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单元[1]
扬州某校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例1)》教案
扬州某校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例1)》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例1)》主要讲述了用画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画图策略的含义,并能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体验画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经验。
但是,他们在解决复杂实际问题时,往往还是依赖于文字叙述和逻辑推理,对画图策略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画图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画图策略的含义,能够主动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画图策略的理解和应用。
2.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体验画图的过程,理解画图策略。
2.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画图策略的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课件和教学素材。
3.画图工具,如白板、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小明买了一本书,原价是20元,现在打8折,小明需要支付多少钱?”让学生尝试用文字叙述和画图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例1,讲解例题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
然后,教师演示如何用画图策略解决这个问题,边演示边解释画图的过程和思路。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尝试用画图策略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反馈。
宜兴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1)》教案
宜兴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1)》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主要让学生学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体验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在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可能会缺乏策略和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体验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假设的策略。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问题案例。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问题和解答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有10个苹果,他想把这10个苹果平均分给他的5个朋友,每个朋友可以分到几个苹果?”让学生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更多类似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尝试解决。
例如:“妈妈买了20个橙子,她想把这些橙子平均分给家里的4个人,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橙子?”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问题特点,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解决更多类似的问题。
例如:“老师有30个糖果,他想把这些糖果平均分给6个小组,每个小组可以分到几个糖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解决问题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复杂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尝试解决。
例如:“商店里有25个玩具,小明想买其中的5个,他需要支付多少钱?”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假设的策略。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苏教版(2014秋)
第4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1)【教学内容】教材第68~69页例1、“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通过假设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感悟假设的策略,并能用策略解答一些“两个量是倍数关系”的问题。
2.使学生在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解决用假设策略时总量不变的实际问题,认识假设的策略。
【教学难点】运用假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PPT课件。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经历感知策略、体验策略、形成策略、运用策略的过程。
在学生形成“假设的策略”的同时,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发展数学思维。
[不足之处]在“探索策略”的环节学生没有意识到假设策略的运用,有些学生一时还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再教设计]当学生交流了自己的解题方法后,要相机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将不同解法中相同的策略元素“假设”提取出来,抓住题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经历从直觉地“换”到有条理地“换”的过程,通过“换”来实现假设,并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假设,怎样假设,进而感受到通过假设实现“消元”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第2课时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2)【教学内容】教材第70~71页例2、“练一练”,练习十一第4~7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解决用假设的策略时总量变化的实际问题。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教学方案个人初备二次备课内容分析^p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展开图,长方体、正方体的外表积和体积计算,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意义及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编排了十二道例题。
单元教学目的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外表积、体积、容积的意义。
3、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4、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体积〔容积〕。
5、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对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形状,大小有较明确的观念。
知道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联络与区别,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
6、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及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7、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形成空间观念,并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8、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受到“理论第一”观点的教育,养成仔细计算,认真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实际情况分析^p 学生在一年级就开场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来的数学学习中又屡次把长方体和正方体木块作为学具,逐渐在头脑里留下了这两种立体的印象。
在四年级观察物体的学习中,从前面、右面、上面仔细观察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生对它们的形状有了更加丰富的感性认识。
教学时间安排 14课时个人初备案二次备课课时第1课时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内容第1、2页例1、例2,练习一1-4题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根本特征。
2、使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历,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长方体、正方体概念及特征学生空间意识及数学思维的开展教学方法讲授、观察、演示、教学手段实物演示、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例1)》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例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例1)》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利用画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画图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还停留在依靠直觉和经验的基础上,缺乏系统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利用画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画图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画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总结出解决问题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案例,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问题的关键点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通过展示一幅购物场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计算购买这些商品需要支付的总金额?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尝试解决。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1)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基本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猜测与估计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基本数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还缺乏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学会运用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利用基本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猜测与估计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利用基本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猜测与估计等策略。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以便于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
