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英美新批评

合集下载

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

新批评的先驱与奠基者
新批评的先驱人物是英国意象派批评家休姆,其重要论 文是《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其中为新批评定下了思 想倾向的基调。 新批评的奠基者首推艾略特和瑞恰兹 瑞查兹的语义分析学理论可为概括为三个方面。 1以现代心理学为基础的“冲动平衡论”。 2根据语言的用途,把人类的语言分作两种,即科学的语言 与文学语言。 3语境对于把握一个词汇的真正含义十分重要。
新批评的主要观点
1)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谬见”理论。(新批评的 极端化) 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提出了两个著名的概念:其一是 意图谬误。其二是感受谬误。 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视对作者意图的探究为谬误,其 锋芒所向直指实证主义或浪漫主义文学批评。同时他 们认为以读者情感波动弧度的大小评判作品的优劣, 是一种感受谬误。在作家——作品——读者共同建构 的艺术有机过程中,新批评毫不犹豫地斩断了两端千 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批评是一种地道的 作品本体论
2悖论和反讽 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最详备的解释。他把反讽定义为 “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语境能使一句 话的含混意颠倒,这就是反讽。诗歌中的所有语词都 得受到语境的约束,它们的意义都受到语境的影响, 因而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反讽。 反讽可以表现在语言技巧上,如故意把话说轻,但听 者却知其分量。反讽也可以表现在整个作品结构之中。 而悖论作为一种修辞格,原指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 实的陈述,在布鲁克斯看来,诗人要表达真理只能使 用悖论语言。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非个人化
1个人生活与艺术的关系问题。 2作家和传统的关系问题。 3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一个艺术家如何才能把个 人的情感和经验转化为非个人的、艺术的情感 和经验。即表现非个人的情感和途径是借用 “客观关联物”。

从英美“新批评”学派的“细读批评”说起

从英美“新批评”学派的“细读批评”说起

从英美“新批评”学派的“细读批评”说起作者:刘芳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7期一、“新批评”——文学内部研究的开启“新批评”学派发端于二十世纪20年代,是英美文学批评界影响较大的一支批评流派,它得名于美国现代文学批评家约·兰色姆在1941年写的论文集《新批评》。

在这本著作中,兰色姆论述了艾略特、瑞恰兹、温特斯等人的批评理论,赞扬艾略特等人的批评见解和以文字分析为主的批评方法,称之为“新批评”,以别于十九世纪以来学院派的传统文学批评。

二十世纪初英国作家休姆和美国作家庞德提出的强调准确的意象和语言艺术的主张是新批评派理论的开端。

从“新批评”学派的理论层面来看,它提出了比俄国形式主义更系统的文本理论。

在二十世纪初,文学批评的新纪元开启,文学理论家们认为以文学的“外部研究”为主的批评观念都以实证主义的方法,或注重作家的传记考察,将其社会语境与文本做外部联系;或从作家的情感体验角度去探讨文本的内在思想,过分重视作家的主体作用。

类似种种如直觉主义、表现主义、精神分析学等理论都不约而同地把文学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作家的心理或意识等层面,而忽略了文学文本内部地研究。

这样的文学研究在根本上是文学“工具论”和文学“他律论”的理论延伸,这种文学观念随着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内部研究浪潮的来临而逐步土崩瓦解。

在这样的理论趋势下,西方文论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反驳传统理论的浪潮。

英美“新批评”借助于二十世纪初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以“文学性”的探究为核心,促使了文学研究的“本体论转换”。

从理论方法上看,“新批评”学派仍然延续着俄国形式主义的“本体论批评”的理论轨迹,完成了文学“内部研究”的转折,也深化了文学自律论的观念。

兰色姆的学生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沃伦在新批评学派的理论建构过程中提出了“本体论批评”的方法,强调借助语言之途“回到文学本身”,并引领了欧美学界在二十世纪60年代之前的文学研究。

