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九章中国陵寝园
中国陵寝建筑赏析1
第三节 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
陵墓是安放故人的尸体,祭奠故人的场 所的总称。
若分开来讲,陵一般指地上建筑,墓则 是地下部分。
陵墓景观可分为: 无陵无墓
有陵无墓
有陵有墓
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条件的差异,不同民族的 观念和传统习俗的差异,所以在我国历史上形成 了多种处理已故亲属的丧葬方式。
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悬棺葬等。
第三节 陵寝建筑赏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陵寝建筑的定义 陵寝建筑的意义 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 中国古代帝王丧葬制度的演化
本次课内容:
1、掌握寝陵建筑的涵义及意义 2、掌握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和了解丧葬 制度
第一节 陵寝建筑的涵义
陵寝建筑—— 一般指古代帝王的墓葬。
陵—— 指高大突起的土堆;
殷墟王陵
• 殷墟王陵遗址位于安阳市洹河北岸的武官村北地,与小屯村的殷墟宫殿宗庙 遗址隔河相望,与东面的洹北商城遥相呼应,共同组成了闻名中外的殷墟遗 址。它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近200亩。从1933年起至今, 在这里相继发现了13座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出土了数量众多、 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和陶器,举世闻名的司母戊方鼎就发现于这 里。殷墟王陵遗址是殷商王朝的陵地与祭祀场所,被国际专家学者誉为世界 “第二个古埃及”,开创了中国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 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被学术界公认为殷商时期的王陵所在。它的发现,确 证了殷墟商代都城的历史地位,直接推动了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研究,成为探 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石。殷墟王陵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的重要组成 部分,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了殷墟遗址。建有 M260大墓揭示展示和保护房工程、12座王陵大墓的植被标示以及480余座祭 祀坑、兽祭坑展示工程等。目前,殷墟王陵遗址已成为一座初具规模的集文 物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大型遗址公园。
简述陵寝的旅游价值
简述陵寝的旅游价值陵寝是指皇帝、皇后以及其他贵族的墓葬,它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代表性建筑。
陵寝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旅游价值。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帝王的生平事迹和思想文化,还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关于陵寝旅游价值的简述。
首先,陵寝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陵寝的建造和布局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思想信仰。
例如,明陵的建筑布局呈现出封建帝国统治下的严密等级制度,陵墓前的石兽和石人代表了对帝王权威的崇拜。
而清陵的布局则更加注重自然环境的融合,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和后宫谦虚礼让的风尚。
通过参观陵寝,游客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王朝兴衰的历史背景。
其次,陵寝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
陵寝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传统,如独特的封闭式庭院、亭台楼阁、华丽的彩色绘画和雕刻等,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陵寝的建筑规模庞大,构造精细,雕刻细致入微,融合了中华民族智慧和艺术表达的精髓。
游客们可以通过参观陵寝走进古代帝王的居所,欣赏到一流的建筑艺术,感受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此外,陵寝还是了解古代葬礼制度和宗法信仰的重要场所。
在陵寝中,游客可以看到大量和葬礼相关的文物和器物,如青铜器、玉器、陶器等。
这些文物记录了古代帝王和贵族墓葬的仪式和文化传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法信仰和葬礼制度。
参观陵寝,游客能够了解到古代中国对死亡和唯祖先信仰的态度,增加对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理解。
此外,陵寝所处的环境和景观也具有独特的旅游价值。
陵寝一般都位于山水之间,环境幽静,风景宜人。
具有富有特色的山脉、湖泊和花园,使陵寝更加具有迷人的风景。
清代避暑山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融入了周围的山水景观,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因此,陵寝不仅仅是一个墓地,也是一个被赋予自然美和人文景观的旅游胜地。
