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曲霉菌微胶囊化培养

合集下载

真菌固液培养红曲霉实验报告

真菌固液培养红曲霉实验报告

真菌固液培养红曲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和探究红曲霉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了解其生长特点和规律,掌握真菌固液培养的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红曲霉、营养琼脂平板、蒸馏水、盐水、酒精灯、显微镜等。

2.实验步骤:(1)取适量红曲霉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上;(2)将平板分别放置于不同的培养环境中:无菌环境下的恒温培养箱中、含盐水中和含酒精中的培养皿中;(3)观察并记录各培养环境中红曲霉的生长情况。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1.在无菌环境下的恒温培养箱中,红曲霉生长迅速,形态完整,颜色鲜艳,呈现出典型的酵母菌形态。

2.在含盐水中的培养皿中,红曲霉生长缓慢,且形态不完整,颜色较淡,呈现出类似于植物细胞的结构。

这是因为盐水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红曲霉属于微小单细胞生物,对盐度的变化比较敏感。

3.在含酒精中的培养皿中,红曲霉无法生长繁殖。

酒精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杀死微生物,因此不适合微生物的生长。

四、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红曲霉是一种微小单细胞生物,对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

2.在适宜的环境下,红曲霉能够迅速生长繁殖,形成典型的酵母菌形态。

3.盐水和酒精都不适合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因此不能作为红曲霉的培养基。

4.真菌固液培养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培养方法,可以用于分离、纯化和鉴定各种微生物。

五、实验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也更加了解了真菌固液培养的方法和技巧。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关注和研究微生物领域的知识,为保护环境、促进人类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

红曲霉培养培养条件的研究

红曲霉培养培养条件的研究

红曲霉培养培养条件的研究开题报告红曲霉培养培养条件的研究1背景及其研究意义红曲霉以其产生红曲色素而得名。

红曲自古以来在我国一直用于食品的着色,红曲色素具有稳定性很好,蛋白着色力强,色调柔和,酸碱稳定等优点。

随着人们对合成色素具有诱发癌症等毒副作用的认识,天然食用色素日益受到重视。

红曲色素是由红曲霉丝状真菌经发酵而合成的天然色素,由黄色及红色等6种色素组成。

红曲霉属真菌门,子囊菌纲,真子囊菌亚纲,曲霉科,菌丝体呈紫红色,菌丝体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胞外色素和胞内色素。

可用传统的固体发酵法生产,也可用液体发酵的现代技术生产红曲霉素红曲霉主要用于食品添加剂而具有安全保健的功能。

目前,红曲霉的生产工艺已由传统的固体发酵转向液体深层通气发酵,大大提高了色素的产量和纯度。

本课题采取液体深层发酵的方式生产红曲霉素,并研究红曲色素的提取及在食品中的应用:同传统工艺相比,具有更适应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的特点。

本课题主要开展液体深层发酵条件的研究,找出红曲霉培养的最佳环境条件,包括温度、酸度、装量纱布层数、转速、发酵时间等。

2实验方法2.1菌种选择选取易于培养、产色能力强的红曲霉。

2.2培养基一级培养基:饴糖5%蛋白胨1.5%琼脂3%PH自然121℃高压灭菌30分钟二级培养基:麦芽糖5%豆饼粉2%K2HPO4.3H2O0.5%MgSO4.7H2O0.25%H2O1000ml PH自然121℃灭菌30分钟2.3工艺流程菌种→斜面培养→摇瓶培养→发酵罐培养→测量色价2.4具体方案选择出最佳培养条件,设计正交实验进行实验因素温度(℃)发酵时间(h)转速(r/min)酸度纱布层数(层)装量(ml)12048100 5.5230 22360120 6.0440 ******** 6.6650 427841607.0860 530961807.51070采用上述培养基配方,根据表格设计安排实验。

2.5测定色价取发酵液离心后,分别对上清液和沉淀进行了处理,测定胞内色素和胞外色素的OD值,然后把OD值转换为色价,则总色价=胞外因素色价+胞内因素色价。

红曲霉高产菌株筛选及固态发酵研究

红曲霉高产菌株筛选及固态发酵研究

红曲霉高产菌株筛选及固态发酵研究
红曲霉(Monascus)是一种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具有很高的发酵能力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红曲霉可以产生丰富的红色素,被广泛用于食品、饮料和保健品等行业。

本研究旨在
筛选高产红色素的红曲霉菌株,并研究其在固态发酵过程中的生长和产色情况。

从市场上购买了几种红曲粉样品,并进行菌株筛选。

将样品接种到琼脂平板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和比较菌落数量和颜色深浅,筛选出产菌量高和颜色鲜艳的菌株。

然后,选取产色较高的红曲霉菌株进行固态发酵实验。

制备适合红曲霉生长和产色的
固态培养基。

将红曲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上,使用恒温器控制温度和湿度。

在发酵过程中,
定期对培养基进行观察和采样,分析红色素含量的变化和菌落的生长情况。

通过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固态发酵研究,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果:
1. 菌株的生长情况: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菌株的菌落直径和菌丝密度,可以确定哪
些菌株在固态发酵过程中具有较好的生长能力。