2.学具: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具,如计数器、小棒等,以便于他们在操作中学习。
3.练习题: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一个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妈妈买了3个苹果和2个香蕉,一共花了多少钱?”让学生尝试用已知的信息解决问题。
2. 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实际问题,如:“小明家有15个橘子,他想把它们分给他的5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引导学生运用基本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使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即先假设一个未知数,然后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最后求解未知数。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代数知识,能够理解并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但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合理假设,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2.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并能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使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问题。
2.准备课件和教学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某商店举行优惠活动,买40元的东西送10元,小明有60元,他想知道他最多可以买到多少钱的东西。
2.呈现(10分钟)呈现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问题,运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组问题,让学生上台演示如何运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其他同学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提问、讨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包括了分析问题、列式计算、估算和检验等策略。
本单元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策略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已经能够运用一些基本的策略。
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局限于一种策略,缺乏灵活性。
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发现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新学的策略接受能力较强,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列式计算、估算和检验等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策略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列式计算、估算和检验等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2.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策略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和掌握策略。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策略的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策略的应用。
2.练习题: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如图片、卡片等,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出示一幅图片,图片中有若干个物品,要求学生计算物品的总数。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策略情景导入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策略情景导入
摘要:
一、问题导入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分析问题
2.制定解决方案
3.实施并检查解决方案
4.根据结果调整方案
三、解决问题策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总结与反思
正文:
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中,我们主要探讨了如何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首先,我们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们了解什么是问题以及问题的种类。
接下来,我们详细介绍了解决问题的四个策略。
首先,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学生们需要学会将问题分解,找出问题的关键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
其次,制定解决方案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需要根据问题的特点,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然后,实施并检查解决方案是学生们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过程。
学生们需要检验自己的解决方案是否有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
最后,根据结果调整方案,使解决方案更加完善。
在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们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的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们在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不同的策略,以便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苏教版(全汇总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苏教版(全汇总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解决问题的策略1.引导学生掌握用“替换”(或置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2.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手段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例1时,通过提问启发学生借助示意图,思考怎样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小杯替换成大杯。
教学例2时,在组织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通过画示意图帮助自己思考。
如果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打开教材,看一看“西红柿”“青椒”“萝卜”是怎样想的。
3.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假设,找出问题的答案,充分感受“替换”“假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
4.重视检验过程,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在解决问题后,教师都应要求学生对求出的结果进行检验,看答案是不是符合题目的已知条件,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1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1课时2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1课时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材第68、第6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一的第1~3、第9~14题。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替换”策略的价值,并进一步发展推理和转化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1.用等量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
2.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
课件。
谈话:我们每天写作业都要用到钢笔,请拿出你最喜欢的钢笔,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教师选择一支钢笔,问:你这支钢笔多少钱买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拿出自己的一支铅笔,问:老师这支铅笔值()钱。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常见的运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数量关系和运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分析问题和策略选择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能够运用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能够运用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练习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如,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总价,如何选择最优的购买方案等问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例如,教师可以呈现一个关于行程的问题,让学生计算两个人相遇的时间。
在呈现问题时,教师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要让学生有解决问题的欲望。
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学生独立读题,分析题 意,指名说说思考过 程,列式解答,完成后 交流解答过程。
学生独立读题,分析题意,指名说说思考过程,列
式解答,完成后交流解答过程。
四、全课总结,优化策略。
谈话:这节课,解题时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
谈话:是把两种不同的杯子假设成一种相同的杯
子,练一练是把桌子假设成椅子,或把椅子假设成
2.张师傅和王师傅合作加工一批零件,王师傅做
3 小时,张师傅做 4 小时,张师傅每小时比王师
傅多做 5 个,如果按王师傅的效率算,总个数就
减少( )个;如果按张师傅的效率算,总个数
就增加( )个。
二、解决问题
1.王强家买来 3 大瓶果汁和 5 小瓶果汁,一共有 3000 毫升。每个大瓶中的果汁比每个小瓶中的果 汁多 200 毫升,每个小瓶中装有多少毫升?
正好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小明把 720 毫升果汁倒入 3 个相同的大杯,
正好都倒满,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谈话:下一题,看谁反应快。
(3)出示例题
2.谈话:能用 720÷7 吗?为什么?(题目中出现
了两种不同的杯子了)
出示例题图
这两种杯子有关系吗?(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这什么意思呢?
80 个球吗?为什么?
(2)出示相应的假设过程图。 提问:还可以怎么想?(假设都是大盒)假设以
后就全是什么盒子了?现在一共能装多少个球?
为什么?
(3)解决问题。
谈话:下面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方法,在作业纸上
解答。
出示两份不同的解法,让学生在座位上介绍解题 过程。 追问:①这儿的“8”什么意思?为什么要-8?
