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空难事件

合集下载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课堂)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课堂)

3、强化对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考核。
财管一班
内部控制的要素
内部环境
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 对于发现的缺陷及时 予以改进
内部监督
内部控制
风险评估
识别、分析经营活动中的相 关风险,合理确定应对策略
及时、准确地收集和传 递信息,确保有效沟通
信息与沟通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 应的措施,达到管理目的
控制活动
中航油内控失灵
陈久霖为所欲为
管理层个人影响力在企业内过度 膨胀,内控不力,忽略风险的行 为未能得到有效监督与纠正
外部监管 默许认可 大行方便
内部监管 不闻不问 形同虚设
利用业绩 倒逼修改 财务报表
属下员工 沆瀣一气
总结与思考
中航油投机巨亏 ——“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 带给我们什么?
如何健全企业内控制度
一、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
中航油事件
——案例分析
主要内容
1 2 3 4
中航油简介
中航油事件回顾
由中航油引发的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
总结与启示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
简介Biblioteka •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 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 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 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 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在总裁陈久霖 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 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 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年起步 时的21.9万美元增长为2003年的1亿多美元,总资产 近30亿元,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一时成为资本 市场的明星。

中航油事件的反思

中航油事件的反思

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刘锋此次中航油事件涉及在大宗石油交易中金融工具的使用问题。

金融衍生工具有两种用途,其一是套期保值,其二是用于投机。

前者是企业常用的规避风险的有效方式。

后者则完全是投机者基于自己对标的产品价格波动的预期来进行操作以期获得超额利润的手段。

中航油作为中国最大的进口航空用油公司,其操作直接关系到国内航空用油的命脉。

由于中航油不断需要在现货市场上购买航空用油,国际油价的上涨,将使购油成本增加,从而造成损失。

中航油应该使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国际油价波动带来的风险。

在规避油价上涨带来的风险时,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多头(购买)远期合约或期货,或看涨期权。

将远期的交易价格锁定在今天约定的执行价格上。

对于多头远期合约或期货合同,当远期价格上升时,执行期货合同可以获利,与现货市场高价买入带来的损失对冲;如果远期价格下降,执行期货合约将带来损失,而现货市场上以低价买进可以获利,二者对冲从而规避了价格波动的风险。

对于看涨期权,如果远期价格高于合同的执行价格,则可以按照约定的执行价格成交;如果远期价格低于合同的执行价格,则不执行合同,损失的只是较少的期权费(相当于保险费)。

这时可从现货市场以低于执行价格的市场价购买标的产品。

然而中航油在此次事件中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定位,将自己作为投机者在期货市场上进行投机活动。

在此次事件中,中航油交易人员预期油价将从某一高位下跌,而后采用了基本与他们预期相一致的衍生工具,即空头(卖出)看涨期权。

当油价下跌至执行价格以下时,期权持有者将不会行权,从而卖者获得佣金(期权费)收入。

即使进行投机,如果预期油价上升,亦应该采用多头看涨期权或期货的方式来安排头寸;如果预期油价下跌,应该采用空头看涨期权和期货或者多头看跌期权安排头寸。

其中多头看跌期权相对最安全,因为损失仅限于期权费(佣金)。

而此次中航油采用的空头看涨期权的方式来安排头寸,却是这类策略中风险最大而潜在收益最有限的一种方式。

也就是说,即使油价下跌,获利空间最大也仅仅限于期权的价格,即期权的佣金,相当于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

陈久霖惊曝中航油事件内幕 称集团一再错失时机

陈久霖惊曝中航油事件内幕 称集团一再错失时机

陈久霖惊曝中航油事件内幕称集团一再错失时机李柯勇声称集团公司一再错失斩仓时机面对危机谈判居然没人拍板危机处理机制缘何失灵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加坡公司”)投机期货巨亏5.5亿美元一事曝光,海内外舆论哗然。

世界著名风险评估机构标准普尔发表评论说:在危机显露之初,其实新加坡公司只需5000万美元即可解围。

且不论这个判断是否准确,但是在一些细节上如果新加坡公司及其母公司换一种处理方式,也许会出现不同的局面。

事件的核心人物———新加坡公司原总裁陈久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透露了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详情,让人们了解到新加坡公司的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处理危机的几个细节:“中航油集团2004年10月3日就开始了解到事件的严重性。

