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植物与土壤(第3课时)
1.3《土壤与植物》(教案)

粤教粤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土壤与植物单元一学科科学年级三学习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疏松程度。
2.能准确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保水性的大小。
3.能准确判断三种不同土壤适合生长的植物。
科学探究:1.能通过动手感受三种土壤的疏松程度,并能准确判断适合花生生长的土壤。
2.能正确的使用研究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根据土壤的特性,说出某种植物生长适合的土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的快乐。
2.能坚持实验,并能树立知识来源于生活,培养善于观察,动手、总结的科学态度。
重点 1.知道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疏松程度。
2.能准确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保水性的大小。
难点能根据土壤的特性,说出某种植物生长适合的土壤。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图片中的花生生长的不同。
提出问题:这种想象和土壤有关系吗?花生适合什么样的土壤呢?提示:有的同学见过花生长在黄河边的沙土地里观察图片找不同,说出自己的发现。
(1)这一片花生长得真好,粒大又饱满(2)这块地里的花生长得又小又瘪和同桌探讨花生生长的不同结果与土壤有没有关系。
通过找不同、联系生活的环节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讲授新课活动1:哪种土壤更疏松1.科学介绍花生的生长习性:(1)花生是一种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植物。
(2)花生开花后,根部长出的果针要深入土壤中才能形成果实1.读一读,记一记。
联系生活想一想自己是否见过花生的生长过程。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2.提出问题:花生的生长好坏和土壤的是否松软有关系花生生长的好坏到底与土壤的类型有没有关系呢?3.引导学生进行小实验:验证三种土壤的疏松度(1)认识实验的物品(2)知道学生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做一做,并及时进行纠正和辅导温馨提示:杯中盛有的不同土壤的量应该一样多。
小学科学土壤与植物(课件)

小学科学土壤与植物(课件)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课题。
通过学习土壤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环保意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环境。
一、土壤的定义与组成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它是由岩石颗粒、有机物质、空气、水和微生物等组成的。
岩石颗粒是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经过风化和侵蚀,形成不同颗粒大小的砂、粉状物质以及黏土。
这些岩石颗粒之间有空隙,形成了土壤含水层。
有机物质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死去的植物、动物的残骸和分解物质形成的。
有机物质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分,并且改善土壤的结构。
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也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
空气中的氧气可以被植物根系的细小毛细管吸收,供给根系呼吸所需。
而水分则是植物生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植物吸收养分,并通过根系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位。
微生物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分解有机物质、制造肥料,并且与植物根系互惠互利。
二、土壤的作用1. 提供营养:土壤是植物生长的主要提供营养的来源。
土壤中的养分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并运送到植物的各个部位。
植物需要氮、磷、钾等元素来保持正常的生长与发育。
2. 保持水分:土壤可以吸收并储存水分,使植物在干旱时仍能得到水分供给。
在雨水过多时,土壤可以帮助排水,防止植物的根部因积水而窒息。
3. 改善空气和水的质量: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污染物,净化水和空气。
优质土壤能够吸附有害物质,防止其进入水源或空气中。
4. 维持生物多样性:土壤是生物链的关键环节,其中居住着各种微生物、蠕虫、昆虫和其他生物。
这些生物相互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5. 保护根部:土壤为植物的根部提供固定和保护。
通过培养健康的土壤,可以保护植物的根系免受外部环境对其造成的伤害。
三、植物对土壤的影响植物的生长和根系对土壤有着重要的影响。
1. 改善土壤结构:植物的根系会在土壤中形成细小的通道,有助于水分和空气的渗透,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排水性。
土壤与植物-青岛五·四学制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土壤与植物-青岛五·四学制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土壤和植物的关系;2.学生能够理解植物需要土壤提供的营养和水分;3.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土壤中的组成成分。
