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文言文专题

合集下载

五年级小古文

五年级小古文

五年级小古文一、《孔子论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孟母三迁》孟子之少也,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意,呼而问之:“何为辄止?”对曰:“有所失,复得之。

”其母曰:“子之失也,宜若何?”对曰:“宜速往追之。

”其母曰:“恶!无以是益也。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辍矣。

三、《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直情而行者也。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四、《颜回好学》颜回好学,不耻下问。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子路受教》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六、《子贡赎人》子贡赎人于诸侯,来归。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七、《宰予昼寝》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八、《子张学干禄》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九、《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十、《阳货欲见孔子》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小古文练习题五年级

小古文练习题五年级

小古文练习题五年级小古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小古文不仅可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能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以下是一些适合五年级学生的练习题:1. 理解题:阅读以下小古文,回答问题。

- 小古文:《守株待兔》- 问题:农夫为什么不再耕田,他最后得到了什么?2. 翻译题:将下列句子从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 句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 填空题:根据所给的文言文内容,填写适当的词语。

- 原文:《悯农》- 填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____。

4. 改错题:找出并改正下列句子中的文言文用法错误。

- 句子:吾欲往观花,奈何天色已晚,只得作罢。

5. 连线题:将下列成语与相应的小古文出处进行匹配。

- 成语:画蛇添足- 小古文:《战国策·齐策二》6. 简答题:简述《卖炭翁》中卖炭翁的生活状态和心情。

7. 选择题:阅读以下小古文,选择正确的答案。

- 小古文:《孟母三迁》- 问题:孟母为什么要搬家三次?A. 因为邻居太吵B. 为了让孩子有好的学习环境C. 因为房子太小D. 因为不喜欢原来的邻居8. 阅读理解题:阅读《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回答以下问题。

- 问题一:司马光为什么砸缸?- 问题二: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道理?9. 判断题: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给出理由。

- 句子:《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根据孔子的言论整理而成的。

10. 写作题:根据《草船借箭》的故事,写一篇短文,描述诸葛亮如何用草船借箭,并表达你对这个策略的看法。

通过这些练习题,学生可以加深对小古文的理解,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

五年级北京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

五年级北京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

五年级北京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课内阅读。

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尺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给下面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履()遂()宁()度()[2]解释下列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置:________ 度:_______ 操:_______ 坐: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学弈①》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弈秋②,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③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注释]①弈:下棋。

②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③鸿鹄:天鹅[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2]翻译: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理解。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sì 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

孔君平诣(zh 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wéi wèi )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五年级文言文小古文2018.05.10

五年级文言文小古文2018.05.10

五年级文言文小古文2018.05.10第一篇:五年级文言文小古文2018.05.10小古文15篇逐雀红日将下,打麦已完。

小雀一群,纷集场上,觅食余粒。

数童子立门前,拍手噪逐之。

雀闻人声,散入林中。

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打完小麦。

有一群小麻雀,纷纷跑到麦场上,吃散落的麦粒。

几个小孩站在门前,拍手叫喊着驱赶麻雀。

麻雀听到小孩们的叫喊声,四散逃去树林中。

勿贪多瓶中有果。

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

拳不能出。

手痛心急,大哭。

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瓶子里有果子,孩子伸手去瓶子里取,抓了一大把,瓶口小,手无法出来,硬出手疼,心急大哭,母亲说:“你不要贪多,少拿几个手就可以出来了。

”猫斗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

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有一只黄猫和一只白猫,在屋顶上打架,两只猫都发出呼呼的叫喊声,两只猫的毛耸立起来了,尾巴也竖起来了,四只眼睛相对怒视,两只猫不相上下。

过了很长时间,白猫稍微有些退缩,黄猫乘胜追击,白猫打不过躲进了屋里,不敢再出来。

已死的母熊猎人入山,以枪击母熊。

中要害,端坐不倒。

近视之,熊死,足抱巨石,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于水,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伤其子也。

猎人感动,遂终身不复猎。

猎人进山打猎,用枪射中了一只母熊。

正中要害,却坐着不倒下。

走进了一看,母熊已死,手抱着一块大石头,石头下有三只小熊,在水中玩耍嬉戏,母熊之所以死而不倒,是因为怕石头落下伤到她的孩子。

猎人非常感动,于是终身不再打猎。

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①俄而:一会儿。

②欣然:高兴的样子。

③差:勉强。

④未若:不如。

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谈论有关做文章的事。

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就问孩子们:“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说:“用空中撒盐勉强可以比方。