最后,陵寝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科研价值。
陵寝是对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也是文物保护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中国建筑史--陵寝建筑
方上·兆域·陵寝
兆域图 中山王兆域图 铜板上以金银为轮廓线镶嵌而成 详细标注建筑名称及尺寸 宫墙两道 414*191m 329*88m 中间纵长的夯土台基 “丘足” 其上一字排开的五座方形夯土台 中间三座较大,44m见方 居中为王堂 两侧“王后堂”“哀后堂” 较小者为夫人堂,33m见方
北宋 首次开辟了个陵相距10公里的统一陵区 陵体恢复“方上”,三层为尊 附会风水中的“五音姓利”, 赵姓角音 应东南地穹,西北地凹 陵址均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形 前高后低,不同的空间布局特点
陵寝的嬗变
南宋 “寄厝”制度 将上宫殿殿后出一抱厦,以石条封闭 内置棺椁,称“攒宫” 为日后归葬中原祖陵 直接影响明清北京陵寝布局
南梁萧景墓前辟邪
因山为陵
唐陵 继承秦汉陵园的神道制度 在魏晋“因山为陵”的基础上再发展 选择一座山头为陵体 ——天然“方上” 前有低矮山头,藏风聚气风水图式
因山为陵
唐陵 唐昭陵 唐太宗 闫立德主持 《兰亭集序》 “昭陵六骏”
因山为陵
唐陵 唐乾陵 唐高宗李治 武则天 规模最大 皇陵风水佳例
陵寝的嬗变
方上·兆域·陵寝
兆域图 中山王兆域图 高台遗高15米 方形夯土台 三层 下层有卵石散水痕迹 中层有回廊柱础 台顶大量瓦砾堆积 法 至迟在战国,已经有了利用图样进行规划设计的方
方上·兆域·陵寝
陵寝之始 ——秦始皇陵 “陵”“堂”密切结合,相互隶属,难分彼此形制 战国—秦汉 陵体越造越大,称“方上”“山陵” 已经不宜再以土木结构的形式做陵堂 秦起“方上”前侧另起寝庙 “陵”“寝”才有明确区分 “秦始出寝,起于墓侧,汉因而弗改,故陵上称寝殿, 器具衣服象生人之具,古寝之意也” ——《后汉书》
中外园林史 第5章--陵寝园林
长陵
长陵亦称“长 山”或“长陵山”。取 名“长陵”或因与所在地古称“长平” 或“长平阪”有关。刘邦称帝 的第二 年开始营建长陵,陵园是仿照西汉都城 长安建造的,只是规模略小而已。陵园 内还 建有豪华的寝殿、便殿。寝殿是 陵园中的正殿,殿内陈设汉高祖的“衣 冠几仗象生之具”, 完全像皇帝生前 时一样侍奉。 汉高祖刘邦的陵冢在陵园的偏西处, 形状像覆斗,是夯土迭筑而成的。
汉光武帝陵古谓原陵,位于河南省孟津
县白鹤镇铁谢村。汉光武帝陵西侧光武
祠前大道 两侧原有巨柏 28株,象征辅
佐刘秀打天下的28名将领。
光武帝陵为国内少有的陵墓园林。历
光
代皇帝选择陵墓葬地皆是背山面河,以 武
墓葬制度的渊源替嬗
1. 三代时期中原地区以树为坟茔的标志 2.春秋战国坟丘流行中原 3.秦汉以后墓葬制度日臻完善
三代时期中原地区以树为坟茔的标志
远古时期人们对死者的尸体弃之不管, 鬼魂迷信产生后,产生保护尸体讨好
鬼魂的想法和措施。 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有意识地将尸
体埋入土中。 新石器时代用陶瓷、盆钵 装婴儿尸
除个别的帝陵外,大部分帝陵选 址时有相对集中的特点。一般来 说,首都定在哪里,就 在其北面 寻找风水宝地修建陵寝园林。开 国皇帝的陵寝往往居中,然后按 昭穆之制安排以后 各代帝陵的位 置。各个陵寝保持一定距离,或 直线排列,或曲线排列,或圆弧 排列,周围分 布着若干皇亲国戚
或文武臣僚的陪葬墓。
陵寝园林的风格 特征
乾陵
乾陵石刻
乾陵发展并完善了昭陵的形 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 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
外郭城。唐乾陵建立为中国 古代陵寝建筑制度的演变具
有重要的昭示作用。
唐乾陵奠定了后世帝王“依 山为陵”葬制的基本模式,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ppt课件
西汉诸陵位置图
武帝茂陵、邵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
义陵、惠帝安陵、高祖长陵、景帝阳陵。
中国古代建筑史
.
帝王陵墓-西汉
• 西汉开始,帝王陵墓除了掘地起坟之外, 还出现了一种“凿山为陵”的形制。这种 形制在当时的一些诸侯王墓中也普遍存在 。
• 到了西汉的中晚期,墓室结构发生了重大 变化。“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数是横穴 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多部 分。而竖穴式的坟则改用砖和石料构建墓 室。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 房屋、宫殿和院落。
石五供
.
中国古代建筑史
3.荫庇意义:风水上选择“吉地”,不可选“凶地”。好 的风水之地,恰为好的建筑生态环境,二者统一。 4.强化皇权:威严壮观 5.防盗:保持永恒性,要求牢固,防止盗墓。 6.持久性:建造时间较长,执政时即开始修建,一直到死, 人力物力惊人。
.
二、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只准厚四寸, 无椁。后世帝王、贵族、士大夫,基本沿用此制,然时也有逾 制者。
“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也棺一;梓棺 二。”
《礼记.檀弓上》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一般贵族墓
商代
商代一般贵族墓,普遍流行土坑竖穴木椁,面积一 般为5-10平方米左右,从考古材料来看,一般无墓道,但 有椁室、腰坑。墓室呈长方形土坑竖穴。在殷墟、郑州等 都有发现。 西周
《荀子、礼论》
应当是天子五棺二椁,诸侯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两椁、大夫为两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
中国古代建筑史
.
