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科质控重点
外科系统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
一、外科系统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一)科室管理1、严格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
(1)无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
⑵所有在科室执业的医师、护士均已注册。
⑶执业医师、护士无超范围执业。
⑷无虚假、违法医疗广告⑸卫技人员与床位比例符合医院规定的要求(6)护士与床位比例符合医院规定的要求。
(7)在一切医疗行为中无收受红包。
(8)在一切医疗行为中无收受回扣。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1)科室制定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各级各类员工岗位职责。
重点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内容包括首诊负贵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处方管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转科、转院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医疗技术准入制度,交接班制度,医患沟通制度,医疗责任追究制度等。
(2)本岗位的工作人员熟知其工作职责与相关规章制度。
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工作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护士条例》,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医师外出会诊管理办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3、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医务人员在临床的诊疗活动中能遵循与其执业活动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4、制定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医疗和非医疗事件)及医疗救援任务。
(1)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医疗救助预案。
(2)有相关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渠道。
5、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并组织实施。
(1)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目标、制度和实施措施。
(2)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计划和实施目(3)每年对本科室专业技术人员的专科技术、科研继续教育进行考评。
胸外科工作制度
胸外、甲状腺、乳腺外科工作制度
一、认真执行医护人员岗位职责制度和《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健全科内医疗质量管理和医德医风的约束机制。
二、加强病人管理,主管医生每日早晚各查房一次;危重病人应随时查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不推诿病人,对新入院病人根据各自管理范围及病情及时诊治。
三、加强值班制度,值班医生应坚守工作岗位,做好交接班工作。
四、加强病历书写规范管理:严格按照病历书写规范要求完成,上级医生要加强检查,杜绝出现乙级病历和丙级病历。
五、加强“三合理”管理,防止过度治疗和检查。
防止药占比超标,尤其新农合社保自费比要严格控制。
六、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1、严格掌握手术指征,认真执行围手术期管理。
2、严格执行手术前讨论制定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3、严格执行手术和有创操作前签字制度。
4、树立无菌操作观念,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防止院内感染。
5、严格执行输血程序以及输液、用药的各项规定,严防错输血,用错药。
七、加强人才培养,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开展基础操作技术的训练,不断提高理论技术水平。
做好实习生、规培医生的
带教管理工作。
八、加强医疗安全教育,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九、遵守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离职守;坚持医疗原则,按规定出具医疗证明;杜绝收受病人红包、财务和物品等。
胸外科、甲状腺、乳腺外科。
胸外科质控指标
100%
十.护理质量与安全指标
38.基础护理合格率
≥95%
39.院内压疮发生例数(难免性压疮除外)
40.跌倒/坠床发生例数
18.药品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例(药占比)
%
19.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53%
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
21.Ⅰ类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30%
五.住院患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前微生物检验标本送检率(能送检的必须送检)
22.使用抗菌药物总体送检率
≥30%
23.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送检率
≥50%
24.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送检率
≥80%
六.医院感染控制指标
25.医院感染发病率
≤5%
26.医院感染漏报率
≤5%
手术感染
0 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浅层组织手术感染例数
深部组织手术感染例数
器官手术感染例数
腔隙内手术感染例数
七.临床路径质量指标
路径名称
肺下叶切除术
胸下段食管癌手术
经胸贲门癌手术
27.入径率≥50%
28.完成率≥70%
29.平均住院日(天)
项目
科室目标值
当月完成情况
一.胸心血管外科运行基本数据及质量与安全指标
1.出院患者总人次数
2.手术总例数
3.死亡例数
4.三级以上手术例数
5.非计划再次手术例数