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土壤中的组成成分;2.学生掌握土壤和植物的关系。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植物需要土壤提供的营养和水分。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活动1:“猜一猜”板块,老师出示图片(中和道明渡两种土壤)请学生们猜测设计器中是哪种土壤。
展开环节•活动1:“实验探究土壤中的成分”板块,让学生们按照老师的指示实施实验,并进行实验记录。
注意事项:小组分工明确,安全意识强;物品分发要统一,请老师注意事前准备。
•活动2:“了解土壤中的组成成分”板块,通过课件以及辅助做法,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请在学生深入探究前先行介绍相应知识点,确保学生们处于相对较为理解的状态。
•活动3:“关注植物中的土壤以及土壤对植物的影响”板块,在校园内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指导学生了解植物对土壤中营养和水分的依赖。
注意事项:时间应安排在傍晚日落后,以避免过于骄阳的天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归纳环节•“思考题库”板块,每个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前期实验的结果,并介绍植物的营养以及土壤中对植物的影响。
注意事项:学生在准备展示前,必须经过老师的指导,并耐心打磨习惯,确保展示的步骤荟萃、条理清晰。
作业1.改正以下文字错误。
每天给芝麻园施肥都会有很好的收成。
–答案:每天给芝麻园浇水都会有很好的收成。
2.思考:种植水稻为什么要在土中加入肥料,有什么好处?(150字)注意事项:请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作业,确保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并每周一定要检查作业,加强家校互动以及习惯的培养。
评估•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完成一份简短的学习笔记。
评估学生掌握主要知识点和关键步骤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力提高情况。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植物对土壤中的营养和水分的依赖,并通过实验深入探究了土壤中的各种成分,进一步理解了土壤和植物之间的关系以及重要性。
小学科学土壤与植物(配套课件)学年三年级下册科学

小学科学土壤与植物(配套课件)学年三年级下册科学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是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土壤作为植物的生长基质,为植物提供了养分和水分等必要的生长条件。
在小学科学中,学生需要了解土壤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介绍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土壤的组成与特性以及如何保护土壤等内容。
土壤是由岩石经过风化、物理破碎、化学变质以及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形成的。
它不仅是植物生长的基质,还承担着水分储存和供应、养分提供、氧气传递等多种功能。
因此,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性对于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至关重要。
首先,土壤由固体颗粒、液态水和气体组成。
固体颗粒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和水分组成。
矿物质是土壤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来源于岩石的风化和矿物的分解。
有机物质则是植物和动物的残体经过分解形成的,它们为土壤提供了养分和有助于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
其次,土壤的特性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
土壤的质地、颜色、湿度和肥力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质地指的是土壤中颗粒的大小和分布,它会影响土壤中的水分滞留和通气的能力。
一般来说,细颗粒的土壤更容易保水,而粗颗粒的土壤则容易排水。
土壤的颜色可以反映土壤中有机质和氧化还原状态,暗色的土壤一般富含有机质而且比较肥沃。
土壤的湿度也会影响根系的生长,过干或过湿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土壤的肥力则与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有关,养分丰富的土壤更适合植物的生长。
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提供养分和水分上,还体现在提供机械支撑和调节温度等方面。
土壤中的养分对植物来说至关重要,包括氮、磷、钾等元素。
这些养分通过水分的吸收和根系的吸收来提供给植物,从而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
土壤的水分对于植物的生长也非常重要,它通过根系的吸水和蒸腾作用来供应植物所需的水分。
而土壤的机械支撑性和温度调节能力则可以为植物的根系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
保护土壤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任务,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初中土壤与植物教案