“天子棺椁四重,亲身的棺称椑,其外蒙以兕(si)及水牛皮; 第二重称杝(yi)或椑(pi),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 四重称大棺,梓木制成,又称梓棺。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 木,因而其棺椁又称“梓宫”。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三、等级观念
《礼记、檀弓上》、《丧大记》
“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荀子、礼论》
应当是天子五棺二椁,诸侯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两椁、大夫为两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
“天子棺椁四重,亲身的棺称椑,其外蒙以兕(si)及水牛皮; 第二重称杝(yi)或椑(pi),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 四重称大棺,梓木制成,又称梓棺。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 木,因而其棺椁又称“梓宫”。
厚葬之制
• 西汉时期从高祖开始,出于政治 目的,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 ,被称为“陪陵”,形成规模宏 大的陪葬墓地。陪葬者大都是当 时的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 •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厚葬之风最盛 行的时期。包括珍宝、明器、陶 俑、车马、粮食等,身前身后的 用品无所不有。
帝王陵墓
“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玩好宝贷,钟鼎壶滥,舆马 衣被戈剑,不可胜数,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
6.持久性:建造时间较长,执政时即开始修建,一直到死, 人力物力惊人。
二、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易·系辞下》
“生有轩冕、服位、贵禄、田宅之分,死有棺椁、绞衾、圹袭 之度。”——汉 董仲舒《春 Nhomakorabea繁露·服制》
双墩一号汉墓内部结构图(安徽省考古研究 所特别提供,汪景辉等绘制)
帝王陵墓-东汉
• 西汉时期寝殿一般建筑在陵园之 中,庙建于陵园之外,大规模的 祭祀典礼多在庙中进行。东汉把 这一礼仪移置陵园中。 • 东汉陵园四周的建筑也与西汉相 异,不筑垣墙,改用“行马”。 通往陵冢的神道两侧还列置成对 石雕。东汉开创了在神道两侧建 置石雕生的先例,。这一建制为 以后各朝所沿用并发展了。 东汉 帝陵地下建筑改变了西汉以柏木 黄心为椁的制度,多用石头砌建 椁室,称为“黄肠石”。
我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
我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埋葬先祖、建造陵寝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
陵寝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下面将从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以及后来秦汉、唐宋等时期进行介绍。
在夏商周时期,陵寝制度逐渐形成。
夏朝时期,夏王朝尚未建立完善的陵寝制度,因此陵寝多建在墓地,简单朴素。
商朝时期,商王朝开始建造陵寝,陵寝的规模和装饰有所提升,但主要是用来埋葬君主和贵族阶层。
商代的陵寝多建在山洞中,以钟型墓葬为主要形式。
周朝时期,周王朝进一步发展了陵寝制度。
周初的陵寝规模相对较小,但周朝的后期,陵寝的规模开始不断扩大,形成了以大型墓葬为主的陵寝制度。
秦汉时期,陵寝制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帝修建了庞大的陵墓,秦始皇陵,被誉为独一无二的世界文化遗产。
秦始皇陵的建设奠定了中国陵寝制度发展的基石,奠定了陵寝建造的规模和标准。
汉朝时期,汉高祖刘邦创建了大汉帝国后,也修建了庞大的陵墓,如西汉陵、东汉陵等。
汉初的陵寝仍然延续秦陵的特点,后来的陵寝则逐渐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汉陵寝较秦陵寝更为复杂,修建陵寝观念更加重视气象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唐宋时期,陵寝制度进一步完善。
唐朝时期,作为盛世的帝国,陵寝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扬。
唐陵寝的建设更加注重景观规划和装饰品的设计。
宋朝时期,由于金朝的入侵,南宋时期的陵寝制度发展相对较少,但在宋朝统治之下,一些有名的皇帝也修建了规模较大的陵寝,如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寝。
宋代的陵寝注重以古为训,追求古代文化与哲学的传承。
总而言之,我国古代陵寝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夏商周时期起,经过了秦汉、唐宋等时期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形成了独特而庞大的陵寝制度。
陵寝制度的发展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文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也是中华民族长期埋葬先人、尊崇祖先、追求永恒精神寄托的重要体现。