2. 产色情况:通过测定固态培养基中红色素的含量和颜色的深浅,可以确定产色较
高的菌株。

可以通过比较不同菌株在不同发酵时间下的红色素含量的变化趋势,确定最佳
的发酵时间。

3. 培养条件的优化:通过调节培养基的成分、pH值、温度和湿度等条件,可以进一
步提高红曲霉的产色能力和生长速度。

可以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等方法,确定最
佳的培养条件。

本研究通过筛选高产红色素的红曲霉菌株,并在固态发酵过程中研究其生长和产色情况,可以为红曲霉的产业化生产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红曲菌种的活化复壮与红曲的培养

红曲菌种的活化复壮与红曲的培养

色价值 较 高 , 为红 曲霉的进 一步研 究及 工业化 生产 应用提供 了依 据 。
关键 词 : 紫 色红 曲霉 ; 筛选 ; 优化 ; 复壮 中 图分 类号 : TS 2 0 1 . 3 文献标 志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 — 9 9 7 3 . 2 0 1 7 . 1 1 . 0 0 4
s t r a i ns a r e s e p a r a t e d a n d pu r i f i e d f r o m r e d y e a s t r i c e . Apl 6 whi c h h a s hi gh - y i e l d a my l a s e i s o bt a i ne d t hr o ug h s c r e e ni ng . Ac c o r di ng t o t he mo r p ho l og i c a l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I TS g e n e s e q ue n c e of t he s t r a i n
文章 编号 : 1 0 0 0 - 9 9 7 3 ( 2 0 1 7 ) 1 1 — 0 0 1 8 — 0 6
Ac t i v a t i o n a n d R e j u v e n a t i o n o f Mo n a s c u s S t r a i n s a n d C u l t u r e o f Mo n a s c u s
第 4 2卷 第 1 1 期
2 0 1 7年 1 1月
中 国 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 h i n a Co n d i me n t

红曲霉菌微胶囊化培养

红曲霉菌微胶囊化培养

红曲霉菌微胶囊化培养
张子儒;郑巧东;姚善泾
【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
【年(卷),期】2003(029)011
【摘要】采用NaCS-PDMDAAC微胶囊对红曲霉菌进行了固定化培养试验,在进行连续6批的培养中发现,红曲霉菌可以很好地在NaCS-PDMDAAC微胶囊生长和产红曲色素.与游离培养细胞的比较表明,微囊化培养的糖耗时间会远远少于游离培养,红曲色素的浓度在前3批略低于游离培养,一但达到稳定后,就会高于游离培养.同时也表明,微囊化培养时红曲霉菌的浓度远远大于游离培养.
【总页数】4页(P1-4)
【作者】张子儒;郑巧东;姚善泾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杭州,310027;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杭州,310027;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杭州,310027【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92
【相关文献】
1.酯化红曲霉菌液态培养条件研究 [J], 马歌丽;张志刚;任秀丽
2.一株高产淀粉酶红曲霉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培养特性研究 [J], 吴巧玉;莫一杰;汪燕利;蒋冬花
3.红曲霉菌液相培养高产色素低产桔霉素的代谢调控研究 [J], 信亚文;郑允权;石贤爱;郭养浩
4.红曲米高产GABA工艺优化和双红曲霉菌联合发酵抑制膳食相关酶活条件优化[J], 赵永霞; 岳倩倩; 秦江辉; 谢健; 周礼红; 赵毅; 李玉婷
5.四株红曲霉菌固态发酵木耳红曲的性能比较 [J], 傅思瑞;刘嵬;张彩梅;梁立;甘亚;颜军;何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曲霉菌微胶囊化培养

红曲霉菌微胶囊化培养

红曲霉菌微胶囊化培养3张子儒 郑巧东 姚善泾(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杭州,310027)摘 要 采用NaCS 2PDMDAAC 微胶囊对红曲霉菌进行了固定化培养试验,在进行连续6批的培养中发现,红曲霉菌可以很好地在NaCS 2PDMDAAC 微胶囊生长和产红曲色素。

与游离培养细胞的比较表明,微囊化培养的糖耗时间会远远少于游离培养,红曲色素的浓度在前3批略低于游离培养,一但达到稳定后,就会高于游离培养。

同时也表明,微囊化培养时红曲霉菌的浓度远远大于游离培养。

关键词 红曲色素,NaCS 2PDMDAAC 微胶囊,细胞固定化,红曲霉菌 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20276065) 收稿时间:2003-08-06 生物微胶囊是一种新兴的细胞固定化技术[1~3]。

纤维素硫酸钠(NaCS )2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 )生物微胶囊是一种在1980年代被开发的固定化技术,近年来在微生物固定化培养上有不少成功的应用[4~7]。

与其他固定化体系相比,NaCS 2PDMDAAC 微胶囊膜层较薄(20~100μm ),机械强度较高,生物相容性良好,传递和截留性质适宜以及物化性质稳定。

更重要的是,该体系制备方法简单,只需一个步骤即可完成,大大减小了染菌的机率。

红曲色素是一种天然的染色剂和防腐杀菌剂,红曲霉菌发酵液中还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具有降胆固醇和降血压的功效[8]。

红曲色素是一种次级代谢产物,长期以来都是采用大米固态发酵法,尽管产量较高,但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不适合于大规模工业生产,而现在国内外使用的液态发酵法的红曲色素产量低,发酵周期仍然很长[9]。

如果采用微囊化培养,可以在保持现有发酵条件的基础上,缩短发酵周期,提高红曲色素产量,从而显著提高生产效率。

我们在前期的工作中,曾多次采用NaCS -PDMDAAC 微胶囊体系进行一些初级代谢产物的发酵培养,如乙醇、乳酸、谷氨酸、纳豆激酶等[5~6],而本文将把该微胶囊体系用于红曲霉菌的固定化培养,通过模拟红曲霉的固态发酵环境,来了解该微胶囊体系在固定化培养生产次级代谢产物时微生物在微胶囊内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规律。

