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08.10.21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关于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的读书报告城规09杨腾跃一、城市用地的构成和空间布局城市用地的构成,是基于城市用地的自然与经济区位,以及由城市职能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合与布局结构而呈现不同的构成形态。
城市用地的的构成,按照行政隶属的等次,宏观上如分为市区、地区,郊区等;按照功能用途的组合,如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市中心区、开发区等。
城市用地构成为某种功能需要,可以由用途能以相容的多用途用地构成混合用途的用地。
不同规模的城市,因各种功能内容的不同,其构成形态也不一样。
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由于城市功能多样而较为复杂,在行政划分上,常有多重层次的隶属关系,如市辖县、建制镇、一般镇等;在地理上上有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等。
二、城市要素1.城市主体——人2.城市载体——空间3.城市骨架——网络4.城市血脉——水5.城市之肺——绿化6.城市灵魂——文化三、城市的构成要素1、自然要素城市是人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产物。
城市往往坐落在山旁、水边和树木茂盛的地方,因此,山峦、河湖、海岸、泉水、树林、溪流、草坪、公园和自然景观等就成为城市的自然要素。
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是离不开自然的,包括阳光、空气和水以及花草树木,无疑,自然要素是构成城市必不可少的要素。
2、经济要素城市是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物质交流高度集中的所在,众多工厂、企业、商业机构、金融机构、以及酒店、餐饮服务业等云集,交通发达、物流、信息流通畅,在这里聚集大量的财富,以上都构成了城市的经济要素。
城市经济的活跃的程度决定城市发展的直接动力,没有经济要素的支撑和推动,城市发展必然举步维艰。
3、社会要素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和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休闲的地方,城市就是一个社会。
各种社会设施,包括机关、学校、社团、医疗、福利、宗教和社区服务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形成了构成城市的社会要素。
社会要素是组织城市人口进行正常、有序、健康、的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的必要条件和纽带,同样是构成城市的要素。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 城市的构成及用地规划第1-2节培训课件
城市系统的构成
二.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 三.城市产业系统的构成
政治系统构成 人口系统构成 文化系统构成
按 产业构成分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按产业结构分
主导产业 配套产业 一般服务性产业
四.城市空间系统的构成 :包括各种城市用地(平面和空间)
五.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包括各种动、植物及生态环境 六.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构成:包括交通,水、电,教育,
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一)城市与自然环境 (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影响的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影响的城市的物质生活 影响的城市的职能 影响着城市社会的生活方式 对城市建设有制约
组成城市自然环境的要素有地质、水文、气候、 土壤、地貌、动植物等。
1.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的分析主要表现在与城市用地选择和工程建设有关的工程地质
(2) 水文地质条件 包括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水中矿物质成份、硬度、水
温及水的动态变化情况等
地下水也是一种资源,城市建设应注意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止污染!
3.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有着许多方面的影响,尤其在为居民创造适宜的生活环 境、防止环境污染等方面,关系十分密切。包括:太阳辐射、风象、温度、降水与湿 度等。
医疗,服务等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Urban Land and Its Assessment for Usability
一、城市用地概述
1.城市用地的概念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包括 已建设用地和待建用地。除此之外,泛义的城市用地,还可包括按城市规划 法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内的非建设用地。
一)城市作为系统的特性 二)城市系统的构成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PPT课件
三、 城市产业系统构成