6.手术术后并发症例数
7.手术感染例数
8.住院时间超过பைடு நூலகம்0天患者病情分析率
100%
9.科室平均住院日(天)
天
10.科室安全(不良)事件上报例数
胸外科医疗质控标准_概述及解释说明
胸外科医疗质控标准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胸外科医疗质控标准是指为了确保胸外科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高质量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和指导原则。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胸外科医疗质控标准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明确胸外科医疗质控标准,能够规范临床实践、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并降低手术风险,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以下结构进行阐述:第一部分:引言-介绍文章主题以及目录结构;第二部分:胸外科医疗质控标准的重要性-详细论述胸外科医疗质控概念、手术风险与安全问题以及对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第三部分:胸外科医疗质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讲解如何选择监测指标和评估方法、参考依据和流程以及质量改进策略和持续监测机制;第四部分:胸外科医疗质控标准的解释说明及应用场景介绍-详细解释标准的含义,提供实例应用场景与案例分析,并总结经验教训;第五部分:结论-总结回顾胸外科医疗质控标准,并对未来改进和发展进行展望,提出对读者和相关从业人员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概述胸外科医疗质控标准以及其重要性,介绍制定和实施这些标准的流程和方法,以及解释说明与应用场景介绍。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了解胸外科医疗质控标准的基本概念、应用价值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从而提高对胸外科手术质量管理的认识水平,并为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参考和指导。
同时,本文还希望能够唤起广大相关从业人员对胸外科医疗质控工作的重视,并促进其积极参与和推动行业发展。
2. 胸外科医疗质控标准的重要性2.1 胸外科医疗质控概念胸外科医疗质控是指通过制定、实施和监测一系列规范和指南,用以提高胸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它涵盖了从手术前评估到手术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旨在保证患者接受到高质量、安全可靠的胸外科医疗服务。
2.2 胸外科手术风险与安全问题胸外科手术涉及到心脏、肺部等重要器官,由于手术难度大、切口复杂,使得其风险相对较高。
胸外科专科监测指标汇总
胸外科专科监测指标汇总胸外科是一个涉及心脏、肺部和食管等重要器官的外科学科。
在手术治疗、疾病检测、临床研究等方面,胸外科的专业技术和监测指标非常关键。
本文将对胸外科专科监测指标进行汇总和分析。
一、心脏监测指标:1.心电图监测心电图记录了心脏电活动的变化,是非常常用且重要的心脏监测方法。
心电图可以检测心脏的心率、节律、ST段、T波等信息,及时发现心脏方面的异常情况。
2.动态心电图监测动态心电图记录了心脏电活动的变化,通过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连续监测,可以有效发现心脏疾病的异常情况。
3.磁共振心动图监测磁共振心动图通过画出心脏不同位置的图像,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心脏疾病的情况。
磁共振心动图能够发现心血管病变和心肌缺血等情况。
二、肺部监测指标:1.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肺部的功能状态,通过测量肺活量、呼吸道流速、通气量等指标,来判断是否存在肺部疾病。
2.血氧监测血氧监测可以通过衣戴式血氧仪等设备,实时监测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率变化等情况,有利于发现肺部功能异常以及呼吸困难等情况。
三、食管监测指标:1.食管高分辨扫描食管高分辨扫描可以通过检测食管表面的细微变化,帮助医生发现食管疾病的情况。
这种方法有效地在早期发现食管癌等疾病。
2.食管胃食管反流监测食管胃食管反流是指胃液倒流到食管中,引起疼痛和不适等症状。
食管胃食管反流监测可以通过多通道PH测定仪,检测食管酸度变化,进而判断是否存在胃食管反流的情况。
以上是胸外科专科监测指标的汇总。
通过以上监测指标的检测,可以发现并及时治疗胸外科疾病,有效地保护患者的健康。
我们需要提高对胸外科专科监测指标的了解和认识,做好防治胸外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胸外科质量控制计划
胸外科质量控制计划English Answer:Quality Control Plan for Thoracic Surgery.Introduction.Quality control in thoracic surgery is essential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surgical procedures. A comprehensive quality control plan should include protocols for monitoring and evaluating surgical outcomes,identifying areas for improvement, and implementing changes to enhance patient care.Components of a Quality Control Plan.1. Data Collection.Data collec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any qualitycontrol plan. This includes collecting information onpatient demographics, preoperative risk factors, surgical procedures performe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long-term outcomes. Data can be collected through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surgical logs, and patient surveys.2. Outcome Monitoring.Outcome monitoring involves tracking and analyzing