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2014秋)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2014秋 )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2014秋 )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观察、比较前后关系的景物,能够概括出物体“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热爱生活,用美术的形式来记录生活教学重点难点:1.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例举表现“近大远小”的现象2.提高学生视觉感受能力.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说说我们自己在班级中坐的位置。

你的前面和后面都是谁? 老师的前面是大家,老师的后面是黑板。

还有我们在参加校园运动会跑步比赛时,怎么能看出比赛名次?同学们,可别小瞧了前前后后,这其中还有不少的奥妙呢,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好吗?(板书课题)二、观察发现欣赏来自生活的图片。

播放一组透视现象的图片。

(天空的热气球,乡间小道上两旁的树木,兵马俑,草原上的羊群,海面上的小船)我们来欣赏一下生活中的图片,仔细观察图片中的景物是怎样排列的?前面的物体与后面的物体看起来有什么区别?感受一下,这些图片给你什么感觉?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前前后后的关系,你能说说吗?(近景和远景比较)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在以前的美术课,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呢?举例把一个圆放在另一个圆的后面,就产生了前后的感觉。

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前后遮挡关系法,以前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那么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物体的前前后后呢?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我们就可以用近大远小的方法表现景物的前前后后。

总结:1、前面的大后面的小(近大远小)2、遮挡。

三、探索·体验欣赏提升。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景物体现前后的感觉,我们来看一下。

与学生共同探讨绘画主题、形式以及绘画的顺序。

1.欣赏画家作品《拾穗者》(法国米勒)画面中近处的人在做什么?远处的人在做什么?周围有什么景物?(近处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

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 - 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 - 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 - 4《前前后后》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三年级美术课上的一篇作品——《前前后后》。

该作品是以儿童熟悉的瞬间动作为主题,探索时间和空间的艺术表达形式,学生可以从画面中领悟出时间和空间的思考方式。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作品,学生能够了解如何使用线条和形状表达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2.学生能够独立创造出自己的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2. 教学难点1.学生们可能会有难度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2.学生创造作品时可能会遇到困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前前后后》是什么样的作品。

2.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面包师傅、妈妈烤蛋糕、老师上课等场景,思考其中的瞬间动作。

2. 学习1.展示作品《前前后后》。

2.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线条和形状,理解时间和空间的表现方式。

3.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线条和形状运用技巧。

3. 创作1.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一个瞬间动作,用线条和形状表现出来。

2.指导学生在创作中注意时间和空间的表现方式。

3.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

4. 总结1.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2.强调时间和空间表现方式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用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简单描述线条和形状表达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2.学生能够创造一个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是否有效的辅助学生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以及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六、教学反思1.整个教学过程沟通良好,学生积极参与。

2.学生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理解有些困难,需要引导更多练习。

3.学生创作作品的时候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老师细心地帮助。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 前前后后 》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  前前后后  》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前、后”的空间概念,通过绘画表达物体的前后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表现空间关系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前后关系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基本概念:介绍“前、后”在美术中的空间表现,强调其在构图中的重要性。

2. 观察与表现: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学习如何通过绘画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3.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绘画,实践表现物体前后的技巧。

4. 作品欣赏:分析经典美术作品中的前后关系处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使学生掌握通过绘画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物体在空间中的前后关系,以及如何在绘画中准确表现。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经典美术作品图片。

-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物体的前后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2. 新授:讲解“前、后”在美术中的概念,演示如何通过绘画表现物体前后关系。

3. 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动手绘画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4. 辅导:个别辅导,解答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 《前前后后》- 1. 前后的概念- 2. 观察与表现- 3. 绘画实践- 4. 作品欣赏作业设计- 绘画作业: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独立完成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物体前后关系的绘画表现方法。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培养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

通过展示和分析经典美术作品,提升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指导,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 前前后后》教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 前前后后》教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前前后后》教案一. 教材分析《前前后后》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的第4课,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了解和掌握前后遮挡关系在绘画中的应用。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前后遮挡关系,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绘画中运用这种关系,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他们能运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进行绘画。

但对于前后遮挡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也需要在本课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前后遮挡关系在绘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前后遮挡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2.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前后遮挡关系。

2.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前后遮挡关系进行绘画。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生活实例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实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图片中的前后遮挡关系。