(一) 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 城市产业可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 城市的第一产业:城郊的农、林、牧、副、渔业,世
界上没有一座城市可以完全脱离对其郊区农副产品的依赖。 2、 城市的第二产业:制造业和加工业 3、 城市的第三产业:服务对象超出城市自身的范围。
水文条件:地表水——流量、流速、水位、水质 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存在方式、水深、水位、含水层的厚
度、矿化度、硬度、水温等
水资源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总称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流域规划、中水系统、节约用水 解决北方城市缺水的措施 节约农用水、南水北调
城市对水文环境的影响 地面径流比例增加 渗透、蒸发比例减少,地下水补给少 地面径流峰值增高 排水不畅,城市受淹
(3) 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象、温度、降雨和湿度
太阳辐射
日照标准 日照小时数、无日照日数、卫生条件
建筑间距 影响到技术经济指标:容积率、建筑密度、用地
建筑朝向 主要能源
温度
温度对城市的影响
南方与北方、建筑、采暖、地下管道
热岛效应
逆温层
对流和城市大气污染风象
风力
风向
玫瑰图
与城市布局的关系
降水与湿度
雨、雪、冰雹等的总称
对城市防洪、排涝、排水及用地有直接影响
雾都
酸雨
(4) 地形条件:地形地貌分类
山地(高、中、低山)、丘陵、平原(高原);台地、阶 地、盆地、冲积平原、水系、河漫滩、沙洲、礁石、沟坳 等 地形地貌与城市规划建设 高程、高差与城市规划建设
高程 高原城市的高山反应,滨海(江河)城市的防洪 高差 城市道路系统、竖向规划、建筑布置、城市形象
四、城市空间系统构成
第四章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主导环境条件对之分析与评价
D用地评定,要从环境的整体意义上考察他们相互的 作用及其后果,综合地鉴定其利弊
(2)、用地评定的分类
① 一类用地:只需稍加工程措施 ② 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 ③ 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的用地 用地分类具有地方性和实用性,不同地区不能 作质量类比 用地评定的成果包括图纸和文字说明,它是城市 规划文件之一 (图4-2-6)(图4-2-28)
经济评价
城市用地经济评价是指综合评价土地质量,为土地使用提供依据。好地优 用,劣地巧用,用经济手段调节土地使用,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 城市用地的基本性质 城市土地除具有土地资源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
– ① 承载性——承载城市物质要素和社会经济活动,是其基本的自然属性 – ② 区位的极端重要性——与几何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 ③ 地租与地价
居住用地 工业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绿地 特殊用地 R M T G D 公共设施用地 仓储用地 城市道路广场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水域及其它 C W S U E
大类
中类R
R1 R11 R12 R13 R14 R2 R21
居住用地
一类居住用地 住宅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道路用地 绿地 二类居住用地 住宅用地 R4 R41 R42 R43 R44
有计划地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
建设条件评价
1、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方面
① 布局结构是否合理(城市功能分区与结构协调)。 ② 布局结构能否适应发展需要。 ③ 布局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④ 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与潜力。 2、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 ① 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现状,包括质量、数量、容量与 改造利用的潜力,这些都将影响到土地的利用及旧区再开发的可能 性与经济性。 ② 设施齐全的地区,有利于土地价格的升值。 3、社会、经济构成方面 ① 人口密度反映土地利用的强度与效益,并影响拆迁的难易程度。 ②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影响用地功能组织与 各种用地的数量结构。
第四章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第四章城市构成与⽤地规划第四章城市构成与⽤地规划第⼀节城市的系统构成⼀、城市作为系统的特性1、整体性和综合性2、层次性和结构性3、系统的动态性4、系统的环境联系性⼆、城市的系统构成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
空间系统社会系统经济(产业)系统基础设施系统⽣态系统1、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政治系统构成(政治团体、市民之间的政治关系)、⽂化系统构成、⼈⼝系统构成2、城市产业系统的构成(1)按国民经济结构的分类⽅法:·第⼀产业·第⼆产业·第三产业(2)根据城市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主导产业·⼀般服务性产业·配套产业3、城市空间系统城市范围内社会、⽣态及基础设施各⼤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
