顺应自身“阳”的需求,生发宣泄,这样可以带走往年的寒邪之气,让身体清清爽爽干干净净;而在冬天,更要顺应时节,顺应内在“阴”的需求,蛰伏收藏,把自己身体里的一些宝贝收收好,勿使外泄,把自己身体的基础打打牢,使身体如宝山一样富足。

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养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据四季的变化来进行调养,其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养生的一条重要原则。

以下是详细介绍。

春夏养阳,意味着在春季和夏季,要注意养护人体的阳气。

春季是生长的季节,阳气由内而外逐渐升发,万物复苏,人体也需要与之相应的调养。

而夏季阳气最旺盛,天地间的阳光热量充足,人体的阳气也会达到最高点,这个时候应该积极调养身体,增强阳气。

首先,在饮食上要注意多摄取温热的食物。

春夏季节可以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比如动物性食物如鱼、肉、奶等,以及一些辛温的食材如葱、姜、大蒜等,以补充身体的阳气。

此外,还可以适量食用一些含糖分高的水果如枣、葡萄等,增加体内的热量。

其次,在生活习惯上要注意合理调节作息。

春夏天气温暖,夜晚时间相对较短,应适当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保养好阳气。

白天要注意多晒太阳,适度参与户外活动,增加阳气的蓄积。

此外,适度运动可以帮助个体改善体质,增加阳气。

春夏季节是最适合户外锻炼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阳光明媚的时间进行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既能运动身体,增加阳气,又能接受到太阳的照射,促进新陈代谢。

秋冬养阴,意味着在秋季和冬季,要注重养护人体的阴气。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此时人体的阴气开始逐渐升收,而冬季则天气寒冷,阳气衰退,人体的阴气最旺盛,应该注重养护和增强阴气。

首先,在饮食上要注意多摄取滋阴润燥的食物。

秋冬季节可以多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食材,如豆腐、黑木耳、银耳等,以及一些滋阴滋润的食物如银杏、枸杞子等,以滋养和补充体内的阴气。

其次,在生活习惯上要注意保持室内阴凉湿润的环境。

秋冬季节气候干燥,家里可以摆放一些室内绿植,保持室内湿润。

此外,可以用适度的湿毛巾覆盖在暖气上,或者使用加湿器等设备,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以滋润肌肤和呼吸道。

再次,在运动上要适当减少强度,选择一些柔和的运动方式,如瑜伽、打太极拳、做气功等,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_春夏养阳_秋冬养阴_之我见