初中土壤与植物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和特性;2. 掌握植物生长所需的基本条件;3. 探讨土壤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土壤的基本组成和特性;2. 植物生长所需的基本条件;3. 土壤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土壤的组成和特性;2. 植物生长条件的相关知识。
教学准备:1. 课件;2. 土壤样本;3. 植物样本;4. 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注意地面上的植物和土壤;2. 提问:你们对土壤有什么了解?土壤对植物有什么作用?二、课堂探究(20分钟)1. 讲解土壤的基本组成和特性:a. 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b. 土壤的特性:肥力、结构、湿度、酸碱度等。
2. 讲解植物生长所需的基本条件:a. 水分: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满足生长需求;b. 养分: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是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c. 空气:植物根系需要呼吸空气中的氧气,进行新陈代谢;d. 光照: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促进生长。
3. 探讨土壤与植物之间的关系:a. 土壤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和空气;b. 植物通过根系固定土壤,保持土壤结构稳定;c. 植物生长过程中,会改变土壤的性质,如酸碱度、肥力等。
三、实验环节(15分钟)1. 实验一:观察土壤样本,分析土壤的组成和特性;2. 实验二:观察植物样本,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3. 实验三:模拟植物生长过程,探究土壤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2. 提问:你们认为土壤和植物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教学延伸:1. 开展课外调查,了解当地土壤类型及植物生长情况;2.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种植、养护植物,观察土壤变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土壤的基本组成和特性,掌握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基本条件,探讨了土壤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三黑和土地》课文原文写字词语预习和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

第20课《三黑和土地》知识点课文原文+写字表+词语表+知识点+课后习题答案+同步练习目录课文朗诵下载 (2)课文写字表 (2)课文词语表 (2)课文原文文字版 (2)课文原文电子版 (5)课文知识点梳理 (8)同步练习及答案 (17)课后习题答案 (21)课文朗诵下载https:///s/1Knh_l_p77KG8Jtul_lyT6Q 提取码: 74c2 课文写字表课文词语表课文原文文字版课本内容《三黑和土地》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一见看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是咸是甜,自己先来尝一尝。
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看温暖不温暖,合适不合适。
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三黑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今天准备好了,叫麦籽儿睡上。
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三黑耙过地,坐下来歇一歇。
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荞麦地里还有两个蝈蝈儿在叫唤,吱吱吱……叫得人心里痒抓抓的好喜欢。
小时候因为逮蝈蝈儿,常常挨骂,爹娘骂:不好好拾柴火。
地主骂:蹚坏了他的庄稼。
现在蝈蝈儿就在自已地里叫,他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快去逮吧,你听,叫得多好!”他又在打算:明年要跟人合伙,把地浇得肥肥的,让庄稼长得更好,收得更多。
再买头小毛驴,打完场赶着送公粮;驮着老伴儿看闺女,上东庄。
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
课文知识点梳理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把握课文主要观点,了解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感受土地与生命的密切联系。
植物与土壤(第3课时)教案

《植物与土壤》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浙教版教材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前几节学习了土壤生物,土壤的结构、类型基础上来研究植物与土壤的关系。
植物根的结构、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知识在后几节的内容中都要涉及到,因此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生活中学生对植物的生长需要施肥有感性认识,也见到过因营养不良而造成植物生长不利的现象,我们生活环境中发生的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现象也比较普遍,所以从身边发生的一些事例来展开探索更有利于学生对本课时内容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植物需要无机盐以及缺乏氮、磷、钾的病症。