让学生初步认识前后遮挡关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实例,详细讲解前后遮挡关系的概念和应用。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前后遮挡关系,并学会运用到绘画中。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绘画任务,让学生运用前后遮挡关系进行绘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让学生相互学习,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意识,运用前后遮挡关系创作更具创意的绘画作品。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前后遮挡关系在绘画中的应用。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4《前前后后》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前前后后”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进行创作。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 培养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 “前前后后”的概念及运用- 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发现“前前后后”的关系- 利用“前前后后”的概念进行绘画创作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前前后后”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进行创作。

-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发现“前前后后”的关系,并能够将其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PPT、图片、视频等。

- 学具:绘画纸、彩笔、蜡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前前后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前前后后”的概念。

2. 观察: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前前后后”的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 分析:通过视频或图片,分析一些艺术作品中如何运用“前前后后”的概念。

4. 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利用“前前后后”的概念进行绘画创作。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板书设计- “前前后后”的概念- 观察、分析、创作- 作品展示与评价作业设计-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利用“前前后后”的概念进行绘画创作。

课后反思- 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反思,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改进。

以上就是对于《前前后后》这一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因为这是教案中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部分。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重要步骤。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一些包含“前前后后”概念的图片,如排列成一列的玩偶、重叠的书籍或者是一系列的动作照片(如跳远的连续镜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前前后后”的视觉表现。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 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2014秋)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 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2014秋)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方案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欣赏·评述年级:三年级授课时间:1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前前后后》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属于造型表现、欣赏评述这两个学习领域。

该篇课文共有八幅插图,其中四幅是有明显透视关系的照片和历史名画。

另外四幅是学生表现前后关系的作品。

再有“知识窗”为学生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前后关系提出了两点建议。

该篇课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用绘画或拼贴等形式,来表现前后的关系。

实际上本篇课文是学生学习美术中的透视知识的窗口,通过本课的学习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同时为今后学习透视知识打下基础。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难度比较大,所以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注重运用启发的方法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一般都是8到9岁,这一时期的儿童是对空间位置关系表象认知的第一个加速期。

该阶段的学生注意力由不集中不稳定向集中、持久的方面发展,从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大脑的发育已能接受一定的智力训练。

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想象、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概括“近大远小”的现象并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教学难点: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前后的关系(一是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二是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四、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具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示范作品,彩色纸,胶。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彩色纸,胶。

五、学习过程。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传统中国绘画中的“前后重叠”技巧。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能力。

3.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讲解“前后重叠”技巧,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该技巧。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际绘画来理解“前后重叠”技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准备1.ppt课件2.绘画用纸及颜料3.绘画用具:毛笔、水彩笔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张传统中国画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中的“前后重叠”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画技。

(2)教师出示ppt,讲解“前后重叠”概念和其应用。

2. 案例分析(1)教师出示几幅具有“前后重叠”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绘画技巧,并展示这些技巧在传统中国画中的应用。

(2)教师指导学生自行选定一幅传统中国画,用笔勾勒出其中的“前后重叠”部分。

3. 实践操作(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前后重叠”风景画,让学生观察其中的画技和表现手法。

(2)教师让学生自行绘画,引导学生掌握“前后重叠”技巧。

(3)教师指导学生将“前后重叠”技巧应用到自己的绘画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4. 绘画作品展示(1)学生完成绘画作品后,进行作品展示。

(2)教师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提供指导和建议。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传统中国画中的“前后重叠”技巧,并通过实际绘画锻炼了自己的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在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生反思学生应当自己体验课堂,对本课的反思评价。

保证每个学生有发言机会,以加深对本课的理解。

作业布置下次课堂前,每个学生完成一幅“前后重叠”风景画作品。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 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 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前前后后》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2.分析并认识《前前后后》中的构图、色彩、形态等元素;3.练习运用素描手法,掌握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辨别《前前后后》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2.学生能够分析铅笔素描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构图、色彩和形态元素;3.学生能够运用素描手法进行艺术创作。

教学准备1.铅笔、橡皮、铅笔刀等绘图工具;2.相关课程PPT或电子板书;3.《前前后后》相关素材图片或书籍。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新知通过PPT或电子板书,介绍艺术家何绍基和他的画作《前前后后》。