五年级古文

五年级古文

五年级古文1、五年级古文《古人谈读书》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2、五年级古文《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五年级古文《田忌赛马》孙膑是齐国大将田忌的门客,田忌对他非常赏识。

田忌经常同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

孙膑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一天,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我有个办法,保证能让您在赛马时获胜。

”田忌问道:“你是说换几匹更好的马?”孙膑说:“一匹也不用换。

”田忌有些不明白:“那怎么能有赢的把握呢?”孙膑胸有成竹地说:“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

”田忌很信任孙膑,决定全听他的。

于是,他同齐威王及贵族们约好一起赛马。

田忌和齐威王的对阵就要开始了。

比赛双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观众们也兴致勃勃地猜测着比赛结果。

就在这时,孙膑把田忌请到一边,悄悄地把办法告诉了他。

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遥领先。

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接着,第二场比赛开始了。

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

田忌微微一笑。

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

田忌满意地笑了。

比赛结束了。

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齐威王好奇地问田忌:“你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是不是有人给你出谋划策了?”田忌如实相告,并引荐了孙膑。

五年级必背古文20篇

五年级必背古文20篇

五年级必背古文20篇1.《论语》- 适用年级:五年级- 内容简介:《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通过研究《论语》,可以了解儒家思想和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观。

2.《史记》- 适用年级:五年级- 内容简介:《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夏朝到秦朝历代君主的事迹。

阅读《史记》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智慧。

3.《诗经》- 适用年级:五年级- 内容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

通过背诵《诗经》,可以培养对华美诗意的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4.《道德经》- 适用年级:五年级- 内容简介:《道德经》是道家经典之一,是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总结与精髓。

研究《道德经》可以帮助培养心灵修养和思考人生的智慧。

5.《周易》- 适用年级:五年级- 内容简介:《周易》是中国古代六艺之一,是一部阐述阴阳、易理的经典著作。

通过研究《周易》,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6.《红楼梦》选段- 适用年级:五年级- 内容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贾宝玉等人物的世态人情。

背诵《红楼梦》的选段可以培养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7.《水浒传》选段- 适用年级:五年级- 内容简介:《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宋江等英雄的忠义之事。

背诵《水浒传》的选段可以培养对忠诚、勇敢等品质的认知。

8.《西游记》选段- 适用年级:五年级- 内容简介:《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孙悟空等人的疯狂历险。

背诵《西游记》的选段可以培养对友情、勇敢等品质的理解。

9.《三字经》- 适用年级:五年级- 内容简介:《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启蒙教材,以三字一句的形式介绍了儒家思想和基本道德规范。

通过背诵《三字经》,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自律能力。

10.《百家姓》- 适用年级:五年级- 内容简介:《百家姓》是中国古代经典读物,介绍了中国姓氏的来历和代表意义。

背诵《百家姓》可以了解中国姓氏文化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五年级必背文言文

五年级必背文言文

五年级必背文言文【篇一:五年级必背文言文】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3.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4.菩萨蛮??大柏地毛泽东【篇二:五年级必背文言文】【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郑国有个人想要买一双鞋子,他事先自己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他在市集上挑选好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

于是说:“我忘记带已经量好的尺码了。

”便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结果没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鞋子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 )契(q )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

用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找剑,难道不是很糊涂吗?幼时记趣【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试卷

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试卷

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试卷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与理解。

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尝:曾经。

②瞳子:瞳仁。

[1]联系句子,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尝月下戏(____) A.戏弄 B.演戏 C.玩耍,游戏(2)不然(____) A.不错 B.不对 C.不像[2]面对别人的提问,徐孺子是怎么回答的呢?请你用现代的话写一写。

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会更明亮呢?”徐孺子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和杨氏子一样,徐孺子也显示出了超人的智慧,那么他的回答智慧在哪里呢?请写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本文出自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余尝谓____________ (2)心不在此___________(3)却只漫浪诵读____________ (4)心到最急____________[3]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原因是:心到,眼、口才能到。