(2)知道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基本症状及防治措施。
2.能力目标:(1)初步学习“实验方案”的优劣性比较(2)进一步培养观察、实验以及表达、交流等能力(3)掌握水富营养化污染的原因并会进行现象解释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节课实验、问题的探索,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知道植物生长需无机盐及N、P、K缺少时的症状。
(2)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现象、过程及防治措施。
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究时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比较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1)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图片,生动、直观的展现植物营养缺乏症状及水富营养化污染的情况;(2)案例探究式教学通过对家乡水系的富营养化污染的典型案例分析,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推导的能力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各种植物营养缺乏症状和水富营养化污染的图片六、教学设计本课时通过植物的向性引入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又通过对植物营养缺乏症的分析认识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起不同的作用,从而对合理施肥有了正确认识,最后通过视频和大量图片分析水富营养化污染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七、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思考思考:植物的根除了会向水生长之外,还具有向化性,这是为什么?回答: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类比、设疑、认识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思考: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实验设计: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一组实验证明含氮、磷和钾的无机盐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
第3课时 岩石的组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课件

的字,这说明该矿物的透明度是( A )。
A.透明
B.半透明
C.不透明
点拨:矿物的透明度分三种,能透过矿物碎片的边缘看到其他物体的为透明。
4.关于矿物的颜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矿物的外表颜色就是矿物的条痕颜色 B.矿物的条痕颜色是观察矿物的重要特征,是判断矿物种类的重要依 据之一 C.识别矿物时,矿物的外表颜色比矿物的条痕颜色更重要
透明。
4.如图所示的矿物中,( B )矿物的硬度为硬。
A.用指甲刻画
B.用小刀刻画
C.用小刀刻画
点拨:矿物的硬度分四种,A矿物能用指甲刻画出痕迹,说明其硬度为软;B矿物
用小刀不能刻画出痕迹,说明其硬度为硬;C矿物用小刀能刻画出痕迹,说明其
硬度为较硬。
5.【台州市期末】下列关于岩石和矿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岩石组成了自然界中各种矿物 B.岩石只由一种矿物组成 C.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矿物
点拨:矿物的条痕颜色比外表的颜色更可靠,是判断矿物种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材料阅读题 矿物
矿物是组成岩石的基础,它必须是均匀的固体,必须具有特定的化 学成分。一般而言,矿物必须具有特定的结晶构造(非晶质矿物除外), 必须是无机物,所以煤和石油不属于矿物。
自然界目前已知的矿物近 4000 种,常见的矿物仅200余种。其中以 硅酸盐矿物和石英居多,约占矿物总量的91%,这些矿物是组成岩石的 主要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2.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由硬到软的顺序是( A )。
A.石英>长石>云母
B.云母>长石>石英
C.云母<长石=石英
3.【台州市期末】天天把一块矿物碎片的边缘放在科学书上,发现不能
透过矿物看到科学书上的文字,可以推测该矿物的透明度是( C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 1、海洋的 、 赤潮” “赤潮”现 象
2、淡水湖中的 、 水华” “水华”现象