三要素分析:·空间位置——选址是城市各⼤构成系统的要素关系的反映,各要素的空间选址从总体上决定了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和结构。
·集聚程度·城市形态——是城市总体布局形式和分布密度的综合反映。
它包括城市的三维(平⾯和⾼度)空间形态。
4、城市其他系统构成·城市市政设施系统,⼀个城市由供电设施、给排⽔设施、供热设施、燃⽓供应设施、废弃物处理设施、电讯信息⽹络设施等构成。
·社会设施系统,⼜可以由⽂化教育、医疗卫⽣、商业服务、⾏政管理设施等构成。
第⼆节城市⽤地及其适⽤性评价⼀、城市⽤地1、城市⽤地的概念城市⽤地是城市规划范围内有⼀定⽤途与功能的⼟地的统称,是⽤于城市建设和满⾜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地。
包括已经建设利⽤的⼟地,和规划区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地。
2、城市⽤地的属性(1)⾃然属性·空间定位——不可移动性·永久性·不可再⽣性(2)社会属性⾪属性——依附于⼀定的社会权⼒及机构;集约利⽤及社会对⼟地强⼒的调控作⽤明显反映其社会属性。
(3)经济属性·区位价值·经济效益(投资效益)(4)法律属性⼟地作为不可移动的资产和资源,其归属及使⽤权的转让受法律和保护或经过合法途径表现为明确的法律属性3、城市⽤地的价值(1)使⽤价值城市空间的载体——实现城市功能。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第四章
㈢居住用地的指标 ⒈影响因素 1) 城市规模:一般大城市居住用地比重和人均居
住用地指标较小城市要低; 2) 城市性质:老城市居住用地比重较新兴城市要
高些; 3) 自然条件:丘陵或水网地区居住用地比重较高; 4) 城市用地标准
精选课件
⒉用地指标 ✓ 居住用地的比重: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布置在一起,例如氮肥厂和炼油厂应分开布置; c) 在盆地、谷地以及静风频率很高的地区,不宜
布置排放有害废气的工业; d) 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应设置卫生防护带,带内
种植乔木,以减少工业对居住的污染。
精选课件
➢ 防止废水污染 城市现有及规划水源的上游不得设置排放有害 废水的工业;集中布置排放废水性质相同的工 厂,以便统一处理。
精选课件
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㈠城市与自然环境 ㈡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1.地质条件
➢ 建筑地基 ➢ 滑坡与崩塌
精选课件
➢ 冲沟 ➢ 地震
基本烈度:以一百年内在该地区可能遭遇的地震 最大烈度为准,它是设防的依据。
设计烈度:考虑到地区内的地质构造特点,地形、 水文、土壤条件等的不一致性所出现小区域地震烈 度的增减。
➢ 降水与湿度
精选课件
⒋地形条件 ▪ 影响城市规划的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置; ▪ 地面的高程是用地的竖向规划、地面排水及洪水的
防范等方面的设计依据; ▪ 地面的坡度,对规划建设有多方面的影响; ▪ 地形与小气候的形成有关; ▪ 地貌对通讯、电波都有一定的影响。
精选课件
㈢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 1.用地评定的要求 2.用地评定的分类
精选课件
㈠城市中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 1.工业用地的自身要求
1) 用地的形状和规模; 2) 地形要求; 3) 水源要求; 4) 能源要求; 5)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水文要求; 6) 工业的特殊要求; 7) 其他要求。
5-1.2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2、用途区划
按照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土地利用Fra bibliotek功能与性质,对土地作出的划分,每块 土地都具有一定的用途,如用于工业 生产的称为工业用地,用于绿化的称 为绿化用地等。随着规划的深化.土 地的用途可以相应地进一步细划。
城市规划原理PPT
黄淮学院
3、房地产权属区划
由房产或地产所有权所作的权属土
一、系统 (一)系统的含义:
系统常常是由诸多部分的约束构成 的整体,这个整体的内部是有规则 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从而构成 诸多要素的集合,这个有组织的或 被有机化构造的整体,可能是原始 所形成的,其功能是经过艺术加工 而形成的各种概念原理的综合。
城市规划原理PPT
黄淮学院
二、系统的定义包括以下内容:
城市规划原理PPT 黄淮学院
中国历代都城大邑的建设,大都 选择山环水绕,避害趋利,具有 良好自然环境条件的地方,也即 是自然环境阻力最小的地方,以 保障城市的发展与营运。这在尼 罗河、恒河流域以及中亚、欧洲 等一些文明古城的择址建城中, 都循同样的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PPT
黄淮学院
(2)层次性、结构性系统内部诸多 要素按不同级别层次有序地组成 一个整体。
任何一个系统既是一个由下一层次要素构
成的相对独立的系统,同时又是更高一级 系统的构成要素,由此产生了系统的层次 性。系统整体中各个层次之间形成了一个 交错的网络,这决定了系统的各要素之间 是相互作用,并排列组合成一定的结构, 而非独立的存在或者毫无内在联系的堆积, 这就是系统的结构性。
城市规划原理PPT 黄淮学院
(四)城市用地的区划 1、行政区划
按照国家行政建制等有关法律所规定