80+40。
习、评讲。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策略(1)——假设》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策略(1)——假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策略(1)——假设》这一节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用假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针对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还比较陌生。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掌握假设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针对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假设的方法,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假设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假设的方法及其应用。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假设的方法。
2.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练习巩固: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假设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具体的例子和练习题。
2.练习纸:用于学生做练习。
3.计时器:用于记录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入假设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
例如,假设有一堆苹果,要用假设的方法求解这堆苹果的数量。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更多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假设的方法。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如何确定假设的条件?3.操练(2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例子进行练习。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典型的例子,让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评,指出学生的错误和不足。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假设的方法还可以应用到哪些实际问题中?让学生举例说明。
扬州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4解决问题的策略补充练习》教案
扬州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4解决问题的策略补充练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4解决问题的策略补充练习》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运用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以补充练习的形式出现,旨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基本策略的理解和运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运用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策略的理解不够深入,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并能运用这些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并能运用这些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小明买了一本书,原价是80元,书店搞活动满100元减30元,小明最后实付了50元,请问他是怎么买的?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利用基本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画图策略、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的策略、列表策略和猜想-归纳-验证策略等。
这些策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运用基本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但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他们往往缺乏有效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效率不高。
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画图、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列表和猜想-归纳-验证等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2.培养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不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策略。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3.采用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解题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策略的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问题案例,用于引导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2.准备教学课件,辅助展示问题和策略。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策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有5个苹果,请问他们一共有几个苹果?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具体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尝试解决。
例如:某商店举行优惠活动,购买一个商品原价100元,如果购买两个及以上,每个商品的价格将打9折。
苏教版6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第1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
苏教版6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第1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6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第1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分数、小数四则运算和简单的应用题解题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探讨、发现和总结假设的策略,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可能会缺乏分析问题和策略选择的能力。
此外,学生可能对假设策略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假设策略的含义和作用,能主动运用假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3.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使用假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引导学生探讨、发现和总结假设策略,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探讨、发现和总结假设策略。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情境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探讨和应用假设策略。
2.设计好课堂练习和作业,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以便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或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一个关于平均分物品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假设策略。
例如,呈现一个关于分配任务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分配。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全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全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包括了分析问题、列式计算、估算、画图等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他们能够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策略意识,不能灵活运用各种策略。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策略的重要性,并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2.难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各种策略。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生活情境案例。
2.准备教学课件,辅助讲解。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准备好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解决需要策略。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策略,解决具体问题。
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策略。
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策略。
5.拓展(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策略解决。
在此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教案)第四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2)-六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2)-六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解决问题的步骤并能正确运用;2.展开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学及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条条有理,不通则变;2.问题的解决需要按照一定步骤;3.解决问题时可运用数学知识。
难点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提问:“在学校中你遇到过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请举例说明。
”•引出本节课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第一节课,主要学习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2. 讲解解决问题的步骤•问题的提出:学会正确地阅读问题。
•利用图形、表格等形式分析问题(如:绘制图形,制作表格等)。
•假设解法与实际情况结合,让问题可行。
•利用数学知识运用与解决问题。
•检验解法是否正确并给出解释。
3. 实例讲解•举例说明解决问题的流程和步骤。
•将教师制作的问题放到黑板上,通过学生讨论,让学生了解到解决问题需要的正确步骤。
4. 学生练习•学生自己制作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班内讲解自己的步骤,与同学讨论。