当时的账面亏损为8000万美元,如果那时集团决定斩仓,整个盘位的实际亏损可能不会超过1亿美元。

然而,集团领导大部分在休假。

9日,新加坡公司正式向集团提出书面紧急请示。

如果当时斩仓,实际亏损应为1.8亿美元。

然而直到16日,集团才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进行研究。

”假如真相果然如此,最值得回味的是中航油集团领导的工作态度,难道真是国企领导“不花自家的钱不上心”吗?陈还说,危机发生后,“国内外多家大企业与中航油集团进行过多次接触,愿意支持新加坡公司解决期权问题,其中英国石油公司(BP)提出了两个可以把风险控制在2亿美元内的方案,并对新加坡公司进行了长时间的清盘和谈判。

11月,在谈判接近尾声时,BP召集全球董事在纽约开会,审批与中航油集团之间的合作协议,要求集团领导当晚值班,以便最终决策,中航油集团也同意了这一建议。

”“但是,当晚10点,就最后两个细节,我给在国内总部值班的一位集团领导打电话请示时,这位领导说应由集团总经理荚长斌决定。

而荚总当时在党校学习,手机关机。

集团危机处理小组成员也都不接电话。

”陈久霖说,“结果,本来可以通过谈判争取到的利益和减少损失的机会就因此丧失。

”陈的一面之词是否完全可信还有待证实,他的说法与中航油集团领导的表态有诸多矛盾之处。

案例中航油事件

案例中航油事件

案例中航油事件中航油事件,又被称为中国航空油料公司事件,是指中国石油集团旗下公司中国航空油料公司发生的一起巨额经济犯罪案件。

该事件发生在1993年,案件涉及的金额高达25亿元,是当时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犯罪案件之一、此案对中国金融体制的和监管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航油事件起源于对中国航空油料公司的内部审计,审计机构发现该公司存在资金流失的现象,并怀疑内部存在腐败问题。

随后,中国石油集团组织了一次全面的审计,结果表明该公司存在大规模的财务违规行为,尤其是在采购和销售环节存在利益输送和非法转移资金的行为。

调查发现,中国航空油料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和相关员工与供应商之间存在着勾结关系。

他们通过设立“空白合同”和虚构的交易来获取巨额资金。

同时,他们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向企业员工销售石油制品,从而非法牟取暴利。

这些非法行为已经持续多年,直到内部审计机构的发现才被揭露。

在调查过程中,中国航空油料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纷纷被捕,并被判处长期监禁或面临死刑。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遏制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首先,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力度得到加强,建立了更为严格的审计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

其次,政府加强了反腐败斗争力度,对利用职权之便进行贪污腐败的行为进行了打击。

中航油事件不仅对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道德风险意识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开放过程中面临的腐败问题。

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一方面,许多人对中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机制和法律法规表示了质疑,认为应该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和控制。

另一方面,一些人则将中航油事件视为中国进程中腐败问题的缩影,呼吁加强反腐败斗争和法治建设。

中航油事件对中国的金融体制和监管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力度,建立了更为严格的内部控制机制,并从中航油事件中吸取教训,加强了对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

此外,该事件还引发了对中国金融体制的深入思考,推动了相关的进行。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05
中航油事件对监管机构的启示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01
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能源市场的监测 和预警,及时发现和纠正市场异常行为。
02
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形成 有效的威慑力。
03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场透明度,防止信息不 对称导致的市场风险。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 确监管职责和法律责任,为市
03
时性和有效性。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01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维护 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02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能源监管经验和技术,提高 我国能源监管水平。
03 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和规则制定,提升我国在 国际能源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THANKS
感谢观看
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中航油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未能对衍生品交易进行有效监控和 管理。
内部控制失效
控制环境薄弱
中航油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 性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内部控 制文化,导致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缺乏有效监督
中航油内部审计部门未能对衍生 品交易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审查, 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控制环境
企业应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明确各部门职责权限,规范业务流程,确保内部控制的 有效实施。
控制活动
企业应制定具体的控制措施,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制约和监督,防止舞弊和错误的发生。
信息与沟通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息与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处理,以便管理层及时掌握企 业运营状况,做出科学决策。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董事会建设
企业应建立健全董事会制度 ,明确董事会的职责权限和 工作程序,确保董事会能够 对企业重大事项进行科学决

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事件讲稿谢谢大家,我是申秋语,今天代表我们第三组向大家介绍中航油事件。

可能有些专业知识了解的不够准确,请老师及时补充或纠正。

当然,我们也有不足之处,还望同学多多包涵。

中航油事件是指2004年11月,中航油因误判油价走势,在石油期货投机上亏损亿美元。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航油这个公司。

公司简介中航油全称是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

它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

1993年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和新加坡海皇轮船合资成立中国航空油料运输(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不到两年就亏损19万新元。

