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颈静脉穿刺术和SjVO2监测-1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年度)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年度)](https://img.taocdn.com/s3/m/f3081e86f12d2af90342e67a.png)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于布为王国林邓小明刘进许学兵李民(共同执笔人)吴新民(负责人)佘守章(共同执笔人)岳云孟凡民郭曲练黄宇光熊利泽衡新华一、引言临床麻醉学是最具风险的医学领域之一。
研究显示麻醉期间未实时全面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是围术期发生麻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于1986年首次制定了麻醉期间的监测标准,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2015年再次确认。
英国也于2015年更新了麻醉与恢复期间监测标准的建议。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09年第一次颁布了临床麻醉监测指南,并于2014年进行了更新。
近年来,临床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展,因此中华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参考其他国家麻醉监测标准或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对指南进行了更新。
该指南是作为选择监测手段的参考,适用于所有麻醉方式,以期提高麻醉的安全和质量。
二、定义与适用范围临床监测(clinical monitoring)是通过相关设备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生理参数进行实时和连续的物理检测或化学检验,并以数据或图像形式呈现出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麻醉监测实时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帮助麻醉医师做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手术期间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全身麻醉、区域阻滞、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监测管理以及术后恢复监管等临床麻醉。
任何监测设备和设施都不能取代麻醉医师实时的临床观察和判断,不能低估视、触、听等临床技能的重要性。
三、基础监测在麻醉期间,所有患者的通气、氧合、循环状态等均应得到实时和连续的监测, 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正常。
1.心电图所有患者均应监测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传导异常、起搏器故障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异常情况。
2.无创血压所有接受麻醉患者都应进行无创血压监测。
血压反映器官血流灌注压,提示器官血流灌注情况。
测量方法和时间间隔取决于患者情况和手术类型。
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进展
![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68a331714791711cc79179c.png)
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进展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710032)陈绍洋王强熊利泽摘要:维持脑氧供需平衡,对脑保护和脑复苏具有重要的意义。
脑氧代谢率(CMRO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 iv O2)、局部脑氧饱和度(S r O2)、脑动脉氧含量差(AVOO2)、脑组织氧分压(P bt O2)和正电子断层扫描等是监测脑组织氧供需平衡较常用的可行的方法。
它有助于指导脑损伤和脑复苏的治疗,评估低温、药物和过度通气等各种治疗措施对维持脑氧供需平衡的效果,并为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脑保护;脑氧供需平衡;监测;评估一、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及方法(一)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传统上,多依赖临床表现、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监测来指导脑复苏病人的治疗。
但是,由于ICP和CPP缺乏脑血管阻力的信息,即使ICP正常时,脑循环不一定也正常;CPP正常或升高时,脑循环灌注也不一定是正常的。
脑血流量(CBF)测定尽管在反映脑血流动力学方面比CPP准确,但它只是一个单纯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不能反映脑代谢状况。
脑的缺血与否是相对于脑代谢而言的,即不管CBF多少,只要血液供应能够满足脑代谢需要,则意味着脑循环正常,否则为脑缺血。
事实上,脑中不同部位CBF和脑氧代谢率(CMRO2)并不相同。
正常情况下,通过血流代谢耦联(flow--metabolism coupling)以及压力-流量调节(pressure-flow regulation)机制,使CBF和CMRO2之间维持平衡,即CBF/CMRO2之比在15-20,称为脑氧供需平衡。
机体正常状态下,氧供(oxygen delivery, DO2)与氧耗(oxygen consumption, VO2)保持动态平衡状态;而在危重特殊脑复苏患者,则可出现病理性氧供依赖性氧耗,即氧耗增加或减少,随氧供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这反映了低氧及氧债的存在,从而有可能导致脑缺血、缺氧,脑组织损害。
原发性肝癌患者逆行颈外静脉穿刺采血的应用观察
![原发性肝癌患者逆行颈外静脉穿刺采血的应用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9b9f5437580216fc700afd29.png)
在 消 化系 统恶 性肿 瘤 中位列 第 3位 , 其 中肝 细胞 癌
是 最 常见 的类 型 。约 占 8 0 9 / 6 以上 , 7 0 的患 者就 诊
痛 程度 。排 除标 准 : 患者意识不清 , 不 能 正 确 判 断 疼 痛程 度者 ; 穿 刺处皮 肤破 损 、 炎 症 不适 合 穿刺 者 。
2组 性别 、 年龄、 病情、 颈 外静 脉 条 件 和 采 集 血 液 标 本 量 比较 , 差异 无统计 学 意义 ( P >O . 0 5 ) , 具 有可 比
性。
时 已失去 手术 的最 佳 时机[ 1 ] , 颈 外静 脉 体 表标 志 清
楚, 解剖位 置 固定 , 管径粗, 上 段直 径 达 ( 0 . 6 0± 0 . 2 0 ) C I T I [ 2 ] , 暴露显著, 能够 在直 视 下 穿 刺 , 临 床 上
取得 了较 好 的效果 , 现 报告 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2 方法
1 . 2 . 1 物 品准备 : 一 次性 采血 针 ( 山东威 高集 团生 产, 批号 : 2 0 1 3 0 2 0 1 ) , 采血 试管 数个 ( 山东 威高 集 团
