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今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也经历了演变和转变,适应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到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先秦儒家思想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强调五伦之道,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互动关系。
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仁”的概念,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并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道家思想的兴起在儒家思想的阴影下,道家思想也逐渐兴起并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和谐的宇宙本源。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个人成长。
3. 墨家和法家的兴盛墨家和法家思想作为先秦时期儒道思想之外的两个流派,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强调以兼爱为原则的公平和公正,主张废除封建社会的贵族统治,并提倡人民平等。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重视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4. 儒家复兴在秦汉时期,儒家经历了短暂的低谷后复兴。
儒家学者开始从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社会的根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儒家经典和儒家学派。
经过东汉时期的发展,儒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了政治、教育和社会伦理。
5. 宋明理学与道统思想宋明理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重要流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强调人性本善,并通过道德修养和学问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道统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人与道合一的境界。
6. 近现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现代化运动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特别是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主流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并提出共产主义的理念。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_演变
(2007宁夏文综,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二、儒学的兴起
1.罢黜百家 (1)为实现文化的“一统”,促进政治的“一统” 局面,汉武帝认可了董仲舒倡导儒学、实践德政、 推行教化的主张,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
韩非
小生 产者
墨家
墨子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 张加强君主专制, 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 提出“不期修古, 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 不法常可”的主张 望 兼爱、非攻、尚贤、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要 节用,要求平等, 求和平、稳定的愿 反对战争,任人唯 望 贤,过俭朴生活
关于人性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糅合道家、法家、阴 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的是
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
播。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009高考海南单科)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 作用 思想主张 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思想统一、 1.“儒学独尊”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国家安宁,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春秋大一统” 君权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 中央集权 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表明董仲舒 2.“君权神授” 天 = ①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君 加强君权 “天人合一” 中央 ②继承了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 “天人感应” 集权 ③要求君主施行仁政 3. 发挥儒家 减轻负担,缓和 ④认为君主的地位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矛盾,改善生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仁政思想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4.“三纲五常” 忠君 为人处事标准 统一 A.仁者爱人 B.君权神授 C.天人感应 D.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 (10年天津)《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 要,实质上是思想专制。既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挥了儒 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表明 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宣扬“天人感应”,为儒学披神学外衣。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第五部分思想文化发展历程专题一中国古今主流思想的演变_
【典型题例】 明末清初思想家最不同于前
代思想家主张, 而反映了突出的时代特征的是 ()
A.黄宗羲提倡“法治”
B. 王 夫 之 的 唯 物 主 义 思 想
的分析理解能力, 难度不大。汉武帝采纳“罢黜
百家, 独尊儒 术”的建议, 目 的 是 实 行 思 想 上 的
统一, 从而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而儒生董仲舒
的“ 大 一 统 ”思 想 就 是 为 适 应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政
治的需要而提出来的。
答案: D。
3. 宋 明 儒 家 思 想 的 强 化 。继 先 秦 儒 学 、两 汉
D.把西方资本 主义的政治 学说同传统 儒
家思想相结合
简析: A 项指地主阶级抵抗派, B 项指新文
化运动, C 项指资产阶级革命派, 唯有 D 项正 确 揭 示 了 康 有 为 维 新 思 想 的 特 点 。19 世 纪 90 年代 , 康有为在其《孔子改制考》等 著 作 中 把 孔 子改扮成一个主张变革的先师, 说明康有为不 但没有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反 而体现了他想借助于孔子的权威来减轻宣传 维新思想的阻力的特点。
自汉代以来,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
统思想,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之一, 对几千
年 的 封 建 文 化 产 生 了 深 远 的 影 响 。中 国 古 代 儒
家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以伦理亲
情为纽带的先秦儒学是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一
时期, 以阴阳五行为框架的两汉经学是儒家思
想发展的第二时期, 以心性本体为核心的宋明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 儒家思想阶段: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治、孝道、道德修养等,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秩序。
2 - 道家思想阶段:汉代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逐渐兴起,其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和心灵的平和。
3 - 佛家思想阶段: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与道家、儒家思想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苦难,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
4 - 宋明清时期:宋代后期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重新兴起,出现了新儒家思想。
新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提倡“格物致知”和“致良知”,强调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的演进过程,历经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脉络:百家争鸣的产生——道法墨——☆儒家的发展百家争鸣原因1、阶级:士阶层活跃,受到重用。
2、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3、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
4、文化:①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②私学兴起,造就大批文士。
根本原因:社会变革。
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较为深远。