红曲霉、红曲、培养技术及应用

红曲霉、红曲、培养技术及应用

生大量 的子囊孢子 ,有时菌落表面有极短的橙色
的丝 绒 状 或粉 粒 状 的菌 丝 ,即分 生孢 子 ,这样 培 养 的菌 种 子囊 孢 子 收量 相 当 多 ,呈疮 疤 样 的 菌膜 就是 由子 囊与 菌 丝纤维 而 构成 的 。
类 ,不利于食用者的身心健康。 [ 1 I 2 】
2 红 曲霉的培 养 技术 ’
微米 。分生孢子 犁形或圆形 ,单生或呈链状 ,大
小为5  ̄ 1 0 微米 。在麦 芽 汁 或合 成 液体 培 养基 中能
Sh a n d on g F oo d Fe r men t a t i on — — 2 9 — —
山东 食 品发 酵
3 . 5 ~ 5 . 0 ,非 极性 溶 剂有 利 于 酯化 合 成 , 因此控 制 反 应 系 统 中水 的含 量 ,有 利 于 向合 成 方 向进行 。 该 技 术 属 于非 水 相酶 促 反应 的研究 。 当前该 研 究 很 热 ,它 是 天 然 、 绿 色 食 品 , 而 化 学 合 成 的 酯
该菌在麦芽汁琼脂平板上 ,菌落初呈 白色 , 毛毯状 ,3 天后呈灰 白色 ,具褶皱 ,镜检菌丝分 枝 、分 隔 、多核 ,直 径3 ~9 微 米 。菌 丝 含 油滴 ,
5 天后 培 养 出大 量 被 子器 ,呈球 形 ,大 小 为 6 ~1 0
养1 O 天,然后把试管置于干燥器中低温保存 。
自然 。
《 本 草 纲 目》 中 引 用 朱 丹 溪 的 话 说 ,红 曲 “ 消 食 、活血 、健脾 、燥 胃 、治 赤 、 白痢 、下水 谷 、
陈久 者 良 ”。
二 十 世纪 8 0 年 代 , 日本 学 者 远藤 章 从红 色 红 曲霉 ( M. r u b e r ) 的发 酵产 物 中分 离 出一种 新 的可 降 低胆 固醇 的物 质 ,并 命名 为 Mo n a c o l i n K( 莫 纳 可 的关 键 酶HMG— C o A还 原 酶 ( 3 一 羟基. 3 . 甲基 . 戊 二 酰基一 辅 酶A还 原 酶 ) 的活 性 ,从 而控 制 胆 固醇 的 生 物合 成 ,具 有调 节 人体 内异 常血 脂 的作 用 。无

高产γ-氨基丁酸红曲菌种培育及深层发酵关键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产γ-氨基丁酸红曲菌种培育及深层发酵关键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产γ-氨基丁酸红曲菌种培育及深层发酵关键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红曲菌是一种能够产生红色发酵产物的真菌,在中国传统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γ-氨基丁酸红曲菌是常见的一种,其发酵产物γ-氨基丁酸是重要的保健品和食品添加剂。

因此,γ-氨基丁酸红曲菌的高效培育和深层发酵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γ-氨基丁酸红曲菌种的高效培养和深层发酵技术,通过优化发酵条件和应用生物工程技术的手段,提高γ-氨基丁酸产量,并为红曲菌的产业化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三、研究内容1. γ-氨基丁酸红曲菌种的分离、鉴定与筛选。

2. 研究不同基质、氮源、磷源等对γ-氨基丁酸红曲菌种生长和发酵的影响,优选培养基配方。

3. 探究不同的发酵条件(温度、pH值、氧气浓度等)对γ-氨基丁酸红曲菌产物生产的影响,优化γ-氨基丁酸的产量。

4. 研究不同的深层发酵技术(如固态发酵和液体发酵)对γ-氨基丁酸红曲菌产物生产的影响,优化γ-氨基丁酸的产量。

四、研究方法1. 采用分离法和生化鉴定法,筛选出γ-氨基丁酸红曲菌种。

2. 设计不同的培养基组合,采用液体培养和固态培养两种方式,研究培养基对γ-氨基丁酸红曲菌生长和产物生产的影响。

3.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别研究温度、pH值、氧气浓度等因素对γ-氨基丁酸红曲菌产物生产的影响,优化发酵条件。

4. 采用不同的深层发酵技术(如液体深层发酵和固态深层发酵),探究其对γ-氨基丁酸红曲菌产物生产的影响。

五、研究意义1. 优化γ-氨基丁酸红曲菌种的培养和深层发酵技术,提高γ-氨基丁酸的产量,为其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2. 探究不同基质、氮源、磷源对γ-氨基丁酸红曲菌生长和产物生产的影响,为其他产业化发酵生产提供参考和借鉴。

3. 研究不同深层发酵技术的优劣之处,为γ-氨基丁酸红曲菌的成本和效益提供评价依据。

六、研究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1-3月):γ-氨基丁酸红曲菌种的分离、鉴定与筛选。