B.文段阐述了怎么读书的问题,其中心到最重要。

C.文段告诉我们读书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不仅能够加快阅读速度,还能提高阅读质量。

3. 阅读选文,完成练习。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部编人教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部编人教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部编人教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古人谈读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1]解释加点字词。

恒:_________ 耻:_________知:_________ 识:_________厌:_________ 漫浪:_________[2]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谈谈你对读书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外阅读。

别董大 [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自己的话说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小古文阅读。

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题型

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题型

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题型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外阅读。

齐宣王使人①吹竽,必②三百人。

南郭处士③请④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食⑤以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

好⑦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使人:叫人。

②必:总是。

③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④请:要求。

⑤廪食:公家供给粮食。

⑥以:跟别人相同。

⑦好:喜欢。

[1]联系注释与上下文解释句子。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廪食以数百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南郭先生逃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理解。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因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给带线的字注音。

(1)少习骑( ) (2)溯黄河( ) (3)数建奇功( ) 2.解释带线的字。

(1)长而益精( ) (2)皆次当行( )(3)易男装( ) (4)凡十有二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表达主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的感情。

3. 课内阅读。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五年级上册的文言文

五年级上册的文言文

五年级上册的文言文1. 原文。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2. 字词解释。

- 故:所以。

- 则:就。

- 初升:刚刚升起。

- 其道大光:道路充满霞光。

道,道路。

大光,广大的光明。

- 河出伏流:黄河潜藏的水流奔涌而出。

河,指黄河。

伏流,潜藏的水流。

- 一泻汪洋:形容水流浩大。

泻,(水)很快地流。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

- 潜龙:潜伏的蛟龙。

- 腾渊:腾跃于深渊。

- 鳞爪飞扬:龙的鳞爪舞动飞扬。

- 乳虎啸谷:小老虎在山谷吼叫。

乳虎,幼虎。

啸,吼叫。

- 百兽震惶: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

震惶,震惊惶恐。

- 鹰隼试翼:鹰和隼尝试展翅飞翔。

鹰隼,两种猛禽,泛指凶猛的鸟。

试翼,试飞。

- 风尘翕张:掀起狂风,飞沙走石。

翕张,一合一张。

- 奇花初胎:奇异的花朵刚开始孕育蓓蕾。

初胎,开始孕育蓓蕾。

- 矞矞皇皇:华美瑰丽,富丽堂皇。

- 干将发硎: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出锋利的刀刃。

干将,古代宝剑名。

发硎,刀刃新磨。

硎,磨刀石。

- 有作其芒:发出光芒。

作,发出。

芒,光芒。

- 天戴其苍:头顶着苍天。

戴,顶着。

- 地履其黄:脚踏着大地。

履,踏。

- 纵有千古: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

千古,很长的时间。

- 横有八荒: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

八荒,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上极远的地方。

- 美哉:真美啊。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 与天不老:和天一样不会衰老。

- 壮哉:真壮伟啊。

- 与国无疆:和国家一样万寿无疆。

文言文阅读题五年级

文言文阅读题五年级

文言文阅读题五年级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甚聪惠(惠:同“慧”,智慧)- 孔君平诣其父(诣:拜访)- 乃呼儿出(乃:就,于是)-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没有听说过)解析:在文言文中,一些字词有其特定的含义。

“惠”在这里是通假字,通“慧”,表示智慧;“诣”常见的意思就是拜访;“乃”在句中起承接作用,可译为“就、于是”;“未闻”是没有听说过的意思。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翻译: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于是就叫杨氏子出来。

解析:“诣”翻译为“拜访”,“乃”翻译为“于是”,按照文言文翻译的原则,逐字逐句进行翻译。

3. 孔君平为什么说“此是君家果”?因为孩子姓杨,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看到杨梅,就故意逗孩子说杨梅是他家的果子。

解析:这是一种幽默的调侃,利用姓氏与事物名称的巧合来打趣。

4. 杨氏之子是如何回答的?他的回答妙在哪里?杨氏之子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他的回答妙在:一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既表现出礼貌,又没有生硬地直接反驳;二是他也仿照孔君平的思路,以姓氏与事物名称的联系来回应,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

