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17课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明朝的灭亡。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以及农民起义等情况,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同时也介绍了清朝的建立和早期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知识有一定掌握。
但对于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可能还缺乏全面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表象现象中看到本质问题,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清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清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分析历史事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
3.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
2.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案例分析和讨论。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对新课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包括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等。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表面原因。
3.操练(10分钟)分析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学生从现象看到本质。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紫藤萝瀑布》教案
4.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使学生能够运用到写作中,提升写作水平。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紧密结合课文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在语文学习中的关键能力。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太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的教学中,尝试引入一些与学生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加强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讨论中来。
此外,对于课文中的难点内容,我觉得自己在讲解时可能还不够透彻。有些学生在理解生命的双重性等方面仍然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难点内容的剖析,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学生需要理解《紫藤萝瀑布》的篇章结构,把握命的感悟。
-修辞手法分析:学生需掌握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学会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子:学生需熟练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汇、短语和句子,并能准确运用。
4.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子,并能正确运用。
5.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本,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紫藤萝瀑布》的文学特点,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评价能力。
2.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主题,提升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卖炭翁》。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词的背景介绍、诗词的朗读与解析、诗词意境的体会以及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卖炭翁》的作者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具体描绘,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 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词的朗读与解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把握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炭火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炭火背后的生活,进而引入本课。
2. 诗词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及《卖炭翁》的创作背景。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卖炭翁》,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4. 诗词解析:a.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中的具体描绘。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如“卖炭翁”、“伐薪”、“烧炭”等。
c. 讨论诗词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a. 请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b. 举例讲解“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诗的意境。
6. 随堂练习:a.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b. 仿写一首以卖炭翁为主题的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卖炭翁》2. 作者:白居易3. 诗词背景:卖炭翁的艰辛生活4. 诗词解析:a. 关键词语: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b. 意境描绘:炭火红、冰雪寒、生活艰辛5. 思想感情:关注社会现实,关爱弱势群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你结合本课所学,谈谈你对卖炭翁这个角色的理解。
b. 仿写一首以卖炭翁为主题的诗。
2. 答案:a. 卖炭翁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勤劳、善良,但生活艰辛。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应关注这些弱势群体,为他们发声。
七年级语文第17课《犟龟》教案
七年级语文第17课《犟龟》教案七年级语文第17课《犟龟》教案17、《犟龟》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童话特点。
2、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反复朗读、讨论,领会课文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1、有表情的朗读﹑表演童话。
2、通过小乌龟的种种表现,把握文章主旨。
三、课前预习1、读。
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做。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障碍()瞌睡()遗憾()丧服()哀悼()(2)、解释下列词语。
遗憾:荒漠:哀悼:闷闷不乐:(3)、本文作者,是国当代儿童文学家,题目中“犟”的音为,意思是。
(4)、复述故事内容。
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下列格式练习说话。
格式:小乌龟,途中,最终。
虎、乌鸦的对话,写几句小乌龟与其他动物的对话。
(如:与狐狸、小兔子的对话)3、课文的标题是“犟龟”,说一说小乌龟的“犟”表现在那些地方,你如何评价这样的性格?4、学了本文,在学习、生活上你可以从乌龟身上学到什么呢?四、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请在橫线处填上一个四字形容词。
(1)得知乌龟此行的目的后,蜘蛛____________。
(2)在池塘边它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_蜗牛。
(3)荒漠上,有一群___________ 的乌鸦们。
(4)在草地上,聚集了许多动物,它们都__________,充满了期待的喜悦。
请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仔细研读下面的两句话,在横线上再仿写一句。
找到一个解题的角度,知识会为你打开一扇门;结识一个知心的朋友,友情会为你打开一扇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说我说(1)老师准备在寒假对你进行家访,事先和你交流,你希望老师在家访时对你的父母说些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紫藤萝瀑布》练习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紫藤萝瀑布》练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紫藤萝瀑布》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紫藤萝瀑布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优美的文学作品。