代表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派别代表思想评价道家(辩证法思想)唯心主义老子(创始人)春秋本原是“道”,顺其自然,清静无为。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庄子战国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墨家(代表手工业者)墨子(创始人)战国兼爱、非攻、尚贤(治国主张)反映平民要求和平、稳定的愿望法家韩非子战国以法治国、权术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备注:十家: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九流: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儒学的发展儒家:代表统治阶级利益时间人物思想评价其他治国理念伦理观君民关系核心主张春秋晚期创立孔子(创始人)仁性相近以德治民仁、礼进步性:1、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2、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
保守性:1、主张恢复周朝制度。
2、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唯心主义战国继承发展孟子仁政性本善民贵君轻仁政调整阶级矛盾,适应社会的需要荀子(是各宗各派仁义、王道、性本恶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朝气和信心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以德服人天行有常秦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打击汉朝新儒学董仲舒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积极:1、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根本目的)。
2、对儒学成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①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②孔子、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出现背景总体:“社会大变革”1)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发展(物质基础)2)政治: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崩溃,争霸兼并战争出现(上层建筑变化)3)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出现,士阶层活跃并受重用4)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造就一大批知识渊博文士(一)儒家1、孔子(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思想主张:总体:提出“仁”与“礼”学说,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特点:人本主义。
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重道德,重视人的作用和价值。
(1)思想观:“仁”、“礼”(联系《论语》)“仁”:含义:爱人实践方法:忠恕评价:有利于抑制暴政,缓和矛盾;但强调仁爱有等级“礼”:含义:(狭义)周礼(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实践方法:克己复礼(对社会;对个人)评价:明晰等级,有保守一面;但有利于规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稳定(2)政治观:德治(3)哲学思想:重人事,轻鬼神(宇宙观)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和社会方面,把探讨和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放到首位。
----务实(4)文化教育:①开创私学②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六艺③整理文化典籍——六经2、孟子(战国时期)——继承孔子学说(1)政治思想:仁政(注意与孔子“仁”区别)“民贵君轻”(2)伦理观:性本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3.荀子(战国时期)——吸收各家精华,丰富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思想主张:(1)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顺应自然,也可以改变自然(唯物主义)(2)伦理观:性本恶→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3)政治思想:重礼,礼法并用;君舟民水(二)道家——老庄之学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方法1.老子——(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思想主张:(1)核心:“道”,道是世界的根本(2)哲学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3)人生态度——消极悲观,“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专题古今中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古今中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为诸子百家之一。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来调解与建立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发展: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2、秦朝: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排斥。
秦始皇重用法家思想,主张法治。
3、西汉: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①主张:a、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
(天人感应)b、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其他学说都要禁止。
c、建立太学等学校,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
②影响:a、适应了当时封建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具有积极作用b、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c、主张建立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有利于封建教育的发展d、独尊儒术长期束缚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4、隋唐:儒教、道教、佛教逐渐融合,儒家思想逐渐融合了道教、佛教思想。
二、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变1、地主阶级改革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
(鸦片战争后,魏源《海国图志》)2、地主阶级的“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与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洋务运动)3、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主张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发展资本主义。
具有进步性与爱国性。
(维新变法)4、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思想: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辛亥革命)5、资产阶级立宪派“实业救国”的思想: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同拯救国家结合起来。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材料一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 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 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 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 响。他与汉武帝一起作为西汉鼎盛时代的代表是当之 无愧的。 ——田昌五、安作樟主编《秦汉史》 材料二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 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 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 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 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对董仲舒的评价标准不同,你比较同意上述 哪一种看法?为什么?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地位 原因 春 仁、礼、中庸、 不被重视 要求恢复周礼,有保 秋 为政以德 守性 战 仁政、王道、舍 显学,但 浓厚理想化色彩,脱 国 生取义 不被青睐 离群雄割据的现实 西 大一统、君权神 确立正统 汉 授、天人感应 地位 宋 “存天理,灭人 理学兴起 明 欲”“心即理也”重塑正统 明 君主是天下之大 批判 清 害、工商皆本、 和 经世致用 继承 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适应统治者需要 思想内容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 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 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 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 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 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 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翦伯赞《中国 史纲要》 依据材料,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出现众多思想 流派,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了社会 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百家争鸣(1)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㈠、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形成背景①、汉武帝初期社会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三大问题)②、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③、汉武帝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