是当今一种世界性海洋灾害 波罗的海为俄罗斯、 海洋灾害。 赤潮是当今一种世界性海洋灾害。波罗的海为俄罗斯、 芬兰、瑞典、丹麦、德国等工业国所包围, 芬兰、瑞典、丹麦、德国等工业国所包围,这些国家向波 罗的海排放大量废水。仅俄罗斯,每天就有300多万吨工 300多万吨 罗的海排放大量废水 。 仅俄罗斯 , 每天就有 300多万吨工 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每年排入磷的 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波罗的海。 排入波罗的海 总量约为20000多吨,造成海水的富营养化, 20000多吨 总量约为20000多吨 , 造成海水的富营养化,致使浮游生 物大量繁殖,波罗的海沿岸赤潮经常发生。 物大量繁殖,波罗的海沿岸赤潮经常发生。据日本环境厅 调查,日本的濑户内海有2 调查 , 日本的濑户内海有 2/3的海底已经没有或几乎没有 大量氮、 进入濑户内海, 生物。由于大量氮 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濑户内海 生物。由于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濑户内海,水体浮 游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海域赤潮经常发生,次数逐年剧增。 游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海域赤潮经常发生,次数逐年剧增。 1970年有79次 1975年竟达300次之多 1994年 年有79 年竟达300次之多。 17日 1970年有79次,1975年竟达300次之多。1994年3月17日, 南非西海岸出现了50多年来罕见的赤潮, 50多年来罕见的赤潮 南非西海岸出现了50多年来罕见的赤潮,臭鱼烂虾堆满整 个海滩。在一些海滩上,死鱼堆得近1米厚。
植物生长除了要从 土壤中吸收水分外, 土壤中吸收水分外,还 需要吸收无机盐 无机盐。 需要吸收无机盐。
(三)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P89活动 P89活动5 活动5
配制四种营养液, 配制四种营养液,观察植 物在营养液中的生长。 物在营养液中的生长。 A 正常 B 缺氮 C 缺磷 D 缺钾
正常
植株暗绿带红 缺磷
富营养化污染
产生的原因:水体中有过多的氮 磷元素 产生的原因 水体中有过多的氮.磷元素 水体中有过多的氮 水体中氮.磷元素的来源 水体中氮 磷元素的来源:(1)工业上排放的含有 磷元素的来源 工业上排放的含有 氮.磷及有机物的废水 磷及有机物的废水 (2)农业上过多使用氮肥 磷肥 农业上过多使用氮肥.磷肥 农业上过多使用氮肥 (3)生活上排放的大量污水 生活上排放的大量污水 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基本症状:淡水中出现水华现象 淡水中出现水华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基本症状 淡水中出现水华现象 海水里出现赤朝 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 藻类大 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 水中N.P元素过多 量繁殖 需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分解死亡的藻类 殖 需氧微生物大量繁殖 分解死亡的藻类 水体中的溶解氧剧降 鱼类等需氧生物大量死亡 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分解尸体 水体发黑发臭,水 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 分解尸体 水体发黑发臭 水 质恶化
3.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时,一般会发生下列情况: .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时,一般会发生下列情况: 溶解氧急剧降低; 藻类植物大量繁殖; ①溶解氧急剧降低;②藻类植物大量繁殖;③ 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 水体中氮、磷过多; 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④水体中氮、磷过多; 鱼类等水生动物大量死亡; ⑤鱼类等水生动物大量死亡;⑥需氧微生物大 量繁殖; 水体发黑发臭。 量繁殖;⑦水体发黑发臭。 你认为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整个过程顺序为: 你认为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整个过程顺序为 ④②⑥①⑤③⑦ __________。
当分别按标准添加含氮、磷和钾的化合物后, 当分别按标准添加含氮、磷和钾的化合物后,植物 的生长慢慢恢复正常。 的生长慢慢恢复正常。
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 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不同的无 机盐对植物生长起不同的作用
正常
缺氮
缺磷
缺钾
如果植株生长得特别矮小, 如果植株生长得特别矮小,而且 叶片呈暗绿色,甚至红色, 叶片呈暗绿色,甚至红色,则是 由于体内缺少哪种无机 ( ) A. 氮 B. 磷 C. 钾 D. 铁
4、家用洗涤剂中含有一种叫三聚磷酸钠的化 学物质, 学物质,因此工农业生产及城市生活污水中含 处理污水时,要不要除去磷, 磷,处理污水时,要不要除去磷,有以下几种 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磷是生物营养元素,不必除去 (A)磷是生物营养元素, 磷是生物营养元素 (B)含磷污水是很好的肥料 含磷污水是很好的肥料, (B)含磷污水是很好的肥料,不必除去 (C)含磷污水导致水和土壤污染 含磷污水导致水和土壤污染, (C)含磷污水导致水和土壤污染, 必须除去 (D)磷对人体无毒 磷对人体无毒, (D)磷对人体无毒,除去与否无关紧要
讨论: 讨论:
为防止水质资源恶化, 为防止水质资源恶化,我们能在日常生产 和生活中做些什么? 和生活中做些什么?
生活中使用不含N、 的洗涤剂及 生活中使用不含 、P的洗涤剂及 日常化学用品;可以多使用有机肥, 日常化学用品;可以多使用有机肥, 少用化肥。 少用化肥。生产中减少水污染
• • • • • • • • •
植株矮小,叶色发黄, 植株矮小,叶色发黄, 缺氮 植株矮小,叶面有褐斑, 植株矮小,叶面有褐斑, 缺钾
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在分别缺乏氮、 在分别缺乏氮、磷和钾元素 的培养液中, 的培养液中,植物的生长状况不 分别出现生长异常。 同,分别出现生长异常。 当分别按标准添加含氮、 当分别按标准添加含氮、磷 和钾的化合物后, 和钾的化合物后,植物的生长慢 慢恢复正常。 慢恢复正常。