第7章 中国陵寝园林
3、帝陵的命名
• 我国古代帝陵的取名,大约有三种情况:一是后人所起。 如黄帝陵,秦公一号大墓,秦始皇陵等;二是时人根据陵 墓的所在地而命名。如西汉长陵、安陵,因位于长安而得 名,三是当时朝廷的礼部大臣根据皇帝的尊号、谥号,选 一些与之相应的吉利、祥顺、平和、美好的字眼作陵名。
如唐太宗昭陵中的“昭”字,就是一个褒义词,也和唐太
关中帝王陵园分布图
黄帝陵
• 黄帝陵简称黄陵,或称桥陵,是中华民族先祖黄帝的陵
墓。在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之巅。 • 桥山之巅,翠柏成林,郁郁参天,沮水环绕,群山环抱, 气势雄伟壮丽。黄帝陵就处在这满山的柏林包围之中。到 达山顶,首先看见路旁立一石碑,上刻“文武百宫到此下 马”。据说,这叫下马石。古代凡祭陵者,均须在此下马, 步行至陵前。陵前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 有“黄帝陵”三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 “桥山龙驭”四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 正中,面向南。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陵前数十米 处有一座高台。台旁石碑书“汉武仙台”。相传,汉武帝 征朔方还,在这里祭黄帝,筑台祈仙。台顶高达林表,在 上面可远眺四周山水。
华表
华表亦称桓表或表,一种圆柱形的标识性建筑物,常立
于宫殿、宗庙、城垣、陵墓前,柱身常刻有花纹,柱顶有
方石和立兽.与墓道对立的华表又称神道碑。墓碑是家墓 的标志,带有一定的纪念性,神道碑则主要标识墓道。汉 以前墓道上的华表为木制,东汉时多改用石柱,其形制以 方石为基座,上竖圆形石柱,雕以花纹;柱顶有方石,往 往题刻墓主官职及神道字样;柱顶之上还饰有比柱围稍大 的石盖和立兽。唐宋墓前华表多用棱形石柱;明清时代, 华表主要用于宫殿,帝陵等重要建筑的,其基本形制依如 汉唐。
• 帝陵采用风水理论选址,多在京城附近的北面,分布集中, 呈单行排列或圆弧状排列。 • 陵寝园林分为地上陵园与地下寝宫两大部分:地上陵园 包括墓冢,陵寝建筑,陵园辅助设施,陵园动、植物;地 下寝官包括地下建筑设施,棺椁及其陪葬物品。
简述陵寝的旅游价值
简述陵寝的旅游价值
陵寝是中国最具历史意义的古迹之一,它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旅游价值。
陵寝这个词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由太上皇帝王的陵墓组成,如今仍可在中国许多地方看到具有代表性的陵寝。
陵寝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和观光价值方面。
首先,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宗教中心,而且是历史中心,折射着古代帝王殿堂的壮观落地,是对传统文化的展现和思想精神的传承,使古代的历史文明在今天得以延续。
其次,它又能为游客提供各种视觉享受,陵寝里装饰精美、古朴历史,记载了古人的智慧和伟大的思想,古色古香、苍劲雄壮,使游客可以欣赏了古代文化的独特风貌,增强对古代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此外,陵寝还具有重要的宗教价值。
它不仅是皇帝建立天国的准备地,也是帝王祭天祭地的地方。
像先民们一样,它也是帝王追求永生的地方,并将权力延续一代又一代,有时还被当作民间的神祠通过祭祀拜祭。
它用金碧辉煌的外观和极具高度的宗教仪式象征着历史价值,令人敬畏、令人难忘。
总之,陵寝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象征,它不仅是祭祀帝王的地方,也是祭祀先贤神祗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观光价值,折射着古代帝王殿堂的壮观落地,为历史文明的延续带来独特的色彩,使之得以永恒的存在。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班级指导老师姓名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薛航中文摘要:本论文将主要从陵墓的构造、布局以及发展来介绍陵墓建筑,并且会通过一些陵墓建筑的实例来表现陵墓建筑的特点以及发展过程。
关键词:陵园墓室秦皇陵明陵陵墓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建筑物。
历代朝廷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使用当时最成熟的技术和艺术来营建陵墓。
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时期的建筑成就。
同时,陵墓可以反映一个帝王的政治性。
下面我从几方面来介绍一下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一古陵墓构成陵墓构成包括陵墓建筑、陵墓建筑上的绘画雕刻等文化艺术和随葬品三部分。
我国现存古代陵墓景观有两种展示方式:第一种,地面和地下建筑规模都很庞大,在严格保护的情况下就地开放;第二种,地下规模与布局不适于人流行动,多集中、复制展示,如洛阳的中国第一座古墓博物馆。
二古陵墓类型古墓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可分为3类:1.帝王陵寝:规模大,随葬品丰富。
主要有秦始皇陵、汉高祖长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河南巩义宋陵、宁夏西夏王陵、内蒙古成吉思汗陵、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河北清东陵和清西陵等。