surgical outcomes. Common outcome measures include mortality, morbidity, length of stay, readmission rates,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By comparing outcomes to established benchmarks, surgeons can identify areas where improvement is needed.3. Root Cause Analysis.When adverse events or complications occur, it is essential to conduct a thorough root cause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underlying causes. This involves examiningall aspects of the surgical process, including preoperative planning, surgical technique, and postoperative care. Byunderstanding the root cause of complications, surgeons can develop strategies to prevent them from recurring.4. Quality Improvement.Quality improvement initiatives aim to improve surgical outcomes and patient car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outcome monitoring and root cause analysis, surgeons can implement changes to their practice, such as adopting new surgical techniques, revising postoperative protocols, or enhancing communication with patients.5. Education and Training.Education and training are essential for maintainingand improving surgical skills. Surgeons should participatein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courses, attend conferences, and engage in simulation training to stay up-to-date on the latest advancements and techniques.6. Patient Engagement.Involving patients in their own care is crucial for quality improvement. Surgeons should communicate openly with patients, provide clear explanations of procedures and risks, and encourage patient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By empowering patients, surgeons can improve outcomes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7. Peer Review.Peer review is a valuable tool for evaluating surgical performance and identifying areas for improvement. It involves having other surgeons review cases, provide feedback,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Peer review can help surgeons improve their surgical techniques, reduce complications, and enhance patient care.8. Regulatory Compliance.Thoracic surgeons must adhere to all relevant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infection control, patient safety, and informed consent. Compliance with these regulations helps ensure thatpatients receive safe and effective care.Conclusion.A comprehensive quality control plan is essential for maintaining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oracic surgery. By collecting data, monitoring outcomes, conducting root cause analysis, implementing quality improvement initiatives, and engaging in education, training, and peer review, thoracic surgeons can strive to provide the best possible care for their patients.Chinese Answer:胸外科质量控制计划。
胸外科评价指标
心胸外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
优秀标准的确定:各项指标权重中,相当一部分病人主观的指标,另外部分指标护
理工作仅占主要地位,仍有部分因素为非护理因素,因此这部分指标权重相加,取中间值,大约为15%,因此从总权重(100%)中扣除中间值,所得为优秀
合格标准的确定:与优秀标准的确定方法类似,扣除还有非护理因素的权重,所剩
评价指标
权重系数
标准值
得分
术后拔气管插管时间(h )
6%
≤72h 6% >72h
0 术后疼痛分值(0-10分) 3% ≥7分 3% <7分 0 特级一级护理合格率 4% 100% 4% <100% 0 专科护理技能考核合格率 6% 100% 6% <100% 0 急救物品完好率 5% 100% 5% <100% 0 导管感染和/或堵塞率 1% 无 1% 有 0 术前健康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 8% 无 8% 有 0 压疮发生率 27% 无 27% 有 0 护理缺陷事故发生率 7% 无 7% 有 0 病人满意度 7% >70分 7% ≤70分 0 护理评估符合率 7% 100% 7% <100% 0 护理诊断正确率 7% 100% 7% <100% 0 护理措施准确率 7% 100% 7% <100% 0 健康知识知晓率 2% 了解≥60% 2% <60%
