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第2讲虚词
sd文言文阅读虚词专题二于且何乃若所也因2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 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采莲曲》)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2、表比较,常译为“比、胜过”。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3、表被动,常译为“被”。
不拘于时(《师说》)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复音虚词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常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 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 语“于是”相同。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 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五人 墓碑记》)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 恶乎待哉 (《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 (《赤壁之战》)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虚词
• (3)表感叹 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表祈使。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毋从俱死也。
•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剑舞。《鸿门宴》
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 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 赋》)
六、若
1.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你的。
2.动词,像、如同;比得上 3、连词 (1)表假设,“如果”“假设” (2)表选择 ,“或“或者”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或者
某所,而 母立于兹 而 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复音虚词(不译) 【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臣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
二、何
1、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哪里、 什么 2、疑问副词,放在句前或谓语前,译为怎 么、多么、怎么这样等; 3、复音词 [何如][奈何][若何] ,译 “怎么样”“怎么办” “为什么”等;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无何]译“不久” ;[何乃]译“怎能”
七、所
1、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 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 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 事物”、“所……的情况”等。
2、为+所,表被动 3、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
4、名词,地方。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课:文言文阅读(二)--断句、实词、虚词
专题二 断句、实词、虚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要求
一、理解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 与、则、者、之) 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分析综合
1、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根据上下文猜测
平伐其功—— 非吾莫能为也 (某县)瘠而冲—— 地当冲要
2.借助字形推测词义
觐粜籴
3.借助读音推测词义
颁白者 中矢落马,滨死
语境猜测法
4.借助成语解释词义
听淮北取粜—— 听之任之 因遗策—— 因循守旧 治平至百余年—— 长治久安
语境猜测法
总结方法规律
从造字法推断非常词词义 由已掌握的知识联想判断 借助成语俗语中意义推断 组成现代双音节词来选择 分析词语短语结构来确定 语法分析而推断词性词义 结合语言环境来揣摩词义
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
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
朝绅/
方法指津
一、第一步:通文意,分层次,易到难
用“/”给下面文言语段断句
湖阳公主死了丈夫,帝要 为她物色一个丈夫
①寻名词、代词断句 ②寻对话词断句 ③寻虚词断句 ④寻句式断句 ⑤寻对称和修辞断句
提示: 断句选择题的快捷解题技法——先缩后排法 1、先缩小范围 选择题的4个选项并不是断句全不一致,这4个选项中也有很多断开的位置是一样的。因此,找出选项之间的区 别点,进行比较,根据语感先缩小范围。 2、再重点排除 依据前面讲到的5大断句着眼点,寻找标志词,结合语境就可以确定最终答案。
第二节 文言虚词
目录
2. 判断下列句中“以”的用法是否相同。
5.【教材联想】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因果 B.目的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 )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 ) 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B ) ④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A )
目录
三、“其”字用法辨析
(一)“其”用作人称代词时主语与定语用法的区别 判断“其”是作主语还是定语,有两个方法。一是看它后面跟的是什么词,如是动词, 则作主语;如是名词,则作定语。二是看它在句中的意义,可译为“他(它)”“他(它)们”, 作主语;译为“他(它)的”“他(它)们的”,作定语。
目录
3.【教材联想】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并列 B.承接 C.递进
①蟹六跪而.二螯( A )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 ) 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 ) ④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B )
目录
(二)怎样辨析修饰关系与承接关系 (1)意义辨析:“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两个动作
目录
4.【教材联想】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修饰
B.承接
①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B )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B )
③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A )
④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A )
广东省广州市2017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文言文阅读(虚词部分)02 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虚词部分)0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
上①.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
据此可无北顾之忧.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
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
”乃命徐安往讨之。
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