第 七 讲 英美 新批评

第  七  讲  英美 新批评

二、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方法
语义分析是新批评在方法论上的特点。新批评自 己把这种语义分析称为‚细读‛。 ‚细读‛,是指对文学文本、尤其是文本的语言 、语义,作尽可能详尽的分析和解释,通过这样 的解读,达到对文本蕴意的理解和感受。
LOGO
细读法close reading
LOGO
卞之琳:《断章》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可以从多个 层面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 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 、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 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断章》的魅力就在于这首诗的主旨朦胧性和 不确定性。(含混)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与新批评的关系
瑞恰兹曾6次到中国,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 ,是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的先驱。 燕卜荪1937~1940年、1947~1952在北大任教, 培养了王佐良等知名学者。 中国学者朱自清、钱锺书、郭绍虞、陈寅恪等人 都曾经用新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过中国古典文 学。
LOGO
LOGO
(二)语境
新批评的语境和语言学说的语境不完全一样。 语言学的语境是指上下文,强调词语或句子的含 义只有在上下文中才能确定。 新批评的语境还指与文本词语‚同时再现的事件 的名称‛。 上下文构成的语境是共时性的、在现场的,新批 评的语境对文本而言是历时性的、不在现场的。 历GO
卞之琳:《断章》
李健吾先生认为,这首诗在‚装饰‛两字上做文 章,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 的悲哀——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
LOGO
卞之琳:《断章》
有人认为是一首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诗作。 有人认为是距离产生美的诗作等。
LOGO
细读分析举例之一:

【2019年整理】英美新批评

【2019年整理】英美新批评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英美性批评
布鲁克斯
释义谬误(Heresy of paraphrase):在1947年出 版的《精制的瓮——诗的结构研究》中指出, 诗就是诗,它不能用散文复述,而传统批评家 正是犯了这种“释义谬误”,导致了诗的错误 解释。布鲁克斯认为诗中释义部分至多只是脚 手架而已,如果以释义作为分析诗的立足点, 不仅误解了诗,而且使诗变得不完全了。威 廉·维姆沙特和蒙罗·比尔兹利分别提出了“意图 谬误”和“感受谬见”两个概念,认为这会影 响诗的阅读,强调文学研究只以作品为中心, 而与作者和读者无关。这是对布鲁克斯“释义 谬误”的一种补充和完善。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英美性批评
语境(context):旧译上下文, 这是瑞恰兹语义学研究的核心。 他认为自己的语义学本质上就是 一种新修辞学。语境是用来表示 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的名称,这 组事件包括我们可以选择作为原 因的任何事件以及那些所需要的 条件。语境是一组同时再现事件 的名称,这是对语境的一个巨大 的限制。
英美新批评
梁思睿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目录
1.新批评简介 2.代表人物 3.各时期代表人物具体观点 4.新批评与中国文学的一些联系 5.总结
评(New criticism)
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国。20世纪 30年代在英国雏形,在美国成形。四 五十年代在美国达到鼎盛,以文学文 本词语及其关系为中心,倡导细读文 本的批评理论流派。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瑞恰兹
非指陈性伪陈述(non-referential psendostatement):瑞恰兹是从文学语言的特点分析 入手的。他认为,文学语言的特点在于虚构 性,其作用在于激发人的感情。他进一步指 出,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的区别,前者是 “指陈性”的,后者是“感情性”的。他意 在说明文学语言并非真实的陈述,也就是说 与现实无关。诗的语言,“其真理性主要是 一种态度的可接受性。发表真实的陈述不是 是人的事。”他把诗定义为“非指陈性伪陈 述”。然而,他的“伪陈述”并非认为文艺 就是谎言,恰恰相反,他认为艺术必须以真 理为工具。