解析:从礼貌和回应的巧妙性两方面进行分析,杨氏之子的回答既委婉又机智。

5. 你从杨氏之子身上学到了什么?从杨氏之子身上学到了要思维敏捷,在面对他人的调侃时能够巧妙应对,同时也要有礼貌。

解析:这是从故事中人物的表现得出的启示,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和礼貌是值得学习的品质。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 解释下列词语。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墨鱼①自蔽②海有虫,拳然③而生者,谓之墨鱼。

其腹有墨,游于水,则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迹④墨而渔之。

噫!彼所自蔽者,乃所以⑤自祸⑥也欤?人有恃⑦智,亦足以鉴。

注释:①墨鱼:乌贼。

②蔽:隐蔽。

③拳然:屈曲成一团的样子。

④迹:循着踪迹,即跟踪。

⑤所以:……的原因。

⑥自祸:给自己带来祸患。

⑦恃:凭借,依仗。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

(_________)(_________)(2)亦足以鉴。

(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则以墨蔽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说“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A.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B.只有掌握本领,才能保护自己C.遇到危险要保持冷静,不能慌张2. 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前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诗作者是_______朝的著名爱国诗人__________,他的字_________号_________。

小学五年级语文版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

小学五年级语文版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

小学五年级语文版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钟氏之子钟毓(yù)、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②其父钟繇(yáo)曰:“可令二子来。

”于是敕(chì)见③。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qǐn)④,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⑤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⑥,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注释)①令誉:美好的声誉。

②语:对……说。

③敕见:奉皇帝的命令进见。

④昼寝:午睡。

⑤托寐:假装睡着。

⑥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1]联系上下文,选择句中加点字的正确意思。

(1)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值:(_____)A.值班。

B.正当。

因:(_____)A.于是。

B.因为。

(2)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时:(_____)A.当时。

B.顿时。

觉:(_____)A.睡觉。

B.觉察。

[2]面对魏文帝的提问,两兄弟是如何回答的?(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面对魏文帝的提问,两兄弟中谁的回答更妙?为什么?()A.钟会的回答更妙,因为他的回答表现出了他本人的镇静。

B.钟毓的回答更妙,因为他把害怕的感觉说出来了。

C.钟毓的回答更妙,因为他实事求是。

2. 文言文阅读。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妻之市之:往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C.妻适市反适:往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文言文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文言文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文言文一、原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二、字词解释。

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敏:聪敏。

- 好:喜好。

- 耻:以……为耻。

- 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知(zhì):同“智”,智慧。

3.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识(zhì):记住。

- 厌:满足。

- 诲:教诲。

4.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 尝:曾经。

- 谓:说。

5. 心到最急。

- 急:要紧,重要。

6. 盖士人读书。

- 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

- 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7.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 断:绝对,一定。

- 下流:下等,劣等。

三、句子翻译。

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聪敏又喜好学习,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3.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诲人不知道疲倦。

4.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我曾经说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5.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6.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节选)大抵①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②,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④”。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注释)①大抵:大概。

②牵强暗记:勉强硬记,指没有读熟文章,就一句一句在心里硬记。

③云:说。

④见:同“现”。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几案(______)不可倒一字(______)牵强暗记(______)[2]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短文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读书要先______,在此基础上进行______,这样才能有所得。

[4]读书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请用“______”画出来。

[6]多读的好处有哪些?请你根据短文归纳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短篇阅读。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1]根据这段文字所形成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好文言文一定要走好“三步曲”第一步:喜爱文言,培养兴趣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

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

要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平时课后要主动地阅读文言文,可以阅读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耳熟能详(或者以前曾经从课文中学过)的成语故事,如,《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自己尝试自读,能背诵更好。

第二步:读好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但是,文言文的学习同现代文的学习一样,需要从整体入手,也就是说从“文”上下功夫。

首先要把全文读熟练,达到文从字顺,朗朗上口,在读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读好,读通顺。

文言文的朗读要求: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第三步:读懂文言文怎样读懂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

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同时发扬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只要走好上述的“三步曲”,相信小学生学好文言文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学习文言文技巧1.掌握基本知识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

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①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

②古今异义。

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

③一词多义。

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

④通假。

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

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

⑤词类活用。

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句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

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2.断句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

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

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

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

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

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

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

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

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

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

此外,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

3.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人们通常以“信、达、雅”作为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

