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_古诗《牧童》[1]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重点词语解释诗句意思译文资料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重点词语解释诗句意思译文资料《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解: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赏析:《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解:两个儿童坐在一只如扁舟般的小船上,奇怪的是他们在船上却不用篙和棹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赏析: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古诗《牧童》
【牧童——吕岩】改写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草原上,碧草茫茫,远处,几棵 树挺立在草原上,像一个个守护草原的卫士。这时,一阵 风萧萧地吹过,原本毫无生气的草原舞动了起来,不时发 出“刷刷”的响声,就像一个个绿色跳跃的精灵正给这舒 缓宁静而又迷人的月夜奏上一曲动听的“夜曲”
远处,有一个隐隐约约的身影躺在草地上。原来那是一 个牧童,刚刚吃完饱饭,就连身穿的那件蓑衣也没脱,一 边吹奏着笛子,一边看着这美丽的夜景,那声声悠扬悦耳 的笛子声传遍了整个草原,给原本只有自然气息的“夜曲 ”增加了一份幽雅……时间飞快地流逝着,原本明亮皎洁 的月亮现在只剩下一点微弱的暗光,“精灵”们继续演奏 着,但现在的速度比之前的更为幽雅了,而那位牧童,拿 着他那支笛子,躺在草地上安然入睡了……
《牧童》中“铺”字好在 把 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平缓舒适 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弄”字 的意思是 逗弄 ,好在 传达出了 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 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 。
主题思想
作者简介: 吕岩 [唐] ——名岩客,字洞宾,世传“八仙” 之一。咸通年间中举进士,曾两度为官县令。 黄巢起义时,携家归终南,放迹江湖间。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 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读读说说:
草 横铺—六七里 晚风 明月—黄昏
优美 恬静
牧童: 弄笛 卧
表现出牧童的 天真.悠闲. 自在.无拘无束
悟诗情:
自由读读,说说你从牧童 这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童 年生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吕岩,字洞 宾,唐代京兆人。 咸通举进士,曾 两为县令。值黄 巢起义,携家入 终南山学道,不 知所终。是传说 中的逍遥大仙。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_村居》重点词语解释诗句意思译文资料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重点词语解释诗句意思译文资料《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解: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赏析:《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解:两个儿童坐在一只如扁舟般的小船上,奇怪的是他们在船上却不用篙和棹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赏析: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1)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小学六年级古诗牧童原文译文诗句赏析
小学六年级古诗牧童原文|译文|诗句赏析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欢乐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牧童原文译文及赏析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牧童》原文唐代: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及注释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注释⑴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⑵铺:铺开。
⑶横野:辽阔的原野。
⑷弄:逗弄,玩弄。
⑸饱饭:吃饱了饭。
⑹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⑺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古诗赏析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
”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
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
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牧童》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自由自在与惬意的生活。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视野里的。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原文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教案一、课前游戏看图猜古诗二、揭题刚才咱们读的最后一首《所见》,写得是牧童白天放牧的情景。
放牧归来,牧童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新的古诗,揭题。
简介诗人。
三、初读,整体感知1、自由读,读谁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评价。