让学生结合图片感受画作中的色彩、形态和构图。

第二步:分析画作要素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画作中的元素和手法,让学生理解《前前后后》的表现手法和风格,例如: - 挖空的形态元素; - 夸张而抽象的形态; - 强烈的色彩对比;- 铅笔素描的元素等。

第三步:素描练习让学生通过铅笔素描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

先让学生练习画出《前前后后》中出现过的形态元素,鼓励学生在练习中逐渐体会何绍基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素材图片作为参考。

第四步:进行画作创作让学生在素描练习的基础上,以何绍基的绘画风格为基础创作自己的画作。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熟悉的元素作为创作的对象。

教学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一位重要的艺术家和他的作品,还可以练习基本的素描技能,并学习到了夸张形态和强烈色彩对比的表现手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素养。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何绍基的艺术作品《前前后后》,并通过素描的方式进行了练习和创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艺术表现和创意,并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2014秋)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2014秋)

课题前前后后课型造型·表现课时 2学习目标1、让学生认识物体前后遮挡关系及逐渐缩小的远近关系,并尝试用遮挡关系大小关系表现空间层次。

2、学会用绘画的方法表现物体之间的遮挡远近的空间层次感。

3、感受作品中物体前后关系所产生的空间美感,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体验前后远近的空间美感,用绘画拼贴的方式表现出前后远近的关系。

教学难点发现生活中的前后空间关系,表现出有前后远近关系的美术作品。

教学过程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设计意图玩游戏,导入课题讲授新的知识,教师示范如何画遮挡关系。

一、激趣引入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玩一个游戏,叫做“前前后后”。

(拿出两个玩偶,一前一后有遮挡关系的放着)问:小朋友们,哪个在前,哪个在后?(换一下位置)问:现在呢?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教师:那么,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前后两个玩偶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前后之间有遮挡关系,前面的将后面的遮挡了一部分。

板书——前前后后师:老师有个问题问大家,为什么要画遮挡关系?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画面有遮挡关系就让画面更有空间层次感。

(欣赏一些有遮挡关系的图片,体会遮挡所带来的层次感)游戏激发兴趣。

通过老师做示范,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会画遮挡关系。

做远大近小的游戏学生作画二、讲授新知1、师:那么在绘画中怎样体现这种遮挡关系呢?现在老师就示范热气球前后的遮挡关系(老师作范画)。

问:大家来说,老师来画,我们先画哪一只玩偶?我们画后面一只的时候被遮挡的部分要不要画出来?学生回答:2、远近大小关系问:除了遮挡关系可以体现前后层次感之外,还有不有什么方法可以体现远近层次感?学生回答:给出一张明显体现近大远小的图片。

教师小结:同等大小的物体,远处的看上去比近处的物体大。

所以在绘画中,远处应该画小一点。

问:在画面中体现远近大小关系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让学生直观的认识远大近小的关系,体会它可以给画面带来空间层次感。

小结:同样是为了体现空间层次感。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前、后”等空间概念进行创作。

2. 学生能够运用线条、色彩等基本美术语言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和创作,提高空间感知能力和美术表现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 学生能够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3. 学生能够通过创作和展示,提高自己的美术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培养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提高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2. 学生能够通过美术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学生能够通过美术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理解和运用“前、后”等空间概念进行创作。

2. 观察和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3. 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4. 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和运用“前、后”等空间概念进行创作。

2. 观察和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3. 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 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示范作品等。

2.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前、后”等空间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创作。

3. 示范:通过示范作品,展示如何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4. 练习: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5.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前前后后》2. 教学目标3. 教学内容4. 教学重点与难点5. 教学过程作业设计1. 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第4课《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第4课《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第4课《前前后后》课程目标
1.了解“前后”概念;
2.通过绘画表现“前后”;
3.体会“前后”对构图的影响。

教学内容
1.介绍“前后”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个词汇的定义;
2.通过观看图片,让学生体会前后对构图的影响;
3.让学生通过绘画表现前后的概念;
4.分享学生的绘画作品,让学生互相欣赏。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明确“前后”的概念;
2.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绘画表现前后;
3.通过让学生欣赏和分享作品,增加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
1.黑板、彩色粉笔、橡皮擦、纸张;
2.多幅图片,展现前后不同构图的变化;
3.画笔、颜料盘、水杯、画纸。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新课
1.老师拿出一些图片,让学生比较前后的差异;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分析,让学生知道前后对构图的影响。