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

如果将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译得干巴生硬,或艰涩难懂,就没有完全达到翻译的目的,同时也歪曲了原作。

可见,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的总原则。

具体来说,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补充省略的部分。

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谓语、主语、宾语等,要视情况补充完整。

②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都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过来。

③适当增减。

有些文言文的语句,非常精练,言简意丰,翻译时应做适当扩充,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

相反,有的文章为增加气势,强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同的句子,这时,翻译就要合并凝缩。

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句子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等,翻译时要完整贴切地表达出来。

4.多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尤其是反复诵读。

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脱离语言环境,干巴巴地去记一些语法规则是很难达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阅读过程中,掌握词语的用法及重要的语法现象。

多读可以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语感,以达到能够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

放声的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们对文言文有丰富的感性知识。

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阅读可以充分地领略古文的音乐美,增加学习的兴趣。

文言文基础知识常用虚词用法[之] 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代词、助词,有时也用作动词。

一、用作代词1.“之”常作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在句中作宾语。

例如:(1)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它,他们不好的地方就改正它。

2有时也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我(们)”、“你(们)”。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您要怜悯(我)而让我活下去吗?3.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或远指,相当于“这”、“这样的”、“那”、“那样的”。

例如:(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二、用作助词1.“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例如(1)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里面,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

(2)永之人争奔走焉。

(捕蛇者说》)——永州的百姓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2.“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

例如: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呀。

(2)而两狼之并趋如故。

(狼》)——但是两只狼一起追赶(仍然)像先前一样。

3.“之”用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

例如:(1)何陋之有?(《陋室铭》)——有什么简陋的呢?(2)惟弃秋之为听。

(《弃秋》)——只听弈秋的讲解。

4.“之”用在表示时间久暂的单音词或不及物动词之后,起调整音节或舒缓语气的作用,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相当的词,可不译。

例如:(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好一会儿,(狼的)眼睛好象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2)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庄公将要击鼓进军。

三、用作动词“之”用作动词,充当谓语,相当于“去”、“往”、“到”。

例如:(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陈胜)又暗地让吴广到驻地附近杂草丛生的神庙里。

(2)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我想去南海,(你看)怎么样?[者] 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常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词。

一、用作助词1.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宾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有指代作用。

相当于“……的人”、“……的事物”。

例如: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这不是离我们远的东西看着就小,离我们近的东西看着就大吗?(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醉翁亭记》)——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徒步行走的人在树下休息。

2.“者”跟它前面的词语组成比况性结构,用在句末,表示相似于某种状况,常与“若”、”似”配合使用,相当于“象……样子”。

“象……似的”。

例如:(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但是(老虎)来回观察毛驴,觉得(毛驴)象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

(2)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他说着这些话,脸上好象很悲伤的样子。

3、用在数词的后面,一般指几种人或事物。

例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的心理,也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理活动。

二、用作语气词1.用在判断句中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2.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

有时:语前加一“有”字,形成“有……者”的格式。

一般可不译也可译为“的”。

例如:(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

(2)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有(个)姓蒋的独享那(捕蛇的)利益三代了。

3.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句末,把结果或现象提示出来,后一分句申述原因或理由。

例如:(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二章)——(虽然如此),但是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占有天时不如占有地利(更重要)。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

(《活板》)——不用木料做字模,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了。

[所] 用作助词,偶尔也用作名词。

一、用作助词1“所”字经常用在动词、动宾词组或形容词之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有指代作用。

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

相当于“……的(人、事、地方)”,或“所……的(人、事、地方)”。

例如:(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这个(打渔)人一件一件地为(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了自己听到的事。

(2)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衣物食品这类安身的东西。

2.“所”用在动词前,后面再加上“者”构成“所……者”格式,译法与不加“者”同。

例如:(1)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刻舟求剑》)——船停下来了,就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2)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

(《冯婉贞》)——傍晚的时候,所杀死的敌人大约百十来人。

3.“所”用在介词“以,从、为、由”等之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一般可充当主语、宾语或判断句的谓语,可分别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人物、处所、原因以及方式方法等等。

相当于“……的人”、“……的地方”、“用……方法”和“……的原因”。

例如:(1)是吾剑之所从坠。

(<<刻舟求剑))——这儿(是)我的剑掉入水中的地方。

句中的“所从”,即“从所”,表处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