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乃令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
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
甲申,至怀来。
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
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
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宋忠大败,奔入城。
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获之。
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
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
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谢黄《后鉴录》卷下,有删改)【注】①上:皇上,指朱棣.【参考译文】丁丑年,俞瑱在居庸关大肆抢掠,在当地居住的百姓偷偷地前来报信.皇上说:“通往居庸关的山路地势险要,高峰林立,是北方边境通往北平的咽喉,如果有一百个人(在这个地方),那么有一万个人窥视中原。
据守此地就可以不用担心北面的忧患。
现在,俞瑱占领了这个地方,这种地理上的便利被他所占有,我们势必要把它夺回来。
文言文阅读考点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考点聚焦】高考对
文言文阅读考点2。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考点聚焦】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从每年《考试说明》的要求来看,近年来要求越来越降低。
就数量来说,就由1997年的42个,降至2003年的18个。
与文言实词相比,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一般难度不大,立足于“常见”,着眼于辨析和判断“在文中”的用法。
从近年高考命题来看,对虚词的考查在题型上一般比较稳定,其命题特点主要是:1.采用分组的方式,4组共考查虚词数为4个,题量较充足。
2.每组二句,着重考查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题目的要求往往是:选出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
3.在考查虚词的同时,并不回避虚词的实词义项。
4.所考查虚词并不局限于《考试说明》中所列的那几十个虚词这一范围。
【高考示例】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
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引兵而去。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文言虚词是一类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语气、修饰词性等的词语,在古代文言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总结:1.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之”。
例如:“君子之道”(君子的道德标准)。
2.而: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但是”、“并且”等。
例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习起来不知疲倦,教导别人毫不厌倦。
3.乎:表示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等。
例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地的规律是损耗本份上还有余,满足不够。
4.也:表示肯定、强调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呀”等。
例如:“世之奇伟、瑰怪、多见者皆出于无功名之后,一介布衣。
”(世界上的奇异、奇怪、多见的都是没有功名的人。
5.乃:表示因果关系、推论、转折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于是”、“可见”等。
例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人生在世犹如白驹过隙。
6.才:表示程度低或时间晚于预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才”、“还”。
例如:“独不见夫大诗人之所以为大者,固有以其发于前古才也。
”7.曰:表示说话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称”等。
例如:“人曰:使石有知”(人们说:如果石头有知觉)。
8.若:表示条件、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假如”。
例如:“若非中道而废,则不可复保持人之正之心也。
”总的来说,文言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各个成分、表达语气、修饰词性等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的使用较为灵活,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句子结构进行理解。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第二讲文言虚词教学案 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第二讲文言虚词教学案新人教版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指的是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或者作用。
近年高考对虚词的考查呈逐渐淡化的趋势,课标全国卷已经取消了专门的虚词考查题,但虚词在文言文阅读理解以及翻译句子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有必要进行分类归纳、比较鉴别。
典题探究【典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赵岐字邠卿,京兆长陵人也。
岐少明经,有才艺。
仕州郡,以廉直疾恶见惮。
永兴二年,辟.司空掾,议二千石得去官为亲行服,朝廷从之。
会河东太守刘祐去郡,而中常侍左悺兄胜代之,岐耻疾宦官,即日西归。
京兆尹延笃复以为功曹。
先是中常侍唐衡兄玹为京兆虎牙都尉,郡人以玹进不由德,皆轻侮之。
岐及从兄袭又数为贬议,玹深毒恨。
延熹元年,玹为京兆尹,岐惧祸及,乃与从子戬逃避之。
玹果收岐家属宗亲,陷以重法,尽杀之。
岐遂逃难四方,江、淮、海、岱,靡所不历。
自匿姓名,卖饼北海市中。
时安丘孙嵩年二十余,游市见岐,察非常人,停车呼与共载。
岐惧失色,嵩乃下帷,令骑屏行人。
密问岐曰:“视子非卖饼者,又相问而色动,不有重怨,即亡命乎.?我北海孙宾石,阖门百口,势能相济.。
”岐素闻嵩名,即以实告之,遂以俱归。
嵩先入白母曰:“出行,乃.得死友。
”迎入上堂,飨.之极欢。
藏岐复壁中数年,岐作《厄屯歌》二十三章。
后诸唐死灭,因赦乃出。
三府闻之,同时并辟。
九年,乃应司徒胡广之命。
会南匈奴、乌桓、鲜卑反叛,公卿举岐,擢拜并州刺史。
岐欲奏守边之策,未及上,会坐党事免,因撰次以为《御寇论》。
灵帝初,复遭党锢十余岁。
中平元年,四方兵起,诏选故刺史、二千石有文武才用者,征岐拜议郎。
车骑将军张温西征关中,请补长史,别屯安定。
大将军何进举为敦煌太守,行至襄武,岐与新除诸郡太守数人俱为.贼边章等所执。
贼欲胁以为帅,岐诡辞得免,展转还长安。
及献帝西都,复拜议郎,稍迁太仆。
及李傕专政,使太傅马日磾抚慰天下,以岐为副。
高考语文复习 第2板块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考点2 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
考点二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是指意义较虚,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主要指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
高考对文言虚词一般不单独考查,通常融合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隐性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通常情况下,高考命题对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上。