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

反讽。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最详备的解释。 他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 显的歪曲”。语境能使一句话的含混意颠 倒,这就是反讽。诗歌中的所有语词都得 受到语境的约束,它们的意义都受到语境 的影响,因而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反讽。 反讽可以表现在语言技巧上,如故意把话 说轻,但听者却知其分量。反讽也可以表 现在整个作品结构之中。 鲁迅的小说:《祝福》《啊Q正传》
三、基本概念: 意义含混 反讽 张力 悖论 隐喻 细读法
意义含混。该术语由燕卜逊引入新批评, 指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换句 话说,意义含混指的是一个语言单位(字、 词)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一句话 可以有多种理解的现象,是指某种修辞手 段所产生的多种效果。意义含混以往被视 为文学创作的一大弊病,而新批评则把它 视为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使之大致接近 “丰富”、“巧智”的意思。意义含混这 一术语的提出和运用将使我们从语言学的 角度更好地对诗歌的复杂性和幽微曲折性 加以解释,从而丰富诗歌的意蕴。
Although there were antecedents from Plato
through James, a systematic and methodological formalistic approach to literary criticism appeared only with the rise in
它们所共有、所推广的观点有:把文学看作
是一个有机的“传统”,强调严格遵守形式 的 重要性,在古典价值方面坚持保守主义,怀 有创立一个提倡秩序和传统的社会的理想, 偏于仪式,主张对文学文本进行严密分析的 读解方法。
二、基本理论主张: 1、文学本体论: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 2、结构—肌质论。 3、语境理论。

英美新批评讲解课件

英美新批评讲解课件

强调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关注作品的艺术手法和技巧,以分 析作品的形式要素为主。
形式主义批评的特点
注重作品的形式创新和艺术实验,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反对传统的文学史和文学评论方法。
形式主义批评的应用
适用于分析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 的形式特征和艺术创新。
与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关系
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
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形式,新批评则更注重文本的语义和修辞。
新批评观点
文本是意义的载体,其意义是通过语言的特殊使用产生的,而非仅仅是形式或结构的产 物。
与读者反应批评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读者反应批评
强调读者的主观反应和解读,后现代主义则 质疑文本的确定性和作者的权威性。
随着文学形式的多样化,传统文学批评方法难以满足对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需求,英美 新批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重视文本独立性
英美新批评强调文本的独立性和自足性,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应该通过文本自身 的语言和结构来解读。
主要观点与理论
文本中心论
英美新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独立自足的客 体,其意义和价值不依赖于作者、读者或
英美新批评讲解
目 录
• 英美新批评简介 • 文学作品分析方法 • 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与技巧 • 英美新批评与其他文学批评流派的关系 • 英美新批评的局限性与评价 • 英美新批评的未来发展
01
英美新批评简介
起源与背景
20世纪初期
英美新批评起源于20世纪初期,是当时文学批评界的一个重要流派。
受到传统文学批评的挑战
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
01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词汇、句子的意义和关系进行分析

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
上下文
语 境
写作或说话时所处的环境 描述那个时期的为人所知的其它用法 与这个词相关的一切事
目的在于防止人们通常对意义所做的那些毫无根据的设想, 因为这些设想过于主观和简单化,妨碍人们对意义的深入 理解。且反对一个语言符号只有一个意义的观点。
三、 兰色姆的“构架--肌质” 理论
构架——诗中可以用散文转述的主题意义或思想的内容部分
朦 胧 七 型
派生意义(双关语) 多重不同意义 词语介于两种不同的要表达的思想之间 词具有两种截然对立的意义且意义由上下文明确定义
矛盾
五、“意图谬误”和“情感谬误”
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提出“意图谬误”和“情感谬误”的理论, 目的是分别对以作者意图为依据的“意图说”和以读者感受为依据的 “感受说”进行批判,以守卫新批评文本中心主义的理论主张。
“难” 字的重复将离散分离的痛苦叠合在一起,开头直接抒情, 重复吟唱造成了诗句的绵连婉曲之势。 “别” 一有动作,分离之意;二有状态,别离之境。——> 诗人 渴望相聚之欢,无法抗拒别之痛。“相见”为虚,“别”却是不可 受之实。因而诗中“相见时难”与“别亦难”应该是递进关系。
三、强调作品的独立自足性
反对批评家站在社会、历史、文化、政治、道德、哲学的 立场上用外部世界解释文学世界,否认文学世界与外部世界的 对应性,文学不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它是一个独立自主的系 统。
四、 运用“细读法” 解读文本
“细读法”是新批评的阅读方式,也叫“层面分析法”。 阅读不是寻找主题意义,而是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要实现这 种细读,就要找出悖论、隐喻、反讽、象征等形成的诗歌语言 的张力结构。
例如:莎士比亚笔下的福斯塔夫具有的胆怯、机智、浪荡、傲慢的品质 都是一种内在联系,以一种特殊方式组成一个统一整体,使人物成为活生生 艺术形象。