0 病人心理状态
3%
无不良心理状态存在或存在,护士每日给予心理护理超过2次 3%
达不到上述
总分
为75%,确定为合格。
不合格:≤75%分即为不合格。
胸腔穿刺术质控要点
胸腔穿刺术质控要点胸腔穿刺术是一种利用切口、针头或穿刺针等工具,经胸腔壁将插针穿过肺膜达到胸膜积液部位进行抽液或其他治疗的外科技术。
它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诊断和治疗方法。
但是,由于操作难度较大、并发症多、严重性高,因此在进行胸腔穿刺术时需要高度的技术水平和良好的质控要求。
以下是胸腔穿刺术质控要点的相关内容。
胸腔穿刺术操作前准备工作:在进行胸腔穿刺手术时,应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包括:(1)术前病史询问: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病史、手术史、过敏史等。
(2)术前检查: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检,尤其是对胃肠道、心血管系统等进行检查,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
(3)严格的无菌操作:在操作前要进行充分的无菌准备,包括洗手消毒、戴好手套、穿好无菌手术衣和口罩等。
(4)准确定位:通过影像学等方式确定穿刺部位和深度,以避免误刺或者深度不足。
(5)缓解焦虑:在进行手术前,医护人员应与患者进行交流,提前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让患者对手术充满信心。
胸腔穿刺术操作中应注意的要点:(1)选择适当的穿刺方式:胸腔穿刺术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如经皮穿刺、经内窥镜穿刺等,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术前检查结果,选择最适合患者的穿刺方式。
(2)掌握穿刺针头的角度和方向:应当确保针头进入胸腔,避免损伤肺组织。
(3)掌握穿刺深度:确定穿刺深度后,应尽量避免多次刺穿,以减少创伤。
(4)术中检查防止误伤:在进行穿刺后,应检查液体的颜色、气体的存在、液体的量等信息,避免误伤。
胸腔穿刺术操作后的注意事项:(1)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术后,应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
(2)术后疼痛管理:患者术后难免会出现疼痛感,因此需要给予适当的镇痛治疗。
(3)肺功能监测:胸腔穿刺术后,患者肺功能容易出现损伤,应定期进行肺功能监测。
(4)密切观察有无出血、气胸等并发症:胸腔穿刺术后,随时观察术后出血、气胸等并发症的出现。
总之,胸腔穿刺术是一种有一定难度和风险的手术,它对医护人员的操作技术、设备的质量和管理流程的完善都有很高的要求。
38心胸外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
气度外科医疗质量评论系统与查核标准评论指标评论重点七、医院感染防控与连续改良(100分) 评论方法分值评分1001、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例、规章和规范、惯例,拟订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2、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展开耐药菌株监测。
3、病区医院感染防控。
4、胸腔镜医院感染防控。
5、教育与培训。
1、依据《医院感染管理方法》要求,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严格履行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流程。
1、严格履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掌握非限制类抗生素、限制类抗生素及特别类抗生素使用指征。
2、严格掌握抗生素预防性使用和治疗性使用原则。
3、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一定切合卫生部要求。
除社区获取性肺炎、社区性泌尿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能够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外,其余感染需使用氟喹诺酮时一定要有病原微生物支持。
4、严格履行“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标准”。
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应预防使用抗生素,术中手术时间大于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应追加一次抗生素,术后依据手术切口使用抗生素,I类切口不使用或24小时内停用抗生素,II类切口48小时内停用抗生素,III类切口抗生素使用3至7天内停药。
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种类选择参照卫生部《常有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履行。
5、踊跃展开病原微生物的送检及培育,特别是血、尿、便、痰或其余体液。
6、踊跃配合医院多重耐药菌(MDRO)的检测,听从医院感染办公室的工作要求。
1、医务人员严格履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绝技术、标准预防、手卫生规范。
2、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材的冲洗、消毒、灭菌管理切合规范。
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药械的管理切合规范。
3、常用无菌敷料缸应每日改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件一经翻开,使用时间不得超出24小时。
4、各样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洁净、感染伤口挨次进行。
特别感染伤口如炭疽等应在诊室或病室换药,处理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
5、特别感得病人需进行隔绝。
6、严格履行预防、控制呼吸机有关性肺炎、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留置导管所致的各项举措。
胸外科质控指标
18.药品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例(药占比)
38.34%
19.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53%