5. 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掌握。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步骤进行讲解,通过实例的讲解和学生的自学,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教师选取的例子偏向于易懂、容易理解的领域,增加学生对问题求解的兴趣和信心。
同时,教师适当强调了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所学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实践操作,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分数除以整数预习目标:1、初步理解、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计算。
2、理解:把一个分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算理。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根据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理解:把一个分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算理。
2、使学生经历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过程,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认识分数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计算。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教学过程:一、预习目标、引入新课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各题表示的意义。
12÷2= 45÷5=38÷3=413÷2=2、你觉得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么算?3、通过预习目标的测试,同学们也初步理解和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其意义,我们来学习分数除法。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分数除以整数。
二、展开1.教学例1(1)出示例题,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提问:量杯里有45升果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怎样列式?为什么?(板书45÷2=)(3)学生讨论: 45÷2可以怎样计算?为什么可以这样算?(4)让学生交流想法:①把4个单位一平均分成2分,用分子4÷2,分母还是5。
引导学生用图示法表示出这样算的算理。
②45升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是求45升的12是多少,所以,45÷2就可以用45×12,结果是25。
谁能再说一说, 45 除以2为什么可以用45 ×12 来计算? 12是2的什么数?(倒数)2.教学“试一试”。
(1)提问:如果45升果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怎样列式?(板书:45÷3) (2)45÷3怎么计算呢?能不能直接用分子除以整数算出得数?为什么?可以怎么算?3.总结方法。
提问:你觉得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么算?怎样算比较方便?三、练习1.做"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操作,并根据操作过程写出得数。
(2) 做"练一练"第2题。
练习后问:分数除以整数,可以转化成分数乘法来计算,用这个分数与谁相乘?(3)做"练一练"第3题。
各自练习后,指名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4)做练习十一第2题。
提问:每组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计算时有什么不同?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分数除以整数怎样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分数的分子直接除以整数?五、作业练习十一第1、3、4题。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整数除以分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38 ÷3 45 ÷4 95 ÷6 413÷2 2.揭题:整数除以分数。
二、教学例21.提问:幼儿园李老师把4个同样大小的橙子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吃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怎么列式计算?追问:为什么用4÷2?继续提问:如果每人吃1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2.出示第(2)题,指名读题,口头列式。
问:解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也是用除法计算?出示挂图,请根据图的意思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4÷21?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把4个橙子每21个分成一份,可分成几份?4÷21是几? 板书:4÷21=4×2 看到这个等式,你能想到什么?3.出示第(3)题。
(1)学生读题,列式。
(2)你能在图中分一分,再想出计算结果吗?让学生操作后明确:4÷31=12 4÷41=16 (3)出示:4÷31=4×( ) 4÷41=4×( ) 提问:从这两个式子中,你又想到了什么?三、教学例3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列式。
2.请根据每32米剪一段,在图上分一分,看看结果是多少。
3.想一想:4÷32可以怎么算,为什么? 板书:4÷32=4×23=6 4.归纳和总结:想一想,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么算?先在小组中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四、练习1.做“练一连”第1题。
先让学生各自在书上独立填写,再指名交流。
2. 做“练一连”第2题。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提醒学生: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后,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3.做练习十一第5题。
先让学生看图想商是几,再计算。
比较看图得出的结果与计算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
4.做练习十一第7题。
先计算,再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五、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六、作业:练习十一第6题和第8题。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分数除以分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理解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总结、归纳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新1.口算。
23 ÷2 14 ÷4 512 ÷10 310÷6 9÷ 310 4÷ 45 2÷ 314 1÷ 322.揭示课题: 分数除以分数二、教学例41.出示例4,学生读题,列式。
提问:这是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列式? 板书:103109 = 2.引导探索:分数除以整数怎么算呢?(1)请大家画图探索一下103109÷ 得多少? 各自在书上的长方形里分一分,画一画。
(2)指名到黑板上画一画,使大家清楚地看出是3瓶。
(3)讨论:分数除以整数,能不能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来计算呢? 板书:310109⨯ 请大家计算一下它的积,看得数与我们画图的结果是不是一样?(一样) 得数相同,你能猜想到什么? 板书:103109÷=310109⨯ 3.练习,验证猜想完成练一练第1题:先再长方形中涂色表示53,看看53里有几个51,有几个103,再计算。
()()⨯=÷535153 ()()⨯=÷5310353 你发现了什么?4.概括方法联系前面学习的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你能说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吗?根据学生的讨论,板书:甲÷乙=甲×乙1(甲≠0) 三、练习1.做“练一练”第2题。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2.完成练习十一第10题。
各自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3.讨论练习十一第11题。
独立计算后,引导比较,启发思考:什么情况下,除得商比被除数小?什么情况下,除得的商比被除数大?4.讨论练习十一第12题: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判断左边的式子和右边数的大小。
各自判断后指名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四、作业:练习十一第9、13、14题。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除法简单应用题(1)教学目标:使学生联系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例5中两瓶果汁图,估计一下,大、小两瓶果汁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32。
这句话表示什么?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式吗? 板书:大瓶里的果汁×32=小瓶里的果汁 如果大瓶里的果汁是900毫升,怎么求小瓶果汁里的果汁? 自己算算看。
如果知道小瓶里的果汁,怎么求大瓶中的果汁呢?2.揭示课题: 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二、教学例51.出示例5,学生读题。
提问: 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2.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1)用除法计算。
600÷32 引导讨论: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依据是什么?(2)用方程解答。
讨论:用方程解答是怎么想的,依据是什么?解:设大瓶里有果汁x 升。
x ×32=600 让学生在教材中完成解方程的过程,并指名板演。
3.引导检验:x =900是不是原方程的解呢,怎么检验?交流检验的方法。
4.教学“试一试”(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讨论:这里中的两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板书:一盒牛奶的升数×21=喝了的升数 (3)这题可以怎么解答,自己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4)交流: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4、小结。
三、练习1.做“练一练”。
各自独立解答后,进行交流汇报。
提倡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
2.做练习十二第1题。
(1)读题,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
(2)让学生说一说“一桶油用去52”和“黑兔是白兔的32”各表示什么意思? (3)引导学生说出并在书上写出数量关系式。
(4)独立解答,并指名板演。
(5)集体评议并校正。
3、小结解题策略。
四、作业:练习十二第2、3题。
第五课时教学内容:分数除法应用题(2)教学目标:1、沟通分数除法与乘法应用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口算。
14 ÷ 58 12 ÷ 45 56 ÷ 12 45 ÷ 152.分析数量关系(1)出示,在小组里说说数量之间的关系。
①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45 ②一桶油,用去了32 (2)汇报交流,师板书数量关系式。
①男生的人数×45=女生的人数 讨论:如果知道男生的人数,怎么求女生的人数?如果知道女生的人数,怎么求男生的人数?②方法同上。
二、综合练习1.做练习十二第5题。
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并说出数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