英美新批评讲解..共42页文档

英美新批评讲解..共42页文档
英美新批评讲解..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孔子

《英美新批评》课件

《英美新批评》课件
跨学科的批评理论融合:随着文学研究的跨学科趋势,英美新批评与哲学、心理 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理论 资源。
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应用与发展
全球化语境为英美新批评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和发展空间。 新批评理论在分析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时,能够提供一种跨 文化和跨语言的批评视角,促进文学的国际交流和理解。
新批评理论在全球化语境下,将更加注重比较文学的研究,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揭示文学的普遍性和 差异性,推动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对文学批评的贡献与影响
英美新批评对文学批评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注重文本细读和作品内在结构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强 调对文本的独立性和自足性,推动了文学批评从外部研究转向内部研究。
比较诗学研究
新批评注重比较诗学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中的诗学思想和理论,揭示诗学的共性和 差异,推动诗学的交流和发展。
05 英美新批评的局限与挑战
CHAPTER
对形式主义的过度强调
要点一
总结词
过度关注文本的形式和结构,忽视作品的社会、历史和文 化背景。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英美新批评派过于强调文本的形式和结构,将文学作品视 为独立的、自足的艺术品,忽视了作品所处的社会、历史 和文化背景对作品的影响。这种倾向导致了对文本的孤立 解读,限制了对作品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特点
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具有自身的价值 和意义。同时,它也注重对文本的语言、结构、意象等方面的细致分析,以揭示文本的深层含义和艺 术价值。
英美新批评的发展历程
起源
英美新批评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 主要代表人物有I.A.理查兹、T.S.艾略特等。

英美“新批评”在中国“新时期”——历史、研究和影响回顾_赵毅衡

英美“新批评”在中国“新时期”——历史、研究和影响回顾_赵毅衡

点刊物)向低端刊物(即所谓一般刊物)过渡,也就是说该课题的研究已经“大众化”了,不再具有“精英性”。

这些现象都说明,俄国形式主义理论思想已经被中国学界广泛接受,其观念、价值对于我们已经有了恒常性,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常态,成为我们自己观念的一部分。

这也正是该理论对我们最深刻的影响。

统观俄国形式主义在中国的接受、研究过程,我们发现,对俄国形式主义由不知到知之,到研究到为我所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中,有不同思想的交锋,有不同论争的对话,有沟通彼此的努力。

我们的“形式”观念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裂变着,但始终存在着两种“形式”观的对立、碰撞,最复杂的是它们交叉、混合,甚至难解难分。

我们对俄国形式主义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依然存在着问题:一是翻译的不足,包括整个学派的所有成员的论著和单个成员的所有论著。

二是与此相关,对核心成员什克洛夫斯基和雅各布森研究相对较多,对其他成员相对较少且不够系统。

三是人物译名不同,虽不是大问题,但可能造成不便,如同一人物均有多种译法。

四是仍然是翻译问题,但这些翻译会影响到对形式主义理论的理解,如приём一词译为程序、手段、技巧、方法。

在汉语中可不可以互通,可不可以通到俄语词的所指,这都会带来相应的问题。

与此相关的是,不同成员对相同内涵概念的不同命名或不同内涵概念的相同命名给我们造成混乱,我们对此还研究不够。

五是对俄国形式主义内部的一些问题及本文叙述过程中所提到的一些其他问题,依然需要进一步研究、澄清和拓展,尽管接受的程度已经相当普及化,但正是普及化使我们不再对一些理论细节问题穷追不舍。

英美“新批评”在中国“新时期”———历史、研究和影响回顾赵毅衡,姜 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610064)收稿日期:2009-06-01作者简介:赵毅衡(1948-),男,四川成都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西方文论研究。

新批评(T h e N e wC r i t i c i s m )是20世纪前半期英美一些学者———从瑞恰慈(I .A .R i c h a r d s )、艾略特(T .S .E l i o t )到布鲁克斯(C .B r o o k s )、韦勒克(R .W e l l e k )等———关于文学理解和文学批评的观念、方法的总和,是他们的文论思想的交集。