第二步:授课
1.讲解“前后”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这个词汇的含义;
2.通过黑板画图,向学生展示前后不同构图的变化。

第三步:实践绘画
1.让学生在画纸上画出前后不同的构图;
2.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画的作品,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3.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素材,让学生自由创作。

第四步:展示作品
1.让学生欣赏对方画出前后的构图;
2.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加深对“前后”概念的理解。

教学评价
在本堂课中,学生有兴趣参与课堂中的绘画活动。

学生用不同的颜色表现出“前后”的概念。

学生在展示作品时,他们可以描述他们绘画中的想法,他们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4课 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2014秋)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4课 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2014秋)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前前后后》是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对于第二学段“造型•表现”领域的目标是这样陈述的:初步认识线条、形状、色彩与肌理等造型元素,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观察、绘画、制作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唤起创造的欲望。

本课共有8幅插图,其中有四幅为具有明显透视关系的照片和历史名画。

另外四幅为学生表现前前后后关系的作品。

再有“知识窗”为学生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前后关系提出了两点建议。

本课要求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比较、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以及如何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中展现。

本课的通过前后对比显现近大远小现象是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难点。

希望可以通过本课的学习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同时为今后五年级学习透视知识埋下伏笔。

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 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点:概括“近大远小”的现象并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教学难点: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前后位置关系体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教具:一些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准备学具:纸,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游戏,说出自己和老师的位置关系。

老师的前面是大家,老师的后面是黑板,现在请同学们,也说一说自己和老师的位置关系。

2.同学们,可别小瞧了前前后后,这其中还有不少的奥妙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吧!(板书课题)二、引导启发1.播放一组具有前后关系的图画供学生欣赏。

仔细观察图片中的景物是怎样排列的?(前后)2.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组图片,仔细观察前面的物体与后面的物体看起来有什么区别?前后排列的物体看起来有什么规律?(近大远小)小结: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产生前后的感觉。

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板书:前后关系的物体→规律“近大远小”。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2014秋)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2014秋)

三年级上册美术《前前后后》教学设计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教学目标1.观察生活中前后遮挡的现象,感知产生遮挡的前后关系,以及物体的尺寸逐渐缩小,会产生视觉上的远近变化。

2.学习运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大胆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3.感受作品中物体的前后关系所产生的空间美感,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教师:收集生活中有前后关系的场景图片、表现有前后关系的中外名作及学生作品、玩偶两个、小组探究用的剪影形若干个、示范剪贴的半成品物件。

学生:废旧彩色纸材、圆头剪刀、胶棒等。

重点难点重点:感知前后关系的空间美感,学习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表现出物体的前后关系。

难点:探究发现生活中的前后现象,运用儿童喜爱的美术语言,表现有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评价建议1. 是否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前后现象。

2.能否自信地将画面中的前后关系产生的变化用语言表达出来。

3.能否大胆地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研提示1. 绘画法和拼贴法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不同顺序。

2. 怎样通过美术语言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表达生活中的空间层次美。

教材分析绘画中表现前后的遮挡关系,能增强画面的空间感,令画面层次更丰富。

本课通过学习绘画法和拼贴法,让学生建立用美术语言表现前后空间感的意识,为以后的美术表现作铺垫。

物体由于前后位置不同,会产生前后遮挡变化。

生活中事物的前后遮挡关系无处不在,提醒学生做一个有心人,观察这一美术现象,并学习用美术语言表现生活中的美术现象。

本课教材提供了多幅有前后遮挡关系的图片,启发学生用美术思维来看身边的世界。

教材中秦始皇陵兵马俑实景照片旁,配有简笔画示意图,一方面表现前后遮挡关系,另一方面还传达出一个信息:身高差不多的陶俑,由于摆放的位置逐渐退远,给人近高远低、近大远小的视觉感受。

教材中提供了两种表现方法,一是剪贴法,即由远及近的粘贴顺序,便于学生理解前后遮挡关系;二是绘画法,即教材下方的三幅学生绘画作品,较好地体现了遮挡、近大远小的关系,为学生进一步构思自己的作品作好铺垫。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 》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 》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了解艺术家以不同形式和视角表达主题的方法。