一种酵母菌与红曲霉的共培养促进红曲霉产孢的方法

一种酵母菌与红曲霉的共培养促进红曲霉产孢的方法

一种酵母菌与红曲霉的共培养促进红曲霉产
孢的方法
有关共培养促进红曲霉产孢的方法,以下是一种可能的方案:
1. 酵母菌选取:选择一种与红曲霉相容的酵母菌,如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2. 培养基制备:根据红曲霉和酵母菌的营养需求,制备适宜的培养基。

红曲霉通常以米、麦为基质进行培养,而酵母菌常见的培养基是酵母浸膏。

3. 培养条件调控:通过调节温度、pH和培养皿等因素,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红曲霉的最适生长温度约为28-35摄氏度,pH值在
4.5-6.0之间。

酵母菌一般在28-30摄氏度下生长。

4. 混合培养: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酵母菌,使其与红曲霉共同培养。

酵母菌可以提供一些营养物质和促进红曲霉生长的因子。

5. 培养时间: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培养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红曲霉在培养3-5天后开始产生孢子,因此可以在培养3-5天后进行孢子收集和分离。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培养条件和酵母菌种类的选择可以根据实验需求和研究目的进行调整和优化。

此外,共培养也可能对红曲霉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测和控制。

不同培养条件对红曲霉产红曲色素的研究

不同培养条件对红曲霉产红曲色素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6-12-29基金项目:廊坊市科技局攻关项目(2006050245);廊坊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LSZQ200607)作者简介:郭红珍(1974-),女,讲师,主要从事食品加工研究。

E-mail:ghzz12@tom.com不同培养条件对红曲霉产红曲色素的研究郭红珍,王秋芬,马立芝(廊坊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摘 要:本研究主要针对发酵液培养基中不同碳源、氮源、pH以及装液量分别进行单因素五水平的试验,确定三个较好的水平,再进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以确定红曲霉产红曲色素的最佳条件。

在单因素试验中,碳源以玉米粉、淀粉、麦芽糖较好;氮源以硝酸钠、大豆粉、氯化铵较好;pH值以pH3.8、5.4、7.0较好;装液量以250ml三角瓶装100、125、150ml 较好。

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确定出红曲霉产红曲色素的最佳培养条件为A3B1C1D3,即麦芽糖、大豆粉、pH3.8、装液量150ml/250ml组合最佳。

关键词:液态发酵;红曲霉;红曲色素Study on Liquid Fermentation of Monascus ruber Pigment at Different Culture ConditionsGUO Hong-zhen,WANG Qiu-fen,MA Li-zhi(Department of Biology,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Langfang 065000, China)Abstract :With carbon, nitrogen, pH value and fermentation liquid volume in flask as test factors, producing conditions ofpigment by Monascus rubber were optimized by L9(34) orthogonal test. Signal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corn powder, maltoseand starch are the better carbons; NaNO3, soya powder, NH4Cl are the better nitrogen; pH3.8, pH5.4, pH7.0 are the betterpH values of substrate; and 100 ml/250 ml, 125 ml/250 ml, 150 ml/250 ml are the better fermentation liquid volumes. Orthogonal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A3B1C1D3 is the optimum conditions combination for producing Monascus rubber pigments, that is tosay, maltose as carbon, soya powder as nitrogen, pH3.8 and 150 ml/250 ml fermentation liquid volume in flask are the optimumconditions.Key words:liquid fermentation;Monascus rubber;monascus pigment中图分类号:TS2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08)01-0215-04红曲霉以能产生大量红曲色素而得名。

实验8-2红曲霉菌种扩大培养

实验8-2红曲霉菌种扩大培养

实验8-2 红曲霉菌种扩大培养一、实验目的了解红曲霉菌种扩大培养的方法,为较大规模固体发酵准备菌种。

二、实验原理红曲生产虽然是纯种发酵,但采用的是固态自然发酵形式,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无菌操作。

为了尽可能不被杂菌污染,必须接入大量的种子。

种子的扩大应逐级放大,从斜面菌种到三角瓶米粒曲种,再到浅盘固体培养曲种。

本实验在三角瓶中制备纯种米粒曲种。

三角瓶米粒曲种的制备虽然比较麻烦,但曲种的含水量与固态发酵时培养基的含水量比较接近,若用它作为种子,发酵时杂菌污染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三、实验器材籼米、醋酸、电饭锅、高压蒸汽灭菌锅、培养箱等。

四、实验步骤1. 将一只250mL锥形瓶称重,加入50 g大米,用自来水浸泡1h,洗净,用干纱布将瓶外水分擦干,然后置天平上称量,使总重等于如下重量(原瓶重+70g)不足部分用自来水补足,120,122?灭菌30 min。