相机指导:多音字铺为什么读铺呢?第四句中有个平舌音容易读错。
课件出示蓑衣指生读。
这个字在哪首诗词中学过?知道蓑衣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看注释。
3、齐读。
四、有板有眼地读1、提示七言诗的停顿,生练读。
2、师配乐范读。
3、谁听出来了,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反馈时的引导。
抓“铺、野、明”,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
4、齐读。
用手势指挥。
5、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牧童?相机板书悠闲自在五、品读感悟1、从哪儿能感受到牧童的悠闲自在呢?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吕岩走进牧童的生活吧!2、出示一二句,指生读。
诗人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3、那是怎样的草啊?你从哪些字眼能体会得到?①“六七里”感受草原的广阔。
②“铺”舒服和辽阔指导感情朗读4、男女生读。
5、听了大家的朗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片美丽的草原。
关于描写牧童的古诗周敦颐《牧童》
关于描写牧童的古诗周敦颐《牧童》
《牧童》原文:
年代: 宋作者: 周敦颐
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
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关于描写牧童的古诗周敦颐《牧童》
《牧童》诗人周敦颐档案: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原名敦实,别称濂溪先生,又称周元皓,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字茂叔,号濂溪。
北宋五子之一,程朱理学代表人,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
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学界公认的理学鼻祖,称“周子”。
[1] 因仕宦生涯,经常迁徒。
虽收生传道授业,但无长随门生,有影响者不多,程颢、程颐曾以师礼事之,但实为学友。
周氏学术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道学,间杂佛学。
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
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
后人编成《周子全书》。
d i v c l a s s = " d o w n l o a d _ c a r d _ m s g " b d s f i d = " 9 6 " > d i v c l a s s = " d o w n l o a d _ c a r d _ t i t l
e " s t y l e = " t e x t - d e c o r a t i o n : n o n e ; " b d s
f i d = " 9 7 " > 0 sQ 嶯蟘橯 gr 鍅剉銼讒 hT fe 悩 0 gr 鍅 0 . d o c 0 / d i v >。
5古诗《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 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 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 明月。
来两个小孩撑伞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借助风力使船前进呀!
他灵感顿生,提笔写下:“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 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 •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天高云淡。一对小孩,坐在一叶
小舟上。他们俩在互相争辩着今天要去干什么。你一言, 我一语,十分激烈。 • 船行了好久,他们累了,就停了下来。可船并不能一 直停在河上呀。怎么能不用竹篙和船浆,让船前进呢?他 们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可怎么也想不出来好办法。 • 突然,其中一个小机灵鬼尖叫起来:“啊,我想到办 法啦!”“快快快,快告诉我呀!”那个小机灵鬼指了指 船舱中的伞。另一个脑袋瓜也好使,马上就明白了。他们 打开伞,对着船前进的方向撑去。 • 这时,一旁满心愉快闲游的杨万里,看到了他们的行 为十分不解,便招呼那两个小孩童,问清了原因。“哈哈 哈…”他不禁为这小哥俩的行为笑了起来。他大笔一挥, 提笔就写。 • “多么可爱、多么聪明的孩子啊!”注视许久,他又 满心愉快地闲游去了。而这首表达了杨万里喜爱儿童的诗 则流传了千古。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重点词语解释诗句意思译文资料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重点词语解释诗句意思译文资料《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解: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赏析:《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解:两个儿童坐在一只如扁舟般的小船上,奇怪的是他们在船上却不用篙和棹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赏析: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5_古诗《牧童》
笛弄晚风三四声。
笛弄/晚风/三四声。
弄
三
: 逗 弄
四 声 : 极
。
言
其
少
,
傍
晚
的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悠扬的笛声
静 寂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通过乡野的静和笛声的动,动静结合,来凸 显乡野的宽广和乡村夜晚的静谧。
自学一
归来饱饭黄昏后,
自学二
不脱蓑衣卧月明。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读读说说:
悟诗情
作者借牧童想表达什么?