2.理解不同颜色和形状所带来的情感和兴奋。

3.学习绘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如何运用绘画进行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1.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通过色彩和形状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1.如何对不同颜色和形状进行情感表达。

2.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达主题。

教学准备1.艺术书籍或艺术卡片。

2.彩色铅笔和绘画纸。

教学过程导入新知识1.向学生展示一些艺术家的作品,让学生猜测作品背后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2.讨论艺术家为何使用特定颜色和形状来表达主题。

提出问题1.什么颜色和形状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2.什么颜色和形状最适合表达你选择的主题?3.你如何使用这些颜色和形状来表达主题?阐释新知识1.向学生解释如何选择合适的颜色和形状来表达情感和主题。

2.通过绘画技巧和颜色的混合,使学生能够掌握表达情感的技巧,并成功表达自己的主题。

巩固学习1.让学生在绘画纸上画出一个场景或主题,要求运用所学习的绘画技巧和颜色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2.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让同学猜测主题和表达方式。

结束上课1.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

2.鼓励学生在家里继续练习和探索艺术。

教学评估1.通过学生的作品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参与来评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教学思考1.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表达和思考。

2.如何保证教学的趣味性和课堂氛围。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4课 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4课 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4课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中表现前后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空间感和造型表现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学会运用绘画语言表达物体的前后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审美素养。

教学内容1. 物体前后关系的认识: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理解什么是前景,什么是背景。

2. 绘画表现方法:教授学生如何通过大小、颜色、线条的虚实等手法来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3.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表现出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学会运用绘画语言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物体前后关系,通过绘画手法准确地表现出来。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绘画工具等。

2.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具有明显前后关系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新授:讲解物体前后关系的概念,以及如何在绘画中表现这种关系。

3. 实践: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板书设计1. 前前后后2. 重点内容:物体前后关系的认识、绘画表现方法、实践操作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根据本节课所学,画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绘画作品。

2. 作业要求:作品要准确地表现出物体的前后关系,色彩和造型要美观。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物体前后关系的理解和绘画表现方法的掌握程度。

2. 改进措施:针对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进行指导和改进。

---此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绘画表现方法,培养他们的空间感和造型表现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物体前后关系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

前前后后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出近大远小”,的这一规律。

2、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表现物体的前后遮挡关系。

教学重点:是否能列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教学难点: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屏幕上的图片并请四位同学上台与教师合作,摆出《千手观音》的造型问:我们每位同学都长了一双手那么刚才同学们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做到看起来好像以为同学长了许多只手的效果的呢?生:……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他们是通过前面的同学和后面的同学的手的不同姿势来表现出来的。

那么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四课《前前后后》板书;前前后后二、新授师:同学们下面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张图片问:(1)找一找哪些小动物在前面,哪些小动物在后面?(2)你是怎么分辨出来的呢?生:……师:1.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我们是通过遮挡来区分出小动物的前后的。

2.老师这里有两只一样大小的帆船,有哪位同学能用遮挡的表现方法来把这两只船摆出前后关系来。

生:……师:同学们他摆的非常正确,那么大家在认真看一下这两条船,哪一只大?哪一只小呢?生:……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除了用遮挡的方法来表现物体的前后,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物体的前后呢?好,同学们咱们来欣赏一下这些图片,看看他们是怎样来表现物体的前后的。

生:…..师:同学们都观察的很仔细,下面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些关于前后关系的图片。

说一说,图片中的变化。

(师生共同欣赏图片)生:……师:同学们,你们回忆一下,在你们的身边,你还发现了哪些近大远小的场景?生:……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棒,刚才呢老师拿了两个一样大的小帆船通过遮挡的方法让同学帮老师摆出了前后,现在老师再找一位同学用一个大帆船和一个小帆船来帮老师在摆出前后师:同学们都说得很不错,那么现在我们在欣赏一些和你们一样大的小朋友的作品,看看他们都是怎么变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师生共同欣赏)师:同学们,看着这么多的图片和同学们的作品,仔细地思考,你想怎么将前前后后表现在你们的画纸上呢?生:……师:接下来呢,同学们就把你们刚才所想象的画在你们的图画本上。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绘画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对美的感知和表现力。

教学内容1. 透视现象:理解并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2. 物体前后关系:通过绘画表现物体的前后、大小和遮挡关系。