7英美新批评

7英美新批评
韦勒克(1903-1995)出生 于维也纳,生前任教于耶鲁 大学,是新批评理论的集大 成者。倡导“内部研究”, 并将新批评方法成功运用于 文学史批评。
英美新批评的特色
英美新批评文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文学 作品为本体,着重研究文学作品。新批评 评论家认为文学作品都是复杂的构成,这 种复杂的构成是一种有机的辩证的构成。 诗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各种矛盾的调和。从 而强调对文学的内在构成及多重因素进行 全面研究。
对新批评的批评
积极意义: 1.俄苏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之间的桥梁; 2.完成了由外在研究进入内在研究的转折; 3.促成了传统语言学向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过渡。 缺陷: 1.以形式研究为宗旨,忽视了文学的社会性、
文化性、经验性; 2.注重单一作品的研究,忽视了文本与文本之
间的历史联系与现实联系。
面平衡的结果,对立的平衡是最有价值的。 中和诗需要条理:(1)内容间各要素条理
化;(2)形式将内容条理化。 形式决定论:只有形式将内容条理化,形
式与内容的中和境界才会出现,艺术的审 美价值才能实现。
构成论:(三)张力论
“张力”原为物理学名词,指互补物、相反 物和对立物之间的冲突或摩擦。由退特引 入文学批评,用于探讨诗歌中的感性与理 性结合的问题。
新批评早期代表人物
艾略特(1888-1965) 美-英诗人、文学批 评家,新批评的思想 先驱。主要提出“去 个性化”观点。
瑞恰兹(1893-1980) 英国文论家。主要进 行了“文学语言与科 学语言”的区分。
新批评第二代评论家
燕卜荪(1906-1984)英国 文论家,瑞恰兹的学生。提 出“含混”理论。
兰色姆(1888-1974)美国 新批评的领军人物。提出 “本体批评”概念。
退特(1888-1979),兰色 姆的学生。提出“张力论”。

英美新批评——精选推荐

英美新批评——精选推荐

英美新批评(Anglo- American New Criticism)1.概述在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领域,新批评是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它吸收、借鉴、运用并发展了形式主义的概念和方法,一度在英美文坛成为批评的基本范式。

(郭宏安, 1997, 353)它是二十世纪欧美第一个倡导形式研究的文艺文化理论。

(朱刚,2006,44)英美新批评在当今的文学和文本研究领域都占据非同寻常的地位。

一方面,它是当代文学评论家不再使用一种理论,因此不能称之为当代理论;另一方面,流行于二十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的新批评对我们的文学阅读和写作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它的一些重要理念已经融进了大多数文学评论家的批评方式中。

(Loris Tyson,1999,117)1.1 发展历程英美新批评(以下简称“新批评”)的历史延续了近半个世纪,批评家一般把新批评的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起始(1910-1930),成形(1930-1945),鼎盛(1945-1957)。

(朱刚,2006,48)在第一个阶段,当时英国的T.S.艾略特、I.A.瑞恰慈和威廉·燕卜逊及美国的约翰·克柔·兰色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

在第二发展阶段,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一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家大量增加,新批评派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里的文学教学以及文学教科书。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T.S.艾略特、瑞恰慈、燕卜逊、兰色姆、泰特、R.P.布莱克默、科林思·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K.韦姆萨特,在某种程度上也包括肯尼思·勃克、F.R.利维斯和伊沃·温特斯。

第三个发展阶段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但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复杂原则而缺乏创新,如韦勒克和奥斯汀·沃伦合写的《文学理论》、韦姆萨特的《语象》等。