2.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名人墓地:除个别著名人物外,一般规模不大,墓中随葬物微薄稀少。
如孔林、司马迁墓、岳飞墓等。
3.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墓葬:主要有辽宁辽阳汉魏壁画墓、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吉林集安高句丽古墓群、麻浩崖墓等。
三、古陵墓结构古墓葬一般分为两部分,即地下部分和地面部分。
地下部分包括墓室结构和随葬品,地面部分包括封土和其他陵园建筑。
(一)地下部分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构造。
大型木椁墓室从殷商开始直到西汉达到高潮,出现了“黄肠题凑”的形式。
砖筑墓室始于战国末年,此后砖的种类越来越多:空心砖、画像砖等。
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石室墓,五代时已经盛行,从明朝开始地宫建筑发展到顶峰,用巨型条石建造大型拱券墓室。
墓室中雕刻画像,故称“画像石墓”,从打开的墓穴看,五代前蜀王建与清代乾隆墓穴地宫都有石像雕刻。
中外园林史之陵寝园林
陵寝园林(2万字)学习目标:了解陵寝园林的形成因素与基本要素,熟悉并掌握陵寝园林的风格特征与主要地域分布情况,了解中国历代重要陵寝的园林特色。
学习内容4.1概述陵寝园林是埋葬先人、纪念先人实现避凶就吉之目的而专门修建的园林。
中国古代社会,上至皇帝,下至达官贵人,商富大贾,皆非常重视陵寝园林。
陵寝园林包括地下寝宫、地上建筑及其周边环境。
陵寝园林是历代帝王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礼制原则建造的,亦即模仿皇宫修建的。
在陵寝周围都有大面积陵园,特点是封土为陵,规划整齐划一,选址修陵讲究风水,陵园规模宏大,建筑群集中,院落层次起落明显,布局讲究中轴对称。
总体观察是宏伟、壮观、肃穆、庄严。
4.1.1墓葬制度的渊源替嬗一、三代时期中原地区以树为坟茔的标志远古时期人们对死者的尸体弃之不管,鬼魂迷信产生后,产生保护尸体讨好鬼魂的想法和措施,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有意识地将尸体埋入土中,新石器时代,用陶瓷、盆钵装婴儿尸体,原始社会末期,盛行单人葬和夫妻合葬,有了木制的棺和椁。
直到西周末年,中原地区还没有明显的坟丘。
为了区别墓主,规定不同等级的墓主的墓圹上栽植不同品种和数量的树木。
长江以南的东南地区,由于地势低下,在尚无有效防潮的条件下,采取了平地掩尸、堆筑坟丘的办法,还在墓葬顶上或边侧造“寝”。
二、春秋战国坟丘流行中原1、春秋中晚期,江南筑坟制度传人中原,中原地区出现了坟丘式墓葬,而坟、墓字义也有了区别:埋人的茔地叫墓,墓上的封土叫坟,人们在寝上定期墓祭,寝逐渐扩大形制,成为专供墓祭的祠堂。
墓地植树种草的传统也被继承和传扬下来。
2、战国初叶以前,墓葬的等级区别主要体现在地下墓室中棺椁的数量和随葬品的多寡。
以后,随着坟丘式墓葬流行,除地下讲究等级外,统治者开始对地上坟丘外观规定等级。
从战国中叶开始,君王的坟墓专称“陵”,在坟丘的高低、坟墓形制、附属设施的繁简方面,对社会各阶层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三、秦汉以后墓葬制度日臻完善1、坟丘秦汉以前坟丘以方锥形为贵,直到唐代,仍规定皇族可使用方锥形坟丘,并以台阶的数目来区分等级。
中国国代帝王陵寝制度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在先秦时期,以坑墓为主,绝大多数皇帝陵墓为地下室,堆石筑土,建筑规模不大。
秦朝时期,秦始皇为保护自己的陵墓而实行了各种严厉的法律制度,例如杀人灭口、焚书坑儒等,并以巨人石像为阵列守护。
汉朝时期,陵墓建筑规模开始变得更加庞大,多采用多层建筑的结构,陵墓规格、阵列等均严格规制。
唐朝时期,帝陵建筑规模更为宏大,常见的有神道、配殿、祭坛、楼阁、石刻、陶俑等,陵墓设计极为复杂。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ppt课件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四、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山顶洞人对待逝者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仰韶文化中出现公共墓地
西 安
• 公共墓地中无葬具
半
,只有一些陪葬品
坡
。
遗
址
平 面 示
• 居民区中有幼儿以 及“凶”死者的翁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东汉皇陵特点
第一,陵园建筑有两种形 制。 一种以光武帝的原陵为代 表 ,陵园四周设有方形的 墙垣,每边正中开门,南 向正中的门名“司马门” ,司马门内设有“上陵” 用的寝殿。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另一种以明帝显节陵为代表 ,“无周垣,为行马, 四出司马门。石殿在行马内。寝殿、园省在东。园 寺吏舍在殿北” • 第二,从明帝开始推行大规模的“上陵”的朝拜祭 祀典礼,在殿堂内举行朝拜的礼仪,是以座北朝南 为尊。
《礼记、檀弓上》、《丧大记》
“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荀子、礼论》
应当是天子五棺二椁,诸侯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两椁、大夫为两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天子棺椁四重,亲身的棺称椑,其外蒙以兕(si)及水牛皮; 第二重称杝(yi)或椑(pi),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 四重称大棺,梓木制成,又称梓棺。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 木,因而其棺椁又称“梓宫”。