1994年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收购另外两家合作伙伴在中国航空油料运输(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

1997年陈久霖成为中航油负责人,公司在他领导下迅速扭亏为盈2003年,《求是》杂志曾发表调查报告,盛赞中国航油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棋盘上的过河尖兵2002和2004年两度被新交所评为“最具有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奖”自1997年以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营业额和利润年均按三位数增长。

2003年实现营业额亿新元;实现利润约6710万新元。

公司的净资产从1997年的万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亿美元,增幅高达762倍,成为股市上的明星,其总裁陈久霖也被评为“亚洲经济新领袖”。

中国航油2003年的资本市值约为16亿新元,在新加坡600多家上市企业中排名前50位。

中航油本来是一家很不错的公司。

但可惜,没有有效的风险管理,毁了这个公司。

2004年11月,中航油因误判油价走势,在石油期货投机上亏损亿美元。

公司破产。

在讲这个事件之前,我想先向大家介绍一些这个事件涉及到的知识。

基础知识A首先是期货。

上节课贺老师有讲到远期交易,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

远期交易是人们为了规避未来商品价格的波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交易方式,买卖双方签订远期合同,规定在未来某一时期进行交易。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指的是2004年中国国际航空油料公司(简称中航油)因大规模贪污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的一起事件。

该案例变得备受关注,创下了中国尤其是国企腐败案例的先河。

下文将从事件的背景、案发经过、原因分析、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航油是中国最大的航空燃油供应商,由中国国有石油企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和中国航空油料公司共同出资组建。

该公司拥有庞大的市场份额和巨额的财政支出,为贪污分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4年11月,中航油董事长张汝成涉嫌贪污被捕,接着爆发了一起本质上是资金挪用和贪污的丑闻。

经过调查发现,中航油的员工利用职务之便,采用虚构合同、伪造票据等手段大肆侵占公司财产,据估计累计盗窃金额高达60亿元人民币。

那么,中航油事件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首先,中航油作为国企,监管不力是造成内部腐败的重要原因。

当时国企的内控制度薄弱,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惩处,给贪污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

其次,贪污分子的腐败思想和贪婪欲望也是事件的重要原因。

这些人追逐金钱、权力,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放纵自己,最终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中航油事件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首先,该事件在2004年被揭发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和谴责,对中国的国企和反腐倡廉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中航油事件也成为了中国国内腐败案例的典型代表,对治理体系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提出了挑战,迫使政府和监管机构加强对国企的监管和内部治理。

同时,这也使得公司对内控制度的规范变得更加重要。

对于中航油事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对涉案人员进行了逮捕和追责,对涉案公司进行了改组,加强了对国企的监管力度。

其次,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法规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最后,政府加强了对国企的监管和内控制度的规范,推动了国企的和整顿。

综上所述,中航油事件是中国国企腐败案例的典型代表。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旗下的中航油公司发生的一起严重违法事件。

该事件曝光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中航油事件的发生,不仅对中石油集团的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也对中国石油行业的整体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中航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以期为类似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首先,中航油事件的发生背后暴露出了中石油集团在内部管理和监督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

据报道,中航油事件是由公司内部高管和工作人员的腐败行为所导致的。

这表明中石油在员工道德建设、内部监督和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

在企业内部,腐败问题一旦发生,往往会对企业的声誉和形象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会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其次,中航油事件还暴露出了中国石油行业监管制度的不完善。

在中航油事件中,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执法存在疏漏,导致了该事件的长期发酵和恶化。

这说明在中国石油行业,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执法力度还不够,监管制度还存在漏洞和不足之处。

因此,中国石油行业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以有效预防和遏制类似事件的发生。

再者,中航油事件的发生也提醒我们,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诚信经营,加强内部道德建设和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防范和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同时,企业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风险,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和蔓延。

综上所述,中航油事件的发生,对中国石油行业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企业内部管理和监管制度建设,加强员工道德建设和风险防范意识,切实加强企业的诚信经营和内部监督,预防和遏制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同时,也呼吁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完善监管制度,提高违法成本,有效预防和遏制类似事件的发生。