_春夏养阳_秋冬养阴_之我见
光明中医 2009 年 1 月第 24 卷第 1 期 CJ GMCM January 2009. Vol 24. 1
·33 ·
满 ,抚按稍减 ,嗝气不断 ,心中烦躁不宁 。在家自服“胆 舒片”及“斯达舒胶囊”无效 ,故来就诊 。诊见其人偏 瘦 ,面色少华 ,舌淡苔白微腻 ,脉弦细 。四诊合参 ,思其 症状应属西医“胆囊术后综合征”之范畴 ,中医则属胆 腑疾患之列 ,辨证为中焦虚寒 ,肝脾不调 ,胆胃失和 。 处方 :小建中汤原方加吴茱萸 10g、枳壳 12g、白豆蔻 10g。三剂后复诊 ,已无腹中拘急胀满之感 ,嗝气渐消 , 心中渐宁 ,自觉精神日佳 ,惟仍感右胁下隐痛不适 ,稍 食生冷则疼痛加重 。诊见舌淡苔薄白 ,脉弦细 ,仍投以 小建中汤原方加吴茱萸 6g、枳壳 10g ,五剂而愈 。嘱其 勿食生冷 ,以免复发 。
讨论 :笔者愚见 ,胆腑为患 ,因热 、因湿 、因郁者故 不在少数 ,然由于今人常偏好寒凉生冷 ,或患病后盲目 服药 (此亦与市场上治胆腑疾患的中成药多为清热利 湿 、行气解郁之类有关) ,日积月累 ,每每导致中阳不堪 其负 ,寒邪内生 ,侵及胆腑 ,故而发病 ,且绝非个案 ,因 寒致病者甚多 。今之医者 ,治病求本 ,亦当多方考虑 , 切不可拘泥于陈规而贻误病情 。另外 ,胆之为病 ,位在 中焦 ,与肝 、脾 、胃最为相关 ,阴寒伤阳 ,运化无力 ,气行 不畅 ,常兼湿困气滞之证 ,此时处方除温阳散寒外 ,理 应少佐芳化 、行气之品 ,标本兼治 ,自可收万全之功 。
从历代医家对《内经》的注解来看 ,具有代表性的 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 ①隋代杨上善《内经·太素顺养
篇》“: 圣人与万物俱浮 ,即春夏养阳也 ;与万物俱沉 ,即 秋冬养阴也”。明代高士宗《素问直解》“: 圣人春夏养 阳 ,使少阳之气生 ,太阳之气长 ;秋冬养阴 ,使太阴之气 收 ,少阴之气藏 ,养阴养阳以从其根”。明代马莳《素问 注证发微》“: 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长之道者 ,养阳气 也 ,于秋冬而有养收藏之道者 ,养阴气也”。这些注解 颇合经旨 。 ②唐代王冰《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春 食凉 ,夏食寒 ,以养于阳 ,秋食温 ,冬食热 ,以养其阴 ,滋 苗者必固其根 ,伐下者必枯其上 ,故以斯调节 ,从顺其 根”。此说以制为养 。春夏阳盛 ,故食寒凉之品以抑制 盛阳 ;秋冬阴盛 ,故食温热之品抑其盛阴 。此说没有联 系原文 ,属抛开经文的发挥 。 ③明代张景岳《类经》: “夫阴根于阳 ,阳根于阴 ,阴以阳生 ,阳以阴长 。所以圣 人春夏则养阳 ,以为秋冬之地 ,秋冬则养阴 ,以为春夏 之地 ,皆所以从其根也”。此说认为养春夏之阳是为了 养秋冬之阴 ;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 。此说不 合原文主旨 。 ④清代张志聪《素问集注》“: 春夏之时 , 阳盛于外而虚于内 ;秋冬之时 ,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陈朝清《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说: “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

意思是说,四时阴阳的变化,是天地自然界万物生命演变过程中生、长、收、藏的根本所需,所以深懂养生之道的人,会在春季和夏季保养阳气,在秋季和冬季保养阴气,以顺应生长、收藏的需要,这样他就能顺从了自然界万物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正常运动发展。

对此,在后世也有不少观点如:唐. 王冰《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振,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

清. 张志聪《素问集注》:“四时阴阳之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

春夏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明代.马萌则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

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

在这些观点中,各有各自的观点,但其根据四时变化来调整生活起居,精神情志,以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的精神是一致的。

在《老子. 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说明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顺应四季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规律而成长。

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人顺从了自然生长发展的规律。

在四季变化中,可以概括为“春升、夏散、秋敛、冬藏” 。

春升,是指春天的时候,地气开始上升的阶段。

夏散,是指夏天的时候,地气升散最为旺盛、鼎极之时。

秋敛,是指秋天的时候地气开始收敛。

冬藏,是指地气开始潜藏到地底。

地气也就是说阳气,四季的周而复始,也是阳气升、散、敛、藏的过程,故自然界的平衡也是阳气生长收藏的状态。

对人体来说,阳主动,代表能动的力量,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原动力。

阴主静,代表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基本物质。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

略论春夏养阳_秋冬养阴

略论春夏养阳_秋冬养阴

杏林琐谈略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李素桂3 钱占红3关键词 《素问・四时调神大论》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3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010020)1997年11月27日收稿 在一年四季之中,调养人的精神,以适应寒暑交替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可以健康长寿。

由于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太阴,冬为少阴,所以,春夏之际要适应少阳、太阳之自然界气令的规律,宜生、宜长;而在秋冬要适应太阴、少阴的自然气候之变化,宜收、宜藏。

以下简要分述之。

1 春养少阳春为少阳当令,天气渐趋温暖,万物处于萌芽、出生,渐致一派繁荣之自然景象。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形象地概括了此季节的特点。

发陈即推陈出新的意思。

人在春季,也应适应、顺应自然界少阳生发的特性,以求得机体“阴平阳秘”。

主要以人的起居、精神调养方面进行了概括性的论述。

在起居方面,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即是说在夜间要适当地迟睡一点,而在早晨应该早起,以便充分感受自然界生发之气,形体也不要有所拘束,而要全身放松,缓缓散步于庭院之中。