的城市行政区划系列,如市区、郊区; 市、区、县、乡.镇、街道等的区划。 还有如特别设置或临时设置而具有行 政管辖权限的各种开发区、管理区等。 城市的行政区划的性质和界限,是城 市用地规划和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依 据。
城市规划原理4_1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1、地质条件:地质条件的分析主要着重在与 城市用地选择和工程建设有关的工程地质 方面的分析。 (1) 建筑地基 城市各项工程建设都由地 基来承载。自然地基的构成无非是土与石。 由于地层的地质构造和土层的自然堆积情 况不一,其组成物质也各有不同,因而对 建筑物的承载力也就不一样(表4—2—1)。
二: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 包括政治系统构成,文化系统构成,人口系统构成 三:城市产业系统的构成 城市产业按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可分为一,二,三产业. 按地位和作用可分为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和一般服务 性产业. 四:城市空间系统的构成 城市空间系统的构成是指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以 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 是决定城市集聚效益的重要因素.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自然环境条件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分析,还须考 虑下列一些情况: (1) 由于地域的差异,自然条件的相殊,有的可能是 气候条件为主,有的也许是地质条件较为突出。而且 一项环境要素,往往可能对城市产生既有利又不利的 两方面影响。对此,在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中应 着重于主导要素,研究它的作用规律与影响程度。 (2) 有些自然条件的影响,须要超越所在的局部地域, 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来评价其利弊。如江河洪水侵害等 的水文情况,常受上游或下游区域的自然与人为的条 件所制约。 (3)各种自然环境要素之间,有的有着相互制约或抵 消的关系;有的则相互配合加剧了某种作用。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第一节 城市的系统构成
一、城市系统构成的概念 (一)城市作为系统的特性 1:整体性和综合性 2: 层次性与结构性系统内部诸多要素按不 同级别层次有序的组成一个整体 3:系统的动态性 4:系统的环境关联性。 (二)城市的系统构成 城市的系统构成包括城市的社会系统,经济系
第四章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第一节 城市的系统构成
城市的产业系统构成
基本经济部类:满足来自城市外部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经济部类, 即以输出为主的城市产业。
从属经济部类:满足来自城市内部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经济部类,
即以自给为主的城市产业 。 二者的关系:基本经济部类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基本经济部类的
发展会带动基本经济部类就业人数增加,进而带动城市总人口的
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 宅与工业等用地混合交叉的用地
四类居住用地 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
2019/1/31 17
第四节 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
居住用地——承担居住功能和居住活动的场所 居住用地的选址:(p95)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集中布置:城市规模不大,有足够用地且在用地范围内无自然或 人为障碍,可以成片紧凑地组织用地,采用集中布置方式。 分散布置:城市用地受到地形等自然条件限制,或因城市的产业 分布和道路交通设施的走向与网络的影响时,可采取分散布置。
2019/1/31 13
第三节 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城市用地的分类 居住用地: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
成片或零星的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
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 服务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
2019/1/31
11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的选择 建设现状:用地范围内已有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状态; 基础设施:用地内及周边区域的水、电、气、热等供应网络及道 路桥梁等状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选择用地所在国土管理部门指定的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对该用地的用途规定及调整的可能性; 生态环境:用地所在区域自然环境背景及用地自身自然环境质量
城市地理学第四章 城市构成和用地分析
2.2.2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自然条件分析包括资料的勘测、收集和整理分析研
