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理论

合集下载

大众传播学-第一章

大众传播学-第一章

二、传播的类型
非人类传播 传播 人类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非社会传播: 自我传播
社会传播
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
三、传播的形式
1、符号和信号时代 开始于早期类人灵长类到早期猿人的进化时期 2、口语时代 开始于9万年到4万年前 3、文字时代 开始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 4、印刷时代 开始于公元450年 5、大众传播时代 开始于19世纪中期 6、网络传播时代 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因此,施拉姆说:
“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 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 7 天的最后7分钟。”
托夫勒的“第800代人”比喻
如果从人类最近的祖先智人开始算,人类的历史只有5万年。 如果62年为一代人,那么人类迄今共800代人。 前面的整整650代人都生活在山洞中。 直到第730代人才开始使用文字。 直到第794代人才掌握了印刷术。 直到第798代人才发明了电动机。 如今人类使用的绝大多数物品,都是第800代人创造的。
wk.baidu.com
四、传播学的确定
(一)传播学的形成 △背景与条件 ○从主观来看 ——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 ○从客观来看——工业化使整个世界连成一片, 社会各个方面日益体现一体化倾向,人对社会 的信息需求加大
△标志
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首次使用了“大 众传播”一词 1946年拉斯韦尔等编著《宣传·传播·舆论》一 书,首次明确使用大众传播这一概念 1948年拉氏在文章中首次完整提出了传播5W 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1949年施拉姆出版了《大众传播学》首次以学 科眼光总结了传播研究成果。

大众传播学——第七章(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学——第七章(传播媒介)
《第三次浪潮》 ,它使麦克卢汉声名雀起,在北美及欧洲风靡 一时 ,不仅学术界、思想界为之震撼 ,就连民间都刮起一阵麦 克卢汉旋风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的奇谈怪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 点:
· ( 1) 关于媒介功能的媒介延伸论 麦克卢汉认为 ,媒介的作用与传播信息无关 ,而只是延伸人体 及其功能 。换言之 ,媒介不是传播信息的渠道 ,而是延伸人体 的器官 。这也正是他那部奇书得名的原因 。在他眼里 ,凡具有 延伸人体的东西都是媒介 。比如 , 印刷文字是眼睛的延伸,广 播是耳朵的延伸, 电话是声音的延伸, 电脑是大脑的延伸,衣 服是皮肤的延伸 ,车轮是腿脚的延伸等。
· 3 、在议程设置的研究中 ,麦库姆斯和肖是先驱和权威 。议程 设置这个术语就是由他们首先发明和使用的 , 下面就谈谈他们 的研究。
这一研究首先假设: 媒介对某一事物的强调程度同公众对同一事 物的重视程度构成正比关系 。为证明这一点 ,他们利用1968年 美国总统大选的机会在北卡罗莱纳州搞了一次调查。
麦克卢汉的媒介讯息论认为“媒介即信息 ”,此语一 出 ,举世 哗然 ,有人说这是疯子的话, 因为谁都知道,媒介与信息是完 全不同的两码事 ,媒介只是传播信息的工具 ,正如汽车是运输 货物的工具一样;信息则是媒介传播的内容 ,正如货物是汽车 运输的内容一样 。怎么能说媒介就是信息呢?如果可以说媒介 就是信息的话 ,那么能不能说汽车就是货物呢?

大众传播理论

大众传播理论

“把关人”理论
一、卢因的把关概念
二、怀特的把关研究
一、卢因的把关概念

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的立场 与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 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 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 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二、怀特的把关研究

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
传播学的创立与发展
传播学诞生的社会条件

人类认识能力的空前提高。
传播作用的极端凸现。
第一节

美国:传播学研究的发源地
媒介对美国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导致了人 们对大众媒介的利用和研究。