在精神调养方面,要保持心情舒畅,不要压抑情绪,而要使自己的精神状态与自然界生发之机相适应。

当然,起居与精神调养两方面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这就是养生之道,亦即春养少阳之道。

2 夏养太阳太阳为夏季之气令,气候炎热,万物生长茂盛,开花结果,是阳气最盛之季节。

热与长是此季的特点。

《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深刻地描述了此季的自然特点,万物生长繁荣的状态。

人体如何适应太阳当令的变化,顺从其热与长的特性呢?从起居方面,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以便充分接受大自然太阳之气的沐浴。

只有“若所爱在外”,因为通过正常的汗出,可促进血液循环和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使气机通畅,所以说“使气得泄”,如此也就增强了机体的抵抗力。

因为自然界阳气充盛,人体的阳气也充盛只有“使气得泄”,才能维持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

中医浅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浅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浅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三种主要的见解首先谈后世具有代表意义的几种学说见解。

1.以阴阳互制而论:春夏阳盛,宜食寒凉抑制亢阳;秋冬阴盛,宜食温热抑制盛阴。

代表医家如王冰。

王氏曾曰:“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

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

”故王冰认为“养即制也。

”由于春夏阳盛易伤阴,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而易伤阳,故宜食温热以抑其阴盛保全阳气。

2.以阴阳互根而论:春夏养阳,是为秋冬养阴做准备;秋冬养阴,是为春夏养阳奠定基础。

善治病者,当顺时令,立四时疾病互治规矩。

代表医家如张介宾。

张氏曾曰:“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

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

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

善养生者,宜切佩之。

”3.以阴阳虚盛而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其内虚之阴。

善养生者,春夏培养内虚之阳,秋冬培养内虚之阴。

代表医家如张志聪。

张氏曾说:“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上述三种见解虽然不一,但如果将他们的见解运用于临床中,则都能起到指导临床的作用。

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临床中虽然每个病人的病情是不一样的,但是肯定会有符合上述理论见解的发病机制。

所以我们不必过于强调哪一种学说更合理,因为它们的研究角度不一样。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充分领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基础上,能够辩证的应用该原则指导养生保健和临床证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
di 1 .9 9ji n 10 —9 4 2 0 . 1 0 0 o:0 3 6 /. s .0 38 1 . 9 0 .2 s 0 文 章 编 号 :0 38 1 ( 0 9 .10 3 —2 10 .9 4 2 0 ) —0 30 0
“ 夏 养 阳 , 冬 养 阴” 自《 问 ・ 气 调 神 大 春 秋 出 素 四
作 者简 介 : 洪 (9 O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男 , 王 18一 , 云南 绥 江 人 , 中共 党 员 。 成 都 中 医 药 大 学
方剂 学 博 士研 究 生 , 要 从 事 复 方 配 伍 规 律 的理 论 、 主 临床 及 实 验 研 究 。
( 文校 对 : 彦 知 本 李 收 稿 日期 :08—0 20 5一O ) 9
腹 手 术 本 就耗 气 伤 血 , 血 亏 虚 , 源 不 足 , 而 术 后 常 觉神 疲 气 化 故 乏力 。加 之 长 时 间 嗜 食 寒 凉 生 冷 , 焦 受 之 , 疑 雪 上 加 霜 。 中 无
“ ”“ ” 虚 、 寒 两相 交 攻 , 致 肝 脾 不 调 , 胃失 和 , 阴 上 逆 , 以 终 胆 浊 所 出现 右 胁 下 剧 痛 , 及 后 背 , 中拘 急 胀 满 , 按 稍 减 , 气 不 连 腹 抚 嗝
论 》是 《 , 内经》 生 理论 的重 要原则 。历代 医家 对此养 养 生 观多 有 阐发 , 智 互 见 , 识 不 一 。 本 文 试 立 足 于 仁 认 《 素问 ・ 四气 调神 大论 》 文 , 原 阐发对 “ 夏养 阳 , 冬养 春 秋 阴” 的认 识 。经 旨文 理深 奥 , 义深 刻 , 不揣 浅 陋 , 含 余 略
篇 》 “ 人 与万物 俱浮 , :圣 即春夏养 阳也 ; 与万 物俱 沉 , 即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养生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一理论来源于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