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事件
理系统总体控制下,不存在较大风险。
中航油事件从反面提醒 我们:中国企业必须学会用
国际惯例来进行风险管理; 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
转移体系; 建立机构高层人员的
约束机制; 建立风险管理人才体
系。
中航油的风险管理体系
1、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控制不了“人”
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简介 中航油事件始末
组长: 组员:
中航油简介
• 中国航油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 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
• 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 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 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在新 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 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 10月10日:面对严重资金周转问题的中航油,首次向母公司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为 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已耗尽近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银团贷 款和6800万元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外已支付8000万美元的额外 保证金。
• 10月20日:母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将所得的1.08亿美元资金贷款给中航油。 • 10月26日和28日: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同的保证金而遭逼仓,蒙受1.32亿美元实际亏
“押大押小”的金融赌注
•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 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陈久霖 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这是一种像“押 大押小”一样的金融赌注行为。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 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 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陈久霖买了“看跌”期权, 赌注每桶38美元。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陈久霖“押了小 点开盘后却是大点”。 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盘位已远 远超过预期价格。根据其合同,需向交易对方(银行和金融机 构)支付保证金。每桶油价每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 行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导致新加坡公司现金流量枯 竭,2004年10月26日至今,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 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 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 视国家法规如儿戏,违法操作

中航油空难事件

中航油空难事件

(2)漠视法律法规 《国有企业境外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规定:国 有企业从事境外期货业务必须经国务院批准,并取 得中国证监会颁发的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而这次 事件中中航油(新加坡)并没有得到任何来自中国 官方进行期货操作的授权。 新加坡公司从事的石油期权投机是我国政府明令禁 止的。国务院1998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 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中明确规定: “取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 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不得进行投机交易。”
深入分析
违规入市:
长期以来,中航油所进行的期权交易只是“背对背” 类型,即只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的对应服务, 从中赚取佣金。在此情况下,买卖数量基本对等,没有 太大风险。但是,从2003年开始,中航油的澳大利亚籍 交易员Gerard Rigby开始进行投机性的期权交易。对此, 陈久霖声称自己并不知情,“直到2004年3月出现大亏损 之前,这些投机交易既没有取得领导层批准也没有报告 给管理层”。
中航油亏损过程图解
原因分析
(一) 陈久霖个人的责任 (1)是在不了解原油期权交易业务、没有对交易风险做出正确评估的情 况下陈久霖贸然进行期权交易,呈现出“不知深浅、无知无畏”的状 态; 按照正常的逻辑,中航油本来是一个专门进口石油的公司,自己并不 产油,因此即使做期权交易,也应该是期权买入方,如果仅仅是买进 看涨期权的话,按当年油价行情,本身也无太多风险,然而它却从事 了只有国际产油巨头才做的业务——卖出看涨期权,这已经是赤裸裸 的投机。 04年7月,国际原油价格升高至每桶40美元左右,14个月上涨60%, 陈久霖做出了油价将开始下跌的错误判断,大量抛空原油期货,即便 如此,有限的投机并不可怕,企业在风险控制的范围内进行投机在国 际上也是“惯例”,可怕的是,中航油所有的风险防范措施都被人为 突破,按公司风险控制规定,中航油期货业务损失的最大上限是500 万美元。但显然,中航油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陈 久霖最后干脆是自己操盘,陷入标准的赌徒心态,既不考虑及时止亏, 又不进行其他风险对冲,而组成员: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二、中航油事件的原因2.1、内部控制不完善2.2、缺乏监管和审计三、中航油事件的启示3.1、加强内部控制3.2、建立有效的监管和审计机制总之,___事件给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教训,强调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管和审计机制,以避免类似的投机性交易事件再次发生。

自2002年3月开始,___开始了期权交易,最初只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即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赚取佣金。

自2003年开始,中航油开始进行风险更大的投机性的期权交易,但此业务仅限于两位外籍交易员。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___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与走势一致,中航油开始了一场更大的冒险。

因此,中航油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正确评估市场风险,避免盲目跟风,以免造成巨大的损失。

同时,公司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避免因为错误的判断而导致财务风险。

中航油最后期权的持仓量都已经超过了企业的交收能力,为什么还会交易?这是因为公司内部控制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建立内部审核制度等措施,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

中航油在期权交易方面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了这次事件的发生。

企业应该加强对期权交易的监管,确保交易量与企业的承受能力相匹配,同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控制活动是制定和执行政策和程序,以确保风险应对得到有效实施。

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监控,必要时加以修正。

监督可以通过持续的监督活动、个别评价或者两者结合来完成。

中航油事件的启示是,企业应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禁止过度投机,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杜绝“越陷越深、无法自拔”的情况。

同时,建立严格的衍生金融工具使用、授权和核准制度。

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应由高级管理部门、董事会或相关的专门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财务委员会授权核准,并进行合法、合规性检查。