相关学科丰富的成果直接奠定了传播学的学 科基础。
第二节 传播学四大先驱
一、政治学家:拉斯维尔

宣传分析研究
第三节 有关社会控制的其他理论


一、民主参与理论 知情权 媒介接近权 二、国家发展优先理论
第五章
传播媒介研究
第一节

传播媒介的本体特征

一、三大媒介的工具性特征 1、报纸 信息容量较大;保存信息的 力量强;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大。 新闻的时效性远逊于电子媒 介;报道形式缺乏动感;要求读者一定 的文化程度。

自由主义媒介理论、体制面临的挑战:
世界大战的爆发 电子媒介的兴起 媒介的巨大化倾向

第七章 大众传播学

第七章 大众传播学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的效果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及 历史
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及含义
1.对传播模式的理解有两种模式:心理动力模式与社会文化模式 2.传播效果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 认知层面的效果,体现在改变受众的知识体系和经验储备方面。 情感层面的效果,体现在影响受众的价值体系和心理态度方面。 行为层面的效果,体现在指导受众的实践活动和行为趋向方面。
结果

然会被人们抛弃“魔弹论”是错误的,这主要表现在它是一 种唯意志论观点,它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 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 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它对传播过程做了过于 简单的描述:一方是全能的媒介在发送信息,另一方是分散 的大众在等待着接受它,其间别无他物。随着传播效果研究 的深入,这种观点自。
影响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应该指出,在这个时期,人们普遍认为大众传播拥有极大的影 响力。产生这种观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众传播发展的迅猛势 头所产生的社会冲击是巨大的。在这个时期,大众报刊飞速普及,电影 和广播等新的电子媒介也不断登场,大众传媒不仅成了人们获得外界信 息的主要渠道,而且深深的渗透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它们的磅礴气势和普遍的渗透力面前,人们难免会产生一种敬畏心理, 20年代关于电影的“善恶”之争就清楚地反映了这种状况。其次,在这 个时期,无论国家、政党、团体还是社会活动家、企业广告宣传人员, 对传播媒介的利用都达到空前程度,一般个人无时无刻不处于各种形式 的宣传或说服活动的包围之中,也是的人们处处感受到传播的力量。从 当时的媒介和社会状况来看,早期人们持有这种强大效果关并不奇怪。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笔记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笔记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理论

第一章早期理论

一、大众媒介的重要性

大众媒介是对以大规模的方式运作,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的简称。

尽管新媒介日益进步,大众媒介并没有处于衰落中,相反,为了顺应新媒介的出现,大众媒介也正在调整、扩展,以迎接挑战。

大众媒介的重要性

一是在政治层面上,大众媒介逐渐成为民主政治过程的基本要素;成为权力行使的手段,政治人物和政府机构凭借优先的媒介使用权,进行广泛宣传使它们所拥有的权力合法化。

二是在文化层面上,成为社会现实的定义者与形象构成的主要来源,以及社会认同的主要表征;二是成为人们闲暇生活中最大的聚合场所,为人们提供共享的文化环境;

三是在经济层面上,随着媒介产业的成长,媒介在市场中的权力呈现多样化与稳固化。

二、媒介与社会的关系

媒介依照自身的法则和实践,在社会内部建构一种单独的社会以机构,但媒介在本质上仍然是依赖社会的。

三、方法的基本差异

批判理论:试图揭露隐藏在媒介实践之下的问题,并且根据某些特定的价值,将这些问题与广泛的社会议题联系起来。

实用性传播理论:通过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大众传播的运用更有效率。

另两个层面的理论取向:媒介中心与社会中心;文化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并由此区分出四种主要方法。图见书P6页

四、不同类型的理论

社会科学理论:对媒介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客观地观察的基础上,对大众媒介的性质、运作和影响做总体阐述。

规范性理论:在特定的社会价值下,检查并规定媒介应如何运作。

操作理论:指媒介从业者在其工作中积累和运用的实践思想。

大众传播学[1]

大众传播学[1]

大众传播学[1]

第一章文化与文化研究

第一节何谓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文化”这一词的普遍使用是从近代社会开始的,这是近代社会的产物