在这一理念中,自然界和人的身体健康被认为是紧密相连的,阴阳是描述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环境相对属性的术语,阴阳平衡被视为健康的关键。

一、春夏养阳
春夏之时,万物生长,自然界的阳气日渐旺盛。

中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调养身体的阳气。

在春季,人们应当尽量早起,多做户外活动,以利于肝气的舒畅,保证身体的阳气得到生发和提升。

饮食上推荐清淡,多食用新鲜蔬果和富含生气的食物。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的汗液排出较多,这时候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同时可以吃一些辛凉解暑的食物。

夏季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食油腻和重口味食物。

同时,适量的户外运动有助于阳气的外发和强健体质。

二、秋冬养阴
秋冬季节,天气渐冷,自然界的阴气渐盛。

这个时候,中医建议人们应该早睡晚起,以免阳气外泄,保护体内的阴精。

在饮食上,推荐多食用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比如芝麻、蜂蜜、银耳等。

冬季则是阴气最重、阳气最内蕴的时节。

在这个季节,养生的重点是“藏精养气”,避免过度消耗身体的阳气。

食物上应选择一些温补的食材,如羊肉、鸡肉、核桃等,这些食物有助于补充阳气,提高身体抵抗力。

总的来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鼓励人们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以此达到阴阳平衡,促进健康。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的这些建议应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食物和环境的反应也各有差异。

浅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中医养生方面的应用

浅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中医养生方面的应用
粤责责造蚤糟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贼澡藻 栽澡藻燥则赠“ 晕燥怎则蚤泽澡蚤灶早 赠葬灶早 蚤灶 泽责则蚤灶早 葬灶凿 泽怎皂皂藻则,灶燥怎则蚤泽澡蚤灶早 赠蚤灶 蚤灶 葬怎贼怎皂灶 葬灶凿 憎蚤灶贼藻则” 蚤灶 栽悦酝 匀藻葬造贼澡 悦怎造贼蚤增葬贼蚤燥灶 郧葬燥 悦葬蚤澡燥灶早员 ,再葬灶早 阅葬燥憎藻灶圆
川中医,圆园园远,圆源( 苑):圆愿 原 圆怨援 [缘]夏清华,曹勇,程科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观[ 允]援 中国临床
康复,圆园园远,员园( 圆猿),员缘愿 原 员缘怨援 [远]范占民,路现平,田勇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本意探析[ 允]援 河北中
此举甚是不解,北方如此奇寒之地,为何在极冷之时更 服寒凉之药,故而拒绝服药。如是遇夏必生火热之疾, 诸如热疮、咽痛,甚者鼻衄,此前服药者则无碍。经年 之后,亦顺从服药,尽管仍心存疑惑,然夏季果然不生 热病。学习中医之后,向祖父请教此中学问,才知原为 养生之法,此法已践行数年。后拜读《 内经》,对此理 解更为深刻。去年冬天至药房抓药,惊见众多药房皆 始售事先万配方伍数好据的滋阴泻火之药,常用药物有生地黄、
世界中医药摇 圆园员猿 年 圆 月第 愿 卷第 圆 期
·员缘猿·
《 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提出了四时适宜的起居作息模 熟地黄、山药、知母、花粉、黄芩、黄连、栀子、金银花、灯
式,其中春为少阳,要适当增加觉醒和活动的时间,助 芯草、五味子等,如此略施加减即可。以防来年夏天生
神气外散以应春生之势,而夏为太阳,较春时应加大活 火热之疾,购买者甚众,惊讶之余,感慨良多。
员怨怨愿,员苑(圆):愿怨援 [员园]蒋垂刚,梁立安,谢感共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探讨[ 允]援 现代
医,圆园园怨,猿员(猿):源缘源 原 源缘缘援 [苑]李志庸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现实指导意义[ 允]援 中华中医药学

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谈四时养生和用药

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谈四时养生和用药

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谈四时养⽣和⽤药编者按《素问·四⽓调神⼤论篇》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长之门。