但部分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激发他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2.理解课文中的形象描绘和赞美手法。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2.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美景描绘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写作法: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景物写作练习。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
3.生字词卡片。
4.写作练习纸张。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中描绘的紫藤萝瀑布的美景。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紫藤萝瀑布的壮观。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写词语,如“繁茂”、“悬挂”等,并解释其含义。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美景描绘和赞美手法。
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朗读和解析,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生字词卡片游戏,巩固对生字词的记忆。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灭亡》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以及清朝的建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相关知识,对于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规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以及清朝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历史规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地图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明朝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授新课:a.讲述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分析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b.讲述明朝的衰落和灭亡,分析灭亡的原因和教训。
c.讲述清朝的建立,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3.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4.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农民起义–原因:官僚腐败、地主剥削、灾害等–影响:动摇了明朝的统治基础2.明朝的衰落–原因:腐败、经济困难、军事衰弱等–教训:统治者要重视民生、加强军事建设3.清朝的建立–原因:明朝灭亡、民族矛盾加剧等–意义:中国历史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紫藤萝瀑布》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紫藤萝瀑布》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了解宗璞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成语和短语,如“紫藤萝”、“瀑布”、“摇曳”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修辞手法和段落大意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具体例子和段落结构的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自然美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写作中表达自然美。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重点词汇的用法,如通过造句练习来加强记忆。
-通过分析课文中“一片紫色的云雾”等句子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
-通过分段落总结,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段落安排来展现自然美的过程。
2.教学难点
-难以理解文章中的一些抽象描述和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紫藤萝瀑布》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美丽的自然景色让你感到震撼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自然美的奥秘。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能看到。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7课 短文两篇《陋室铭》(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铭”文的特点,体会其韵律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3.理解“陋室不陋”的原因,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体会作者高洁傲岸、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1.了解“铭”文的特点,体会其韵律美。
2.疏通文义,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3.理解“陋室不陋”的原因。
教学难点: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作者高洁傲岸、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趣。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观看视频——《和州陋室》2.背景故事视频上这一幅幅古朴典雅、清幽秀丽的画面,给我们展示的是安徽和县刘禹锡的陋室。
当年,刘禹锡因直言上书,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
和州的知州策文通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
他看到刘禹锡是被贬而来,就处处刁难他。
先给他在城南门安排了三间小屋。
这地方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便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悬挂了这样一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可气坏了策知州,又让刘禹锡由城南门搬到城北门,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
而这地方又位于德胜河边,依依的杨柳又让刘禹锡写下这样的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州肺都快要气炸了,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
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觉得这狗官欺人太甚,愤然写下了《陋室铭》一文,策知州知道后,派人给他送去一块石头,意思是说“你怎么顽固不化得像块石头呢”,哪知刘禹锡高高兴兴收下了石头,请大书法家柳公权把他作的《陋室铭》刻于其上,立在门前,以示“纪念”,曾一时轰动朝野。
今天,我就一起学习刘禹锡的这篇千古铭文《陋室铭》。
(板书课题、作者,课件展示课题)二、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铭”文的特点,体会其韵律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第17课 <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教案
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课标内容]①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②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条件、目的、概况、影响;开发南洋;倭寇;戚继光抗倭。
①引导学生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②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张骞出使西域,培养学生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④采用课堂讨论、想象等方式,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引导学生收集关于郑和、戚继光的资料,作为小故事的素材,提高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鼓励学生向地理教师请教,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及到达国家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以增强各学科知识的联系,拓宽知识面。
④要求学生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使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主备人:易积军- 1 -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交往既有友好合作的一面,也有反侵略的一面,从而全面认识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视频二、新授:(一)郑和下西洋幻灯片出示郑和图像,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正文和小字部分,对郑和作大致了解,教师补充郑和生平资料。