• 到了西汉的中晚期,墓室结构发生了重大 变化。“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数是横穴 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多部 分。而竖穴式的坟则改用砖和石料构建墓 室。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 房屋、宫殿和院落。
《中国陵寝园林》课件
06
中国陵寝园林的发展趋势 与展望
发展趋势
保护与传承
旅游开发
随着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中 国陵寝园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越来越 受到重视。
陵寝园林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正逐 渐得到开发利用,成为旅游热点和经 济增长点。
创新发展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中国陵寝 园林正不断创新发展,融入现代元素 ,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和功能需求。
秦始皇陵
总结词
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 化内涵。
详细描述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 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陵是古代帝王 陵墓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陵墓,主体建筑有 兵马俑、地宫、封土等,四周有城墙和护城河环绕。秦 始皇陵的建筑风格和雕刻艺术都体现了秦朝时期的特色 ,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同时,秦始皇陵也 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物古迹,对于研究秦朝 历史和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
陵寝石刻主要包括石人、石兽等,寓意着守护和镇压的作用。这些石刻造型和纹饰多取 材于宗教神话和民间传说,如龙、凤、麒麟等,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超自然力量的 敬畏和祈求。同时,陵寝石刻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
价值和历史意义。
陵寝建筑与艺术文化
总结词
陵寝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代 表,其布局、结构和装饰都体现了高超 的艺术水平。
地域特色
不同地区的陵寝园林建筑风格具有不 同的地域特色,如北方陵寝园林的雄 伟壮观、南方陵寝园林的秀丽精致等 。这些地域特色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 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03
陵寝园林的文化内涵
陵寝制度与礼制文化
总结词
陵寝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等级观念。
1 陵寝园林
❖一、陵寝园林概说 ❖二、关中陵寝园林 ❖三、北京陵寝园林 ❖四、其它地区陵寝园林
三代时期中原地区以树为坟茔的标志
➢ 远古时期人们对死者的尸体弃之不管。 ➢ 鬼魂迷信产生后,产生保护尸体讨好鬼魂的想法和措施 ➢ 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有意识地将尸体埋入土中 ➢ 新石器时代,用陶瓷、盆钵装婴儿尸体 ➢ 原始社会末期,盛行单人葬和夫妻合葬,有了木制的棺和
❖ 石刻艺术:石刻艺术是陵寝园林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为中国园 林体系中其他园林类型所不及。尤其是石像生以其精美的造型, 惟妙惟肖的神态和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把中国园林艺术提高 到一个新的水平。唐代的大型石刻仪仗队已经形成,明清时期 的石像生发展完备,一应惧全。随着时移境迁,陵寝园林的祭 祀、拜祖、超度等功能逐渐淡化乃至消失。
椁。直到西周末年,中原地区还没有明显的坟丘。为了区 别墓主,规定不同等级的墓主的墓圹上栽植不同品种和数 量的树木。长江以南的东南地区,由于地势低下,在尚无 有效防潮的条件下,采取了平地掩尸、堆筑坟丘的办法, 还在墓葬顶上或边侧造“寝”。
春秋战国坟丘流行中原
✓ 春秋中晚期,江南筑坟制度传人中原,中原地区出现了坟丘式 墓葬,而坟、墓字义也有了区别:埋人的茔地叫墓,墓上的封 土叫坟,人们在寝上定期墓祭,寝逐渐扩大形制,成为专供墓 祭的祠堂。墓地植树种草的传统也被继承和传扬下来。
✓ 帝陵除有祭祀建筑群外,陵园内的神道及石刻群,包括 华表、石柱、石碑、石像生等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古碑
✓ 古碑的构造,以墓碑为代表,墓碑初为引棺入墓穴 的木柱,随埋土中,后为石碑,竖于墓道口,碑上 多书刻文字,记死者事迹功勋,或标明死者身份、 姓名,立碑人身份、姓名等.由碑首、碑身和碑座 组成。上端称碑首,碑首方形的称碑,圆形的称碣, 尖形的称笏头碣,碑额上用篆书或隶书刻写碑题; 碑身通常为长方形,高六尺左右,正面刻碑文,背 面刻一些辅助性文字;碑座有方形和龟蚨等形制。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读书笔记模板