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事件一、主要事件中国航油公司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有企业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位于新加坡。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中航油公司开始从事以盈利为目的的石油衍生品投机交易。

2004年一季度,中航油在油价涨到每桶30美元以上开始做空;7月份左右,国际原油价格为每桶40美元、航煤接近每吨350美元的时候,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判断错误,认为原油价格应该不会继续升高,因此决定做空石油看涨期权。

然而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一季度油价攀升,公司潜亏580万美元,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决定延期交割合同,并继续扩大仓位。

10月份油价再创新高,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5200万桶,最终累计亏损达5.5亿美元。

在新加坡,中航油事件被认为是自1994年巴林银行破产案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事件,并且再度引发对于新加坡金融控管当局在监督方面是否有失职的争论。

二、所用金融衍生品的详细分析期权是指它的持有者有权在规定的期限内按双方约定的价格(执行价格或协议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某种资产(标的资产)的合约。

按期权购买者的权利划分,期权可以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看涨期权赋予购买者以约定价格购买标的资产的权利,看跌期权赋予购买者以约定价格出售标的资产的权利。

期权的买方需要向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该费用也叫期权费,合约中的该产品称作标的资产。

到了期权到期日,期权的买方可以要求执行期权,即行权,也可以不执行期权。

而看涨期权的卖方只有履行合约的义务。

买方的费用为期权费,其收益分布如当市价(S)大于执行价(X)与期权费(P)之和,即S-(X+P)时,买方的利润大于零,并且理论上来说没有上限。

卖方的收益为期权费,其支出为(X+P)-S。

由于买方的盈利即为卖方的亏损,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卖方的亏损也是没有上限的。

看涨期权的买方一般会在市场价格大于执行价格时执行期权,看涨期权的卖方必须履行以约定价格出售标的资产的义务。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2024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2024

引言:中航油是中国航空石油公司的缩写,是国内最大的民营石油化工企业。

近年来,中航油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中航油事件的案例,并从管理层面剖析问题根源和解决办法。

概述:中航油事件是指2014年12月,中航油总公司原总经理李关福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被双开,并且公司内部发现众多腐败现象。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中航油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了严重影响。

正文内容:一、管理体制问题1. 面临的挑战中航油作为国有企业,面临着政府的监管、市场竞争的压力,还要处理复杂的商业关系。

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以应对挑战。

2. 管理层负责制的缺失中航油在管理层方面存在问题,管理层责任制不清晰,导致监管不力、违规行为难以监察和惩处。

3. 决策过程不透明中航油决策过程不透明,导致信息不对称,给了一些员工和管理层机会利用职权进行个人谋利。

4. 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中航油内部控制不完善,没有建立起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腐败问题得以存在和蔓延。

5. 职业道德缺失中航油存在一些员工和管理层的职业道德缺失现象,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腐败现象和原因分析1. 资源配置不当中航油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不当的现象,资源分配过程中容易形成利益集团,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

2. 监管不力中航油在监管方面存在问题,监管措施不到位,导致一些员工和管理层有机可乘。

3. 激励机制不完善中航油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导致员工对于腐败行为没有足够的约束和警觉。

4. 领导作用不力中航油领导层在腐败问题上的作用不力,没有正确引导企业员工的行为,对于违法违纪行为没有及时处置。

5. 内外部关系复杂中航油内外部关系复杂,存在着与政府部门、上下游产业链的利益纠葛,这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难题。

三、解决方案1.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中航油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内部监督,防止腐败现象再次发生。

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航油应注重培育和弘扬良好企业文化,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意识和职业操守。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PPT课件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PPT课件

3、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
企业没有建立起防火墙机制,在遇到巨大的金融投资风险时, 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对冲交易来规避风险,使风险无限量扩大 直至被逼仓。
事实上公司是建立起了由安永会计事务所设计的风控机制来预 防流动、营运风险的,但因为总裁的独断专行,该机制完全没有启 动,造成制定制度的人却忘了制度对自己的约束的局面,那么就有 必要加强对企业高层决策权的有效监控,保障风控机制的有效实施。
启示和教训
1
企业的投机心理
2
监管机构监管不力
3
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
4
风险监控形同虚设
1、企业的投机心理
套期保值是企业用于规避价格风险的一种工具,可以达到减小 公司风险敞口的要求,但很多企业在做套期保值的同时涉及一些投 机交易,将原本用以规避风向的协议变成了加大风险的交易,从此 偏离套保初衷,最后也就酿成了严重的后果。
• 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 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 体企业。
• 但2004 年以来风云突变,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 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 而破产, 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 闻。
中航油事件时间流程
中航油事件时间流程
2004年1季度—2004 年10月
2004年12月1日
石油期权 交易开始
油价飙升, 公司巨亏
公司采取 措施
公司破产
中航油重 新洗牌
2003年下半年
2004年10月—2004年 11月25日
2005年2月—2006年
01 违规入市
违规分析 02 判断错误
03 越陷越深
违规入市
• 在中航油2001年12月6日获批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时候,该公司 的业务中并没有后来引发巨亏风波的期权交易。 在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石油贸易包括 轻油、重油、原油、石化产品和石油衍生品五个部分,其核心业 务是航油采购,衍生品包括纸货互换和期货。