生产 , 批号 : 2 0 1 2 1 2 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胶 布适 量 , 消 毒物 品 。 1 . 2 . 2 采 血方 法 : 采 血 人 员 固 定 为 2名 有 5年 以
1 . 1 一 般资 料
选择 2 0 1 3年 1 月 至 7月在 消 化 内科 住 院 的需 采 血 的原发 性肝 癌患 者 1 6 0例 , 按 入 院单 双 日随机 分 为观 察组 和 对 照 组 各 8 O例 。观 察 组 中男 性 3 8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https://img.taocdn.com/s3/m/b458494b011ca300a6c3908b.png)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于布为王国林邓小明刘进许学兵李民(共同执笔人)吴新民(负责人)佘守章(共同执笔人)岳云孟凡民郭曲练黄宇光熊利泽衡新华一、引言临床麻醉学是最具风险的医学领域之一。
研究显示麻醉期间未实时全面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是围术期发生麻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于1986年首次制定了麻醉期间的监测标准,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2015年再次确认。
英国也于2015年更新了麻醉与恢复期间监测标准的建议。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09年第一次颁布了临床麻醉监测指南,并于2014年进行了更新。
近年来,临床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展,因此中华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参考其他国家麻醉监测标准或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对指南进行了更新。
该指南是作为选择监测手段的参考,适用于所有麻醉方式,以期提高麻醉的安全和质量。
二、定义与适用范围临床监测(clinical monitoring)是通过相关设备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生理参数进行实时和连续的物理检测或化学检验,并以数据或图像形式呈现出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麻醉监测实时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帮助麻醉医师做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手术期间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全身麻醉、区域阻滞、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监测管理以及术后恢复监管等临床麻醉。
任何监测设备和设施都不能取代麻醉医师实时的临床观察和判断,不能低估视、触、听等临床技能的重要性。
三、基础监测在麻醉期间,所有患者的通气、氧合、循环状态等均应得到实时和连续的监测, 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正常。
1.心电图所有患者均应监测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传导异常、起搏器故障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异常情况。
2.无创血压所有接受麻醉患者都应进行无创血压监测。
血压反映器官血流灌注压,提示器官血流灌注情况。
测量方法和时间间隔取决于患者情况和手术类型。
胡锦教授-神经急危重症多模态监测进展
![胡锦教授-神经急危重症多模态监测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97bbec965ce050876321385.png)
——国际多学科共识解读
胡锦 上海市神经外科急救中心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
概述 颅内压/脑灌注压监测 脑血流监测 脑氧监测 脑代谢监测 脑电生理监测
总结
面对各类神经急危重症病人,我们在如何监测和处理?
颅脑创伤治疗失败之探索(GCS=8分)
复旦大学
神经重症监护领域发展迅速(新学科) 多学科小组合作成立了神经重症监护协会(NCS,2002年)
Intensive Care Med. 2014; 40: 1189-1209
脑氧监测
脑组织氧分压(PbtO2)
Licox监护系统能同时监测PbtO2、ICP和脑温
PbtO2受全身及局部因素所影响
全身因素:PaO2、PaCO2、FiO2、ABP、CO、Hb和心肺功能; 局部因素:ICP、CPP、脑自动调节 、脑代谢、 癫痫和脑氧梯度。 正常PbtO2范围为23-35mmHg。 在临床中,PbtO2<15-20mmHg应考虑其提示脑缺血,低于 10mmHg则考虑严重缺血。
Xenon增强CT/CTP是获得全脑和局部CBF数值的一种有力的技术
经颅多普勒(TCD):
TCD主要用于aSAH后血管痉挛的监测
J Neurosurg. 2009; 110: 67-72
对于重型TBI病人,TCD可在院前阶段发现哪些是脑灌注受损的病人。
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11; 55: 422-428
从PRx值反常上升至正值——45—m—in——CPP下降至50mmHg
): E2
结果表明:当PRx<0.25时,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PRx>0.25组(<20% vs. 69%, P<0.0001)。
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进展
![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5bf71032f60ddccdb38a00b.png)
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进展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710032)陈绍洋王强熊利泽摘要:维持脑氧供需平衡,对脑保护和脑复苏具有重要的意义。
脑氧代谢率(CMRO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 iv O2)、局部脑氧饱和度(S r O2)、脑动脉氧含量差(AVOO2)、脑组织氧分压(P bt O2)和正电子断层扫描等是监测脑组织氧供需平衡较常用的可行的方法。
它有助于指导脑损伤和脑复苏的治疗,评估低温、药物和过度通气等各种治疗措施对维持脑氧供需平衡的效果,并为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脑保护;脑氧供需平衡;监测;评估一、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及方法(一)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传统上,多依赖临床表现、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监测来指导脑复苏病人的治疗。
但是,由于ICP和CPP缺乏脑血管阻力的信息,即使ICP正常时,脑循环不一定也正常;CPP正常或升高时,脑循环灌注也不一定是正常的。
脑血流量(CBF)测定尽管在反映脑血流动力学方面比CPP准确,但它只是一个单纯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不能反映脑代谢状况。
脑的缺血与否是相对于脑代谢而言的,即不管CBF多少,只要血液供应能够满足脑代谢需要,则意味着脑循环正常,否则为脑缺血。
事实上,脑中不同部位CBF和脑氧代谢率(CMRO2)并不相同。