时代坟墓的等 级制
5
十八陵区的形 成及其发展
十九唐宋以后 陵园建筑的演
变
二十西夏陵园 的布局
一先秦墓上建筑和陵 寝制度
二秦始皇陵园布局结 构的探讨
三秦汉陵墓考察
四先秦墓上建筑问题 的再探讨
(一)先秦墓上建筑不可能用于祭祀 (二)先秦墓上建筑当即“陵寝”的“寝”
(一)秦始皇陵园是在战国君王陵寝制度的基础上创设的 (二)秦始皇陵园布局结构的特点及其由来 (三)秦始皇陵园布局对西汉陵园的影响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一书分上中下三编进行,书籍内容较为专业,丰富详实。作者对于古文献、考古材料 整合能力较强,且书中表明这些陵寝作者是有到现场去看的,这种实践后作品与沙发考古所得文章应该是有不同 的。”这也是学术研究者该有的态度。
作者介绍
杨宽(1914年-2005年9月1日),字宽正,江苏青浦白鹤江镇人,毕业于光华大学,历史学家。其主要从事 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先秦史方面的研究,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战国史》《杨宽古史论文选集》等。2005年9月1 日,杨宽在美国迈阿密病故。
(一)秦始皇陵园的布局 (二)西汉诸帝陵园的布局 (三)东汉诸陵的位置和象庄的石象
(一)殷墟“排葬坑”是否用于“墓祭”问题 (二)墓上建筑的用途问题 (三)对三点评论的答复
1
一高祖长陵
2
二惠帝安陵
3
三文帝霸陵
4
四薄太后南陵
5
五景帝阳陵
六武帝茂陵 七钩弋太后云陵
八昭帝平陵 九宣帝杜陵Fra bibliotek 1十元帝渭陵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中国陵寝制度
中国陵寝制度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传统。
其中,陵寝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中国的陵寝制度。
1.陵墓选址在古代中国,陵墓的选址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皇家的陵墓都选址在距离皇宫不太远的地方,这样可以方便皇家子孙前来祭祀。
同时,陵墓的选址还要考虑地势、风水等因素。
一些风水师会根据地势、山形、水势等因素来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建筑规模古代中国是一个等级制度十分严格的国家,陵墓的建筑规模也是根据主人的地位来决定的。
一般来说,皇帝的陵墓规模要大于太子和皇后的陵墓,而大臣的陵墓规模则要小于他们。
建筑规模还包括了陵墓前的石人、石马、石碑等装饰物,这些装饰物的数量和大小也是根据主人的地位来决定的。
3.建筑形式中国陵寝建筑的样式十分丰富,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特点。
例如,秦汉时期的陵墓多为覆斗式或方锥式,唐代则出现了由两个山峰拱卫山门的神道门等新样式。
这些建筑形式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技术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特点。
4.装饰风格陵墓的装饰风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陵墓的装饰包括雕刻、绘画、石刻等手法。
不同的朝代也有不同的装饰风格。
例如,秦汉时期的陵墓装饰比较简单,而唐代则比较繁复,运用了大量的石刻艺术。
5.陵墓祭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古代,皇帝去世后,后代会定期前来祭祀。
祭祀活动包括献花、献果、献酒等仪式,以及表演一些与主人生前有关的戏曲等文艺活动。
此外,一些家族还会在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前来祭拜祖先。
总之,中国陵寝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技术水平和社会文化特点,也反映了人类对于死亡和灵魂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陵寝园林
第一节
一.
陵寝园林概说
墓葬制度的渊源替嬗
• 1.三代时期中原地区以树为坟茔的标志 • 2.春秋战国坟丘流行中原 • 3.秦汉以后墓葬制度日臻完善
1.三代时期中原地区以树为坟茔的标志 • 西周,为了区别墓主,不同等级的墓主的 墓圹上栽植不同品种和数量的树木 • 在墓葬顶上或边侧造“寝”,便于死者灵 魂“饮食起居”
2.春秋战国坟丘流行中原
• 坟、墓字义有了区别:埋人的茔地叫墓, 墓地上的封土叫坟 • 寝逐渐扩大形制,成为专供墓祭的祠堂 • 墓地植树种草的传统被继承和传扬下来 • 对地上坟丘外观规定等级 • 从战国中叶开始,君王的坟墓专称“陵”
3.秦汉以后墓葬制度日臻完善 (1).坟丘 • 秦汉以前的坟丘以方锥形为贵,明太祖筑 孝陵,改方形陵台为圆形 (2).墓穴葬具 • 墓穴由竖穴土坑到西汉后期普遍为砖室,墓 道由竖井式转为斜坡式或阶梯式
帝王陵寝的结构及演变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 面反映出来:
①陵墓封土形。秦汉:封土为陵,方土为主; 魏晋隋唐:以山为陵;明清:复“积土起 坟”,圆型,称为“宝顶” ②帝陵的地面建筑。自秦汉时将寝造到陵侧, 地面建筑逐步发展成以寝为主体的大规模 建筑群,包括祭祀建筑物、神道、和石刻 像
• 石碑:多指墓碑以及追述公德的纪念性刻 石。两汉时代,发展为专门“树碑立传”。 • 碑的构造:碑首、碑身、碑座。碑首方形 称碑,圆形称碣,尖形称笏头碣;碑身长 方形;碑座有方形和龟蚨等形制