一、而|相关知识||对点演练|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答案:(1)②(2)⑤(3)⑦(4)⑨二、何|相关知识||对点演练|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吾何.爱一牛( )(4)大王来何.操( )答案:(1)③(2)①(3)④(4)②三、乎|相关知识||对点演练|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 ) (2)郁乎.苍苍( )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 答案:(1)① (2)⑥ (3)④ (4)②四、乃 |相关知识||对点演练|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3)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答案:(1)②(2)①(3)⑦(4)③五、其|相关知识||对点演练|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单元 文言文阅读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例(2015 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趍(同“趋”) 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 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 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 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 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 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 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 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 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 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 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 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 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 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 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 母。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 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 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
《论衡·儒增》
鲁般者,肃州燉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 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 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 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 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 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 “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 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淮南子·修务训》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因】(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鸿门宴》)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三)动词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于】(一)介词。
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劝学》)【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二)虚词和文意理解
虚 词
之字顺口溜
判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
断 词可不译。
其字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表目的,偶尔动词要分清。
于字顺口溜
于作介词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如“其”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吾视其(代齐师)辙
乱”;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表示某种语气的副词,如“安陵君其
(副词,可要)许寡人”。
“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
的作用。又如“焉”在句首和中间一般是疑问代词,在结尾一般是
助词或兼词。
“以”字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一般“以”字的后面是名词,“以”
D. 可远观面不可亵玩焉
【答案】 C 【解析】 例句“焉”,指示代词,那里。A. “焉”,代词,指方仲永的情况; B.“焉”,哪里; C.“焉”,那里; D.“焉”,语气助词,无意。故选C。
链
接
中
考
三、(2017·济宁)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甲】《送东阳马生序》,【乙】董仲舒,广川人也。......进 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选自《汉书·董仲舒传》)
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而”连接的 前后项分别是句子的状语和动词谓语,其中前项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等。
例:朝而往 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词 2.位置推断法举例:“之”
判 断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第2讲:文言虚词》教学案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文言文阅读第2讲: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是指意义较虚,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主要指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
虚词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从意义上看,虚词表示实词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语气,有的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有的不能;二从语法功能上看,有的虚词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词短语,能充当状语、补语,有的起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如连词、结构助词),有的起标志性作用(如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
高考对文言虚词一般不单独考查,通常融合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隐性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并且对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上。
鉴于虚词在理解文意中的重要作用,考生需要掌握文言虚词的推断技法,学会辨析易错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一、文言虚词推断6大技法1.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