正常情况下,通过血流代谢耦联(flow--metabolism coupling)以及压力-流量调节(pressure-flow regulation)机制,使CBF和CMRO2之间维持平衡,即CBF/CMRO2之比在15-20,称为脑氧供需平衡。
机体正常状态下,氧供(oxygen delivery, DO2)与氧耗(oxygen consumption, VO2)保持动态平衡状态;而在危重特殊脑复苏患者,则可出现病理性氧供依赖性氧耗,即氧耗增加或减少,随氧供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这反映了低氧及氧债的存在,从而有可能导致脑缺血、缺氧,脑组织损害。
逆行颈静脉穿刺术和SjVO2监测-1
![逆行颈静脉穿刺术和SjVO2监测-1](https://img.taocdn.com/s3/m/8826c44db307e87101f69615.png)
12
避免颈外静脉混合
▪ 只有取样是完全来自大脑半球回流的血液,其SjVO2 才能真实反映脑氧供需平衡,如含有来自颅外静脉血, 则会造成判断错误。
▪ 因此,导管的顶端应位于颈静脉球的上部,如果导管 位置低于颈静脉球部>2cm,则颅外静脉血混合机会 大大增加。
▪ SjVO2 升高可能是因为:CMRO2 降低(如低温、使用镇静 药)、CBF 升高、病理性动静脉瘘和脑死亡等。
▪ 其他影响SjVO2的因素还有全身pH 值、CPB氧和器种类、 病人年龄。
22
23
SjVO2正常值
▪ SjVO2正常值约为55% ~75% 。这一范围低于混合 静脉血氧饱和度 (68%~77% ),说明正常脑组织 较其它外周组织的氧需求及消耗量更大。
18
SjVO2 监测的病理生理学原理
19
20
SjVO2 监测的局限性
21
影响SjVO2 的临床因素
▪ 必须强调,一切有关SjVO2数据的分析都必须首先保证颈静 脉导管末端的位置必需是位于颈静脉球部。
▪ 许多因素都会影响CMRO2和DO2之间的关系。当有脑外伤、 血管栓塞、颅内高压、低血压、过度换气或血管痉挛时, CBF 将会降低。在这些情况下,如果CMRO2 能够保持稳定 或升高,则SjVO2 降低。低氧血症和CMRO2增加( 如热性疾 病、癫痫)也会导致SjVO2 下降。
▪ 若联合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SjVO2还可以用于分 辨脑充血和血管痉挛。当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到高 速血流时提示脑充血,此时SjVO2升高;相反,脑 血管痉挛时SjVO2正常或降低。
28
过度通气与SjvO2
▪ 脑外伤后的过度换气治疗已不再作为临床常规处理。现代治疗指南 提倡以SjVO2监测为向导的“优化性过度换气”,这样就可以鉴别出 那些由于发生低碳酸血症而潜在可能出现脑缺血的患者。
神经重症多模态监测精选全文完整版
![神经重症多模态监测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543d89e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b3.png)
神经重症多模态监测多模态神经监测的原因与基础➢急性脑损伤病理生理学复杂,单一模式无法完成所有指标监测➢神经监测技术的进步:实时监测脑氧合,脑血流量和脑电➢临床医生评估神经重症床旁监护数据的能力还停留在40年前➢给予重症患者个体化治疗是大势所趋Multimodal monitoring (MMM)针对某个患者同时采取多种模式的神经功能监测,并实时综合分析监测数据,对神经功能作出解释➢全面➢持续➢同步➢综合神经系统损害临床、评分、影像体循环脑容积脑灌注CPP,TCD,激光多普勒血流,热探针,经颅脑血氧脑代谢微透析,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近红外光谱脑电分析EEG,脊髓体感诱发电位急性脑损害综合数据分析治疗计划ICP BP,SPO 2,etCO 2,体温,血糖神经系统损害临床评估➢神经学临床检查仍然是评估急性脑损伤(ABI)患者或发生继发性脑并发症的重要基础➢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时应镇静最小化➢利用各种数字化临床量表进行动态评估:GCS➢及时的影像学复查体循环●MAP--脑灌注的正向驱动力●PO2,SPO2--脑组织氧供的保障●etCO2或PaCO2--维持脑血管正常张力的重要因素●体温--判断脑组织氧耗状况的重要指标●血糖--向脑组织供能的主要物质颅内压(ICP)监测➢颅腔为没有伸缩性的半封闭性容器,其中的脑组织、血液和脑脊液等内容物形成的压力为颅内压➢ICP主要由硬脑膜的弹性作用(非流体净力)和血管性压力作用(流体净力)产生➢还受颅脑解剖、CSF产生与流通、动静脉压等影响➢ICP反映了脑脊髓系统复杂的生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CT示中线移位超过0.5cm ➢眼底乳头水肿➢突发头痛、失明➢颅内血管瘤➢重型颅脑损伤有创监测(一)脑室内测压(二)硬膜下测压(三)硬膜外测压(四)腰部蛛网膜下腔测压(五)纤维光导颅内压监测无创监测(一)闪光视觉诱发电位(二)视网膜静脉压(三)超声监测视神经宽度(四)生物电阻抗法(五)前囟测压法颅内压监测损伤程度分级●<1520 40 mmHg●正常轻度中度重度脑灌注监测--CPP ➢CPP=MAP-ICP➢要保证在60mmHg以上脑灌注监测--经颅彩色多普勒(TCD)➢T利用低频超声波的Doppler效应原理来实现➢基本原理是超声探头(一般用2MHz脉冲探头)发出一定频率、一定声强的脉冲超声,这些脉冲波被在血管内流动着的红细胞反射回来后再由探头接受,并将多普勒频移值(接受频率和发射频率的差值)经过傅里叶变换处理后转换为血流速度,单位是cm/sTCD临床意义➢最广泛用于监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期间脑灌注的变化➢TCD监测变量与局灶性脑电图变化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并用于指导分流放置的需要➢SAH的重症管理,定期评估脑血管痉挛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监测二氧化碳反应的完整性以及ABI后的压力自动调节脑代谢监测--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SjvO2是指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为临床上最早采用的脑组织氧代谢监测方法,可间接反映整个脑组织血流和氧代谢状况,被认为是评估脑氧代谢的金标准➢受抽血速度以及温度有关➢全脑氧代谢的监测方法,不能反映某一局部的脑氧代谢的变化,直到该局部变化的幅度达到足以影响全脑的氧饱和度➢SjvO2只反映同侧大脑半球的氧代谢情况➢SjvO2监测需作颈内静脉逆行穿刺近红外光局部组织氧饱和度监测ROOT平台+O3模块>脑氧探头监测原理光源上矢状窦硬脑膜脑组织颅骨头皮浅(近端/头皮)探头深(远端/大脑)探头四种波长近红外光,抗干扰性更强监测效能Figure 1: Scatter (a) and Bland Altman (b) plots to assess accuracy of rSO2against reference SavO2O3的绝对精确度±4%,相对精确度±2.1%,是目前已知所有脑氧同类产品中,无论绝对精确度和相对精确度都是最高的脑与氧●大脑约占人体正常体重的2%,但是对氧的消耗却占人体所有耗氧量的25%,心脏骤停10秒,就出现晕厥、昏迷。
术中监测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
![术中监测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eb284fe6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8d.png)