究.影响是多方面的 (1)地质条件 建筑地基承载力、 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矿藏 构成物质不相同,受地下水的影响,地基承载力大
小相差悬殊。全面了解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种地基的承载 能力,对城市建设用地选择和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合理 布置以及工程建设的经济性,都是十分重要的。
2.1.4 城市用地的区划 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使用方式,划成不同的范围
和区块。行政、用途、房地产权属区划、地价区划。 2.1.5城市用地的归属与管理 城市用地的归属 城市的用地管理 2.2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的评价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
三个方面,分别是自然条件的评价、建设条件的评价 和用地的经济性评价。这三方面是相互影响的,因此 往往需要进行综合的评价。
第2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2.1 城市用地的概念 2.1.1 概念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予一定用途和功能 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 需的土地。(已建设和未开发建设的土地)
2.1.2 城市用地的属性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
2.1.3城市用地的价值 使用价值、经济价值
④地形坡度较大,修建建筑物时,除需要采取一定 的工程措施外,还需动用较大土石方工程;
⑤地表面有较严重的积水现象,需要采取专门的工 程准备措施加以故善;
⑥有轻微的活动性冲沟、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需 采取一定工程准备措施等。
三类用地即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①地基承载力极低和厚度在2m以上的泥炭或泥砂 层的土壤,需要采取很复杂的人工地基和加固措施. ②地形坡度超过20%,布置建筑物困难; ③经常被洪水淹没,淹没深度超过1.5m ④有严重的活动性冲沟、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若 采取防治措施得花费很大工程量,工程费用; ⑤农业生产价值很高的高产农田和具有开采价值的 矿藏,属给水水源卫防护地段,存在其他永久性设施和 军事设施等。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 城市的构成及用地规划第3-4节培训课件
生活小区
居住单元
佩里的“ 邻里单位”
英国的“居住村”
日本的“近邻住区” 图 4- 4- 3 日本大阪泉北新城规划
图4- 4- 4 前苏联的“居住小
按邻里单位理论规划
按小区理论规划
图4- 4- 6 济南市佛山苑小区
2、居住用地的选择 居住用地选择的原则
环境优良(包括:地质、水文、日照、通风,风景等) 与其它功能用地相协调 合适的规模与用地 环境保护 与已有公共设施的联系 市场需求与建设效益 留有发展余地
3、指标确定的方法
千人指标法(规范) 行业要求 地方传统和习俗
(四)公共设施的分布规划
分布应考虑的因素
1.项目要合理配置 2.合理的服务半径 3.考虑城市道路与交通要求 4.考虑公共设施对环境的要求 5.考虑城市景观组织 6.考虑建设顺序 7.考虑原有设施的布局
(五)城市主要公共设施的分布
1、主要公共设施的分 物
3、城市绿地的分类及用地指标 (1) 城市绿地分类:6大类,11中类,10小类
(2) 城市绿地指标
93年标准 现行标准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绿地率 绿化覆盖率
人均公园面积 G1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绿地指标 城市建设用地绿地率
4、城市绿地规划布置的原则
把绿地作为重要的城市环境要素 城乡一体化绿化原则 共享、均衡、就近原则 绿化规划形态与城市用地相适应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适应
1、 影响居住用地的因素: 自然条件 城市用标准
居住用地占城市总用地的比重,一般为(20~32)% 2、居住用地指标:
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一般为18~28 m2, 大城市不得小于16 m2。
(三)、居住用地的规划与布置
1、居住区规划的理论发展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居住用地的组织与构成
类型 居住区 居住小 区 居住组 团 人口规模(人) 30000-50000 7000-15000 1000-3000 户数(户) 10000-15000 2000—4000 300-700 用地规模(ha) 50-100 10-35 4-6
城市用地构成
城市用地构成按照功能用途的组合,可以 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市中心区、开发区 等 城市行政管辖范围:一般由市区和郊区注 册,大城市划分得更细,一般有中心市区、 近郊区、远郊区(市辖县、区)等; 从规划建设角度:城市用地包括建成区和 城市规划区两个层次。
城市用地的分类标准
按照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 准》,城市用地按大类、中类和小类三级进行划 分,以满足不同层次规划的要求。 城市用地共分为10大类,46中类和73小类。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一般以达到中类为主,详细规 划阶段应达到小类的深度。 城市用地的10大类及其代号分别为:居住用地 (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 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 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 特殊用地(D)、水域和其他用地(E)