问题(1):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是今天的什么地方?郑和远航的目的是什么?问题(2):郑和下西洋是怎样一种盛况呢?。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紫藤萝瀑布》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17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提高观察、想象和赏析能力;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结合作者的生活,谈谈对散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3.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自我反思,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文章描写景物的部分。
难点:抒情部分既是作品的重点也是难点,依据作者的经历及思想情感,教师多做讲解。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紫藤萝瀑布》这篇状物抒情的散文写作者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情不自禁地停住脚步。
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使作者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化为宁静和喜悦,并由此领悟了花和人虽各有各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无止境这一永恒的哲理,促使作者不由加快了生活的脚步。
文章赞美了生命的永恒与美好,鼓励人们要热爱、珍爱生命。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合作讨论法、感悟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展示导入通过展示“紫藤萝”图片导入新课。
(二)知识预览1.作者简介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
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主要作品:中短篇小说《知音》《弦上的梦》《红豆》,散文集《丁香结》。
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本文节选自《铁箫人语》。
2.写作背景在“文化大革命”中,宗璞一家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
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 1982年10月小弟病逝)。
她徘徊于庭中,看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紫藤萝瀑布》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紫藤萝瀑布》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紫藤萝瀑布》课文原文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包括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及外患等问题,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明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如明朝的建立、繁荣等。
但是,对于明朝的灭亡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明朝后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明朝后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明朝后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展示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历史事件。
2.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引用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繁荣景象,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明朝为什么会从繁荣走向灭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和外患等问题,呈现明朝灭亡的过程。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回答一些关于明朝灭亡的问题,如: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明朝后期的历史事件有哪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紫藤萝瀑布》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紫藤萝瀑布》是当代作家宗璞的⼀篇散⽂,选⾃《福建⽂学》1982年第7期。
⽂章写于1982年5⽉,当时弟弟⾝患绝症,作者⾮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的美好和⽣命的永恒。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17课《紫藤萝瀑布》课⽂原⽂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辉煌的淡紫⾊,像⼀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长。
紫⾊的⼤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花。
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串挨着⼀串、⼀朵接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穗花都是上⾯的盛开、下⾯的待放。
颜⾊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的花苞⾥。
每⼀朵盛开的花像是⼀个张满了的⼩⼩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的,⼜像⼀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那⾥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朵。
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凝望,觉得这⼀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了这些时⼀直压在我⼼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死谜、⼿⾜情的。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的喜悦。
这⾥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似乎也是浅紫⾊的,梦幻⼀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忽然记起⼗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株紫藤萝,它依傍⼀株枯槐爬得很⾼,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穗西⼀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7课 《紫藤萝瀑布 》
17 《紫藤萝瀑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2. 学习本文借花喻人、借景抒情的方法。
学会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
3. 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理解作者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学习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以优美词句描写景物的手法。
2.掌握文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
3. 抓住作者的感情变化,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人生哲理。
三、课前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
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
这些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
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
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
下面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作家作品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
祖籍河南唐河,1928年生在北京。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说散文选》。
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
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二)文题解读紫藤,一种落叶攀援缠绕性大藤本植物。
春季开花,青紫色蝶形花冠,花紫色或深紫色,十分美丽。
“瀑布”用来比喻“紫藤萝”,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紫藤萝盛开的壮观景象,也隐含着生命的长河无休无止的意蕴,既点出了文章的内容,又包含了文章的主旨。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第17课《诗词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析诗歌。
难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学习《饮酒》(一)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学习目标】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课文解读】知识点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