”揭⽰了⼈与天地四时相应,惟有顺应外界四时⽓机变动,采取适宜的养⽣⽅法,才能保持⼈体健康的道理。

⽤药也皆与此相同,那么该如何合理地在四季养⽣与⽤药呢?《素问·四⽓调神⼤论》开篇即以四时⽓象作类⽐提出了“四⽓调神”的⽅法,⽈:“春三⽉,此谓发陈,天地俱⽣,万物以荣,夜卧早起,⼴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勿杀,予⽽勿夺,赏⽽勿罚,此春⽓之应,养⽣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冬三⽉,此谓闭藏……此冬⽓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者少。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春夏养⽣长之⽓,秋冬养收藏之⽓,这是《黄帝内经》从“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的中⼼思想出发,以天⼈相应的整体观念为理论先导,从⾃然界四时阴阳之⽓的规律性变化来探讨机体⽣理、病因、病机及传变等规律,以此指导中医学预防养⽣及治疗,是中医学时间医学思想的萌发。

那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对四季养⽣和四季⽤药有什么指导意义呢?“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与四时养⽣《素问·阴阳应象⼤论》⽈:“天有四时五⾏,以⽣长收藏,以⽣寒暑燥湿风。

⼈有五脏,化五⽓,以⽣喜怒悲忧恐。

”⼈⽣天地之间,必须依赖天地阴阳⼆⽓的运动和滋养才能⽣存,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天⾷⼈以五⽓,地⾷⼈以五味。

五⽓⼊⿐,藏于⼼肺,上使五⾊修明,⾳声能彰。

五味⼊⼝,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和⽽⽣,津液相成,神乃⾃⽣。

”⼈的脉象表现为春弦、夏洪、秋⽑、冬⽯,同样是由于机体⽓⾎对春夏秋冬不同⽓候变化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以此达到与外环境的协调统⼀。

论春夏养阳秋冬养生研究

论春夏养阳秋冬养生研究

论春夏养阳秋冬养生研究1 历代医家最具代表性的见解(1) 唐代王冰从阴阳互制理论出发, 认为养即制也, 故曰春食凉, 夏食寒, 以养于阳;秋食温, 冬食热, 以养于阴[1]。

通过互制, 到达互养, 扶阳消阴, 壮水制火, 使阴阳平衡协调。

春夏阳气亢盛, 应多食寒凉之品以制约其阳盛, 秋冬因其偏胜, 应多食温热之品达制约阴盛的目的。

但阴阳总是处于一个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状态, 这种消长变化于阴阳偏盛有着本质的区别。

王冰的阐释虽合医理, 但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种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调养阴阳的观点相去甚远, 故后世医家较少附和。

(2) 明代马莳认为: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长之道者, 养阳气也;于秋冬而有养收藏之道者, 养阴气也。

[2]强调人应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化作用和规律养生, 即春夏应顺温、热生长之气养阳, 秋冬应顺冷、寒收藏之气养阴。

即是从顺应四时阳气生长规律立论出发, 告知大家春夏顺其生长之气, 当养人之阳气, 秋冬顺其收藏之气, 当养人之阴气。

后世医家一般认为, 马莳阐释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为顺气而养较符合经旨。

(3) 明代张介宾从阴阳互根的角度提出了:春夏养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 使得秋冬少患阴盛之病;秋冬养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 使得春夏少患阳盛之疾。

《类经》曰:夫阴根于阳, 阳根于阴, 阴以阳生, 阳以阴长。

所以圣人春夏那么养阳, 以为秋冬之阴, 秋冬那么养阴, 以为春夏之阳, 皆所以从其根也。

[3]张介宾还从体质及预防学的角度加以论述:今有春夏不能养阳者, 每因风凉生冷, 伤此阳气, 以至秋冬多患疟泄, 以阴胜之为病也。

有秋冬不能养阴者, 每因纵欲过热, 伤此阴气, 以致春夏多患火症, 此阳胜之为病也。

张介宾提出的善补阳者, 必于阴中求阳, 那么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 必于阳中求阴, 那么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这种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是阴病治阳, 阳病治阴治疗原那么的具体运用, 于后世有重大影响[4]。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各家学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各家学说

论《黄帝内经》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姓名:史邢田班级:2017级中医学(5+3一体化)二班学号:201780218108 摘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中的“养”,理解为“保养”之意更符合顺应自然界之四时变化的原则。

即为在春夏之时,应注意养护阳气;秋冬之时,应注意保养阴精,这样方可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

关键字: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黄帝内经》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四时之阴阳,是万物生长的根本,我们在日常的作息中,要时刻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顺应自然,法于阴阳才能与万物共沉浮。

黄帝内经乃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所谓经典,即其中的语句都是可以反复斟酌而可以有不同的意味的。