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另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中“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一句,若判断“为”“所”的意思,可联系“为……所”在文言文中是表被动的特殊句式,所以此处译为“被”。
2.对称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称位置,句中的“以”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由此可推断“而”也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历史和人文氛围。
在阅读、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虚词。
虚词是指在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们起到衔接句子结构、表达语气、表示态度等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
一、副词“之”1. 在名词前面修饰名词时,表示所有关系。
例如:“此人之勇”即指这个人的勇气;“物品有名於市者”即指商品在市场上有名望。
2. 作为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助词,表示动作或状态达到一定程度。
例如:“众人皆惊之”即表示众人都被吓到了;“喜乐再三之后”即表示喜乐已经多次发生了。
3. 在某些特殊结构中使用。
例如:“不知尔之行也”中的“之”表示对方;“兹事体大,须得各位先生共商之”。
二、副词“乎”1. 表示疑问或反问。
例如:“何以教孩子乎?”即表示询问如何教育孩子;“人谁无过乎?”即表示每个人都会犯错。
2. 在句中充当语气词,表达强调、感叹或请求。
例如:“知耻近乎勇”即表示知道羞耻是靠近勇敢的;“无边不入乎”即表示请求某物。
三、副词“者”1. 作为作者说明身份的标志。
例如:“孟子曰:吾不见至德之大者”。
2. 引导句子,表示原因或结果。
例如:“位卑未敢忘劳苦,言甘常思宽身耳”即表示因为地位较低才有奋斗的动力;“心广者易交友”,说明心胸开阔的人容易交朋友。
四、副词“乃”1. 表示结果或推理。
例如:“丈夫学以致用,事乃成也”即指通过学习来实现目标;“彼既与我志同道合,吾岂能相信其奸邪乎?”2. 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他一路上赞美了好几次我的博学多才和机智敏锐,而我这时乃情绪低落。
”五、副词“皆”1. 表示全体、全部。
例如:“百里奚皆倒戈而走”即表示所有的百里奚都转向逃跑;“古人众为一体,皆注重礼仪”。
2. 表示强调或肯定。
例如:“吾兄已无恋居之心,全力支持此次出使”即表示完全支持。
六、副词“可”1. 表示可能性。
例如:“似乎我这样看是有道理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大第3部份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二节文言虚词训练定时标准
文言虚词(时刻:45分钟分值:45分)一、基础题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3分)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
问夜如何?诸生以.夜中对,遂薨。
(选自《宋史·董槐传》,有删改)1.文中“诸生以夜中对”的“以”字,与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A.焉用亡郑以.陪邻B.王好战,请以.战喻C.不然,籍何以.至此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解析B项,与例句均说明为介词“拿”。
A项,目的连词“来”。
C项,“凭”。
D项,连词“而”。
答案B【参考译文】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晚上,天下大雨,刮起暴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
挥手让妇人离去,给诸生讲《兑》《谦》二卦。
问此刻是夜里何时?诸生回答说是半夜,于是就过世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6分)颜氏家训·勉学篇(节选)[北齐]颜之推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
士医生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
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
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人一辈子活着,会当有业;农人那么计量耕稼,商贾那么讨论货贿,工巧那么致精器用,伎艺那么沈思法术,武夫那么惯习弓马,文士那么讲议经书。
多见士医生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那么不能穿札,笔那么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垂头,欠伸罢了。
有识旁观,代其入地。
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人一辈子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教参)板块3专题1考题研析文言基础篇第2讲 文言虚词Word版含解析
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18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考查范围。
考查这些虚词,不是要求考生死板地记忆,而是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
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一)“以”字用法辨析1.怎样辨析“以”的连词、介词用法(1)替换法: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2)搭配法: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
1.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1)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2)不赂者以.赂者丧()(3)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4)秦亦不以.城予赵()(5)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答案](1)连词,来(2)介词,因为(3)连词,因为(4)介词,把(5)介词,因为2.怎样辨析“以”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性“以”作“因为”讲时,有连词性和介词性。
区分这两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后面带的是词、短语还是句子。
“以”后是名词或短语,作“以”的宾语,则是介词;“以”后是个句子,则是连词。
(1)“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介词”的例子: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以谗”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诛”的状语。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以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兴”的状语。
提示:“以”用法是“介词”时,一定要仔细分析该句的成分,找出主干(主谓宾),再确认“以”字构成的短语是否作状语。
(2)“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连词”的例子: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以”字与“是”字构成“因此”的倒装,关乎整个句子,表示“结果”,与上面的句子构成因果关系的复句。
高职高考文言文阅读虚词(乎、乃、其、若)
仅)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是,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就是
高职高考-语文课程
第二节 虚词
6.【乃】
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做定语,译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为“你的”;也做主语,译为 翁。
“你”。不能做宾语
用作指示代词,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乎(6)
?