到50年代末,新批评便失去了它的生命力。

语义细读之英美新批评

语义细读之英美新批评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与新批评的关系
•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深受英美新批评的影响。 • 在朱自清、钱锺书、郭绍虞、陈寅恪等人的文 学研究中,程度不同地留下了新批评的理论或 方法的踪迹; • 新批评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对中国现代诗的 创作和批评,都有重要的、直接的影响。 • 但中国学人却对新批评的‚细读‛有不同程度 地误解。 • 瑞恰兹先后6次到中国,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任教,讲授‚英文‛、‚西洋小说‛、‚文学 批评‛、‚诗歌‛、‚戏剧‛等课程。 • 燕卜荪 1937 ~ 1940 年在西南联大、 1947 ~ 1952 在北大任教,王佐良、李赋宁、杨周翰、赵瑞 蕻等人都曾受教于燕卜荪。
钱锺书《宋诗选注》: 细读分析的典范
• 《宋诗选注》虽然用的是中国传统的 选本加注释的模式,但钱锺书的注释 则是依照新批评的细读方式,把诗歌 的读解和欣赏建立在语义分析的基础 上。对细读分析的创造性的发展。
• 注释一般都是对字句读音、含义的说 明,解释则多取字词的字典义。钱锺 书的注释则关注字句在整首诗中的意 义,特别是字句的隐含义、言外义。
典故与双重语境理论
• 典故即具有双重甚至多重语境的词语。
• 典故的语义既与文本语境有关,又与另一文本的 语境或文本之外的历史文化语境有关。 • 双重语境给文本的词语或句子赋予了两种以上的 语义,是新批评语义分析的基本方式和思路之一。
• 举例:杜甫悼亡诗《哭李尚书》:‚风雨嗟何及, 江湖涕泫然‛。《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凄 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 新批评追求文学批评的科学性和理论的可操作性。 • 瑞恰兹认为,文学批评是一门‚应用科学‛;
• 燕卜荪表示要做‚分析性的批评家‛而反对‚欣 赏性的批评家‛。 • 怎样进行语义分析 ?新批评提出一套术语 (观 念),并有相应的理论和操作方法来规范语义分 析的思路和程序。

英美新批评名词解释

英美新批评名词解释

英美新批评名词解释
英美新批评(New Criticism)是20世纪中期在英国和美国兴
起的文学批评流派,其核心思想是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价。

与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不同,英美新批评强调对文本内部结构的关注,主张把文学作品视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品,不受作者个人经历、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英美新批评强调分析文本的形式元素,如语言、叙述结构、节奏、韵律、图像和隐喻等。

他们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其语言的精确和精妙,通过对形式的剖析和解码来理解作品的意义。

他们反对对作品的外在解释,强调文本是一个独立存在的艺术品,研究者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去剖析和解读。

英美新批评主张评价文学作品应超越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情感反应。

他们认为文学作品应该独立于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个人感受,即作品本身应该成为研究和评价的核心。

他们主张通过分析文本内部的紧密结构,揭示作品中的内在张力和复杂性,以此评判其艺术价值。

英美新批评强调文本的内在一致性和自足性,主张研究者要排除作品的外部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

他们认为作者的意图并非评价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通过剖析文本的形式元素来理解作品的意义。

根据这一思想,他们纷纷提出了一系列的批评方法和理论,如“近读法”、“意象法”、“韵律分析”等。

英美新批评的方法和理论在20世纪中叶至今仍具有重要影响力。

它的出现标志着批评方法的革新和发展,挑战了传统的历
史主义和生物主义的文学研究方法。

尽管受到了一些批评者的指责和争议,但英美新批评对于文学研究和评价的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文学批评者和学者更加关注文本的艺术性和形式的创新。

新批评讲稿

新批评讲稿

"新批评"讲稿"新批评"讲稿一、新批评派的形成和发展英美新批评派(New Criticism )是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批评,它对于西方文学,尤其是英美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新批评派20世纪20年代起源于英国,30年代在美国最终形成,到50、60年代成为美国学院派文学批评的主流,直到60年代后才渐渐衰亡。

在新批评的形成过程中,T·S·艾略特和I·A·瑞恰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艾略特《圣林》(1917)中的一系列论文为新批评奠定了基础,他提出的“客观对应物”、诗的“非个性化”理论,他对文学史中的“感觉性解体”现象的检讨,以及他对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尊崇,为新批评派的文学本质观提供了基本要点。

瑞恰慈则致力于把语义学和心理学引入文学研究,他的心理学方法被新批评派所抛弃,而语义学方法所造成的科学式批评和文本中心批评则成为新批评派方法论的主要基石。

概括的说,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是从语言出发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它的特征。