不同的人研读,也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正好印证了这个特点,自古以来,不同的医家对这句话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下面列举几种对后世临床有较大贡献的医家学说。

1.从阴阳互根相互制约角度理解的,以王冰为代表的认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

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

”其认为“养”即“制”也。

由于春夏阳盛,易伤阴;故要养(制)阳,多食寒凉,以保护机体内的阴液;秋冬阴胜,易伤阳,故要养(制)阴,多食温热。

以护卫机体内的阳气。

2.从阴阳依存互用方面理解的,其代表医家为张介宾,他注曰:“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

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

善养生者,宜切佩之”其认为阳由阴化生,阴由阳化生,即阴阳互根依存的特点。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对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观点,很多人表示不能理解:春夏阳气旺盛,反倒要“养阳”,而秋冬阴气渐长,反倒要“养阴”,这似乎有悖阴阳平衡的养生大道。

实际上,养阳,就是养阳之升,旺;养阴,就是养阳之合,阳之藏。

春夏养阳,就是养的阳的升。

阳升了,也就是生命开始了。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运用了古汉语当中互辞的修辞方法,需“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即上下两句,看似各说两件事,互不相干,实则前后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

理解其含义时,要综合双方,不能偏执一面,也不能把它割裂开来。

此句即言:擅长养生之人,应当根据四时调理阴阳,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春夏之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热,宇宙万物一片新生繁茂的景象。

此时,也正是人体的阳气生长之时。

春夏养阳,也就是意味着我们春天夏天不要睡懒觉了,动起来,只有动起来了,阳气才会升腾,而睡懒觉,阳气会受到抑制,即使睡的时间再久,也多会昏沉沉的。

所以春天开始白天越来越长,这也正意味着我们要少睡觉了,其实很多人讨论什么时间起床好,最简单的办法,太阳升起了,我们便该起床了,跟着太阳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动态为阳,静态为阴!那什么时候运动的问题,也就得到了答案了。

一日之内早晨到中午为阳,就像一年中的春夏一样,中午到晚间为阴,就像一年中的秋冬一样。

那么春夏养阳,也就是说,上午我们可以多动,秋冬养阴也就意味着下午到晚间宜少动。

很多老年人晚间广场舞过度,年轻人晚间去健身房运动过度,长此以往就会出现疲劳,为什么呢?因为违背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道理呀。

这不是运动了,而是耗气了。

一切都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为好,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晚间就不要动,因为您看那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呀。

也就是要适度为宜呀!同理什么时候吃热饮,什么时候吃冷饮的问题,也在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得到了答案。

春夏养阳也就是一天之中,上午到中午时间以养阳气为主,要以温热的东西为主。

秋冬养阴也就可以认为,下午到晚间时间可以适当吃一些牛奶,水果等阴寒之物(对正常人而言)。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之我见(论文)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之我见(论文)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长汀县中医院沈煜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

历代医家对此认识不一:一是马莳、高士宗等认为养生养长、养收养藏说;二是王冰饮食寒温说;三是张志聪根据季节特点保养阳气阴气说等等。

笔者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阳”实指肝与心,“阴”实指肺与肾,即春夏之时,调养肝、心来适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秋冬之时,调养肺、肾以适应自然界的秋收、冬藏。

《内经》强调人体内在脏气活动与外在四时气候变化要协调一致,方能保持健康。

高士宗说:“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本篇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化特点,提出了人体在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时在起居、精神调摄等方面的具体养生方法,而且举例出人体逆四时之气产生所产生的证候病状.如“春三月………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

夏三月………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

秋三月………逆之则作肺,冬为歹食泄。

冬三月………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并且进一步提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笔者认为:此处“少阳”、“太阳”、“太阴”、“少阴”,非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气,而是指肝、心、肺、肾之气。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为阳中之太阳。

肺者……为阳中之太阴.肾者……为阴中之少阴。

肝者……为阳中之少阳。

”可资证明。

逆四时之气则产生肝、心、肺、肾疾病,强调了人体顺应四时之气以调养五脏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防胜于治的“治未病"观点,这与四时关生防病的观点是一致的。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通应联系着的。