3. 绘画技巧:掌握线条、色彩等绘画基本技巧,创作出富有立体感的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 难点:在绘画中准确把握物体的大小、遮挡关系,创作出具有立体感的画面。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素材、示范画作。

-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铅笔、橡皮、画板。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 新授:讲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并通过示范展示如何在绘画中运用这一原理。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绘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绘画中的问题。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 《前前后后》- 重点内容:透视原理、物体前后关系、绘画技巧。

- 布局:清晰、有序,突出重点和难点。

作业设计- 个人作业:根据课堂所学,独立完成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绘画作品。

- 小组作业:小组合作,创作一幅主题为“我们的校园”的绘画作品,展现校园中不同物体的前后关系。

课后反思- 教师反思教学效果,评估学生掌握程度,对教学方法和过程进行调整。

-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绘画中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总结本节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并能将其应用于绘画创作中,表现出物体的前后关系。

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绘画技巧得到了提升,同时培养了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合作精神。

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教案-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教案-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教案-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前前后后”这一空间概念,并能将其应用于绘画创作中。

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学生能够:1. 知识与技能:掌握前后空间的表现方法,运用线条和色彩描绘出具有前后关系的物体。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学会运用前后关系进行绘画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前前后后”这一空间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包括: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前前后后”的概念。

2. 示范与讲解: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如何在绘画中表现前后关系。

3.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表现出物体的前后关系。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掌握前后空间的表现方法。

- 学会运用线条和色彩描绘出具有前后关系的物体。

难点- 理解并应用前后关系进行绘画创作。

- 在绘画中处理好物体之间的遮挡关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实物或图片展示、示范绘画工具、多媒体设备。

-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笔、橡皮等绘画用品。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前前后后”的概念。

2. 示范与讲解: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如何在绘画中表现前后关系。

3.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表现出物体的前后关系。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课题名称:《前前后后》-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绘画步骤及注意事项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 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场景,运用前后关系进行绘画创作。

-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绘画材料和方法,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秋)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秋)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前、后”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简单的空间布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前、后”的概念。

2. 基本概念:介绍“前、后”在美术中的应用,如画面布局、空间关系等。

3. 实践操作: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运用“前、后”概念进行简单的空间布局。

4. 作品欣赏:欣赏一些运用“前、后”概念的优秀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并掌握“前、后”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简单的空间布局。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前、后”的概念,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故事书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前、后”的概念。

2. 基本概念:介绍“前、后”在美术中的应用,如画面布局、空间关系等。

3. 实践操作: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运用“前、后”概念进行简单的空间布局。

4. 作品欣赏:欣赏一些运用“前、后”概念的优秀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1. 《前前后后》2. 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课后反思等。

作业设计1. 课堂作业: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运用“前、后”概念进行简单的空间布局。

2. 课后作业:学生选择一个主题,运用“前、后”概念进行创作。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掌握“前、后”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简单的空间布局。

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教学设计-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教学设计-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教学设计-4《前前后后》一、教学目标1.了解艺术家运用前视、侧视、背视等不同角度的表现手法以及运用不同的构图方式来表现主题;2.学生运用线、面进行组合构图;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艺术家运用前视、侧视、背视等不同角度的表现手法以及运用不同的构图方式来表现主题;2.教学难点:学生运用线、面进行组合构图。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要讲述的是艺术家是如何运用前视、侧视、背视等不同角度的表现手法以及运用不同的构图方式来表现主题的。

而我们学生的任务,则是通过不同的线条和底纹的组合,运用所学到的构图技巧来表现出主题。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引入1.导入《前前后后》艺术品,通过艺术品的形式、颜色、线条让学生了解艺术家运用前视、侧视、背视等不同角度的表现手法以及运用不同的构图方式来表现主题。

2.让学生观察画面中的场景,找出前方的形象、侧面的形象、背面的形象以及反转的形象,并教授前视、侧视、背视的定义。

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让学生想象一个场景,在不同的角度下,所看到的场景会显得有何不同。

第二步:构图实践1.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学到的构图技巧,我们将为学生演示三种不同的构图方式,以获得更深刻的体验。