2、代表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3、思想主张: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为巩固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4、历史意义:他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汉武帝加以实行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①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政③教育:以儒家五经为教科书〔诗书礼易和春秋〕,兴办太学和郡县学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宋明理学㈠、产生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地位;汉唐以来三教合一趋势的推动;两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需要新的统治思想。
㈡、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程朱理学: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核心思想);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朱熹特别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明天理的途径是“格物致知”。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5·江苏高考)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 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 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考纲解读
春秋战国时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的形成。 期的思想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 汉代儒学
地位的措施。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
明清之际的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 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进步思潮
时代背景 代表人物、 主张
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 )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 深远 ●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 ●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016·南通、扬州三模)吕思勉评价古代某思想家时说,他于致 用之学,以及孔门的经,极意考究。他要把天下的物,格得“表里 精粗无不到”,而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该思想家应是 ( ) A.董仲舒 B制强 化,资义萌 芽,理学僵 化
李贽(反传统) 黄(反专制本末)民主启蒙,继承传 顾(经世致用) 统民本思想 王(哲学)
批判继承;批判 理学、儒学范畴; 未推动转型;资 义萌芽的反映。
(2016·南京、盐城二模)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 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生”并没有善 恶之别,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 才称其为恶。但是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 致了人性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 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由此可知 ( ) A.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 B.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观 C.两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 D.两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原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孔子
思想核心:“ 仁 ” “仁”就是爱人;克己复礼 实现“仁”,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与 人” 政治思想: 主张“为政以德”,取信于民,包 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 《六经》 思想地位 举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 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 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 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 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 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 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 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二、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及其思想
1、生平: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董仲舒
2、著作:《春秋繁露》
3、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的需要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发挥民本思想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 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1、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 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 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 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 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 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由 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程朱理学 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 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其实,我们常说的宋明理学,在通常 的意义上就是指程朱理学。 内容: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 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 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
西周—周公礼乐思想。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百家争鸣。
秦朝—法家思想。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
魏晋时期—玄学昌盛、糅和儒道。
南北朝—佛学思想。
唐朝—三教并重。
宋元—程朱理学。
明清—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
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
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今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古今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趋势展望本专题讲述中国古3今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主要包括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唯物思想的发展、近现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和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
2000年文综卷“黄宗羲、维新派和激进民主主义者对待封建专制所提出的思想主张”题,2002年文综卷“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变化”题,2003年文综卷“思想解放为社会进步的先导”题,2004年文综卷三“儒家学说的兴衰”题等,都是围绕中国主流思想设计的。
这些题目连续不断地出现在高考中,表明了其在高考中的地位。
从考查的题型来看,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形式比较灵活,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在复习中,要准确把握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社会地位的变化;知道思想的变化与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确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人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之中所起的作用。