《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通于夏气。

肺者……通于秋气.肾者……通于冬气.肝者……通于春气.脾者……通于土气。

中医与养生论文运用阴阳学说谈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体会

中医与养生论文运用阴阳学说谈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体会

运用阴阳学说谈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体会内容提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首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为顺应四时阴阳之气变动而采取的养生方法。

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关键字:阴阳学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通过这学期的中医与养生选修课的学习,通过老师的讲述,我了解一些关于中医学的知识,并且产生了兴趣。

许多人不知道春夏要养阳,秋冬要养阴。

春气(风)通于肝。

夏(火)气同于心。

长夏(湿)气通于脾。

秋(燥)气通于肺。

冬(寒)气通于肾。

春天是阳长阴消的开始,所以应该养阳。

春天主生发,万物生发,肝气内应,养生之道在于以养肝为主,原则是:生而勿杀,以使志生。

养神志以欣欣向荣。

春天阳气上升,天地间孕育的是生发之气,因此当生的不要杀,当给的不要夺,当赏的不要罚,这样才能适应春生之气。

春季养阳就是要使身体和精神充满生气,不要遏制它。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意思是伤了肝气,就会降低适应夏天的能力。

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夏天主长,万物茂盛,心气内应,,养生应以养心为主。

要使气得泄(当汗出就汗出),因为夏天属阳,阳主外,所以汗多。

夏天阳气旺盛,阴气伏于地,天地之气相交,孕育的是“长气”。

因此夏季养阳的要点是不要厌恶白天日长,要注重调养意志,不要轻易发怒或伤心,使自己神气充实。

逆之则伤心,秋天就会得痰症(呼吸方面的病),那么就会降低了适应秋天的能力,所谓奉收者少。

秋天是阴长阳消的时候,所以要养阴为主。

秋天主收,万物收敛,肺气内应,养生应以养肺为主。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伏于地下的阴气开始上升,收敛神气。

秋风清凉有劲,孕育着收敛清肃的“收气”。

所以秋季养阴也要顺应秋天的收敛之气,重在安逸宁静,以缓和秋凉肃杀之气的刑罚。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天,大地收藏,万物皆伏,肾气内应而主藏,养生应以养肾为主,冬三月阴气盛极,万物潜伏,自然界呈现出闭藏的景象。

浅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中医养生方面的应用

浅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中医养生方面的应用

浅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中医养生方面的应用摘要:探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中医养生方面的应用效果,有利于促使人们依据四时变化规律合理调节养生方法,对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在对春夏养阳的中医养生机理进行综合阐述的基础上,结合实例论证了春夏养阳中医养生机理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秋冬养阴的中医养生机理,并结合实例,探讨了秋冬养阴的中医养生机理的应用效果,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医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养生观念愈发强烈,中医养生法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养生法中的重要理论,是指依据季节的交替变化特点,采取适宜的养生方法,从而实现维护身体健康的目的。

基于此,本次研究探究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中医养生方面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流程报道如下。

1.春夏养阳的中医养生机理及应用春季发芽、夏季生长、秋季收割和冬季贮藏是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春季和夏季,由于光照充足,事物呈现生机盎然的发展趋势,但由于气候过于湿热,容易导致阳气损耗过多,加之食用寒冷的食物,进一步加剧了阳气的损耗,因此,需要补充适当的阳气,这就是春夏养阳的中医养生机理[1]。

《素问》中指出,心脏是生存的基本,是阳气的储存库,夏季的火热之气会与心脏的阳气相通,产生外热内需现象。

这和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同出一辙,如在夏季,地表燥热而地底多凉爽,地表水温热和井水清凉就是其典型例证。

在人体内,阳气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相应浮动,春季和夏季,人体的阳气会外散至身体表面,表现为体表多汗而胃肠寒冷、体内湿热、食欲不佳,严重的甚至出现排泄困难。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指出,五月的时候,人体的阳气外散至体表,脾胃虚冷,由于体内的阳气过于虚弱,需要穿几层衣物,实现抵御体寒的目的。

《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应依据季节的变化规律合理安排作息的时间,春季,太阳光照的时间较短,应适当增加活动的时间,促进阳气外散,迎合春季万物生长的发展之势。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摘要】本文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那么,以清代余国佩所著之《医理》为据,阐述个人的看法,认为“春夏养阳”,即春夏宜助阳运湿;“秋冬养阴”,即秋冬宜育阴润燥。