住宅区的功能与用地组成
功能类别
居住 公共服务
物质空间形态
住宅建筑群落 公共建筑群落
用地分类
住宅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游憩
交通
户外开敞空间
网络
公共绿地
道路用地
2.用地分类
类 别 说 明 一类居住用地(R1) 是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 宅为主的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R2) 是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 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类居住用地(R3) 指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 宅与工业等用地有混合的用地
自然条件
人口密度 建筑容积率 城市规划
其他
2.用地评定的要求 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应性评定,是 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 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 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 的评估,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 局提供科学依据。
进行城市用地质量的综合评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用地评定是城市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用地评定工作主要 是为城市总体规划服务的。 要注意用地所在区域环境背景的可能影响。 用地评定要因地制宜,按照用地的自然特性,抓住主导环 境条件对之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对与之相关的其他自然环 境因素相互作用,可能产生次生的、后发的联动的影响作 用评估。 用地评定,不应只是各个环境因素单独作用的总和,而是 要从环境的总体意义上考察它们相互的作用及其后果,综 合地鉴定其利弊。
按照城市规划 与建设需要
土地使用的 功能和工程 适宜程度
技术可能性、 经济性
评定 用地 的环 境质 量条 件
确定 用地 的适 宜性
评定内容 一般将城市用地作出适宜性区划,分为三类
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 一类用地 优越 能否适应各项城市建设 能适宜修建 是否需采取工程措 施 不需或稍加施工
二类用地
三类用地
用地选择应对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科学的评 估,要结合城市不同功能地域对用地的不同空间 与环境质量要求,尽可能减少用地的工程准备费 用。同时做到地尽其利,地尽其用,合理利用土 地资源。 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原有的自然资源和水 系脉络。要注意保护地域的文化遗产。
第二节 城市用地构成
城市用地构成 城市用地的分类标准 城市各单项用地的内容 城市用地规模和用地指标的确定 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分级 人均单项用地指标规定 城市建设用地的结构各项 城市用地平衡表的内容
城市土地经济评价因素因子体系
基本因素层 派生因素层 繁华度 土地区位 交通通达度 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设施 社会服务设施 环境质量 环境优劣度 因子层 商业服务中心等级、高级 商务金融聚集区、集贸市 场 道路功能与宽度、道路网 密度、公交便捷度 给排水、供电、供暖、供 气设施 文化教育设施、医疗卫生 设施、文娱体育设施、邮 电设施、公园绿地 大气、水、噪声污染 地形坡度、地基承载力、 洪水淹没与积水、绿化覆 盖率 人口密度 建筑1.理论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的“坊里制” 美国人佩里的“邻里单位” 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 交通与安全: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 设施与服务: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 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 卫生与健康: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 环境与空间: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 建筑物自由布置
四类居住用地(R4) 指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居住用地的指标
居住用地指标主要由两方面来表达,即一是居住用地 占整个城市用地的比重,二是居住用地的分级以及各组成 内容的用地分配与标准。 1.影响因素: 城市规模 城市性质 自然条件 城市用地标准 2.用地指标 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20%~32%,可根据城市 的具体情况取值。 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为18.0~28.0m2,并规定大中城市不得 少于16.0m2.