术中监测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宋杰;刘暌【摘要】术中监测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O2)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可全面监测脑血流和脑代谢情况.经颈内静脉逆向穿刺置管监测SjvO2操作简便,可反复采集血液标本,实时动态评价脑氧供需情况和神经功能.本文简要综述术中监测SjvO2的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特别指出不能仅凭SjvO2评价脑血流和脑代谢改变,应结合多项指标的变化趋势综合评价.【期刊名称】《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6(016)010【总页数】5页(P715-719)【关键词】血氧测定法;颈静脉球;综述【作者】宋杰;刘暌【作者单位】300121 天津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00121 天津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心脑血管病的增加,围手术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风险也与日剧增[1]。
术中监测、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至关重要。
术中监测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O2)可以早期诊断脑缺血、间接评价脑耗氧量和脑血流量(CBF)与脑代谢之间的关系,指导临床进行合理的通气治疗、液体输注、维持合理的脑氧供需平衡和脑灌注压(CPP)[2⁃3],尤其是合并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术中需采用控制性降压技术,监测SjvO2可以及时发现术中脑去氧饱和(desaturation)状态,避免脑组织低灌注,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4]。
颈静脉球为颈内静脉起始处膨大成球的部位,80%~90%的颅内静脉血仅需4~8秒即可经颈静脉窦回流至颈静脉球。
颈静脉窦是乙状窦的延续,颈静脉球的血液绝大部分来源于颅内静脉血,颅外静脉血含量较少,因此,采用含光导纤维的监测导管经颈内静脉逆行置入颈静脉球,术中实时监测SjvO2即可代表脑静脉血氧饱和度,间接反映全脑氧供需平衡和氧代谢情况[5]。
脑氧供率(CDRO2)和脑氧代谢率(CMRO2)的计算公式分别为:CDRO2[ml/(100 g·min)]=CBF×脑动脉血氧含量(CaO2);CMRO2[ml/(100 g·min)]= CBF×[CaO2-颈静脉血氧含量(CjvO2)],其中,CaO2-CjvO2=血红蛋白(Hb)×1.39[即桡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SjvO2]+0.0031[即脑动脉血氧分压(PaO2)-颈静脉球血氧分压(PjvO2)]。
中枢神经监测
![中枢神经监测](https://img.taocdn.com/s3/m/163e1420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0f.png)
中枢神经监测在常规体外循环时,目前尚无直接有效的监测中枢神经损伤的方法。
脑电图(EEG)是最早的体外循环中枢神经系统监测方法,经颅多普勒(TCD),脑血氧饱和度,颈静脉窦血氧饱和度监测是近几年发展的新技术,并显示出良好的前景。
1.脑电图(EEG)监测脑缺血缺氧时,EEG特征性的病理改变是慢波活动(δ波增多)伴随着波幅降低,严重时EEG呈等电位线。
EEG对全脑和局灶性脑缺血都很敏感,判断的依据常常依靠EEG的左右对称和前后不同的变化。
体外循环中监测特异性不强:体外循环中很多因素都能影响EEG,如,麻醉、低温、缺氧与脑缺血的EEG改变均以慢波和低频为主,很难区别。
EEG需动态监测,根据EEG动态变化和前后对照,以排除某些影响因素。
常温非体外冠脉旁路移植术,通过EEG监测,可以提示低血压的允许阈值,判断麻醉深度。
体外循环中判断插管位置,主动脉或上腔插管不当造成一侧颈动脉灌注或回流不良。
深低温停循环时,指导给予某些脑保护药物,如丙泊酚或硫喷妥钠,对EEG产生爆发抑制,保证脑电活动的静止。
而在复温时,通过EEG的逐渐变化,判断脑功能的恢复。
2.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是监测感觉及运动传导通路功能完整性的主要方法。
随着诱发电位技术不断改进,它已经进入手术室,用于有损伤神经传导通路危险手术的术中监测,如主动脉瘤切除术等。
通常EP使用的量化指标是刺激后的反应时间(潜伏期)和相关神经结构产生的峰值幅度。
术中监测通常包括:①脑干听觉诱发反应(BAERs);②视觉诱发电位(VEPs);③体感诱发电位(SSEPs);④运动诱发电位(MEPs)。
3.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是来源于脑电图的变量,是反映麻醉药的镇静、催眠效应的指标。
BIS是用来预测意识深度的首个经过处理的脑电图参数。
4.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通过监测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栓子的数量,结合脑氧饱和度、脑电图等监测,提供手术中脑功能的必要信息。
脑组织氧代谢指标在继发性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脑组织氧代谢指标在继发性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0454301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e4.png)
脑组织氧代谢指标在继发性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马骏;顾志伟;陈锷峰;周君;钱辉;骆明【期刊名称】《浙江医学》【年(卷),期】2016(038)013【总页数】3页(P1126-1128)【作者】马骏;顾志伟;陈锷峰;周君;钱辉;骆明【作者单位】312030 绍兴市中心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绍兴医院)神经内科;312030 绍兴市中心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绍兴医院)神经内科;312030 绍兴市中心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绍兴医院)神经内科;312030 绍兴市中心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绍兴医院)神经内科;312030 绍兴市中心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绍兴医院)神经内科;312030 绍兴市中心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绍兴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颅脑外伤和高血压脑出血后引起的继发性脑损害,多由损伤后机体应激反应或一系列代谢紊乱所致,目前认为脑组织氧代谢异常是发生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原因。
Stiefel等[1]发现即使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正常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脑组织缺氧仍时常发生。
对颅脑外伤死亡患者进行尸检,发现脑组织缺血、缺氧发生率高达90%以上。
近年来,复合监测颅脑外伤患者的脑组织氧代谢指标已成为诊断与治疗继发性脑缺血、缺氧的突破点[2]。
本文对临床常用的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脑氧代谢率(CMRO2)、局部脑组织氧分压(PbtO2)等脑组织氧代谢指标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SjvO2是临床上最早且较常采用的脑组织氧代谢指标之一。
流经颈内静脉球部的血液大部分来源于脑,仅3%~7%的血液来自于脑外的颅骨、脑膜和内耳等。
因此,利用颈内静脉逆向插管、导管末端置于颈内静脉球部采集混合脑静脉血并作血氧分析,可反映整个大脑半球脑组织氧代谢状况。