中航油事件终局

中航油事件终局

中航油事件终局
李其谚
【期刊名称】《财经》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事隔两年余,中航油新加坡衍生品交易巨亏事件的主要责任人再一次成
为公众焦点。

国务院国资委在2月6日公布的一项处分决定,为这场轰动一时的
事件画上了句号。

【总页数】1页(P91)
【作者】李其谚
【作者单位】《财经》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52.654.1
【相关文献】
1.从风险管理角度浅析"中航油"事件 [J], 于冰洁
2.浅析管理者过度自信相关问题研究\r——再谈中航油事件 [J], 梁文鹏
3.中航油(新加坡)事件:市场失败还是制度失败——“中国版”“巴林银行事件”解析 [J], 陈晓敏; 谢立; 刘昱熙; 胡玉明
4.中航油(新加坡)事件:市场失败还是制度失败——"中国版""巴林银行事件"解析[J], 陈晓敏; 谢立; 刘昱熙; 胡玉明
5.中航油事件对全面风险管理的经验启示 [J], 臧培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深圳市空港油料公司“5.11”储油罐泄漏事故

深圳市空港油料公司“5.11”储油罐泄漏事故

In fact, everyone knows what they want, but not everyone has the courage to express it.简单易用轻享办公
(页眉可删)
深圳市空港油料公司“5.11”储油
罐泄漏事故
1 企业概况
深圳市空港油料公司是中航油集团石油公司与深圳机场合资成立的公司(股比各为50%),专为社会提供成品油的批发经营企业。