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
54.54
21.Ⅰ类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30%
五.住院患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前微生物检验标本送检率(能送检的必须送检)
22.使用抗菌药物总体送检率
≥30%
23.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送检率
28.完成率≥70%
29.平均住院日(天)
30.30日内再住院率较前缩短或合理同比下降或合理
31.临床路径管理病种入组率
32.并发症与合并症发生例数同比下降或合理
八.单病种质量指标
单病种名称
33.单病种质量指标上报合格率
100%
九.病案质量指标
34.甲级病历率(无丙级病历)
≥90%
35.出院病历2工作日内归档率
2016年胸心血管外科质控指标
项目
科室目标值
当月完成情况
一.胸心血管外科运行基本数据及质量与安全指标
1.出院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总人次数
2.手术总例数
3.死亡例数
4.三级以上手术例数
5.非计划再次手术例数
6.手术术后并发症例数
7.手术感染例数
8.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病情分析率
100%
9.科室平均住院日(天)
8.5天
≥50%
24.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送检率
≥80%
六.医院感染控制指标
25.医院感染发病率
≤5%
26.医院感染漏报率
≤5%
手术感染
0 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浅层组织手术感染例数
乳腺外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
乳腺外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1、月门诊人次;2、出院人次;3、平均住院床日;4、药品比例;5、床位使用率;6、择期手术术前平均住院日≤3天;7、处方合格率达95%;8、住院病人三日确诊率95%;9、出入院诊断符合率95%;10、完成成分输血指标达85%,全血和成分输血适应证90%,血袋回收率100%;11、传染病报告率100%;12、甲级病例90%;13、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14、医院感染漏报率≤10%,医院感染率≤10%;15、无菌手术切口甲级符合率97%,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0.5%;16、术前术后诊断符合率≥85%;17、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60%。
附件二:科室重点监测指标1、压疮发生率;2、跌倒发生率;3、管路脱落发生率(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尿管、胃管、引流管、深静脉插管等);4、意外伤害发生率(烫伤、坠床、自杀、走失等);5、24/48小时重返ICU率;6、手术患者重点并发症(手术患者手术后肺栓塞、手术患者手术后深静脉血栓、手术患者手术后败血症发生率、择期手术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7、胸腔镜诊疗再开胸发生率;8、手术患者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例数/术后住院期间死亡例数;9、医院感染重点监测指标(呼吸机相关肺炎、静脉导管致血行感染、留置导管致感染等);10、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11、药物不良反应报告。
附件四:临床路径及单病种质量控制参见相关卫生部病种临床路径。
附件五:手术分级标准I级(住院医师):乳腺脓肿引流,乳腺活检,乳腺良性肿瘤切除,乳腺外伤手术。
Ⅱ级(主治医师):乳腺全切除术,乳部分切除、腺叶切除术。
Ⅲ级(副主任医师):乳腺癌根治及改良根治术,乳房成形术,乳房重建术。
Ⅳ级(主任医师):乳腺癌扩大根治切除术,新技术新项目手术。
普胸外科手术质量控制与评估体系【精编版】
普胸外科手术质量控制与评估体系摘要普胸外科手术质量控制涉及医疗机构的资质和设备技术条件、术前诊断评估、外科手术、术后管理、术后病理学诊断及随访等诸多环节。
普胸外科手术质量标准应具备循证医学证据、有具体明确的标准和要求且能符合普遍合用的原则。
精细化管理是普胸外科手术质量控制的核心理念之一,应严格遵循胸外科诊疗指南要求,建立标准临床路径的精细化管理制度,明确临床路径中各关键环节的质量标准,健全自我评价与监督检查相结合的临床质量控制体系。
正文普胸外科手术是外科领域内较为复杂的一类手术,技术要求高,学习曲线相对较长,具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一定的手术死亡率。
胸外科手术质量是影响患者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1],建立胸外科手术质量评估体系,强化胸外科手术质量控制,是进一步提升我国胸外科诊治水平的重要举措[2-3]。
胸外科手术质量不仅包括手术操作的质量,还包括术前诊断与术前评估,手术指征的把握,手术风险的评估,规范化的手术过程,术后并发症的控制,围手术期及术后的宣教与护理以及术后病理学诊断和随访等诸多环节。
相关质量控制指标可分为结构性指标、过程性指标和结果性指标等。
目前,国内普胸外科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检查与评估体系。
本文拟通过文献复习,结合上海市肺癌/食管癌外科质量控制标准,初步探讨构建胸外科手术质量控制标准。
我们将结构性指标规划为医疗设施的硬件设施,将过程性指标归纳为医疗单位的管理流程,将结果性指标总结为临床实践的专业技术。
各个胸外科中心在临床实践中可能存在分歧,在具体指标评估上不易统一量化,因此我们利用质量控制的各个细分指标建立了分值分配量化体系,以建立便捷可靠的质量控制体系,期望能够广泛地应用于胸外科手术质量评估。
我们建立的胸外科(肺癌/食管癌)手术质量控制标准为:总分100 分,硬件设施10 分,管理水平20 分,专业技术水平70 分(表1)。
1 硬件设施与医疗机构的基本要求( 10 分)1.1 环境、房屋设置(2 分)(1)术后专用的监护病房或者监护床位:开展四级以上胸外科手术需配备包括呼吸机在内的专业监护病房或者监护床位(1 分);(2) 是否有科室专用病例讨论、业务学习场所 (1 分) 。
胸外科护理质量控制方法及优化策略
胸外科护理质量控制方法及优化策略【摘要】目的:评价对胸外科患者进行质量控制护理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胸外科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质量控制护理,对比组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通过对胸外科患者进行质量控制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胸外科;质量控制护理;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胸外科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科室,其主要用于治疗肺部,支气管,食管,胸部外伤等疾病,如肺癌,气胸,肺不张,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囊肿,良性肿瘤,胸膜炎,胸腔积液,食管癌,血胸,气胸等。