SjvO2监测可分为持续监测(在颈内静脉球部置入光纤探头进行连续监测)和间断监测(通过颈内静脉逆向穿刺、导管末端置于颈内静脉球部,反复间断采血分析)。
国外相关研究认为SjvO2正常值约为60%[3],SjvO2持续<50%或>75%均提示患者预后不良[4]。
ICU操作常规
![ICU操作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d07de1fef12d2af90342e671.png)
重症医学科操作诊疗常规目录气道管理 (3)机械通气技术 (5)动脉静脉导管置入术 (10)血液净化技术 (17)纤维支气管镜应用 (23)超声技术 (24)一、心脏超声常用技术 (24)二、肺部超声技术 (26)神经系统监测 (27)呼吸系统监测技术 (29)微循环监测 (41)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 (42)气道管理与管插管适应钲1。
气道梗阻存在急性呼吸道阻塞、损伤、狭窄和气管食管瘘等,影响通气。
2。
气道保护能力受损(1)意识不清,不能有效自主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
(2) 意识尚可,下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或气道出血,自主清除能力较差。
3. 严重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和呼吸治疗(1)需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2) 无创通气失败或疗效不佳者。
(3)中枢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低通气状态。
(4) 呼吸功过大,对循环造成影响。
经n与管插管禁忌证1。
张口困难或口腔空间小,无法经口插管。
2。
严重喉水肿、急性喉炎和喉头黏膜下血肿。
3。
头颈部无法后仰(如疑有颈椎骨折等)。
经鼻盲探与管插管适应迓通常用于不适合经口气管插管者。
经髯盲探与管插管禁忌证1。
颅底骨折。
2。
严重鼻或颌面骨折。
3. 鼻或鼻咽部梗阻.4。
凝血功能障碍.困难与道的评估1. 颈部活动度(排除可能存在颈髓损伤的患者)最大限度地屈颈到伸颈的活动范围,正常值〉90°,若〈80°可能存在插管困难。
2。
舌咽部组织的可见度最大张口位伸舌后根据检查者所见患者软腭、悬雍垂、咽后壁的可见度判断是否存在困难插管。
I级:可见软腭、悬雍垂和咽后壁;n级:可见软腭、咽峡弓和悬雍垂;nr级:可见软腭和悬雍垂根部;iv级可见软腭。
m、iv级可能存在插管困难.3. 甲颏间距颈部完全伸展时,甲状腺切迹至颏突的距离,若S6.5cm,插管无困难;若<6Cm,经口气管插管存在困难.4。
张口度最大张口时,上下门齿之间的距离。
正常值约4.5cm;若<3cm,存在插管困难。
5。
Cormack及Lehane分级根据喉镜下所见分为:I级,声门可完全显露;n级,仅能见到声门后联合;m级,仅能见到会厌的顶缘;IV级,看不到喉头的任何结构。
临床麻醉方案监测指南介绍(2017年度)
![临床麻醉方案监测指南介绍(2017年度)](https://img.taocdn.com/s3/m/3b9e260a71fe910ef02df87a.png)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于布为王国林邓小明刘进许学兵李民(共同执笔人)吴新民(负责人)佘守章(共同执笔人)岳云孟凡民郭曲练黄宇光熊利泽衡新华一、引言临床麻醉学是最具风险的医学领域之一。
研究显示麻醉期间未实时全面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是围术期发生麻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于1986年首次制定了麻醉期间的监测标准,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2015年再次确认。
英国也于2015年更新了麻醉与恢复期间监测标准的建议。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09年第一次颁布了临床麻醉监测指南,并于2014年进行了更新。
近年来,临床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展,因此中华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参考其他国家麻醉监测标准或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对指南进行了更新。
该指南是作为选择监测手段的参考,适用于所有麻醉方式,以期提高麻醉的安全和质量。
二、定义与适用范围临床监测(clinical monitoring)是通过相关设备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生理参数进行实时和连续的物理检测或化学检验,并以数据或图像形式呈现出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麻醉监测实时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帮助麻醉医师做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手术期间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全身麻醉、区域阻滞、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监测管理以及术后恢复监管等临床麻醉。
任何监测设备和设施都不能取代麻醉医师实时的临床观察和判断,不能低估视、触、听等临床技能的重要性。
三、基础监测在麻醉期间,所有患者的通气、氧合、循环状态等均应得到实时和连续的监测, 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正常。
1.心电图所有患者均应监测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传导异常、起搏器故障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异常情况。
2.无创血压所有接受麻醉患者都应进行无创血压监测。
血压反映器官血流灌注压,提示器官血流灌注情况。
测量方法和时间间隔取决于患者情况和手术类型。
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精品
![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37a57b7e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b2.png)
成人:
婴幼儿及儿童:
这一关系式提示温度与CMRO呈指数相关,而CBF与低温呈直线相 关,温度每降低一度,CBF下降比CMRO小,所以CBF/CMRO比值随温 度下降而增加,SjO2亦随之增加,这可能是CPB期间"奢侈灌注"的原因 之一。
2
据报道:复温期间CMRO和CBF均增加,但人们并不清楚两者是 否呈比例的变化。Nakajima首先用连续SjO2监测发现复温期间SjO2下降,其程度与复温速度呈正相关。因为复温时需氧量增加, 而氧供却保持相对衡定,所以CBF/CMRO比值降低,SjO2下降。Nakajima认为SjO2下降应引起人们重视,特别在复温速度较快时, 可能会增加CPB后脑损伤的机会。刘先义 等人在体外循环中间断 监测SjO2发现:SjO2与复温速度呈正相关(r=0.91,p75%,复温时SjO2明显低于术前,其中约有31%患者低于55%,主张CPB降温时应 防止"奢侈灌注",复温时应防止灌注不足。一些学者认为:虽然发现复 温时平均25%的患者SjO2降低,但目前尚未发现它与术后患者神经 系统并发症有直接联系,主张应加强监测,阐明二者间的关系,并找 出改善氧供需平衡的复温方法。
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
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