2. 取试管斜面菌种一支,用无菌酸水(用乳酸或醋酸调节pH为4.0)适量将红曲菌孢子洗下(借助接种环等用具)。

然后用无菌吸管接种孢子悬浮液2.5mL,于32?培养箱中培养。

3. 培养过程,每天观察,视生长和培养基干湿情况,适当加无菌水和摇瓶翻料,经过6,7d米粒红透即为发酵终点。

4. 将米粒置于干燥箱中60?鼓风干燥,即为成品。

五、注意事项1. 各个步骤应尽量在无菌条件下操作。

2. 霉菌的营养菌丝长在培养基内,接种时挑取气生菌丝及孢子就足够,没有必要将培养基也挑出来。

六、思考题1. 为什么每天要将三角瓶摇动2,3次,2. 浸米时为什么要加少量乳酸或醋酸,3. 三角瓶固体培养实验中对装料量有何要求,。

一种用于红曲霉发酵曲种的培养基及其培养方法和红曲醋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用于红曲霉发酵曲种的培养基及其培养方法和红曲醋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红曲霉发酵曲种的培养基及其培养方法和红曲醋的制备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周礼红,黄依蓝,岳倩倩
申请号:CN201610278262.3
申请日:20160429
公开号:CN105802858A
公开日:
20160727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发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红曲霉发酵曲种的培养基及其培养方法和红曲醋的制备方法,培养基包括基本培养基、碳源、氮源、生长因子和无机盐;培养方法为取基本培养基,向其中加入碳源、氮源、生长因子和无机盐,接种红曲霉孢子悬液,调节初始pH值为4~8,振荡培养得到红曲霉发酵曲种;红曲醋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备红曲霉发酵曲种、糖化、发酵、过滤与灭菌。

本发明提供用于红曲霉发酵曲种的培养基及其培养方法和红曲醋的制备方法,其区别于现有的红曲霉的培养方法和红曲醋的制备方法,筛选最优的培养基,采用固?液发酵方法发酵生产具有功能性的红曲醋,是醋产业的一个创新和提升。

申请人:周礼红
地址:550025 贵州省贵阳市贵安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卓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龚洁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微胶囊化食用菌合生元制剂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微胶囊化食用菌合生元制剂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微胶囊化食用菌合生元制剂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食用菌是一类营养丰富、具有多种功能的食品,深受人们喜爱。

而生物合成多糖则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糖,尤其是菌类生物合成多糖,在增强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氧化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因此,将食用菌与生物合成多糖结合起来,制作成食品保健品,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然而,食用菌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细菌污染,导致品质变差。

同时,生物合成多糖也是一类容易氧化分解的物质。

因此,为了保证食用菌和生物合成多糖的质量和稳定性,需要寻找一种合适的制剂方法。

微胶囊化是一种常用的制剂方法,可用于将营养成分封装在微小的胶囊中,以保护其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食品保健品方面,微胶囊化的应用也较为广泛。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微胶囊化食用菌合生元制剂的制备方法,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为食品保健品行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 收集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及其培养基材料,制备生物合成多糖。

2. 采用不同的微胶囊化技术,制备微胶囊化食用菌合生元制剂。

3. 对制剂进行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的测试,以评价制剂品质。

四、研究预期结果
1. 成功制备微胶囊化食用菌合生元制剂,形成具有稳定性和保鲜性的产品,并可进行商业开发。

2. 对制剂品质进行评估,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3. 推动食用菌和生物合成多糖在食品保健品行业的应用,促进该行业的发展。

红曲霉的分离和纯化研究

红曲霉的分离和纯化研究

红曲霉的分离和纯化研究吴定;方琪琼;孙德坤;周建新;姚明兰【期刊名称】《食品科学》【年(卷),期】2003(024)010【摘要】根据红曲霉菌的性质,用麦芽汁培养基将红腐乳中的红曲霉分离出来,并分别用麦芽汁琼脂培养基、大米培养基、黄豆芽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进行纯化培养,结果以大米培养基纯化效果最好.培养结果表明,红曲霉是一种耐酸、耐热和耐乙醇的霉菌.纯化后的红曲霉在麦芽汁琼脂培养基上呈现圆形菌落,在32℃培养48h开始生长,菌落初期为白色,进而变为淡粉红色、红色,直至紫红色,但菌落四周为白色.培养12d后整个菌落呈紫红色.显微镜镜检观察,菌丝无横隔,多核,分枝甚繁,分生孢子着生在菌丝及其分枝的项端,孢子单生或成链,闭囊壳为球形、有柄.【总页数】4页(P107-110)【作者】吴定;方琪琼;孙德坤;周建新;姚明兰【作者单位】南京经济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南京,210003;安徽技术师范学院食品系,凤阳,233100;安徽技术师范学院食品系,凤阳,233100;南京经济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南京,210003;南京经济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南京,2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9.327.1【相关文献】1.黑曲霉TC-01产柚苷酶分离纯化及其降解内毒素研究初探 [J], 邓媛;毛勇;杨国武;李飞;李皎;张美丽;王燕2.酯化红曲霉的分离纯化及其在固态发酵中的应用研究 [J], 单淑芳;丁咚;赵颖;徐君;黄跃勇;张国强3.黑曲霉产木聚糖酶的分离纯化与鉴定研究 [J], 高月淑;许敬亮;袁振宏;蒋剑春;何敏超;张宁4.红曲霉洛伐他汀的液态发酵及其分离纯化研究 [J], 陈景智;王力超;李亮;叶秀云;林娟5.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J], 郭金玲;陈程鹏;周一郎;陈红吉;吕育财;任立伟;龚大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产Monacolin K红曲菌的诱变选育及其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的开题报告

高产Monacolin K红曲菌的诱变选育及其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的开题报告

高产Monacolin K红曲菌的诱变选育及其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红曲菌是一种被广泛用于制作红曲米的微生物,其所产生的Monacolin K(也称洛伐他汀)具有较好的降血脂作用,是一种重要的天然药物。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降血脂药物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

因此,红曲菌的开发利用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诱变选育是一种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对微生物进行人工诱变,从中筛选出具有所需特性的菌株的技术。