现有7个5000m3的油罐,其中5个油罐储存汽油,2个油罐储存柴油,此外还有1个回收罐和1个污油罐。

发生泄漏的是油库内编5#油罐,储放93#汽油近2000 m3。

2 事故概述
2012年5月11日上午9时许,位于深圳市宝安国际机场南侧3公里外的深圳市空港油料公司发生储油罐泄漏事故。

事故虽未引发火灾、爆炸和对航班运行造成影响,但造成1人伤亡,约1200吨汽油泄漏。

3 事故经过
位于深圳机场南侧的深圳空港油料公司储油罐,11日上午9点45分左右在正常维护时发生泄漏,但未对航班安全运行造成影响,事件中也无人员伤亡。

深圳机场称,深圳空港油料公司是中航油集团石油公司与深圳机场合资成立的公司,专为社会提供成品油(汽油和柴油)供应的企业。

空港油料公司储油库5号油罐今早在进行正常的阀门维护时突然出现阀门失控,发生油料溢出。

事故发生后,深圳市、宝安区有关部门和广东省、深圳市消防部队全力处置,事态得到有效控制。

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市长许勤,及副市长吕锐锋、张文均立即要求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发生火灾,确保人员安全,减少财产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债务重组 方案
大事记
2001年上市招股说明书中将石油衍生品交易列为业务之一。 2003年下半年:开始交易石油期权,最初涉及200万桶石油,在交易 中获利,风险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65%以上。 2004年1月,航油价格迅速上涨,期货交易出现亏损。随后6月和9月 经过两次挪盘后,亏损恶化速度加快。 2004年10月10日,国际原油价格达到历史最高位,如果这时平仓,中 国航油将面临高到1.8亿美元的账面亏损。面对严重资金周转问题的中 航油,首次向母公司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 2004年10月15日,油价跌至每桶45美元,已较为接近中航油卖出期权 的平均价格,但中航油油料集团处理意见严重分歧,没能即使斩仓, 错过了降低损失的又一次机会。 10月20日,中航油集团为筹集资金支付补仓资金,透过德意志银行新 加坡分行配售15%的中航油股份(母公司配股),令集团持股比例由 75%减至60%,集资1.08亿美元贷款给中航油。 2004年10月25日,国际原油价格飙升至每桶55.67美元的历史高点。 中航油集团向中航油提供了1亿美元贷款,但也未能帮助中航油免予被 交易所强制平仓。 10月26号28号:公司因无法补加合同保证金(10%)而遭逼仓,蒙受 1.32亿美元的实际亏损
判断错误:
判断错误:
由图可知,只有在未来的原油价格看跌的情况下,卖出看涨期 权并且买入看跌期权才可能获利,然而,石油的价格却猛涨不 跌,造成了巨额的亏损。
1993年8月—2004年6月国际石油价格走势
判断错误:
另外,在进行期权交易 时, 没有建立足够的看 多期货或期权头寸进行 保护;当油价变动加剧, 期权内含的引伸波幅增 大时,卖出期权所收取 的权利金过低。
(二) 公司内部控制不健全 (1)风险控制方面 根据中航油内部规定,损失2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要提 交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评估;累计损失超过35万美元的 交易,必须得到总裁同意才能继续;任何将导致50万美 元以上损失的交易,将自动平仓。亏损多达5亿多美元的 时候,中航油才向集团报告。 (2)权力制衡 公司总裁陈久霖兼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航油新加坡公 司基本上是其一个人的“天下”。陈久霖从新加坡雇了 当地人担任财务经理,只听他一个人的,而坚决不用集 团公司派出的财务经理:原拟任财务经理派到后,被陈 久霖以外语不好为由,调任旅游公司经理;第二任财务 经理则被安排为公司总裁助理。集团公司派来的党委书 记在新加坡两年多,一直不知道陈久霖从事场外期货投 机交易。
如果将进行期货投资的人进行分类的话,大致可 分为两类———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套期保值 就是对现货保值。看涨时买入(即进行多头), 在看跌时卖出(即空头),简单地说,就是在现 货市场买进(或卖出)商品的同时,在期货市场卖 出(或买入)相同数量的同种商品,进而无论现货 供应市场价格怎么波动,最终都能取得在一个市 场上亏损的同时在另一个市场盈利的结果,并且 亏损额与盈利额大致相等,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 目的。 在期货市场上,交易者只需按期货合约价格的一 定比率交纳少量资金作为履行期货合约的财力担 保,便可参与期货合约的买卖,这种资金就是期 货保证金。
中航油空难事件
主讲人:
小组成员:
结构
事件背景 事件回放
事件教训
事件分析
事件背景
公司简介 1993年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 和新加坡海皇轮船合资成立中国航空油料运输(新加坡)私 人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 不到两年就亏损19万新元 1994年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收购另外两家合作伙伴在中 国航空油料运输(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 1997年陈久霖成为中航油负责人,公司在他领导下迅速扭 亏为盈 2003年,《求是》杂志曾发表调查报告,盛赞中国航油是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棋盘上的过河尖兵 2002和2004年两度被新交所评为“最具有透明度的上市 公司奖”
卖出看涨期权是指买入者支付给卖出者一定的权 利金,若买入看涨期权者执行合约,卖出方必须 以特定价格向期权买入方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特 定商品。看涨期权卖出方往往预期市场价格将下 跌。 如果套期保值者预计相关商品的价格有可能小幅 下跌,并预计不会出现大幅度上涨时,通过卖出 看涨期权可以获得权利金收益,从而为现货交易 起到保值的作用。当然,如果商品价格大幅度上 涨,期货价格涨至看涨期权的执行价格以上时, 套保者可能会面临期权买方要求履约的风险,这 会给交易者带来较大损失,因此进行这种保值的 操作需要谨慎。
中航油亏损过程图解
原因分析