“文化”——是错综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二、文化的种类

(一)传统分法:

文化二分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

(二)新分法:物质、行为与符号

三、文化的功能

(一)多元功能

文化提供意义;文化提供快感;文化提供共享的价值观;文化是一种权力;文化积累使人类延续历史

第二节文化研究文化研究的切入点:符号

第三节大众文化概念的界定

大众文化是一种产生于20世纪城市工业社会、消费社会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并且以大众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平面化、普及化的文化形态。

第四节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一、商业性二、世俗性三、娱乐性四、技术性

第二章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

第一节媒体文化的特征:一、视觉性二、虚幻性三、娱乐性

第三节影像文化的价值迷失

一、歪曲历史:以消解历史为乐事二、题材狭隘:误入坐井观天的歧途三、游艺节目:平面的娱乐四、广告大战:无所不在的迷惑第四节网络文学:大众文化的感性显现

网络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互联网时代所代表的新的文明成果与状态的总和;狭义上说,是指与互联网相关的人们的交往活动、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

第三章文化思潮:20世纪理论与流派

第一节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点。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形成与理论特点

法兰克福学派起因于1923年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成立。

大众传播学课程

大众传播学课程

大众传播学课程

大众传播学课程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大众传播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到广告、公关、媒体、社交媒体、口碑营销等诸多领域。本文将从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理论模型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群体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信息在大规模人群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这种传递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通过研究大众传播现象,我们可以了解信息如何从传媒到受众,以及受众如何接受和解读信息。

二、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媒体、受众和传播内容。媒体是信息传递的媒介,包括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受众是接受和解读信息的个体或群体,他们的特征和行为对信息的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传播内容是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包括新闻、广告、宣传等。

三、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

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传统线性模型、双向模型和多向模型。传统线性模型认为信息是从媒体传递给受众,受众passively 接受信息。双向模型强调受众的反馈和互动,认为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多向模型则更加关注受众的主动参与和社交媒体的影响。

四、大众传播学的实际应用

大众传播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广告是大众传播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通过研究受众的需求和心理,设计有效的广告策略。公关是另一个重要领域,通过研究受众的态度和反馈,制定有效的公关策略。社交媒体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领域,大众传播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交媒体对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的影响。

总结:

大众传播学课程涉及到广告、公关、媒体、社交媒体、口碑营销等诸多领域。通过研究大众传播现象,我们可以了解信息如何从传媒到受众,以及受众如何接受和解读信息。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媒体、受众和传播内容。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传统线性模型、双向模型和多向模型。大众传播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包括广告、公关和社交媒体等。通过大众传播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传播环境中的挑战。

传播学内容的三个理论

传播学内容的三个理论

重复律:

是指信息传播的过程是复杂的感官和心理活动过程,传播者要使受众接受信息,需要反复传播,以增强“刺激”,即加深印象。这个过程包括:注意—认识—记忆—行动4个环节,其中每个环节都会受认知结构的个人差异、个人类型和社会关系3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人们的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尽管各种大众传播工具在大量的信息传播时呈现出竞争态势,但受众的注意力终归是有限的,在上面所说的3个因素影响下,有些新闻可能会被忽视,或漏听、漏看,因此信息有必要反复传播,而不只是传播一次。比如广告、新闻的滚动播出、政治宣传等就属于典型的重复律。

含义结构论:

含义结构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表现和描述现实世界的情况时,赋予词语、符号一定的含义,从而影响受众对现实的理解和思考,进而影响受众的行为方式。人们根据他们对情况或意义的解释,对情况或事物作出反应,而人们掌握的意义,又离不开传播过程。

媒介内容在四个方面起作用:1、含义的确定。2、含义的延伸。3、含义的替代。4、含义的强化。

模仿论:

是指人们很容易获得大众传播内容中有吸引力的行为模式信息,媒介的内容几乎展示了所有可以想象的行为模式。

模仿媒介行为方式主要有三个阶段:

1、社会受众注意到媒介内容所描述的人物的行为方式。

2、受众认为这种行为方式是有魅力的或者是有效的,并认同甚至模仿这种行为方式。

3、受众自己的活动中碰到类似的情况,他会模仿从媒介学习来的行为方式,如果能获得成功,他将不断重复模仿。

受众认同这种行为模式是指:

1、受众赞成媒介的人物形象

2、受众把媒介的人物形象当做模范,希望自己和他一样,或者所处的情况一样。

大众传播学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教程

大众传播学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教程

大众传播学(Mass Communication)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研究的是大规模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在社会上的信息传递过程和影响。在大众传播学中,有两个主要方向: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教程。

传播学原理(Principl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传播学原理主要研究大众传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包括以下内容:

传播过程:研究信息是如何从发送者传递给接收者的,包括传播源、传播通道、受众等要素。传播效果:研究大众传播对受众行为、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

媒介理论:研究不同传播媒介的特点、功能和作用,以及不同媒介对信息传递的影响。

社会影响:研究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传播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传播学教程(Mass Communication Course):

传播学教程主要是传播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对大众传播学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性学习和掌握。传播学教程通常包括以下主题:

传播学基础:介绍传播学的概念、历史发展和主要理论。

媒介与社会:研究媒介的演变、媒介与社会关系,媒介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

媒介内容分析:研究新闻、广告、娱乐等媒介内容的制作、传播和解读。

受众研究:研究受众的特点、需求和反应,探讨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和解码过程。

新媒体与数字传播:研究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以及数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和教育涉及广泛,与现代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深入理解大众传播学原理,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对于正确理解信息传递和社会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传播学理论整理要点

传播学理论整理要点

传播学理论

注:考点;概念;考过知识点;考题;

第一章大众传播理论概述

一、大众传播的概念

1、大众传播的特征:针对较大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而且特征是稍纵即逝的;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动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

2、新的媒介环境的特征:先前象印刷和广播那样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正在渐渐消失;我们正在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正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的窄播;正从单向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

二、新的媒介环境

1、新式新闻:一方指总统候选人谈话节目、音乐电视中出现,并接受长时间的内容广泛的采访,即将信息和娱乐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指候选人直接面对面地接触受众而没有新闻记者在中间干预。

2、媒介环境变化引起的理论性问题。(05年论述15分试述当今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提出了哪些理论课题?)

(1)新的传播媒介是怎样改变知识本性的?从存在于图书馆书架上和书本中——〉存在于电子空间中互相链接的一条条信息。这种超文本信息是一种可能产生重要后果的方式,它改变了知识的基本结构。

(2)新的传播媒介是怎样改变人类思维本性的?网络传播有着微妙但却重要的效果:新的媒介改变着我们,将我们带入一个高智能的社会。由于我们可以采用直接的、合作的方式将我们的思想成果与其他人共享,这样,网络的人的智能生产率就将成倍增长,因为它是与联网的其他人的智能生产率朴素增殖的。

(3)当我们离开报纸、杂志等独家印刷媒介时,我们可能正在失去印刷物,那么印刷物的用是什么?我们用口语进行表达的能力会不会受到损害。

大众传播学理论

大众传播学理论

Criticisms of Cultivation
• Causation Vs. Correlation
– Television viewing causes fear. – Fear causes television viewing. – A third factor causes both television viewing and fear.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 “The theory Marshall McLuhan advanced has been called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As with any deterministic theory, the basic claim is that some single cause or phenomenon determines other aspects of life” (237).
• 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 Mass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the dominant form of interaction.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 Some examples of how messages are crafted to conform to the medium.