通过诱变选育,可以提高红曲菌的产量和Monacolin K含量等,为红曲米及相关产品的生产提供更多、更好的原料,促进降血脂市场的健康发展。

本研究将针对红曲菌进行诱变选育及其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旨在开发生产高产Monacolin K红曲菌的方法,为红曲米及相关制品的生产提供基础研究支持,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二、研究方法1.选择合适的诱变剂,利用电子束辐照等方法进行红曲菌的诱变,并筛选出产量高、含量高的优良菌株。

2.通过固态发酵实验,考察不同时间、不同温度、不同pH值等条件对红曲菌的生长繁殖和Monacolin K产量的影响。

3.利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优化红曲菌在固态发酵条件下的产量及Monacolin K含量。

三、预期成果1.获得高产Monacolin K的红曲菌菌株,并进一步揭示产生Monacolin K的调控机制。

2.通过对固态发酵条件的研究,实现对红曲菌产量及Monacolin K含量的优化。

3.为红曲米及相关产品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原料保障。

四、研究难点及解决方法1.红曲菌的诱变效率较低,需要选用合适的诱变剂和优化诱变条件。

解决方法:综合运用电子束辐照、化学诱变等方法,筛选出具有较高诱变效率的菌株。

2.影响红曲菌固态发酵的因素较多,相互作用复杂。

解决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等方法,分别考察影响因素,进而确定最优发酵条件。

五、可行性分析本研究选题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红曲菌的培养和红曲制备

红曲菌的培养和红曲制备

红曲菌的保存及红曲的制备斜面菌种培养1.PDA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称取200g马铃薯,洗净去皮切碎,加水1000ml煮沸0.5h,纱布过滤,再加15g葡萄糖和15-20g琼脂,充分溶解后趁热纱布过滤,分装试管,每试管约5-10ml(视试管大小而定),121℃灭菌20分钟左右后取出试管摆斜面,冷却后贮存备用。

2.麦芽汁琼脂培养基麦芽汁的制备:干麦芽首先进行粉碎(不能太粗,也不必太细。

太粗影响糖化效率,过细影响过滤速度),按麦芽重量的3~4倍加水,搅拌均匀后,37oC左右浸泡1小时,然后缓缓加温至55~63℃(在升温过程中应不断搅拌使温度均匀),保温4~6小时(用0.02摩尔/升碘液测定为黄色至无色时),糖化结束。

在糖化过程中,应每小时搅拌一次。

取过滤后的清液,加1.8%琼脂,分装试管,每试管约5-10ml (视试管大小而定),121℃灭菌20分钟左右后取出试管摆斜面,冷却后贮存备用。

红曲的制备1、菌种培养1)在250ml三角瓶中装入50g大米,洗净后浸泡2h,将水倒出并沥净多余的水,0.08MPa压力下灭菌20min,冷却后用无菌竹筷将米团轻轻打散,接斜面菌种,于28℃培养,待米粒开始发红后每天摇动三角瓶,将瓶壁上的水珠滚到米上,如此培养12天。

2)扩大培养菌种用500ml三角瓶,每瓶装大米100g,洗净后浸2h,将水倒出并沥净多余的水,0.08MPa压力下灭菌20min,冷却后接种1)中的种子(研碎后加0.3%醋酸液××ml制成悬浮液)。

每100g灭菌后的米接种子液10ml,用无菌竹筷搅拌均匀,于26℃下培养14天,培养期间每天需摇动三角瓶,将瓶壁上的水珠滚到米上。

3)将扩大培养种子用3%醋酸液制备成悬浮液。

2、泡米蒸饭例如250kg米浸泡5h,洗净后置于箩筐中沥净多余水分,入甑蒸饭10min,以米透心为度。

摊平降温至35到40℃,拌种,250kg 米饭需要300g三角瓶培养的种子,加3%醋酸溶液12.5L,混合均匀后为拌饭的种子,拌种时应将饭团弄碎拌均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曲霉菌微胶囊化培养3张子儒 郑巧东 姚善泾(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杭州,310027)摘 要 采用NaCS 2PDMDAAC 微胶囊对红曲霉菌进行了固定化培养试验,在进行连续6批的培养中发现,红曲霉菌可以很好地在NaCS 2PDMDAAC 微胶囊生长和产红曲色素。

与游离培养细胞的比较表明,微囊化培养的糖耗时间会远远少于游离培养,红曲色素的浓度在前3批略低于游离培养,一但达到稳定后,就会高于游离培养。

同时也表明,微囊化培养时红曲霉菌的浓度远远大于游离培养。

关键词 红曲色素,NaCS 2PDMDAAC 微胶囊,细胞固定化,红曲霉菌 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20276065) 收稿时间:2003-08-06 生物微胶囊是一种新兴的细胞固定化技术[1~3]。

纤维素硫酸钠(NaCS )2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 )生物微胶囊是一种在1980年代被开发的固定化技术,近年来在微生物固定化培养上有不少成功的应用[4~7]。

与其他固定化体系相比,NaCS 2PDMDAAC 微胶囊膜层较薄(20~100μm ),机械强度较高,生物相容性良好,传递和截留性质适宜以及物化性质稳定。

更重要的是,该体系制备方法简单,只需一个步骤即可完成,大大减小了染菌的机率。

红曲色素是一种天然的染色剂和防腐杀菌剂,红曲霉菌发酵液中还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具有降胆固醇和降血压的功效[8]。

红曲色素是一种次级代谢产物,长期以来都是采用大米固态发酵法,尽管产量较高,但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不适合于大规模工业生产,而现在国内外使用的液态发酵法的红曲色素产量低,发酵周期仍然很长[9]。