●主干知识整合一、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1.出现原因(1)各个诸侯国在混战的局面下要求政治改革,以便在相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各种理论的指导。
(2)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使各个学派得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和主张。
(3)封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4)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天文学、数学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基本认识百家争鸣,实际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被打破,需要思想理论的重新认识,百家争鸣就是思想领域对种种历史、现实问题斗争的反映。
这一潮流的出现,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思考讨论法家主张“法治”,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依法治国”有何区别和借鉴意义?提示:法家主张的“法治”思想,实际上是封建信条,服从于君主专制的需要,是控制人民的工具;而当今倡导的“依法治国”,维护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保证的是基本民主权利,实现的是人民的基本权利。
中国主流思想的变迁
(5)明清(鸦片战前):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儒学受到批判。进步思想家李贽是我 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指责儒家经典,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清初:a.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 治”反对“人治”,反对只重农部重商的重农抑商政策。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 对晚清民主思想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b.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 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 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1.古代儒家思想地位的变迁 (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为诸家之一。显学地位 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言论保存在《论语》; 他的贡献包括:思想上---提出仁的思想;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要求君主爱惜民力.对文化 教育的贡献---创办私学,打破了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启发诱导的 方法,教学生学习态度要端正.编订了《诗经》《周易》《尚书》《春秋》
名称 维新 派与 顽固 派的 论战
背景 ①民族危机加深;②资 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 级登上政治舞台;③维 新变法运动兴起。
主要内容
影响
①要不要变法,②要不 ①促进了思想启蒙, 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 ②推动了维新变法 宪,③要不要提倡西学, 运动的高涨。 改革教育制度等。(核 心是要不要实行资产阶 级君主立宪制)
关于真理标准 问题的讨论
文革结束, 肯定“实 为反对 践是检验 “两个凡 真理的惟 是”的错 一标准”, 误方针。 否定“两 个凡是” 的错误观 点。
2、中国古代的医药成就 ⑴商周:已有丰富的医药学知识,还出土了石砭镰等医疗用具。 ⑵战国:扁鹊是当时的名医,后代医家奉之为“脉学之宗”。他发明的四诊法成为中国中 医药传统的诊病法。医学分科。有著名的医学著作《内经》 。 ⑶西汉: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 国医学的理论基础。出土帛画《导引图》 ⑷东汉:①《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医物学著作。 ②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 ③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⑸东晋:葛洪是一位医学家《肘后备急方》,对天花病的记载是世界最早的 ⑹隋唐: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有 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被称为“药王”.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 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藏医元丹贡布的《四部医典》。并设有专门 的医科学校。 ⑺北宋:①医学以小儿科、产科和针灸科最著名。 ②《小儿药证直诀》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儿科著作。 ③《十产论》是著名的产科著作。 ④针灸学家设计了便于医术学习的针灸铜人模型。 ⑤《洗冤录》是南宋法医学家宋慈所著,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书籍。⑥王安石变法设 太医局,局内办有医学校。 ⑻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00多种,方剂10000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 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该书还反映了作者的生物进化观、变异 及遗传特征方面的新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古今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趋势展望本专题讲述中国古3今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主要包括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唯物思想的发展、近现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和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
2000年文综卷“黄宗羲、维新派和激进民主主义者对待封建专制所提出的思想主张”题,2002年文综卷“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变化”题,2003年文综卷“思想解放为社会进步的先导”题,2004年文综卷三“儒家学说的兴衰”题等,都是围绕中国主流思想设计的。
这些题目连续不断地出现在高考中,表明了其在高考中的地位。
从考查的题型来看,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形式比较灵活,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在复习中,要准确把握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社会地位的变化;知道思想的变化与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确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人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之中所起的作用。
●主干知识整合一、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1.出现原因(1)各个诸侯国在混战的局面下要求政治改革,以便在相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各种理论的指导。
(2)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使各个学派得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和主张。
(3)封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4)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天文学、数学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基本认识百家争鸣,实际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被打破,需要思想理论的重新认识,百家争鸣就是思想领域对种种历史、现实问题斗争的反映。
这一潮流的出现,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思考讨论法家主张“法治”,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依法治国”有何区别和借鉴意义?提示:法家主张的“法治”思想,实际上是封建信条,服从于君主专制的需要,是控制人民的工具;而当今倡导的“依法治国”,维护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保证的是基本民主权利,实现的是人民的基本权利。
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一方面在健全法制,另一方面需加大执法力度,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变迁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演变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
1.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1)春秋末期产生,其创始人为孔子,提倡“仁”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提出“大一统”思想,董仲舒倡导“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儒家思想至此成熟,成为历代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
(4)宋元时期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
(5)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其正统地位动摇。
(6)“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毁灭性打击,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之一。