一、脑血流及脑代谢的生理
1.脑血流与代谢的关系
脑组织主要依靠葡萄糖在线粒体内的有氧氧化而获得能量,其中 约有60%用于保持和恢复细胞膜除极和复极所必需的细胞内外离子 浓度差,约40%用于维持细胞的完整性。虽然脑仅占体重的2%,但其代谢却需要15%心输出量。未麻醉的人CMRO约为3.5ml 100g/min,CBF约为50ml 100g/min,其中80%的血量供应灰质,20%供应白质。
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监测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进展(全文)
![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监测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进展(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5699a08e9951e79b8927fe.png)
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监测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进展(全文)在心脏外科手术中,临床常通过体外循环(CPB)时的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监测来判断患者脑部供血是否充足,但是效果不甚理想。
近年来出现了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O2)这一检测项目,通过大量临床试验表明体外循环期间监测SjvO2能够降低患者脑部缺氧发生的风险,可以对临床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1.理论基础血液从脑静脉窦流入颈内静脉球。
颈静脉球是颈内静脉起源的扩张孔。
从乙状窦排出到颈内静脉的血液很少与大脑外的血液混合。
由于该处的血液不受外部血液污染,因此SjvO2可以准确反映脑氧供应与耗氧量之间的关系.SjvO2的正常基线值为54%至75%。
如果它的值大于75%表明脑供氧超过脑氧消耗。
当值低于50%意味着脑氧供应量低于脑氧消耗量。
如果脑灌注(CBF)不能满足脑氧代谢的需要,可能会引起低灌注相关性缺氧。
当SjvO2低于40%时,可能会发生脑缺氧。
正常情况下脑血流每分钟750-1 000 ml,并且脑血流分布不均,平均约为54 ml(100g·min),临界脑血流的概念是以脑丧失电活动和代谢功能为界线的,脑电活动衰竭的脑血流阈值一般认为是16-17 ml(100 g·min).脑的代谢需要丰富而稳定的能量供应,因此,局部脑血流,脑代谢的动态平衡决定了脑功能是否良好。
实验室监测脑血流的方法主要有Xe清除法,正电子发射断层,阻抗法,经颅多普勒,近光红外线法和激光多普勒法。
然而在临床工作中监测脑血流,无法通过上述方法实现,因此,通过便捷的间接方法监测脑血流以预防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产生损害的方法应运而生--颈内静脉氧饱和度监测。
颈内静脉饱和度监测是通过监测脑静脉血的血氧饱和度,反映脑氧供和氧需求之间的关系,间接反映脑血流情况。
2.相关临床试验进展有两个关于儿童心脏手术进行体外循环的临床研究发现儿童发生灌注不足的几率更高。
其中,Zhiyong Hu等人认为与麻醉诱导后的测量结果相比,CPB 开始时、夹闭升主动脉时、CPB 开始后20 分钟、冠状动脉再灌注和CPB 结束后SjvO2显著降低。
颈静脉氧饱和度的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及意义
![颈静脉氧饱和度的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2ae903a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76.png)
颈静脉氧饱和度的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及意义
席炜滨;汤友林
【期刊名称】《开封医专学报》
【年(卷),期】2000(019)003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颈静脉氧饱和度(SjvO2)变化及影响因素。
方法:重型颅脑损伤33例为样本,采用右颈静脉穿刺置管,持续监测SjvO2,并同时监测颅内在(ICP),平均动脉压(MABP)和脑灌注压(CPP)。
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后SjvO2明显降低。
影响SjvO2的主要因素为ICP、CPP、伤后病理及病情转归。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持续SjvO2监测能反映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氧代谢的情况,可以早期发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席炜滨;汤友林
【作者单位】解放军155医院神经外科,开封;解放军155医院神经外科,开封【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50.4
【相关文献】
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颈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应用 [J], 张圣岸;付春来;蔡业平;李云峰;王盛标
2.无创监测血氧饱和度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意义 [J], 赵菊红;祝萍
3.颅内压及颈静脉氧饱和度联合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J], 戴巍;程亮;夏玉兰;邱凯丽
4.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治疗中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持续监测的应用 [J], 王广益; 李成; 李世杰
5.颈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在脑外伤治疗中的应用 [J], 许菲璠;刘佰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内直视手术下不同阶段颈静脉血氧饱和度的监测
![心内直视手术下不同阶段颈静脉血氧饱和度的监测](https://img.taocdn.com/s3/m/7ced4024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7.png)
心内直视手术下不同阶段颈静脉血氧饱和度的监测
邓小强;顾尔伟
【期刊名称】《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8(033)006
【摘要】目的通过对心内直视手术患者不同阶段的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O2)的变化进行监测,观察脑氧供需平衡。
方法选择房室缺患者20例,分别在诱导后,降温至32℃、复温至32℃及复跳30min时取颈静脉血作血气分析。
结果降温眯SjO2较诱导后SjO2明显增加,昨温点及复跳后30minSjO2较降温点明显下降,结论SjO2监测可提供脑氧供需平衡的实际信息,可作为调整复温速度,灌注压和流量的一个重要监测指
【总页数】2页(P444-445)
【作者】邓小强;顾尔伟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
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4.2
【相关文献】
1.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前后红细胞内酸碱平衡的监测 [J], 刘功俭;任士军