如果采用微囊化培养,可以在保持现有发酵条件的基础上,缩短发酵周期,提高红曲色素产量,从而显著提高生产效率。

我们在前期的工作中,曾多次采用NaCS -PDMDAAC 微胶囊体系进行一些初级代谢产物的发酵培养,如乙醇、乳酸、谷氨酸、纳豆激酶等[5~6],而本文将把该微胶囊体系用于红曲霉菌的固定化培养,通过模拟红曲霉的固态发酵环境,来了解该微胶囊体系在固定化培养生产次级代谢产物时微生物在微胶囊内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规律。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1.111 菌 种红曲霉菌(Monascus purpureus ),购自浙江省微生物研究所,经本实验室筛选后使用。

11112 培养基(g/L )葡萄糖3010,NaNO 3310,酵母提取物110,MgSO 4・7H 2O 015,K 2HPO 4・3H 2O 110,FeSO 40101和KCl 015。

11113 微囊化材料NaCS 由本实验室自制,PDMDAAC 购自美国Aldrich 公司。

112 实验方法11211 红曲霉菌的培养将活化的红曲霉菌接入试管斜面,30℃下培养8d 。

然后用10mL 无菌水从斜面洗下孢子接入种子培养液,在往复式摇床中报告30℃,160r/min下培养24h后,将同一种子液分别接入游离和固定化发酵瓶中。

11212 红曲霉菌的微胶囊化配制315%的NaCS和210%PDM2 DAAC溶液,灭菌后待用。

在无菌条件下,将一定量的红曲霉种子液与NaCS溶液混合,滴入PDMDAAC溶液中,磁力搅拌固化90 min左右,制成微囊化红曲霉菌。

11213 微囊化红曲霉菌的多批次培养将30mL微囊化红曲霉菌接入含有90 mL发酵培养基的500mL摇瓶中,在摇床中30℃,160r/min下培养,定时取样分析培养基中残糖浓度和红曲色素浓度。

在糖耗尽后24h左右更换培养基,同时取出一定量微胶囊用于红曲霉菌生物量的分析。

重复培养6批。

11214 红曲霉菌体的收集取出的微胶囊经过机械破碎后,用砂芯漏斗抽滤,以去离子水洗涤数次后装入具塞试管中,放入烘箱内烘干备用。

11215 红曲霉菌体中氨基葡糖的释放[10]将烘干的待测样每管加2mL60%的H2SO4,25℃浸泡24h后,稀释至H2SO4终浓度为1mol/L,置于250mL三角瓶,0198 MPa高压下加热1h,冷却后用1mol/L NaOH中和至p H710,定容到100mL待测。

113 分析方法葡萄糖:用DNS法测定。

红曲色素:用比色法测定。

Ultra2 spec3300pro全光谱扫描发酵上清液,取500 nm处的吸光值来表征红曲色素浓度。

生物量:游离细胞生物量用干重法直接测定。

固定化细胞生物量通过测定红曲霉菌体细胞中的氨基葡糖含量来推断[11]。

氨基葡糖测定法[12]:用Elson2Morgan 法测定。

2 结果与讨论211 微囊化的第1批培养与游离培养的比较为作比较,在进行固定化培养的同时也进行了游离细胞培养,图1为红曲霉菌的第1批微囊化细胞培养和游离培养的结果。

图1 红曲霉菌游离和微囊化第1批发酵比较从图1中可以发现,第1批微囊化细胞培养与游离培养具有相似的产物积累和糖耗过程,葡萄糖和红曲色素浓度与时间的关系都呈现与微生物游离培养规律相同的“S”型,表明微囊化对红曲霉菌的生长和产物生产没有影响。

在红曲霉菌的微囊化培养过程中,葡萄糖耗尽时间比游离培养时缩短了24 h。

从这个结果我们可以推测,在微囊化细胞培养中,微胶囊既能给细胞提供一个良好的液态环境,也能提供一个支持壁和保护体系,可以让细胞与培养环境之间较好地进行能量与质量交换。

同时由于胶囊膜的保护,可以防止由于剪切力的作用而使菌丝体切断,由此增加了发酵细胞密度,使糖耗时间缩短。

而在其他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酵母的培养中[5,6],由于这些微生物不存在菌丝受剪切力的影响,所以其第1批微囊化培养的糖耗时间与游离培养几乎一致。

同时从图1中还能看到,在培养第1批微胶囊化细胞时,由于细胞在经历了微囊化过程后有一个适应过程,红曲色素的产量比游离培养低。

但随着微囊化培养的重复进行,结果将得到明显改善。

212 微囊化红曲色素的分批重复培养红曲霉菌的第1批微囊化培养结果表明,微囊化培养在产红曲色素方面并不优于游离培养,但是在换入新的培养液并进行后食品与发酵工业 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 Vol129 No111究报告图2 微囊化红曲霉菌第1、2和第4批发酵曲线续发酵时,红曲色素的产量就会逐步改善。

我们共进行了连续6批的微囊化培养。

图2中示出了第1、第2和第4批糖耗和红曲色素产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可以发现,糖耗时间越来越短,到第4批时,已从游离细胞培养的70h降到12h,而红曲色素浓度随着发酵的进行则越来越高。