瑞恰兹认为,语言具有两种不同的功能:“符号功能”和“情感功能”。

诗歌是对语言情感功能最典型的使用。

他指出,科学语言与诗歌语言在陈述上是完全不同的。

诗歌语言主要用来表达情感,它的许多陈述都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不能用经验事实加以核实,故可视为一种“伪陈述”。

瑞恰兹说,当人们对语言进行情感的使用时,“重要的是态度而非指称”,“在这些情况中指称是真是假根本无关紧要”。

(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P.243)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关注语言的基本性质,但更关注语言使用的方式和方法,关注语言在应用中产生的作用和意义。

瑞恰兹不仅重视文学语言的情感性特征,而且还多次论述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和含混性。

他认为,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别除了表现为不同的用法外,还表现为它们自身所具有的不同特征。

瑞恰兹强调,科学语言尽可能地做到表述准确,所以它们总是意义单一,没有歧义;而文学语言则具有多义性和含混性。

英美新批评知识梳理

英美新批评知识梳理

新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20年代发端于英国,20年代形成于美国,40至50年代在美国文坛占据了统治地位,60年代虽然逐渐衰落,但在今天的欧美理论界仍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时间之长,范围之大,在20世纪英美现代文学理论中无出其右。

一、艾略特艾略特“无个性理论”是其对新批评的主要贡献。

艾略特认为,“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注意诗。

”这就将作者的地位大大降低,而强调了“诗”在批评中的本体论地位,使得文学文本在理论研究中占据了中心地位。

同时,诗人的创作不仅是个人行为,还要在和前人的比较过程中、在文学传统的历史长河中获得对诗人的客观评价。

所以艾略特认为,诗是一切诗的有机整体。

在创作中,诗人需要不断地放弃自己,“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是不断地牺牲自己,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

”诗人应当避免吧作品当做个人情感的表现形式,而是要用客观的事物或者意象来暗示自身的情感和心境。

这种意象便是“工具”,即“客观对应物”,只能在文本中才能找到。

因而是文本本身而不是诗人才是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

所以,诗人在文学中的地位是低于文本本身的。

这种“无个性论”将文学理论研究中心转移到作品,只有文本才是读者批评和鉴赏的中心,也只用通过文本,才能找到作者意义参照的基点。

二、瑞恰兹如果说艾略特为新批评派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的话,那么瑞恰兹则为新批评派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

1、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在瑞恰兹看来,科学能够告诉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各种机会,能使人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但科学不能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

信仰在科学的发张中缺失。

诗歌在现代社会中承担了重新组织人们心灵的重任。

诗歌对事物的陈述是“伪”的,但却使我们面对人性和心灵,拓宽了人们的感受力,进而使人们重新面对世界,恢复它的诗性。

2、语境理论瑞恰兹通过语义学分析找到诗歌语言的特征、功能和价值。

他认为,对于意义的分析应当从思想、语词符号以及事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

英美新批评讲解

英美新批评讲解
兰塞姆
新批评的理论观点
语境理论

语境指的是某个词、句或段与它们的上下文的关系,正是这种上下文确定了该词、句或段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瑞恰兹进一步扩展了语境的范围。一是当时写作时的话语语境,二是指文本中的词语所体现的“表示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的名称”,这里词语蕴含了历史的积淀,一个词可能暗含着一个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某种强烈的情感。由此可见,新批评的语境理论具有十分开阔的视野,体现了新批评对文学语言的新认识。
理论背景
之所以被称之为“新批评”,是为了与十九世纪以来的传统的学院式的批评(维多利亚文学批评)相区别。
代表人物
艾略特
瑞恰兹
兰色姆
新批评的理论观点
文学本体论