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知识点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原因(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直接原因:陕西北部连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
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2.过程(1)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2)1644年,攻进北京城内,末帝崇祯自缢。
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明末农民战争图李自成出身于陕西米脂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时给地主牧羊,长达后当过兵。
陕西爆发农民起义后,他投奔义军。
由于他英勇善战,被称为“闯将”。
后来他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人称“李闯王”。
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围攻北京。
起义军占领外城,崇祯出皇宫,登煤山(今景山),临死前,令周皇后等自缢,并挥剑砍伤长女,杀死幼女。
在走投无路下,缢死煤山寿皇亭前的一棵槐树上。
清朝入关后,顺治帝给这棵古槐定为“罪槐”,并加上了一条铁锁链。
知识点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满洲兴起(1)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第17课《爱莲说》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重点二:通过分析作者以莲花的形象来喻示君子的品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三:学习并模仿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莲花,花之君子者也”,以提高自己的文学表达能力。
-重点四:通过欣赏莲花的美丽形象,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维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跳出固定思维模式。
3.适当增加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修辞手法等写作技巧。
4.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爱莲说》的基本内容、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莲花品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莲花般的品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对莲花品质的描写和作者的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莲花品质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难点二:对于文章中使用的复杂修辞手法,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要求学生理解其表达效果,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尝试运用。
-难点三:通过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深入剖析,使学生理解作者如何在赞美莲花的过程中,传达自己的道德观和人生追求。
甘肃省武威市第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17 安塞腰鼓教案 新人教版
17 安塞腰鼓武威第四中学课堂教学设计通案个案一、自主学习1. 给加字点注音△恢弘.()△铿锵..()()咝.溜溜()骤.雨()△瞳.仁()燥.热()恬.静()△亢.奋()△晦.暗()束缚.()耳畔.()△羁.绊()闭塞.()△蓦.然()△冗.杂()严峻.()△搏.击()震撼.()△磅礴..()()△烧灼.()△淋.漓()△颤栗..()()△渺.远()△戛.然而止()△大彻.大悟()△惊心动魄.()△叹为观止△奔突△辐.射()解释带“△”的词语2. 展示资料:(1)了解到的陕北风土人情。
(2)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
3. 交流读后感: 此文表达了一个什么主题?二、整体感知, 理清结构, 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和段序号。
()的腰鼓宏伟的场面第( )至 ( )段安第①至○段)塞()的腰鼓雄壮的响声第( )至 ( )段腰第○段至○段)击鼓的后生第( )至 ( )段鼓()的腰鼓奇丽的舞姿第( )至 ( )段(第○段至○段)三、当堂检测1. 从文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朗读节奏?(多选)()A. 迅疾的B. 高低回转, 起伏不定C. 舒缓的D. 层层递进, 节节升高2. 作者是如何控制节奏, 来达到渲染、抒情的效果的?(多选)()A. 大量短向, 节奏铿锵, 短促有力B. 比喻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
C.叠词的运用强化语势 D.排比、反复、语势迭起, 感情充沛。
四、课后练习, 分层作业(一)必做题1. 读一读, 写一写生字词, 边写边记。
2.熟读课文,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二)选做题1. 从生词中任选5个词语, 写成一段话。
2. 文中第1段怎样理解?武威第四中学课堂教学设计课题17 安塞腰鼓刘成章授课时数总2课时学期总课时课型新授第 2课时武威第四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3单元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明朝的灭亡设计说明本课主要介绍明朝的灭亡。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李自成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进入中原。
教学目标1.了解明代中后期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及李自成推翻明朝统治的基本过程,知道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
2.明朝末帝崇祯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明朝末年的腐败统治,李自成起义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
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方法教法:讲解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阅读理解、史料分析、思考探究、合作讨论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历史小说《李自成》。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是明朝的祖训,一部分人敬重明朝的骨气,一部分人对明朝怀有愤恨,认为明朝的统治最为黑暗。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学习《明朝的灭亡》。
二、预习检查1.说出李自成起义的经过及影响。
2.满洲是什么时候兴起的?三、学习任务一六、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七、课堂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及明末农民起义,着重介绍了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发展过程、口号、结果及影响; 还从侧面介绍了清军入关,清朝全国性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
教学设计
课题第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
会风貌
课型探究
活动目标通过《清明上河图》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与风俗
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观察与分析探究能力
体会历史信息的传递有多种载体和方式,培养信息转换能力,通过图象
获取有效信息,感知历史,并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出来。
活动准备
通览前几课课文的有关内容
查找与《清明上河图》及宋代社会发展相关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仔细观察各部分图卷
重点培养观察与分析探究能力
难点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
动
学生活
动
设计意图
时
间
1、放电视剧《水
浒传》第1集开
始的场面。
2、请大家介绍
宋代都城人们的
生活
3、我们要利用
本图对宋代的社
会生活进行更深
层的探究(1)、本图表现的是什么时节的情况?从图中找出证据来说明你的见解(2)、展示评书《杨家将》当中的一段:---说集市上有:买
使用
多媒体,
介绍导
演的取
材来源
于《清明
上河图》
鼓励交
流、引入
前几课
学习的
知识
利用书
中问题,
指导探
究方向
评书演
讲
观看、
与图卷
进行对
比
大胆想
象发言、
利用所
学
观察、分
析、
交流
找出相
关的行
当
激发兴趣
了解学生的观
察能力、让学
生体会获取历
史知识可通过
多种途径
分析“清明”
的命名根据,
培养分析、探
究能力
培养观察能
力,了解宋代
的社会生活
5
10
15
碗的、买线的------
(3)图中的建筑是
商肆、酒店、还是民居?说出原因
4、学生自由探究时间
问题A、略
B、
C、
D、
4、请介绍本课
你的收获
5、读课后活动
说明,播放电视
剧《水浒传》开
篇鼓励、设
疑、误
导、争辩
鼓励交
流
归纳
创境
观察、交
流
提出问
题,师生
共同探
究
交流
感受
激发探究欲望
鼓励创造性思
维
体会探究的乐
趣
体会宋代生活
15
5
10
板书设计第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过程:查资料—分析---质疑---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