在第1和第2批发酵时,红曲色素浓度还低于游离培养,但到第4批时,发酵液中红色素浓度已经超过了游离培养时的结果。

其主要原因在于,固定化体系为红曲霉菌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得在微胶囊内聚集了超过游离培养多倍的菌体浓度。

从图2中可以看出,每批次最终产物浓度依次升高,而糖耗也逐步加快,第4批后糖耗速率基本稳定,但红色素的产量还在不断上升。

从第2批开始,尽管葡萄糖在24 h已经基本被消耗尽,但红色素积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从第2批开始,换液时间一般控制在48h左右。

213 微囊化红曲霉生物量的氨基葡糖法测定红曲霉菌菌丝发达,与微胶囊内壁紧密结合在一起,采用机械法破碎后,很难除去胶囊碎片,所以无法用干重法来直接测定红曲霉的生物量,因此只能用间接法来关联。

从相关报道的结果[13~14]看,通过测定细胞中的特殊物质,如氨基葡糖的含量来推测生物量比较准确、易行。

在红曲霉菌菌丝体中,氨基葡糖是细胞中的一种特殊物质,当红曲霉菌达到稳定期后的一段时间内,其细胞中的氨基葡糖含量基本上保持一定的值,因此只要测定收集的红曲霉菌菌丝体中的氨基葡糖含量就能关联到相应的菌体干重。

图3 红曲霉菌体中氨基葡糖含量葡萄糖耗尽后,在不同时刻从若干平行样中取出菌丝体,测定氨基葡糖含量,得到了如图3所示的结果。

从中可以看出,红曲霉菌菌体中的氨基葡糖含量与菌体量成正比。

同时还采用氨基葡糖法测定了每批次发酵终点的生物量浓度,示于图4中。

从中可以发现,每批微囊化培养后,红曲霉菌菌浓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在第5批时达到了1314g/L(发酵液),而普通游离培养的细胞浓度只有512g/L(发酵液),但在第6批时略有下降。

同时,随着菌浓的积累,红曲色素的产量也不断上升,在第6批也有一个突然的下降过程。

图4 微囊化红曲霉菌重复培养菌干重和红曲色素产量曲线3 结 语在固定化红曲霉菌的第1批发酵中,由报告于胶囊的保护和支撑作用,囊内的菌丝体不但浓度高于游离培养,并且避免了剪切力的破坏而更加完整,因此葡萄糖消耗更快。

但是细胞对固定化体系需要一个适应过程,随着一批又一批发酵的进行,除了囊内菌浓继续增加外,糖耗也在缓慢加快,这时的红曲色素产率已经远高于游离时的水平。

但是由于细胞浓度的增加,为了保证发酵液中的溶氧水平,摇床的转速必须有所加快。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对微胶囊产生破坏作用,影响培养的继续进行,如在第6批培养时,胶囊出现一定程度的破碎说明了这一点。

这些结果充分说明,对于霉菌类微生物,微囊化培养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且微胶囊培养也完全适用于次级代谢产物的生产,但要适当控制好时间。

这同样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好氧微生物的微囊化培养中,要注意氧的供给,加快摇床转速并不是一个最佳选择。

在大规模微囊化培养时,应注意生物反应器的选择。

参考文献1 Jen C R ,Hancher D J 1Biotech Bioeng ,1996,50:357~3642 Rupp R G 1Large 2Scale Mammalian Cell Culture 1New Y ork :Academic Press ,19853 Lim F ,Sun A M 1Science ,1980,210:9084 姚善泾1生物工程学报,1998,14(2):193~1975 张惠勇,梅乐和,姚善泾1生物工程学报,1999,15(3):165~1706 叶子坚,姚善泾1微生物学报,2000,40(5):507~5127 Y ao S J 1Verfahrenstechniche Auslegung einer An 2lage fuer die Natrium 2Cellulosesulfat 2herstellung zur Immobilisierung von Biokatalysatoren 1VDI 2Verlag ,Dusseldorf ,G ermany ,1996157~598 Fabre C E ,Santerre A L ,Lore M O 1J Food Sci 2ence ,1993,58:1099~11029 Carels M ,Shepherd D 1Can J Microbiol ,1977,23:1360~137210 Sakurai Y ,Lee T H ,Shiota H 1Agric BiolChem ,1977,41(4):619~62411 Aidoo K E ,Hendry R ,Wood B J B 1Eur J ApplMicrobiol Biotechnol ,1981,12:6~912 张惟杰主编,糖复合物生化研究技术(第二版),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13 Ride J P ,Drysdale R B 1Physiological PlantPathology ,1972,2:7~1514 K ennedy M J ,Thakur M S ,Wang D I C.Prog ,1992,8:375~381Cultivation of Encapsulated Monascus purpureus inN aCS 2PDMDAAC C apsulesZhang Ziru Zheng Qiaodong Yao Shanjing(Department of 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ABSTRACT The NaCS 2PDMDAAC capsules were applied to pigment production by the fungusMonaseus purpureus 1The results in the repeated culture of six batches showed that the encapsu 2lation system had no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M 1purpureus and the production of red pigment 1In comparison with free cultivation ,immobilized fermentation cut the period of glucose consump 2tion and increased the final concentration of pigment though the concentration of pigment in the first three batches were relatively low before the steady state 1These results provided a successful example of the secondary metabolic production in encapsulated cells.K ey w ords Monascus pigment ,NaCS 2PDMDAAC capsule ,immobilization of cells ,Monascuspurpureus食品与发酵工业 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 Vol 129 No 111究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