大众传播学-绪论

大众传播学-绪论
方向 )
拉扎斯菲尔德:将社会学调查方法引入传 播学研究
四、本课教学目标
1、使同学们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 2、使同学们学会用传播学眼光看待广告现象 3、使同学们试用传播学的方法研究新闻传播 现象 4、使同学们掌握了解传播学的主要方法
例:用传播学方法对小沈阳搞笑台词流行
现象进行分析
“人这一生其实可短暂了,有时 一想跟睡觉是一样一样的,眼睛 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嚎? 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 了,嚎?” 山寨版:“上班这一天其实可短 暂了,电脑一开一关,一天过去了, 嚎?电脑再一开一关,又一天过 去了,嚎?”
大众传播学 绪 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传播学
广告学的两大支柱是营销学和传播学 1、广告与市场营销的不解之缘 商品销售促进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2、广告与传播学 广告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
广告是一种营销传播
——张金海《20世纪广告理论研究》 ——
二、 传播学研究层次
1.按传播类型分 ①人内传播 ②人际传播 ③群体传播 ④组织传播 ⑤大众传播
三、传播学主要理论构架
(一)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涉足传播 领域,从而形成传播的理论构架。
在美国传统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 可以分两个学派(霍夫兰和卢因)

霍夫兰:实验心理学家 致力于研究传播效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大众传播理论复习

大众传播理论复习

大众传播理论复习

第一篇:大众传播理论复习

大众传播理论

绪论

1.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的视点)构成要素:

①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②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③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④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⑤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2.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

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并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

组织传播: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

的保障。

《大众传播学》课件

《大众传播学》课件

VS
功能
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 、提供娱乐。
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传递信息
大众传播通过传递新闻、知识等信息,帮助人们了解社会 动态和外部世界。
01
引导舆论
大众传播通过报道和评论等方式,影响 公众对特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进而引 导社会舆论。
02
03
塑造文化
大众传播通过传播各种文化产品,如 电影、电视节目、书籍等,影响人们 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文化素养。
大众传播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
01
02
03
04
个性化
大众传播将更加注重个性 化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 需求。
多元化
传播内容将更加多元化, 涵盖更多领域和话题,满 足人们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
社区化
以兴趣和话题为基础的社 区将成为大众传播的重要 平台,人们可以在社区中 交流和分享信息。
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大众 传播将更加注重国际市场 的开拓,提升国际影响力 。
社会影响
大众传播通过传递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影响社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经济影响
大众传播能够促进商品流通和消费,推动经济发展和 市场竞争。
政治影响
大众传播是政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重要工具,能够影 响政治决策和公共政策。
大众传播效果的评估与影响力的测量

大众传播学-详解

大众传播学-详解

大众传播学-详解

大众传播学(Mass Communication Studies)

目录

• 1 什么是大众传播学

• 2 大众传播学的来源

• 3 大众传播学的源起[1]

• 4 大众传播学发展的历史轨迹[1]

• 5 大众传播学的学科体系[1]

• 6 大众传播学的现实意义[1]

•7 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学[1]

•8 参考文献

什么是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主要研究基于大众传媒而发生的传播现象以及大众媒介运行规律的学问。大众传播学既是传播学理论组成部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大众传播学的来源

大众传播学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行为科学,二是信息科学,三是新闻学。如果我们把大众传播学比做一条大河,那么这三个来源就是它的三条支流,而这三条支流又有各自的更小支流。也就是说,这三个来源实际上是三组学科群,而不仅仅是三个学科。比如行为科学至少就涵盖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信息科学则指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即俗称的"三论",新闻学又涉及新闻理论、新闻历史、新闻伦理、新闻业务等内容。在这三大来源中,大众传播学从行为科学里汲取了实证方法及其科学理念,如设计问卷、调查访谈、抽样分析等;从信息科学里借鉴了学科的核心概念与基本范畴,如信息、控制、系统等;从新闻学里继承了研究对象及其学科领域,如新闻传播的许多规律。另外,传播学与新闻学除了继承与借鉴关系,还有互相渗透与彼此依托的关系,这种关系就类似于战略学传播学与战

术学新闻学的关系。

大众传播学的源起[1]