大部分胸外科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即可出院,部分患者在经历创伤手术后免疫力低下,对于该类患者的术后护理十分重要,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机体恢复情况和并发症的出现。
本文通过对胸外科患者进行质量控制护理,旨在探究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1月到2023年2月胸外科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50例,平均年龄(44.42±2.37)岁,观察组患者50例,平均年龄(44..52±2.47)岁。
纳入标准:①患者生命体征正常;②不存在其他合并症;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精神系统疾病;②患者及家属不配合研究者。
1.2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质量控制护理,具体内容为:对于胸外科手术患者来说,护理人员在对其进行护理时,应密切注意患者呼吸状况,避免患者出现呼吸障碍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当患者出现嘴唇青紫等不良反应时,需立即就医。
若患者出现心跳,突然加快胸闷气短,应咨询主治医师,按医嘱服药,必要时进行相关检查。
鼓励患者排痰,防止出现呼吸道阻塞,由于患者在进行手术后全麻状态下进行气管插管,导致术后呼吸道会产生较多的粘稠分泌物,增加了呼吸道阻塞的风险和肺部感染的风险。
饮食方面,应鼓励患者多吃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肉类,水果,蔬菜等,每餐保持一定的摄入量,避免暴饮暴食,应少食多餐,减少粗糙食物的摄入,避免对食道产生损伤。
外科质控指标
退出率
知晓率
相关医务人员熟悉输血严重危害方案、处置规范、流程
100
合理使用抗菌药的监测指标
1.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
2.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
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
4.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
5.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以下
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签署率100%
成分输血率100%
输血前评估指征或检测指标100%符合规范要求
用血适应证合格率100%
输血申请单审核率为100%
大量用血报批审核率
100%
病案首页主要诊断正确率
100%
病历及时归档
≥90%。
病历甲级率
≥90%
处方合格率>99%
单病种管理
例数
临床路径完成情况
入组率
完成率
择期手术后并发症(肺栓塞、深静脉血栓、败血症、出血或血肿、伤口裂开、猝死、呼吸衰竭、骨折、生理/代谢紊乱、肺部感染、人工气道意外脱出)发生率
手术后感染例数
因用药错误导致患者死亡发生率
输血∕输液反应发生率
手术过程中异物遗留发生率
医源性气胸发生率
医源性意外穿刺伤或撕裂伤发生率
住院超30天患者数
不良事件
输血人次
分类
指标名称
指标
运行指标
工作负荷
门诊人次
急诊人次
留观人次
住院患者出院例数
出院患者实际占用总床日
住院手术例数
治疗质量
手术冰冻与石蜡诊断符合例数
恶性肿瘤手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例数
住院患者死亡与自动出院例数
外科质量控制计划
外科质量控制计划一、引言外科手术是医疗机构中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外科手术的质量和安全,制定外科质量控制计划是必要且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外科质量控制计划的目的、范围、内容和实施步骤。
二、目的外科质量控制计划的目的是确保外科手术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
三、范围外科质量控制计划适用于医疗机构的所有外科手术,包括但不限于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科、胸外科等。
四、内容1. 外科手术前准备a. 患者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确保手术适应症和手术风险评估准确。
b. 手术安排:合理安排手术时间、手术室、手术团队等资源,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c. 手术风险预防: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特点,制定相应的风险预防措施,如抗生素预防、深静脉血栓预防等。
2. 外科手术过程控制a. 手术操作规范:制定统一的手术操作规范,包括手术准备、手术操作步骤、手术器械使用等,确保手术过程规范化。
b. 手术安全检查:实施手术安全检查,包括患者身份确认、手术部位标识、手术器械核对等,避免手术错误和意外发生。
c. 麻醉管理:严格执行麻醉管理规范,包括麻醉前评估、麻醉操作、术中监测等,确保患者的麻醉安全。
3. 外科手术后管理a. 术后护理:制定术后护理方案,包括伤口处理、疼痛管理、感染预防等,促进患者康复。
b. 并发症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手术并发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影响。
c. 术后随访: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后随访,了解手术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五、实施步骤1. 制定外科质量控制计划a. 召开会议:邀请外科专家、护理人员、麻醉师等相关人员召开会议,共同制定外科质量控制计划。
b. 定义指标:根据外科手术的特点和需求,确定适用的质量指标,如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
c. 制定措施:根据指标要求,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明确责任和时间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