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特征遂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在作家——作品——读者共同建构的艺术有机过程中,新批评毫不犹豫地斩断了两端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自身的独立价值和意义,从而确立了文学本文在批评中的本体论地位。
信仰 羊群溢出绿色的洼地 牧童吹起单调的短笛
隐喻是比喻中的一种,也是新批评诗歌分析中的又一重要概念。在此,它已不只是修辞学上的术语,而成为诗歌的一种基本要素。布鲁克斯曾说:“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现代诗歌的技巧:重新发现隐喻并且充分运用隐喻。” 瑞恰兹把比喻分为两个部分,喻体与喻旨,前者是一种具体的形象,后者则是从形象中引申的抽象意义。一般来讲比喻中的明喻是喻体对喻旨的直接说明,而隐喻则要求喻体与喻旨“远距离”、“异质”。
新批评含混理论举例
陶渊明《饮酒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元稹《遣悲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窑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为将中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英美新批评PPT课件

英美新批评PPT课件
• 文学作品是封闭的独立自足存在 • “本体,即诗歌存在的现实。”
• “对艺术技法的研究无疑属于批评……高明
的批评家不会满足于堆砌一个个零散的技 法,因为这些技法预示着更大的问题。批 评家思考的是为什么诗要通过技法来竭力 和散文相区别,它所表达的同时也是散文 无法表达的东西是什么”。
a
10
6.5布鲁克斯的“细读法”
时窗外啼鸟的声音把我从双重的梦中唤醒了,而我的眼中还闪烁
着那不可逼视、翠绿的光,耳边还缭绕着那动人的吟唱。

做梦总有个来由吧。是什么时候、什么回忆、什么所想,使
我做了这么一个翠绿的梦?我想不出来了。
a
8
6.3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 1、文学家的位置
针对浪漫主义对个人的过分突出和现代派
对传统的一味否定,认为诗人必须具备历史感

(7)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
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
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8)“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的呆住了。

(9)“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
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
吗?

(10)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一遍地唱
• 诗歌语言的特征是悖论
• 悖论把“已经黯淡的熟悉世界放在了新
的光线之下”
• 反讽:语境的外部压力加上语言内部自身的
压力,使诗歌在新的层面上达到了动态的平 衡。
• 悖论”是指“表面荒谬实际真实”的陈述,
“反讽”则指“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之间相
互对立”;即“悖论似是而非,反讽是口是 心非”。
a

【文学批评课件】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

【文学批评课件】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

俄国形式主义作为一个主张形式至上的文学性流派,却产 生在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非常厚重的俄国。 1)俄国形式主义产生的20世纪初, 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 代,精神创造的时代,俄国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们 各领风骚,共同促成了俄国文化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硕果 累累的灿烂时期。 2)20世纪初也是世界范围内一个科学精神日益昌盛的时 代,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使得文 学研究科学化的课题越来越尖锐地摆到了文学研究者的面 前。 3)俄国形式主义的产生,也是世界文艺学史内在的律动 使然。
俄国形式主义 与 英美新批评
伊格尔顿:“倘若人们想确定本世纪文学理论发生重大转 折的日期, 最好把这个日期定在1917 年。在那一年, 年轻 的俄国形式学派理论家维克多· 什克洛夫斯基发表了开创 性的论文《作为技巧的艺术》, 自那时起, 特别是过去二十 多年以来, 各种文学理论大量涌现, 令人为之瞠目。”
雅各布森说:“文学科学的主题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也 就是那些使某一作品称其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对文学性的 探讨成为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核心。
• 机械论:什克洛夫斯基 把文学批评视为技术工人的检修工作,把文学文本当作各 种技巧的总和。 • 有机论:日尔蒙斯基 文学作品不再被当作技术的总和,而被视为由各种功能要 素构成的统一体,系统中的每一个因素根据自身的功能占 有特定的位置。 • 系统论:特尼亚诺夫 各种文学现象的文学性质是由所谓的文学题材、流派和风 格等规范决定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系统密不可分,一旦离 开这个系统,文学作品就会失去它的文学属性。
• 成熟期( 1930- 1945)。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理论的 文艺理论家或批评家队伍迅速扩大。代表人物除艾略特、 瑞恰兹、燕卜逊外,还有约翰· 克柔· 兰色姆( John Crow e Ransom1888-1974)和艾伦·退特( Al len Ta te, 18881979)、克林思·布鲁克斯( Clea nthBrooks )、罗伯 特· 潘·沃伦( Robert penn Wa rren)等人组成的所谓“南 方批评学派” ,他们在新批评文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