(一) 陈久霖个人的责任 (1)是在不了解原油期权交易业务、没有对交易风险做出正确评估的情 况下陈久霖贸然进行期权交易,呈现出“不知深浅、无知无畏”的状 态; 按照正常的逻辑,中航油本来是一个专门进口石油的公司,自己并不 产油,因此即使做期权交易,也应该是期权买入方,如果仅仅是买进 看涨期权的话,按当年油价行情,本身也无太多风险,然而它却从事 了只有国际产油巨头才做的业务——卖出看涨期权,这已经是赤裸裸 的投机。 04年7月,国际原油价格升高至每桶40美元左右,14个月上涨60%, 陈久霖做出了油价将开始下跌的错误判断,大量抛空原油期货,即便 如此,有限的投机并不可怕,企业在风险控制的范围内进行投机在国 际上也是“惯例”,可怕的是,中航油所有的风险防范措施都被人为 突破,按公司风险控制规定,中航油期货业务损失的最大上限是500 万美元。但显然,中航油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陈 久霖最后干脆是自己操盘,陷入标准的赌徒心态,既不考虑及时止亏, 又不进行其他风险对冲,而是寄希望于有朝一日能挽回损失。
期货是现在进行买卖,但是在将来进行交收或交割的标 的物,这个标的物可以是某种商品例如黄金、原油、农 产品,也可以是金融工具,还可以是金融指标。 培养有责任心的CEO,要有专业化、独立、可以跨越几级 向上司直接汇报的交易现场监督者,建立独立的风险管 理委员会,不能只是一个人或者少数人说了算。
Thank you!Fra bibliotek深入分析
违规入市:
长期以来,中航油所进行的期权交易只是“背对背” 类型,即只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的对应服务, 从中赚取佣金。在此情况下,买卖数量基本对等,没有 太大风险。但是,从2003年开始,中航油的澳大利亚籍 交易员Gerard Rigby开始进行投机性的期权交易。对此, 陈久霖声称自己并不知情,“直到2004年3月出现大亏损 之前,这些投机交易既没有取得领导层批准也没有报告 给管理层”。
(三)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的监管不力 国资委直接监管下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严重 违反决策执行程序,经营决策严重失误,形 成巨额亏损5.54亿美元,暴露出国资管理的 严重漏洞 人事任免方面:陈久霖就是首先被监管部门 任命为集团副总经理,而后又兼任中航油 (新加坡)总裁的,该公司董事会行使聘任 权仅仅是形式上的。由监管部门直接任命高 管人员,既不合法,又使公司董事会不必承 担选错高管的风险和责任。在对陈久霖的任 命上,监管部门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
(2)漠视法律法规 《国有企业境外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规定:国 有企业从事境外期货业务必须经国务院批准,并取 得中国证监会颁发的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而这次 事件中中航油(新加坡)并没有得到任何来自中国 官方进行期货操作的授权。 新加坡公司从事的石油期权投机是我国政府明令禁 止的。国务院1998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 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中明确规定: “取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 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不得进行投机交易。”
10月29日,巴克莱资本开始追债行动,要求中国航油偿还2646万美 元 11月8日,中国航油再有合约被逼平仓,亏损增加1亿美元。 11月9日,三井能源风险管理公司加入追债行列,向中国航油追讨 7033万美元 11月16日,另一批合约被平仓,再亏7000万美元 11月17日,StandardBankLondonLtd追讨1443万美元,并指如果未 能在12月9日支付欠款,将会申请将之破产。 11月25日,最后一批合约被平仓,总亏损合计达3.81亿美元,债权银 行陆续追债,合计追讨2.48亿美元,该公司同时已违反法国兴业银行 牵头的1.6亿美元银团贷款条款,同样面对被清盘危机。 在2004年11月公布的第三季度财务状况中依然作出下列判断:“公 司确信2004年的盈利将超过2003年,达到历史新高。” 11月29日,陈久霖被迫向新加坡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并正与新加坡政 府拥有的淡马锡集团联合注资1亿美元协助公司重组事宜进行协商。 2004年11月30日,中航油终止所有原油期货交易。至此,累计亏损 5.54亿美元。 2005年5月13号确定重组方案
事件回顾
2004.3 2004.10.9 2004.10.26 2004.11.29
2005.5.13
危机初现
决定展期 期权交易 出现亏损
风险扩大
报告集团公司 亏损达到8000 万美元
亡羊补牢
寻求资金帮助 第一次斩仓 亏损1.07亿美元
尘埃落定
寻求外部 帮助未果 全部斩仓 共亏损5.5亿 美元
最终确定
第四,加强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监管。在逐步放宽对国内外 企业参与石油金融衍生品交易限制的同时,我们又要加强 对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监管。对衍生品交易可以从企业、交 易所、行业协会等不同角度加强监管。 第五,做大石油金融衍生品市场,增加石油定价的话语权。 我国石油消费大国的地位,决定了石油金融市场的巨大潜 力,必须建立相应的市场平台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发展 需要。 第六,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中航油事件与其内部控制制度 不健全。高层管理者严重越权违规操作,公司内部监管和 审查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无关系。结合案例我们可 以发现,由于衍生工具本身的复杂性和创新性使得任何单 方面的风险控制措施都不能有效地降低交易风险,所以针 对不同工具事先做好风险监控,建立一个全面有效的内控 机制非常重要
越陷越深:
2004年4月,陈久霖首 次得知公司交易员期 权投机出现580万美 元的账面亏损。此时, 他面临三种选择: 1、斩仓 2、让期权合同自动到期 3、展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