(7)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有所提升,成为进行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思考讨论孔子在春秋时期提倡“仁”的学说,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心理,但并未被统治阶级所认可。
为什么?提示: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人民渴望安定与统一;儒家思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比较符合人们的要求。
但战乱兼并的状况下,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占据有利的位置,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所以对于支撑兼并战争的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较关注,因此儒家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2.儒家思想被尊崇的原因(1)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在于其理论本身宣扬天人感应,道德规范,提出大一统,迎合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为广大民众所追求与信仰。
(3)儒家思想有不竭的生命力还在于它能不断吸取其他思想的先进部分,也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故为统治阶级所喜爱。
三、唯物思想的发展演变1.演变历程(1)战国时期的荀子,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2)东汉前期的王充,对神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认为万物是由元气构成和“人死不为鬼”。
(3)南朝时期的范缜,从理论上给佛教以沉重打击,提出人的精神与形体是统一的。
(4)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唯器”的唯物观点。
思考讨论唯物思想是人们在与自然斗争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请结合史实进行说明。
提示: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铁农具的推广,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在总结生产斗争的基础上出现了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
这一思想的产生,推动了人们对自然的改造进程,也带动了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秦汉以来科学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有了更大进步,于是出现反对宗教迷信的唯物者,如王充、范缜等人。
明清之际,王夫之等人的思想,又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也带来了“西学东渐”的开展。
2.基本认识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也逐渐增强,伴随与唯心迷信思想的斗争,唯物思想产生并不断发展,反过来推动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
四、近代现代的思想解放1.发展历程(1)地主阶级的富国强兵的思想: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揭开了向西方学习、寻求救亡图存道路的序幕;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特别提示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要注意与政治上的救亡图存的斗争。
(2)资产阶级的救亡图存的思想:资产阶级以资本主义为武器,包括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
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进行社会改革,发起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以三民主义为旗帜进行暴力革命,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激进派,以民主和科学为号召,冲击封建专制统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最宏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3)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指引中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丰硕成果。
2.基本认识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侵略逐渐加深,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人士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形成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和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近代史上的每次重大的政治运动都以思想的解放为先导。
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就带来了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五、20世纪的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这从本质上决定了它能够结束几千年来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留下难以磨灭的历史功绩,但却不可能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工农武装割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斗争求团结等都是其重要内容。
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也被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它从中国建设实践出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相结合,主张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发展。
全面整顿思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一系列的论断,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特别提示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应该说是救亡图存斗争高潮的产物。
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应该从自己的国情出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了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课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全面纲领,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精典题例导引【例1】(2004年全国文综三,17)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解析:这里的目的实质上就是根本目的。
只有B项才能说明问题的本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答案:B【例2】(2004年北京文综,18)中国共产党能够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主要的原因是A. 工人运动遭受挫折B. 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 党正确分析了国情D. 共产国际的支持解析:本题考查中共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原因,主要是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共成立后,针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答案:C【例3】(2004年北京文综,2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具体体现在①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发展爱国统一战线③开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④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A. ①②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解决问题和知识再现的能力。
1954年第一届人大已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因此可以排除①,最后答案也就可以确定了。
答案:C【例4】(2004年江苏,30)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中国的有识之士继续为反对封建主义和发展资本主义而奋斗,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概述他们所作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的重大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概括、归纳历史史实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答题时要注意题目的限制条件:一是时间限制,1912~1916年;二是范围限制,为反对封建主义和发展资本主义努力;三是内容限制: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
明确了限制条件,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回答影响时要注意应就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努力分别评价各自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政治方面:限制袁世凯独裁,反对袁世凯复辟。
影响:民主共和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企图。
经济方面:兴办实业。
影响:“实业救国”成为社会主要思潮之一;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文化方面:发起新文化运动。
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