在这个环节,学生会在相互交流、学习和实践之中累积经验,进而广泛参与到这个构图世界中来。

2.学生将会得到一张画面,该画面上是一张空白图纸,将通过不同的线和底纹的组合,运用所学到的构图技巧,为该画面添加主题。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构图,让学生在黑板上设计几幅画面并让同学分析这幅画面的构图方式。

第三步:分享讨论1.在学生完成自己的构图后,让他们彼此分享,发表对其他同学作品的看法。

有一些学生的构图可能会突出某个方面的感受,而其他学生可能会看到不同的细节和象征。

这些不同的解释可以极大地提高我们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2.最后,将小组讨论的内容进一步展开,引导学生想象出更加广阔的构图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前后后教案
教材分析
绘画中表现前后的遮挡关系,能增强画面的空间感,令画面层次更丰富。

本课通过学习绘画法和拼贴法,让学生学习表现前后空间感的意识。

物体由于前后位置不同,会产生前后遮挡变化。

生活中事物的前后遮挡关系无处不在,提醒学生做一个有心人,观察这一美术现象,并学习用美术语言表现生活中的美术现象。

本课教材提供了多幅有前后遮挡关系的图片,启发学生用美术思维来看身边的世界。

教材中秦始皇陵兵马俑实景照片旁,配有简笔画示意图,一方面表现前后遮挡关系,另一方面还传达出一个信息:身高差不多的陶俑,由于摆放的位置逐渐退远,给人近高远低、近大远小的视觉感受。

教材中提供了两种表现方法,一是绘画法,即教材下方的三幅学生绘画作品,较好地体现了遮挡、近大远小的关系,为学生进一步构思自己的作品作好铺垫;二是剪贴法,即由远及近的粘贴顺序,便于学生理解前后遮挡关系。

教学思路
教学采用以下环节:找生活中的前后现象——游戏探究,对比感知——欣赏感知——探究远近关系。

绘画法或剪贴法表现前后,即先画前面的,再画后面的,被遮挡住的地方就不画。

通过欣赏表现前后、近大远小现象的绘画作品,使学生学习用绘画的方式表现物体前后遮挡产生的空间美感。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
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三、激趣导入
1、游戏——找自己
师:我的前面是大家,我的后面是黑板,现在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可别小瞧了前前后后,这其中还有很多的奥妙呢~来,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发现好吗?
2、出示课题:前前后后。

(板书)
四、讲授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下面就让老师当导游带领大家去欣赏一下祖国的美丽景色。

(出示景物图片)
师:观察图片中的景物是怎样排列的?是不是前前后后?前面的物体与后面的物体看起来有什么区别?感受一下,这些图片给你什么
感觉?
2、师引导:出示图片葵花海与远处的山脉: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尝试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遮挡现象,判断什么物体在前,什么物体在后。

播放课件图片——热气球
师:图片中有几个热气球?它们哪个在前哪个在后?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指名学生回答。

师引导学生明白:一个物体被另一个物体遮挡,也能产生前后关系。

3、出示图片地上的飞机与天上的飞机、路边的树。

师引导:前面的事物离我们近,后面的离我们远;前大后小,前宽后窄,前高后低,让学生初步了解近大远小的前后关系。

生观察、发现,说出自己的感受。

(小结:同样的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
4、带领学生观察一组有趣的图片,并让学生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说明,图中表现前后关系的原理是什么?(如:第一副的近大远小,第二幅的遮挡现象等。


五、欣赏、发现、感受、体验
1、下面一组图片,有著名画家的画作,也有小朋友自己的画作,我们看后讨论一下,然后学会思考,我学到了什么?我要画什么?(遮挡现象、前大后小,前宽后窄,前高后低这些画面前后层次的运用。


2、作业:利用绘画、拼贴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创作一幅表现物
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3、学生创作,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从构图、造型、线条运用上表现较好的作品,给予鼓励。

4、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纠正个别问题。

5、让剪贴作品的学生注意使用剪刀的安全及纸屑的归置。

六、展示与评价
1、学生把作品贴于展板或放在展示台上。

2、学生欣赏。

3、自评与互评。

(引导学生依据评价要点进行评价:画面是否表
现了物体的前后关系,构图是否合理。

)
五、拓展、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在收获了快乐的同时也收获了知识。

希望同学们把知识延续,课下利用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创作一件立体的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在以后的绘画与创作中,要学会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这样,我们的画面看起来才会更加合理,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