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 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 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小结:
《牧童》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童 真、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牧童,让 我们体会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和对美 好童年生活的无尽怀念。
牧童
吕 岩(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吕 岩(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知诗意
草铺横野六七里,
铺 草铺/横野/六七里 横
:
野
平
:
铺
辽
、
阔
铺
的
开
原
。
野
。
六七里: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
这六七里主要形容原野的宽广和辽阔。
知诗意
草铺/横野/六七里
青草铺满广阔的原野,放眼望去,无边无际。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 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 明月。
牧童
唐 *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古诗三首》《牧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 的青草,
笛弄晚风三四声。
笛声逗弄什么?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
笛声逗弄了晚风,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 耳。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 这两句写的是谁?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 牧童,黄昏后,躺在月光下欣赏月色。
吕岩,字洞宾, 唐代京兆人。咸通举 进士,曾两为县令。 值黄巢起义,携家入 终南山学道,不知所 终。是传说中的逍遥 大仙。
牧童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弄:逗弄。 蓑衣: 棕或草编织的外衣,:铺开 • “横”:说明什么?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 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 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 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 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 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 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 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 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 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 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 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 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 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 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 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 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 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请你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 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 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古诗词三首之牧童注释赏析【唐】吕岩
【 唐 】 吕 岩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 笛弄/晚风/三四声/ 。
归来/饱饭/黄昏后/ ,
不脱/蓑衣/卧月明/ 。
作者简介
吕岩,字“洞宾”,世传“八仙” 之一。曾中“进士”,当过两次县令。 他曾遇农民起义,在兵荒马乱中带领家 人逃跑,过着艰难的生活。传说他到山 中学道,不知所终。《全唐诗》收有他 的诗作二百多首。后世道教和民间称其 为“剑仙”、“酒仙”、“诗仙”。 吕洞宾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真实的 吕洞宾其实表字洞宾,号纯阳子,名叫 吕岩。
梳理:
草葱笛悠——有声有色
情景交融
晚归休息——自得其乐
意境:
学了这首诗,你眼前浮现出怎样 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牧童晚归休憩图
体会到牧童那种以地为床、自由自 在的生活。
链接: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在一个( 青草葱茏 )的地方,耳 边回荡着(悠扬断续的笛声)。当 ( 黄昏牧归 )的时候,一个牧童到外
面( 卧赏明月 )。
再读古诗,请根据你对这可爱、调皮、疲倦 ) 的牧童呢?为什么? 一个“弄”;一个“卧”。 体现出牧童的悠闲与惬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喧嚣、 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广阔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笛声逗 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
牧童放牧归来,吃饱了饭后已是黄昏。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
小学古诗: 《牧童》
小学古诗:《牧童》牧童唐代: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注释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赏析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
”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仅仅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
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但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小学教材语文公开课古诗讲解《牧童》
吕岩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作者简介
吕岩,也叫做吕洞宾。 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号纯 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 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 故事八仙之一。
注释排难
①蓑 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雨具。 卧月明∶躺着观月。
押韵朗诵
牧童 唐˙吕岩
习题测验
一、词汇积累。
A、悠扬的
B、辽阔的
C、皎洁的
D、崭新的
1.( )草原 3.( பைடு நூலகம்笛声
2.( )蓑衣 4.( )明月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白话诗意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
点拨理解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原野 、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 ,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 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 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 。描绘的景象好似一幅恬淡的水墨画,读来使人的心 灵倍感安宁。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 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 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遣词功底 。