水华 (water blooms),是淡水中的一种 water blooms) 自然生态现象, 只是仅由藻类引起的, 自然生态现象 , 只是仅由藻类引起的 , 如蓝藻 严格意义上应称为蓝细菌) 绿藻、硅藻等, (严格意义上应称为蓝细菌)、绿藻、硅藻等, 也就是水体中氮磷含量大量增加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中氮磷含量大量增加, 也就是水体中氮磷含量大量增加,水体富营养化, 藻类大量繁殖。 藻类大量繁殖。 水华”发生时,水一股呈蓝色或绿色。 “ 水华 ”发生时,水一股呈蓝色或绿色。 这 种在自然界就有的“水华”现象, 种在自然界就有的“水华”现象,在我国古代历 史上就有记载。在自然界中它们很快消失, 史上就有记载。在自然界中它们很快消失,并没 有给水产动物和人类带来危害。 有给水产动物和人类带来危害。
淡水中富营养化后, 水华”频繁出现, 淡水中富营养化后,“水华”频繁出现,面 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太湖、滇池、 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太湖、滇池、 巢湖、洪泽湖都有“水华” 就连流动的河流, 巢湖、洪泽湖都有“水华”,就连流动的河流, 如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下游汉口江段中也出现 如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下游汉口江段中也出现 水华” “水华”。 淡水中“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 淡水中“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饮用水 最大危害 源受到威胁,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 源受到威胁,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 蓝藻“水华”的次生代谢产物MCRST能损害肝脏, MCRST能损害肝脏 蓝藻“水华”的次生代谢产物MCRST能损害肝脏, 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此 自来水厂的过滤装置被藻类“水华”填塞, 外,自来水厂的过滤装置被藻类“水华”填塞, 漂浮在水面上的“水华”影响景观, 漂浮在水面上的“水华”影响景观,并有难闻的 臭昧。 臭昧。
5、某池塘因污染而出现了 黄绿色的“水花”现象,这 属于水的_________污染,其 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大 量增多,导致____________ 大量繁殖。
本课小结
1、植物生长除了要从土壤中吸收水 植物生长除了要从土壤中吸收水 无机盐。 分外,还需要吸收无机盐 分外,还需要吸收无机盐。 2、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 要使植物生长良好, 要使植物生长良好,就要适时适量 地给土壤施用肥料。 地给土壤施用肥料。不同的无机盐对植 物生长会起不同的作用。 物生长会起不同的作用。 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 3、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
正常
缺氮
缺磷
缺钾
要使植物生长良好, 要使植物生长良好,就要适时 良好 肥料。 适量地给土壤施用肥料 适量地给土壤施用肥料。不同的无 机盐对植物生长会起不同的作用。 不同的作用 机盐对植物生长会起不同的作用。
不同植物 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量不同
讨 论:植物和土壤的相互关系
(1)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和无机盐 (2)植物可以帮助土壤积累有机物 (3)农林业生产也会对土壤产生一 些负面影响。 些负面影响。 过多施肥会使土壤板结, 如 : ( A ) 过多施肥会使土壤板结 , 改变土壤的结构。 改变土壤的结构。 (B)水体富营养化污染
( 第三课时 )
资料链接:早在300年前, 资料链接:早在300年前,英国科学家伍 300年前 德华就做了这样的实验。他分别用雨水、 德华就做了这样的实验。他分别用雨水、河 水和浸泡过土壤的水来培养薄荷, 水和浸泡过土壤的水来培养薄荷,发现用浸 泡过土壤的水种植的薄荷生长得最好。 泡过土壤的水种植的薄荷生长得最好。由此 他推测,植物的生长是土壤中的某些物质 某些物质分 他推测,植物的生长是土壤中的某些物质分 不开的。后来科学家将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物 不开的。后来科学家将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物 无机盐配置成营养液 质—无机盐配置成营养液,用它来代替土壤 无机盐配置成营养液, 栽培植物这就是无土栽培 无土栽培。 栽培植物这就是无土栽培。
D
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 练
用甲、乙两个试管( 1、用甲、乙两个试管(甲管盛有肥沃土壤的 浸出液,乙管盛有蒸馏水), ),各培养一棵大小相 浸出液,乙管盛有蒸馏水),各培养一棵大小相 同的健壮幼苗。一段时间后, 同的健壮幼苗。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用肥沃土壤 浸出液培养的幼苗,生长健壮,颜色鲜绿; 浸出液培养的幼苗,生长健壮,颜色鲜绿;用蒸 馏水培养的幼苗,生长瘦弱,颜色发黄。 馏水培养的幼苗,生长瘦弱,颜色发黄。则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说法中,正确的是( ) 该实验表明: A、该实验表明: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 该实验表明: B、该实验表明:根吸收的是溶解在水中 的无机盐 生长在土壤中的植物, C、生长在土壤中的植物,所需要的无机 盐则是由根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来的 D、以上说法都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