【关键词】医理;助阳运湿;育阴润燥1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内经》非常重视养生,把调摄精神、节制情欲、顺应自然规律作为养生的重要原那么,在其“七篇大论”中论述颇为详尽,其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那么较全面地论述了顺应四时阴阳进行养生调神的方法和意义,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那么。

论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对此,历代注家认识尚不一致,主要有以下四种看法:1.2王冰:养,制也。

认为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亢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制其盛阴。

把“养”译为制,养阳即制阳;养阴即制阴。

1.3张景岳:认为春夏属阳,秋冬属阴,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

是从阴阳互根的角度阐发的。

1.4张志聪: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是从阴阳外盛而内虚的情况来提出养阴、养阳的。

此外,《黄帝内经素问校注》对此养生原那么也宗马、高之说,认为春夏外界阳盛,自然万物处于生发盛长的阶段,人体必养阳气方能与万物生长之势相应;2我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3结语参考文献[1]傅贞亮主编.内经讲义[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5,9.[2]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注[M].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82,2.[3]余国佩撰.医理-清[M].中国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作文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作文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作文
《我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
哎呀呀,咱今天就来说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个事儿。

记得有一年夏天,那可真是热得要命啊!太阳就像个大火球似的挂在天上,烤得人浑身发烫。

我和朋友们出去玩,这大太阳底下走一会儿就满身大汗了。

我们就赶紧找个阴凉地儿躲着,然后狂喝冰镇饮料,那叫一个爽啊!这时候我就在想,夏天确实得保护好自己的阳气,不然在这么热的天气里,真容易虚啊。

你看,这么热,要是一味地贪凉,使劲吹空调、吃冷饮,那身体能吃得消吗?这可不就是没有好好养阳嘛。

到了秋冬呢,天气变冷了。

有一回我去公园散步,明显感觉风都透着股寒意。

这时候要是不多穿点,不注重养阴,那肯定容易生病呀。

就好像树木到了秋冬要把能量储存起来一样,我们人也得在这个时候给自己多补充点营养,好好保养一下身体。

冬天的时候我就会多喝点热汤啊,吃点滋补的东西,让自己感觉暖暖的,身体也更舒服。

所以说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真的挺有道理的。

咱们得顺应季节的变化,在不同的季节用合适的方式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这样呢,我们才能健健康康的,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呀!嘿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
长汀县中医院沈煜春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

历代医家对此认识不一:一是马莳、高士宗等认为养生养长、养收养藏说;二是王冰饮食寒温说;三是张志聪根据季节特点保养阳气阴气说等等。

笔者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阳”实指肝与心,“阴”实指肺与肾,即春夏之时,调养肝、心来适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秋冬之时,调养肺、肾以适应自然界的秋收、冬藏。

《内经》强调人体内在脏气活动与外在四时气候变化要协调一致,方能保持健康。

高士宗说:“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本篇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化特点,提出了人体在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时在起居、精神调摄等方面的具体养生方法,而且举例出人体逆四时之气产生所产生的证候病状。

如“春三月………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

夏三月………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

秋三月………逆之则作肺,冬为歹食泄。

冬三月………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

”并且进一步提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笔者认为:此处“少阳”、“太阳”、“太阴”、“少阴”,非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气,而是指肝、心、肺、肾之气。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为阳中之太阳。

肺者……为阳中之太阴。

肾者……为阴中之少阴。

肝者……为阳中之少阳。

”可资证明。

逆四时之气则产生肝、心、肺、肾疾病,强调了人体顺应四时之气以调养五脏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防胜于治的“治未病”观点,这与四时关生防病的观点是一致的。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通应联系着的。

《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通于夏气。

肺者……通于秋气。

肾者……通于冬气。

肝者……通于春气。

脾者……通于土气。

”这种五脏与四时阴阳相通应的观点,说明了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有密切的相应关系。

因此,人体顺应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以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春时养肝以适春生,夏时养心以应夏长,秋时养肺以应秋收,冬时养肾以应冬藏。

本篇只言及四时四脏,未言及脾,其原因是“脾不主时”而旺于四季之故。

这里既有四时都要养脾之义,又有应时调节饮食之措施。

饮食调养是一年四季无日不有的养生问题,不独于哪一季节,此可能是不方养脾的理由之一。

综上所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提出的人体顺应四时阴阳消长变化来调养肝心脾肺肾五脏功能的一种养生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