2.低温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后体温的监测及处理 [J], 杨秀英;吕丽
3.低温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后体温的监测及处理 [J], 杨秀英;吕丽
4.比较不停跳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与传统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对S100β、MMSE的影响 [J], 李春晖
5.BIS用于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麻醉深度监测的效果观察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的临床研究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的临床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775cef7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f0.png)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的临床研究郑峥;宿英英【期刊名称】《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年(卷),期】2006(19)4【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脑氧代谢变化的规律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将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重症组[22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和非重症组(13例,GCS>8分),通过颈内静脉置管采血测定两组患者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计算动脉-颈内静脉氧含量差(AVDO2)和脑氧摄取率(OEF),并分别以SjvO2 70%、AVDO2 4 ml/dl、OEF 25%为界将患者分组,比较其预后.结果重症组SjvO2高于非重症组(P<0.01),OEF则低于非重症组(P<0.01).SjvO2≥70%组预后不良的发生率高于SjvO2<70%组(P<0.01);OEF≤25%组高于OEF>25%组(P<0.01);而AVDO2≤4 ml/dl组与AVDO2>4 ml/dl组预后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 SjvO2和OEF可以客观地反映急性脑梗死后全脑氧代谢和脑血流状况,对预测其预后具有参考价值.【总页数】3页(P269-271)【作者】郑峥;宿英英【作者单位】10005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10005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2【相关文献】1.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用于急性脑损伤患者脑氧平衡的监测 [J], 林立;马保新2.高压氧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血氧饱和度及M‐CSF、ox‐LDL、sICAM‐1水平的影响 [J], 董治燕; 杨增烨; 高晓嵘3.甘露醇治疗联合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监测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J], 娄长礼; 应保健; 朱福彬4.老年患者高位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的关系研究 [J], 费建平;赵赢;冯树全;雷月;王欢锋;包华芳;袁春英5.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灌注压与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的关系 [J], 徐福林;王建清;李宁;全勇;贾丕丰;盖延廷;茅宇航;沈刚;沈建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选择中路:不易误入颈动脉,也不易伤及胸膜腔。方 法简便、可靠。
多选择右侧颈内静脉
8
9
逆行颈静脉穿刺术
▪ 与中心静脉置管的方法相似,取头低仰卧位(头低10%,肩部稍 垫高),穿刺点选择右侧胸锁乳突肌锁骨头与胸骨头夹角顶点稍 下方。穿刺时头略偏向对侧,局部浸润麻醉后,针尖指向乳突后 外侧,于胸锁乳突肌深面外侧缘由外向内寻找颈内静脉,穿刺方 向不得向内超过矢状面。
▪ SjVO2 升高可能是因为:CMRO2 降低(如低温、使用镇静 药)、CBF 升高、病理性动静脉瘘和脑死亡等。
▪ 其他影响SjVO2的因素还有全身pH 值、CPB氧和器种类、 病人年龄。
22
23
SjVO2正常值
▪ SjVO2正常值约为55% ~75% 。这一范围低于混合 静脉血氧饱和度 (68%~77% ),说明正常脑组织 较其它外周组织的氧需求及消耗量更大。
16
SjVO2 监测的病理生理学原理
▪ SjVO2反映了SaO2 、CBF和CMRO2之间的相互关系。若 CBF不变而CMRO2升高,脑组织将从血液中摄取更多氧 气,脑静脉回流血中的氧含量或氧饱和度会进一步下降, 从而增大AjVDO2。
▪ SjVO2正常值约为55%~75%,低于全身的混合静脉血氧 饱和度。如Hb不变,SaO2为100%,氧离解曲线不变且血中溶
▪ 高SjVO2同样与不良预后相关。
26
SjVO2监测的临床应用
27
神经外科手术及脑外伤
▪ 对于脑外伤患者,通过SjVO2监测可以早期诊断脑 缺血。特别是在脑动脉瘤手术中, SjVO2监测可以 被用于判断避免低灌注的最小血压。
▪ 此外,SjVO2还能够优化过度通气治疗,指导补液 处理和氧化,调整脑灌注压并及时发现动静脉瘘形 成。
变化。所以,光纤导管连续监测SjVO2更值得推广。
5
Central venous access (Standard CVC)
Only standard accesses necessary
Femoral arterial access
(PiCCO Catheter)
alternative:
axillary arterial, brachial arterial
四、导管位置确定
▪ 缓慢采血5ml 后,换注射器采血1ml 行血气分析,若其 血氧饱和度(SjVO2)在55%~75%范围之内,则可确 定导管尖端已达颈静脉球部。
▪ 颈静脉球与乳突位于同一水平,准确测量穿刺点至乳 突的距离,以确保导管尖端达颈静脉球部。
▪ 在X 光下导管末端位于第一、二颈椎椎体(C1/C2 ) 水 平。
SjVO2降低
▪ SjVO2降低提示脑氧摄取量升高。
▪ 在急性脑外伤中,SjVO2降低可能是由于低氧血症、 继发于低血压或血管痉挛或颅内高压的低CBF等情况。 癫痫或发热等能够引起脑氧耗增加的因素也可能参与 其中。
▪ 面对SjVO2降低的患者,必须首先明确其主要原因, 然后给予针对性处理。在一项脑外伤试验中, Gopinath等证实:与仅有几次或无SjVO2降低的脑外 伤患者相比,多次发生的SjVO2降低与不良预后呈显 著相关。
逆行颈静脉穿刺术和SjVO2监测
1
前言
▪ Oxygenation of cerebral venous outflow has been investigated as a neuromonitor for more than 60 years.
▪ jugular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 (SjVO2) provides an indirect assessment of cerebral oxygen use and is used to guide physiologic management decisions in a variety of clinical paradigms.