牧童睡在牛背上的古诗
牧童睡在牛背上的古诗
1.《牧童词》
(唐代)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2.《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题画》
(清代)袁枚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4.《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5.《牧童》
(宋代)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古诗文赏析
《牧童》古诗文赏析这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这里的人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家户户都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一颗鲜红的太阳高高地挂在蓝色的天空中,已经玩耍了一天的它热得满脸通红,脸上似乎滚落下了一滴滴晶莹剔透的汗珠。
它却依然散发着金灿灿的光芒,把天和地全部都笼罩在里面,好像是一个圆滚滚的大火球一样,精神依旧是那么得抖擞,好像是一个希望能够整日玩耍的顽皮小孩子一样,恋恋不舍地对人们说着“再见”,慢慢地向下移动着。
这夕阳下的草原显得更加美丽。
辽阔的草地更加浓绿,似乎是一幅生动逼真的水墨画那样,绿得又像是一大块翡翠。
小草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摆着自己娇小柔弱的身躯,似乎在欢快地舞蹈。
一大片舞蹈的绿草,又像是广阔的绿色海洋中来回起浮的波浪,是那么得和谐。
突然,在这片原本寂静的大草地上,传来一阵阵清脆动听的笛声。
那笛声悠扬悦耳,随着微风慢慢地飘来。
连地上的绿草似乎也陶醉起来,停止舞动自己的小身体,静静地抬起头来,细心倾听着这笛声中的每一个音符。
这悦耳的笛声时而快,时而慢,时而缓,时而舒,时断时续的',仿佛是神奇的大自然谱的曲,唱的歌,十分动听。
只见,在草地的深处慢慢地走出了一头老黄牛,一个顽皮淘气的小牧童坐在老黄牛踏实的后背上,手中拿着一支长长的木笛,放在嘴唇边上轻轻地吹着小曲儿,自己也陶醉在这美妙的笛声之中。
小牧童刚刚在农田中辛苦地干了一天活儿后,终于放牧归来。
他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自己的家门口前,敲了敲木门后,一位老妇人急忙打开了门。
小牧童也连忙牵着老黄牛走进屋里,和家人们一起坐在餐桌旁吃起了晚饭,亲切愉快地谈论起自己这一天的所见所闻。
吃饱了饭后,已是黄昏了。
小牧童瞧见天色渐晚,又急急忙忙地出了家门,再次来到碧绿的大草地上。
他现在累得筋疲力尽,连身上穿着的蓑衣也不脱,就一头钻进柔软的草垛子里,望着天空中皎洁的大玉盘似的月亮,躺在草地里休息了。
这就是“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声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描写牧童的古诗
描写牧童的古诗
《牧童》
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牧童的古诗供大家阅读
描写牧童的古诗
牧童是指放牧牛、羊的儿童,出自《吕氏春秋·疑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牧童的古诗,供大家阅读。
《牧童歌十首》
年代: 宋 作者: 蒲Βιβλιοθήκη 宬荷笠小苍头,犊裩乘水牛。
扬鞭自叱咤,度陇复凭沟。
《次韵和真长四季牧童》
年代: 宋 作者: 黄庶
怯雨宜晴不识愁,去随青草牧春牛。
描写孩童读书的古诗
描写孩童读书的古诗描写孩童读书的古诗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
那么,关于描写孩童读书的古诗,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1、《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4、《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5、《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6、《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7、《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8、《牧童》宋·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9、《观游鱼》唐·白居易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10、《田家》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1、《花影》宋·苏轼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12、《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圆。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牧童》中“铺”字好在 把 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平缓舒适 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弄”字 的意思是 逗弄 ,好在 传达出了 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 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 。
小结:
《牧童》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童 真、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牧童,让 我们体会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和对美 好童年生活的无尽怀念。
读读说说:
我们来看看这个牧童在干什么? 哪些句子是写景的?
风景: 野草 横铺—六七里 晚风 明月—黄昏 牧童: 弄笛 卧
优美 恬静
表现出牧童的 天真.悠闲. 自在.无拘无束
悟诗情: 自由读读,说说你从牧童 这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童 年生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说说你对这种童年生活的 感受。
《牧童》是 唐 代诗人 吕岩 的作 品。诗的第一句话写 所见 ,第二句 写 所听 ,分别从 视觉 和 听觉 上 给人感受,“六七里”和“三四声” 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 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诗的三四 句写 吃饱饭的牧童休息 的情景,塑造 了一个 无牵无挂 、自由自在 的牧童 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 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 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 明月。
• 哪些场景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你好像看到什么? 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
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前,轻轻一吹, 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 _____________ 时而 ______________。
诗.导入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牧童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 童
吕 岩(唐)
草蓑衣/卧月明。
吕岩,字洞 宾,唐代京兆人。 咸通举进士,曾 两为县令。值黄 巢起义,携家入 终南山学道,不 知所终。是传说 中的逍遥大仙。
牧 童 吕 岩(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 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卧”在草地上,把草地当作床,可以再 上面睡觉,多好玩啊! 这样的生活真是——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 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 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 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 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 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 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 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