•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地下建筑的一部分, 在外城以东1500米。分为一号坑、二号坑、 三号坑3处,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坑内 有数万件兵俑、马俑、战车、兵器,呈现 出一排排有序东进的军事方阵。
3.西汉陵寝园林
• 以汉高祖刘邦长陵和汉武帝茂陵最大。
• 每一座陵园就是一座宫殿建筑群,园内修 建寝殿、便殿,园外修有庙宇。
第二节
关中陵寝园林
典型园林: 1.黄帝陵 •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
• 黄陵或桥陵 • 下马石——祭亭——石碑——黄帝陵
2.秦始皇陵园
• 秦始皇陵在临潼骊山北麓。 • 陵园规模宏大,分内外两城 • 陵冢雄伟高大,据估算,当年陵的周长为 2167米左右,高120米左右 • 陵下地宫更是壮丽辉煌。从文献资料知, 地宫是以咸阳的宫殿为样板
三.帝陵的命名 三种情况: • 一是后人所起; • 二是时人根据陵墓的所在地而命名。如西汉 长陵、安陵,因为与长安而得名; • 三是当时朝廷的礼部大臣根据皇帝的尊号、 谥号,选一些与之相应的吉利、祥顺、平和、 美好的字眼作陵名。如唐太宗昭陵中的“昭” 字,“明德有功曰昭”
四.帝陵的选址
• 风水先生相地 为了选择有利地形,风水家必须 对山、水本身进行观察、研究,并对草木 盛衰与地理阴阳相关性有所发现。其论述 并不都是无稽之谈。为陵寝园林的建筑奠 定了优美的天然山水背景。
• 帝陵除个别的陵寝外,选址时有相对集中 的特点
五.陵寝园林的风格特征
• (1)中国陵寝园林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从 地面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地下建筑、陪葬 品,到陵园内的花木鸟兽品种数量,都有 严格的礼仪制度。 • (2)采用风水理论选址,多在京城北面, 分布集中,呈单行排列或圆弧状排列。
• (3)陵寝园林分为地上陵园与地下寝宫两 大部份:地上陵园包括墓冢、陵寝建筑、 陵园辅助设施、动植物;地下寝宫包括地 下建筑设施,棺椁及其陪葬物品。 • (4)石刻艺术:石刻艺术是陵寝园林的一 道独特风景线,为中国园林体系中其他园 林类型所不及。
二.南京陵寝园林 明孝陵 • 位于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为朱元璋及马 皇后陵寝。 • 建筑分为两组: • 神道:下马坊—神烈山碑—大金门—红 门—西红门—四方城(“大明孝陵神功圣 德碑”亭)—石刻 • 主体建筑:石桥—正门—碑亭—享殿—大 石桥—方城—宝城
4.唐陵寝园林
• 共有18座陵墓,史称“唐十八陵”
山陵:唐太宗主张节俭,。“昭陵六骏” 以其独特的造型和艺术风格成为稀世珍品。
第三节
典型园林 • 1.明十三陵
北京陵寝园林
神道——石牌坊——大宫门(大红门)— —碑楼:楼内立有“大明长陵神功圣德 碑”——石像生:共18对,石兽24座—— 棂星门(龙凤门)
2.清陵寝园林 (1)东陵 • 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丰定 陵,同治惠陵 神道—石牌坊—大红门—碑楼—华表—石 像生—龙凤门—碑亭—石孔桥—朝房、值 房、神厨等—隆恩门,各寝殿
(2)西陵
• 雍正泰陵,光绪崇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
道光慕陵形制特殊,别具一格。殿宇不 施彩绘。隆恩殿全部以楠木建造,雕刻 有数以千计的游龙、蟠龙。
• 南北朝时,墓葬中出现石刻的墓志铭
• 明代,棺木的用材、颜色都有规定
(3).祭祀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 西汉时墓前开始树立华表,东汉进一步增 加了墓碑,魏晋南北朝时期坟丘周围增加 了“避邪”
(4).墓园栽植花木蔚然成风
二.帝王陵寝制度及其演变
• 《史记.赵世家》载,赵肃候十五年(公元 前335年)的“起寿陵”,是最早的君王墓 称“陵”的记载,秦惠文王规定“民不得 称陵”。从此,陵就成为帝王墓葬的专用 词
第四节
其它地区陵寝园林
一.洛阳陵寝园林 1.光武帝陵 • 刘秀坟。孟津县铁谢村附近 2.宋陵 • 巩县西村,芝田、孝义、回郭镇附近。共七 帝八陵,庞大的陵墓群。
• 因北宋皇陵陵区点多面广,为便于对各陵点文物的管理保护, 1997年前后,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在巩义市芝田镇蔡庄永定陵 设立宋陵文物保护所,主要负责对永定陵区及滹沱、芝田、八陵、 常丰、后泉沟及外沟等处陵区的文物安全管理工作。宋陵文物保 护所在各陵点地委托两名当地群众为业余保护员,同其签订安全 责任书,由保护员具体负责对所辖陵区每天晚上7:30至次日早 上8:00期间的文物管理,同时要求保护员每隔一小时到陵区巡 查一次,并认真做好巡逻记录。宋陵文物保护所定期不定期巡查 监督保护员在岗情况,并做好巡查安全记录。2003年8月,晋某 任宋陵文物保护所所长后,对所辖各陵区保护员的管理极为松懈, 任职期间,未召集保护员召开过安全工作会议,未给保护员制定 有效的岗位责任制,未认真履行巩义市文物管理所制定的安全巡 逻值班制度,以致对各陵区保护员监督检查不力,流于形式。同 时,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在所辖各陵区安全检查记录本上多次伪 造安全检查记录,最终致使陵区保护员思想麻痹,责任心不强, 造成国家一级珍贵文物藩后陵10号、15号两尊石刻人像于2005 年1月下旬被盗的严重后果。
• 华表:亦称恒表或表,是种柱形的标识性 建筑物。常用于宫殿、宗庙等建筑物前。 与墓道对立的华表又称神道碑。 • 华表构造:以方石为基座,上竖圆形石柱, 雕以花纹;柱顶有方石,往往题刻墓主官 职及神道字样,还装饰有比柱围稍大的石 盖和立兽。
• 石像生:用玉、石等雕刻而成的人或动物 的形象。用形态各异的人、兽石像生作为 帝王陵寝的护卫。东汉中叶,一些墓旁出 现石兽,叫“辟邪”,有守墓之意。南北 朝时,石像生成为帝王陵寝的必备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