高职高考-语文课程
第二节 虚词
6.【乃】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时间上的紧接,才,这才,就
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理,却,竟(然),反而
副词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 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
小试牛刀
第二节 虚词
判断“其”在文段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其(1)
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
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其(2)
破
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其(3)
仅口舌哉?若与庸人
议之,其必曰:“吾其(4)
与之”焉敢如此?
高职高考-语文课程
第二节 虚词
小试牛刀
判断“其”在文段中的意义。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其(5)
时,何人能如
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
其(6)
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其(7)
勿以他人之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其(8)
一二。其
(9)
是耶,其非耶?其(10)
【师说】2016高考语文大一轮全程复习构想第二章文言文阅读第二讲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应用体验对点训练 及时巩固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
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
”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
”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人甚忧饥而.税敛重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B.⎩⎪⎨⎪⎧ ①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C.⎩⎪⎨⎪⎧ ①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②此亡秦之.续耳 D.⎩⎪⎨⎪⎧①皆朝于.太庙之门②而君幸于.赵王 解析:A 项,第②句中的“而”是连词,表顺承关系,译为“就”,将“就”代入第①句,发现讲不通,说的是“百姓很怕饥饿,但是当前的赋税很重”,应为表转折关系,“却,但是”。
B 项,第②句是《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语句,为介词,“按照”,将此意代入①句,译为“举事按照时令,百姓就不愁劳顿了”,文意通畅,结合语境进行判断,两句中的“以”用法相同。
以同样方法判断C 项,第②句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的”,第①句中的“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 项,第②句中的“于”为介词,“被”,第①句中的“于”为介词,“在”。
答案:B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任末年十四,负笈①从师,不惧险阻。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②,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
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之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东晋·王嘉《拾遗记》注 ①笈(jí):书箱。
②庵:茅草小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人若不学,则何以.成②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B.⎩⎪⎨⎪⎧ ①夜则映星月而.读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①暗则.缚麻蒿自照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①题其.衣裳②以记其.事 解析:A 项,两句都出自文段,只有通过句意理解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1 文言文阅读第2讲 虚词一、导入小泽征尔是世界着名的交响乐指挥家。
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他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
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还是不对。
他觉得是乐谱有问题。
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坚持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他错了。
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
前两位参加决赛的指挥家虽然也发现了错误,但终因随声附和权威们的意见而被淘汰。
小泽征尔却因充满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二、考点小罗盘《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与、于、则、者、之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兼词。
18个文言虚词用法集录: (一)而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两项并列无主次之分,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或“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2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6)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例:遏其生气,以求重价。
而.江浙之梅皆病(7)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例:吾尝终日而.思矣吾恂恂而.起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二)何1、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用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2)作宾语和介词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例:豫州今欲何.往?大王来何.操?主人何.为言少钱?(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然则何.时而乐耶?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用作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3例: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隐隐何.甸甸。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齐宣王)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何以..能田猎也? 问:“何以..战?” (3)“何”又可与“奈”“若”“如”结合,构成“奈何”“若何”“如……何”。
①作状语时,可译为“怎么”,“为什么”例: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奈何..绝秦欢? ②作谓语时,可译为“怎么办”例: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③“奈……何”“如……何”“若……何”可译为“对……怎么样(怎么办)”例:如.太行、王屋何.?(三)乎1、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儿寒乎.?欲食乎.?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用在句中的停顿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4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介词,相当于“于”(1)在例:出,跳梁乎.井干之上 (2)对、对于、给、向、跟例:吾尝疑乎.是 (3)比例: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此外,还可以作词尾例: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四)乃1、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
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以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以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例: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臣乃.敢上璧。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4、“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5(五)其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2)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例: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
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表远指。
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希望”等或省去。
例: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表示反诘) 汝其.勿悲!(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 3、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表假设)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6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六)且1、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2)表并列关系。
“且”单用,或连用。
译作“又……又……”“一边……一边……” 例: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河水清且.涟漪。
(3)表让步关系。
相当于“尚且”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例:不出,火且.尽。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七)若1、代词(1)表第一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例:若.毒之乎(你)更若.役,复若.赋(你的)(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例: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2、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7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3)“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八)所1、助词(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例: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例: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2、“为……所”结构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例: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文中也常见。
用法主要有两种:(1)表示原因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