15
SjV。O2 监测的病理生理学原理
▪ 根据Fick定律,和脑氧代谢相关的几项参数包括: ▪ ①脑氧供应量(Oxygen Delivery,DO2)=CBF×CaO2; ▪ ②脑动脉血氧含量(CaO2)=Hb×1.34×SaO2+0.0031×PaO2; ▪ 脑静脉血氧含量(CjVO2)=Hb×1.34×SjVO2+0.0031×PjVO2; ▪ ③脑氧摄取率(Oxygen Enhancement Ratio,OER)= (CaO2-CjVO2)/CaO2,是指脑
▪ 此外,取血速度不宜过快,如取血速度过快,尤其是 在低CBF情况下,颅外静脉血混合增加。有报道称如 取血速度大于2ml/min,所测SjVO2结果增高达25%; 取血速度小于2ml/min,则颅外静脉混合约3%,可忽 略不计。
13
五、禁忌证和并发症
▪ SjVO2监测技术并发症很少见,通常与穿刺、置管及留 管有关,主要为颈内静脉穿刺并发症:如颈动脉穿刺 受损、气胸、神经损伤、感染、血栓、血肿等。因颈 静脉球部置管而影响颅内静脉血回流而增加颅内压的 情况尚未见报道。
3
SjVO2 监测的实施
4
一、监测方法
▪ 最常用的方法,是经颈内静脉向头的方向穿刺,逆向 置管至颈静脉球部,间断经导管取血进行血气分析。
▪ 用光纤导管,与肺动脉导管监测混合静脉血液氧饱和 度一样,可以连续监测SjVO2。
▪ 用光纤探头连续监测颈静脉球部氧分压(PjO2 )。 ▪ 研究发现,间歇监测SjVO2不能充分反映脑损伤病人的
组织从血液中摄取氧的比例,由于动静脉Hb浓度相同,一般情况下血中溶解的氧 含量占总血氧含量比例很小,因此OER可以表示为(SaO2-SjVO2)/SaO2,是反映 脑氧供应的另一间接指标。 ▪ ④CMRO2=CBF×(CaO2-CjVO2); 其中(CaO2-CjVO2)又称为动静脉氧含量差 (Arterio-Jugular Differences of Oxygen,AjVDO2), AjVDO2=CMRO2/CBF。通常, AjVDO2稳定在4~8ml O2/100ml血。当CMRO2保持稳定时,AjVDO2与CBF呈负相 关,即AjVDO2可以反应CBF 的变化。当AjVDO2小于4ml O2/100ml血时,提示脑 氧供应大于需求;而当AjVDO2大于8ml O2/100ml血时,则说明脑氧需求量大于供 应量。
7
三、导管的置放
▪ 穿刺入路: ▪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有3种入路:中路、后路及前路。
1、前路:将左手示指和中指放在胸锁乳突肌中点、颈总动脉外 侧,右手持针,针尖指向同侧乳头,针轴与冠状面呈30°~40° 角,常于胸锁乳突肌的中点前缘入颈内静脉。 2、中路: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锁骨头与锁骨上缘构成颈动脉 三角,在此三角形顶点穿刺。针轴与皮肤呈30°角,针尖指向同 侧乳头,一般刺入2~3cm即入颈内静脉。 3、后路:在胸锁乳突肌外侧缘的中下1/3交点,约锁骨上5cm 处进针,针轴一般保持水平位,针尖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深 部指向胸骨上切迹。
2
颈静脉球部解剖
▪ 血液从脑静脉窦流出后进入颈内静脉球,颈内 静脉球为颈内静脉起始部膨大成球的部分,其 内不含颈外静脉的血液,因此能准确反映脑组 织氧供和氧耗关系。
▪ 是较能反映全脑氧供需平衡的血氧饱和度的监 测部位。
▪ 虽然颈静脉球部血液来自双侧大脑半球(同侧 70%, 对侧30%), 但大多数病人血液回流有优势 半球现象, 一般为右侧。
解的氧含量是生理状态,则SjVO2与AjvDO2呈良好的相关变化。
▪ 由于SjVO2监测的是全脑氧饱和度情况,在脑缺血时 SjVO2的特异性高而敏感性低,如:正常的SjVO2有时并 不代表不存在局部脑组织缺血的情况,但低SjVO2一定 说明CBF 降低。
17
Physiology of jugular venous oxygenation
▪ 颈内静脉中路穿刺,头向穿刺颈内静脉、置导引钢丝和导管。为 了避免血管的损伤,应该用J形钢丝,并且钢丝只超出穿刺针进 入静脉2~3cm,然后放置导管直至颈静脉球部遇到阻力,深度通 常是15cm,然后将导管退出0.5~1cm后固定即可。清醒病人会感 觉到在下领或耳邻近颅底的部位有导管的存在。
10
11
▪ 健康受试者在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障碍前可以耐 受相当低水平的SjVO2。相反地,脑外伤患者若 出现低SjVO2,则预后通常较差。事实上,脑外 伤患者一次出现SjVO2低于50%时,死亡率就会 增加一倍。
▪ 在心外科手术中,若患者的SjVO2低于50%,则 其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几率将明显升高。
24
6
二、监测部位的选择
▪ 两侧脑损伤、弥散性脑损伤和无确定部位脑损伤, 通常在右侧颈内静脉置管。
▪ 对局部脑损伤,是在脑损伤的同侧还是静脉血回流 优势侧置管仍存在争议,但多数提倡同侧置管。
▪ 对局部脑损伤,只有SjVO2 不能反映之,加用“脑 组织血氧分压(PtiO2)”监测能有效补充。
▪ 严重脑损伤的缺血监测需要SjVO2和PtiO2监测相互 配合,互为补充,前者主要反映整个大脑半球的氧 代谢,后者反映局部脑组织氧代谢。将导管放于半 球易缺血部位,能有效处理病情变化,对SjVO2缺陷 给予补充。
▪ 若联合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SjVO2还可以用于分 辨脑充血和血管痉挛。当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到高 速血流时提示脑充血,此时SjVO2升高;相反,脑 血管痉挛时SjVO2正常或降低。
28
过度通气与SjvO2
▪ 脑外伤后的过度换气治疗已不再作为临床常规处理。现代治疗指南 提倡以SjVO2监测为向导的“优化性过度换气”,这样就可以鉴别出 那些由于发生低碳酸血症而潜在可能出现脑缺血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