城市用地规模和用地指标的确定
城市用地规模=预测的城市人口规模× 人均建设用地标准 城市用地指标是指城市规划区内各项城 市用地总面积与城市人口之比值。
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分级
指标级别 用地指标 (m² /人) 60.1-75
75.1-90
指标级别
用地指标 (m² /人) 90.1-105
105.1-120
2.居住用地的选择
居住用地的选择关系到城市的功能布局,居 民的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建设经济与开发效益 等多个方面。一般要考虑以下几方面要求: 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有着适于建筑的地形 与工程地质条件,避免易受洪水、地震灾害,和 滑坡、沼泽、风口等不良条件的地区。 居住用地的选择应与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及其就业 区与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协调相对关系,减少 居住——工作、居住——消费的出行距离与时间。
居住用地选择要十分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 影响。在接近工业区时,要选择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 并按环保等法规规定间隔有必要的防护距离,为营造卫生、 安宁的生活空间提供环境保证。 居住用地选择应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俾以合理地组 织居住生活,和经济有效地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等。合宜的 用地形状将有利于居住区的空间组织和建设工程经济。 在城市外围选择居住用地,要考虑与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 关系,利用旧城区公共设施、就业设施,有利于密切新区 与旧区的关系,节省居住区建设的初期投资。 居住区用地选择要结合房产市场的需求趋向,考虑建设的 可行性与效益。 居住用地选择要注意留有余地。
地下水位
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要求
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 利于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 保护古迹与矿藏; 满足主要建设项目的要求; 要为城市合理布局创造良好的条件。
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1.内容: 用地自然条件评价 用地建设条件评价 用地经济性评价
城市用地自然条件评价方法
调查 分析 自然 环境 要素
3.气温:一般指离地面1.5m高的位置上测得的空 气温度。 逆温层:在日温差较大的地区(尤其在冬天), 常常因为夜间城市地面散热冷却快,大气层中下 冷上热,而在城市上空出现逆温层现象。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生产与生活 散发大量热量,往往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 象,即所谓“热岛效应”。尤其在大城市图标突 出。 为减弱“热岛效应”,应注意城市规划的布局和 城市人口、建筑密度的控制,和开敞空间的建设。
1
2
3
4
规划人均单项用地指标
类别名称 居住用地 工业用地 用地指标 18.0-28.0 10.0-25.0 类别名称 绿地 其中公共绿地 用地指标 ≥ 9.0 ≥ 7.0
道路广场用地
7.0-15.0
城市建设用地的结构关系
类别名称 占建设用地 类别名称 占建设用地 的比例(%) 的比例(%) 居住用地 20-32 道路广场用 地 绿地 8-15
(2)城市居住用地的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分布,主要有 以下方式: 集中布置:当城市规模不大,有足够的用地且在用地范围 内无自然或人为的障碍,而可以成片紧凑地组织用地时, 常采用这种布置方式。 分散布置:当城市用地受到地形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或因 城市的产业分布和道路交通设施的走向与网络的影响时, 居住用地可采取分散布置。 轴向布置:当城市用地以中心地区为核心,居住用地或将 产业用地与相配的居住用地沿着多条由中心向外围放射的 交通干线布置时,居住用地依托交通干线,在适宜的出行 距离范围内,赋以一定的组合形态,并逐片延展。
一般
极差
改善条件后能
不适应
需一定工程措施
需特殊措施
城市用地建设条件评价方法
1.城市用地现状条件评价 城市现状用地布局结构 城市现状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社会、经济构成现状特征 2.技术经济条件评价 区域经济条件 交通运输条件 用水条件 供电条件 用地条件
城市用地经济评价方法
基本因素层:土地区位、城市设施、环 境优劣度及其他因素等; 派生因素层:包括繁华度、交通通达度、 城市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环境质 量、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建筑容积率 和城市规划等子因素; 因子层:从更小的侧面更具体地对土地 使用产生影响。
3.用地评定的成果 •图纸和文字说明
3.用地评定的成果 图纸和文字说明
4.城市用地选择的原则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 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法律中有关土地 利用的规定。 新城选址或各种开发区选址既要满足建设空间与 环境的需要,同时要为将来进一步发展预留余地 与方向;旧城扩建用地选择,要结合旧区的布局 结构考虑城市扩展重构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性; 要充分利用旧城的设施基础,节省建设投资。
3.居住用地的规划布局
(1)居住用地规划的原则: 居住用地规划要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组成部分,协调 与整合城市总体的功能空间与环境关系,在规模、标准、 分布与组织结构等方面,确定规划的格局与形态。 居住用地的规划组织要尊重地方文化脉络及居住生活方式, 体现生活的秩序与效能,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居住用地规划,要重视居住地域同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系统 的关系,使居民更多地接近自然环境,提高居住地域的生 态效应。 城市居住地区作为定居基地,具有地域社会即社区的性质, 居住用地规划要为营造安定、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提 供空间与设施支持。 同时居住用地的组织与规模,要有利于社区管理与物业管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