大众传播研究的历史可追溯至十九世纪末,四名美国社会学家最早开始关注和研讨传播问题。他们是米德(Goerge Herbert Mead)、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杜威(John Dewey)和帕克(Robert Eara Park)。他们发现大众媒介的功能极其重要,于是开创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美国传播研究。

大众传播典型理论

大众传播典型理论

“把关人”理论

内容: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历史:"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使用与满足理论

内容: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历史:7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一些传媒研究学者强调应该对媒体消费的各种动机或寻求的各种满足(Gratification Seeking)和人们是否得到满足(Gratification obtain)这两个不同概念加以区别。研究者经常发现,寻求满足和实际获得的满足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在媒体消费的行为中产生变化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菲利普·帕尔姆格林认为只有在稳定不变而且缺少选择,传媒体系缺乏相应变化的的环境里,人们想要的满足才与所得的满足相一致。

许多研究显示,人们对传媒的种种满足与许多传媒带来的效果有关。这些效果包括知识水平、对传媒的依赖性、人们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议程设置、讨论以及不同的政治效果变量。1981年,温达尔提出"使用与效果"模式,呼吁将效果研究和使用与满足研究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播学理论

1、选择一个谣言,说明谣言传播的途径,以及背后的社会心理机

制。

谣言:2011年3月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漏,谣传“日本核泄漏污染海洋影响盐”

和“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市民轻信抢购,超市脱销。

谣言传播的途径:谣言怎么传播这是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没有传播的谣言根本就达不到社会影响。对于普通的公民,网络社会的到来,公民个人的猜测而产生的谣言传播已经带有“媒体”性质,有人称之为自媒体。自媒体:公民个人通过私人的传播工具进行的传播。这种传播最早是口口相传,这也是最早的谣言传播办法。在网络社会,公民通过即时通讯、邮件、论坛、博客、微博等办法传播自己的一种猜测与思考。这种方式被某些公司利用,于是就产生网络社会独有的现象——“水军”、网络公关公司。这些公司利用“自媒体”进行一些消息的传播,当然很多是未经证实的,已经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影响,甚至夺走了原本属于严肃的媒体的领域。公共媒体:这类传播途径,也就是大众传媒。这类媒体具有严肃性、客观与中立性,具有强大的公信力,天生就是用来产生强大的社会影响,也就是舆论制造工具,也是意识形态的制造与发源地。这类媒体有时也会发出一些未经证实的新闻,原因很多,有些舆论关注点无法进行实地新闻采取,只好采用非官方报道,或者是为了防止公众的恐慌,又或者是出于对意识形态的宣传。日本大地震过后,中国内陆疯传“吃盐可以补碘”,谣言在民间广泛传播,一天内各大超市的食用盐被抢购一空。这一谣言的来源在于大众传媒,特别是央视在日本核泄漏事件报道中提到日本民众的“补碘”方式,并在知识普及环节强调碘对防辐射的作用,而接受这些信息的中国观众大多缺乏防辐射方面的专业知识,提到“碘防辐射”时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认为“食用盐可以有效防止辐射”,谣言至此产生并不断传播。在危机事件面前,谣言的发生频率会有所提高。对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大众传播往往是信息的主要传播方式,与之不同的是,谣言传播的途径多为人际传播,虽然网络的出现,让谣言的产生方式更为多样化,可人际关系网络的影响在谣言传播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信息大多和受众的切身利益有关,却无法得到大众媒体和有关部门的证实。因此,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之间出现了较大的话语空隙,一方面,看似正确的信息在人际间传播,另一方面,大众传播又出现短暂失声。民众的质疑和恐慌无法得到舒缓和释放,“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作用发挥效应,谣言就

会迅速在人际传播中滋生。

社会心理机制:

1.疯抢缘于恐惧

面对灾难,当人类的认知能力发挥作用时,就会出现各种幻想,包括这种核污染可能会扩散、可能危害到我或我的家人的幻想,将恐惧一点点放大。想象中的恐惧,与现实中日本地震、核电站事故的灾难相结合,于是恐惧就变得更加强烈。其实,不管有没有大灾难发生,人对死亡的恐惧都是存在的,而灾害又加重生命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造成了恐惧,它永远是生命的本质。核泄漏的地点就在距离我国并不遥远的日本,是因为地震这一现实造成的,而核泄漏后的污染扩散方向、扩散范围又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

2.从众心理

当发现碘盐被众多的人疯抢,而超市货架上的盐渐渐被搬空时,很多人的心理会随着这一现象发生改变。核泄漏事件的危害在当时乃至现在都仍具有不确定性,老百姓只能依靠自己的想法来对这一事件进行判断。在社会心理学中,这种行为被称为从众心理。虽然媒体在辟谣,但不信的人还会接着去抢,看到别人在抢,很多人都会先抢回来再说。即使不能防辐射,千万别弄得盐都被别人抢光了,自己买不到。

3.安慰心理

通过抢盐这一行为,实际上,是给自己一种心理安慰,在危机没有解除前,觉得自己有了保障。

2、大型纪录片——东方时空的第一集讲述了中央电视台创办这个新闻栏目最早的动因,和新闻改革之前的相比,你认为在央视的受众观发生了那些变化?受众观如何影响了内容的改变?和以往的节目相比,传播者又发生了那些变化?

受众观发生了那些变化:受众更加关注内容和形式的变化。

受众观如何影响了内容的改变:

一、由旧的简单模仿“改”新的电视品牌,迎合受众品牌追求一、由旧的简单模仿“改”新的电视品牌,迎合受众品牌追求。中国电视包装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到反思,到重新梳理这么几个过程。从对国外包装的简单模仿,到今天央视新闻频道包装的整体策略把握:从片头、宣传片的创作,到全频道的总体设计;从对创意的自恋,到对有效性的关注;从帮助电视台表达自己的意愿,到替受众寻求收看的利益,这些转变都见证着中国电视频道整体包装、甚至是媒介营销的变迁与进步。

央视新闻频道改版最直观的就是包装上走国际路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央视新闻频道从包装改变上就体现了品牌意识。就电视市场而言,品牌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拥有强势的品牌才能提高整个电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实际上是电视媒体的竞争优势。包装的体现包括片头的3D地球仪设计、每个整点时段的时间大特写、标题的字号加大、统一的音乐等等。而央视新闻频道品牌单就一系列包装上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要形成央视自己的电视新闻品牌,更要在形式构思和内容制作上致力于精益求精,打造“名牌”,来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和观看,所以央视新闻频道在内容层面上强化了新闻频道信息不间断传送的流动特征,增加信息量和评论介入,同时也注意名牌栏目的经营,出现了“24小时”等让人眼前一亮的栏目,以及“新闻1+1”更为犀利的评论。

二、由趋同一致“改”寻求差异,提供受众思考空间随着新闻竞争的白热化、媒体声音的多元化、报道角度的多维化,媒体传播资讯的能力已经势均力敌,所以传统新闻的“就事播事”的简单传播已经不能满足受众对于新闻背后深度含义的诉求,央视新闻频道就受众对新闻背后的新闻诉求,在形式上寻求新闻播报的多样性、在内容上寻求信息的“第二落点”,把这些作为电视新闻改革的方向,就出现了新闻解读和新闻评论成为央视新闻频道改版的主线和重点。“加强新闻评论,全天各时段随时加入评论元素”是新闻频道此次改版的一个重要方向,以白岩松担纲的《新闻1+1》直播栏目为核心的晚间新闻评论板块获得极高重视。此外,改版后全新亮相的《环球视线》,是央视新闻频道目前唯一一档国际新闻评论节目。这档为时30分钟的节目,与新闻频道改版后除了风格非常统一,还特别邀请资深国际新闻主播水均益凭借多年的战地采访、国际新闻采访报道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